大学有机化学重点总结 第1篇
序号物质俗名序号物质俗名
1甲烷:沼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11na2co3纯碱、苏打
2乙炔:电石气12nahco3小苏打
3乙醇:酒精13cuso4?5h2o胆矾、蓝矾
4丙三醇:甘油14sio2石英、硅石
5苯酚:石炭酸15cao生石灰
6甲醛:蚁醛16ca(oh)2熟石灰、消石灰
7乙酸:醋酸17caco3石灰石、大理石
8三氯甲烷:氯仿18na2sio3水溶液水玻璃
9nacl:食盐19kal(so4)2?12h2o明矾
10naoh:烧碱、火碱、苛性钠20co2固体干冰
实验部分:
1.需水浴加热的反应有:
(1)、银镜反应(2)、乙酸乙酯的水解(3)苯的硝化(4)糖的水解
(5)、酚醛树脂的制取(6)固体溶解度的测定
大学有机化学重点总结 第2篇
高考有机化学知识
1.需水浴加热的反应有
(1)、银镜反应(2)、乙酸乙酯的水解(3)苯的硝化(4)糖的水解
(5)、酚醛树脂的制取(6)固体溶解度的测定
凡是在不高于100℃的条件下反应,均可用水浴加热,其优点:温度变化平稳,不会大起大落,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2.需用温度计的实验有:
(1)、实验室制乙烯(170℃) (2)、蒸馏 (3)、固体溶解度的测定
(4)、乙酸乙酯的水解(70-80℃) (5)、中和热的测定
(6)制硝基苯(50-60℃)
〔说明〕:(1)凡需要准确控制温度者均需用温度计。(2)注意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
3.能与Na反应的有机物有: 醇、酚、羧酸等xxx含羟基的化合物。
4.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有:
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麦芽糖xxx含醛基的物质。
5.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苯的同系物
(2)含有羟基的化合物如醇和酚类物质
(3)含有醛基的化合物
(4)具有还原性的无机物(如SO2、FeSO4、KI、HCl、H2O2等)
6.能使溴水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和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xxx)
(2)苯酚等酚类物质(取代)
(3)含醛基物质(氧化)
(4)碱性物质(如NaOH、Na2CO3)(氧化还原――歧化反应)
(5)较强的无机还原剂(如SO2、KI、FeSO4等)(氧化)
(6)有机溶剂(如苯和苯的同系物、四氯甲烷、汽油、已烷等,属于萃取,使水层褪色而有机层呈橙红色。)
7.密度比水大的液体有机物有:溴乙烷、溴苯、硝基苯、四氯化碳等。
8、密度比水小的液体有机物有:烃、大多数酯、一氯烷烃。
9.能发生水解反应的物质有
卤代烃、酯(油脂)、二糖、多糖、蛋白质(肽)、盐。
10.不溶于水的有机物有:
烃、卤代烃、酯、淀粉、纤维素
11.常温下为气体的有机物有:
分子中含有碳原子数小于或等于4的烃(新戊烷例外)、一氯甲烷、甲醛。
12.浓硫酸、加热条件下发生的反应有:
苯及苯的同系物的硝化、磺化、醇的脱水反应、酯化反应、纤维素的水解
13.能被氧化的物质有:
含有碳碳双键或碳碳叁键的不饱和化合物(KMnO4)、苯的同系物、醇、醛、酚。
大多数有机物都可以燃烧,燃烧都是被氧气氧化。
14.显酸性的有机物有:含有酚羟基和xxx的化合物。
15.能使蛋白质变性的物质有:强酸、强碱、重金属盐、甲醛、苯酚、强氧化剂、浓的酒精、双氧水、碘酒、三氯乙酸等。
16.既能与酸又能与碱反应的有机物:具有酸、碱双官能团的有机物(氨基酸、蛋白质等)
17.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有机物:
(1)酚:
(2)羧酸:
(3)卤代烃(水溶液:水解;醇溶液:消去)
(4)酯:(水解,不加热反应慢,加热反应快)
(5)蛋白质(水解)
高考化学常考知识
1、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
:C2H2和C6H6
:烯烃和环烷烃
:甲醛、乙酸、甲酸甲酯
:饱和一元醛(或饱和一元酮)与二倍于其碳原子数的饱和一元羧酸或酯;
5.炔烃(或二烯烃)与三倍于其碳原子数的苯及苯的同系物;举一例:丙炔(C3H4)与丙苯(C9H12)
2、有机物之间的类别异构关系
1. 分子组成符合CnH2n(n≥3)的类别异构体:烯烃和环烷烃;
2. 分子组成符合CnH2n-2(n≥4)的类别异构体:炔烃和二烯烃;
3. 分子组成符合CnH2n+2O(n≥3)的类别异构体:饱和一元醇和醚;
4. 分子组成符合CnH2nO(n≥3)的类别异构体:饱和一元醛和酮;
5. 分子组成符合CnH2nO2(n≥2)的类别异构体:饱和一元羧酸和酯;
6.分子组成符合CnH2n-6O(n≥7)的类别异构体:苯酚的同系物、芳香醇及芳香。
3、能发生取代反应的物质及反应条件
1.烷烃与卤素单质:卤素蒸汽、光照;
2.苯及苯的同系物:与①卤素单质:Fe作催化剂;②浓硝酸:50~60℃水浴;浓硫酸作催化剂③浓硫酸:70~80℃水浴;共热
3.卤代烃水解:NaOH的水溶液;
4.醇与氢卤酸的反应:新制的氢卤酸、浓硫酸共热
5.酯化反应:浓硫酸共热
6.酯类的水解:无机酸或碱催化;
7.酚与浓溴水或浓硝酸
8.油酯皂化反应
9.(乙醇与浓硫酸在140℃时的脱水反应,事实上也是取代反应。)
4、能发生xxx反应的物质
烯烃的xxx:卤素、H2、卤化氢、水
炔烃的xxx:卤素、H2、卤化氢、水
二烯烃的xxx:卤素、H2、卤化氢、水
苯及苯的同系物的xxx:H2、Cl2
苯乙烯的xxx:H2、卤化氢、水、卤素单质
不饱和烃的衍生物的xxx:(包括卤代烯烃、卤代炔烃、烯醇、烯醛、烯酸、烯酸酯、烯酸盐等)
含醛基的化合物的xxx:H2、HCN等 酮类物质的xxx:H2
油酸、油酸盐、油酸某酯、油(不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的xxx。
5、能发生加聚反应的物质
烯烃、二烯烃、乙炔、苯乙烯、烯烃和二烯烃的衍生物。
6、能发生缩聚反应的物质
苯酚和甲醛:浓盐酸作催化剂、水浴加热
二元醇和二元羧酸等
7、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
凡是分子中有醛基(-CHO)的物质均能发生银镜反应。
1.所有的醛(R-CHO);
2.甲酸、甲酸盐、甲酸某酯;
注:能和新制Cu(OH)2反应的--除以上物质外,还有酸性较强的酸(如甲酸、乙酸、丙酸、盐酸、硫酸、氢氟酸等),发生中和反应。
高中化学选修知识
电解原理的应用
1、电解饱和食盐水以制造烧碱、氯气和氢气
(1)电镀应用电解原理在某些金属表面镀上一薄层其他金属或合金的方法
(2)电极、电解质溶液的选择:
阳极:镀层金属,失去电子,成为离子进入溶液,M— ne— == Mn+
阴极:待镀金属(镀件):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得到电子,成为金属原子,附着在金属表面Mn++ ne—== M
电解质溶液:含有镀层金属离子的溶液做电镀液
镀铜反应原理:
阳极(纯铜):Cu-2e-=Cu2+
阴极(镀件):Cu2++2e-=Cu
电解液:可溶性铜盐溶液,如CuSO4溶液
(3)电镀应用之一:铜的精炼
阳极:粗铜;
阴极:纯铜;
电解质溶液:硫酸铜
3、电冶金
(1)电冶金:使矿石中的金属阳离子获得电子,从它们的化合物中还原出来用于冶炼活泼金属,如钠、镁、钙、铝
(2)电解氯化钠:
通电前,氯化钠高温下熔融:NaCl == Na + + Cl—
通直流电后:阳极:2Na+ + 2e— == 2Na
阴极:2Cl— — 2e— == Cl2↑
规律总结: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的判断规律
(1)若无外接电源,又具备组成原电池的三个条件。
①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
②两极用导线互相连接成直接插入连通的电解质溶液里;
③较活泼金属与电解质溶液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有时是与水电离产生的H+作用),只要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即为原电池。
(2)若有外接电源,两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则可能是电解池或电镀池;当阴极为金属,阳极亦为金属且与电解质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属同种元素时,则为电镀池。
(3)若多个单池相互串联,又有外接电源时,则与电源相连接的装置为电解池成电镀池。若无外接电源时,先选较活泼金属电极为原电池的负极(电子输出极),有关装置为原电池,其余为电镀池或电解池。
大学有机化学重点总结 第3篇
高中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1.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
⑴能根据有机化合物的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
⑵了解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了解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能正确地表示它们的结构。
⑶了解确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化学方法和某些物理方法。
⑷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异构现象、能判断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不包括手性异构体)
⑸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命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⑹能列举事实说明有机分子中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2.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
⑴以烷、烯、炔和芳香烃的代表物为例,比较它们在组成、结构、性质上的差异。
⑵了解天然气、石油液化气和汽油的主要成分及其应用。
⑶举例说明烃类物质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
⑷了解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级成和结构特点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
⑸了解xxx反应、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
⑹结合实际了解某些有机化合物对健康可能产生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3.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
⑴了解糖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能举例说明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源开发上的应用。
⑵了解氨基酸的组成、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氨基酸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⑶了解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⑷了解化学科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4.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⑴了解合成高分子的组成与结构特点,能依据简单合成高分子的结构分析其链节和单体。
⑵了解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特点。
⑶了解新型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及其在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应用。
⑷了解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在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贡献。
依据反应条件:
⑴能与NaOH反应的有:①卤代烃水解;②酯水解;③卤代烃醇溶液消去;④酸;⑤酚;⑥乙酸钠与NaOH制甲烷
⑵浓H2SO4条件:①醇消去;②醇成醚;③苯硝化;④酯化反应
⑶稀H2SO4条件:①酯水解;②糖类水解;③蛋白质水解
⑷Ni,加热:适用于所有加氢的xxx反应
⑸Fe:苯环的卤代
⑹光照:烷烃光卤代
⑺醇、卤代烃消去的结构条件:β-C上有氢
⑻醇氧化的结构条件:α-C上有氢
依据反应现象
⑴水或溴的CCl4溶液褪色:C═C或C≡C;
⑵FeCl3溶液显紫色:酚;
⑶石蕊试液显红色:羧酸;
⑷Na反应产生H2:含羟基化合物(醇、酚或羧酸);
⑸Na2CO3或NaHCO3溶液反应产生CO2:羧酸;
⑹Na2CO3溶液反应但无CO2气体放出:酚;
⑺NaOH溶液反应:酚、羧酸、酯或卤代烃;
⑻生银镜反应或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共热产生红色沉淀:醛;
⑼常温下能溶解Cu(OH)2:羧酸;
⑽能氧化成羧酸的醇:含“─CH2OH”的结构(能氧化的醇,羟基相“连”的碳原子上含有氢原子;能发生消去反应的醇,羟基相“邻”的碳原子上含有氢原子);
⑾水解:酯、卤代烃、二糖和多糖、酰胺和蛋白质;
⑿既能氧化成羧酸又能还原成醇:醛;
大学有机化学重点总结 第4篇
首先最基本的反应方程式要记牢,还有反应机理要弄清楚,比如说苯胺与硝基苯对此,由于氨基是供电子基,导致苯环内电子云密度变大,会活化与氨基相连苯环碳的邻位和对位碳上的氢,那么苯胺就容易发生邻对位取代反应,硝基是吸电子基,相对而言体现出活化与之相连碳的间伟碳上的氢,所以易发生间位取代。
自然而然,只要知道与苯环相连基团是吸电子基还是供电子基,那你就会明白发生怎样的取代反应了。
还有,人名反应很重要,上课时老师多次强调的反应也很重要,再就是记住几个特殊的反应。
有机化学研究方法
有机化学研究手段的发展经历了从手工操作到自动化、计算机化,从常量到超微量的过程。[4]
20世纪40年代前,用传统的蒸馏、结晶、升华等方法来纯化产品,用化学降解和衍生物制备的方法测定结构。
后来,各种色谱法、电泳技术的应用,特别是高压液相色谱的应用改变了分离技术的面貌。各种光谱、能谱技术的使用,使有机化学家能够研究分子内部的运动,使结构测定手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电子计算机的引入,使有机化合物的分离、分析方法向自动化、超微量化方向又前进了一大步。
带傅里叶变换技术的核磁共振谱和红外光谱又为反应动力学、反应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这些仪器和x射线结构分析、电子衍射光谱分析,已能测定微克级样品的化学结构。用电子计算机设计合成路线的研究也已取得某些进展。未来有机化学的发展首先是研究能源和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迄今我们使用的大部分能源和资源,如煤、天然气、石油、动植物和微生物,都是太阳能的化学贮存形式。今后一些学科的重要课题是更直接、更有效地利用太阳能。
对光合作用做更深入的研究和有效的利用,是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和有机化学的共同课题。有机化学可以用光化学反应生成高能有机化合物,加以贮存;必要时则利用其逆反应,释放出能量。
另一个开发资源的目标是在有机金属化合物的作用下固定二氧化碳,以产生无穷尽的有机化合物。这几方面的研究均已取得一些初步结果。其次是研究和开发新型有机催化剂,使它们能够模拟酶的高速高效和温和的反应方式。
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开始,今后会有更大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了有机合成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研究。今后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有机化合物结构的测定等必将更趋系统化、逻辑化。
大学有机化学重点总结 第5篇
一、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
1、常见的各类有机物的官能团,结构特点及主要化学;
(1)烷烃;A)官能团:无;通式:CnH2n+2;代表物:C;B)结构特点:键角为109°28′,空间正四面体;C)化学性质:;
①取代反应(与卤素单质、在光照条件下);CH4+Cl2光CH3Cl+HCl,光CH3Cl;点
②燃烧CH4+2O2;
③热裂解CH4CO2+2H
大学有机化学重点总结 第6篇
1.要时刻铭记“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这一化学基本原则,将各类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按结构归属进行归类,将有机化学知识系统化。例如,在学习醛和酮的化学性质时,根据醛和酮“羰基碳原子为带部分正电荷的不饱和碳原子,α-氢具有酸性,羰基碳原子处于中间价态”的结构特点,将醛和酮的化学反应分为亲核xxx反应、涉及α-氢的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三类反应,其中亲核xxx反应又包括简单亲核xxx(与氢氰酸xxx、与金属有机化合物xxx、与水xxx、与亚硫酸氢钠xxx等)、先xxx后消去(与含氮亲核试剂xxx、Wittig反应、Perkin反应、安息香缩合等)和先xxx后取代(与醇xxx、与硫醇xxx等)等三种反应,涉及α-氢的反应又包括醛酮与烯醇式结构互变及外消旋化反应、α-卤代反应和羟醛缩合反应等,氧化还原反应又包括还原成烃的反应(Clemmensen还原、Kishner-Wolff-xxx还原)、还原偶联成邻二醇、还原成醇的反应(催化加氢、用负氢转移试剂还原、用可溶金属-质子性溶剂还原、Meerwein-Poundorf还原等)、歧化反应(Cannizzaro反应)、氧化成酯的反应(Baeyer-Villiger重排)和氧化成羧酸的反应(用强氧化剂氧化、用弱氧化剂氧化和空气中自动氧化等)。对各类有机化合物,都要按结构特点对其化学性质加以归类,建立有机化合物性质的逻辑系统。
2.要注意应用有机结构理论来理解、分析和比较各种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例如,在比较烷基氢、烯基氢和炔基氢的酸性强弱时,要运用价键理论进行分析和理解;在比较烯烃和卤代烯烃的亲电xxx反应活性高低时,要运用电子效应进行分析;在比较卤代烃和酰卤的亲核取代反应活性时,要运用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进行分析;在学习芳烃和杂环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时,要运用芳香性和取代基效应进行分析和理解;在确定卤代烃消去反应的位置和立体选择性时,要运用立体化学知识进行分析。
3.有机反应机理分析是理解和掌握有机反应的重要基础,也是实际实验操作中控制有机反应条件的依据,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有机反应机理。在分析有机反应机理时,要把握反应条件与活性中间体类型的关系,并且不能违反电荷守恒、质量守恒等物理和化学的基本原理。
4.有机合成是有机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机合成路线设计是学习有机化学的难点之一。要设计出正确、合理而简捷的有机合成路线,必须在掌握有机物化学性质逻辑系统的基础上,运用逆合成分析法,灵活调度各个具体有机反应并将其排列组合。
5.波谱分析的进步对有机化学的研究及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鉴定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有机结构分析也是学习有机化学的重点之一。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决定其波谱性质,反过来,也可从有机化合物的波谱数据推测有机物的结构。根据波谱推测有机化合物结构的过程是一个“搭积木”的过程,从波谱数据可以推测出组成有机分子的各种分子片段及片段之间的连接顺序,从这些分子片段及其连接顺序可进一步推测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