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总结报告>产品方法总结(合集6篇)

产品方法总结(合集6篇)

时间:2024-03-06 11:54:51 总结报告

产品方法总结 第1篇

现在几乎每个产品中都有不同的表单,为了收集你的资料。有时候即使去掉所有不必要的东西后,它依然会很复杂。这些表单会让用户失去完成的动力。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把这个大任务分解成一系列的小任务。眨眼间,把这个过程进行到底似乎变得容易多了。完成小的子任务会给用户带来一部分内啡肽和继续进行的满足感。

在设计这个表单时,用单列布局替代多列布局。单列布局更容易填写。这样用户就不大需要考虑下一步要填什么,只需要沿着直线向下移动填完就好了。

产品方法总结 第2篇

作为一名设计师,你的目标是维护易用性,确保你的产品能够被更广泛的受众所访问。全世界有超过10亿人有残疾。不要把颜色作为传达信息的唯一视觉手段(彩云注:增加图标不仅仅是为了好看,也为了提升操作的识别性)。确保文本和背景之间有足够的对比度,支持键盘导航等。可访问性并不局限于具有某些不同能力的一组用户,当针对可访问性进行设计时,你将改善每个使用产品的人的体验。

设计出好用简单易于理解的产品不容易,但那是一个方向,这些快速的小技巧能够快速地让界面变得简单。如有学到,记得点赞分享给朋友们~

产品方法总结 第3篇

让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测试。下面的2张图片,用秒表来记录下你大概花多久时间数完所有的黑点。

结束了吗?就像你自己会看到的那样,计算不规则的圆点方块会花费更多的时间,除此之外,还会给你带来更多的认知负担。为什么我们会得到这个结果?因为正方形中有相同数量的点。

把这些点摆成一个特殊的矩阵,在视觉上可以帮助扫描,成组的非常好统计。在左边没有组织的方块中,我们必须逐个计算。另外,对于左图来说,有时候你还可能会统计错误,需要再次确认才能放心,太麻烦了。

组织好的元素不仅仅好认,而且还非常好记。不论是操作什么样的产品,记住所有控件位置和功能非常重要。让我们做另一个小练习,一分钟前,你还在认真的数两张图中的点,现在请你回忆下两个正方形中的每个点的位置。对大多数人来说,回忆这种无序的结构几乎是不可能的。

产品方法总结 第4篇

工作中90%的问题来自于沟通。

做这件事都要找谁?先后顺序是什么?他的利益点是什么?我该怎么说?

沟通是贯穿任何事情的始终。

沟通的目的是传达给对方,我有你想要的东西,所以你可以和我合作

然后是做事要有留痕

不管是IM沟通、写个文档、发邮件、写日志也好,让这件事能放在台面上,得到公认。

一方面是你的工作成果,另一方面也防止有人事后不认。

以前我总是没这样的习惯,后来每天工作的时候,开会时用钉钉文档做会议纪要和action,会后分享到群中。

效果十分理想。

方法大家都明白,就是在做的过程往往会变形。

一个方法论往往需要大量的实践,错了很多次才会有感觉。

眼睛看上、脚下有泥,是被领导骂了十几次,跑了50家客户之后才真正明白的道理;

总结方法、实践为王,是做了几十个的伪需求,尝试了大量他人方法论才形成自己的方法;

先拿小胜、再拼大胜,是总幻想一次性爆发增长,被现实无情打脸才回归真实;

对人沟通+记录留痕,也是和人争吵无数次,背了3次大黑锅,才抛弃得过且过的思想。

当这些都能有一定认知时,心里才能形成一杆尺,你的原则和标准。

不会因为他人闲话而摇摆不定,拿不定主意,不敢承担后果。

分享的方法论:

产品方法总结 第5篇

首先自己一定要看齐公司战略,明白公司在这一段时间重点要做什么,判断你的业务重不重要。

其次,要紧贴用户,时刻听取他们的声音,多跑、多听、多总结,做到脚上有泥。

做不好产品的同学,比较常见的有两个问题:

其一,拿来就干。

其二,远离客户。

先说“拿来就干“。

多数人一接到需求,马上就开始思考怎么画原型,画好后就觉得思考是正确的,立马进入开发评审。

殊不知10个人当中9个人会出现目标偏离的现象。

这个需求值不值得做,要全面论证分析,有多大规模、使用频率如何,需求是否刚需,是否符合公司战略。

比如公司主打做”商业化“的项目,你接到一个”公益“项目,即使你觉得项目再好,但不给公司带来价值,领导也不会同意。

再说”远离客户“。

扪心自问你一年当中能调研走访多少个用户?10个、20个,还是50个?

有些人天然认为,自己代表客户,满嘴客户价值,但这不是客户真实的反馈。

客户需求是跑出来、聊出来的,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看报告得出来的。

即使是5年以上的产品经理,大部分人在1年当中也不会跑超过10个客户。

所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做不好产品的问题,要从方向上和落地上做好功夫

产品方法总结 第6篇

做产品就是在不断地解决客户问题。

比如我有个朋友,他说”有一次版本迭代,我做了10个需求,但实际却只给客户解决了3个问题,其中2个问题还不痛不痒,总感觉做不到位。“

”一年下来,需求做了很多,但最终给客户带来的价值却不明显“,这是他的主管对他的评价。

这件事的问题是”他一直在实践,却没有总结过方法“。

想把事情做好就必须学会应用”实践-理论-实践“模型。

我辅导过不下20个产品经理,有自己方法论或者能较好实践他人方法论的人,屈指可数。

大家不是不想总结,而是不知道怎么总结。

那么怎么总结方法呢?

分析做好这件事必备的流程,然后找到提升效率的关键点

比如我做用户增长,但我并不知道为什么用户要使用这款产品,所以我不断尝试,前后用了3个月总结出了「用户行为」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