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谷展总结 第1篇
光谷规上工业企业从329家增至553家,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
8家百亿企业崛起。
规上服务业企业由169家增至729家,企业数量增长倍,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
“四上”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速超20%。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670余家增长至4300余家,约占武汉市一半、全省三成以上。
在校(园)生数从38464人增长到128694人,翻了3倍多。
本科及以上从业人员占比从40%提升至57%,在企硕博人数增加了近3倍。
2021年发明专利授权量为11596件,占全省;PCT申请量为1385件,占全省。
2021年GDP总量达到亿元,人均GDP达万美元。
9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武汉46%;17家国家级重点“小巨人”,占武汉65%
上市公司总数达58家,占全省三分之一;市场主体总量已近18万家,其中企业主体近12万家。
2020年光谷常住人口达万人,自2010年以来常住人口总增长率256%,年均增长率约。2021年光谷常住人口数达万人。
光谷展总结 第2篇
9月27日,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优化提升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在光谷启动建设,总投资21亿元,将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性能参数领先的脉冲强磁场设施。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又称大科学装置,是“国之重器”。
这是落户光谷的第3个大科学装置,“十四五”期间有望达5个,光谷成为仅次于北京、上海等地的大科学装置布局重地。
作为第一批国家高新区、第二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光谷始终肩负着国家使命与时代责任。
2021年2月18日,我省在光谷启动建设湖北东湖科学城,作为创建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主体区,以及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加速形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如今在光谷,除3个大科学装置外,五大湖北实验室挂牌运营;五大国家创新中心落地建设,成为同时拥有国家产业、制造业、技术三类创新中心最密集区域;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组建成立,为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未来科技产业赋能助力。
“国之重器”密集落子,光谷加速挺进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主战场。
从2012年到2021年,光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670余家增长至4300余家,居全国高新区第五;国家级企业研发平台从17家增加到45家,国家级孵化器26家,国家级众创空间33家、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7家,构建起“孵化器-初创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诞生新产业”的培育全链条,创新生态蔚然成风。
放眼中国光谷,这里已是全球最大的光通信研发基地、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研制基地,中国最大的光器件研发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中小尺寸显示面板基地,以及中国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之一。
光谷展总结 第3篇
东进!2012年,武汉东湖高新区启动建设光谷新中心。
从卓刀泉、鲁巷,中国光谷一路向东,越过三环线,直指武汉最东端。
一次次组建攻坚突击队,一次次住铁皮工棚“拓荒”……继光谷生物城后,武汉未来科技城、智能制造园、东湖综保区等一座座园区拔地而起,湖北东湖科学城建设正如火如荼,也锤炼出中国光谷独特的“铁棚”精神。
多年前,光谷还一度被称为“武汉地图上被遗忘的两厘米”。如今,放眼518平方公里中国光谷,城市“骨架”已然大开。
东西走向的光谷科创大走廊主轴高新大道,14车道仍显繁忙,一栋栋高楼矗立两旁,八大园区星罗棋布。
南北走向的光谷生态大走廊,长公里,规划总面积342公顷,略大于纽约中央公园,相当于8个武汉解放公园。
科创大走廊与生态大走廊,在中国光谷的新中心“牵手”,画出一个完美的“黄金十字轴”,也鼎定了这座新城的主框架。
十年来,中国光谷一直是创新者的乐园。眼下,这里吸引了4名诺贝尔奖得主、71名中外院士、近3000名“3551光谷人才”。其中,从一线城市回流人才占80%,拥有海外背景人才近55%。
中国光谷,十年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