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虚词总结 第1篇
1.冰,水为之而(表转折)寒于水。(《劝学》)
译句: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2.君子博学而(表递进)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表递进)行无过矣。(《劝学》)
译句: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3.人非生而(表承接)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译句: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
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表转折)耻学于师。(《师说》)
译句: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5.爱其子,择师而(相当于“以”,表目的)教之。(《师说》)
译句: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
6.小学而(表转折)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译句: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
7.群聚而(表修饰)笑之。(《师说》)
译句: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
8.浩浩乎如xxx风,而(表转折)不知其所止。(《赤壁赋》)
译句:xxx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
9.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表承接)登仙。(《赤壁赋》)
译句: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10.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表修饰)歌之。(《赤壁赋》)
译句: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唱起歌来。
11.下江陵,顺流而(表修饰)东也。(《赤壁赋》)
译句:夺得江陵,沿长江向东进军。
12.盈虚者如彼,而(表转折)卒莫消长也。(《赤壁赋》)
译句: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
13.耳得之而(表承接)成色,目遇之而(表承接)成色。(《赤壁赋》)
译句: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
1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表并列)吾与子之所共食。(《赤壁赋》)
译句: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15.觉而(表承接)起,起而(表承接)归。(《始得西山宴游记》)
译句:醒来后即起来,起来后即回家。
16.到则披草而(表承接)坐,倾壶而(表承接)醉。(《始得西山宴游记》)
译句:一到就拨开茅草坐下,倒出壶里的酒来尽情喝醉。
17.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表转折)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
译句: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水有奇异姿态的,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18.攀援而(表修饰)登,箕踞而(表修饰)遨。(《始得西山宴游记》)
译句:我们攀援着登上山去,伸开两腿坐下,观赏风景。
19.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表转折)莫得其涯。(《始得西山宴游记》)
译句:心神无穷无尽地与天地间的大气融合,没有谁知道它们的边界。
20.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表修饰)亡者,其实亦百倍。(《六国论》)
译句: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
21.xxx战于秦,二败而(表并列)三胜。(《六国论》)
译句:xxx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
22.惜其用武而(表转折)不终也。(《六国论》)
译句:可惜xxx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23.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表因果)亡,诚不得已。(《六国论》)
译句: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
24.下而(表承接或假设)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六国论》)
译句: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25.骊山北构而(表承接)西折,直走咸阳。(《阿房宫赋》)
译句:可惜xxx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26.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表转折)气候不齐。(《阿房宫赋》)
译句:一天之中,一宫之内,气候却不相同。
27.后人xxx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表转折)复哀后人也。(《阿房宫赋》)
译句: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鉴戒吸取教训,也只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啊。
28.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表因果)予不得归矣。(《<指南录>后序》)
译句:两个重要头目名义上是到宾馆来陪伴,夜晚就派兵包围我的住所,我就不能回国了。
29.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表转折)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录>后序》)
译句:靠了一条小船渡过惊涛骇浪,实在是没有办法,对于死本已置之度外了!
30.予之生也幸,而(表转折)幸生也何为?(《<指南录>后序》)
译句:我能死里逃生算是幸运了,可幸运地活下来要干什么呢?
31.五人者,盖当xxx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表修饰,因果?)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
译句:(墓中的)五个人,就是当周xxx先生被捕的时候,激于义愤而死于这件事的。
32.其疾病而(表修饰)死,死而(表承接)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五人墓碑记》)
译句:他们因患病而死,死后埋没不值得称道的人,也太多了。
33.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表修饰)相逐。(《五人墓碑记》)
译句:这时趁着他厉声呵骂的时候,就一齐喊叫着追赶他。
34.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表修饰)詈之。(《五人墓碑记》)
译句:然而,当五个人临刑的时候,神情慷慨自若,呼喊着中丞的名字骂他,谈笑着死去了。
35.大阉之乱,缙绅而(表转折)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译句:当xxx作乱的时候,做官的人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偌大的国家,能有几个人呢?
36.待圣人之出而(表承接)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五人墓碑记》)
译句:直到当今的皇上即位,(xxx畏罪)吊死在路上,不能不说是这五个人的功劳呀。
37.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表并列)又有剪发杜门。(《五人墓碑记》)
译句:有的脱身逃走,不能被远近各地所容纳,也有剪发为僧,闭门不出。
38.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表因果,承接也通)为之记。(《五人墓碑记》)
译句:惋惜这墓前空有一块石碑,就为它作了这篇碑记。
39.今急而(表承接,译作“才”)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句: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40.夜,缒而(表修饰)出,见xxx。(《烛之武退秦师》)
译句: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xxx。
41.若亡xxx(表承接)有益xxx,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译句:假如灭掉xxx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42.因人之力而(表转折)敝之,xxx。(《烛之武退秦师》)
译句: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xxx义的。
43.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表转折)不足,何也?(《谏太宗十思疏》)
译句: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
44.虽xxx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表转折)不怀仁,貌恭而(表转折)不心服。(《谏太宗十思疏》)
译句: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
45.宏兹九德,xxx而(表承接)xxx,择善而(表承接)从之。(《谏太宗十思疏》)
译句: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
46.xxx垂拱,不言而(从语意的准确性来看,表转折更妥当,单从句意看,表承接也可)化。(《谏太宗十思疏》)
译句: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
47.其势必不敢留君,而(表递进)束君归xxx矣。(《廉颇xxx列传》)
译句:这种形势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而且还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xxx。
48.xxx而(表并列)xxx弱,不可不许。(《廉颇xxx列传》)
译句:xxx,xxx弱,不能不答应它。
49.秦以城求璧而(表转折)xxx不许,曲在xxx。(《廉颇xxx列传》)
译句:秦国请求用城换璧,xxx如不答应,xxx理亏.
50.城入xxx而(表承接,译作“那么”)璧留秦。(《廉颇xxx列传》)
译句:城邑归属xxx了,就把宝璧留给秦国
51.今以秦之强而(表假设)先割十五者予xxx,xxx岂敢留璧而(表承接)得罪于大王乎?(《廉颇xxx列传》)
译句:如今凭着秦国的强大,先把十五座xxx让给xxx,xxx哪里敢留下宝璧而得罪大王呢?
52.秦王与群臣相视而(表修饰)嘻。(《廉颇xxx列传》)
译句:秦王和群臣面面相觑,发出苦笑之声。
53.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而(表转折)绝秦、xxx之欢。(《廉颇xxx列传》)
译句:如今杀了相如,终归还是得不到宝璧,反而破坏了秦xxx两国的交情。
54.卒廷见相如,xxx而(表承接)归之。(《廉颇xxx列传》)
译句:最终还是在殿堂上隆重地接见了相如,大礼完后让他回了国。
55.今人有大功而(表转折)击之,xxx也。(《鸿门宴》)
译句:现在人家有大功(你)却要打人家,这是xxx义的。
56.臣与将军戮力而(表修饰)攻秦。(《鸿门宴》)
译句: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
57.项王按剑而(表修饰)跽。(《鸿门宴》)
译句:项王握着剑挺起身。
58.哙拜谢,起,立而(表修饰)饮之。(《鸿门宴》)
译句:xxx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
59.劳苦而(表递进)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译句: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
60.且夫我尝闻少xxx之闻而(表并列)轻伯夷之义者。(《秋水》)
译句:而且我还曾听说认为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和轻视伯夷的节义的话语。
61.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xxx向若而(表修饰)叹。(《秋水》)
译句: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
62.邦分崩离析,而(表转折)不能守也;而(译为“反而”,兼有转折和递进之意)谋动干戈于邦内。(《xxx将伐颛臾》)
译句: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我
63.弃甲曳兵而(表修饰)走,或百步而(表承接)后止。(《寡人之于国也》)
译句: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
64.然而(表转折)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译句:做到了这些却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
若您觉得有用,点个【在看】或分享【朋友圈】吧!
视频免费领取入口
进入“ 语文大师官方”微信公众号
在对话框回复“001”
《望庐山瀑布》——xxx白
《 长歌行》——汉乐府
凉州词——xxx翰
而虚词总结 第2篇
1.“而已”用于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词,当是由连词“而”和动词“已”凝固而成,相当于“罢了”。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2.“而或”可译为“有时候”。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xxx。——范仲淹《岳阳楼记》
而虚词总结 第3篇
①既而以xxx之乱请xxx,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xxx传》)
而虚词总结 第4篇
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xxx xxx《捕蛇者说》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xxx xxx《醉翁亭记》
2.表示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者不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冯婉贞》
3.表示承接关系,译作“然后”“就”。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4.表示转折关系,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5.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xxx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xxx《清稗类钞·战事类》
6.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吾恂恂而起.——xxx xxx《捕蛇者说》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xxx xxx《醉翁亭记》
7.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xxx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资治通鉴· 赤壁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