擀面的总结 第1篇
母亲的手擀面美文
每当吃面条时,我就情不自禁地联想起母亲做的手擀面。母亲虽去世多年,但依偎在母亲身边,吃她老人家亲手做的手擀面的生活片段好象发生在昨天。
小时候生活困难,幼小的记忆中只是家中来客人时才能见到母亲做的手擀面。手擀面端到桌上后,我总是用乞盼的眼光直勾勾地盯着盛着手擀面的大白碗,碗里热气腾腾,散发着香喷喷的诱惑,使人总是垂涎欲滴。当听到客人夸奖母亲的手艺时,唾液腺更是毫无吝啬地往嘴里喷涌着口水,虽是这样要好的自己也绝不能让客人看出一点破绽,因此口水只能静悄悄地往肚子里咽。当时只有一个念头,只有一个期盼:客人少吃点,快吃完,那怕剩余一顶点也能解解自己的嘴谗。其实那种解谗也只能是手擀面中加点蒜泥以菜的形式打发自己而已,因为剩余的总是少得可怜。
物质匮乏的年代,真正能吃顿母亲做的手擀面只能是自己生日的那一天。每年自己过生日的场景我终生难以忘记,就是家中再困难,借来、赊来,母亲也要专门为我做最喜欢吃的手擀面。每当这时我总是用期盼的眼光守侯在母亲身边,惟恐离开一顶点就会失去一年的等待和期盼。母亲把面粉放进面盆后,左手不断搅拌,右手用瓢一点一点地加水。
俗话说得好,软面饺子硬面汤,因此水要尽量加的少点。水加好了,母亲用力糅合,一遍又一遍,这样就成为一个大面团。母亲把面团放在面板上,擀面杖来回滚动面团,只见面团由厚变薄,由小到大,很快面团就魔术般地成为大小形同中等锅盖且厚度均匀的薄面片。母亲把薄面片一折一叠,均匀地用刀切割,做成手擀面。然后母亲把做好的手擀面放入含有煮熟的绿豆的沸水中,手擀面和绿豆混合在一起上下翻滚,“欢呼雀跃”,就像自己此时快乐的心情。大约5分钟左右,母亲把它盛在碗里,我便迫不及待地从母亲手中接过盛着手擀面的碗,立即狼吞虎咽。
这时往往眼谗肚子里饱,吃饱了总是还想吃,因为过去今天,一年中再也没有这么一天,因此总是把自己的肚子吃的鼓鼓圆圆。
最有意思的是今年的生日刚过,就盼望明年的生日快快到来,不为什么,就是盼望再美滋滋的吃顿母亲做的手擀面。但盼望的日子总是那么久远,一天两天,那可是整整一年,这一年不知道要胜过现在的多少年。
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生活有了好转,但是母亲做的手擀面仍然是我们家中最喜欢吃的首选,特别是xxx的中午饭,母亲为我们全家做凉面,将切的稍宽点的`手擀面,放在沸水中煮熟,然后浸泡在冷的开水中,盛在碗里,在手擀面的上面放点黄瓜、椿芽、咸菜、蒜泥等混合而成的小菜,香味无比,百吃不厌,不但吃得饱还能起到防暑的作用。我们家中的孩子总是留着空肚子,盼望着中午这顿久违的凉面。
除此之外,母亲还手擀“宽心面”、“上梁面”,当然“宽心面”和“上梁面”绝对与自己无缘,“宽心面”是专门为姐姐出嫁时做的,“上梁面”则为家中盖房上梁时帮忙人做的。
转眼二、三十年过去,面条再也没有什么稀罕,鸡蛋面条、黄豆面条早已成了人们的家常便饭。当我吃着这些面条的时候,不知为什么总也吃不出母亲做的大部分只有单一白面成分的手擀面的味道。
母亲走了,今生今世的我再也不会吃到母亲做的手擀面。母亲做的手擀面只能成为我的一种回忆和怀念。
擀面的总结 第2篇
感恩父母手擀面作文
每到生日,妈妈都会为我做上一碗香喷喷的手擀面。妈妈说:面条细细长长,象征着长长久久,生日的时候吃上一碗,就喻意着能够长寿健康。说着面,我想,我为什么不能自己做呢?
一次家里包饺子,我萌生了做手擀面的想法。我告诉妈妈,但妈妈不同意,说做面条要经过和面、揉面、擀面、切面等等程序,我干不了。
我听了很不服气,就软磨硬泡,说尽好话,妈妈终于同意了。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立即撸起袖子准备做面。
按照妈妈的指导,我舀了一大勺面放在盆里,一点点的加水,同时一边加水一边沿着一个方向搅动面粉,很快面粉就结成大小不等的颗粒,继续搅动,直到面粉成为一个大面团。然后把面团放在面板上,开始揉面。我只会反正地揉,但要把它揉成圆形,我就做不到了,好在有妈妈来帮忙。面揉好了,妈妈说,这时面需要醒醒,让水充分渗透,让面更加均匀。
我着急吃上自己做的`手擀面,就先把面切成几小块,然后用我自创的“筋道”功----反复把面抛向上空,让面更有嚼劲。多次之后,面好象变软了,也光滑了,可以擀面了。
还是按照妈妈的指导,我把擀面轴压在面团上,用力向前推动,慢慢地面团就成了面片,面片薄到1毫米左右的时,妈妈说,可以切面了。听到这话,我简直迫不及待,立即拿刀就切,“慢”!我的手悬在半空中,“又怎么了”,我实在有些不耐烦了。
“你看看就知道了。”妈妈不愠不火的说,只见妈妈在面片上铺上了薄薄一层面,然后对折,洒面,对折,折到面片宽约5厘米左右,妈妈一刀紧挨着一刀切起来,然后将面一抖,一根根长长的面条就做成了,我看得入了迷。
“你来切”,妈妈把刀递给我,我学着妈妈的样子,一下一下,但是掌握不好,一会粗,一会细,有时要切两三刀才能切断,但总算切完了,我抖抖面,啊,我终于自己做好面条了。我立刻骄傲起来,“妈妈,我是天才吧,我就说我能行的,您还不让我做。”
烧开水,煮面,这些我已经很熟练了,之后我按照自己的口味,用耗油、香油、酱油等调味料,把面拌好,一碗香气扑鼻的面条就出现在眼前了。
第一次做面条就很成功,我非常开心。
擀面的总结 第3篇
已经暑假了,妈妈天天都要忙着帮我跟姐姐准备午餐。今天我准备帮妈妈一起做。
早上我刚起床,妈妈已经把东西买好了。到了10点左右,开始准备午餐了。我先用捣蒜器将菠菜捣碎,然后将三大勺面粉倒进不锈钢盆里,接着又打了一个鸡蛋进去,最后我用筷子将它们搅拌成絮状。我不断搅着,搅着,可是却把面粉糊了一手臂话不多说,开始揉面团了。妈妈把一个面团给我,我也学着妈妈的样子揉啊揉。可是我揉的就是有裂缝。妈妈开着我说;_你力气小,揉不起来的,你来把这个面团擀成一xxx的大面饼吧!”
我拿起小擀面杖,想着妈妈平时的动作把第一个面团擀好了。可下一个面团太硬了,我擀不动,还是给妈妈了。看着它在妈妈的手下慢慢的变成一张薄饼,眼里全是对妈妈的崇拜。在无数个薄饼出现后,妈妈把它们都切成条。而我则把面粉蘸在上面,把它们放在板子上。
在姐姐回来后,我们开始下面了。我自告奋勇的把水放入锅里,等它烧开。在水烧开后,妈妈把面条下在锅里。面条一上一下,仿佛在跳水中芭蕾。在面条熟后,妈妈捞出面条,配上黄瓜,胡萝卜,火腿肉,还有香菇酱。就是这样香喷喷拌面完成了。
吃着自己帮忙完成的面条心里甜滋滋的。想着,以后要多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让妈妈也可以轻松一些!
擀面的总结 第4篇
手擀面经典散文
我喜欢面条,物美价廉,营养丰富,而且可以做成多种口味,西红柿鸡蛋面、牛肉面、炸酱面等等……且省时,效率高,适合我们这样的上班一族。家里人也都属于典型的北方人,一家人酷爱面条——手擀面,平时在一起吃得最多的就是西红柿鸡蛋面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想吃面条可以买现成的或在市场上买回面条自己煮了吃,但心里念念不忘的仍然是妈妈做的那一碗手擀面。
妈妈经常讲的一件事就是,在我很小的时候,有一次发烧到了四十度,皮实的我照样玩耍,可是父母担心,便找来医生要给我看病打针,执拗的我吓坏了,跑到床上,钻到最里面的旮旯角,就是不出来。好说歹说,还是不行,妈妈只好强行将我拉出来,抱在怀里打针完事,最后哭闹不停的我在一碗面前止住了哭声,抽泣中吃下那时人们在得病时才会吃到的汤面。这件事妈妈不知讲了多少遍,每次我都眼泛泪花专注地听妈妈讲下去,并不时地提出一个个不一样的问题来迎合妈妈。也就是从那时起,妈妈就知道我爱吃汤面。
再长大些,隆冬时节,从冰天雪地里跑回来,冻得通红的小手捧着一碗热乎乎的面条,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暖融融的汤面,心里美滋滋的,既能暖身又能饱胃,别提多高兴了。
家里做饭基本都是妈妈承包,可是手擀面就不同了。父亲几乎不下厨房,但是和面还是拿手的`。一盆面,一碗水,先用手指沾水淋在面上,搅拌,再淋水,再搅拌,反复进行,面粉慢慢变成一团团的絮状,然后用力揉在一起,一块面团就揉好了,盖上布,醒着。父亲经常说“软饺子硬面”,手擀面关键是在和面上,面要和得硬一点,嚼起来才有劲,筋道。
醒好的面团放到宽大的面板上,父亲经过反得揉搓,然后在擀面杖的碾压下,慢慢变成一张大大的圆圆的面皮,再晾上一小会,然后,把面皮对折后,再层层叠加起来,有手掌宽。接下来,切面条是妈妈的拿手戏,只听得“笃笃笃”“笃笃笃”,菜刀与案板的接触,发出连续而有节奏的声音,均匀整齐的面条就切好了,然后,妈妈从中间抄起面条,在空中用力一抖,随着干面粉落下来,一根根粗细均等的面条听话地排列在面板上。
那时候,月供面粉并不能敞开了吃,还有粗粮搭配。手擀面就是那时候给了我一直到现在都不能忘却的记忆,由母亲擀制做成的稀面条,每次都是妈妈碗里面条最少或没有,只有菜、汤以及泡进去的玉米面饼子。那时的母亲很瘦,高高大大的个子只有百十来斤,母亲干着最重的体力活,吃着最差的饭菜。每每想起来都觉得愧疚,都是我们姐弟几个不懂事拖累的。每次吃饭时父亲都说,紧紧让让吃不了,争争抢抢不够吃。从那时起,在家里,绝对不会出现争抢的场面,也算是不是家规的家规吧,现在我们的孩子们也都懂得这句话含义。
那时候冬季蔬菜品种很少,西红柿更是见不到。因此在夏季,西红柿大批上市时,妈妈买下很多又大又红的西红柿,开水烫一下,把皮剥下来,切成细条状,塞入一个个的瓶子里,这也是我们姐弟三个最热衷于做的事。装好瓶后,再经过高温蒸煮,密封好,冬天吃的时候掏出来,跟新鲜的一样,西红柿味道一点不减。
总忘不了冬季,一家人围坐在炉火前,那温馨的画面,总会让人心里暖暖一动。一家人每人端上一碗手擀面,“吸溜吸溜”吃得煞是痛快。吃在嘴里,鼻子也抢了先,先闻个痛快。深吮几口面汤,烫烫的,香香的,面条顺着喉咙流下去,顿时浑身暖暖地,于是埋头苦吃,迫不及待地把一根根面条送入嘴里,流入胃里,畅快淋漓,忘不了儿时的快乐与贪婪,完了,拍着鼓胀的肚皮大叫,好吃好吃。这个时候,父母就会看着我们笑盈盈的。
今天是周日,寒风凛冽,我带着冰冷的温度回到家,妈妈问想吃什么饭?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那就手擀面吧。
妈妈还像我们小时候一样不急不慌地和面擀面,做卤,煮面,看着妈妈忙忙碌碌,有条不紊,井井有条,不一会,细长的面条就下锅了。
吃着妈妈亲手做的手擀面,回味悠长。父亲看着我们在一旁说笑,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父亲一直是这样,话不多,但每句话都说在点上,没有多余的话。父亲自从生病以来,两年多的时间里,虽说在慢慢恢复,灵活的右手只能作为肢体的一部分存在着,只是偶尔被动的活动着,不能再像从前的父亲那样吹吹拉拉,写写画画,父亲再也不能为我们和面了,我再也吃不到父亲和的面,母亲擀的面条了。吃着吃着,我再也吃不下去,泪水模糊了双眼。
平生出一个念头,我要学做手擀面给爸妈吃,让爸妈吃到我亲手做的手擀面!
回到家,我自己就试着和面,想着爸爸怎么和面,我努力让面硬点再硬点,我要学做最好吃的手擀面。
手擀面可真是个技术活,平时看着面团在妈妈手中转来转去,在擀面杖的作用下一点点变大变薄,轻松自如。可面团在我手中就是不听使唤,尽管非常小心,可擀出来的面片还是中间薄边上厚。这才真是说着容易做着难啊!无奈只好求助。妈妈说,擀面时两手力道要均匀,要经常翻转面皮,不能擀起来没完没了。薄厚不一的面吃起来口感会不好的,薄的熟了,厚的还欠火候。果真如此,低头吃着自己做的手擀面,眼泪叭嗒叭嗒往下掉,手擀面真的太难了。父母辛辛苦苦一辈子,我怎么连手擀面也做不好,想让父母吃到我的手擀面就这么难吗?
接下来时间里,手擀面成了我的家常饭,经常出现在餐桌上,但总也吃不出妈妈的味道,连孩子也说,没姥姥做的好吃,差得远呢。我只好继续咨询,妈耐心地说着,仍然是不急不躁,不温不火。怎么做卤,加什么佐料,什么时间加,怎么煮面,面条什么时间出锅,我都一一记录下来。然后就又是漫长的试制过程,在我看来很难的手擀面做起来竟也是得心应手了,偶尔咂咂嘴,感觉也有点像模像样了。
又是一个周日回到家里,迫不及待地做起了手擀面。看我竟然如此熟练地做着,妈在一旁笑眯眯地说,难吗?不难吧。我忙说,不难不难。妈又说,那怎么会天天吃手擀面,再好吃的东西天天吃也会烦的。我趁机问,怎么每次都没妈做的味道好呢?妈笑着说,近似轻描淡写般,没啥,用心做就好了。
是呀,用心!用心为家人做饭,这么多年,妈妈一直用心地为我们做饭,哪怕只是一碗手擀面。
都说世界上最好吃的饭菜都是来源于妈妈的味道,因为妈妈用心尽力为孩子们做着最可口的饭菜。爱吃的,不一定是昂贵的,但那味道永远是唯一的。
原来做饭就是这么简单,用心二字,全部包含其中。用心,这么多年来,妈妈的饭菜如此香甜,如此让我回味,只此二字。哦,我终于读懂了,妈妈的爱已融在锅里化在碗里。
我用心地做着我的手擀面,操作娴熟。不一会,端上餐桌,看着两鬓斑白的妈妈吃下第一口,妈妈点了点头,我不知道妈妈吃到的这碗手擀面里是不是也有了妈妈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