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小说总结 第1篇
细节丰富,安排顺畅都满足了,那么就该设置情节了。“悬”是指悬念,
怎么样?简单两句话就会带来很棒的效果。主人公在干嘛?为什么不开灯?是偷情?是杀人放火?是阴谋诡计?是商业间谍?没人知道,这强烈吸引人们往下读。
按照常规的解释,悬念是通过对剧情做悬而未决和结局难料的安排,以引起观众急欲知其结果的迫切期待心理的一种技巧。
悬念可以放在开头,也可以用在文中,甚至贯穿整个故事。
一个小场景想要出彩,也必须设置悬念,没有悬念,就容易干涩无味,变成可有可无的一段“尿点”式描写。
举个例子,
然后再开始写这个“鬼怪”如何如何,如果你的场景小,那么就快速推进剧情,如果你的场景大,那就敞开写。这样就能把一个普通的场景写出花儿一般的灿烂。
提个问,谁能猜到这个“鬼怪”是什么?(wolf)
财经小说总结 第2篇
相较于动作,神态描写的难度要低些,实际二者有所交叉,在使用时可以套用,关于神态,我也单独列一下大致注意的三个点:
1、注意人物神态的细微变化
2、与环境、动作、语言描写相结合
一个非常有综合性的例子就是xxxxxx大观园那一节:
3、反映人物思想和故事主旨
通过神态来呼应主旨是常见的一种方式,比方说反派,那么其狰狞、丑恶的嘴脸就可以从神态里展现出来。还有主人公在遭遇挫折时内心的挣扎,自己的为难等等,配合心理描写效果会更好。
综合来看,神态描写属于细部的动作描写之一,大范围聚焦在面部及其周边,只要解决了动作描写,神态就能融会贯通了。
学会这三种主要描写手法,你的小说就不再会像以前那样内容干瘪,没有血肉了。以这三点为引,你再继续了解一些其他的手法,比如景物描写,心理描写,写出一部好小说是完全没问题的。
财经小说总结 第3篇
五年前我的回答是希望大家注意绩点,现在我更希望你们能够明白自己在学什么。
很多中国学生,总是把考试高分作为一门课的目标,但我们却忽略了知识真正的价值。认真把每一门课学明白,能够让你在面试的时候有更好的专业表现。
对于商科学生来说,一门课真的学明白了,不是考试多少分,而是你知道这门课在这个社会,在这个行业或者市场,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它的知识是如何function的,它的每一个变动会如何影响与它相关的生产系统。
一个新政策的出现,会通过会计科目影响企业的投融资运作。例如,财政部降两金政策通过影响存货和应收账款(会计),从而使得市场上的ABS业务(金融)大量增加。
会计是资本市场的过去,金融是资本市场的未来,会计和金融相交的部分就是公司金融(也就是三张表),如果你能理解到这个程度,就证明你对自己学的专业有所感悟了。
其实这对于本科生来说是个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这需要讲课的商科教授有丰富的业界经验。但根据我的经验,东财乃至中国绝大部分的商科教授都没有这样的能力。而我在Stern和CBS上课期间,基本所有的教授都是有业界背景的,哪怕纯学界出身,也是经常去给业界做咨询的。
所以我非常建议有条件的朋友可以到国外的顶级商学院感受一下真正的商科教育是怎么样的。但如果实在出不去,也有一些其他方法可以感受到这种思维,那就是读书(自学)。
财经小说总结 第4篇
有了详细的子模块,还需要用一根线将他们串联起来,这就是故事发展的线索。一堆纯描述是无意义的,嵌入了整个故事发展,它们才会变得理所当然,读者们读到了就能发出“哦——原来是这样”的赞叹。
最基本的便是时间线,明显地告诉读者几点几分做了什么,几点几分又如何如何;或发展线,按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
比方说:
这是一段非常精彩的发展场景描写,场景相当小,只有姥姥穿鞋这一个动作,但是前后连贯,衔接极其顺畅,隐藏于其中的发展线很不易被发现,可以说是一段教科书级的描写。
再如红楼梦,红楼梦是按章节片段分的,每一章几乎都按时间先后组织故事,上午干了什么,下午再干什么,这也是“顺”往大了写的一个好例子,大家有空可以读一读,体会一下。
财经小说总结 第5篇
五年前我只推荐各位去考个雅思托福,出完国之后我想说,我们的英语是真的烂,真的想成为一个global citizen,一定要好好学英语,有机会的最好学一门第二外语(在北美工作的话,推荐Spanish和French,回亚洲的话可以加个Japanese),这样能拉进你和相同背景人之间的connection。
我当时是托福108出去的,也不算低,但是因为本科没有国外留学经历,刚到的一个月学的非常吃力,日常networking也很难。和外国同学还有alumni聊天,好多地方口音和slangs都get不到,基本就和不懂英语没区别。很多专业的表达也容易讲不明白,因为很多复杂的精确的表达想到但是词汇量不够。
对于想在国外找工作的同学,尤其是目前大部分项目只有一年的情况下,一定要把英文练的非常非常好,到那种可以和外国人无缝聊天(任何话题都聊),对方可以90%理解你说的所有东西。因为你们基本一到美国就要开始找工作,这个时候英语不够好就会显得你很不smart。
我的建议就是,即使托福过了110,还是要每天找外国人说一两个小时英语,聊国际大事,聊你的专业,把每个词汇都用准用对了,这样去到那边在面试的时候就会游刃有余很多。
除了找工作这种直接效益比较明显的回报,更长远的是你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更广阔了。其实在商业世界里,我们可以把能力细化为两种,获得信息的能力以及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这两者的结合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因为everything is about information。就好比一个大宗商品的涨跌,如果你有内部关系得知下个季度的供给(前者),你能轻松赚到钱;如果你能通过公开市场的信息分析出接下来半年会供给短缺(后者),你也能赚到一样多的钱。
无论你想做中国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只要中国这个市场不是完全割裂的,你就能从英文资料中获取到更多的信息,或者分析,将其化作自己的思考。举个例子,我在面试中国的fund前会恶补WSJ上的opinion和TE商论里的观点;在面试美国公司前会恶补中国一些优质公众号的分析,这都是为了从信息不对称性上给面试官展现我的unique value,这也是他们希望从一个国际学生candidate身上看到的。
财经小说总结 第6篇
在场景描写中,细是首要应该满足的条件。所谓细,就是细节、详细、仔细,不要对某个场景给出大而空泛的叙述。
错误示范:
修改后:
上下的差别很明显,修改后的段落把数据、包含的细节也阐述清楚了,还用了一个诙谐的比喻,高下立判。
再来一个极好的例子(出自xxx的《金钱》,本文引用注):
细节要有灵魂,细到点上,每个细节之处都是为整体服务的,这样才不会变成干瘪的堆砌。
财经小说总结 第7篇
当年推荐programming的时候真的是啥也不会瞎推荐啊xxx哈哈!(就是上课学了啥用过啥就推荐啥)
现在我好歹也是掌握三门编程,其中两门proficient的人了,重点给大家说五种我觉得有必要知道的吧:
Python
这个不必说了,如果想走普通码农或者data analytics路线的话,Python是首选。你在大部分的求职中,都要求或建议掌握python,掌握程度就是项目做的越多越好吧,这东西真的没有上限,就看职位匹配。
R
统计类学术必备,一部分社会经济学学术也喜欢用R,在数据处理上面有优势,但是很少有企业会要求必须会R,一般都是R/Python都可以,而Python找工作更吃香,所以只考虑工作不一定要懂R。
Stata
经济学学术必备,我做RA期间基本教授们都用Stata,当然data处理一般还是用python。不过Stata对于找工作没啥帮助。
VBA
这个真的是我到了美国找工作才发现的必备技能。对于很多金融公司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太高级的programming,但是excel本身又满足不了目前的数据量,所以很多公司都prefer VBA,当然VBA比较好上手好学就是了。不过想在美国找Business Analysis和金融数据分析类工作的朋友可以提前学一下。
C++
Quant必备技能了,毕竟高频下更稳定。我个人对于纯quant兴趣不大,能力也不够,所以没有去学,但我面的几个quant fund都问了C++水平如何这个问题(我当时非常淡定地说我没学过lol)。
这些编程并不是都要掌握的,因为编程对于大部分商科学生来说就是求职的加分项,并不是越多越好。与其杂而不精,不如好好专研一项,掌握好了,到时直接面试的时候就说我这个很精通,其他学起来也很快。
当然也取决于工作性质,如果你对某项工作特别感兴趣,比如quant,那C++还是需要很多时间的,所以建议各位在LinkedIn上多关注一下自己感兴趣的岗位需要什么programming语言。
财经小说总结 第8篇
我确实也算的上留学经历丰富xxx!因为我一共申请了三次,两个硕士一个博士,美国英国香港的学校我都申了个遍。但这个事情过于因人而异,是个很综合的东西,没办法给出很具体的建议,大家如果有很想知道的问题,我建议还是去专业论坛搜各种分享贴,光看我一个人的没有什么参考意义。当然,有问题也可以评论或者私信,我会挑着解答一下。
我个人的经验就是,美国商科申请对大陆本科其实没什么区分度(不是清北人复交的话),在大部分面试官眼里都差不多。一个差的大学2+2(去美国大学)的学生在学校认可度方面,远比普通双一流竞争力强。然后三围当然越高越好,但是只要超过你自己想要去的项目的均分,三围就不会成为短板。我个人觉得拿得出手的三围是(108-112+720-730+)。另外,be unique很重要,就是美国招生是会注重diversity的,所以你的竞争对手不是所有申请者,是和你背景相似的人(同一个pool)。你有可能各方面都比一个拉丁美学生要强,但是人家就是招了那个拉丁美学生没招你,可能就是因为和你差不多背景的陆本学生在你们的pool里面各方面都比你更好(他们只给这个pool一个名额)。所以,如何表现得与其他candidates不一样且符合项目的期待,是申请的关键,这里可以是科研,可以是比赛,可以是任何东西,不同学校不同项目看重的东西就不一样。比如你如果在联合国工作实习过,申请商学院并不会给你加多少分,但是申请公共政策学院就是必杀技。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建议我身边的人先工作再出国,不仅是从前面学习的角度,还因为这样可以把你和普通的大陆本科生区分开,标准会不一样的。最后,我非常不建议申请顶级学校的同学找中介,中介是写不出unique的东西的,如果他们能写出来也不会来做中介了(有的精品高收费小中介除外)。
英国很看学校,所以我觉得双非的同学没必要去英国,基本申不到G5。G5以下的学校,无论国外就业还是国内名声都不如美国top30甚某些50。但是如果是有交换或者2+2背景,申请G5起来又会方便很多,所以好好规划自己的路径很重要。给不差钱和时间的同学提供一个思路,如果真的很想去G5,非要去英国,可以先去美国知名度高一点的学校读个master,然后申第二个英国master,这样你就在另一个pool里了。但就英国目前这就业和工资,除非非常在意tittle想回国,否则我觉得英国读master其实没有美国好。
香港我只申请过博士,但是根据身边的经验,港三所风格和英国挺像的,但是要求低很多,要是能达到我上面美国申请说的那些条件的话,申请香港这边算是降维打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