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总结报告>番茄的总结(推荐6篇)

番茄的总结(推荐6篇)

时间:2024-03-20 08:49:42 总结报告

番茄的总结 第1篇

关于番茄的起源地曾有争论是南美的秘鲁还是中美的墨西哥。基于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以及植物学上的证据,现在学术界普遍认为,番茄的起源中心是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地带,包括秘鲁、厄瓜多尔、玻利维亚、智利、科隆群岛等地。随着南美洲印第安人的向北迁移以及候鸟的传播,番茄被带到中美洲墨西哥,在那里印第安人开始了番茄的驯化栽培。墨西哥是最早的番茄驯化中心。

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将番茄带出墨西哥,传到西班牙、葡萄牙。番茄当时作为一种观赏植物,供庭院装饰。后逐步传播到意大利、法国、英国及欧洲各国。法语称之为“pomme d‘amour”即“apple of love”爱的苹果;意大利语称之为“pomo d’oro”即“golden apple”金苹果,这可能是因为第一批引进的番茄是金黄色的。

番茄传播到地中海地区后,很快被接受为美食,这恐怕归功于意大利人出版的第一份番茄酱食谱:西班牙现代风格的番茄酱“loscalco alla moderna”(Naples,1692)。18世纪早期,大量欧洲人移民北美洲,也把番茄带到这里。因此,番茄在美国的传播实际上是经由欧洲而不是邻国墨西哥。19世纪中后期,美国拓荒者利文斯顿Alexander W. Livingston, 对番茄开展广泛的栽培和改良工作,使番茄的种植真正进入商业化。1870年,利文斯顿推出经典的番茄品种“Paragon tomato”译为”完美番茄“,番茄在美国流行开来后,再次重返欧洲。

日本明治初年(19世纪)再次引种,使番茄栽培发展迅速。沙皇时代的俄国(19世纪末)在番茄育种上也取得不菲成就,并拓展到北部边沿地区。

番茄早期可能在万历年间从海上丝绸之路进入中国。19世纪康熙年间出现了“柑仔蜜”的记载,这是台湾地区对番茄的称呼:柑仔蜜“形如柿,细如橘,可和糖煮茶品”。推测是荷兰占据台湾后,在台湾栽种了大量新式蔬果,其中就包括番茄,经由福建传入内陆地区。另一可能途径则是20世纪初民国初期从俄罗斯引种至黑龙江,得其中文名”洋柿“。至此,番茄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性重要的经济作物。

番茄驯化过程

番茄的驯化经历了“两步”过程。

在厄瓜多尔出现的樱桃番茄SLC远远早于人类的驯化,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向北扩散。SLC在中美洲人工驯化的过程中,产生了现代广泛栽培的番茄类型SLL。

番茄驯化综合征 Domestication Syndrome

驯化综合征是指在驯化的过程中会引起一系列形态和胜利特征的变化,使其有别于他们的野生祖先。驯化综合征的性状组成因作物而异。一般包含跟紧凑的生长习性,早花,种子休眠被打破,大型化,食用器官的多样性增加等等。

番茄驯化过程中的性状包括但不限于果实大小、果实性状、可溶性固形物、柠檬酸/苹果酸比例的变化、果实颜色/胡萝卜素/番茄红素等。

加利福尼亚大学xxx分校(UC Davis)的 Rick番茄遗传资源中心(Tomato Genetics Resource Center,TGRC)负责保存番茄的野生近缘种、单基因突变种和各种番茄遗传资源的种子库,并将种子分发给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该种子库还保存有野生番茄(多毛番茄、xxx番茄和类番茄茄)的渗入系材料。

一种矮化品种,适合高密度种植,荧光灯光照即可生长,成熟期短,类似于拟南芥的特性,使其成为功能基因组研究的模式植物。

2012年第一个测序拼接完成的参考基因组番茄品种。

番茄的总结 第2篇

番茄的英文是Tomato。xxx特克人(Aztecs,墨西哥人数最多的一支印第安人)称呼其为“xitomatl” ,直译就是“plump fruit with a navel” ——“胖乎乎的肚脐水果”。西班牙人征服/殖民墨西哥后,也把这种水果融入西班牙文化中,称其为“tomatl” 。后来又经过西班牙语“tomate”的演变,有了现代的英文名字“tomato” 。

未成熟的番茄含有龙葵素(solanine)和番茄碱(tomatine),食用过量使人中毒;同时当时的欧洲贵族使用含铅量很高的白色锡盘(pewter dishes)承装食物,番茄中的酸性汁水会将xxx的铅析出,食用后常引起铅中毒。故而罗马-希腊医生Claudius Glaenus ( Galen)将番茄称为“lycopersion”,前半部分“lyko”是希腊语”wolf“狼的意思,后半部分的意思则未有定论。

法国植物学家xxx纳(Joseph Pitton de Tournefort)在转译其名字的过程中,后半部分误译为“persicum”即“peach”桃子,合起来“lycopersicum”即“wolf peach”狼桃。

1753年,xxx(Linnaeus)依据番茄的雄蕊数目和雌雄蕊的着生习性,将番茄归于茄属 ( Solanum),最终定名为:Solanum Lycopersicum。

英国植物学家xxx(Philip Miller)不同意这一分类,认为番茄来自新的属:番茄属Lycopersicon,并于1768年提出番茄的拉丁名为 Lycopersicon esculentum。“esculentum”在希腊语中为“可食用”的意思,以强调与当时普遍认为番茄有毒做区分。xxx定名的番茄就是我们今天所认识的普通栽培番茄(Common tomato/Cultivated tomato)。

xxx对番茄的定名其实并不符合国际定名规则(ICBN),Kasten 1900年提出采用Lycopersicon Lycopersicum 更为恰当。1983年 Broome, Terrell 和Reveal作出结论,尽管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 不符合定名规则,但因其使用的时间长,仍应予以保留。

查阅2010s及之前的旧文献,会看到Lycopersicon esculentum使用较频繁。但现今通用的是采用Solanum Lycopersicum作为番茄的拉丁名称。而Lycopersicon则作为茄属Solanum下的section name组名。

番茄最早大约在明万历年间(1573-1620)由西方传教士、商人或华侨从东南亚海上丝绸之路引入我国南方沿海城市,最初作为观赏植物,称“番茄”或“蕃茄”。其后由南方传到北方称为“西蕃柿”、“蕃柿”、“西红柿”。

明代xxx晋(1561-1653,现山东人)《二如亭群芳谱-果谱》(1621)中记载:“蕃柿,一名六月柿,茎似蒿,高四五尺,xxx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树二三十实,缚作架,最堪观。火伞珠未足为喻。草本也。来自西蕃,故名。”

番茄归属于茄科(Solanaceae)茄属(Solanum)。茄科目前包含105个属,超过3000个物种,大多数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和药物 (COLE TCH 2022)。目前番茄包含16个野生近缘种,均为二倍体(2n=2x=24)。大多具有优异的抗病性耐逆性等,具有重要的育种价值。

我们日常所说的圣女果或者樱桃番茄是栽培番茄下的栽培变种:S. lycopersicum var. cerasiforme,并非转基因,也不是野生种。

番茄的总结 第3篇

整理到这就差不多了,囊括了我认为比较重要的方面:

一是搞清楚番茄拉丁名字的来龙去脉,阅读不同年代的文献时就不会迷路了;二是野生番茄种质资源的应用现状,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开展;三是快步跟踪上番茄遗传的研究进展,积累很重要,很多基因的研究历史超过几十年;四是对全世界做番茄的重要课题组有更多的了解,不同课题组有自己的强项。

当然还有一些点没有展开。等来年再写了。

番茄非常重要,世界研究番茄的团队非常多。我国番茄的总产量是全球第一,但是我国番茄的单产、品质、研究都还不是国际领先,并且还有大量的工作亟需开展来提高我国的番茄科研和生产水平。

*写作整理上难免有错误之处,还望同行专家老师同学不吝留言批评指正,感谢~

番茄的总结 第4篇

番茄基因组大小约950Mb。

2014年发表的番茄重测序分析包含360份番茄材料:53份醋栗番茄,112份SLC,168份SLL,17份商品杂交种,10份野生近缘种(Lin et al. NG 2014)。

2019年发表的番茄泛基因组包含372份SLL,267份SLC,78份SP,8份挈斯曼尼番茄和加拉xxx番茄(Gao et al. NG 2019)。

2020年“100份番茄基因组计划”完成并发表,测序材料包含32份SLL,120份SLC(Alonge et al. Cell 2020)。

2022年发表的番茄泛基因组重新组装了番茄基因组,组装了31份番茄基因组(15份SLL,8份SLC,8份SP);对332份番茄种质进行了基因分型(Zhou et al. Nature 2022)。

2022年完成了多毛番茄(S. habrochaites)和加拉xxx番茄(S. galapagense)的全基因组测序和分析(Yu et al. HR 2022)

番茄的果实大小和形状在果实发育的多个阶段受到调节,最早可能从茎尖分生组织(Shoot apical meristem, SAM)时期就开始了。番茄与其他茄科植物一样具有合生芽结构(sympodial shoot architecture),在植株的8-10叶期,茎尖分生组织(SAM)发育成为花序分生组织(inflorescence meristem,IM),并形成合生分生组织(sympodial meristems,SYM)的侧生分生组织(lateral meristems)。IM最终发育为花分生组织(floral meristems,FM)并最终形成花器官。FM发育的花器官包含四个部分:萼片Sepals、花瓣Petals、雄蕊Stamens和心皮Carpels。各花原基的发育沿三个至关重要的轴线:近端-远端proximal-distal、中间-外侧medio-lateral、背轴-正轴abaxial-adaxial。其发育最终影响番茄果实的大小和形状。

LC位点调控心皮原基的数量,普通栽培番茄具有2-3个心室,番茄的心皮数增加后,会导致番茄变得大。调控该位点的基因是WUSCHEL转录因子,Solyc02g083950,具有WD40结构域。WUS通过与CLV3互作调控心室数量及发育。

Fas位点通过调控心室数量使果实扁平化。该位点位于11号染色体,从YABBY转录因子Solyc11g071810SlYABBY2b)的第一个内含子开始发生了一个约294kb的倒位片段,干扰了YABBY2b基因的表达。

通过QTL精细定位克隆到的Solyc02g085500基因编码一个未知蛋白,因此按卵圆形ovate突变体命名为OVATE gene。后续生信分析发现该基因包含一个长度为70个氨基酸保守结构域,结构域被命名为OVATE。所有含有此结构域的基因被定义为Ovate Family Proteins (OFPs)基因家族。该基因家族的基因参与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包括子房发育、果实形状、果实成熟、维管束发育及次生细胞壁形成等。OVATE基因与TRM基因(TONNEAU1 Recruiting Motif)互作调控微管(microtubules)及组织结构模式

Solyc10g079240基因编码一个包含IQ67结构域的蛋白。该基因通过增加果实纵向细胞的数量并减少横向细胞数量来调控果实的伸长。

Cell number regulator/CNR/Solyc02g090730基因编码一个包含PLAC8结构域(Placenta-specific gene 8 protein)的跨膜蛋白。属于CNR/FWL基因家族,该家族包含12个成员。在植物器官的发生和大小调节中起重要作用,但其具体调控机制仍未知(Beauchet et al. JXB 2021)。SlKLUH/Solyc03g114940基因编码 CYP78A 亚家族的 P450酶,是拟南芥KLUH基因的同源基因。SlKLUH通过增加果皮Pericarp和心室隔间Septum组织中的细胞数量来增大果实体积。

以上是主要的克隆到的与果实发育相关的基因及涉及到的基因家族。目前有30多个定位到的与果实大小形状相关的QTL,还有很大一部分的位点的候选基因尚未被克隆。

番茄果实中的风味物质主要包括糖类物质、酸类物质、鲜味物质及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通过组学、HPLC等方法测定物质含量,研究代谢通路、生物合成通路上的相关基因。

密西西比州立大学的有个海报,详细介绍了番茄上常见的20种病害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Common Diseases of Tomatoes

番茄抗病性的研究进展可以再单开一个小传,就不列在这里了。

番茄的总结 第5篇

栽培番茄是严格的自花授粉作物。生产中主要关注植株生长和果实器官等的性状。当然抗病性抗虫性抗逆性是现代农业中所有农作物园艺作物开展大规模生产后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在这一节就不展开了。

生长习性

经济性状

育苗与定植

植株管理

远缘杂交

一般的远缘杂交、种间杂交不算生物工程育种。野生番茄与栽培番茄习性不同,不少杂交材料需要通过生物工程的方式才能获得后代。

栽培番茄的野生近缘种中,大多为自交不亲和的异化授粉作物。部分野生近缘种与栽培番茄存在杂种障碍,需要通过胚拯救获得植株。

英文报道存在杂种障碍的野生种有智利番茄(S. chilense)和秘鲁番茄(S. peruvianum),难以产生可育的杂种种子。

中文报道的文献数据有很多相左的结果和论述,可能是由于材料的不同导致的不同结果。

栽培番茄与类番茄茄(S. lycopersicoides)杂交构建的渐渗系材料中发现了严重的重组抑制现象。推测可能是由于序列差异较大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配对不正常引起。

这种现象是引起连锁累赘(linkage drag)发生的原因之一。典型例子是与智利番茄杂交得到的渐渗材料Ty-1具有多种抗性包括抗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TYLCV、抗根结线虫、抗细菌性枯萎病、细菌性溃疡病、白粉病及叶霉病等,但是其产量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低等不利性状难以应用于育种中。

目前TGRC种子库保存有部分近缘种与栽培种杂交构建的渐渗系材料和杂交材料。包括:类番茄茄(LA2951)渐渗系90份;多毛番茄(LA1777)渐渗系98份;xxx番茄(LA0716)渐渗系75份。其他报道创建的渐渗系:里基茄(LA4331,LA1974)渐渗系56份(Chetelat et al. PJ 2019)。

体细胞融合

原生质体分离

能查到最早的文献是1965年Gregory and Cocking分离番茄未成熟果肉细胞的原生质体。1978年Cassells and Barlass成功稳定的分离番茄叶肉细胞的原生质体。经过科研人员们这几十年长期的实践和改良,目前番茄原生质体的分离和制备技术已十分成熟,购买试剂盒按步骤操作即可。

原生质体再生

1978年Melchers,Sacristan & Holder报道了番茄与马铃薯原生质体融合后再生出番茄-马铃薯植株。尽管80、90年代有一些实验开展研究番茄原生质体的再生,但能找到的研究数量不多,事实上是,番茄原生质体的再生存在基因型依赖,以及操作上的技术瓶颈,至今未能体系化和规模化,目前番茄的原生质体再生仍是瓶颈问题。

单倍体育种

通过单倍体诱导进行的单倍体加倍育种技术(Doubled haploid breeding)是一种革命性纯系育种方法,只需要两代即可得到纯合的DH系,而传统的自交方法需要6-8代才能产生纯系,因此,单倍体加倍育种技术可以大大缩短育种进程

目前玉米的单倍体育种体系最为成熟,玉米的单倍体技术先后突破高效诱导、精准鉴别和高效加倍三大关键技术环节,促进了单倍体玉米工程化育种发展,已经成为玉米常规的商业化应用的主要技术手段。

番茄的单倍体育种技术仍待发展。

雄核发育途径Androgenesis。雄配子经过细胞分裂发育成胚的过程,包括花药培养和小孢子培养。番茄中这个途径报道的文献很少,有也是10年前的文献了。雌核发育途径Gynogenesis。雌配子体未与精子结合,被诱导产生只包含母体遗传信息的胚。包括未受精胚珠和子房离体培养、辐照花粉授粉、远缘杂交结合胚拯救及诱导系授粉。

番茄中其他途径诱导单倍体有一些报道,但不多,发表的年代也快10年以上了。

番茄的总结 第6篇

据2023年更新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的数据(http://www.),2021年我国番茄的产量是6763万吨,占世界产量(亿吨)的35%。作为比较,可以看看另一组黄瓜的数据:2021年我国黄瓜的产量是7559万吨,占世界产量(9075万吨)的83%。

番茄非常重要,尽管我国番茄的总产量排世界第一,但番茄生产跟国际上比起来还有很大的差距,期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单位面积产量上,我国的番茄平均单产为万公斤每公顷,而荷兰番茄的平均单产高达万公斤每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