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总结报告>劝学比喻总结(必备3篇)

劝学比喻总结(必备3篇)

时间:2024-03-21 11:02:33 总结报告

劝学比喻总结 第1篇

先喻后理,即先引喻然后再说出所指的道理。如荀子在论述学习应该善于借助外物时,连用了四个比喻来阐述“君子善假于物”的道理,循序渐进地进行论述。还有一种情况是已经运用比喻阐明道理之后,再用另外一个比喻来进行进一步论证,如第七段,荀子已经用“积土成山而风雨兴”、“积水成渊而蛟龙生”这两个比喻来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接着用“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个比喻进行进一步论证,从而增强了说理的分量,耐人寻味;只喻不理,设一个明喻,而将道理隐藏在其中,留给读者去考究。如第二段中连续的五个比喻:“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人们可以通过学习来升华自己,使现在的自己超越过去的自己;“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说明事物经过外力作用,可以改变自身的属性;“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即使本身不具备某种品质,但是通过学习之后,可以到达某一境界。

暗喻即所举的例子看似和文章主旨无关,实际上却实实在在地指出了所讲的道理。如在论述学习环境的重要性时,所用的比喻“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表面上看似乎和君子“防止邪恶的东西污染了正直的思想”、“为人处世保持谨慎”无关,但其实荀子已经把这两个道理蕴藏在里面了。

劝学比喻总结 第2篇

与其他学者的设喻不同的是,荀子不仅能对各种事物比喻信手拈来,而且往往引类连篇,使人目不暇接。《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用了将近60次比喻手法,比喻变化多样,形式多变,喻体丰富,从花鸟鱼虫到车马工具,从鼓瑟抚琴到自然现象,引经据典,使得整篇文章突放异彩,使人叹为观止。通篇文章读下来,几乎每一段落都蕴含着大量比喻,这些比喻的使用环环相扣而不显得冗杂,由此可以看出荀子用喻手法之高超。有些地方的用喻由于兼用了对偶、排比等手法,读起来朗朗上口,演化出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千百年来一直勉励着后人,警示着人们去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去端正学习的态度,去体会学习的方法。[2]

首先,文章开头言简意赅地提出了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即人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学习。第二段连设xxx:先用“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这两个比喻,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科学现象论证了任何事物和人通过自身努力可以改变自身,使现在的自己可以超越以前的自己,使学生可以超过老师,再进一步思考,“青于蓝”、“寒于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坚持,从而呼应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进一步用“直木为轮”设喻,本来像拉直的绳子一样的木材,将它弯曲做成轮子,说明外力可以改变事物本来的样子;“使用墨线锯出来的木头就是直的”、“打磨过的金属就是锋利的”这两个比喻进一步表明事物经过人为的改变,是可以改变原来的属性,同样的,人们只有经过广泛地学习,才可以丰富自身的学识,养成良好的品德,培养能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荀子一口气连用五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学习不可以停止”这个道理,点明主题。

在点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之后,接下来在第三段,荀子以“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设喻,说明没有听过古圣贤的教诲,就不能了解学问有多么渊博高深;然后用干国、xxx、夷族和貉族的孩子作比,他们的孩子出生的时候,都是一样的哭声,但他们成长之后却有着不一样的习俗,说明这是不同的生长环境和受到的教育造成的结果,贴切地阐明了后天教化的重要作用。

接着第四段,在论述了后天教化的重要性之后,荀子接着开始论述如何学习,在结合了自身生活经验之后,论述了“学”与“思”的关系,强调了与其整日空想,不如立刻学习,并连用了五个比喻来论证: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和“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来正面表明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荀子提出“思不如学”,每个人都应该有主动学习的意愿,但是要付诸行动,才有可能获得成功,不能成为“光说不练假把式”;接下来连用的四个比喻:由于“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所以“见者远”、“闻者彰”、“至千里”、“绝江河”,说明人们要善于利用外物,借助外物的作用达到目的,进而说明,人不是生下来就是“君子”,但可以借助学习,达到“君子”的要求,成为道德高尚、才华出众的人。韩愈在《师说》中也提到:“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因而“圣人之所以为圣”[3],其二者所蕴含的道理是一样的。运用生活中的常识和经验来设喻,使道理读起来一目了然,增强文章的可读性,由此可见荀子设喻手法之高超。

荀子阐述完学习方法之后,接着开始论证学习环境的重要性。蒙鸠把用羽毛做的窝建在脆弱的芦苇上面,风一吹芦苇就折断了,鸟蛋也都打破了;“射干”草,长得矮小,却可以看到一百里之外的地方;蓬草在_田里生长,不用人工扶植也可以自然坚挺;白色的沙子混进去黑色的泥土里面,就会变得和土一样黑;香艾如果浸到臭水里面,人们就不会靠近它和佩戴它了。荀子一连写出五个比喻,从正反两面对照说明,处在不同的环境中就会有不同的结果:蒙鸠的窝并不是不结实,而是错在它把窝放在脆弱不堪的芦苇上,导致“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射干草并不是很高大,但是由于生长在高山之上,所以看得很远。因此外界的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一个好的氛围有助于学习,就像《陋室铭》所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只要身边来往的都是些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人,那么再简陋的环境都可以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并且和这些人来往,对自身的反省才更加全面,才可以防止自己走弯路。在论述完学习的重要性之后,第六段,荀子连用七个比喻:“肉腐”、“鱼枯”是导致虫子出现的原因;“强”容易导致折断,“柔”容易导致自身被束缚;“弓矢至”是由于设了箭靶;“斧斤至”是因为树林太茂密;“树成荫”导致许多鸟儿来这里栖息;“醯酸”导致虫子聚集,用这些来设喻,从多个角度来阐述祸患的发生总是有内部的原因,事物的产生都有它的根源,进一步说明人的本身存在弱点,别人才能趁机打击。如果人们疏忽怠慢,忘记了做人的准则,就会像腐烂的鱼肉一样招来祸患;为人太过强硬容易成为众矢之的,太软弱容易被人束缚,所以处理好人际关系会带来好事;言语可能会带来祸患,行为可能会受辱,君子为人处世一定要保持谨慎。

在第八段,荀子接着阐述:在学习上,如果想要获得显著的成绩,就要有潜心钻研的意志;在事业上,如果想要获得巨大的成就,就要有兢兢业业的实践。此处用两个比喻说明,走错路的人永远没有办法到达目的地,同时对两个君主服务,是没有办法令双方都满意的道理;再通过两个比喻:眼睛同时看两样东西是不能看清楚的,耳朵同时听两种声音是不能听明白的,一心不能二用;再通过一组正反设喻,说明蛇虽然没有脚但可以在云中飞翔,鼫鼠有五种本领,能飞天、遁地、走路、游泳、爬树,但没有一种技能是精通的,进而说明人要专心致志、意志坚定地去完成一件事,才会成功;反之,如果朝三暮四,三心二意,那么即使有百般本领,也不能做好一件简单的事。荀子在这一段将比喻连续转换而又充分展开,使内容层层深入递进,有力地向人们展示,那些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对自己所热爱的事业,能够全身心投入,潜心钻研,对外界的干扰能够做到全部摒弃,到达痴迷的程度。这六个比喻的运用,使我们不得不佩服荀子的知识之丰富、视野之开阔、思维之敏捷。

接下来的一段,虽然篇幅短小,却包含了四个比喻:“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瓠巴和伯牙在演奏音乐的时候,身边的事物都会被他们的音乐吸引。用古时候音乐造诣高深的瓠巴和伯牙作比,说明音乐的不会因为声音微弱而不被人听见,行为不会因为低调而不被人看见,进而阐述了只要我们做到专心致志地学习,不断积累,持之以恒,就一定会为人所知;“宝玉藏在山中,连山上的草木也被滋润而显得娇嫩,晶莹的珍珠产在深渊里,连崖岸都显得不那么干枯了”,通过这一组比喻,说明只要胸中有才华和学识,行为自然就会变得不落俗套,气魄也会变得与众不同。如果学习到达了这种境界,那么就算成功了。

接下来的第十二段里,荀子设喻来向人们阐述学习的便捷途径。除了崇敬良师,最便捷的途径就是崇尚礼仪了。此处连用四个比喻:“用五指提着毛衣的领子将毛理顺”、“用手指去测量河水的深度”、“用xxx舂黍米”、“用锥子到饭壶里取东西吃”,说明了如果不讲究方法,就达不到目的,抓住事物的关键部分,事情就可以顺利解决,进而说明,如果不讲究礼法,就无法把握学习的关键部分,便无法探究古人的智慧了。或许,讲究礼法不能让人们直接获得智慧,但是它仍然是获得高深学问的一条捷径。如果把握住了礼法这一关键部分,即使学识方面没有高深的造诣,也会成为一个有品德和修养的人,反之,即使满腹经纶,也不过是一个浮于表面的粗鄙之人。

在第十四段,荀子再用最后两个比喻来论述如何成为一个完美的学者。“如果射出的一百支箭中有一支没有打中靶心,就不能算是擅长射箭;架着马车走一千里的路程只差半步没有走完,就不能算是善于驾驶”,将“百发失一”和“蹞步不至”比作不能全面学习的人,即使前面九十九步都走得很好,那也是不完美的。对待伦理和仁义的道理,不能全面把握的,就不能算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人生有涯,而学无涯”,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学得不精不全就不能算得上完美,君子深谙这一道理,因此,他们博览群书、求经问道,在经典中探究自然和人生的规律,和严师诤友交往,发掘自身的不足以求弥补,那才算得上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君子。

纵观全篇,荀子的说理从浅入深,运用数十个比喻,犹如落英缤纷,使人目不暇接。大量比喻的使用使得《劝学》中所体现出的哲学道理不再晦涩难懂,而是生动具体、亲切可感的,荀子精彩的设喻,在文学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劝学比喻总结 第3篇

将两种相反的比喻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可以使读者从正反两面更加清晰地分析。只设正喻时,只从正面举例打比方,说本体是什么,像什么。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把“青”和“冰”比作“学生”,把“蓝”和“水”比作“老师”,将抽象的道理具象化,直接明了,使人一目了然;只设反喻时,只从反面举例打比方,指出本体不是什么,不像什么。例如文章中第四段的“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从反面来论述,从而引出正确的观点,有时从反面设喻会收到比正面设喻更好的效果。

在进行正反对比时,有时先设正喻再设反喻。如荀子在论述积累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时,文章先从“积土成山而风雨兴”、“积水成渊而蛟龙生”推论出人要“积善成德”,从正面论述了积累的作用。接着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论证了如果不注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在阐述学习要意志专一的时候,荀子用“蚓”和“蟹”来进行对比,蚯蚓没有“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但是可以“食埃土,饮黄泉”,蟹有“六跪而二螯”,却要寄托在“蛇鳝之穴”,为何会出现这一现象呢?这是因为前者“用心一”而后者“用心躁”,强烈的对比,增强了说理的分量;相反,先设反喻,再设正喻,进行反正对比。如荀子在论述学习需要坚持不懈时,先提出“锲而舍之”,从反面说明如果没有坚韧不拔的精神,那么连腐烂的树枝都折不断,再提出“锲而不舍”,从正面论述只要肯坚持,就连坚硬的金属都可以雕刻成功。再如“xxx一跃,不能十步”和“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先反后正,对比说明人的努力是获得成功的关键。此设喻手法同样使人们感受到鲜明的冲击,振聋发聩,让说理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