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的总结 第1篇
古典诗词教学中的意象教学
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更快速、更准确地掌握诗词意象,无疑成为高中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下面从意象教学的角度进行切入,依据自身多年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条较为有效的方法,以供同行商榷。
一、创设情境,在意境中体会诗词意象
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一是通过多媒体仪器,为学生营造氛围。如在《虞美人》一课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南xxx的电影剪辑《虞美人》,让学生在几分钟的影音播放中,感悟xxx丝毫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体会xxx对故国的无比深切的怀念之情。“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反复吟诵,更让人感受到xxx作为阶下囚,怀念往昔生活,感受现下悲苦的绵绵不绝的愁思。再如《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则可通过多媒体,播放《春江花月夜》的FLASH,让学生在营造的意境中,体会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画卷,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同时通过观看FLASH,感受意境中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多媒体直观形象的展示,让学生在意境中感悟,其教学效果要远远胜于教师按部就班的教学。
二、角色体验,达到情感的共鸣
三、拓展途径,丰富学生对意象的认识
要提高诗词教学的教学效率,教师还应该想办法丰富学生对诗词中意象的认识,只有具备丰富的意象知识,在分析诗词时才可以达到游刃有余。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多种渠道来满足学生对意象的认识。
意象的总结 第2篇
中国古典诗词中文化意象之翻译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具体物象的运用是诗人达到其以诗传情之目的所常用之手段.由于意象所蕴含之民族独特性,或许目的语中存在其对应物,然则翻译实践中却很难实现其真正对等.本文着重援引中国古诗英译的一些译例对古诗英译中就此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探讨,以期对文学翻译初习和爱好者有所启示思考并予以共勉.
xxx,CHEN Kai-hua(长江大学,外语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意象的总结 第3篇
「专题」中国古典诗词意象-落花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花是植物美丽的部分,但是,对于植物来说,开花并不是目的,花开花谢只是生存繁衍过程中的自然环节,花开不意味着幸福,花落也不代表忧伤。
诗歌是人的思想与情感的浓缩,自然事物经由人物思考而成为诗歌意象,必然打上人类情感的烙印。花在一个春天完成从盛开到凋落的生命周期,提示着四季循环,暗示着时光流逝,这种美丽、短暂、动态的意象,给诗人留下的印象必然更为深刻。综观中国诗歌史,写花开的少,写花落的多。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缤纷的落花是中国古典诗歌伤春主题的核心意象。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缤纷的落花是中国古典诗歌伤春主题的核心意象。
美妙的春光、美好的往昔、美丽的生命,都随落花纷飞飘坠;对落花的感慨,可以归结为美丽凋零引起的哀伤。
从欣赏落花随风飘转的刹那柔美,到于纷纷扬扬的漫天花瓣中看到衰老,看到死亡,落花意象走过了这样的发展历程,并最终定格在浓郁的忧伤之中。虽有清末xxx翻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异调,但是这样明朗嘹亮的声音,毕竟是太孤独了。
回顾漫长的文化积淀过程,落花意象有以下两种尤为突出的意蕴,首先从花开到花落,这自然界的演变过程,同人世的沧桑变换、荣枯无常、生涯浮沉的规律相契合,从而成为生命盛衰的象征,富于哲理意味。其次花性柔弱,花开有时。
归纳起来,“落花”意象有如下几种意蕴:
首先是把落花作为单纯的.一种自然景物来描写,构成一种优美的意境。
其次是面对落花唏嘘感叹,叹的是年华易逝,容颜不再。
最后还有一种是以落花寓意昂扬向上的精神。
《落花》
花开的时候最珍贵 花落了就枯萎
错过了花期花怪谁 花需要人安慰
一生要哭多少回 才能不流泪
一生要流多少泪 才能不心碎
我眼角眉梢的憔悴 没有人看得会
当初的誓言太完美 像落花满天飞
《一梦千寻》——阿兰
今宵一墙红晕一夜风雨一簇落花吹满地
吹不落夏夜蝉鸣终将来临的音信
明朝一庭春熙一片绚丽化成了春泥
一梦清明一夜千寻终成忆
缠绵在雨夜里
《落花不过身外客,流水从来是凉薄》——叶里
落花不过身外客,流水从来是凉薄
孤身而过
灿烂喧嚣或落魄
无非是身外过客
附上情义又如何
《落花泪》
落花情无价 枯木栖乌鸦
用尽一生等待换来苦海无涯
叹息我 独自安静在屋檐下
看那朵 独自盛开的木棉花
不眠的夜伴着幻灭的烟花
《落花情》——七朵组合
一种相思花自飘零水自流
两处闲愁独自寂寞上心头
梦回青青池畔回忆灯火阑珊
一杯苦酒恰似落花情几时休
xxx几多愁叹息双泪流
浊酒一杯怎知心中无数的苦与愁
《落花美眷》
闺房孤灯到天明
落花归根亦有情
美眷长亭盼君临
纵驰千万军,愿做七煞星
岂能枯骨殁,怎敢负妾心
提剑杀敌去,誓不延误期
美眷盼君临,落花亦有情
《问落花》——tacke竹桑
你说前世我错进你的路 今生还我一顾
我却用一世情痴守过去 今生还你一顾
花开花落处 回眸花伤目
春风吹乔木 过往入尘土
山一程 酒半尊 相思淡黄昏
箫一声 度红尘 来世不相问
《落花忆梦》——棉签
一夜梦醒 落花忆梦去
挽剑逐风疾
闲庭月照 枕山听细雨
红尘梦在酒里
青山还在 千重万里地
只余这一曲
风霜凝泪 只为手足滴
《落花飞》——xxx
落花泪 落花飞
一朝春尽葬花归
红颜疲惫为谁独醉
一瓣一瓣飘落了 满地残碎
落花泪落花飞
花香飘散难再回
伊人垂眉为谁憔悴
意象的总结 第4篇
关于菊花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象
菊花,没有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它傲霜抗寒、高洁幽雅,引动了诗人的情思,激活了诗人的心智,促使他们写下了一曲曲借菊传情、xxx志的颂歌。
菊花进入文学作品,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楚国大诗人屈原的名作《离骚》中就写道:“xxx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虽然此诗中菊花还是点缀物,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咏菊诗,但却成为后世浩xxx的咏菊诗词的滥觞。
魏晋时期,咏物文学达到了一个高度繁荣的阶段,纯粹的咏菊韵文也开始出现了,xxx公绥的《菊颂》、xxx的《菊赞》、xxx的《咏菊》等作品,或描写外形、或赞叹妙用、或颂扬品质,都是对菊花的集中表现。东晋大诗人xxx在《饮酒》等诗中对菊花的吟咏,更是在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唐宋时期是咏菊诗词创作的高峰,几乎所有著名诗人、词人都曾创作过吟咏菊花的作品,表现特点也大多由重外形描写而转趋于重内涵发掘,使菊花的历史文化意蕴得到逐步定形、强化。
元明清时期直至当代,咏菊诗词创作一直保持了较为旺盛的局面,在沿承传统咏菊主题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较有新意的作品。
一、隐者的超然洒脱
古代的诗人大多怀有报国安邦的雄心壮志,但现实往往并不如人意。许多诗人在受挫时,感到尘世不如意,并受道家逍遥哲学的影响,寄情于山林风物,渴望清净无争的生活,于是菊花也便具有了隐者高士的意象。这一类的诗歌数量很多,如:xxx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xxx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在这首诗中,菊花是远离尘俗、孤芳自赏的隐士生活的写照,也是诗人洁身自好、高标独步的人格情操的映射。
菊花被称为“花中隐士”,主要归功于东晋著名隐士、田园诗人xxx。据载,xxx在担任彭泽县令时,不愿为xxx米折腰,解绶还乡,归隐田园、适情足志,以追求性情的本真,过着“击壤以自欢”的生活,成为后世文人心目中的隐士典范。他酷爱菊花,用菊花的清雅倔强,来操守自己的君子之节,写下了不少咏菊名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等名句,堪当咏菊诗中的经典。诗人融情、景、理趣于一体,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了一位至诚至静的自在之人xxx于田园之乐的那种无拘无束的情态,感受到了那种出诸自然、浑然天成的美好境界。他在《和xxx》一诗中也写到:芳菊开xxx, 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 卓为霜下杰。诗人高度赞赏“霜下杰”,以这菊花的品格和气质自励,后人因xxx有此不慕荣利,志存隐逸的品格,尊称他为靖节先生。
如果说xxx之前的咏菊文学还大多停留在对菊花外形、功用的描述,那么从xxx开始,咏菊文学就逐渐转向了对菊花内在品质的赞美歌颂。菊花傲然不俗、坚贞不屈的品性,与传统文人理想人格中的清高淡泊、固守穷节等品质相契合,成为一种隐逸文化的固定象征,菊花也成了隐士的化身。咏菊诗词中常用常出的“陶令、东篱、白衣人送酒”等有关xxx的典故,也与菊花意象融为了一体。
二、游子的感时伤怀
古人有重阳佳日登高望远、饮酒赏菊的习俗。诗人历经战乱,辗转漂泊,或思乡怀人,或悲愁叹老,或伤时忧民,常常借助重阳登高、饮酒赏菊一吐胸中块垒。如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xxx的《九日》: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