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段单元总结 第1篇
比例教学反思
总的来说感觉在以下两个方面还要进行强化和训练。
一、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让学生建立明晰的概念,把握概念的内涵。 比例是一个基本概念,十分重要。学习比例的相关知识以及比例的应用都有赖于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理解和把握概念的内涵。同时通过应用,不断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围绕知识点多设计各种类型的练习,指导学生解答,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二、注意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注重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单元的知识综合性比较强,比例的概念与比、除法、分数等相关,解比例及用比例方法解决问题,要用到方程的相关知识。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比和比例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加深对比例概念的理解。教学时,我通过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讨论题中的比例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比例,从而使学生掌握用比例解答的基本方法。
比段单元总结 第2篇
【教学内容】
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6单元《比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谈话:同学们,这么多老师来到我们的学校,大家高兴吗?快跟老师们打声招呼吧!谁愿意把我们班介绍给老师们?
学生介绍班级情况
二、充分感知,建构意义
1.情境导入,以旧引新
出示:五年级一班有男生32人,女生23人
师:如果要对男生与女生人数进行比较,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提问题
师根据学生的问题课件出示:
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倍?
师指名列式:32÷23
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师指名列式:23÷32
师小结:刚才我们用以前学过的减法、除法对男女生人数进行了比较,用除法对两个量进行比较时,还有一种新的比较方法——比(板书:比)
2.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1)师:(指着32÷23)男生是女生的几倍,我们还可以说成“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32比23”(课件出示)
师:谁来说一说,男生是女生人数的几倍还可以怎么说?
(2)师:那求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怎样用比表示?
生说,师课件出示
(3)师:同样是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比较,为什么一个是32比23,一个是23比32呢?
引导学生回答,32比23表示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23比32表示女生与男生人数的比。
教师指出:两个数量进行比较,一定要弄清谁和谁比。谁在前谁在后,不能颠倒位置。
(4)不同类量的比
出示:下面每组信息中的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能用比表示吗?如果能,请说出比。
一面国旗,长3米,宽2米。
老师用9元钱买了2瓶果汁。
①引导学生回答。
生:长与宽的比是3比2,宽与长 的比是2比3。
师问:3比2表示什么?2比3表示什么?
师小结:同学们真不错,不但能用比表示,还知道比表示什么?
②师:你能用算式表示果汁的单价?
生:9÷2
师:你是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列式的?
生:总价÷数量=单价
师:像“总计÷数量=单价”也可以用比表示总价与数量的关系,谁来说一说?
生说师课件出示:总价与数量的比是9比2。
师:9比2表示什么?
师:在常见的数量关系中,速度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工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为什么?
3.抽象意义,建构模型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想一想,什么是比?可小组内讨论。
交流得出: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
师:两个数的比就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什么关系?
4.自主学习,丰富认识
(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比(板书 比的认识),其实,有关比的知识还有很多,请同学们拿出资料卡,自学这一部分内容,可以把你认为重要的内容,圈一圈、画一画,有疑问的地方打个小问号。
学生自学交流,汇报交流。
师:通过自学,你又有了哪些收获?
师引导学生梳理自学的知识:
9比2写成9:2 9是比的前项,2是比的后项
师:怎样求9比2 的比值?
生 9︰2=9÷2=
师:同学们都会求比值了,那就求下面的比的比值吧。
(2)求出下面各比的比值。
6︰9 12︰4 ︰7
生做集体订正
师小结:比值可以是分数、小数、整数。
(3)探讨比、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出示:5÷8=︰( )=-
师:看来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请同学们结合这个式子和下面的表格,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
三、巩固应用,拓展探究
1.判一判。
(1)爸爸身高178厘米,xxx身高1米,爸爸和xxx身高的比是178:1。 ( )
(2)比的后项不能为0。 ( )
生说说理由。
师:在体育比赛中常常看到这种情况,出示课件体育比赛中的4︰0,问:这是什么意思?
理解这是体育比赛中的一种计分形式。
2.配制蜂蜜水
出示(1)蜂蜜与水的比是1︰1;(2)蜂蜜与水的比是1︰10;(3)蜂蜜与水的比是1︰100。
师: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吗?
生说比的意思。
师:如果配制蜂蜜水的任务交给你,你打算选哪一种方案,怎样配制?
搅拌均匀后,平均分到10个小杯中,每个小杯中的蜂蜜水一样甜吗?你能用比的知识解释吗?这时,蜂蜜和蜂蜜水的比是几比几?
四、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师:比和分数除法有着密切的联系,除法中有商不变的规律,分数有分数的基本性质,比有没有这样的性质呢?课下,请同学们把你这节课的收获和你课下了解到得比的知识,制作一期数学手抄报。
【教学反思】
《比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节课的重点是对比的意义的理解,是学生初次接触比的知识的第一个内容。能否透彻理解比的意义,对于比其他知识的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课的教学我主要遵循了新理念下“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这一基本结构模型的框架,即:
(1) 关注了内容呈现上的情景化;如从本班男女生人数的比导入新课,引出同类量之间的比,再引出不同类量之间的比,在此基础上再来概括出比的意义。
(2) 重视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3) 强化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
在教学前,根据学情,我课前布置了三个预习作业,复习有关比较的问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数量关系。正是有了学生的课前预习,课上学习新知时,学生才能表现的精彩。所以,我认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前预习是非常重要的,课前预习不仅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还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它使课上的更加顺利、精彩,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学习比的各部分名称及读法、写法时,采用了让学生自学课本的方式,因为自学课本也是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充分相信学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在学习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的时候采用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借助图表、式子的有机结合,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自主学习。
上完这节课,反思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在教学的扶与放的度把握上,似乎扶得太多,放的太少。
2.比如说对课堂新生成的问题,我不能很好地处理、引导、回应。
3.教学语言上不够精练,有时会重复学生的回答。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在如何简洁的呈现自己和有效的.引导学生方面作不断的思考,来提高课堂效率,既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比段单元总结 第3篇
《赤壁》
1、本诗从题材上看属于咏史诗,内容上三国的故事有关,“东风”指火烧赤壁之事。
2、“东风不与xxx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谈谈你的理解。
假如东风不给xxx方便,结局恐怕是xxx胜,二xxx被锁进铜雀台了,借xxx和xxx的故事,表达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3、本诗的一二句的表达方式是叙述,三四句的表达方式是议论。
4、“自将磨洗认前朝”中的“前朝”是汉朝,举出三位这个朝代的英雄人物:xxx,xxx,xxx。
5、“东风不与xxx便”的“东风”指代赤壁战争,战争的双方是xxx和xxx军。
6、咏史诗的特点是借古讽今,诗人借“东风”一事,抒发感慨,讽喻当今的统治者治理国家不要寄希望于侥幸。
7、“东风”不仅指是自然界的风,而含有建功立业的各种条件之意。
8、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沙里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由折戟沉沙未销蚀,又引发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情,能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9、有人认为,xxx只关心东吴两美女的命运,而不关心国家和人民安危,对此,你有何看法?
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用两美女的命运来象征国家的命运,更为形象贴切,耐人寻味。
10、诗歌的前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蕴含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借一件折戟,写出了兴感之由,含蓄表达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比段单元总结 第4篇
第三单元 (写景诗文)
一、重点字词(加粗字听写,xxx了解):
11.《春》xxx
蓑 笠 朗润 酝酿 婉转 嘹亮 烘托 抖擞
黄晕(yùn) 晕(yùn)车 头晕(yūn)
应(yìng)和 yìng (应变 应承 应试) yīng(应届 应声 应许)
12.《济南的冬天》老舍
髻 镶 响晴 晌午 宽敞 xxx 水藻(zǎo)
贮(zhù)蓄 澄(chéng)清 水墨画
13.《风雨》贾平凹
藤蔓(wàn) 蔓(màn)延 蔓(mán)菁
撩(liāo)起 撩(撂)(liào)挑子 撩(liáo)拨
撩(liáo)逗 偌(ruò)大 许诺 攀附 蜷(quán)曲 屋檐 刹(chà)那 刹(shā)车 霎(shà)时 倏(shū)忽 颤(chàn)悠 颤(chàn)音 颤(chàn)巍巍 颤(zhàn)栗 锥形 圆锥 脊椎
14.《秋天》 xxx
丁丁(zhēng) 幽谷 镰刀 背篓 竹篱 xxx 栖(qī)息
蟋蟀 寥(liáo)廓 xxxliào)<姓氏>清冽(liè) 梦寐
15.《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碣 沧 何 澹 竦 峙 丛 茂 萧 瑟 涌 至 哉 咏
《次北固山下》 悬 雁 洛
《钱塘湖春行》 孤 初 脚 莺 燕 啄 渐 欲 阴 堤
《天净沙?秋思》 藤 昏 鸦 断 涯
二、文学常识:(划线部分默写)
比段单元总结 第5篇
“认识比”这节课,重点是理解比的意义,难点是掌握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教学内容不是很多,也不算很难,但因为我的原因,课堂不理想。学生对比的意义理解不透彻,没有真正弄明白。
分析原因有以下方面
(一)、备课时,钻研教材不够深入,没有吃透教材。比如:长和宽的比是15:10,反问15:10表示什么?粗略地理解为15:10表示长和宽的比。15:10表示长和宽相除的关系可能更好。下面本来设计了举例子,可是讨论备课时删掉了。可惜,如果再举些身边的例子,比如:红花13朵,黄花8朵,红花的朵数和黄花的朵数比是13:8.等,同学们会体会更深,从实例中感悟比的意义。
再如:不同类量的比,路程和时间的比表示什么?当时讨论时,就很模糊。不知道怎么说?路程和时间的比表示路程比时间。其实,路程和时间的比表示两种量之间的相除关系。怎么说合适呢?路程比时间表示的是速度。或者路程比时间=速度。(当时考虑到还没有学怎么求比值?所以,速度先不出现。)结果导致迷糊,含义不清楚,没学透。
这些问题让我很受教训:1、在设计教案时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多看课例,多学习,一些问题要提前预想到。2、要勤学好问,请教师傅和同课头老师,吸取经验,弥补自己在教学中的生疏。
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能根据问题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就不会发生学生误解教学内容的问题了。这样,教学也更扎实,时刻记着先入为主的道理,不要课后在补课。防止事倍功半!
(二)、环节不合理,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1、xxx提的很准确,42252÷90没有必要算出比值。(当时也不想算,可是又添上了。确实利大于弊,导致浪费了2分钟。这2分钟可以用在重难点,也不会拖堂了。
2、处理完不同类量的比,我又回过头来,对比:15×10可以用比表示吗?时机不恰当。 本来设计的是在学习同类量的比,出示算式后比较,由于自己的紧张忘记了。还是自己对教学内容不熟悉,备课不充分,对每个环节没有熟记于心。
总之,行走在路上,会遇到各种问题,关键是遇到挫折不能气馁,要反思自己的不足,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我尽自己最大能力,先走好脚下的一小步,这才是最踏实的!不是吗?
比段单元总结 第6篇
忙碌而充实的一个学期结束了,回想一路最大的收获莫过于本学期最踏实最新颖的教研,每一次想被抽到又害怕被抽到的纠结心情依然记忆犹新,虽然错过了拜偶像冉老师为师的机会,但有幸和她的徒弟是邻居,尽可能不错过她的每一次培训,尽管只让徒弟去,可我依然赖着她的徒弟一起去。忙碌与充实总会换来收获:
一、注重教学目标的设定与达成
让教学目标不只存在于老师的教案或者脑子中,将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设定丰富的吸引孩子参与的教学活动,重注学生参与度。
二、基本掌握低段语文教学模式
通过每个年级的“两备两上”上后评课及专家指导,基本掌握了低段语文教学模式,尤其是识字写字教学模式,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帮助学生识记生字,每节课必须留有写、练的时间,当堂检测学生学习情况,让识字教学落到实处。
三、注重学生书写与写话训练
本学期有幸担任了二年级的'写字老师,从而对书写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学校也非常重视学生书写情况,所以在教学与作业中不断强调书写的重要性,提高标准后学生的自我要求也提高了,再加上一学期两次年级组的书法展,和不断更新的小型书法展,及小奖状的鼓励,学生写字热情高涨,没有什么比让学生自己发自内心想写好字更好的教育方法了。
另外幸运的是教室后面独有的黑板不用用来做形式化的板报而可以用来做培养孩子写作兴趣的沃土,把孩子日记、写话、试卷中的有新意、有趣的写话让家长打印并过塑,贴在黑板上展示,孩子别提多高兴了,看着孩子们拿着自己的写话来找我问我这样的写话是不是可以打印了?我就知道这块沃土里埋藏的种子在生根、发芽,我还要不断地给它浇水施肥。
有收获的同时也有不足之处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做得还不到位,还需努力!
比段单元总结 第7篇
优点:
课前我进行了用心的思考,备教材、备学生,做了许多的预设。结合我本人教学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科学的调整,这种逐层深入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不同的层次,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根据课后练习的特点,我把练习题整合到了一个教学情境中来,先是按比例分配140个桔子,掌握了方法以后按比例分配200个桔子。这基本的联系结束以后,为了增加梯度,我又提出了如果大班分到了90个,那小班会分到多少个?解决了这个问题以后,再增加难度为大班比小班多分了40个桔子,大班和小班分别分到了多少个桔子?可能一些学生会遇到一定的困难,但是提供的不同的学习方式会让他们互补合作的。
整堂课我保持了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们学的轻松,学的愉快,收获多多。
不足:
1、与学生的交流形式单一,总是一问一答式,这种单调的对话形式容易让学生感觉单调,失去学习的兴趣,没有照顾到集体。
2、本人的语言还需精炼,评价还需要及时有针对性。
3、最后一个练习是三个数的比,脱离了之前的情境,有种很突然的感觉,缺少自然感。
比段单元总结 第8篇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能否透彻理解比的意义,对于比其他知识的学习是至关重要。因此在教学上我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学生熟知但又不太清楚的事物最能引起他们的探究欲望。书本中的例子只是教学中的一个范本。在课教学时我对教材进行重组,让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回顾,使学生认识到用分数或除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而比又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又一种数学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从而提炼了比这个概念,实现概念的内化。
2、注重知识的自主建构。
本课的学习内容较多,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还要学会比的读写、比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的方法以及比、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等,这些内容的难度不大,适合学生通过看书自学解决问题,所以在教学完比的意义后大胆放手,给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机会这样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使教学重点得到强化。
3、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打开思路想问题。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知0的特殊性。以及数学中的比与比赛中的比分的异同。
上完这节课,反思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在教学的扶与放的度把握的不是恰到好处。
2、对课堂新生成的问题处理不是很到位。
3、教学语言上不够精练。
比段单元总结 第9篇
1.比喻句。
(1)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2)在记忆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
(3)后来,我又不满足于只看一般的故事书了,学校图书馆那丰富的图书又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
仿写: 我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一样,贪婪地读着。
2. 排比句。
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
仿写:人们都爱冬天,爱她的大雪纷飞, 爱她的纯洁无瑕,爱她的银装素裹。
比段单元总结 第10篇
第1课.散步莫怀戚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分歧qí蹲dūn下
2.解释下列词语。
(1)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2)粼粼:形容水的明净。
(3)各得其所:每个人或每种事物都得到适当的安置。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俱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比段单元总结 第11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飞向蓝天的恐龙》知识点
我会写:
笨:笨重 笨拙 愚笨 笨手笨脚
钝:迟钝 钝器 钝角 拙嘴钝舌
谈:闲谈 谈话 奇谈 谈天说地
鸽:鸽子 信鸽 飞鸽 鸽笼
毫:毫米 分毫 丝毫 毫不费力
末:末期 末代 周末 末梢 本末倒置
描:描述 描绘 素描 轻描淡写
隧:隧道 隧洞
态:形态 姿态 态度 千姿百态
吨:千吨 吨位 吨级
斤:公斤 斤两 千斤 斤斤计较
膨:膨胀 膨大 膨化
肢:肢体 四肢 前肢 断肢再植
翼:鸟翼 蝉翼 机翼 羽翼
辟:开辟 辟谣 精辟 开天辟地
形近字:
钝(愚钝)吨(吨位) 末(期末)未(未来)
斤(斤两)斥(训斥) 膨(膨胀)澎(澎湃)
肢(肢体)枝(树枝) 辟(辟谣)僻(偏僻)
多音字:
卷:juàn试卷 juǎn席卷
奔:bēn奔跑 bèn投奔
降:jiàng降落 xiáng投降
辟:pì开辟 bì复辟
近义词:
五彩斑斓—五彩缤纷 轻盈—轻巧
后裔—后代 繁衍——繁殖 敏捷—灵敏
庞大—宏大 笨重—沉重
反义词:
笨重—轻盈 凶猛—温顺 迟钝—敏捷
庞大—微小 躲避—显露
欣喜若狂——悲痛欲绝
理解词语:
恐龙:古代爬行动物,在中生代最繁盛,种类很多,大的长达30米,在中生代末期灭绝。
xxx翔:在高高的空中回旋地飞。
迟钝:(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活。本文指白门溪龙(见图或形)
敏捷:动作等迅速灵敏。本文指一些猎食性的恐龙,身体逐渐变小,越来越像鸟类,行动迅速灵敏。
五彩斑斓:形容色彩繁多亮丽。
亲缘关系:血缘关系。如:你和爸爸、妈妈或亲妹妹,有血缘关系。
后裔:已经死去的人的子孙。本文指鸟类可能是小型恐龙的子孙。
欣喜若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形容太高兴了。本文指全世界研究者们发现了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能证明恐龙演化成鸟类,而非常欢喜快乐。
演化:演变。本文指恐龙演变鸟类。
繁衍:逐渐增多
毋庸置疑:指无须怀疑,是铁一样的事实。
后裔:后代子孙。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知识点
我会写:
怒:怒吼 愤怒 怒发冲冠
吼:吼叫 狂吼 河东狮吼
脂:脂肪 胭脂 松脂
拭:拂拭 擦拭 拭目以待
餐:午餐 聚餐 一日三餐
划:划动 划开 划算
晌:晌午 晌觉 半晌
辣:毒辣 辣椒 心狠手辣
渗:渗出 渗透 渗色
挣:挣扎 垂死挣扎
番:番茄 番薯 三番五次
埋:掩埋 埋伏 埋头苦干
刷:冲刷 刷牙 刷子
测:推测 预测 变幻莫测
详:详细 详情 不厌其详
形近字:
吼(吼叫)孔(孔雀)
脂(脂肪)指(指示)
拭(擦拭)试(考试)
多音字:
划:huá划船 huà计划
挣:zhēng挣 扎zhèng挣脱
扎:zhá挣扎 zhā扎针 zā包扎
埋:mái埋藏 mán埋怨
近义词:
柔嫩——娇嫩 拂拭——擦拭
忽然——突然 照射——照耀
可怕——恐怖 猛烈——剧烈
快活——快乐 仔细——认真
仍旧——仍然 推测——推断
反义词:
高大——矮小 断绝——恢复
快活——难过 少见——常见
黏稠——稀薄 详细——简略
四年级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一、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
在解答阅读题时,千万不要慌,要静下心来,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先从容易的入手,逐渐的打开思路。粗心是学习的大忌,对于语文的阅读理解也不例外。在审题的时候,要像对待数学试题中的数字一样,认真看清每一个字、词、句、甚至每一个标点,要看清题目的要求,分析问题的提问要点。
粗心的同学往往会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例如要求在正确的句子后面打“√”,有的同学在正确的句子后面打“√”后,又多此一举地在错误的句子后打上了“×”。类似的情况,在考试时常常能见到,粗心是一部分同学在该题项中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做题的时候要仔细认真。
二、仔细研读语段,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阅读理解试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同学们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内容广泛,题材各异。 通常阅读一篇文章,第一遍需要速读,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
有的同学采用“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有的同学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
因此,解答这类题的中心步骤就是阅读,既要阅读短文,又要阅读题目。阅读时要注意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就可以对文章后面所给的问题,分别用“一次判断”、“逐个分析”以及“排除法”等方式来进行判断解答了。
三、巧妙借助“原话”,确定解题空间。
有些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直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有时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直接用原话来回答问题。如若它指定要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回答的话,就要将文中的原话加以理解,体会原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题目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语文试题的开放性要求试题答案能自圆其说,答案。因此在阅读的时候,要仔细认真、深入分析,回答问题时,要仔细揣摩、根据体裁的特点,不同的语境,要准确的使用词语作答。
四、选择适当方法,答题力求xxx有理。
所谓“xxx有理”就是让我们根据问题能够说一个所以然来,或谓之“自圆其说”。只要我们xxx有据,持之有理,就可以酌情得分了。同时我们要注意组织规范语言答题,认真书写。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重复罗嗦,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在答题之后,如果时间允许,要重读全文内容,充满信心地进行复查。所有答案全部做完后,携带阅读理解的成果回归原文,检查答题有无疏漏,研究其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对照各题目推测判断,确保无误。
比段单元总结 第12篇
数学比和比例的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一: 比和比例的联系与区别
知识点二:比和分数、除法的联系
知识点三:求比值和化简比
知识点四: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和判断方法
1、正比例的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商)一定,这两种量就xxx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正比例的关系式:y x=k (一定)
2、反比例的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xxx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反比例的关系式:xy =k (一定) 3、判断正、反比例的方法:一找二看三判断
(1) 找变量: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
(2) 看定量,分析这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商一定还是积一定。
(3) 判断:如果商一定,就成正比例;如果积一定就成反比例;如果商和积都不是定量,就不成比例
知识点五: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1、按比例分配问题
(1)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把一个量按照一定的比分配成几部分,求每个部分数量各是多少的应用题叫做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2) 解题方法
一般方法:把比转化成为分数,用分数方法解答,即先求出总分数,然后求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最后按照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多少的解题方法,分别求出各部分的量是多少。
归一法:把比看做分得的分数,先求出各部分的总分数,然后再用“总量÷总份数=平均每份的量(归一)”,再用“一份的量各部分量所对应的份数”,求出各部分的量。 用比例知识解答:首先设未知量为。再根据题中“已知比等于相对应的量的比”作为等量关系式列出含有x 的比例式,再解比例求出x 。
2、用正、反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1)分析数量关系。判断成什么比例。(2)找等量关系。如果成正比例,则按等比找等量关系式;如果成反比例,则按等积找等量关系式。(3)解比例式。设未知数为x ,并代入等量关系式,得正比例式或反比例式。(4)解比例。(5)检验并写出答语。
精讲典型题
例题1填空
(1) 一项工程,甲单独做要4天,乙单独做要5天完成,甲和乙的工作效率比是:
(2) 把2米:4厘米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是(),比值是()。
分析:(1)要求甲乙的工作效率比,关键是要根据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求出甲、乙的工作效率,即用14:15=5:4;(2)为了简便,化简比和求比值时可以都用前项除以后项,但要注意结果的区别。由于单位不统一,化简要先统一单位,即2米:4厘米=200厘米:4厘米=50:1=50。
解答(1)5:4
(2)50:1 50
(4)与它的倒数的比是()
(5)()÷24=3
8=24:()=()%
(6)如果a 7=b ÷2(a 、b 都不为0) ,那么a :b =():()
(7)除数、被除数的比是1:3,被除数、除数、商的和是35,被除数是()
(8)一汽车工人加工一批零件,如下表
② 这批零件有()个
③ 表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比例
(10)判断一些生活中的实例。
①用煤的天数一定,每天用煤量与总用煤量()比例。
②一本书的页数一定,已看的页数与没看的页数()比例
③三角形的面积一定,三角形的底与高()比例。
2 判断题
(1)化简比的结果是一个商,可以使小数、分数或整数。()
(2)走同一段路,甲用15小时,乙用14小时,甲、乙的速度之比是5:4。()
(3)在一个比例里,如果两个外项互为倒数,那么两个内项也互为倒数。()
(4)一条道路,已修的米数和未修的米数成反比例。()
3 选择题
(1)k +5x =y ,且x 和y 都不为0,当k 一定时,x 和y 成()比例。
A. 成正比例 B. 成反比例 C. 不成比例
(2)杭州西湖南北长 ,东西宽 。南北长和东西宽的比是()。
:28km . : :8
(3)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1:4:5,这个三角形是()
A. 锐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4)在比例尺距离是()。
4. 解决问题。
(1)药液与水的比是1:1500,如果倒入药液 ,需要加多少克水呢?
(2)从儿童节那天开始,亮亮前七天看书210页,照这样计算,这个月亮亮一共看书多少页?
(3)如果用边长30cm 的方砖给一个房间铺地,需要100块。如果改用边长50cm 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 1100000的地图上,量得A 、B 两地的距离是2cm ,那么A 、B 两地的实际
比段单元总结 第13篇
1、创设“分物情境”,建立表象。
通过学生动操作和老师的点拨、启发,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获得“按比例分配”的感知,为分散难点起来承上启下的作用。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主观意识。
设计“猜想——尝试——讨论——归纳”的教学程序进行例题的教学。组织学生操作、讨论,引导学生动脑想,动口说并进行归纳总结,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探求知识的全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系统性的发展。
3、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4、安排有梯度的练习,强化新知识。
在巩固练习阶段,安排了多层次的练习,由浅入深来巩固和强化新知识。正所谓“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和不同的训练方式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既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又可以巩固学生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更为不同的学生谋得了不同的发展。例如:“黄金比”开放性知识习题,解题方法多样,为学生提供了思维发展的空间。真正体现了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比段单元总结 第14篇
初三上册化学必背知识点
些物质的特性及用途:
1、可燃性的气体:H2、CO、CH4(甲烷)都可做燃料,点燃前都要验纯,与空气混合点燃会爆炸。
2、还原性的物质:C、H2、CO都可用来冶炼金属,将金属氧化物还原成金属单质。具有氧化性的物质:O2,CO2
3、助燃性物质:O2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或使燃着木条燃烧更旺。
4、有毒的气体:CO,能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煤气中毒就是指CO中毒。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气体:只有CO2
5、最轻气体:H2也是燃烧无污染的气体燃料
6、干冰(CO2固体):用于人工降雨,致冷剂;CO2气体:用于灭火,做温室肥料,制汽水等盐酸(HCl):用于除铁锈,是胃酸的主要成份,浓盐酸有挥发性(挥发出HCl气体)
7、石灰石(CaCO3):建筑材料,制水泥、高温煅烧制CaO;
8、生石灰CaO:易与水反应并放热,做食品干燥剂,可用来制取Ca(OH)2。
9、熟石灰Ca(OH)2:用于改良酸性土壤,配制波尔多液,与Na2CO3反应制取NaOH
化学与社会相关常识
三大化石燃料:煤(固)、石油(液)、天然气(气)
1、六大营养物质:糖类(主要供能物质,如:米、面、蔗糖、葡萄糖等)、
油脂、蛋白质(鱼、肉、蛋、奶、豆)、维生素(蔬菜、水果)、水、无机盐
2、缺乏某些元素导致的疾病:
缺钙:骨质疏松症(老年人)、佝偻病(儿童);
缺铁:贫血
缺碘: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
缺维生素A:夜盲症;缺维生素C:坏血病
3、合金: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合金,区别是含碳量不同,钢含碳量低,黄铜是Cu-Zn合金铁生锈条件:铁同时与空气(主要是O2)和水接触
4、防锈方法是:保持铁制品表面干燥和洁净,并在金属表面形成保护膜(涂油漆、涂油、镀其它金属等)。
5、可燃物燃烧条件:
⑴是可燃物;
⑵与空气(或O2)接触
⑶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6、灭火的方法:
⑴隔离可燃物,如建立隔离带、釜底抽薪;
⑵隔绝空气(或O2),如用湿布、灯帽、土盖灭火焰,用CO2灭火
⑶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如用水灭火。
7、环境污染名词:
酸雨:主要由SO2、xxx造成,酸雨危害是使河流、土壤酸化,建筑物、金属被腐蚀。
臭氧层空洞:臭氧能吸收紫外线,由于臭氧被氟里昂等破坏而形成
温室效应:空气中CO2排放过多引起全球气温上升
白色污染:塑料随意丢弃,不易被降解而造成的污染。
空气质量日报:
污染物主要指标是:总悬浮颗粒、SO2、氮氧化物(如xxx)
化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
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5、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1)金属元素、(2)非金属元素、(3)稀有气体元素。
6、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化学式为(1)FeO、(2)Fe2O3、(3)Fe3O4。
7、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问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数比;(3)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8、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9、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10、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11、单质可分为三类: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
12、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煤干馏(化学变化)的三种产物:焦炭、煤焦油、焦炉气
13、应记住的三种黑色氧化物是: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14、氢气和碳单质有三个相似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15、教材中出现的三次淡蓝色:(1)液态氧气是淡蓝色(2)硫在空气中燃烧有微弱的淡蓝色火焰、(3)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淡蓝色火焰。
16、三大气体污染物:SO2、CO、xxx
17、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部分: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
18、取用药品有“三不”原则:(1)不用手接触药品;(2)不把鼻子凑到容器口闻气体的气味;(3)不尝药品的味道。
19、可以直接加热的三种仪器:试管、坩埚、蒸发皿(另外还有燃烧匙)
20、质量守恒解释的原子三不变:种类不改变、数目不增减、质量不变化
21、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爆炸的三种气体:H2、CO、CH4(实际为任何可燃性气体和粉
22、原子中的三等式: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归纳
1、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3、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4、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5、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6、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7、镁离子和镁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8、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9、决定元素的种类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10、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11、石油、煤、天然气都是混合物。
12、溶液都是混合物。例如:稀硫酸、食盐水、石灰水等。
13、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14、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15、燃烧、铁生锈、食物变质等都是化学变化。
16、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17、金属活动性顺序表: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18、具有还原性的物质是H2、C、CO。其中属于单质的是C、H2。属于化合物的是CO。
19、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相同点是都是氧化反应。
20、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不变的是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元素的种类、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肯定变化的是物质的种类和分子的种类。
21、2H2表示两个氢分子;2H表示两个氢原子;2H+表示两个氢离子。
22、能鉴别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水的试剂是xxx试剂。
23、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轻,难溶于水。
24、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重,能溶于水。
比段单元总结 第15篇
教学前,我首先对教材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认识比》是在学生已学过 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相关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这个单元的的起始课。教材安排了牛奶杯数与果汁杯数的比 洗洁液配比路程与时间的比三个生活情境去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使学生认识比。备课时我反复斟酌:学生初次接触比,难免会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要学习比,比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在1、2两个例题中,比的必要性不容易体现出来,学生可能感觉没必要用到比。其次对学生也进行了思考: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学习基础以及学习方式方法我发现,他们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六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的阅读、理解和自学能力。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有意识设计自学、一些生活中具有趣味性的、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学习情境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应该改进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要善于调动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不仅是课堂教学的需要,更能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2)对所设计的教学问题和有关知识点没有深入地思考和预设,有时显得空间过大,使学生的思考失去针对性、方向性;有时又因为没有提得很到位或明确,使得学生在思维的影响下,回答和思考的问题背离本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比段单元总结 第16篇
初三上册化学必背知识点
些物质的特性及用途:
1、可燃性的气体:H2、CO、CH4(甲烷)都可做燃料,点燃前都要验纯,与空气混合点燃会爆炸。
2、还原性的物质:C、H2、CO都可用来冶炼金属,将金属氧化物还原成金属单质。具有氧化性的物质:O2,CO2
3、助燃性物质:O2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或使燃着木条燃烧更旺。
4、有毒的气体:CO,能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煤气中毒就是指CO中毒。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气体:只有CO2
5、最轻气体:H2也是燃烧无污染的气体燃料
6、干冰(CO2固体):用于人工降雨,致冷剂;CO2气体:用于灭火,做温室肥料,制汽水等盐酸(HCl):用于除铁锈,是胃酸的主要成份,浓盐酸有挥发性(挥发出HCl气体)
7、石灰石(CaCO3):建筑材料,制水泥、高温煅烧制CaO;
8、生石灰CaO:易与水反应并放热,做食品干燥剂,可用来制取Ca(OH)2。
9、熟石灰Ca(OH)2:用于改良酸性土壤,配制波尔多液,与Na2CO3反应制取NaOH
化学与社会相关常识
三大化石燃料:煤(固)、石油(液)、天然气(气)
1、六大营养物质:糖类(主要供能物质,如:米、面、蔗糖、葡萄糖等)、
油脂、蛋白质(鱼、肉、蛋、奶、豆)、维生素(蔬菜、水果)、水、无机盐
2、缺乏某些元素导致的疾病:
缺钙:骨质疏松症(老年人)、佝偻病(儿童);
缺铁:贫血
缺碘: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
缺维生素A:夜盲症;缺维生素C:坏血病
3、合金: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合金,区别是含碳量不同,钢含碳量低,黄铜是Cu-Zn合金铁生锈条件:铁同时与空气(主要是O2)和水接触
4、防锈方法是:保持铁制品表面干燥和洁净,并在金属表面形成保护膜(涂油漆、涂油、镀其它金属等)。
5、可燃物燃烧条件:
⑴是可燃物;
⑵与空气(或O2)接触
⑶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6、灭火的方法:
⑴隔离可燃物,如建立隔离带、釜底抽薪;
⑵隔绝空气(或O2),如用湿布、灯帽、土盖灭火焰,用CO2灭火
⑶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如用水灭火。
7、环境污染名词:
酸雨:主要由SO2、xxx造成,酸雨危害是使河流、土壤酸化,建筑物、金属被腐蚀。
臭氧层空洞:臭氧能吸收紫外线,由于臭氧被氟里昂等破坏而形成
温室效应:空气中CO2排放过多引起全球气温上升
白色污染:塑料随意丢弃,不易被降解而造成的污染。
空气质量日报:
污染物主要指标是:总悬浮颗粒、SO2、氮氧化物(如xxx)
化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
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5、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1)金属元素、(2)非金属元素、(3)稀有气体元素。
6、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化学式为(1)FeO、(2)Fe2O3、(3)Fe3O4。
7、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问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数比;(3)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8、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9、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10、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11、单质可分为三类: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
12、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煤干馏(化学变化)的三种产物:焦炭、煤焦油、焦炉气
13、应记住的三种黑色氧化物是: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14、氢气和碳单质有三个相似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15、教材中出现的三次淡蓝色:(1)液态氧气是淡蓝色(2)硫在空气中燃烧有微弱的淡蓝色火焰、(3)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淡蓝色火焰。
16、三大气体污染物:SO2、CO、xxx
17、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部分: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
18、取用药品有“三不”原则:(1)不用手接触药品;(2)不把鼻子凑到容器口闻气体的气味;(3)不尝药品的味道。
19、可以直接加热的三种仪器:试管、坩埚、蒸发皿(另外还有燃烧匙)
20、质量守恒解释的原子三不变:种类不改变、数目不增减、质量不变化
21、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爆炸的三种气体:H2、CO、CH4(实际为任何可燃性气体和粉
22、原子中的三等式: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初三化学基本概念复习方法
1、浓缩要点,强化记忆
记忆是理解的仓库,要准确理解概念,必须强化记忆。为了取得记忆效果,需要用自己的语言去精炼定义,浓缩要点。如,复习催化剂概念时,可以将其浓缩为“一变”和“二不变”。“一变”是指催化剂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二不变”是指催化剂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发生变化。浓缩、提炼概念的要点,不仅便于记忆,又能将要点准确“还原”为课本语言。
2、抓住关键,揭示规律
复习化学概念,尤其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最重要的是搞清定义中关键字、词的真正含义,抓了这些,就是抓住了关键,也即复习到位。如复习“溶解度”概念时,应抓住四个关键要素:⑴一定温度下;⑵100g溶剂;⑶饱和状态;⑷溶质质量(单位为“g”)。四个要素缺一不可。又如,在复习“分子”概念时,在抓住“保持物质化学性质”和“一种粒子”这两个关键词的同时,还应揭示如下规律:⑴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⑵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⑶分子可以再分,但分割后的粒子不再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显然,在抓住关键中揭示规律,不仅有助于理解概念,更能有助于灵活应用概念去判断是非,解决问题。
3、注重比较,准确运用
理清相关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复习基本概念的重要环节,复习基本概念时,一般注意比较:⑴在音、形、义方面相近的概念,如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⑵外延部分重合的概念,如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⑶对称的概念,如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⑷既有本质区别又有内在联系的概念,如原子与离子;⑸似同实异的概念,如饱和溶液与浓溶液。通过多种形式的比较,一方面可以辨析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另一方面可以明确概念间差异与联系,以便准确运用。最常用的比较方法是列表法,如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之间比较如下表: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特征 无新物质生成 有新物质生成
现象 伴随状态、形态变化 xxx、热产生,颜色变化
结果 表现物理性质 表现化学性质
联系 化学变化中往往伴随有物理变化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