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总结 第1篇
[关键词]《晏子春敢》“以人组事”“传记之祖”
《晏子春秋》是一部介于子史之间的作品,xxx先生说它的“命名很怪,‘晏子’是子书之名,‘春秋’是史书之名,来了一个子、史合壁的‘四不象’。”[1](p8)如果把它与先秦其它散文作一比较,就会发现其内容上确实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晏子春秋》和先秦诸子散文的区别十分明显。诸子散文在阐述各自对自然、对社会的看法时,一般采用分析说理的形式,如要表现重民爱民,《xxx》是这样说的:“桀纣之失天下也。失xxx也:失xxx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xxx,斯得天下矣,得xxx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2](《离娄上》)。而《晏子春秋》在表述同样的思想观点时,却是通过对晏子言行举止的描绘表现出来的,如《谏下》第五章:“晏子使于鲁,比其反也,景公使国人起大台之役,岁寒不已,冻馁之者乡有焉,国人望晏子。晏子至,已复事,公延坐,饮酒乐,晏子曰‘君若赐臣,臣请歌之。’歌日‘庶民之言日:“冻水洗我,若之何?太上靡散我,若之何!”歌终,喟然叹而流涕。公就止之日:“夫子曷为至此?殆为大台之役夫!寡人将速罢之。晏子再拜。”
另外,诸子散文都是某一学派的代表性著作,在表述其观点的过程中,往往建立起完整的哲学体系,如《庄子》的哲学体系是以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为核心的,等万物,齐生死,无是非,表达其追求具有超越性和超脱性的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晏子春秋》也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当代学者们多认为其思想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但这是通过对晏子言行的记述表达的。《晏子春秋》虽然有子书之名。但它的表现重心不在思辨哲理而在叙事写人,这与先奏其它诸子有明显不同。
其次,《晏子春秋》与先秦历史散文也有不同。《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先秦历史散文的取材倾向往往偏重于“祀与戒”等“国之大事”(《左传・成公十三年》)。《晏子春秋》则不然,往往从日常政务或属于生活领域的小细节着笔。如从xxx的饮酒、畋猎、衣狐xxx知天寒等事情中,写晏子的态度、言辞和行为表现。
《晏子春秋》虽然与上述历史散文有所不同,但它却有史书的特点。它约略按照晏子侍齐灵公、xxx、景公的顺序从其生前写到死后,以这一真实过程构成本书的基本时间框架,以景公、xxx、xxx、粱丘据等历史人物构成晏子活动的具体背景,从晏子的政务外交、生活细节等多种活动中记叙晏子的言行,展示了晏子爱民xxx、xxx爱国、清正笃行、机智幽默这一历史人物形象。尽管它没有《左传》那样明确精细的纪年,但基本上写出了一个历史人物的一生。这与先秦其它史书亦有明显的不同。
综上所述,《晏子春秋》有子书之名,却无诸子的思辨性、哲理性,它是写一个人的言行事迹;有史书之名,却不像其它史书那样记述军国大事,而是从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一个个片段叙述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以人物的活动反映了历史的变化。
《晏子春秋》该如何归类呢?《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及《郡斋读书志》、《文献通考・经籍考》等公私史志目录皆列诸子部,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则认为“案《晏子)一书,由后人摭其轶事为之,虽无传记之名,实传记之祖也,旧列子部,今移入于此。”如何认识《提要》的论断呢?
xxx的《张中丞传后叙>、xxx的《段太尉逸事状》、xxx的《xxx公逸事》、归有光的《先妣事略》等被公认为传记名篇,仅以《段太尉逸事状》为倒看它所体现的传记文的基本特点。
xxx为了写《段太尉逸事状》亲自到段秀实曾经任职的地方采访,再以“言信行直”的刺史xxx供的事实“复校无疑”,才正式写定。
另外,《段太尉逸事状》寓论断于叙事之中,xxx明,爱憎强烈,“言近而旨远”,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上述特点,其他传记文同样具有。可见,除了人物与人物事迹的真实性外,形象的鲜活生动、艺术手段的丰寓多彩、寄意的深切遥深,构成了作为历史与文学联姻产物的传记文学的基本特征。所以。传记文学是艺术性地再现一个历史人物生平或生平片段的文学样式。《晏子春秋》是否符合这一基本特征呢?
先秦散文总结 第2篇
关键词:先秦;诸子散文;庄子;文体
一、《论语》
它主要记载xxx的语录,也是一部说理散文,相传是由xxx及其弟子编纂而成。《论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记录了xxx的许多名言,它反映了xxx的仁爱思想。比如,“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这是xxx对子产的评价,从这个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xxx作为政治家的政治主张。《xxx》一书的问世,标志着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相比于《论语》,它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文章的形式发生了变化。虽然还是以语录体为主,但是却减少使用三言两语式的独白,它从简明扼要的语录发展成了长篇大论,并且其中许多语录体散文已经具备了专题论文的性质。在先秦诸子散文文体的发展演变中,《墨子》是一部重要的作品。与《xxx》比较,它表现出由“对话”向“专论”过渡的特征。《墨子》各篇出现了简洁的标题,这些标题都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不仅如此,这些文章的谋篇布局也层次分明。当然,有些文章的语录体特征还是比较明显的,但与之前的相比,它们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围绕中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庄子》
三、《荀子》和《xxx》
这时,先秦诸子散文已经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它在论述方式和论证方法上与《墨子》和《庄子》有很大的不同,代表着我国论说文体已经进入了一个成熟的阶段,为后世的论说文体建立了楷模,同时它也标志着我国论说文体进入了比较成熟的阶段。
综上所述,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脉络大致为:语录体―对问体―专论体。先秦诸子散文文体的类型很复杂,大致呈直线发展而分为三阶段,但诸子文体的演变必然是多元的,因此,我们在研究先秦诸子散文的文体方面,必须呈批判性的态度。
参考文献:
[1]赵辉.先秦诸子散文的“史”体性质及渊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民社会科学版,2011(01).
[2]xxx.论对春秋辞令进行文体研究的依据和价值[J].甘肃社会科学,2009(06).
先秦散文总结 第3篇
关键词: 先秦诸子选读 选修课程 教学方式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了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与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读。“先秦诸子选读”是“文化论著研读”系列中的一个模块,它不是一般的知识型课程,其宗旨是通过向学生讲授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散文,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性,提高学生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文化传统的热爱,增强学生阅读和分析古文的基本功,培养学生把握社会人生问题的能力。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室和北京大学中文系编著的《先秦诸子选读》为普通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之一,所选材料采自《论语》《xxx》《荀子》《老子》《庄子》《墨子》《xxx》这七部经典。先秦诸子活跃于春秋战国这样一个风云激荡的历史舞台上,其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组织皆有根本的改变,社会迅速剧烈的变化孕育了种种瑰伟思想者。诸子百家争鸣,他们的散文以其思想的深邃、艺术成就的高度成功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材选取了先秦诸子散文一些重要的篇章,分为七个单元,组成系列专题。这些专题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人生智慧,是各家思想和智慧的结晶,具有巨大的现实启发意义。如何利用好这些专题,完成“课标”所规定的目标,是摆在广大高中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全新的课题。
选修课程是体现高中课程标准“共同基础,多样选择”这一理念的重要载体,是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是学生自我规划和发展的需要。比之于必修课程,无论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有其鲜明的特征。因此,教学时应采取于必修课有别的方式方法。
一、体现专题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选修课都是专题学习,而选修课程的教科书也大都是一种专题式结构。《先秦诸子选读》选用的是儒、道、墨、法四家散文中重要的篇章,每个单元即为每家思想文化专题。我们也不必局限于此,根据单元内选文内容,还可自主组织新的学习专题。如:“xxx论学”“xxx论仁”“xxx论义与利”“《老子》中的矛盾观”“《庄子》中的譬喻”“《xxx》中的寓言”等。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某方面思想内涵,体会其精髓,写作专题论文,进行专题辩论,积累含义深刻的名言警句,这样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张力,提高教学效果。
二、注重人文性
先秦诸子散文是各家及其成员思想的表现,充满了卓绝的智慧,他们都关注和思考着现实社会与人生中的种种问题,提出了深刻的认识并为解决问题开出了方子。xxx针对现实社会秩序的紊乱及仁爱忠恕之心的缺失建立“礼”和“仁”的学说,xxx针对功利主义和君王暴政发出“仁义”“仁政”主张,墨子针对“亏人自利”的世风提出“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庄子“安时处顺、以无用为大用、尊生”思想体现了对生命价值和尊严的尊重,对处于无路可走境遇人们的关怀……教学中可充分利用材料,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当然,诸子思想有些已不适应时展,如老庄的消极无为、顺应天命,xxx对人民的轻视等,教学中也应予以重视,可结合现代社会现实,让学生展开讨论,辨清真相,消除负面影响。
三、实现延伸性
选修课教学是以必修课为基础的教学,要求应当更高一点。学生在必修课程以及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先秦诸子散文,但那是零星点滴的,《先秦诸子选读》是专题课程,是对先秦诸子散文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它的容量大。教学中可以课内外结合,处理文本前后贯通,精心整合,大胆取舍。教学节奏可适当加快,压缩时间,为学生自主研习和探究留下更大的空间。在较为全面地领悟先秦诸子思想智慧的同时,注意与时代特点结合起来分析研究,欣赏总结,交流论辩,在多样的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文化品位,提高实践能力、创新精神。
四、防止片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