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营总结词 第1篇
伴着雨声坐到电脑前,开始了今天的研修,分享着《玫瑰的幸福》我也倍感幸福;听到《我是巧克力做的》时,对老师充满了敬佩,真是细心、负责的老师;看到《毕业典礼》我想替孩子们感xxx老师赐予的_心灵大餐_。今天的案例太精彩了,让我的心灵又一次震撼,做一名幼儿教师真好。
做充满激情的`、有爱心的幼儿教师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幼儿教师应充满激情。激情是一个人开创事业的原动力,是每个人生命中喷薄而出的朝阳。它引导你去奋斗、去拼搏;激情也是催人奋进的号角,更是人们百折不饶的意志力。每天我们用微笑迎接每一位孩子和家长,用饱满的热情参与孩子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言传身教,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习惯等。永远的激情应该成为我们品格的追求,只要生命在,激情就在。
做努力上进的、专业的幼儿教师
_三人行,必有我师_,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以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对别人的弱势要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以宽容之心对待。一次性的学校_充电_,一辈子的工作_放电_现象已不再成为可能。因此,不仅要以不断进取的精神去进行业务方面的继续学习,还应接受各方面知识的学习培训,使自己在日趋专业化的幼儿园教师队伍里,越站越稳;拥有一颗坚强的心,去迎接时代的挑战,并在努力中体验到不断进取的快乐与成功。
幼儿教师是专门与幼儿的心灵世界打交道的人,能直接感受到幼儿感情的人。正如xxx老前辈所说:_教书是一种很愉快的事业,你越教就会越爱自己的事业。当你看在看到你教出来学生一批批走向生活,为社会作出贡献时,你会多么高兴啊!_,每一位教师都要格外珍惜和不断积累这种愉快、热爱的真情实感,它让我们在教学的道路上日益充实起来、丰富起来、愉悦起来,幸福起来。
研学营总结词 第2篇
一、基本做法
(一)指导思想
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中,局党组全面贯彻党的_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旅游产业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着力提高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立足服务于省委“两个加快”和市委“实施‘四大战略’、推进‘五个突破’,打好老区建设发展翻身仗”以及“两个强力推进”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按照省委“四个特别”和市委“八个更加注重”、“六个转变”的要求,扎实抓好创建优秀旅游城市、A级旅游景区创建、旅游产业园区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景区、旅游行业管理、旅游市场开发、旅游市场规范等重点工作,奋力推进*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二)主要措施
1、创新开展学习调研。
3月20日,市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后,局党组高度重视,立即启动了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传达学习了全市学习实践活动动员大会精神、市委书记、市_会主任xxx、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明亮的讲话精神和相关文件,成立了*市旅游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3月25日,局党组召开了深入学习实践活动动员大会,局党组书记、局长xxx作了动员讲话,要求大家重点把握六个问题(即注重搞好思想发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突出实践特色、注重作风建设、注重贯彻群众路线、注重增强学习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五个方面下功夫(即在整体筹划上下功夫、在突出特色上下功夫、在解决问题上下功夫、在推进旅游业发展上下功夫、在进一步解放思想上下功夫),扎实开展学习实践活动。
为加深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理解,提高工作能力,局领导班子成员带头通读有关学习材料,精读重点篇目,紧紧围绕学习内容广泛开展专题辅导、学习讨论等活动,并督促全体党员干部利用业余时间加强自学,将学习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确保了学习取得实效。
在学习方式上,我们坚持规定动作做到位,自选动作有特色,先后举办了“全市星级饭店管理人员学习会”、“旅行社从业人员暨导游学习会”、“全市旅游行政管理人员学习会”。在三个学习会上传达了市委学习实践活动会议精神、学习领导讲话、对学习实践活动进行具体安排外,还根据市委、市政府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工作要求,进行了“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旅游大发展”、“旅游规划编制与管理”、“旅游景区建设与管理”、“旅游饭店建设与管理”、“旅行社、购物点等级评定与管理”、“旅游信息化建设”、“旅游宣传促销”、“旅游市场监管”、“乡村旅游”等九个专题的学习。还邀请了四川参加全国旅游饭店技能大赛获奖选手来*进行支教巡演,包括中餐摆台、鸡尾酒调制、西餐摆台、中式铺床、花艺。
为搞好调研工作,局党组紧紧围绕市委重大发展战略和我市旅游的特点,在广泛征求意见、反复酝酿讨论的基础上,科学确定了3个重点调研课题。一是开展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研究。主要针对我市旅游环境较差、功能较弱、投入不足等问题,围绕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研究提出争创的实施方案、方法步骤、阶段性工作重点和目标任务。二是开展打造特色旅游,促进服务业发展和*旅游经济发展研究。主要针对我市旅游产品特色不突出、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围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研究提出打造特色旅游、促进服务业发展,加快*旅游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和办法。三是开展推进旅游产业园区建设研究。主要是针对我市旅游产业园区基础设施较差、无控制性详规等问题,围绕今年启动建设光雾山、诺水河、江口水乡5个旅游产业园区建设以及旅游经济发展现状,研究提出强化政府主导、注重规划引导、抓好开发建设的具体措施和办法。
在学习调研期间,局领导班子成员根据分工,分别深入到各县(区)旅游局、旅游企业进行深入调研,在调研中注重边调研边发现和研究、解决问题,哪怕是旅游部门解决不了的问题,也提出了解决的计划安排,并主动给党委、人大、政府汇报,为促进我市旅游系统重点问题的解决奠定了良好基础。
局党组开展了“解放思想、加快旅游业发展”大讨论活动。局党组书记、局长xxx要求大家要把向xxx同志学习与争做“朴实、吃苦、感恩”的*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落实市委重大发展战略相结合,要学会学习、创新工作方法、解放思想,为*旅游加快发展贡献力量。与会同志纷纷建言献策,认真查找影响和制约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突出矛盾,认真分析查找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进一步明确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工作思想,找到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新举措,为市委、市政府提供旅游发展的科学决策依据。
2、深入开展分析检查。
为全面系统查找出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分析原因、认真开好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和党员组织生活会,局党组高度重视分析检查阶段各环节工作,局党组书记、局长xxx认真履行了“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亲自部署各项工作。5月21日至28日期间,局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局领导班子和全体职工之间相互进行了交心谈心,认真撰写了专题民主生活会和党员组织生活会发言材料,并于6月4日上午,召开了专题民主生活会、党员组织生活会会前准备会议。
6月5日,局党组召开了2009年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和党员组织生活会,会议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两个强力推进,推进*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为主题。会上,局党组书记、局长xxx率先带头剖析自己,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并对班子成员及全体党员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其他领导班子成员和一般党员干部相继作了自我剖析、批评与自我批评,并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
7月15日,局党组召开了局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群众评议会,邀请了各县(区)旅游局局长、旅游企业代表等30余人参加评议,着重从领导班子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深不深、问题查找准不准、原因分析透不透、发展思路清xxx、改进措施可不可行等方面进行了评议。
3、扎实开展整改落实。
为认真贯彻落实_“关键在于落实”的重要思想,以及中央、省、市委领导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及讲话精神,按照市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统一安排部署,紧紧围绕省委“两个加快”和市委“实施四大战略,推进五个突破,打好老区建设发展翻身仗”以及“两个强力推进”等重大决策部署,根据学习实践活动分析检查阶段查找出来的突出问题,按照“四明确一承诺”(即:一是明确整改落实项目,二是明确整改落实目标和时限,三是明确整改落实措施,四是明确整改落实责任,五是作出整改落实的公开承诺)的要求,制定了整改落实方案,明确了整改落实项目、目标、时限、措施、责任领导、责任科室。
8月11日,邀请了各县(区)旅游局、旅游企业代表40余人进行了群众满意度测评,测评内容有:对整改落实方案的总体评价、整改目标明确不明确、整改责任到位不到位、整改内容针对性强不强、整改措施可行不可行、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对学习实践活动的总体评价等,经测评满意度达到98%。
二、基本经验
研学营总结词 第3篇
百年大计在教育,教育大计在教师。教师综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面对当前的教育变革,教师培训势在必行。教师是学校发展之本,腾飞之魂。教师综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面对当前的教育变革,教师培训势在必行。
根据学校目前的师资状况,本着实际需要的原则,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分层次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领导班子岗位职责培训,师德培训,教师业务培训,班主任培训。培训形式与方法采取以会代训,自主学习,分组研讨等多种形式进行。现就我校一年来的教师培训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实施科学管理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我校领导班子是一支年轻、充满活力的班子,学校把尽快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当作重要任务来抓,通过多次召开校委会恳谈会;(本学期我们抓住时机,分别进行了“团结和工作成绩几个威信的关系”、“大型活动过后的心态调整”、“威信从哪里来”管理人员专题交流会。)和管理人员个别谈心;校长亲自参与各个部门的管理活动,在具体工作中具体指导、督促、检查;(细到一个通知的书写);派管理人员外出学习等措施,在端正工作态度,提高业务水平,加强管理能力,履行岗位职责等方面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校委会成员要经常反省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扎实工作作风”的具体要求,培养主动学习,善于学习的习惯,从各个方面做教师的表率。
通过讨论及时反醒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时纠正错误,从而减少偏见,秉公办事。通过管理人员专题交流会和工作实践的磨练,使大家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达到统一,校委会成员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逐渐增强,每项工作执行力度明显加强,管理向精细化、实效性方向发展。20xx年,成功组织了庆“六一”、师生运动会,教师“课堂教学比武”,家长会,等大型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
二、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平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我校把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从履行岗位职责、尊重家长、依法执教、团结协作、为人师表、廉洁从教等方面制定成制度,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并严格执行。针对家长投诉以及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发现的有悖师德问题,学校找有关教师进行思想教育,查实后严格按照学校有关规定进行处罚,要求坚决杜绝有悖师德的事件发生。多次召开全体教师会,对于存在的个别有悖师德的现象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并要求改正错误,取消消极影响。
三、加强业务学习,全面提高教师素养
2、自主培训,针对性强。外出参加学习因受时间,人数,经济等条件的限制,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校在教师业务培训上通过加强校内自主培训的方法,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达到省时,省钱,高效的培训目的,逐步形成我校教师培训学习的特色。
(2)向兄弟学校学习,互动提高。随着当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广阔,对每位教师的原有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使大家充分认识到“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首先是管理人员主动联系周围的兄弟学校,学习他们的优秀经验。周边的闫庄中心小学、果庄中心小学、棋山中心小学等兄弟学校开展的教师培训学习,我校克服人员不足,调课难的现状,想法设法派相关学科教师积极参加学习,如果是休息日,规定不准请假,教导处严格考勤,保正全员参与,不放过任何学习机会。
(3)开展新课程培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继《走进新课程》培训之后,20xx年9月,组织全体教师重新学习了《新课程标准》,并分年级组学习了新课程标准中的阶段目标,作了详细的学习笔记。按学科分年级组进行教材培训,使大家在实施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4)校内教师互学,各取所长。xxx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同一所学校的教师在知识水平,基础素质,业务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一定差距,各有所长,针对这种情况,学校组织骨干教师示范课,新聘教师汇报课,青年教师汇报课等讲课比赛,老师们在比赛中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5)分层次指导,关注新教师的成长。每年学校都要进入一些新教师,有的是有一两年教学经验到我校应聘的教师,有的是刚走出学校大门的毕业生,学校采取分层次指导的培训方法,使年轻教师尽快成才。对于新聘用的教师,在备课、上课、学生作业方面规范要求,加强管理。对于刚毕业的教师,要安排专门的指导教师进行全面指导,教导处重点听课进行跟踪指导,使新教师感受到一定压力的同时,体会到学校对他们的重视与关怀,因此而充满了对工作的热情,产生了积极学习的动力。
(6)教学常规培训,扎实教学基本功。20xx年学校完善了《教学常规》制度,重新制定了教师备课,学生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要求,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分别组织音乐,美术,体育教师召开专题会讨论学习,在实施的过程中高要求,严管理。通过这些教学基本功培训,我校音乐,美术,体育课大有改观,在20xx年“庆六一”活动和红蕾艺术节活动中展示了优异的成绩,20xx年家长会意见反馈,教导处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和往年比,家长的意见比较集中,而且相对大幅度减少。
(7)实施课题研究战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名师,做科研型教师,首先学校要为教师的学习与发展创设支持环境。我校承担的实验课题在20xx年顺利完成研究任务并取得一定得成果。
(8)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课堂教学。为了老师们能够及时了解掌握当前最新教育理念,学校分学科按年级组为老师订阅了相关的教育书籍,教导处定期发放,以自学为主,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用以指导课堂教学,20xx年参加省市县论文评选,均获得优秀的成绩。
(9)以赛促提高。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组织的教学比赛活动,以此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艺术水平的提高。
四、抓班主任培训,提升班主任素质
学校的各项工作首先通过班主任实施落实,班主任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学校各项工作质量的高低。
20xx年学校微个修改完善了《洛河中心小学班主任常规》,制定了《星级文明班级评选办法》,组织班主任学习了《小学班主任暂行规定》,召开了班主任专题培训会,xxx弄老师在会上作了题为《如何做班主任》的报告,并在周边兄弟学校做了典型发言。
20xx年家长会,要求班主任精心准备家长会材料。对老师们准备的发言材料,采取了教师汇报的形式。这次家长会材料交流会,实际上是一次很成功的经验交流会,老师们材料中的闪光点比比皆是,无论是教学中的成功经验,还是班级管理中的金点子,都毫无保留的奉献出来,与大家交流,从学校管理人员,到每位教师,大
家都受益匪浅。同时又是一次教师自我培训会,教师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对自己的工作做一个总结,总结材料的过程是一个再学习提升的过程。
20xx年,我校在教师培训工作中做出了一些成绩,但教师培训工作是一项长远的工程,我们一定会以教育中心的教师三年培训计划为契机,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把“要我学”逐步转变为“我要学”,扎扎实实做好教师培训工作,为港口教育更好更快发展增彩添色。
研学营总结词 第4篇
[关键词]会议综述;会展节事;都市旅游
2008年11月6日至9日,国际旅游学会(itsa)第二届双年会“会展节事与都市旅游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召开。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召开在即,全球两大大型节事活动的举办使中国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在此背景之下,以“会展节事与都市旅游”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在世博会举办地上海召开,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会议介绍
作为由学界、政界、业界等各种旅游利益主体代表共同参与研讨的全球旅游盛会,本次会议旨在“奥运后、世博前”的背景下集中探讨全球化下的大型会展节事活动对旅游业以及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对都市旅游发展的动态影响,促进节事旅游、都市旅游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发展。此次“会展节事与都市旅游国际研讨会”,不仅对世界及中国会展节事活动实践经验的提炼和理论研究水平的提高产生积极影响,而且也有利于促进都市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同时,通过国内外旅游及会展专业教学科研单位及个人的交流,将极大促进我国旅游与会展学科的国际化发展进程。
会议自发起以来,得到来自全世界广泛而强烈的反响。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葡萄牙、比利时、意大利、波兰、匈牙利、芬兰、新西兰、南非、韩国、泰国、马来西亚、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中国澳门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50多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以中文和英文为工作语言,采用英文和主办地当地官方语言是国际旅游学会年会的特色,也是一次有益的尝试,更有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交流。本次会议主要采取主题发言和分组讨论形式,经过深入的研讨,广泛的交流,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学术成果。
二、主题演讲
在本次会议上,pata战略情报中心主任xxx(john koldowski)先生、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xxx教授及英国坎特伯里基督大学(canterbury christ church university)的xxx(mikeweed)教授发表了主题演讲。
xxx(john koldowski)先生的演讲以全球化视角下的亚洲旅游业发展为主题。他首先对pata的历史、构成等进行了介绍,强调了pata在亚太区域旅游业发展预测、国际横向对比借鉴以及促进亚太地区旅游业发展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随后,xxx从旅游收入、游客量、客源地等方面介绍了近年亚太地区旅游业发展状况,同时,他指出,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运营成本持续上升,经营利润日趋降低,酒店、航运、餐饮等即将步入“寒冬”;旅游业的发展要迈出经济阴霾,要综合考虑环境、能源、城市化、贫富差距等多要素带来的影响;他着重强调了科技发展对旅游业的推动作用,其发展与应用对旅游营销、产品更新、分销渠道及旅游者行为均会带来积极效应。最后,xxx指出了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一大隐忧,即虽然中国在历史、文化艺术、商务活动便捷性等方面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亦是理想的会议举办地和商务旅游目的地,但全球推介力度显著不足,在“国家品牌榜”上毫无竞争优势,打造“中国”品牌是旅游业发展下一步的关键和核心。
xxx(mike weed)教授就体育、旅游与奥运之间的关系,及如何利用大型体育赛事促进旅游发表演讲。xxx认为,体育与旅游有着天然的联系,基于对两种现象特征的比较分析,体育旅游可以被界定为:体育旅游是一项社会经济文化现象,它缘起于人与目的地之间由于活动所产生的独特的互动过程,是旅游与体育活动的有机结合。奥运旅游是体育旅游研究的一重要议题,xxx介绍其对了奥运旅游流以及奥运旅游者行为的研究结果,对奥运会前、会中及会后的旅游流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不同旅游流形式带来的正面及负面影响;奥运旅游者行为遵循“体育旅游参与模型”,xxx介绍了通用模型之后,又列举了滑雪旅游、精英训练营、常规赛事以及一次性赛事的旅游者参与模型。他指出,对旅游流及旅游行为的了解是利用体育赛事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最后,xxx提出,要利用媒体提升目的地曝光度,进一步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
三、平行会议和小组研讨
大会议题涉及领域广泛,包括会展策划与管理、 北京2008奥运会和旅游、上海世界博览会与都市旅游、会展与旅游教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等14个分议题,与会代表以小组研讨的形式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讨论,提供了一系列创新观点,形成了一批具有实践意义的对策方案。
(一)会展节事与旅游
如何成功策划会展节事,实现其有效运作与长久发展是进一步探讨其对旅游业推进作用的前提研究之一。xxx(shang-chun ma)等构建了大型体育赛事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性结构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对2009高雄世运会进行了案例研究;詹姆士·卡耐尔(janles kennell)基于2012奥运会及残奥会的分析,创建了事件策划及评价模型;xxx对节事活动的构成进行分析,形成了节事活动组成结构图;xxx等从休闲角度对节事活动进行了分析;xxx提出了大型会展与节事策划的八卦方法,指出应最大限度地发挥会展产业八卦衍生作用;xxx基于对重庆市文化遗产日(chd)的调研,指出chd的产品开发应注重以游客体验为核心;xxx等从会展的品牌化人手,在对中国品牌化展会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品牌化展会的对策和措施。
研学营总结词 第5篇
【关键词】旅游学概论;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作为国家教育部指定的旅游管理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旅游学概论课程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通过对人类旅游活动以及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旅游资源;旅游介体—旅游业)的研究,全面系统地介绍旅游活动的发展历史和规律。同时,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通过掌握旅游基础知识、熟悉旅游业发展现状,具备用旅游专业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养成旅游职业综合素质三个学习层次,从而达到专业基础知识的获得、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专业基础素养的初步提高,为培养旅游企业一线服务和基层管理人员提供专业基础知识、能力和素质保障。如何构建有效的课程教学模式是高职教育一直探索的重要课题。在此教学模式中,教学重点是如何从注重知识的传授转为注重技术能力的培养,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长期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探索实践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完成为载体开发课程,建立课程体系,全方面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将是目前及未来高职教学的主要发展方向。由于课程特点,旅游学概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还是侧重于理论的学术研究,在课程改革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如课程理论内容冗余,缺乏设计与整合,理论内容枯燥;教学方式主要依赖理论讲授,跟学生的互动很少,以致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职业能力缺乏训练载体,实践教学效果很不好。学校的传统理论知识教学缺乏对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不能真正实现工学结合的开放式教学,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综上,从高职教育要切实培养旅游人才角度看,旅游学概论的教学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尤其是课程理念的改革和课程内容设计的改革。课程教学应围绕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来展开,要在对旅游行业职业岗位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在实践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以典型的课程实践任务为载体,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通过完成项目任务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程设计的思路
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在高职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中之重。按照“以职业能力本位,以实践行动为导向,以工作项目为先导”的原则,结合长期的教学经验积累,旅游学概论课程积极探索并打破传统的照本宣科的理论教学体系,构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课程体系。具体来说就是,将课程的理论内容首先进行整合,并针对性地设计具体实践任务,引导学生完成这些实践任务,在此过程中,始终强调“教、学、做”合一,力求达到“学中做,做中学”的效果。课程以工作项目为中心展开教学,打破固有的课程理论框架,结合旅游行业需求、职业岗位能力、注重培养技能和培养学习兴趣四个方面,本课程具体设计了“1个原点、3个模块、5大项目”的“135”学习体系。1个原点就是旅游活动的分析;3个模块分别是旅游活动基础知识、现代旅游三要素、旅游相关问题;5大项目包括走进旅游世界、成为一名旅游者、介绍家乡旅游资源、为父母安排一次旅游活动、我的旅游我做主。教学模块与项目的设计充分将实践任务与理论内容完美融合起来(见图1)。课程突破传统教学中注重概念轻视实践的误区,更侧重于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积极参与过程,对课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的实现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
课程培养目标的设置是学校办学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结合。旅游学概论课程总目标是培养具备三个基础的高素质的导游人员、计调、景区景点讲解人员、旅行社从业人员。课程注重旅游基础知识的掌握和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要达到以下三方面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旅游学的基本规律,了解旅游学科体系的结构;(2)掌握旅游活动的三要素(主体—旅游者;客体—旅游资源;媒介—旅游业)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3)系统了解中外旅游活动的产生和发展;(4)理解旅游业的构成及旅游业的影响。2.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旅游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旅游实践问题;(2)能够进行简单行业调研并总结归纳;(3)能用所学的专业术语表达对某些问题的分析及见解;(4)能够为今后从事旅游工作奠定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5)培养独立学习能力。3.素质目标:(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学习的积极性;(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3)初步奠定诚信敬业、有激情、会创新的专业素养。
三、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
1.课程内容的整合
结合课程设计思路,联系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具体教学内容安排上将学习项目进一步进行任务分解,从而确定理论学习内容结构,每一个学习项目都设计有对应的实训活动,且合理安排了32个理论学时和16个实践学时。具体来说,本课程将内容整合为五大项目,分别为:走进旅游世界、如何成为一名旅游者、介绍家乡旅游资源、为父母安排一次旅游活动、我的旅游我做主。每一个项目又进行了学习任务分解,项目1“走进旅游世界”分解为两个任务,即追溯旅游发展历程、旅游活动分析;项目2“如何成为一名旅游者”分解为两个任务,即旅游者的界定、旅游者类型分析;项目3“介绍家乡旅游资源”分解为3个任务,即旅游资源分类、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旅游资源保护;项目4“为父母安排一次旅游活动”分解为5个学习任务,即旅游业认知、旅行社分析、认识旅游交通、走进旅游饭店、认识旅游商品;项目5“我的旅游我做主”分解为4个任务,即旅游市场分析、认识旅游组织、把握旅游影响、推动旅游可持续发展。
2.教学方法的选择
通过家庭背景、文化基础、行为习惯、个性心理等几方面的学情分析,确定了教学形式上首先要多方式多途径让学生了解旅游业,第二就是要让内容直观生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最后要活跃课堂气氛给予学生表现机会。所以,课程教学上选择了五种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分别是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情境教学法、调查研究法、课堂讨论法。讲授法:该课程理论性较强,一些重点内容还需要详细阐述,对各类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讲解,教学中既强调对教学内容的传递,又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案例分析法:通过大量典型旅游行业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境教学法:通过问题、影像等多种途径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相关情境中,通过提供直观、生动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调查研究法:利用课后调研作业设计,加强学生调研分析能力和对旅游行业企业的了解;课堂讨论法:将学生分组,教师向各小组布置讨论任务,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共同进行讨论得出结论。
3.教学模式实施
本课程实施问题引领主题式6步教学法,以问题为引领,分为展示评价,分析问题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互动讲授,探究问题拓展训练,解决问题交流总结,反思问题布置任务,关注问题等6个教学环节,每一问题环节对应相应的教学活动和具体教学方法的使用。以项目3“介绍家乡旅游资源”中的旅游资源分类任务为例,在明确了学习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的前提下,按照问题引领主题式6步教学法来开展教学活动。具体如下:首先,展示评价,分析问题环节,教师组织小组对提前选择好的热点问题进行汇报展示,教师点评;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环节中,教师播放南京旅游资源介绍视频,导入讨论情境,提出关于旅游资源分类的引导性问题;互动讲授,探究问题环节中,教师组织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并进行代表发言,教师将各组观点进行记录,进行比较和总结讲评,并讲授旅游资源主要分类及其分类标准;拓展训练,解决问题环节中,教师设置课堂小思考和小测验,考查知识点掌握情况;交流总结,反思问题环节中,教师组织两位同学谈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收获,并进行知识总结;布置任务,关注问题环节中,教师布置课后任务即对家乡旅游资源进行分类调查,按照国标法简单分类,并撰写简易调查报告,用ppt汇报展示。该教学模式力求突破传统理论课授课模式,融“教学做评”为一体;注重以生为主,师生互动,进行课堂上的合作探究教学;同时开拓第二延伸课堂,注重能力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课堂气氛热烈,师生互动良好,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课程评价体系设计
打破以考试成绩为学习质量的传统评价标准,重视考查学生的职业能力,实施过程考核重视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试卷内容开放化的三维考核方式。
1.过程考核重视化。课程的考核不再是将期末的闭卷理论考试作为重点,而是更注重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过程表现。其中,过程性评价比重占50%,考核内容包括实训任务40%、出勤情况5%、自评综合表现5%等几个方面。
2.评价主体多元化。在考核评价主体上,适当削弱主讲教师的考核分量,将学生个体、学生小组、旅游企业等纳入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中来,共同构成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其中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和企业(社会)评价分别占30%、50%、20%。
3.试卷内容开放化。在闭卷考试中,试题将考核要点放在考查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应用能力等开放试题上,不禁锢学生思维,同时答案也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的、多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应实施教育观念和教学观念的转变,才能适应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适应旅游人才培养的需要。旅游学概论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仍处于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下一步课程改革的方向是进一步精心设计与行业、企业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与任务,提高教学参与性与实践性。同时,针对目前教材普遍理论化、缺乏实践性的问题,尝试编写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为特色的课改新体系教材。
【参考文献】
[1]邓梅.高职“旅游概论”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3(23):134-135.
[2]朱中原,xxx.高职院校“概论”课项目化教学改革探析[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3):273-275.
[3]孟秋莉.提高“旅游学概论”教学有效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05):170-172.
[4]xxx,xxx慧元,赵美微,郐凯.高职《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1(04):74-76.
研学营总结词 第6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_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_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推进旅游转型;配合做好xxx景区村落搬迁改造,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开拓旅游内需市场”为活动载体,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努力改造主观世界,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体党员干部的思想,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以旅游产业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为重点,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加快旅游产业化整合推动集约发展,实现旅游经济全面繁荣为目标,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旅游业平稳、健康发展。
二、目标要求
1、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通过学习实践活动,使全局党员干部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增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切实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做到“五破五立”,即:破除单纯追求速度、不顾资源环境代价的思想,牢固树立好字优先、又好又快的理念;破除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思想,牢固树立统筹兼顾、全面协调的理念;破除因循守旧、小满则安、固步自封的思想,牢固树立开放创新、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理念;破除追求个人政绩、忽视群众利益的思想,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
2、提高科学发展能力。通过学习实践活动,着力提高领导班子的科学决策能力、科学规划能力、科学探索能力;着力提高领导干部的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统筹兼顾能力、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着力提高普通党员干部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切实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我市旅游业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
3、破解发展难题。通过学习实践活动,使全局党员干部切实转变作风,敢于负责、敢于面对矛盾和困难,切实解决几个影响和制约我市旅游发展的突出问题。着重破解如何配合做好xxx核心景区相关村庄搬迁中的难题;如何抓好旅游项目建设,加快旅游新产品开发建设,提升我市旅游吸引力的问题;如何开展旅游品牌推广,提升*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问题。
4、创新体制机制。通过学习实践活动,着力构建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旅游管理体制和旅游发展机制。深入开展旅游管理体制的调研,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旅游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一系列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管理监督机制,包括针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旅游管理部门工作考核机制、旅游企业扶持激励机制等,切实推进我市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方法步骤
根据市委的统一部署,学习实践活动从2009年3月开始,2009年8月基本结束。我局的学习实践活动在局党组的统一领导下,局机关全体党员都要参加到活动中来。整个学习实践活动分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三个阶段。
(一)学习调研阶段(2009年4月底前基本完成),重点是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找准问题。
1、思想发动。召开动员大会。由局党组书记、局长xxx作动员报告,对学习实践活动进行动员和部署。明确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和具体的方法步骤。
研学营总结词 第7篇
我是一名在教学一线工作了很长时间的农村教师。也许是因为我长期从事这门学科的教学,教学成绩还可以。也许是因为我在偏远的农村学校工作多年,平时忙于教学工作,思想障碍,对外界教育了解不多,知识不多,所以一直以为自己完全胜任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不需要培训。通过参加远程教育的培训和学习,我真正理解了“学无止境”的道理,我的知识有多差,我的水平有多有限,我的教学理念有多陈旧。综上所述,我想在这次培训中体验几点:
通过自学培训,避免了集中面对面培训的许多缺点,如时间可以独立控制,内容可以独立选择,但也减轻了学校和个人的经济负担,对于我们全年忙碌的教师来说,更实用。
2、培训内容实用。
学校培训包括专家讲座、经典教育文章、最新的课堂教学资源、论坛交流和讨论。内容丰富,符合一线教师的现实。记得在训练的第一阶段,我认真听每一位专家的讲座,深入思考。我从这次第二阶段的训练中受益匪浅。通过选择著名教师工作室,我认识并了解了许多著名的教育教师。这一次,我选择了瑞昌第四中学的“朋友教师成长工作室”。我遇到了由xxx老师领导的瑞昌第四中学思想学科专家团队。在“朋友老师成长工作室”里,我就像春风。我以前听说过xxx先生。他是江西省首届学科带头人。我有幸听了他的讲座。他的教学理念新颖,教学基础扎实,教学成绩突出。他在很多地方都做过讲座。经过十多天的学习,我的`思想再次受到洗礼。我学到了更多的专业知识,提高了教学水平。更重要的是,教学理念进一步更新。在培训中,值得回味的是与专家、名师和同行在线互动、交流和讨论。在交流中,我们可以和老师分享教学的乐趣,讨论工作中的困惑,集思广益,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从中我们既得到灵感,又得到快乐和快乐。
3、角色的布局和要求
明确、具体、不受约束,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专业知识。加入在线学习论坛,有利于更好的教学交流,共同讨论,相互提高;通过上传经典学习文章或作品,不仅有利于吸收精神营养,而且提高他人的学习和参考;写研究经验有利于他们的总结,不断提高,促进专业能力的提高。
研学营总结词 第8篇
关键词 江西;旅游业;能源消耗;估算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碳减排途径研究》(12YJCZH308);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旅游景区建设研究》?穴13GL13?雪;江西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项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生态补偿模式及对策研究》(JJ1301);抚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一、引言
气候变暖问题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世界各地、各行业都在积极寻求有效的措施。旅游业是当今世界第一产业,对温室气体排放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减少旅游业的能源消耗成为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共同关注的焦点。
二、计算方法
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涉及到“吃、住、行、游、娱、购”多个产业,对旅游业能源消耗量的测算,一种是将能源消耗总量结合旅游业在其中所占的比例进行,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比例值,需要具有相应的统计监测数据来确定。另一种是通过收集基础数据,分别计算旅游六要素所产生的能源消耗量,再加总得之。在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没有旅游业的能耗数据,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统计监测体系仍在建立中,因此比较可行的是第二种计算方法,可利用的公式为:
LE=∑Pi·LEi (1)
公式?穴1?雪中,LE为旅游业能源消耗;Pi为旅游业要素i的规模;LEi为旅游业要素i的单位能耗。
其中,旅游交通能源消耗有另外的计算公式:
TE=∑Pi·Di·βi (2)
公式?穴2?雪中,TE为旅游交通能源消耗;Pi为乘坐交通工具i的游客规模;Di为游客乘坐交通工具i出游的距离;βi为乘坐交通工具i的单位能耗。
由于旅游业涉及面广,原始数据在收集上存在一定难度,不能完全匹配计算需要,因此本文只能对江西省旅游业能源消耗进行估算,而无法精确测算。另外,国内外研究显示,旅游交通、旅游住宿和旅游活动是旅游业能源消耗的主要方面,中国旅游交通能源消耗占旅游业能源消耗总量的。因此本文也主要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计算。
三、江西旅游交通能源消耗估算
(一)旅游交通能源消耗
根据公式?穴2?雪,要估算江西省旅游交通能耗,需要确定江西游客中乘坐不同交通工具出游的人数、出行距离及各交通工具单位能耗。Schafer等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每人每天出行6 km,其中因旅游休闲出行的比例不到10%,即 km。xxx采用7%估算中国居民旅游出行距离,即每天每位居民有 km的出行和旅游休闲有关。据此,2010年中国居民旅游出行距离为1339724852(2010年中国人口)××365(天)=?穴108pkm?雪。2010年全国旅游接待游客亿人次,江西旅游接待游客亿人次,则江西旅游
游客出行距离=× =?穴108pkm?雪。
在游客选择什么交通工具方面,江西游客抽样调查显示,游客乘坐飞机的占,乘坐火车的占,乘坐汽车的?穴包括自驾车?雪占,其它(包括水运)占。根据国外学者的研究,飞机的单位能耗为,火车为 MJ/pkm,汽车为 MJ/pkm,其它为 MJ/pkm3,则江西旅游交通的能源消耗估算结果见表1,2010年江西旅游交通能源消耗为,其中汽车能源消耗最大,占。
四、江西旅游住宿能源消耗量估算
根据公式?穴1?雪,江西省旅游住宿能源消耗量估算需要具备饭店床位出租量及单位能耗数据。由于现有资料仅能查询到江西星级饭店床位数资料,所以本文主要估算江西星级饭店能源消耗,估算值小于实际值。Stefan在估算2001年全球饭店业能耗时取单位能耗130MJ/床晚,xxx在估算2008年中国饭店业能耗时取单位能耗平均值为155MJ/床晚。鉴于时间差异及江西星级饭店中绿色饭店数量较少的事实,本文取单位能耗170MJ/床晚。则2004至2010年江西星级饭店能源消耗量估算结果见表2。其中,床位出租量=床位数(张)×客房出租率×365(天),2010年床位出租量=95805××365=百万床晚。计算结果显示,2010年江西星级饭店能源消耗为,是2004年的2倍。
五、江西旅游活动能源消耗估算
根据公式?穴1?雪,估算旅游活动的能源消耗,需要确定不同旅游活动的单位能耗及游客规模数据。根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旅游活动一般分为观光游览、度假休闲、商务会议、探亲访友、宗教朝拜、文体科技等类型。中国不同旅游活动每名游客每天的能源消耗为观光游览,度假休闲为,商务会议为16 MJ,探亲访友为12 MJ,其它为 MJ1。
根据江西游客抽样调查显示,游客出行目的中,观光游览占,平均停留天;度假休闲占,平均停留天;商务会议占,平均停留天;探亲访友占,平均停留天;其它占,平均停留天2,2010年江西旅游接待游客亿人次,则不同旅游活动的游客规模及相应的能耗见表3。数据显示,2010年江西旅游活动能源消耗为。
六、结论
根据以上对江西旅游交通、旅游住宿和旅游活动能源消耗的估算,可得2010年江西旅游业能源消耗总量为。将江西旅游业和江西省进行对比,2010年江西能源消费总量为万吨标准煤4,折合,则江西旅游业能源消耗占江西省能源消耗总量的。说明旅游业是江西的低能耗产业,在江西发展低碳旅游,是非常必要又切实可行的举措。
另一方面,从结构上看,旅游交通的能源消耗占全产业的比重为,旅游住宿为,旅游活动为,可见,旅游交通是江西旅游业能耗的主要方面,实施低碳旅游应着重对旅游交通实施碳减排措施。
本文对江西旅游业能源消耗的估算能反映大体情况,但受原始资料和研究方法的限制,估算值与实际值存在差距,但这不影响江西旅游业是低碳产业的结论。旅游业所涉及到的行业及部门众多,精确的计算其直接、间接产生的能耗是个难题,对测算方法进行改进及多样化,掌握旅游业能耗在时间和空间的特征及差异,并能有效进行预测工作,是今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研学营总结词 第9篇
[关键词]滨海旅游;研究焦点;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1759
[文献标识码]A
一、海岸与滨海旅游
海岸是地球上土地、海洋、空气交界的独特地貌特征(cafter,1988)。它可以定义为从海岸线延伸到陆地不确定宽度(大概数千米)的带状土地。世界上大概2/3的人都居住在400千米海岸之内。人们高度地依赖海岸资源,并且定居、食品生产、交通、旅游休闲都随之集中在那里(Smith and Nicholls,2003)。海岸使用大致可分为4类:资源开发(包括渔业、林业、油气开采、矿业);基础设施(交通、港口、码头、海岸防护工程);休闲和旅游;生态多样性的保护(Kay and Alder,2005)。由于海岸环境的高度动态性的本质,很多发展活动会和海岸的自然系统交互作用而影响环境长期的稳定性。很多人类活动持续地影响甚至改变海岸的自然环境。海岸正面临一系列人类城市化、废物和休闲活动所带来的压迫(Harvey and Caton,2003)。
海岸对短期来休闲娱乐的人有很大的吸引力,旅游是如今海岸变化的一个重要驱动力。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United States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在1997年表述到:“在所有发生在海岸带或近海海域的活动中,没有一项活动的增长在数量和多样性上能超过海岸休闲旅游活动。”
滨海旅游(coastal tourism)的概念包含在海岸、离岸水面上发生的全面的旅游、休闲娱乐活动(Hall and Page,2006),包括海岸上住宿、餐饮、食品工业、第二住宅的发展,基础设施支撑的海岸发展和旅游活动,例如休闲游船、依托海岸的生态旅游、豪华游船、游泳、休闲渔业、浮潜和潜水。与滨海旅游很相似的概念有海岸旅游,二者的英文都是coastal tourism,都是研究海岸带内的旅游活动。但二者适用于不同的研究角度。当从产业角度研究海岸带的旅游活动时,通常使用滨海旅游的概念,xxx旅游业是海洋产业中一种新兴的综合性经济产业。当侧重研究旅游活动给海岸所带来的资源环境影响、各海洋部门资源与环境使用冲突或海岸带管理时,多采用海岸旅游的概念。此外,海洋旅游(marine tourism)和滨海旅游(coastal tourism)的概念很接近,但海洋旅游还包括基于海洋资源的旅游,如深海捕鱼和游艇巡航。本文采用滨海旅游的概念综述滨海地区旅游业的研究焦点。
滨海旅游的起源发展与休闲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同步。休闲旅游起源于公元前4000年钱币和贸易出现之时(Goeldner and Ritchie,2003)。早期旅游在罗马时代(公元前31年至16世纪)达到高峰。罗马时代沙滩是休闲、精神放松等体验的地点,沙滩的象征价值在诗歌、风景画中表现出来。卡宾(Corbin,1995)发表的《海洋掠夺――1750―1840海边的发现》综述了西方人对海洋、海边和景观的态度的重大变化。1750―1840年,这一时期见证了随着海边度假地的发展,休闲时间、地点及休闲方式的改变。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期,现代旅游,例如海滨度假区和山地度假区变成富人流行的去处(Hudman andJackson,1994)。19世纪后半叶,大规模海边度假区才出现,并变成了海滨地区的休闲娱乐地点(Nordstrom,2000)。现在,大众旅游深深地植根在日常生活中,大众旅游有很多种不同的形式,但最普遍的仍然是阳光/滨海旅游和冬季运动旅游(Shaw and Williams,2000)。海洋和滨海旅游被广泛地认为是现代旅游增长最快的领域。
二、滨海旅游的研究思潮
从最早的经济地理学者xxx(Htitelling,1929)关于沙滩上小贩卖冰淇淋的模式到xxx(Weaver,2000)海滨度假区的情节模型,海岸被学者看作为有意义的研究领域。滨海旅游这个方向的研究者历来以地理学者为主流。从20世纪70年代起,学者们尤其是地理学者开始总结不同时期对旅游研究(包括滨海旅游)的贡献。20世纪60和70年代的研究范例(paradigm)或称研究思潮是空间系统分析。这时期,空间分析技术发展了,系统理论也被介绍进来。xxx和xxx(Hall and Lew,1998)表述到这一时期地理学者对旅游的贡献有实证主义一经验性研究,例如空间模式和应用研究,这时期学者观察、记录、合成、建立模型来表现旅游现象,以此来解释海岸旅游的空间关系和海岸的本质。xxx(Pearce,1979:249)论述道:“旅游地理研究传统形式的供给与需求的空间模式,从实证分析的角度研究度假区地理,游客移动、旅游影响。”这一时期xxx(Pearee)观点中的“空间”指的是地理学中的第一空间,就是物质的、实际存在的空间,侧重对景观、地形的研究,而不是第二空间,即地理学中比喻性的空间――结构(structure)和机构(agency)的相互作用关系。
20世纪80年代,xxx(Johnston,1986)提到学者对应用性研究的贡献,例如旅游规划、营销、技术服务。这意味着学者不仅局限于建立理论模型,而且开始关注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了。此外,20世纪90年代激进主义的研究,例如全球化、本土化、性别和识别、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可持续研究。很多社会学者研究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关系、社会矛盾。伴随着90年代出现的“新文化地理(new cultural geography),”旅游学的研究被放置在更宽广的社会背景中。
学者对滨海旅游的研究贡献伴随着旅游研究思潮的变化而变化(Johnston,et al.,1991)。这些思潮包括系统研究、空间分析、定量和模型研究、行为主义、人文主义、应用地理和激进主义。现在新的思潮并没有完全替代旧的思潮。在旅游研究中,旧的传统的研究方法和新的方法都被学者所沿用(Echtner and Jamal,1997)。上述方法很多都和滨海旅游的研究相关(Hall and Page,2006)。虽然滨海旅游也被认为是最流行的旅游方式,但是一些国外学者认为“这个研究领域很少进入主流的旅游文献中,相反,这类 研究会发表在非旅游的文献中。”(Hall and Page,2002:286)事实上,这类研究经常发表在海岸带管理类文献中。尽管如此,国外的滨海旅游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值得我国借鉴。表1列举出了一些学者对滨海旅游所作的贡献。
表1表现出了学者对滨海旅游的研究主要是实证主义分析(空间模式、度假区形态分析)和应用研究(管理、规划问题),例如海岸地貌和海岸与旅游业的相互作用。这主要是因为海岸地貌稀有,并且海岸环境具有脆弱性,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很值得研究,所以一直是研究热点。相反,尽管社会学理论,例如人文主义、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已经很广泛地应用到旅游学的研究中来,但这些理论却很少应用到滨海旅游的研究中。很少有学者应用社会学理论去分析滨海旅游现象,例如不同旅游参与者之间的权利关系及冲突。
滨海旅游领域的主要研究兴趣可总结为海岸地貌及其和旅游业的相互作用、滨海度假区的动态发展模型、人类与海岸环境的相互作用、滨海度假区游客行为、规划和管理、可持续滨海旅游。尽管很多主题的研究已经在英美国家完成,这些主题还很少在中国――这个滨海旅游起步较晚的国家出现。因为中国走了不同于英美国家的发展道路,滨海旅游在中国受政治结构和改革的影响而具有鲜明的特点。所以,当中国已经对世界打开大门并且滨海旅游业发展迅速,现在正是研究滨海旅游的好时机。
三、滨海旅游的研究焦点
1海岸地貌――滨海旅游的基础
海岸是一个动态的地貌系统(Woodroffe,2002),海岸地貌主要研究各种海岸地形、地形形成的过程以及地貌因素对发展滨海旅游的影响。海岸地貌研究有很多种方法。有静态海岸地形研究,例如沙滩和沙丘;也有动态的各种地形的形成原理研究。较早的著作如佩西克(Pethick,1984)。目前海岸形态和演变过程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调节,即动态地貌研究(morphodynamics)已成为海岸演进变化的研究范例。
近年的成果xxx诺夫(Woodroffe,2002)、哈维和卡顿(Harvey and Caton,2003)分别出版了重要的关于海岸地貌的基础理论著作,总结了各种静态海岸地貌的形态及动态形成过程,其中哈维和卡顿(Harvey and Caton,2003)是以澳大利亚海岸为例。
此外,沙滩是海岸地貌研究有意义而且流行的研究领域。因为沙滩这个能迅速发生变化的地形有很多景观价值和经济价值,它的变化过程是复杂的,它和人类环境有强烈的互相影响。对此,xxx和xxx(Sherman and Gares,2002)陈述海岸地貌的研究有一个强烈的趋势,就是重点研究沙滩。例如,xxx(Bird,1996)在沙滩管理的书中概述了沙滩上的各种地貌特征、动态变化及各种管理方法。诺德斯多姆(Nordstrom,2000)介绍了开发海岸区域的沙滩和沙丘的形成过程如沙石沉积及形态。
还有一些地理学家,例如xxx(Wong,1990,1993)、约翰逊和xxx克(Johnson and Seabrooke,1996)指出地貌因素对滨海旅游的影响,提出在发展海岸旅游的时候很多地貌因素应该被考虑进去。这些因素包括度假区建筑和设施的布局与自然特征,前滩和后滩区域的特点,尤其是沙滩颗粒大小、沙滩坡度、阶地与沙脊的形成(Wong,1990)。
总之,以往的研究在用指标检验海岸地形改变的基础上,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研究海岸。然而没有太多研究是侧重于旅游使用而带来的地形改变的,也缺少对地形改变对旅游产生的影响或针对不同旅游开发形态(例如海洋主题公园、海滨娱乐区)所做的海岸地形改变(例如自然沙滩、人工沙滩)的研究。
2海岸环境和旅游活动的交互作用
海岸研究正在增长的一个研究热点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海岸形态改变(Nordstrom,2000)。人类与海岸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个传统的话题,旅游活动与海岸环境的交互作用是其中一个研究方面。按照德联邦自然保护协定(Geman Federal Agency for NatureConservation,GFANC,1997)的说法,滨海旅游环境包括:海洋岛屿、珊瑚礁、近岸海域、红树林、近岸湿地、沙滩、沙丘。事实上,所有的海岸和海洋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旅游问题。干净的水体、健康的海岸栖息地、健康而令人愉悦的环境是成功发展海岸旅游的基础(美国海洋和大气局,1997)。
在某海岸地区开展休闲活动会不可避免地给水生态系统和近岸生境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表3)。正面的影响有,例如为了发展旅游一些缺少沙质滩的被修缮和改进了。负面的影响有,休闲活动造成对海岸生态系统,包括沙丘、盐沼、珊瑚礁等日益增长的压力(GFANC,1997)。佩宁一xxx等(Penning-Rowsell et al.,1992)认为海岸防护技术,包括沙滩填充、传统的防波堤、礁石对海墙的保护、鱼尾状防波堤、离岸挡水板、海墙修建等会影响海岸的自然特征,从而对海岸上的休闲使用者产生影响。这些对休闲活动的影响从短期内极端的干扰到小规模的旅游季节之外的小限度的干扰。长期来说,由于没有对整体休闲旅游资源的重大改进会造成休闲收益的降低。尽管不能说因为存在有害的影响而停止海岸旅游的发展,海岸旅游则应以更好的管理来减低这些影响(French,1997)。
3滨海度假区发展模型
从20世纪中期开始,滨海度假区已经吸引了许多英美地理学者从各个方面的关注(Pearce,1979;1995;Hall and Page,2006)。其中一个主要方面是静态的滨海度假区的结构和空间形态(morphology)研究。例如xxx(Barrett,1958)的研究最早地总结了滨海度假区的基本线性结构,xxx姆(Pigram,1977)随后总结了沙滩度假区形态分析(resortmorphology),xxx(Jeans,1990)集中完成了英格兰和澳洲的沙滩度假区形态分析,贝克(Baker,1983)和xxx(Jeans,1990)进一步探讨了滨海度假区形态的特点,集中在3个主要方面:场地特点、游客因素和度假区其他的城市化功能。然而,仅仅形态研究有一定局限性,就是不能反映出经过一定时间沙滩度假区的演进变化过程(Smith,1991)。
所以另一方面,还有学者换个角度研究关注度假区的动态演进模型及其对地貌的长期影响。此类研究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了,早期的包括吉尔伯特(Gilbert,1939)研究滨海度假区的发展,佩特沫(Patmore,1968)重点探讨英国的温泉区度假。接下来,xxx(Wong,1993)记述了马来西亚半岛海岛度假旅游的发展,xxx(Weaver,2000)阐述了旅游目的地 下的方法关注海岸压力、目前管理中的问题(Alderet al.,2002)和政府的管理工具,包括战略、立法、规则、管理和政策(Kay and Alder,2005),制度(Kayet al.,2003)和经济激励(Greiner et al.,2000)。
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分部门管理方法在20世纪之前很有用,那时海岸使用者之间的矛盾很少,也不尖锐。然而现在单一部门的管理已不能解决复杂的矛盾,这时综合管理方法的出现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很必要。固海德和约翰逊(Goodhead and Johnson,1996)提出的最新的海岸休闲管理,其中综述了英国海岸环境规划影响休闲和旅游活动的种种问题。其他一系列的研究如xxx尔等(McDowen et al.,1990)提到海岸休闲战略和海岸休闲管理过程当中应当共同决策,也就是说,与海岸环境相关的不同利益团体应合作、交流、管理、控制游客及休闲活动。目前中国的滨海旅游管理很少被考虑在海岸带综合管理这个框架之内,海岸带综合管理方法非常需要广泛推广到中国。
研学营总结词 第10篇
一、学习活动情况
(一)准备工作充分。为了把活动搞得扎实有效,我们进行了精心准备,成立了*县旅游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局长任组长;制定了学习实践方案,明确了主要任务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安排了学习培训计划、主题活动方案和调研课题。经过认真准备和周密计划,为学习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深入动员,统一思想。3月27日,在县委实践办的具体指导下,组织全体机关干部进行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对学习实践活动进行部署。局长xxx同志作了深入的动员讲话,讲清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方法和要求,明确了学习实践活动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求大家从动员开始,把精力集中到学习活动中来,认真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要注重突出实践特色,要把当前工作与学习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运用学习成果指导学习,推动各项工作全面发展,收好今年各项工作的尾。
(三)主题活动特色鲜明。为了突出实践特色,注重实践性,充分运用学习成果指导工作,*县旅游局局长xxx,质监所所长xxx和世博*哈尼梯田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xxx昆、市场开发部经理李明翰4人代表红河州旅游局参加由国家旅游局、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大连市人民政府和辽宁省旅游局承办的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旅游交易于2009年4月16日至19日在辽宁省大连市大连世界博览广场举办,旅游交易会期间,本次旅游交易会共散发哈尼梯田旅游服务手册、《游红河哈尼梯田、品哈尼风味》、宣传光碟、旅游商品、民族服饰、名片等宣传品7400份;接待客商及公众6500人次;收集买家和参展商名片400份,有关资料2800份;与黑龙江省五常海外旅游公司、辽宁省中国青年旅行社、上海乐聘旅行社有限公司、河南省鹤壁市旅游局4家客商达成意向性协议4份,总金额达70万元。
(四)理论学习认真、扎实。动员大会后,我们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利用二天时间集中学习,安排5天自学时间,主要学习了_报告、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_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意见》、_在全党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若干重大问题》的讲话。学习中始终带着问题思考和学习,始终坚持联系工作学习,始终注重学习的实际效果,始终注重学习成果的运用,通过学家认为当前开展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很有必要,是一场及时雨。自学主要围绕《_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两本书开展学习,学习中做了学习笔记,每人准备一套学习资料(学习资料和学习笔记本),撰写了学习心得体会。
(五)调研活动紧密联系工作。在学习和主题活动基础上,开展了学习调研活动,给每个局领导规定了调研范围,局领导能根据各自分管的工作和平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深入开展调研,主要围绕调研题目:如何发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如何抓好主要矛盾,促进*旅游业发展;制约*旅游发展瓶颈问题有哪些;如何破解*旅游业发展政策;*旅游业发展如何定位;如何借助大企业发展旅游业;如何做大做强旅行社;*旅行社管理现状、问题、对策;*导游员管理现状、问题、对策;*旅游执法存在哪些问题;*旅游行业安全存在哪些问题等。通过深入调研形成了质量比较高的调研材料。
(六)认真查摆,重在落实。加大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力度,健全学习制度,更新思想观念,提高旅游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完善了学习制度,坚持每周四下午为我单位集中学习日,这是长效机制。同时还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集中学习安排,把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制成表格发放到各个股(所)室,将学习任务落实到股(所)室、落实到领导个人身上,限期完成任务。局班子成员以身作则带头落实,认真备课,认真辅导,认真记学习笔记,认真写心得体会。把学习当作一种责任、一种素质、一种修养、一种觉悟、一种终身提高自己的方式。以此激励同志们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和相关知识,提高综合素质,成为旅游行业的行家里手。
在开展调研的同时,对照科学发展观认真开展自我批评、开展查摆工作,认真查找存在于旅游局班子集体的问题,发放征求意见表24份,收集到相关意见建议11条,查摆出了存在于班子集体方面的问题,涉及三个方面:一是解放思想的力度不够大,观念需进一步更新,全局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团结协作意识有待进一步树立,尤其是对涉及旅游方面的法律法规没有达到应知应会的程度;二是对景区建设的投资力度不大,行业管理方面还存在有家庭宾馆、饭店的经营,标准不够明确,管理不规范,服务质量不高;三是在对外宣传上力度还不够大。
总之,在学习调研阶段,通过集中学习、开展主题活动、深入调研和对照查摆工作,使旅游局全体党员在思想深处充分认识到了在新时期解放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解放思想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的历史规律。同时还认识到自己在思想上所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并且在工作中边学边改,力争为今后各项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今后工作展望
(一)保持优势,创新方法。要充分利用此次学习实践活动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强化学习活动,推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升理论学习的效果,注重在实践中学,在工作中提升,使学习与工作结合更加紧密,把理论学习推向新高潮。
(二)加强支部建设,提高党建水平。一是坚持制度创新,以精细化管理为主线,形成一批制度性成果,转变不适应和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构造和完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制度体系,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相一致。二是工作方法创新。坚持开好民主生活会,广泛征求各方面对*旅游工作的期望意见,解决在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切实提升工作水平,积极探索和开拓旅游工作发展中的新机制、新方法,为*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
研学营总结词 第11篇
关键词 旅游;生命周期评价;旅游生态效率;模型;海南省
旅游与旅行(T&T)过程中化石能源的消耗是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旅游过程必然需要消费一定的自然资源与能源,相应地也会产生温室气体排放问题[1]。旅游碳足迹与旅游能源消耗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工业化国家,能源消费碳排放占其碳排放总量的90%以上[2]。许多学者对_门的二氧化碳排放、旅游过程能源消耗问题进行了分析[3-10]。旅游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环境压力对于旅游管理是一个“两难困境”,低碳旅游与旅游生态效率研究由此产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性旅游成为旅游研究者和旅游行业的一致理念,时至今日,学术界均认为旅游开发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很明显,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旅游业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耗必须严格限定在门槛水平之下[11]。应用旅游生态效率理念可以获得双向效应(bieffect),也就是在创造新的市场就业机会的同时,降低成本和减少旅游业环境影响[12]。Gssling等对旅游业的环境影响和经济收益进行交互分析,对美国落基山国家山地公园、荷兰阿姆斯特丹、法国、塞舌尔等国家和地区的旅游生态效率进行了定量化研究,并对不同目的地旅游生态效率进行了比较,认为导致不同客源地市场生态效率差异的原因较多,主要包含旅游者的人均花费、逗留时长、客源地到目的地距离、旅游交通模式、旅游者行为习惯、度假地类型选择偏好等[13]。Susanne以瑞士阿尔卑斯山地区的达沃斯为例,将经济效益、土地利用、就业等指标数据,通过投入产出分析(IOA)模型,对旅游生态效率战略进行评价[14]。Joe Kelly利用离散选择实验(DCE)方法分析了旅游者对于土地利用、交通、休闲、环境管理创新等提高旅游生态效率措施的偏好差异[15]。在低碳旅游、旅游节能减排成为大趋势的背景下,旅游生态效率研究有机整合了旅游环境影响和经济效益两个变量,对旅游可持续发展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并构建旅游生态效率模型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海南省2012年旅游生态效率及特征,对旅游生态效率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具有一定的价值。
1 研究模型与设计
旅游生态效率的概念
旅游生态效率的概念由生态效率衍生而来,两者具有属性上的继承性。Ayres认为生态效率是一个描述在产品和服务生产过程中如何在降低能源和自然资源消耗的同时,提升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并且减少浪费和污染物释放的概念[16]。相应地,旅游生态效率指为实现旅游经济效益最大化和环境影响最小化的“双重目标”,用旅游收益与环境影响的比值核算旅游生态效率值,是评价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个指标。虽然生态效率的核心在于“最少投入,最大产出”,但世界上不同组织和机构给出了自己的定义[17]。
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
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也称生命周期分析,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起源于当时美国开展的对包装品的分析、评价,即资源与环境状况分析(REPA)。LCA研究的范围、边界和详细程度取决于研究的对象和应用意图。NaeWen Kuo,PeiHun Chen利用生命周期评价(LCA)的方法研究了岛屿型旅游地的能源消耗问题,计算了每个旅游者每次旅行产生的碳足迹和能源消耗均值[18]。其中,旅游生命周期被定义为旅游产品或旅游服务的消费过程系统,系统的边界是整个旅行过程,功能单位是每人每次旅行的环境载荷量,换句话说,旅游产品生命周期起始于去往旅游目的地之时,结束于完成整个旅程回到游客出发地。依据旅游生命周期评价理论,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将旅游能源消耗产生的过程简化为旅游交通能耗、旅游住宿能耗、旅游活动能耗。相应地,旅游能耗模型包括旅游交通能耗模型、旅游住宿能耗模型、旅游活动能耗模型,三个模型汇总即得旅游能耗综合模型,进而得出基于LCA的旅游生态效率模型。
基于LCA的旅游能源消耗模型
旅游交通能源消耗模型
毫无疑问,交通是旅游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旅游者到达目的地、返回常住地、在目的地内部运行和移动都需要交通系统的支持。旅游交通因为其能源消耗问题获得日益多的关注,研究显示旅游交通能源消耗占旅游系统能耗总量的大头,有时甚至超过90%[19-22]。旅游交通在旅游碳排放和能耗中显然占据重要地位,同样地,旅游交通节能减排也处于旅游节能减排的中心位置[23]。按照旅游交通能源消耗系数的定义,旅游交通能源消耗模型如下:
数据与资料来源
根据旅游生态效率模型,计算旅游生态效率,需要两类变量值,一是旅游能源消耗,二是旅游收益。旅游能源消耗计算所需数据中旅游三部门能耗系数直接引用国外已有研究成果;所需旅游者客源地空间结构、不同旅游交通方式利用率、旅游者消费结构、旅游者平均停留天数、旅游住宿设施利用率、旅游者活动平均参与频次、旅游活动参与者比例等数据来自2012年10月于海南省进行的市场调研,市场调研共发放问卷1 864份,收回1 842份,剔除无效问卷104份,实际有效问卷为1 73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有效问卷数量和比率能够满足研究需要。海南省国际和国内旅游者人数、海南省旅游总体收入、海南省国际旅游者分国别人数等数据,均来自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的年度统计资料(2002-2012)。另外,旅游者旅行距离采用公共交通信息和GIS软件获取。旅游收益计算主要采用旅游者消费支出比例结构与旅游地综合收入两个指标进行计算,其中,海南省总体旅游收入来自官方统计资料,旅游者消费结构由问卷数据统计得到。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活动三个部门的收入情况根据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旅游总收入与旅游者消费结构进行估算。
旅游收益结构分析
旅游收益和消费的统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难以准确计算的结果。本文通过分析旅游者消费结构,确定目的地在旅游交通、旅游住宿和旅游活动中的部门收入,作为旅游经济收益值,计算旅游生态效率值。旅游接待人均收入反映了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2012年海南省人均旅游收入为1 元/人,国内市场人均收入为1 元/人,按照同期汇率换算,海外旅游市场人均收入为2 元/人,旅游总收入为亿元(见表4)。
市场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海南省2012年国内旅游者在旅游消费中支出比例为:交通()、住宿()、娱乐活动()、餐饮()、购物()、其他(1%)。海外旅游者消费结构中交通、住宿、娱乐活动、餐饮、购物、其他的比例分别为、、、、、。将旅游者消费支出比例应用于海南省旅游收入计算,结果显示,2012年海南省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活动的收入分别为亿元、亿元、亿元(见表5)。
研究结果与分析
旅游交通生态效率
旅游交通是旅游过程最大的能源消耗来源,交通也是旅游消费的重要环节,因此基于能源消耗的旅游生态效率值对旅游环境影响的评价意义最大。海南省2012年旅游能源消耗总量为260 ×106 MJ,人均旅游交通能耗为7 MJ,旅游交通收入为亿元,基于能耗的旅游交通生态效率值为 MJ/¥,也即每创造1元旅游经济收入需要消耗 MJ的能源(见表6)。
旅游住宿生态效率
旅游住宿是重要能源消耗部门,旅游住宿部门在创造经济收入的同时,也产生一定的环境影响。研究显示,海南省2012年住宿接待部门总能耗为14 ×106 MJ,人均能耗为 MJ,旅游住宿部门总体接待收入为亿元。基于能源消耗的旅游住宿生态效率值为 MJ/¥,说明每获得1元的旅游住宿收入,需要消耗 MJ的能源(见表7)。
旅游活动生态效率
旅游活动产生的能耗所占比例不大,但是旅游活动作为旅游地主要吸引物,计算旅游活动生态效率值并进行部门比较十分重要。海南省2012年各类旅游活动能耗总量为3 ×106 MJ,人均能耗为 MJ,旅游娱乐活动服务项目的总收入为亿元,基于旅游能源消耗的旅游活动生态效率值为 MJ/¥,说明旅游活动部门每创造1元旅游经济收入需要消耗大约 MJ的能源或资源(见表8)。
旅游总体生态效率
旅游总体生态效率的高低代表了旅游可持续性能力的大小。分析显示,2012年海南省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活动三大旅游部门能源消耗总量为278 ×106 MJ,人均旅游能耗为8 MJ,旅游总收入为亿元,基于旅游能源消耗的生态效率值为 MJ/¥,也即旅游行业每创造1元旅游经济收益消耗的能源为 MJ(见表9)。
旅游生态效率部门差异
Kian Foh Lee[29]认为生态效率模型的引入为分析旅游业环境影响和可持续发展开创了一条新思路。优化旅游地生态效率水平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方向[30-31]。在基于能源消耗的旅游生态效率模型中,提升生态效率水平的途径主要有:经济收益不变,降低能源消耗强度;能源消耗强度不变,提高经济收益;能源消耗强度下降的同时经济收益增大。
2012年海南省旅游活动生态效率值为 MJ/¥,旅游住宿生态效率值为 MJ/¥,旅游交通生态效率值为 MJ/¥,显然旅游活动和旅游住宿的生态效率优于旅游交通,这一方面说明了旅游活动、旅游住宿对旅游地经济的拉动作用更大,中短程的旅游市场更有利于旅游节能减排;另一方面,说明了在旅游外部交通距离既定的情况下,旅游者停留时间越长、人均消费越高、旅游活动参与频次越高,生态效率水平越优,旅游可持续能力越强。另外,从旅游三部门的比较看,生态效率值与人均能耗呈现反向的大小顺序关系,并且相差幅度缩小。
3 结论与讨论
旅游生态效率的研究方兴未艾,部分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计算了不同旅游地的旅游生态效率值[32-33]。旅游生态效率研究的本质在于通过平衡旅游经济增长与旅游环境影响,促进旅游地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34]。本文在引入生态效率概念的基础上,构建了旅游生态效率模型,将旅游收入作为经济影响变量,旅游能耗作为环境影响变量,以海南省为例,计算了2012年旅游生态效率值,并分析了旅游生态效率的部门差异和特征,实证分析显示:
(1)旅游生态效率本质是一个由旅游环境影响和旅游收入构成的复合变量体系。基于LCA的旅游生态效率模型以旅游能源消耗为环境变量,单位经济收益下能耗值越低说明旅游生态效率水平越优,旅游可持续发展潜力越大。
(2)海南省2012年旅游总体生态效率为 MJ/¥,旅游旅游交通生态效率值为 MJ/¥,旅游住宿生态效率值为 MJ/¥,旅游活动生态效率值为 MJ/¥。与此同时,旅游三部门生态效率值与人均能耗值呈现反向的大小顺序关系。
(3)从旅游生态效率值的部门分布差异看,2012年海南省旅游活动和旅游住宿生态效率水平优于旅游_门,因此,在旅游出行距离既定的情况下,提升旅游地旅游生态效率水平的措施在于:提高人均消费水平、延长平均停留时间、增加平均参与活动频次。也即,对旅游地而言,“短距离、长停留、高消费”的旅游市场结构有利于提升旅游生态效率水平,反之,“长距离、短停留、低消费”的旅游市场结构则拉低了旅游生态效率水平。
(4)由于旅游生态效率受到旅游消费结构、平均出行距离、平均停留时间、旅游交通模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且是一个相对比值,旅游部门之间生态效率差距绝对值小于人均能耗差距的绝对值。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Becken S. Tourists’ Perception of International Air Travel’s Impact on the Global Climate and Potential Climate Change Policies[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07,(15):351-368.
[2]xxx竹,xxx,xxx,等.中国低碳试点省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研究[J].资源科学,2011,33(4):620-625. [Liu Zhu, Gen Yong, Xue Bing, et al.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Carbon Emissions of Lowcarbon Experimental Provinces in China[J].Resources Science, 2011,33(4):620-625.]
[3]xxx,xxx.中国城市交通节能政策研究[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Wang Yulin, Jiang Kejuan. Research on Urban Transport Energy Saving Policy in China[M].Beijing: China Communications Press,2009.]
[4]xxx.我国交通运输行业能源消费和排放与典型国家的比较[J].中国能源,2007,(10):19-22. [Wu Wenhua. The Comparison of China’s Transportation Sector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Emissions to Typical Country[J]. Energy of China, 2007,(10):19-22.]
[5]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课题组.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之路:能源需求暨碳排放情景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41-142.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Lowcarbon Development Path to 2050 in China: Scenario Analysis of Demand for Energy and Carbon Emission[M].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0:141-142.]
[6]张xxx,xxx云,xxx超.中国城市低碳交通建设的现状与途径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1,(1):68-73. [Zhang Taoxin, Zhou Yueyun, Zhao Xianchao. Analysis of Status and Development Pathway of China Urban Lowcarbon Communications Construction[J]. Urban Studies, 2011,(1):68-73.]
[7]牛文元.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Niu Wenyuan. The New Reports of Chinese Urbanization in 2010 [M].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0.]
[8]张xxx.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道路交通碳排放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8):3-9. [Zhang Taoxin. China Urban Transport Emissions of Carbon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2,22(8):3-9.]
[9]Lin T.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rom Transport in Taiwan’s National Park[J]. Tourism Management, 2010,31:285-290.
[25]Becken S, David G, Simmons. Understanding Energy Consumption Patterns of Tourist Attractions and Activities in New Zealand[J].Tourism Management, 2002, 23:343-354.
[26]xxx,xxx.协同学视角下的生态工业园结构研究[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11,4(4):11-15. [Zhang Ben, Dai Tiejun. The Study of Eco Industrial Park Construction with the Synergetics Perspective[J]. Recycling Research, 2011,4(4):11-15.]
[27]Bjm S. A Road to Sustainable Industry: How to Promote Resource Efficiency in Companies[R].Dsseldorf: WBCSD,2001.
[28]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WBCSD).Measuring Ecoefficiency: A Guide to Reporting Company Performance[R]. Geneva: WBCSD, 2000.
[29]Kian F L. Sustainable Tourism Destinations: The Importance of Cleaner Production[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1,9:313-323.
[30]Hasselmann K, Latif M, Hooss G, et al. The Challenge of Longterm Climate Change[J]. Science, 2003, (302): 1923-1925.
[31]Grapl H, Kokott J, Kulessa M, et al. Climate Protection Strategies for the First Century: Kyoto and Beyond[R].Special Report. Berlin: WBGU, 2003.
[32]xxx,于爱芬,xxx敏.旅游过程碳足迹评估:以舟山群岛为例[J]. 旅游科学,2011,25(4):58-66. [Xiao Jianhong, Yu Aifen, Wang Min. Assessment of Carbon Footprint in Travel Process: A Case Study of Zhoushan Islands[J].Tourism Science, 2011,25(4):58-66.]
[33]章锦河.旅游废弃物生态影响评价:以九寨沟、xxx山风景区为例[J].生态学报,2008,(6):2764-2773. [Zhang Jinhe. The Ecological Impact Assessment of Tourism Wastes: Case Study of Jiuzhaigou and Huangshan[J].Acta Ecologica Sinica,2008,(6):2764-2773.]
[34]Rene V B. Ecoefficiency in the Australian Minerals Processing Sector[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7,15:772-781.
研学营总结词 第12篇
关键词:旅游审美;游客受雇拍摄法;游客自愿拍摄法;景观偏好
旅游是一项集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生活美之大成的综合性审美实践活动(xxx柯平,2000),旅游体验无时无刻不存在于美的背景之中(曹诗图,2007)。但究竟是什么影响了旅游者的旅游审美偏好,现有研究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虽然以景观照片评价为基础的景观偏好(1andscape preference)研究在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开发规划曾经一度被广泛应用,但由于静态的照片评价和动态的实景欣赏与体验仍有较大差别,其研究结论仍难以较准确地反映旅游活动中的审美问题,其结论也因此仍有争议。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游客受雇拍摄法”(Visitor EmployedPhotography,VEP)曾用于旅游形象测量与审美感知方面的研究,但由于租用相机成本太高等原因难以在旅游研究领域广泛使用。近年来数码相机的普及让旅游摄影不再是专业艺术审美的专利,也为窥视大众旅游者的旅游审美创造机会。本研究拟通过了解大众旅游者旅游摄影选点等现象试图来分析了解旅游审美的影响因素,并将研究测量方法称之为“游客自愿拍摄法”(Visitor Self-employedPhotography,VSEP),并将本研究结论与传统照片研究法中相关结论进行比较与检验。
1西方学界以景观偏好(landscape preference)为主的旅游审美研究
中文语意中的“审美”与西方词汇中的“aesthetic”表意并不完全相同。从词源来看,aesthetic由希腊文aisthesis转化而来,本意是感觉、感性认识,中文将其翻译为“美学”或“审美”,往往使人将aesthetic理解为“关于美的学问”,或以为审美活动仅限于美,然而审美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却不只是“美”,而是包括美在内的一切能引起人们精神上各种愉悦、满足、激动甚至某些痛苦和哀愁的方面。显然,将西方文献中的aesthetic译为“审美”使其感性意义狭窄化了,且由于字面的关联而极易与“美”相混淆(xxx,1983)。中文语意中的“旅游审美”强调对旅游景观之美的辨别和领会,因而与西方研究中的景观偏好(landseape preference)更为接近。
是什么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审美偏好,国外学者并未直接回答,他们大多通过研究人们的景观偏好(landscape preference),探索适当的旅游审美评估指标,如社会经济特征(包括年龄、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特定组织身份或农民身份等)(Dearden,1984;Yu,1995;Van den Berg,Koole,2006)、居住环境(Yu,1995;Van den Berg,Koole,2006)、过往认知或对景观的熟悉程度(De~den,1984;Yu,1995;Hanley,Ready,et al.,2009)、个人性格(AbeBo,Bemaldez,1986;Zuckerman,Ulrich et al.,1993)、环境态度(Kaltenbom,Bjerke,2002;Ribe,2002)、休闲动机(Van den Berg,Koole,2006)、文化背景(Yu,1995)、景观自身的特征(Dramstad,Tveit,et al.,2006;Ode,Fry,et al.,2009;Sevenant,Antrop,2009)等。也有部分学者对其中个别指标持怀疑或否定态度,如Dearden(1984)发现在对荒野景观的评价方面,有无规划方面的专业训练对景观偏好并没有影响(Dearden,1984);Yu(1995)也认为对景观偏好有影响的是综合教育水平而非景观方面的专业技能,同时验证了性别与大文化背景的影响力也并不明显(Yu,1995)。可见西方对于景观偏好的研究总体上仍可分为审美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以主体研究为主。景观偏好主要受审美主体的个人特征影响,只有少数学者将主客体结合,提出景观偏好指标不能一概而论,在具体的景观类型下指标可能有所不同(Yu,1995;Dramstad,Tveit,et al.,2006;Sevenant,Antrop,2010)。
然而,对于以景观评价为基础的量化研究,正如Dramstad和Tveit所指出的,尽管大量的景观评估指标已经在使用中,真正关于景观美学的研究却一直被忽略了(Dramstad,Tveit,et al.,2006)。景观偏好与旅游审美的联系非常紧密,但两者并不能完全等同。景观偏好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评价,旅游审美则是一种动态的综合体验评价,旅游审美以景观偏好为基础,但可能还有更复杂的影响因素,景观偏好的评价指标对于旅游审美研究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但在此基础上如何研究旅游审美的影响因素,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2中国学界以美学研究为主的旅游审美研究
在国内,旅游审美被定义为“通过旅游来进行美的欣赏和创造”(xxx农,1998),旅游学术界前些年对之付出了极大的热情并将视为一门新兴学科:旅游美学。美学本身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学科,它作为奠基于现代形而上学之上的一门科学,在德国哲学家xxx尔看来是“行至真理的半途”“意味着对艺术和美的沉思”“是对与美相关的人的感受状态的思考;是在美与人的感受状态之关系这一范围内对美的思考”(xxx,2007)。旅游美学是将通俗化的美学与旅游相结合而产生的学科,被称为一门“以主体在旅游过程中美感如何发生为核心并旁涉与此有关的方面,来研究人类在旅游生活中审美活动的特点与规律的科学”(牧心,1996);一门“以美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研究旅游审美对象的审美关系,以及旅游审美方法和技巧的科学”(高xxx,易向阳,2008),“带有高度的实践指导意义的科学”(xxx,1999)。然而,“旅游审美学”又与“旅游美学”有所区别。尽管两者都从美学角度来认识和把握旅游的规律与特征,但“旅游美学”立足于旅游业,着眼点是构成旅
游资源、服务和设施三大要素中的客体,侧重研究的是旅游审美资源中美的创造;而“旅游审美学”则是从旅游主体出发的,从美学角度立论的旅游理论思维视角,更侧重对美的欣赏(田连波,1997)。因此可以看到,现有的旅游美学教材大致有这样两类:一类着眼于审美客体,侧重描述和分析山水、园林、建筑、雕塑、 书画、旅游纪念品等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审美价值(乔修业,2000;xxx,2001);另一类将旅游审美的主体和客体均等对待,既考查资源的审美价值,又研究游客审美的心理过程、观赏技法、个体差异等(牧心,1996;xxx柯平,1997;xxx,2004)。
旅游审美的个体差异明显。旅游美学教材通常将旅游审美的个体差异笼统地概括为阳刚型、阴柔型、中间型(xxx柯平,1997;乔修业,2000)等类型,或者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等总体特征(乔修业,2000),审美个体差异的影响因素也被普遍概括为先天(生理素质、神经类型、气质禀赋等)和后天(社会实践、生活阅历、教育背景、文化氛围、审美意识、思维方式以及职业、爱好、情趣乃至经济条件等)因素(乔修业,2000;xxx,2001),但这些结论基本上都属于经验性的总结,缺乏深入的考证。前人研究中较常见的是通过古代文学作品研究古人的旅游审美,如通过剖析古代山水诗中表现出来的诗人旅游审美活动论述旅游审美心理所涉及的各个方面(xxx,xxx,2001),从古代文学中探索旅游地理与审美心理的关系(xxx,1990),从古代旅游文学的表现题材中发现古人对自然的几种主要的审美倾向(夏太生,1998)等,都是从古代文学这一实体中提取旅游审美抽象概念。而对于现代人的旅游审美,研究的载体还很缺乏,旅游审美的影响因素更鲜有提及。
3研究方法
研学营总结词 第13篇
旅游管理学学科研究的主要关键问题研究浅谈
旅游业是在19世纪40年代后开始走上规模经营、产业化发展道路的。从那时开始,旅游经营者一直都在积极地寻求如何借鉴、吸取管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工商企业管理的一些好的做法来改进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但在学术界中,旅游管理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没能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70年代以来,这种现象有了比较大的改变,旅游管理研究领域公开发表的论文、刊物、专著已日渐增多。旅游管理学学科建设问题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有些学者还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设想与建议。但人们对学科建设的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如对学科研究对象,学科原理命题,学科的性质与理论框架,学科的前沿问题,学科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的确定等问题的认识,至今仍然是模糊xxx的。
一、旅游管理的概念
旅游管理是指为发展旅游事业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旅游管理活动,具有多层次、多结构、多方面的内容,它贯彻于旅行游览管理事业的全过程之中,从旅游管理的过程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确立旅游管理目标的活动,建立旅游事业信息系统的活动,进行旅游事业开展预测和决策的活动,制定旅行游览事业发展计划的活动,以及对旅游事业发展的监督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内容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物质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财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科学技术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业务经营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活动等。旅游资源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风景名胜管理,旅游文物管理,旅游建设成就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交通包括民航、铁路、公路、水路管理,旅游宾馆、饭店、餐厅、游乐场所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导游服务、司机服务、引导购物服务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方法手段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用行政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经济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法律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思想政治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科学技术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等等。
二、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是由那些出于和平目的、不是为了定居与就业的人,离开其常住地外出旅行与逗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旅游资源、旅游者与旅游业是旅游活动产生与发展的三个基本组成要素。所以,广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应包括对这三者的管理。由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激励、活动导向及其在旅途中的组织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要受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影响与制约,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主要也由当地的旅游企事业单位负责。因此,狭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主要指的是对旅游业的管理。
三、旅游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旅游管理学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学科?或者只不过是管理学底下的一个研究领域?学术界曾为此争论不休。一门科学,它必须要有明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一整套从实践、大量的研究成果中总结出来、并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科学原理。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尽管与其他科学或学科的研究对象有明显的不同,但考察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成果,人们所沿用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是其他一些科学或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管理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其完整、独立、清晰的理论体系架构也尚未建立起来。如果把它定位为管理学或是其属下某个分支的一个研究领域,又明显地让人感到忽视了它的特殊性,低估了它在现代管理科学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事实上,如果人们认真思考一下它的学科原理基本命题,回顾旅游管理研究所走过的漫长历程,就容易明白,旅游管理学的根基在管理科学中,管理学的理论与基本原理对旅游管理实践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旅游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学科。
与其他部门、行业的研究或者说管理对象相比,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旅游活动的异地性:旅游活动的产生与发展总与旅游者的外出旅行与逗留分不开;接待同一对象通常必须由不同地方的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共同协作来完成。(二)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旅游产品表现为直接的或间接的、物化在旅游消费品上、有针对性的旅游服务。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旅游产品它都必须蕴涵着较强的文化性,这是因为旅游者在要求旅途中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他们的精神需要也需要得到满足。(三)旅游消费的综合性:旅游者的消费需求通常是综合性的,虽然他们绝大多数都有比较单一的旅游动机,但在旅途中的食、住、行、游、娱、购六个方面的消费一般都会有。而且,近年来旅游消费需求还在向其他服务领域内延伸。(四)旅游服务的社会性:旅游服务离不开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接触,供需双方的沟通与情感、思想交流,不仅有可能影响到彼此原有的意识倾向与价值观念,而且还可能从中缔造出一种新的公共或人际关系。(五)旅游经济活动的普遍性:在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发展旅游业,首先是为了创汇、创收。旅游业在许多xxx已成为当地国民经济的重点产业甚至支柱产业。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以就业人数比例、所创造的利税等社会经济指标来衡量,旅游业已超过汽车、石油和化工等行业,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六)旅游资源的二重性:凡是能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任何因素,都可构成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是历史的,也可以是现代的;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有些在空间上是不可以移动的,而且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修复,如名胜古迹;另有一些则是可以移动的,而且是可以不断地充实与更新的,如体育赛事、文娱节目表演、节日喜庆活动等等。
四、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
研学营总结词 第14篇
20xx的5月,我怀着兴奋的心情参加市第八期小学数学青年教师骨干研修培训班学习,经过四个学期的洗礼,迎来了结业典礼。此刻的我有丰收的喜悦,幸福的感觉,更有离别的惆怅——过去的这段难忘的研修培训经历一幕幕呈现眼前,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全面有效高质量的研修培训:
在这里我们系统的学习了小学数学各方面的知识。备课上课说课评课,步步深入;亮相课研讨课考核课,目标明确经纬分明;案例颗xxx撰写把握方向,及时指导。还清晰的记着导师们为我们精心准备的一道道数学大餐,耐心的给我指明前进的航线。
二、导师的人格魅力和专业引领:
著名特级教师xxx老师的热忱和平易近人,认真的上好每一节课和不断学习的劲头;睿智大气对事业追求完美的xxx老师;总是采用探讨式教学的xxx老师;……是您们的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高深的数学造诣影响着我,使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了新的思考和探索。
三、异地研修培训,开拓眼界:
在20xx年的春夏之季,我们有幸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来到美丽的西子湖畔,聆听浙江教育学院xxxxxx等教授的前沿理论指导,还能到著名的学军小学西湖小学参观学习,听真实的课堂,真诚的交流研讨学习,受益匪浅!
四、学风盛,班风好,真诚和谐:
本期骨干班学员之间非常团结,肯学习,会钻研,学习的风气很浓。我深为自己是其中一份而自豪,特别是xxx同学的大度大气,xxx同学的勤奋进取,xxx的沉稳诙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形象,同学是最真诚的,最可贵的,特别是我们骨干班的同学,这么长时间相聚在一起学习生活交流,在班主任xxx老师的领导下,我相信研修培训虽然结束了,但导师和同学,同学和同学之间的`联系决不会断,反而随时光而隽永。
五、个人的专业发展:
在研修培训初,xxx老师就让我们制定发展规划,当时我是这样写的,熟悉小学数学教学,有一定的课堂调控能力,能胜任本学科教学工作;论文获奖,评上小学高级(数学)。今天这些都实现了,在今年11月份举行的全市统一中级职称考试中取得C1模块第一名的好成绩,当然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导师们孜孜不倦的教导和同学们诚心相助!在以后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加倍努力,向老师同学学习,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六、搭建教科研平台,后续引导:
在研修培训时,我们已经学习了教科研论文课题的撰写,但在真实的工作中,可能还不够,实施起来有难度,请求进修学校和导师要关注学员的后续发展,继续引导提升!
综上所述,我认为参加本期骨干班研修培训是非常合适和必需的,是我教学生涯中的一座里程碑,给我的影响不仅仅是现在的,还为我今后的人生道路指明了方向。
研学营总结词 第15篇
关键词: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经济效应;CGE模型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与发达国家发展旅游最大的不同是:中国发展旅游业是在经济尚处于欠发达的背景下,期望通过旅游的经济效应来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基础设施的明显滞后,成为制约中国旅游业进一步加快发展的“瓶颈”。为此,从2000年开始,国家首次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债投资计划,以完善旅游业发展的硬件条件,为建设旅游经济强国打好基础。至2005年末,全国共向30个省(区、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的617个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安排国债资金亿元,项目总投资额累计达亿元;累计修建旅游公路约11 000公里,游步道4 000多公里,用于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约占国债旅游项目总投资的80%以上。国家利用大量国债资金支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对旅游业的发展进而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影响如何?这是政府和学术界都极为关心的重大现实问题。对这一问题开展研究,对于未来国家旅游产业发展政策的制定、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合理安排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回顾
关于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英国发展经济学家xxx坦―xxx(Rosenstein-Rodem,1998)将基础设施视为一种“社会先行资本”,认为政府应当大规模地投资于基础设施,才能冲破发展过程中最为常见的基础设施瓶颈,推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罗斯托(Rostow,2001)则将基础设施看做是社会变革、生产力发展、经济成长的前提条件,认为任何国家的经济起飞没有基础设施的大规模集中发展和积累都将不可能成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和争论,目前经济学者们对于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的作用基本持一致的积极态度。Nijkamp(1986)将基础设施对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总结为四个方面:(1)基础设施服务作为生产的中间投入,可减少投入成本导致生产获利;(2)基础设施可提高其他生产要素的生产力;(3)基础设施的存在可以吸引区域外的额外资源,如私人资本的涌入,降低要素成本和交易成本;(4)家庭对基础设施服务消费也有助于提高福利和真实收入,提高生活质量、节约时间。世界银行(World Bank)在1994 年的年度发展报告中指出:“基础设施如果不是经济发展的引擎,那也是经济活动的车轮。”
关于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则集中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特别是自Aschauer(_)利用生产函数研究公共资本的边际产出之后,关于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定量研究和争论越来越多。相关研究内容也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以及基础设施的相对贡献分析;二是测定基础设施投资存量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对于相关性的实证分析,国内外研究中主要使用生产函数法、成本函数和利润函数以及向量自回归YAR法等方法:而关于基础设施投资存量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则主要是运用投入产出模型。
在中国,xxx、毛立本(1981)最早提出应将基础设施作为一个独立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的问题(xxx伦武,2003)。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由于中国基础设施的滞后对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日益严重,xxx(1990)、xxx(2001)等经济学者对基础设施“瓶颈”产生的原因和对策以及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进入21世纪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关注于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先后从理论上进行了系统分析并进行了实证研究,如xxx(2002)、高峰(2005)等的研究。而对于国债投资效应的研究则主要集中于国债投资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挤出效应、财政风险以及乘数效应等方面,大部分研究以理论研究和定性分析为主,只有少量学者对国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如xxx等(2001)运用投入产出投资乘数模型和投资矩阵对国债对GDP增长的拉动,对当年相关产业的拉动进行了分析。
经济学者们分别对基础设施投资和国债投资的经济效应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但是未能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考察:研究基础设施的学者很少考虑投资的性质和来源,而研究国债问题的学者很少关心国债资金的投向,从而使国债基础设施投资的效应问题成为双方研究中的一个空白点。并且,这两方面的实证研究均局限于经济增长相关关系问题,很少关注投资流量对于经济增长的短期效应,也不能全面反映出国债投资或基础设施投资作为存量在推动全社会消费、就业等方面的具体作用。另一方面,就本文的研究对象而言,由于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去向是旅游业。旅游生产分散化的特点与工业品的生产模式截然不同,因而传统的基于工业生产模式建立的生产函数模型不能直接套用于旅游业,必须根据旅游的生产消费特性进行相应的修改和调整。这使得本文所研究的问题更加复杂,必须另外寻求适当的方法进行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
本文将利用CGE模型综合测量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对于旅游业以及全社会经济增长所产生的短期效应问题。CGE模型由于其严格的理论基础、灵活的模型框架、对现实经济多方面的综合描述以及价格内生等方面的优势,目前已经成为经济政策模拟和分析的标准工具之一(xxx、xxx,1999)。但本文的目的不在于发展CGE模型建模技术,而是在于将现有的CGE模型技术拓展应用于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的经济效应问题研究,重点考虑旅游与工业经济在生产和消费方面的特殊属性,并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对模型方程进行适当调整。
1.旅游生产函数的构建。将CGE模型应用于旅游研究,首要的问题是怎样将在各类统计资料中没有专门界定的“旅游业”作为一个单独的活动部门列入模型中。在这一方面,国外的旅游经济研究者和旅游CGE模型研究者都没有进行探索,而是直接沿用各国产业分类法,将旅游业分解为不同的原子部门,如住宿、餐饮等,无法反映出旅游消费(生产)的“综合”特色。本研究对旅游业的界定和划分没有采用“分解”的方法,而是借鉴了xxx的“家庭生产”思想,将旅游者视为旅游产品的生产者;将旅游者活动过程中直接消费的各类物品和服务及其提供者如交通、住宿、娱乐等分别作为旅游产品的中间投入品和中间投入品供应商;由于旅行社并不为旅游活动提供任何具体消费对象,它并非中间投入品生产者,而是扮演着促进旅游产品及其中间投入品生产、交换和流通的角色,可以将其视为一种生产“技术”(xxx,2008)。由于每一种旅游中间投入品仍然需要使用最基本的资源,如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因此,旅游生产函数的形式将呈现出三重嵌套形式(如图1)。
第一层嵌套,反映的是旅游者作为生产者将各类中间投入品相结合用于生产旅游产品的生产方式,即旅游者作为最终旅游产品的生产者;第二层与第三层嵌套,反映的是旅游中间投入品生产商生产其产品所需要的全部稀缺资源和组合这些资源的方式,与一般工业产品的生产相同。假设旅游产品生产函数形式为广泛使用的Cobb-Douglas函数,同时考虑到中国旅游业年均技术进步速度较低(xxx、保继刚,2008),则包含旅行社技术进步在内的旅游生产函数形式为:
Z=Aeλt・xα11・xα22…xαnn
pixi=I (1)
其中, xi、I 分别是生产(消费)单位旅游产品Z 需要投入的中间产品向量与总生产成本(总旅游消费支出)。A是效率系数; λ代表旅行社技术进步速度; pi是每单位中间投入品xi 的价格; αi是中间投入品xi的产出弹性。根据中国标准产业分类及其指标解释,可以将游客消费项目与投入产出表中的产业部门xi进行一一对应组合(共12项),根据公式(1),收集相关数据资料。即可拟合得到旅游生产函数。
2.对旅游市场的划分。在一个既定xxx,由于游客来源地与旅游目的地的差异,存在着国内旅游(含一日游游客与过夜游客)、入境旅游、出境旅游三种旅游形式。其中,入境旅游将被视为“出口”,而出境旅游则作为“进口”加以对待。
3.投资的动态化问题。模型将采用递推动态的形式模拟分期实现的基础设施投资所形成的资本,以实现模型的动态性。
4.其他产出部门中旅游产值的剥离。游客所消费的住宿、餐饮、游览、娱乐、购物、交通等中间产品将作为其他产业部门的最终产品从其产值中扣除。
CGE模型的参数来自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社会收支矩阵(SAM)的校准数据。二是模型中的替代弹性、资本存量的计算直接引用了前人的研究结果或方法。三是关于旅游业的参数的测算通过收集相关数据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计算而得。四是模型中的转换参数、分配参数以及比率参数通过对基期SAM数据进行校准的方法反推求得,而关税、进口商品税等部分参数直接使用了前人的研究成果。
四、研究结果及分析
1.仿真情景假设
研究在利用CGE模型进行仿真模拟分析国债基础投资的经济效应时,暂不考虑国债的利息因素。假设从2000年开始,在保持政府各项消费支出不变的条件下,政府通过向国内居民借贷投资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将情景分为两类。情景A是对现实投资状况的真实模拟;情景B假设全部国债资金在2000年一次性投入到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中,可作为情景A的参照,以便于进行对照研究(见表1),分析期为2006年。
模型仿真结果及分析
(1)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对价格的影响。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对生产者价格、资本品价格以及增加值价格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生产价格方面,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降低了生产价格,对于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对社会总产出的增加产生着积极影响;在资本品价格变化方面,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直接导致了旅游业以及建筑业资本价格的上涨,由于资本市场收益存在扭曲以及不同行业之间前后向产业关联强度存在较大差异,这种价格上涨压力因行业差异而有所不同,如表2所示。在增加值价格方面,由于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的投资量相对于整个经济的投资总量来说非常小,所引起的增加值价格上涨幅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这一投资总量下,政府不需要考虑价格增长压力方面的财政政策和财政平衡问题。
(2)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对于社会总产出的影响。从总的效应来看,亿元的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对于国内总产出和GDP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国内总产出与GDP在基期的基础上分别增长了1 和亿元,增长率为,年均增长率(见表3)。
从结构上看,虽然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的去向是旅游业,但这一投资对于产出促进作用最大的并非旅游业,而是特别有助于提高第三产业的产出增长,并且对于农业生产具有轻微的负面影响。这说明,基础设施投资可以在诱导地区经济结构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和服务业经济的转换中发挥很大作用,特别是对于那些进入性很差和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区域。
图2是A、B两种情景下旅游业总产出的年度增长率。图中可见,在模拟期末(2006年),情景A与B导致的产出增长额以及增长率虽然相差不大。但从发展的路径上看,一次性大规模地投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应。图中,情景B 的发展路径OBB*与基准线(benchmark)OC所构成的面积OBB*C是情景A的发展路径OA与基准线OC所构成的面积OAC的倍。这正是xxx坦―xxx(Rosenstein -rodan,1943)在“大推进”理论中所提出的基本思想。即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应当对相互补充的产业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才能冲破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最为常见的基础设施“瓶颈”,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全面发展。
(3)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对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国债旅游投资带动的经济增长直接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图3反映了国债旅游投资所带动的产出增加值(GDP)在劳动者、资本与政府之间以及劳动者报酬在各产业之间的初次分配情况:在全社会增加的亿元GDP中,劳动者获得了亿元的劳动报酬,资本获得利润亿元,政府获得间接税收入亿元。GDP在劳动者、资本与政府之间的初次分配比例为53 ∶ 32 ∶ 15,劳动者报酬占有较大比重。
在总量为亿元的劳动者报酬中,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劳动者报酬占有特别大的份额,这是由于国债旅游投资对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的生产促进作用最大,农业劳动者收入因为农业生产的整体下降而受到了负面影响。但是,农业劳动者这部分下降的收入通过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从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收入的增长中得到了弥补。表4反映出无论是农村居民还是城市居民,都从国债旅游投资所带来的经济增长中获得了更多的收入。
在国债旅游投资新增的亿元国民收入中,农村居民收入与基期收入相比,增长了亿元,增长率为;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了亿元,增长率为。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额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额的倍;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也略高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这说明,通过国债旅游投资新增的国民收入在分配上更加有利于城镇居民。对于旅游业而言,若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单一的大众旅游发展模式,积极鼓励自助旅游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克服这种消极影响。
(4)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在短期对于社会需求总量具有一定的正向激励作用。国内居民总消费与政府消费分别在基期的水平上增长了亿元和亿元,增长率分别为和,略低于社会总产出增长率。由于旅游需求和其他服务需求的收入弹性较大,因而需求增长(相对比例)最为明显的是旅游业本身以及第三产业的诸多服务部门,其次是制造业;农业部门由于需求收入弹性较小的缘故,消费增长相对较小(见表5)。
(5)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对于就业的影响。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不但促进了全社会总产出和总需求的增加,还带来了世界各国政府都极为关注的就业机会。2000―2005年六年共计亿元的国债旅游投资促进了135万农村劳动力由农业向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转移,提供了87万个新的就业机会(见表6);平均每增加一个就业机会需投资7 元。这也许是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减贫作用和推动经济结构转换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途径。由于模型并未对农村劳动力与城镇劳动力进行区分,即假设劳动力完全同质并可以自由流动,因而在分析结果中出现了农业部门新增就业机会较大的负增长。在现实中,由于农村劳动力缺乏知识与技能,劳动力的转移并没有模型所假设的那样可以在不同部门间自由流动,因而实际转移人数应低于这一理想数值。
(6)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对私人部门生产性投资的影响。通过国内举债的方式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对于私人部门投资不但没有产生挤出效应,反而刺激增加了亿元的私人生产性投资,占全社会生产性投资总量的,略高于社会总产出的增长率(见表6)。如果将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本身视为一种存量资本的积累,那么其激发的生产性资本投入可作为第二重(存量)资本积累。两次资本积累总额是国债旅游投资额的倍,且一次性大规模地投入所产生的效应也优于长时期分批小规模投资所产生的效应。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在对旅游消费与生产行为的特殊性进行充分描述的基础上,尝试将CGE模型拓展应用于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宏观经济效应的研究,得出了以下研究结论:(1)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对于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良好的宏观经济效应。2000―2005年累计亿元的国债旅游投资推动旅游业总产出和旅游GDP分别增长亿元和亿元;提供旅游业就业机会21万个;带动旅游生产性投资亿元;促进居民旅游消费增加亿元,基本上实现了政策目标。(2)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具有较强的非旅游经济外部性,其非旅游经济影响约4~8倍于对旅游业自身的影响,在促进社会总产出和GDP增长、提高居民福利水平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影响,而且特别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转换、增加就业机会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3)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可能会加剧农村―城市经济的不平衡发展。由于城市“规模报酬递增”的作用和中国经济结构中存在部门间要素收益扭曲,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将更多地支持以第二和第三产业为主的城市经济的增长,新增国民收入在分配上也更加有利于城镇居民。(4)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居民旅游消费需求增长,但其效果不太明显。其原因在于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普遍较小,所建道路等级低,很难推动大规模的大众旅游的发展。(5)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极大地助推了旅游资本积累进程,为中国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对于私人部门投资不但没有产生挤出效应,反而促进旅游生产性投资增长了亿元,旅游业累计新增存量资本亿元(未包含折旧),必将对于未来旅游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6)在投资总额不变情况下,对旅游基础设施进行一次性大规模地投入所产生的效应优于长时期分批小规模投资所产生的效应。在今后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中,应当改变小项目小投入的方式,集中性地安排资金用于一些重点项目建设,如此,可进一步提高旅游基础设施投资的实际经济效果。
致xxx: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社会司生活质量处原处长xxx同志为本研究提供了详细的资料,特此致xxx!
参考文献:
[1]Aschauer, . Is public expenditure productive? [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_,(23):177-200.
[2]Baron Raymond. Databank: definitions and classifications[J].Tourism Economic,1996,(4):370.
[3]Nijkamp P. Infrastructure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a multidimensional policy analysis[J].Empirical Economics,1986,(11):1-21.
[4]Robinson S; Yu’nez-Naude A.; Hinojosa-Ojeda, R.; Lewis J. D. & Devarajan S. From stylized to applied models: building multisector
CGE models for policy analysis[J].The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1999,(10):5-18.
[5]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1994: Infrastructure for Development[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6]W. W.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阶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7]P.xxx坦―xxx.东欧与东南欧的工业化诸问题[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8]xxx伦武.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9]xxx.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基础设施投资问题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2.
[10]xxx,xxx,xxx佳.国债投资的宏观经济效益分析[C].第五届中国投入产出学会年会会议论文集,2001.
[11]xxx.论“基础瓶颈”[J].财经科学,1990,(5).
[12]xxx.基础设施与江苏省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3]xxx,xxx.中国CGE模型及政策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4]xxx,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测算研究[J].统计研究,2001,(10).
[15]高峰.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16]xxx,保继刚.1992―2005中国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及省际差异[J].地理学报,2008,(4).
[17]xxx.旅游国债基础设施投资效应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Assessing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National Debts Invested in Tourism Infrastructures:
A Study Based on the CGE Model
ZUO Bing1, BAO Ji-gang2
(1. School of Tourism, 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Kunming, 650221, China;
2. Center of Tourism Planning and Research, Sun Ye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研学营总结词 第16篇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数据说明及来源
研究方法
偏离份额法(SSM)是在经济、能源、旅游、贸易等领域中被广泛用来动态分析和比较区域发展演化的方法,其原理是将区域研究变量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的变化看作一个动态过程,以该区域所处上一级区域研究变量为参照系,通过将区域研究变量的总量变化在时间维度上分解为增长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来寻找影响区域研究变量发展的因素并进行解释,科学认识对象在区域的发展现状,为进一步制订区域发展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提供决策依据。动态偏离份额法是指在研究变量发展的若干个连续研究时段a1、a2、a3…an,通过分别计算研究变量在不同时段的偏离份额分量,并进行比较,以期能够更好地反映研究变量在研究期内变化状况的方法。基于江苏省农业旅游发展演化研究需要,本研究选择以2006年为节点,将研究期划分为2000—2006和2006—2012年两个时段,通过对第j类农业旅游资源在不同时期的偏离份额分量进行比较,来动态认识2000—2012年江苏省农业旅游发展演化状况。
2江苏省农业旅游发展偏离份额分量动态分析
增长份额分量动态分析
对2000—2012年江苏省农业旅游发展增长份额分量数据进行梳理得到图2,比较发现:从区域整体来看,2000—2006和2006—2012年两个时段,江苏省农业旅游发展增长份额分量均为正值,表明星级农业旅游景点和农业旅游节庆活动在各地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均为贡献要素,均对当地农业旅游发展和吸引力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两个时段中农业旅游发展增长份额分量与星级农业旅游景点增长份额分量变化基本一致,且数值均高于农业旅游节庆活动,表明农业旅游景点对农业旅游发展贡献率普遍高于农业旅游节庆活动,且在2000—2012年间呈现增长趋势。从区域内部来看,两个时段中星级农业旅游景点和农业旅游节庆活动增长率和增长量在13个辖市间存在较大差异。2000—2006年南京、苏州农业旅游资源增长量和增长率在全省的优势地位明显,其中,苏州农业旅游资源增长量高出宿迁近8倍,无锡、淮安和徐州以较高增长量和增长率位于全省农业旅游发展的前列,而其他地区星级农业旅游景点开发建设和农业旅游节庆活动打造提升相对较滞后;2006—2012年各地农业旅游资源增长量均有所上升,南京、苏州仍保持农业旅游发展在全省的优势地位,其中,苏州农业旅游资源增长量已高出宿迁9倍,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常州、盐城、连云港在这一时期农业旅游资源增长量较为突出,但同南京、苏州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结构偏离分量动态分析
结构偏离分量是反映江苏省农业旅游资源结构状况对其发展贡献程度,其中结构偏离分量值越大表示农业旅游资源结构对农业旅游发展贡献越大,反之亦然。对2000—2012年江苏省农业旅游发展结构偏离分量数据进行梳理得到图3,分析发现:江苏省农业旅游资源结构偏离分量差距较大,区域间农业旅游发展的结构优势差异显著,已从2000—2006年的扩大至2006—2012年的,表明随着城市居民体验需求多样性增强、农业旅游休闲活动丰富性拓展,农业旅游资源结构优势对农业旅游发展的促进作用逐步突显出来。值得注意的是:2006—2012年星级农业旅游景点具有结构优势的地区由7个降至4个,而农业旅游节庆活动具有结构优势地区由6个增长至9个,表明农业旅游节庆活动对优化农业旅游资源结构,促进农业旅游发展的贡献作用不断增强。此外,2006—2012年星级农业旅游景点具有结构优势的地区,除盐城外均位于苏南地区①,表明苏南地区在农业旅游发展中通过星级农业旅游景点开发建设来保持区域良好的结构优势,取得较显著效果;而农业旅游节庆活动结构优势增长地区均位于苏北和苏中地区,表明2006—2012年苏北和苏中地区充分发挥当地资源和环境优势,通过积极开发当地特色节庆活动来促进农业旅游资源结构改善,带动农业旅游卓有成效发展。
竞争力偏离分量动态分析
竞争力偏离分量是反映除结构因素外,所有因素(人均可支配收入、农业旅游产品价格、交通可达性等)对江苏省农业旅游发展贡献程度,其中竞争力偏离分量值越大表示农业旅游竞争力对农业旅游发展贡献越大,反之亦然。对2000—2012年江苏省农业旅游发展结构偏离分量数据进行梳理得到图4,分析发现:2000—2012年13个辖市星级农业旅游景点竞争力偏离分量与农业旅游竞争力偏离分量变化存在较高的一致性,表明星级农业旅游景点在13个辖市农业旅游发展竞争力差异中起到主导作用;而农业旅游节庆活动竞争力偏离分量变化呈现普遍上升趋势,表明随着农业旅游活动的深入,居民对展现特色民俗和历史文化的农事节庆活动需求更加强烈,以节庆为主的农业旅游活动越来越成为农业旅游的重要吸引物。同时,2006—2012年星级农业旅游景点竞争力偏离分量为正值的地区由2000—2006年6个增长至9个,除南京外,均位于苏北和苏中地区,表明在此期间苏北苏中两地通过加大农业旅游资源开发投入,改善农业旅游资源结构,发挥结构优势来提升地区农业旅游竞争力水平,呈现后来居上的势头;2006—2012年农业旅游节庆活动竞争力偏离分量为正值的地区由2000—2006年6个增长至8个,除镇江外,均位于苏北和苏中地区,表明在此期间苏北苏中两地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拓宽宣传渠道,注重农事节庆文化品牌打造,将农事节庆活动做大做强,使之成为当地农业旅游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和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及农村发展的有利手段。
3江苏省农业旅游发展偏离份额总体动态分析
农业旅游发展总体动态分析
对江苏省农业旅游发展动态数据梳理得到表1,分析发现:2006—2012年江苏省农业旅游发展资源增长量相比2000—2006年平均上升,结构优势平均上升,竞争优势平均上升,全省农业旅游呈现良好发展势头;结构偏离分量为正值的地区由南京、常州等7地下降至无锡、常州等4地,竞争力偏离分量为正值的地区由苏州、无锡等7地增加至泰州、宿迁等8地,且竞争力提升地区达到9地,表明江苏省农业旅游发展呈现整体由结构优势向竞争力优势转变的趋势,同时随着农业旅游市场成熟,资金、技术等要素在区域内市场化水平提升,苏北和苏中农业旅游资源富矿区通过充分发挥当地资源和环境优势,大力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促进农业旅游资源增长率较快增长,地区农业旅游竞争力普遍提高。同时注意到,13个辖市农业旅游资源发展不平衡现象比较突出,各地间农业旅游资源增长量的极值差变化仅为6%,由2000—2006年的下降至2006—2012年的。2000—2006年农业旅游资源增长量高于全省份额分量,增长率高于平均水平的地区有7个,增长率最高的无锡增长量达到,总偏离份额为,增长率低于平均水平的地区有6个,增长率最低的淮安农业旅游资源增长量仅为,总偏离份额为;2006—2012年农业旅游资源增长量高于全省份额分量,增长率高于平均水平的地区有8个,增长率最高的南通增长量达到,总偏离份额为,增长率低于平均水平的地区有5个,增长率最低的苏州农业旅游资源增长量为,总偏离份额为。
农业旅游发展类型动态变化
为更清晰梳理江苏省农业旅游发展状况及区域差异,基于以上13个辖市农业旅游发展资源结构和竞争力偏离分量的优劣势分析,将各地农业旅游发展划分为农业旅游优势发展型、农业旅游滞后发展型、农业旅游结构突破型、农业旅游竞争突破型4类。农业旅游优势发展型是指农业旅游资源结构分量和竞争力分量均为正值的地区,该地区通过较合理的资源结构和竞争力优势形成其在全省农业旅游发展中的优势地位。农业旅游滞后发展型是指农业旅游资源结构和竞争力分量均为负值的地区,该地区在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受资金、技术、政策、土地等因素限制既无法形成自身资源的结构优势,也无法形成地区竞争力优势,导致该地区农业旅游发展滞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处于竞争劣势。农业旅游结构突破型是指农业旅游资源结构分量为正值,竞争力分量为负值的地区,该地区农业旅游资源的结构优势明显,对地区农业旅游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帮助当地农业旅游发展在全省赢得比较结构优势,弥补竞争劣势不足。农业旅游竞争突破型是指农业旅游资源结构分量为负值,竞争力分量为正值的地区,该地区农业旅游发展中农业旅游资源竞争力优势明显,成为地区农业旅游发展与其他地区相竞争的重要砝码,帮助该地区在全省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赢得比较竞争优势,弥补了结构劣势不足。对2000—2012年13个辖市农业旅游发展类型进行可视化表达得到图5,分析得到:经过不断发展,2000—2012年江苏省农业旅游发展类型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旅游优势发展型由2000—2006年常州、盐城和南通3地下降至镇江1地,2006—2012年镇江在保持自身农业旅游资源结构优势的基础上,通过有效手段(如加强农业旅游景点开发建设,重大农业节庆活动宣传营销,积极运用区位优势吸引南京地区农业旅游发展所需的资金、人才、市场等要素)来提升镇江农业旅游在全省的竞争优势,从而在总体上提升镇江农业旅游发展水平,实现镇江农业旅游由结构突破型向优势发展型转变。农业旅游滞后发展型由2000—2006年徐州、宿迁变为南京、苏州,表明随着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居民农业旅游需求意愿增强,徐州、宿迁通过加大农业旅游景点开发建设投入,完善农业旅游发展扶持政策,积极打造当地农业旅游节庆活动(如宿迁西楚文化节、中国彭祖伏羊节、中国丰县梨花节等),使两地农业旅游发展有了较好的改善,农业旅游竞争力水平在全省得到提升,进入农业旅游竞争突破型行列。农业旅游结构突破型由2000—2006年南京、淮安、镇江和泰州4地变为无锡、常州和盐城3地,表明2006—2012年无锡不断通过建设农业旅游景点,调整农业旅游资源结构,丰富农业旅游景点类型等方式,满足农业旅游市场需求,促进当地农业旅游发展,常州和盐城在保持当地农业旅游良好发展基础上,加强农业旅游资源结构调整,优化旅游景点结构,提升农业旅游资源结构优势。农业旅游竞争突破型由2000—2006年苏州、无锡、扬州、连云港4地上升至徐州、宿迁、淮安、泰州、南通、扬州和连云港7地,且均位于苏北和苏中地区;其中,徐州、宿迁变化最为明显,在2000—2006年间两地受资源、经济等因素制约,农业旅游发展明显滞后于全省平均水平,近年来,两地充分利用资源环境优势和政策支持加大对区内农业旅游景点建设和农事节庆活动的开发,完善区内基础设施来提升自身在全省农业旅游发展中的竞争优势;淮安和泰州两地在早期结构优势基础上,2006—2012年更加注重农业旅游竞争优势建设,尤其在提升农业旅游景点竞争力建设上工作突出,使淮安和泰州的竞争力优势弥补了结构劣势造成的损失;2006—2012年南通农业旅游资源相比2000—2006年总量上增长4倍多,竞争优势提升近34倍,从农业旅游优势发展型转变为竞争突破型;扬州和连云港两地继续保持其农业旅游发展在全省的竞争优势,不断实现农业旅游发展新突破。综合看来,2000—2012年全省农业旅游呈现不同程度发展,尽管南京、苏州发展速度有所下降,但两地仍是农业旅游资源增长总量较多的地区,南京为,位列第一,苏州为,位列第四。从全省三大区域来看,苏北和苏中地区后发优势明显,两地充分利用资源、市场、政策优势,发展速度较快,除盐城外农业旅游发展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苏南地区在2006—2012年间与苏北苏中快速发展形成鲜明对比,除镇江外,其余地区发展均滞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农业旅游优势地位开始下降。其中苏州农业旅游资源增长量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滞后,无锡、常州、南京则分别滞后、和。同时,尽管苏南农业旅游发展速度减缓,由于其较好的农业旅游基础,发达的工业经济和广阔的需求市场,苏南仍保持全省农业旅游发展重心地位,2006—2012年苏南地区农业旅游资源增长总量占全省农业旅游资源增长量的。
4结论与建议
江苏省农业文化历史悠久,农业旅游资源丰富,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是我国东部农业旅游发展较早和较成熟地区,同时也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通过运用偏离份额法来动态分析江苏省2000—2006和2006—2012年农业旅游发展,并对各地农业旅游发展进行分类对比,认识到:
①2000—2012年全省农业旅游均有所发展,其中,苏北和苏中地区基于资源、环境和政策优势资源开发力度较大,发展速度较快,后发优势明显,同时通过农业旅游品牌建设,重大农事节庆活动打造,资金、技术、人才引进和农业旅游市场营销与推广,促使两地农业旅游发展竞争力在省内普遍提升;苏南地区受自然资源与环境条件限制,呈现发展滞后现象,但苏南地区由于农业旅游资金、科技、人才、市场等优势,仍是江苏省农业旅游景点增长最多地区,是农业旅游发展重心,其在农业旅游市场地位仍然不容小觑。
②农业旅游资源内部差异明显,星级农业旅游景点相较于农业旅游节庆活动对农业旅游发展贡献率更高,对发挥农业旅游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等效益的作用更加突出。但从农业旅游资源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分析认识到农业旅游节庆活动作为展示乡村资源特色、表现地方历史文化的有效手段,对吸引大众旅游者,推动农业旅游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农业旅游节庆活动作为星级农业旅游景点的补充是进一步优化地方农业旅游资源结构的重要内容和农业旅游吸引力提升的重要吸引物。基于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江苏省各地在今后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应:
①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加大农业旅游资源开发投入,整合区内资源,寻求自身突破,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发挥以旅游促发展、以发展惠民生的优势,帮助农村地区加快发展,缩小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其中,苏南地区应更加注重农业旅游质量提升和品牌打造,通过重点农业旅游景点和农业旅游节庆活动建设,对现有农业旅游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突出农业旅游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苏北和苏中地区则应抓住机遇,积极利用苏南资金、市场、科技和人才资源,加快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治理、人员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当地农业旅游对外宣传与营销工作,结合外部条件,发挥内部优势,注重对重要农业旅游景点和重大农事节庆活动培育,以节事活动为窗口,加强对外宣传推广。
②统筹发展是解决江苏省农业旅游发展空间差异和提升地区农业旅游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通过区域间合作与交流,突破地区农业旅游发展的资源、科技、交通、资金、政策等瓶颈,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农业旅游资金、技术、人才、科技等要素在苏南、苏北和苏中三个地区间的相互流动,集中优势资源帮助落后地区将资源、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品牌优势,促进地方旅游产业发展,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形成农业旅游发展与社会、经济、生态改善之间的良性互动。
研学营总结词 第17篇
20xx年暑假,教育局提供给所有教师一次重新审视、提升自己的机会。为期短短四天的培训,却开阔了我的视野,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坚定了抓好教育教学和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信心和决心,使我受益匪浅。十位老师的讲座,都以鲜活的实例、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走进了我们的心,下面我谈谈自己的感受。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学校教育是师生之间进行的一种形成心理关系的过程,教学效果受制于这一互动中出现的一些心理因素。因此,教师掌握这些影响因素,有效地利用其积极效应,克服其消极的影响,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xxx老师在她的讲述中细致地介绍了运用心理学提升班级凝聚力的好方法,比如自己人效应、蝴蝶效应、期望效应、磁化效应等等。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都不应该被忽视和排挤,史老师把每个学生都当做自己人,挖掘调皮学生的优点,给予强烈的期望,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实施民主管理,才最终建立起一个健康、和谐、团结友爱的班级,她所传达的观点值得每位班主任老师借鉴学习。
xxx洪利老师“由教的‘针对性’向学的‘自主性’转变”一课也使我受益匪浅。平日里,我们教着教着,似乎就忘记了学生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忘记了尊重生命是教育的出发点。每个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取得优异的成绩,但我们可以帮每个学生挖掘自身潜能,释放未被激发的能量,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人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寻的,不管在心理发育、认知发展还是知识内在迁移等方面,都需要尊重规律,以便取得效果。学生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知识上,更应该深入了解“学什么、目标是什么、怎样学、怎样实施、怎样完成任务、怎样判断结果”等等,才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成为一个“聪明的孩子”和“智慧的学生”。
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身为班主任兼语文教师,天天与学生们面对面,更需要学会沟通的技巧,xxx老师的“把脉典型心理效应提升师生沟通能力”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良好的沟通可以提升学生学习成绩,保障教学正常进行,帮助学生疏通心理困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高尚品德,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而现在的学生生活的社会更为复杂,接触的东西也比较多,因此常常出现叛逆、冲动、自私等问题。身为教师,我们只有用一颗真诚的心,以尊重为前提,认真倾听学生的内心,与之建立共情,站在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才能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
本次培训,帮我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使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动力和热情。作为教师,我们要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在工作中不求回报,刻苦钻研。我们应该主动适应教学环境,坚持创新,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做一名终身学习型老师。这次培训就是一面很好的旗帜,在思想、行动和实践工作上给了我切实的指导和鼓励。我将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师!
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学生还不明白怎样学习语文,因此学习兴趣不高。通过本次培训,使我获取了自己进取的途径与经验。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一、改善教学,激发兴趣
由于受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在一些学生中存在着厌学语文的倾向,这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时,并根据教学资料的不同特点注意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用心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不断肯定与鼓励学生的学习效果,给各个层次的同学更多地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
二、结合教学,加强教育
为强化学生的现代观念和现代意识,教学时做了以下两个方面:
1、语文教材的资料个性贴近我们生活的实际。让学生了解了家乡,也激发了学生的爱祖国、爱家乡之情。
2、在教学中不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到达让学生逐步树立无限热爱祖国,立志建设祖国雄心壮志。
三、要讲究课堂管理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