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总结报告>虚词用法总结(必备3篇)

虚词用法总结(必备3篇)

时间:2024-05-01 10:08:36 总结报告

虚词用法总结 第1篇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①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逍遥游》)

②xxx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

①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②此小大之辩也。(《逍遥游》)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xxx。族秦者xxx,非天下也。(《过秦论》)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③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

②何为xxx也(《赤壁赋》)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②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①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① 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虚词用法总结 第2篇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再”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xxx列传》)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xxx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_却__竟(然)__反而_等;

①问今是xxx,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夫xxx而燕弱,而君幸于xxx,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xxx。(《廉颇xxx列传》)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_只__仅_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xxx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_是__就是_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_你的_;也作主语,译为_你_。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虚词用法总结 第3篇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襟三江而带五湖。(《滕王阁序》)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_并且_或_而且_。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_就__接着_,或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_但是__却_。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5.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xxx率尔而对曰(《子路曾皙xxx公西华侍坐》)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_你的_;偶尔也作主语,译为_你_。

①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xxx(《项脊轩志》)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②我决起xxx,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