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总结报告>通信原理总结(优选11篇)

通信原理总结(优选11篇)

时间:2024-05-04 08:12:16 总结报告

通信原理总结 第1篇

【关键词】 单总线 DS18B20 多点测温系统

1 粮库测温现状

2 单总线粮库无线测温系统

单总线技术是采用一根信号线进行双向数据传输,适用于单个主机控制一个或多个从机设备的情况。其线路简单,占用主机资源少,成本低廉便于维护。如图1所示,一个规格为60*25*6m3标准粮仓,内部有11-13个测温器,每个测温器负责6条支路共24个测温点的温度采集,即单个粮仓需要的测温点为264个以上。实际上基于单总线器件DS18B20的粮库多点测温系统,由于受引线长度和负载能力的限制,粮仓内单总线测温方案不得不在粮仓内增加用单片机实现的测温数据的汇聚点。并不能实现理论上通过一条总线挂接264个DS18B20即可获取一个粮仓内所有测温点相关数据的方案。

单总线的原理

为提高单总线驱动能力,首先要了解单总线的基本原理。单总线的原理包括单总线硬件结构,单总线命令序列以及单总线协议三方面。其一,单总线硬件包括主控制器、连接电缆和单总线器件三部分,主控制器通过连接电缆与单总线器件进行数据通信(通信原理详见)。其二,单总线的典型工作流程(主要是相关命令序列):先初始化即复位单总线, 接着主机发送必要的ROM命令如选定某个单总线器件命令(有些ROM命令后要重新复位),然后是功能命令如发温度转化命令等。其三,每一个单总线器件都要求采用严格的通信协议,以保证数据的传输和完整。单总线串口总线协议中定义的信号类型有:复位脉冲、xxx冲、写1、写0、读1和读0,具体的时序图参见相应器件的数据手册。

采用DS18B20进行粮库测温遇到的问题及分析

粮库单总线测温系统改进

粮库单总线测温系统对应的软件编写采用的是keil软件,STC-ISP软件负责程序的下载,串口调试助手软件用于显示温度。相应的软件程序的设计包括二个部分:DS18B20的编号和DS18B20的测温。在粮仓测温点众多的情况下,想了解具体的某个点的温度,需要对所有的测温点进行一个编码排序,因此对应点的DS18B20就会有一个自己的编号,这个编号就通过对其进行程序编码来实现。于是,在某个测温点的DS18B20损坏需要更换时,只需要通过编号找到它,换上一个新的跟它同样编号的DS18B20即可。多个DS18B20的测温读_较复杂,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搜索ROM。匹配ROM后就可对相应的DS18B20器件进行温度转换和读温操作[3]。DS18B20的测温的主程序流程如图4所示。

粮库单总线测温系统硬件搭建并写好软件程序后,进行相关试验。试验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验证根据74ACT244驱动电路原理图,运用STC89C58作主控,普通双绞线电缆作传输线的单总线直线型拓扑结构下测温系统的承载能力;二是检测T型拓扑结构是否可行;三是在以上的基础上对粮库原测温方案提出改进意见。

通信原理总结 第2篇

DOI:

0 引言

驱动系统

车身xxx统

与实现舒适、便捷功能相关的控制系统,主要包括电动窗、电动后视镜、中央门锁、组合仪表、电动窗、自动空调等,相比于性能,通常会偏向于考虑成本,这些控制系统在整个汽车的各个部位都有分布,线束较长,易于受到干扰。通常情况下,为了避免受到干扰,都会尽量地减小通信速度,因而,车身xxx统都会选择低传输速率的总线系统。现阶段,以VAN总线、低速率CAN总线和LIN总线为主。

信息娱乐系统

几乎每一辆汽车上都配备了汽车娱乐系统,包括视频、音响、智能通讯和卫星导航等相关系统。由于信息娱乐系统所传输都是视频和音频等多媒体信息,因此要求通信总线具有高通信速度和大容量。多以光纤为传输介质,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是MOST系统。

通信原理总结 第3篇

1、基础理论部分

第二章确知信号和第三章随机过程,这个没什么好说的,这一部分是进行通信系统设计与理论分析的依据。

2、重要性比较低的部分

第五章模拟调制,这部分内容已经很少用了,现代的通信系统绝大部分都是数字通信系统,工作十几年,也没搞过模拟通信,相信以后也不会搞。

第六章数字基带传输,这个部分答主也没搞过,至少无线通信中不会使用,有线通信中可能会用,但愿你不要去搞这个,坑太少,原因你懂的,不多说了。

3、重要部分

下面重头戏来了。后续的内容是现代通信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通信工程师的重要干饭工具。这部分围绕着下面这张图展开。

这是一个最简单的数字通信系统模型。这张图的核心是数字调制和数字解调,因为其它环节可以没有,比如加密和解密,信道编码和信道译码,有的环节可以做的很简单,如信源编码,简单的PCM编码也可以应付一下。

下面我们拆解一下这张图。

通信原理总结 第4篇

关键词:保增长;调结构;信贷资源配置;协整关系;因果关系

Abstract:Based on the current stage of China’s economy, credit policy will inevitably become one part of monetary assumes to maintain economic growth while guiding the economic structure adjustment. Since the second half of 2008,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moderately loose monetary policy, credit resources allocation becomes to be an significant way to maintain China’s growth and economic restructuring. In this paper, we use cointegration test and Granger causality test to verify that, the credit growth plays an active role in the growth of the economic output and provide a method to allocate the credit resources effectively in economic structure adjustment.

Key Words:maintain growth,structure adjustment,credit resources allocation,cointegration test,Granger causality test

一、引言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为应对冲击,我国适时出台了以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为主线的各项“保增长、调结构”措施,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09年6月末,我国本年新增贷款超过7万亿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为“保增长”创造了积极的资金环境。然而,就“调结构”而言,当前的信贷政策效应尚不明显。笔者认为,信贷资金作为一种重要的市场要素和社会资源,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背景下,理应进一步加强有效配置,进而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以实现宏观经济“保增长”与“调结构”的目标。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经济正处于双重转型(计划经济转市场经济、发展中国家转发达国家)时期的国家而言,由于货币供应的主要渠道来自信贷资金,因此对信贷资金配置进行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国内学者大多倾向于探讨信贷资金投向的非均衡性,重点研究其信贷制度与信贷集中问题,如荣杰(2008)、xxx(2003)等。相关研究大都认为商业银行的集约化经营策略,以及对大城市、大企业和大项目的投向偏好,是造成资金供给渠道与贷款投向双集中,并最终导致信贷资源配置失衡的主要原因。与国外相比,国内学者更重视政府政策对信贷资源配置的引导,探求发挥信贷集中正效应、限制信贷集中负效应的有效途径。针对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信贷资金配置方面的研究偏少,尤其针对金融危机背景下“保增长、调结构”中信贷资金配置的实证研究则更为缺乏。本文为进一步探索信贷资金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宏观角度对山东省近18年来信贷资金增长与经济产出增长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在为山东省进一步有效贯彻落实“保增长、调结构”政策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的同时,也为下一步货币政策的动态调整提供了参考依据。

二、实证分析――以山东省为例

(一)数据及变量选取的相关说明

就“保增长,调结构”政策而言,目前较为普遍的认识是“保增长”重点指GDP的增长,“调结构”重点指产业结构和三大需求结构的调整。因此结合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基本原理,本文选取各产业GDP、居民消费总额、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出口总额作为反映经济发展与结构变化的相关指标。具体来看,一方面,选取山东省1991―2008年当年新增GDP、第一产业新增GDP、工业新增GDP和第三产业新增GDP作为对应经济增长的总、分量指标,相应选取新增贷款总额、新增农业贷款、新增工业贷款、新增第三产业贷款(以“新增贷款-新增农业贷款-新增工业贷款”替代)作为经济增长的对应信贷指标;另一方面,选取山东省1991―2008年的新增出口总额、新增居民消费总额和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作为经济增长的分量指标,选取新增贷款总额作为对应信贷指标。其中,1991―2007年的所有数据均取自《山东统计年鉴(2008)》,2008年数据来自相关部门公布结果。各符号代表意义如下:DK―新增贷款总量、NY―农业贷款增量、GY―工业贷款增量、SC―第三产业贷款增量、XZNYGDP―第一产业新增GDP、xxxYGDP―工业新增GDP、XZSCGDP―第三产业新增GDP、xxxDP―当年新增GDP、XZCK―新增出口总额、XZJMXF―新增居民消费总额、xxxDZCTZ―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二)信贷资金增长与GDP产出

1. 线性回归。根据相关投入产出理论,经济产出与资本投入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至于这种正相关关系用何种模型予以表达,不同的研究中有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在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的前提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即可满足度量的基本要求。因此,本文以各新增产出指标为因变量,以各对应新增资本(贷款)投入为自变量,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各产业新增贷款与对应产业新增GDP产出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分别如下所示:

总产出:xxxDP=* (1)

农业产出:XZNYGDP=*NY+(2)

工业产出:xxxYGDP=*GY+(3)

第三产业产出:XZSCGDP=* (4)

从各产业回归系数来看,新增贷款投入对工业新增的产出效率最高,当新增工业贷款每增加1个单位时,工业新增产出将增加个单位;而农业新增的资本产出效率最低,当新增农业贷款增加1个单位时,农业新增产出仅增加个单位;从总产出来看,当新增贷款每增加1个单位时,新增产出将增加个单位。

2. Granger因果检验。尽管通过上述线性回归可以发现,信贷投入的增长与经济产出的增长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这种关系是否为必然的因果关系还不能确定,这就需要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应用对各产业新增贷款与对应新增GDP产出进行的Granger检验输出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判定,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DK增长是导致xxxDP增长的xxx原因,而xxxDP的增长不是导致DK增长的xxx原因;NY与XZNYGDP间不存在任何显著的xxx因果关系,即NY与XZNYGDP的变动不存在显著的因果关联;GY与xxxYGDP互为xxx因果关系,即GY增长是导致xxxYGDP增长的xxx原因,而xxxYGDP的增长也是导致GY增长的xxx原因;SC增长是导致XZSCGDP增长的xxx原因,而XZSCGDP的增长不是导致SC增长的xxx原因。

3. 协整分析。前述的回归结果表明信贷增长与GDP产出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进一步求证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即是否存在一种长期的稳定关系,这对于经济模型的再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要对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协整检验,首先要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以检验其是否为平稳时间序列,目前较为普遍的方法是采用ADF检验方法。本文利用软件对各原始变量进行的ADF检验输出结果显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所有变量在观察期内的数据均为非平稳时间序列。通过进一步检验以上数据的一阶差分序列,发现部分指标通过了平稳性检验,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XZNYGDP、DK、NY、GY和SC等五项指标的一阶差分数据满足平稳性要求,而xxxDP、xxxYGDP和XZSCGDP等三项指标的一阶差分数据未通过平稳性检验,但xxxDP的一阶差分数据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可以满足其平稳性假设。这一结果表明,XZNYGDP与NY、xxxDP与DK间都可能存在协整关系或长期均衡关系。为确定变量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还需要对变量进行Johansen极大似然估计检验,本文分别对XZNYGDP与NY、xxxDP和DK之间的关系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的输出结果如表2所示:

通过表2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可用判定xxxDP与DK间存在唯一的长期稳定均衡关系,而XZNYGDP与NY间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根据 Stock(1987)的证明,对存在协整关系的时间序列,OLS回归的估计量不仅是一致的,而且快于平稳时间序列OLS估计量的收敛速度。因此,可以使用传统的OLS方程展示这一均衡状态。对于新增贷款与新增GDP而言,前述回归方程(1)即反映了贷款新增与GDP产出增量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对于新增农业贷款与新增农业GDP产出而言,前述回归方程(2)获得的结果则更多是一种偶然性或者阶段性结论;对于工业和第三产业而言,两者的贷款新增与产出增量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依据文中数据尚不能获得某一确定的结论。

(三)信贷资金增长与“投资、出口、消费”

1. 线性回归。由于本文中将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出口CK、居民消费总额JMXF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GDZCTZ作为经济的产出变量,因此同样可以建立新增贷款DK与各新增产出变量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以新增贷款总额DK为自变量,分别以XZCK、XZJMXF和xxxDZCTZ为因变量进行一元线性回归,从输出结果可以发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新增贷款总额与新增出口、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和新增居民消费等三者都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也再一次验证了相关投入产出理论,三者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分别如下所示:

新增出口:XZCK=*DK-23(5)

新增居民消费:XZJMXF=*(6)

新增固定资产投资:xxxDZCTZ= (7)

从上述回归方程来看,全社会新增贷款对于固定资产投资的产出效率最高,当新增贷款增加1个单位时,新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也将增加1个单位;而出口的新增贷款产出效率最低,当新增贷款增加1个单位时,新增出口仅提高个单位。

2. Granger因果检验。分别对信贷投放增长与“三驾马车”增长进行xxx因果检验,发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XZCK的增长不是导致DK增长的xxx原因,而DK增长却是导致XZCK增长的xxx原因;xxxDZCTZ的增长不是引起DK增长的xxx原因,而DK增长却是导致xxxDZCTZ增长的xxx原因;XZJMXF的增长不是引起DK增长的xxx原因,而DK增长却是导致XZJMXF增长的xxx原因。

3. 协整分析。通过ADF单位根检验发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XZCK、xxxDZCTZ和XZJMXF的原序列未通过单位根检验,表明其为非平稳序列,而与其相对应的一阶差分序列,除XZJMXF外,XZCK和xxxDZCTZ均通过单位根检验,表明两者的一阶差分序列满足平稳性要求。为确定XZCK、xxxDZCTZ与DK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而进行的Johansen极大似然估计检验输出结果如表3所示:

通过表3可以发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XZCK与DK间存在唯一的长期稳定均衡关系,而xxxDZCTZ与DK间同样存在唯一的长期稳定均衡关系。这一长期稳定均衡关系如方程(5)和方程(7)所示,即当新增贷款每增加1个单位时,新增出口和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新增和1个单位。对于与之相对应的新增居民消费而言,前述的回归方程(6)不能表明是一种长期的稳定均衡关系。

三、结论与建议

从总产出与总投入角度来看,新增贷款总量的增长与新增GDP产出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且这一关系是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新增贷款总量的增长是引起新增GDP产出增长的一个原因,但新增GDP产出增长却并非新增贷款总量增长的原因。

从分产业产出与投入角度来看,各产业新增贷款的增长与各产业新增GDP产出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工业新增贷款的产出效率最高。新增工业贷款和第三产业贷款的增长是导致相应产出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仅有工业领域存在相互激励的作用。

从三大需求角度来看,出口、固定资产投资和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均受到新增贷款总量的影响,两者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固定资产投资需求的新增贷款产出效率最高。同时,出口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与新增贷款间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新增贷款的增长是导致三大需求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三大需求的增长却并不能导致新增贷款增长。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当前的“保增长、调结构”政策从短期来看确实存在某种利益博弈,即“保增长”的最优选择应该是进一步确保对固定资产投资资金需求的优先供给,加大对工业新增资金的投入,而“调结构”的最优选择应该是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的资本产出效率,强化信贷资金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因此,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就山东省而言,“保增长、调结构”的重点应该放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基于首要目标―“保增长”的需要,当前信贷资金供给应“保量求质”,重点加强对工业和固定资产投资领域的资金投入。

一是增加工业资金投入。根据2009年6月末山东省金融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全省新增贷款总额已经超过4000亿元,按照这一规模估算,GDP总产出将增长超过7200亿元,经济增速也将超过20%,与近几年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当。然而,其中工业贷款新增仅为100亿元,不足新增贷款总额的5%,这一状况与工业新增贷款的高产出效率相背离。因此,下一步信贷资金供给的重点不应该放在总量增长上,而应该重点进行资金引导,以寻求信贷配置的进一步优化。

二是在保障固定资产投资资金需求的同时,重视优化投资结构。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扩大政府投资成为本轮经济刺激计划的重点,而固定资产投资中对政府投资的资金供给十分充足,因此下一步应重点加强对投资结构的优化。重点支持能有效扩大内需、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固定资产投资,避免无效投资和重复建设,发展乘数效应高、经济效益好、有利于经济结构升级和优化的固定资产投资。

第二,基于中长期目标―“调结构”的需要,信贷资金应强化对第三产业和居民消费资金需求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其资本产出效率。

一方面,增加第三产业资金投入,提高其资本产出效率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从产业结构来看,尽管各产业产出增量与新增贷款增量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但农业新增产出与新增贷款间尚无明确因果关系,其增长可能主要受自发性增长的影响。因此,通过信贷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结构的重点只能放在第三产业,只有不断提高第三产业的资本产出效率,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逐步提高居民消费贷款比重,强化信贷刺激消费能力。通过三大需求来看,由于出口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与贷款增长间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因此通过信贷资源配置优化需求结构的重点只能在居民消费领域。只有逐步提高居民消费贷款在各项贷款中的比重,才能不断强化信贷资源配置对于居民消费的刺激作用。

参考文献:

[1]xxx,xxx.信贷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关系分析[J].理论与实践,2009,(4).

[2]孙力军.信贷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J].济南金融,2006,(2).

[3]xxx,xxx.凯恩斯乘数理论及信贷资金配置[J].金融研究,2002,(11).

[4]赵乐为,xxx,xxx.关于信贷配置理论的文献综述[J].时代金融,2006.

[5]施雪清.金融系统与经济发展―文献综述[J].金融观察,2005,(10 ).

[6]xxx,金雪军.信息不对称、信贷制度安排与信贷资源配置[J].浙江金融,2003.

[7]荣杰.从科学发展观视角探究信贷资源配置失衡问题[J].经济与金融,2008,(12).

[8]彭志慧.信贷配置理论研究[D].2005.

通信原理总结 第5篇

关键词:质量;质量管理方法

Usual Quality Managing Methods on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CHEN Ping-qiang

(Anhui Telecommunications Engineering Co., Ltd., Hefei 230088,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management deeply by using quality management knowledge. It describes the usual methods include PDCA Circling managing way, Sampling Investigating way, Casual Analysing way and Questing ABC way. It also says not only project manager but also constructing leader and other related qualiyt managing staff should obey PDCA. 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of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project, the paperstates that sampling investgaion on different form and period can avoid great omission effectively. By Casual analysing way can discover key reason at usual problems. Through Questing ABC way can find the importance on managing and control.

Key words: quality; quality managing methods

本文总结分析了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中的常用方法,重在PDCA循环,辅以抽样调查,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因果分析,将ABC问题管理法进一步延伸,最后再通过质量分析会的形式灌输落实到所有生产单位。

1 PDCA循环管理法

PDCA循环是由美国统计学家xxx博士提出来的,它反映了质量管理活动的规律。P(Plan)表示计划;D(Do)表示执行;C(Check)表示检查;A(Action)表示处理。PDCA循环是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法,是质量保证体系运转的基本方式。

PDCA循环的特点表明了质量管理活动的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分为若干步骤。在计划阶段,要通过现场勘查、工前协调会、设计会审活动,摸清用户对项目质量的具体要求,从而确定质量政策、质量目标和质量计划等。在执行阶段,要实施上一阶段所规化的内容,如根据质量标准按照确立的施工计划进行施工,其中包括计划执行前的人员培训,在这一步骤中就是执行计划。在检查阶段,主要是在计划执行过程之中或执行之后,检查执行情况,看是否符合计划的预期结果。该阶段也只有一个步骤:效果检查。在处理阶段,主要是根据检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巩固成绩,把成功的经验尽可能纳入标准,进行标准化,遗留问题则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去解决。

我们强调每个施工队伍要养成PDCA的循环工作法,这个循环可以是一个施工的工序,可以是一个工作日,可以是一个单位工程,大环就是一个单项工程,这样就真正做到了大环套小环,一环扣一环,确保工程质量得到有效控制。

在我的工作中设定一个PDCA循环周期,针对上个季度检查发现的问题,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方案,通过质量分析会会议纪要的形式下发到所有施工单位,明确要求在第二个季度里要得以改进,然后为在第三季度中再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措施,逐步地将问题消灭掉。

在不同的工作背景下,PDCA的循环的周期是不同的,PDCA的循环模式和循环规律也是不同的。对于一线的操作员要以一个工序的操作时间作为一个周期,在一个工序启动前要明确实施计划,准备哪些资源,什么时间实施,然后按照计划进行施工,必要时还要进行培训学习,在一个工序结束前要进行检查,检查中依照标准进行检查,检查中没有发现问题,继续保持,倘若发现问题要实施整改,避免将问题带到下一个工序中。这样的循环是一个最基础的循环,对于一线操作员来说,他们就是要接受一个又一个环的约束,若干个工序就组成了一个单位工程,若干个环就组成了一个连环。

对于一个专业公司质量管理人员在利用PDCA循环工作法时就不同于一线操作人员了,他可以一个单位工程或一个单项工程作为一个循环周期,在一个单位或单项工程中如果发现问题,就需要在今后的单位工程或单项工程得以改进,那么由此而得出PDCA工作环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工作环,是一个持续改进的工作环。

对于职能部门管理来说至少会以一个季度作为一个循环周期,在每个循环周期中又必将存在着若干个PDCA循环,这样就行成了大环套小环,一环连一环,呈现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其中工作内容更加侧重于分析现状,找出原因,找出要因,在全司范围内拟定措施,强调措施的执行结果,总结分析计划的可行性,总结分析计划的执行效果。

PDCA循环管理法在安徽电信工程公司得到了广泛应用,从一线的班组,到专业化得公司,到职能部门,即在全司的质量管理体系内,每个单元均广泛采用PDCA循环管理法。这一方法的普及应用,有效提高了管理效率,提高了工程质量,提升了客户满意度。

2 抽样调查法

抽样调查法:指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其中,被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称为“总体”,从总体中抽取出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的那部分对象所构成的群体称为“样本”,抽样调查法又可以分为:

简单随机抽样法

这是一种最简单的一步抽样法,它是从总体中选择出抽样单位,从总体中抽取的每个可能样本均有同等被抽中的概率。抽样时,处于抽样总体中的抽样单位被编排成 1~n编码,然后利用随机数码表或专用的计算机程序确定处于1~n间的随机数码,那些在总体中与随机数码吻合的单位便成为随机抽样的样本。这种抽样方法简单,误差分析较容易,但是需要样本容量较多,适用于各个体之间差异较小的情况。这种方法在实际工作也比较常见,偶尔到达某个一个施工现场,随即的进行现场检查。

系统抽样法

这种方法又称顺序抽样法,是从随机点开始在总体中按照一定的间隔抽取样本。此法的优点是抽样样本分布比较好,总体估计值容易计算。

分层抽样法

它是根据某些特定的特征,将总体分为同质、不相互重叠的若干层,再从各层中独立抽取样本,是一种不等概率抽样。分层抽样利用辅助信息分层,各层内应该同质,各层间差异尽可能大。这样的分层抽样能够提高样本的代表性、总体估计值的精度和抽样方案的效率,抽样的操作、管理比较方便。但是抽样框较复杂,费用较高,误差分析也较为复杂。此法适用于母体复杂、个体之间差异较大、数量较多的情况。自2008年国庆以来,为司先后建设了安徽电信的CDMA基站2000个,在这些基站中存在各种基站类型,有落地塔站,有楼顶塔站,有单管塔站,我们就根据不同的塔形进行分类,然后在每个类别中进行随机抽样。

xxx抽样法

xxx抽样是先将总体单元分群,可以按照自然分群或按照需要分群,在交通调查中可以按照地理特征进行分群,随机选择群体作为抽样样本,调查样本群中的所有单元。xxx抽样样本比较集中,可以降低调查费用。自2008年10月到2009年底共完成CDMA 5期工程,我们将每一期工程分成一个群,可以对一个群进行大面积的检查,有时也仅在一个群中再随机抽样。

多阶段抽样法

多阶段抽样是采取两个或多个连续阶段抽取样本的一种不等概率抽样。对阶段抽样的单元是分级的,每个阶段的抽样单元在结构上也不同,多阶段抽样的样本分布集中,能够节省时间和经费。调查的组织复杂,总体估计值的计算复杂。

3因果分析图

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多种多样,这些因素往往又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企业只有准确地找出问题产生的根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进而保证质量得到持续改进。因果分析图就是寻找质量问题产生原因的一种有效方法,它能清晰、有效地整理和分析出产品质量和诸多因素之间的关系。因果分析图又叫特性要素图、树枝图和鱼刺图等,是质量管理常用工具之一。一般说来,影响产品质量的原因尽管很多,关系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存在两种互为依存的关系,即平行关系和因果关系。在进行质量分析时,如果通过直观方法能够找出属于同一层的有关因素的主次关系(平行关系),就可以利用排列图对它们进行统计分析。但是由于因素在层间还存在着纵向的因果关系,这就要求要有一种方法能同时整理出这两种关系,因果分析图就是根据这种需要而构思的。在具体分析时,我们可以从质量问题出发,首先分析哪些因素是影响产品质量的大原因,进而从大原因出发寻找中原因、小原因和更小原因,并查出和确定主要原因。

因果图就是用箭头表示小原因、中原因、大原因、某种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图形。因果分析图法即是针对某一结果通过分析,制作因果图,并查明和确认主要原因的方法。

4 质量分析会

质量分析会是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质量分析会也是一种能够有效解决问题的管理工具。它不仅是对过去一个时段的工作总结,更是下一个工作时段的工作计划,一旦质量分析会的计划确定后,那么在过去一个工作时段的所有工作务必全部完成。安徽电信工程公司从公司层面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质量分析会,在专业公司层面要求每个月组织召开质量分析会一次,对于班组要求在每周例会上进行质量总结分析,避免将问题拖延下去。

质量分析会是年初计划(P)的一项重要工作活动,针对这个活动,又需要做好会议前的准备(P),会议中的组织(D)以及会议后的跟进情况(A)。作为会议组织者要事先准备好材料,要总结哪些问题,要分析哪些问题,要讨论哪些问题。会议后的执行情况更胜过于质量分析会本身,因此质量分析会上要形成明确的主题,针对过去一个时段存在的问题要有明确的处理措施,会后形成会议纪要下发到所有的专业公司,由职能部门跟踪落实措施的执行情况。

5 结束语

通过以上方法的运用,可以将常规的通信工程质量控制在一个比较理想的范围。PDCA循环管理法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每个人如果都能够坚持做到PDCA,质量问题将会大大减少。通过抽样检查来发现已经形成的问题,及时做到弥补和改进。通过问题ABC方法能够分析问题的属性,从而可以进一步控制关键问题。质量分析会是一次总结的过程,也是一次布置任务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陇小渝.通信工程质量管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2] xxx,xxx宁.质量管理[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5.

[3] 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用书编写委员会编写.建设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4] 全国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编写的.质量专业综合知识[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0.

[5] xxx.世界电信业分析与思考[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通信原理总结 第6篇

一句话,靠书本知识是学不好工科专业的。要学好工科专业,必须要进行大量的实践,尤其对于通信工程这样难度比较大的专业来说更是如此。

那么就通信原理这门课来说,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找一个比较简单的通信系统,自己动手仿真,切实地理解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

这个系统的选择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不能太复杂。太复杂了搞不定,学不到东西。但也不能太简单,太简单了施展不开。

2)除非为了做项目,尽量选择比较知名的系统,这样的系统通常岗位比较多,由于是大家都知道的系统,用人单位也方便评估你的技术水平。比如5G NR,没几个不知道的,即使对5G的技术不太了解的人,随便搜索一下,也能了解个大概。可惜5G太复杂,上手太难了。

3)资料丰富。便于学习,遇到问题也就比较容易解决。

符合上述三条的系统是卫星导航系统。卫星导航系统是扩频通信系统,系统比较简单,但是同步、解调、信道编码一样都不少。

卫星导航系统现在有多种信号,除了普通的扩频信号,还有BOC调制,其接收算法与普通扩频信号不同。除了接收机这个领域,还有抗干扰,以及后端的PPP和RTK,有足够的技术纵深让你折腾。

卫星导航系统资料非常丰富,而且做卫星导航的公司也比较多,找工作和找实习也比较容易。

当然,如果你对信道编码感兴趣,可以学学应用比较多的BCH码、RS码、卷积码,如果你能掌握几种经典的译码算法,如BM算法,彼得森算法,欧几里得算法等,并自己动手做过仿真,用人单位一定要看你一眼。如果你自己仿真过维特比算法,甚至turbo码的迭代译码算法,那水平就相当可以了。

通信原理总结 第7篇

[关键词]通信原理 精品课程 教学方法 实践环节

[中图分类号]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系统层出不穷,对通信原理的教学内容、教学质量也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1-4]。通信原理课程理论性强,数学分析过程多,其理论教学需紧跟技术的发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而其实践性教学旨在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补充,同时进行工程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创新能力。

我校通信原理课程在加强基础、注重实践、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等原则的指导下,从凝练专业主干、提高专业适应性来调整教学内容,下面主要从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介绍相关的课程建设工作。

二、课堂教学方法探索

(一)换位思考,加强课程内容的形象化,使学生便于理解记忆和应用

通信原理课程以书本厚、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知识点多而被很多学生称为“天书”。为了使学生便于理解和应用,在课程教学中主讲教师注重对课程内容的形象化归纳总结,对于抽象的知识点,以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比喻,从而使这些知识点形象、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备课时,教师首先扮演学生的角色,感悟他们的困惑和疑问,寻找最佳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要点,攻克知识难点,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使教和学达到和谐统一。

(二)利用课程理论性强、数学分析过程多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理论素养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中,无论是在时域还是频域,也无论是模拟通信还是数字通信,无不伴随着严密的数学推理和证明。在这些数学推导和证明过程中,突出体现了概括与抽象、归纳和演绎,以及建模等科学思想和方法。以此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一特点,以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并不断的启发,引导学生通过数学假设、推导和论证的过程,进行科学思维能力与数学理论素质的培养。例如:在讲授数字调制原理时,从学生较为熟悉的模拟调制原理推演到数字调制原理,在此基础上演绎出数字调制特有的键控调制方式,这样使学生既巩固了原有的模拟调制理论知识,又扩展了数字调制理论知识,还明白了模拟调制与数字调制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同时又体会到了数学中的演绎思想及分析方法。

(三)突出应用背景,注重学科前沿发展状况,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信原理总结 第8篇

1 概述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设备的多模能力要求、灵活性要求和开放性要求越来越高,软件无线电是满足设备多项能力要求的代表性技术之一。软件通信架构(SCA,Software Communication Architecture)技术通过增加软件的可重用性保证硬件设备通用性和整个系统的开放性及可扩展性,在美军的JTR系列电台中被选为软件无线电标准。

采用SCA技术,便携式设备的体积,功耗问题也随之而来。芯片化是设备小型化、低功耗的必要保障,同时可以提高设备可靠性、维修性。

本文论证SCA技术芯片化的可行性、芯片的原型设计方案以及芯片的设计验证流程。其原型平台基于可编程系统嵌入完整的SCA_OE(SCA的基础环境),并结合IP复用的FPGA/DSP技术,使其符合SCA功能的RTL层设计规范,满足采用SCA架构的中低速背负台、手持机等便携电台设计器件选型需要。

2 SCA架构芯片的可行性

设计SCA数字基带处理器的目标是按照SCA规范,在通用SoC芯片中增加数字信号处理硬件引擎以实现电台Modem的功能,最终以单芯片封装形式,实现ARM核、系统总线、外设接口和SCA组件集成,满足采用SCA架构的手持/背负等便携电台设计需要,有效减少软件化便携设备的开发难度,缩短SCA架构的设备的研制周期。

因此,SCA数字基带芯片是一个单元复杂的软硬件系统级芯片。可按照SCA架构的功能,划分出软硬件组件及相互间的协同接口。以IP核集为基础,采用IP核复用的技术,在通用的SoC芯片的架构基础上,增加通信Modem核、适配接口和SCA组件的传递加接口加速引擎IP核;依托高性能处理核运行SCA操作环境、通信协议组件和接口组件。通过这样的软件和硬件的协同分工,可以设计出符合SCA架构的专用数字基带芯片。

3 SCA架构芯片的原型

基于片上可编程系统的SCA数字基带芯片原型设计,包括高性能低功耗SoC处理核,互连总线、外设接口等IP核,集成通信波形的数字信号处理逻辑、通信波形管理及接口组件和可编程逻辑IP核,增加扩展接口IP核;部署嵌入式操作系统、SCA框架程序和中间件等软组件。图2为基于Altera公司片上可编程系统解决方案的SCA数字基带芯片硬件原型设计架构图。

从硬件电路角度看,片上SCA可编程系统的原型设计包括处理器核、片上总线及总线仲裁、可编程逻辑、可编程定时器组、SoC的外设、外存管理及接口、高低速桥接接口、Modem组件及桥、DMA控制、射频接口和时钟电源管理等功能模块。而SCA的软件组件运行在高性能的ARM核上。

SCA数字基带芯片的片上可编程系统原型设计基于IP核复用设计思想,采用双核双总线,即高性能ARM核与低功耗低速处理核搭配,高速的AHB总线和AVALON总线组合的方式。

ARM核处理器作为SCA软件的处理平台,ARM系列微处理器的核心及体系结构如表1所列。结合SCA的轻量化设计,宜选用ARM Cortex—A系列的微处理器核。

低速处理器核用于SCA数字基带芯片的低功耗省电控制,可选择低功耗的80C51处理核。

AHB总线连接外部存储器和内部的高低速逻辑的桥接口,片上SCA可编程系统的主要总线是AVALON总线,连接低速处理器内核、通信数字信号处理(Modem组件)、可编程定时器组、SRAM控制器、DMA控制、UART总线、射频接口、时钟管理、电源功率管理子系统和外设等多个逻辑功能。两个总线通过桥接口连接。

SCA数字基带芯片的关键IP是执行Modem功能的数字信号处理核,其组成架构如图3所示。数字信号处理IP核包括数据组帧、CRC、FEC、交织、扰码、星座映射调制、相干/非相干解调、信道估计、同步、扩谱、时隙控制、xxx波、xxx滤波、FFT/IFFT、DDC下变频、NCO和DUP上变频等IP。Modem2Avalon是通信数字信号处理(Modem)IP核与Avalon总线的接口。

可编程逻辑IP核资源用于时序控制。

4 SCA数字基带芯片的软硬件协同设计

一般,片上可编程系统原型验证设计采用EDA设计工具进行开发。由于含有微处理器,在片上SCA可编程系统设计中,必须有设备驱动程序与操作系统或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接口,必须有应用程序完成数字计算、信号处理变换、控制决策等功能。

SCA数字基带芯片的软硬件协同设计的目的,是确定哪些SCA组件功能由硬件完成的,哪些是由软件完成的。

软硬件划分原则是:将高度灵活、随不同波形设计要求变化大的组件归到软件部分,其显著特点是可加载、卸载和重构;将可固化、随不同波形设计要求变化小的组件归到硬件部分,其显著特点是通过接口的配置可参数化。同样,由软件实现的简单但实时性强的逻辑功能也应转为硬件逻辑功能实体。

由于SCA软件包括波形应用软件、操作系统、SCA核心框架和中间件等组件。因此,除Modem组件需要IP核化外,还需要在SCA数字基带芯片的软硬件协调设计和仿真技术支持下,对SCA的操作环境和其它SCA组件进行仿真,找出软件执行效率低的SCA组件,通过硬件加速引擎方式提高执行速度,降低对GPP处理器的影响。而其它软件组件尽量由处理器的软件完成。

5 设计与验证流程

SCA数字基带芯片采用芯片设计与流片分开方式进行。这种完全开放的形式,可以使整机设计人员的设计方案通过专门的软件工具将这种设计转变为芯片的逻辑综合图,然后再转变为物理版图,最后送往芯片生产厂投片。基带处理芯片的设计通过采用业界最新的设计方法,保证ASIC的先进性。设计人员按照“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设计过程分为芯片指标确定、系统级设计及仿真、行为级设计及仿真、逻辑级设计及仿真和物理设计及后仿真、验证几个阶段,流程如图4所示。首先对整个基带处理系统进行方案设计和功能划分,提出系统规格、算法设计、测试平台建立、以及系统仿真等,然后采用硬件描述语言(HDL)完成系统行为级设计,最后通过综合器和适配器生成最终的目标器件。

SCA数字基带芯片设计以IP复用(一般包括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或DSP)、片上总线技术为基础,以软硬件协同开发为特征,根据产品的系统目标来选择功能模块,进行模块互连和系统功能验证。

6 结束语

通信原理总结 第9篇

【关键词】理论与实践结合;实践内容实现多样化中图分类号: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mode of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network

【Abstract】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network is a practical subject,the subject of how to link theory with practice,students can really learn in order to practise,the author of the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ollege of mobile level 2009,level 2010 600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students with new teaching mode in the course of learning process,the model includes the teaching content design,practice content presentation forms,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and finally through the student questionnaire data statistics concluded.

【Key words】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practice content to achieve diversification

0.引言

1.教学模式设计原则

1)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原则

强调以学生的需求为目标,对学生进行实际的调研,有别于过去依据教师的经验进行主观设计的方法,要充分考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要恰当安排教学学时和教学次序,充分体现实践性特点。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可以使他们毕业后尽快地融入到工作中去。

2)操作可行性原则

要实施教学设计各环节,必须具备两个可行性条件。一是符合主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应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和师资水平;客观条件应考虑教学环境等因素。二是具有技术上的可实现性。对于实践性的课程教学,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邀请厂家对目前的主流设备的安装、操作、系统维护等内容简单培训;邀请行业技术骨干做相关技术讲座;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实验平台讲解;利用假期组织学校学生去相关单位观摩等。

3)执行过程控制的引导与控制原则

在教学设计时,应适时提供多次研讨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中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并且依据实践性原则,在平时作业及期末考核中补充对实践性学习内容的评估。

2.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实例

通信原理总结 第10篇

编者按:

从1993年开工建设至今,三峡工程基本完成了“截断xxx雨、高峡出平湖”的民族夙愿。2008年是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第30个年头,也就是在这一年,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以下简称三峡总公司)新的战略实施也进入了一个“关键年”。作为世界水电建设史上最大的工程项目,三峡工程之复杂超乎人们的想象,涉及面广、技术难度大、工程周期长、资金需求多,复杂的工程需要高超的管理技术来驾驭,而伴随三峡工程同期建设的管理信息系统,一开始就将史诗性的浩大工程注入了IT灵魂,TGPMS、EPMS、用友UAP-NC等管理信息系统在不同时期的应用,不断推动着企业的管理创新。由此,以水为基本资源、以电为主导产品的三峡总公司,如何应用IT手段通过管理创新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成为了这个战略转型“关键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本刊试着走进三峡总公司,破解其管理密码、解读其既“庞大”又“重点突出”的信息化工程。

从“摸清家底”开局

_主任xxx在考察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时曾指出,要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弄清总公司的“家底”。

“家底不清”是一些大型央企面临的重大管理难题,在刚刚接到三峡总公司这个项目任务的时候,用友公司集成事业部总经理xxx的心理就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尽管用友在IT界以“财务管理”而著称,但三峡总公司所需要的绝不仅仅是“摸清家底”。在整个公司实施战略转型的背景下,建设“集中管理平台”才是保障战略转型成功的关键。

然而,从当时的情况看,各子公司从预算到核算、从资金应收到应付、从项目建设到生产运营,其局面是,各自独立、诸侯割据。总公司无法集中管理、及时干预,无法满足企业战略转型带来经营业务多样化条件下的人、财、物、信息、知识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统一的管理与使用。

自成立之初就对于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的三峡总公司的为什么还会出现以上的问题呢?

2003年6月1日,三峡水库开始蓄水,6月中旬蓄水至135米,永久船闸开始通航,10月,首批机组开始发电。作为历史性的一年,_批准三峡总公司重组建制方案,三峡总公司成为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同时,国家授权三峡总公司滚动开发长江上游金沙江河段溪洛渡、向家坝、xxx、白鹤滩四座巨型梯级电站,规划总装机容量3850万千瓦,相当于两个三峡工程。

企业的战略转型对管理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增强建设和管理大型水电工程能力,提升大型水电工程融资和资本运作能力以降低融资成本,提高大型水电生产运营和市场营销能力以降低电力生产成本。更高的要求给企业的管理者带来更大的挑战,信息化作为集团管理的重要支撑,原有的信息化体系管理难题凸显。

对于三峡总公司信息中心主任金和平来说,转型的IT挑战不亚于初创时的信息中心。2003年以前,历经十年发展的信息化建设,通过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已经形成了从工程建设、电力生产、财务管理、资金支付等大大小小、零零总总十多套信息化产品。

作为三峡工程信息化见证人,金和平参加了所有高层谈判、项目设计以及系统开发、实施和应用推广。他深谙企业信息化建设要服务于企业的战略发展,必须要解决总公司多业务、跨地域的集中管理,才能破解管理难题。

当时摆在三峡总公司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推倒原来的系统重来,另一条是兼顾原有的系统,有所取舍地上新系统。

经过长时间的思索和软件选型,三峡总公司最终选择走第二条路,选择了用友UAP-NC系统。按照计划,子公司财务软件都通过这个系统的接口进行数据汇总集中,最后形成总公司的集中财务管理平台。而这一点,与用友提出的解决方案不谋而合:建立“以财务为核心的集中管理平台”!

以“财务一本帐”立规

对于三峡总公司,一个项目或项目的某一个部分,涉及到的资金就高达数十亿。由于下属各子公司信息系_立,各自负责自己的财务数据,财务制度不统一、数据不规范,从预算、核算到结算,需要相关各部门反复核对数据,才能完成最终的资金支付。“老爱对账”成为三峡总公司各单位财务人员的口头禅。

对于三峡总公司的管理者而言,近年来企业的管理工作可谓越来越繁重。自2002年起到2007年底,在短短的五年间,三峡总公司资产总额由1000亿元增加到2000亿元。资产高速增长本是件好事,而在这增长的过程中却给管理带来了一系列难题。

如何“管理好资产”成为破解管理难题的核心。在三峡总公司成立之初,信息化建设重点是立足于工程建设项目管理,随着三峡总公司由单一项目建设管理向流域滚动开发的多项目建设与运营管理的转变,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集团化全面管理的需要。

为此,三峡总公司于2003年建立了以工程建设业务的项目管理和所投资企业产权管理,构建集团化的管理架构,构建决策高效、有效制衡、运转协调、执行有力的集团化管理架构。并从规范财务数据和规范业务流程入手,使整个公司自上而下在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上得到统一。

财务中心根据三峡总公司集团化管理架构,选择了“资金集中收付,会计分级核算,全面预算管理,数据综合分析”的集团公司财务管理模式。

于是,信息中心引入用友UAP-NC系统作为集团信息化基础平台。据xxx介绍,这套 “集团信息化系统平台”可以将工程项目管理系统(TGPMS)、电力生产管理系统(EPMS)等业务系统的财务数据按照标准格式,通过数据交换平台,按照数据交换的标准,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引入到用友财务管理系统中,同时将各成员单位的业务数据提取到总公司,生成总公司及成员单位帐套,最后根据业务的需要和决策支持的需要,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经过两年的努力,一个内部横向连接原有各业务应用系统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功能,纵向整合到各下属全资、控股子公司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系统,外部通过财务公司与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结算系统相连接的财务信息系统在三峡总公司全面实施,实现了集团公司自上而下“财务一本帐”、“资金一个钱包”,为三峡总公司构建财务集中管理体系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平台。

“管钱”是为了“生钱”

随着战略转型的深入,仅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集团集中管理难以满足日益“家大业大”的三峡总公司管理需求。以用友UAP-NC系统为核心集团管控平台,以集中财务管理为核心,应用集成了原有三峡总公司的各子系统,并且通过拓展应用和二次开发,在人、财、物、钱、资源等各领域实现集中管理,全面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用友公司三峡项目经理xxx告诉记者:“三峡总公司的管理层具有很强的管理创新意识和IT应用意识,他们能够将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很快地与IT结合在一起。”

资金不能集中结算,异地业务不能本地化解决,已经严重影响了集团资金运转效率。

通信原理总结 第11篇

举个例子:

答主本人做为一名通信算法工程师,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研究新的算法,来改善通信接收机的接收性能。比如,测试现场发现通信系统的吞吐量比友商低20%,经过分析,发现是我司产品定时偏差精度不够,也就说要提升系统性能,与友商竞标,就必须改善时间同步算法。

这就需要算法工程师提更加先进的算法方案,如果以前有一些思路可能提升性能,但是没有评估过,那就马上评估,如果没有思路,就要去查论文和专利,寻找思路。

有了思路,就要做仿真,看看是否真的能提升性能,提升了多少。如果性能提升幅度满意,就要设计定点方案,与软件人员讨论,看实现复杂度是否能接受。如果能接受,后面就是实现,测试等一系列的流程。这就是物理层算法工程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当然如果你在通信行业工作,但是不搞研发,通信原理的基础知识还是需要的,但是不必像研发人员那样精通。

当然,如果从事金融保险相关行业,这点随机过程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会有一本厚厚的随机过程教材等着你,通信原理中学的那点随机过程知识,只是一个引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