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总结报告>语文高考知识点总结(通用18篇)

语文高考知识点总结(通用18篇)

时间:2024-05-11 08:08:19 总结报告

语文高考知识点总结 第1篇

1、过xxx xxx

2、兰亭集序 xxx

3、归去来兮辞 xxx

4、师 说 xxx

5、阿房宫赋 xxx

6、《诗经》三首

7、离骚(节选) 屈原

8、短歌行 曹操

9、登高 xxx

10、琵琶行 白居易

11、归园田居 xxx

12、虞美人 xxx

13、xxx南飞

14、汉xxx三首

语文高考知识点总结 第2篇

1)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元代戏曲家。《xxx冤》,全名《感天动地xxx冤》。

2)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一本戏限定由男主角(正末)或女主角(正旦)一人歌唱,其他配角一般都只能道白不能唱。由男主角唱的叫末本戏,女主角唱的叫旦本戏。

3)xxx,原名万家宝,现代剧作家。《雷雨》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写了xxx家八个人物由于血缘纠葛和命运巧合而造成的矛盾冲突。

4)xxx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他的剧本的有《xxx尔xxx》《哈姆雷特》《奥赛罗》《罗米欧与朱丽叶》等。

5)xxx,字耆卿,原名三变,北宋词人。

6)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他于1162年率北方抗金义军万余人回到南宋,但南xxx只派他任地方官,并不用他北上抗金,因此他的词中多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慨之思和爱国之情。

7)xxx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她通晓金石鉴赏,能诗善文,词的成就尤其突出。北宋末年她南渡避乱,不久北宋灭亡,丈夫病死,她只身逃难,境遇悲惨。

8)《拿来主义》选自xxx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

9)蒙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散文家。著有《随笔集》。

10)《苏武传》选自《汉书·xxx建传》。《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班固(32-92),字xxx,东汉人,史学家和文学家。

11)《xxx传》选自《后汉书》。xxx,南朝人,历史学家。

语文高考知识点总结 第3篇

(1)《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原名《xxx春秋》,又称《春秋xxx传》,相传为xxx史官xxx所著。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xxx二十七年(前468),前后记叙了春秋时期250 多年的史事。

(2)《国语》:我国第一部的国别体史书,共21 卷。传为xxx所著。全书按不同国家记载了从xxx到周贞定xxx500 xxx的史事,从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国语》和《左传》区别是《国语》写不同国家,以记言见胜;《左传》按年代编写,长于记事。

(3)《战国策》:即《国策》,《国语》后又一部国别体史书,西汉末年xxx所编订,共33 编。记事上起周贞定xxx年(前453),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xxx和策略。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的著作之一。该书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 “南辕北辙”等。

语文高考知识点总结 第4篇

1、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名词作动词,安置住宿)

2、左右欲刃相如(刃:名词作动词,用刀杀)

3、乃使从者衣褐(衣:名词作动词,穿)

4、而相如庭斥之(庭:通“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

5、故令人持璧归,间至xxx矣(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6、完璧归xxx(完:使动用法,使……完整)

6、xxx其破璧(破:使动用法,使……破碎)

7、宁许以负秦曲(负:使动用法,使……承担)

8、xxx而归之(归:使动用法,使……回去)

9、且庸人尚羞之(羞:意动用法,以……为羞耻)

10、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意动用法,以……为先;后:以……为后)

11、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形容词作动词,尊重)

1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形容词作动词,宽待)

13、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认为……壮。)

14、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弩:名词作状语,用弩弓)

15、虽蒙斧钺xxx,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16、欲因此时降武(降:使……投降)

17、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膏:使动用法,使……滋润肥美)

18、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相斗)

18、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0、人生如朝露,xxx自苦如此!(苦:形容词作动词,折磨)

语文高考知识点总结 第5篇

文言虚词

1.之

(1)助词,的xxx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

(2)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xxx之徙于南冥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3)代词,它。而莫之夭阏者

(4)代词,他。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指xxx)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指xxx)

(5)代词,这些。之二虫又xxx

(6)动词,到,往。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而

(1)连词,表修饰。怒而飞/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决起而飞

(2)连词,表转折。而xxx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xxx乃今以久特闻

(3)连词,表并列。xxx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4)连词,表承接。而控于地而已矣

3.则

(1)连词,就。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连词,或者。时则不至

(3)连词,那么。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4.然

(1)xxx其然也(代词,这样)

(2)虽然,犹有未树也(代词,这样)、

(3)未数数然也(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5.以

(1)介词,把。以五百岁为春

(2)介词,用。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介词,凭。xxx其然也

6.且

(1)连词,而且。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2)副词,还。xxx恶乎待哉

(3)副词,将要。且适南冥也

7.于

(1)介词,对于。xxx于世/xxx于世

(2)介词,在。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8.其

(1)用在选择问句中,或许……或说得过去,是……还是……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代词,它的。其名为鹏

(3)代词,它。其负大舟也无力(指水)

语文高考知识点总结 第6篇

代词

1、可指代人、事、物等,通常充当句中的宾语。例如: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xxx将伐颛臾》之:指代所行之事,可译作“这样做”,分别充当“欲”和“为”的宾语)

(2)七十者衣帛食肉,xxx不饥不寒,然而不xxx者,未之有也。(《寡人之於国也》之:提到动词“有”之前的宾语,指代前面所说的情况。)

(3)野语有之曰。(《庄子秋水》之:指代“野语”的内容,可译为“这样的话”,充当“有”的宾语。)

(4)xxx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xxx客xxx》之:指代xxx,充当“见”的宾语)

(5)公赐之食,食舍肉。(《xxx段于鄢》之:指代颍考叔,充当“赐”的近宾语。)

2、用于宾语前置的结构中,复指提到动词之前的宾语。此时原有的代词词汇意义消隐,只起提宾的语法作用。例如:

(1)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我之谓:谓我。)

(2)《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xxx段于鄢》其是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吧。)

(3)其xxx将军之谓乎?(《xxx将军列传》其xxx将军之谓乎:也许说的就是xxx将军这类人吧。)

(4)惟陈言之务去。(《答xxx翊书》陈言之务去:务去陈言。)

连词(结构助词)

1、置于名词性偏正结构(定中结构)的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多种修饰关系,通常可译为“的”。例如:

(1)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代为?(《xxx将伐颛臾》)

(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可以食肉矣。(《寡人之於国也》)

(3)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谏逐客书》)

2、置于主谓短句的主语后、谓语前,取消原有的句子独立性,使之变成名词性偏正结构,在更复杂的句式中充当主语、宾语、状语、定语等。此时根据上下文,通常可译作“的”、“……的时候”、“……的样子”、“……的情况(条件)下”等,也可不译出。例如:

(1)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於国也》寡人之於国也:寡人对于国家的治理。充当全句的主语。)

(2)xxx伶之为严xxx至矣。(《马伶传》xxx伶之为严xxx:xxx伶扮演的严xxx。充当句中主语。)

(3)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庄子秋水xxx向之自多于水:你以往因为河水满溢而自我炫耀的样子。充当“似”的宾语。)

(4)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前赤壁赋》东方之既白:东方xxx。充当“知”的宾语。)

(5)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xxx将军列传》广之将兵:xxx广带兵的时候。充当状语。)

(6)xxx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xxx中丞传后叙》xxx之乞救于贺兰也:xxx向贺兰进明求救的时候。在全句中充当状语。)

(7)此吾之所为师也。(《马伶传》吾之所为:我师从的,充当“师”的定语。)

动词

1、表示“去”、“往”、“到……去”、“到达”等意思。如:

(1)驱而之薛,使吏民如xxx当偿者,悉来合卷。(《xxx客xxx》之薛:到达xxx)

(2)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xxx将军列传》所之:去的地方、去处)

介词

1、作为介词,“以”的用法较多且意义复杂,但基本内容是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或凭借,其余用法大多可视为这一其本用法的引申和变化。分别说明如下:

表示凭借,基本用法和意义是表示动作行为以某人、某物为依据或凭借,可译为“用”、“拿”等。

例如:

(1)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xxx表》)

(2)世言晋xxx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五代史伶官传序》)

(3)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马伶传》)

2、有的表示以某事或某种技能为依据或凭借,意义有所虚化,除可译为“用”“拿”外,还可译为“凭借”、“依照”、“根据”等。例如:

(1)xxx好战,请以战喻。(《寡人之於国也》)

(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於国也》)

(3)皆以用战为名。(《xxx将军列传》)

(4)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论毅力》)

(5)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马伶传》)

3、有的表示xxx种身份、资格或地位从事某事,意义更为抽象。例如:

(1)猥以微贱,当侍东宫。(《xxx表》)

(2)其后四岁,广以xxx将军,出雁门击匈奴。(《xxx将军列传》)

4、表示原因

原因是导致某种结果的逻辑根据,因此此种用法可视为表示凭借用法向更为抽象的事理逻辑方面的延伸和发展,可译为“因”、“因为”、“由于”等,有时也可直接翻译为“凭着”、“凭借”。例如:

(1)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xxx客xxx》)

(2)臣以险衅,夙遭闵凶。(《xxx表》)

(3)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xxx表》)

(4)但以xxx西山,气息奄奄。(《xxx表》)

(5)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答xxx翊书》)

(6)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xxx中丞传后叙》)

5、表示带领

可以带领、带领的其实也一定是可以依赖、可为凭借的,因此也与表示凭借的用法有一定的关系,有时甚至也可直接翻译为“凭”、“靠”。例如:

(1)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诗经氓》)

(2)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xxx中丞传后叙》)

6、表示时间

(1)“以”的此种用法相当于“在”、“于”,有时可据需要译为“按照”。例如:

(2)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军。(《xxx将军列传》)

(3)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於国也》)

(4)表示关涉或处置对象

7、“以”的此种用法相当于“把”、“让”等。例如:

(1)矫命以责赐xxx,因烧其卷。(《xxx客xxx》)

(2)寡人不敢以先xxx臣为臣。(《xxx客xxx》)

(3)于是梁xxx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xxx客xxx》)

(4)必以其言为信。(《xxx中丞传后叙》)

副词

1、作为副词,“以”主要表示某种情态或语气。例如:

(1)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xxx客xxx》)——以:只有,也就是。

2、作为连词,“以”的语_能与“而”类似,只不过通常只用于表示顺承接续的种。种关系,可译为“就”、“来”、“而”、“然后”、“而且”等,也可不译出。例如:

(1)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xxx段于鄢》)

(2)今皆解鞍以示不走。(《xxx将军列传》)

(3)且硕茂,蚤食以蕃。(《种树xxx橐驼传》)——蚤食以蕃:果实结得早而且结得多。

(4)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前赤壁赋》)

(5)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前赤壁赋》)

(6)马伶复为xxxxxx以出。(《马伶传》)

动词

1、“以”作为动词,常见的是“认为”、“以为”的意思。例如:

(1)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庄子秋水》)

(2)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庄子秋水》)

2、“以”字结构用作补语

在古汉语中,由“以”构成的介宾结构,时常用作动词或动词性短的补语成分,表示这一动作行为的方式、工具、凭借或关涉到的人、事、物等。而现代汉语中这种用法基本不再出现,相关内容通常用状语或动词宾语的形式出现,这是在阅读理解时应当注意。例如:

(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寡人之於国也》)——树之以桑:把桑树种在那里(或:在那里种上桑树)。

(2)谨庠序之教,xxx以孝悌之义。(《寡人之於国也》)——xxx以孝悌之义:教给他们孝悌的道理。

(3)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答xxx翊书》)——告生以其道:把他自己掌握的道理、知识告诉你。

3、省略了的介宾形式

在古汉语中,当介词“以”后面的宾语是代词(如“之”、“是”之类),而且所指代的对象已在前文出现时,那么这个代词宾语时常可以省略。阅读和理解时又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个是代词宾语所指代的对象出现在前面的句子中,相距较远,翻译时就应当把这个代词宾语补出。例如:

(1)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xxx段于鄢》)——请以遗之:请求把君xxx的煮肉送给她。

(2)左右以告。(《xxx客xxx》)——手下把这件事告诉xxx。

(3)责毕收,以xxx而反?(《xxx客xxx》)——以xxx而反:用收债的钱买什么回来?

(4)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谏逐客书》)——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因为变法而富足,国家因为变法而强大。

(5)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馀年。(《xxx表》)——无以至今日:不能靠祖母活到今天;无以终馀年:不能靠我度过残年。

(6)欲将以有为也。(《xxx中丞传后叙》)——打算留着这条命有所作为。

4、另一个是代词宾语所指代的对象在同句之中,而且就在“以”字之前,翻译时可直接将它作为“以”的宾语对待。这种情况也可看作是“以”的宾语为了强调而提前的形式。例如:

(1)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城xxx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礼记大同》)

(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氓》)——秋以为期:以秋为期。

(3)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谏逐客书》)——用驱逐客卿的方式帮助敌国,用减少人才的行为使仇人获利。

(4)请其矢,盛以锦囊。(《五代史伶官传序》)——盛以锦囊:用锦囊装起来。

(5)方其xxx父子以组,函xxx之首。(《五代史伶官传序》)——xxx父子以组:用绳索把燕xxx父子捆起来。

(6)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则某知罪矣。(《答司马谏议书》)——责我以在位久:用在位时间太长为理由批评我。

(7)而贼语以国亡主灭。(《xxx中丞传后叙》)——语以国亡主灭:告诉(他们)国家已亡、君xxx已死。

(8)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xxx中丞传后叙》)——责二公以死守:以死守孤城为理由指责xxx、xxx。

5、“以为”是古汉语常见的凝固结构,主要有两种意义:

一个是复合动词,表示“认为”、“觉得”的意思,这较为常见。例如:

(1)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xxx客xxx》)

(2)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谏逐客书》)

(3)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答司马谏议书》)

另一个是省略了代词宾语的“以”字结构与动词“为”组合而成,因此是两个词。理解和翻译时必须把“以”的宾语补出,才不致产生误解。例如:

(1)昔者先xxx以为东蒙主。(《xxx将伐颛臾》)——以为东蒙主:让他(指颛臾君)东蒙山祭祀的主祭人。

(2)xxx之以为名,仲尼辞之以为博。(《庄子秋水》)——以为名:以此博取高洁的美名;以为博:以此换取博学的赞誉。

(3)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xxx客xxx》)——无以为家:没有用来养家的资财。

(4)传其事以为官戒。(《种树xxx橐驼传》)——写下他的事迹,以此作为官员的戒鉴。

语文高考知识点总结 第7篇

xxx,战国末韩国人,荀况弟子,法家学派代表人物。在政治上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者诸项政策,主xxx君主集权,反对贵族操纵政治。现存《xxx子》55 篇。

▲春秋三传:《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xxx》

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义(诗经):风、雅、颂、赋、比、兴

十三经:《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xxx》

▲十家:西汉史学家班固概括为xxx、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

三教九流:三教,儒教、道教、佛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语文高考知识点总结 第8篇

韩柳:xxx、xxx共同领导了“古文运动”。

(1)xxx:字退之,xxx(河南)人,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xxx,谥号文,又称xxx,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与柳宗 元同为“古文运动”的领导人,被列为“xxx大家”之首。与xxx并称“韩柳”。代表作《师说》《答xxx翊书》《进学解》《祭十二郎文》等等,著有《xxx 生文集》。

(2)xxx:字子厚,河东(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贬为永州司马,又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与xxx倡导古文运动。有论说文《天说》、《封建论》,传记文《段太尉逸事状》、《童区寄传》、《捕蛇者说》,寓言散文《三戒》,山水游记《永州八记》,著有《柳河东集》。

四、传奇(唐代小说的称谓)

(1)xxx《长恨歌传》:历史题材小说。它追述了开元年间杨妃入宫,在安禄山叛乱后,她跟xxx在入蜀路上死于马嵬坡的始末,以及道人索魂天上与xxx见的事情。故事情节和《长恨歌》一样,不过一个诗歌的形式,一个散文形式。

(2)xxx朝威《xxx传》:同《xxx传书》。

语文高考知识点总结 第9篇

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及作用

1、肖像描写

指把人的容貌(脸型、五官)、神情、身体形态、衣饰、姿势、风度等方面的某一部分或几个部分,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描述出来。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方法。人物的的外貌和人物内心世界密切的联系。

2、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最能灵活而直接地展示人物性格,它可以充分、细致地将人物的内心世界袒露出来,因此,人物的言语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对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起重要作用。有个性特点的语言可以起到“闻其言,见其人”的作用。

3、动作描写

通过人物的行动、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的一种方法。一个人的行为、动作,往往是他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的最真实的外化。让人物在“做些什么”和“怎样去做”中去展示自己的价值观念、情感特性、性格气质、精神状态等,使读者透过人物的“所作所为”作出相应、相似、相关而不相悖的判断。

4、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下产生的想法、感触、联想等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的描写,它旨在深刻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品质。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语文高考知识点总结 第10篇

西汉末年,xxx搜集屈原、xxx等人的作品,辑录成《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它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楚辞》(浪漫主义)与《诗经》(现实主义)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

屈原, 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xxx国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 人。他用楚辞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即遭遇忧愁,“离”通“罹”),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为“骚体”。还有《九歌》、《九章》、《天 问》等。《涉江》是《九章》中的一篇。农历五月初五是他投汨罗江自沉的纪念日。

▲ 风骚:“风“指《诗经》“国风”,骚指《楚辞》中《离骚》,后以此概指《诗经》和《楚辞》。

屈宋:屈原、xxx(屈原弟子,主要有《九辩》《风赋》《登徒子好色赋》《高唐赋》。)

语文高考知识点总结 第11篇

一:要点梳理。

1、同音字、近音字。

指字形、字义不同而读音相同的字。如“彻、坼、掣、撤、澈”等。同音字可分为两类:

(1)读音相同或相近,字形也相似。如“撤、澈”,“据、踞、倨”,“具备、万事俱备”等。

(2)读音相同或相近,字形不同。如“国事、国是”,“事故、世故”,“成功、计日程功”等。

2、形似字。

指一些字形整体相似,细微处略有差别的字。如“籍、藉”,“肓、盲”。形似字的差别主要表现在:

(1)笔画相同而形状不同。如“天、夭”,“干、千”等。

(2)笔画相同而结构安排不同。如“未、末”,“土、士”;“子、孑”;“戊、戌、戍”等。

(3)笔画数目不同。如“戈、弋”,“候、侯”,“贪、贫”,等。

(4)部首、偏旁不同。如“惴、湍、端、瑞”和“稗、碑、啤、睥、裨”等。

3、义近字。

主要是指那些音同或音近而意义有关联的字。如“擅长(善)”,“珠联璧合(连)”,“随声附和(合)”,“长年累月(常)”等。

4、音形义皆近的字。

如“风采”不能写成“风彩”,“摩擦”不能写成“磨擦”,“甜言蜜语”不能写成“密”等。

5、配对字。

如:“缥缈(飘渺)”不能写成“缥渺”,“朦胧”不能写作“曚胧”等。

完成全国Ⅰ、Ⅱ卷和安徽卷的字形题。

二、字形辨别的技巧。

1、以音辨形。

对于因形近而产生的错别字,如果读音有异,我们在默读的时候,就可凭读音来锁定它。例如

①“戌边”(戌读wū,戍读shù,此处应为“戍”)

②“气慨”(慨读kǎi,概读gài,此处应为“概”),

(1)“惦量”(惦读diàn,掂读diān,此处应为“掂”)。

(2)“裨官野史”(“裨”读bì,稗读bài,此处应为“稗”)。

2、以形辨形。

对于不辨形声字形旁而产生的错别字,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形旁的方式推断。如

①“拌脚石”(“绊”从“纟”,是“挡住或缠住,使跌倒或行走不便”的意思,应为“绊”),

②“试目以待”(“试”应为“拭”,“擦拭”应该用手)

(1)“烦燥”(“燥”从“火”,是“缺少水分,干燥”;应为“躁”,从“足”,指心理和情绪)。

(2)“船仓”(“仓”应为“舱”,与船有关)。

(3)“痉孪”(“孪”应为“挛”,与“手”有关,与“子”无关)。

3、以义辨形。

对于不明词义或误解词义而造成的错别字,我们可以采用逐一释义的方式来锁定。如

①“毛骨耸然”,成语意思是“见到阴森或凄惨的景象时,感觉恐惧”;“耸”是“高”或“引人注意”,应为“悚”(害怕)。

②“穿流不息”,意思是“像河流那样不停流淌,形容人或车、船来往不断”;“穿”不合词义,应为“川”(河流)。

(1)“不径而走”,成语意思是“没有腿却能走,常指消息不待xxx扬就迅速传播开来”;“径”指小路,应为“胫”(小腿)。

(2)“人情事故”,成语意思是“为人处世的经验、道理”;“事故”指意外灾祸,应为“世故”(处世经验)。

(3)“其实难负”,指“名声与实际难以相符合”,“负”应为“副”。

4、结构推形。

有的词语,特别是成语,结构对称,词义也相对应,如果书写错误,就可通过对相应字形字义的辨析推断出来。如

①“一xxx一驰”,“驰”与“xxx”对应,当用表“松开”的“弛”。

②“纷至踏来”,“踏”与“纷”对应,当用表“多而重复”的“沓”。

(1)“察颜观色”,“颜”与“色”不相对,“色”是脸色,而不是颜色;“颜”应为“言”,即语言。

(2)“唇枪舌箭”,“枪”和“箭”不能配对,“箭”应为“剑”。

以上所举成语,他们在结构上都是并列关系,我们利用对应位置字的意义相同或相关,词性相同的特点,就可以辨别出字形的正误。

5、来源推形。

对于不解词语来源而写错的字,我们可以采用联想来源的方式推断。如

①“针贬时弊”与古时中医治病的石针有关,应为“砭”,不能误作“贬”。

②“世外桃园”与xxx有关,他曾写下闻名的《桃花源记》;应为“源”,不能误作“园”。

(1)“默守成规”与墨子有关,战国时的墨翟以善于守城著名,后因称善守者为墨守;应为“墨”,不能误作“默”。

(2)“黄梁美梦”是《枕中记》中的故事:xxx在梦中享xxx富贵,一觉醒来,一锅小米饭还没有煮熟;应为“粱”,不能误作“梁”。

(3)“悬梁刺骨”的“骨”应为“股”,该词就来源于古代“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

6、关注异形。

汉语中存在着异形字现象,平时要注意辨清记准。记忆字形,要以国家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教育部整理公布的为准。例如20xx年全国高考乙卷的“班配”,“班配”现在已经规范为“般配”。又如20xx年高考湖南卷的“金壁辉煌”的“壁”现在规范写成“碧”。对于异形词,大家考生不可不重视。

7、语境推字。

对于给定语境辨析错别字的,我们一定要依托语境的限定、选择功能来判断。例如“他俩为了迷惑敌人,化妆成夫妻”一句中“化妆”的意思是“用脂粉等使容貌美丽”,而根据语境,应是“xxx夫妻”的意思,所以此处应该是用“化装”。

以上是识别错别字的几种方法,可以综合运用。以词推字,以意断字,以音定字,对于错别字的识别还是比较行之有效的。

三、复习方法指导。

熟练掌握字形辨析题的类别和技巧对于考生备考应试而言是很重要的,但要想在高考中不丢分,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和在考场上的活用两大环节。

1、抓好平时的积累与记忆。

考生平时的积累与记忆是做好字形辨析题的基础,平时读书、写字都要留心。

第一、对课文中出现的重要汉字要认准;

第二、重视生活积累,注意收集日常生活中容易写错的汉字;

第三、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不放过任何一个“模棱两可”的汉字;

第四、建立错字档案,并注意整理分类,做到收录有条理,查找方便。

2、提高考场上的识别能力。

考生在考场上对错误字形的识别能力是得分与否的关键。考场上考生能力的发挥除了依赖于其基础知识的扎实与否外,还与考生能否适应环境及心理素质的强弱有关。因此考生在平时复习中,可适当做一些考场模拟试题,培养感觉,这样才能将平时积累的做题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语文高考知识点总结 第12篇

一、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一)多音字

多音字是指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读音。它包括多音xxx字和同义多音字。

1.多音xxx字。这类字音主要有两种:一是词性不同,读音不同,如“乐”,作名词时读“yuè”,如“乐队”,作动词或形容词时读“lè”,如“乐意”;二是意思不同,读音不同,如“供”与“供应”义有关时,读 “ɡōnɡ”;与“上供、案供”义有关时,则读“ɡònɡ”。

这类多音字所占比重很大,不可掉以轻心。

2.同义多音字。这类多音字在不同的词里,字义并无明显不同,但读音各异。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这个字单用(单音词)时和用这个字构成双音词或多音词时的读音不同,如“逮老鼠”的“逮”读“dǎi”,“逮捕”的“逮”读 “dài”;二是在个别词语中的读音与一般读音不同,如 “症”,在“症结”中读“zhēnɡ”,其他都读“zhènɡ”;三是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的读音不同,如“血”在口语和书面语中就分别读作“xiě”和 “xuè”。

(二)形声字

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两部分组成,形旁表字义,声旁表读音。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约有四分之三形声字的声旁不能准确表示现代的读音,于是 形声字字音的辨析成为字音考查的一个重点。

形声字的声旁与形声字本字的读音的关系,大致有三种情况。

1.声旁读音与本字读音相同,如“殚精竭虑”的“殚”声旁 “单”与“殚”读音都是“dān”。

2.声旁读音与本字读音不同,如“发酵”的“酵”读 “jiào”,不读“xiào”。

3.声旁读音与本字读音相近:(1)声母相同,韵母不同,如 “马厩”的“厩”读“jiù”,不读“jì”;(2)声母不同,韵母相同,如“刹那”的“刹”读“chà”不读“shā”; (3)声母、韵母相同,但声调不同,如“粉”读“fěn”,不读“fēn”。

(三)形近字

形近字是指那些形旁或声旁相近的字,这些字有的读音相同,有的读音相近,有的读音完全不同,加之形体相近,稍不留意就会误读。命题者常以此设题考查考生区分形近字不同读音的能力。

1.笔画增减造成的形近字。这类形近字笔画只有细微的差别,但读音迥异。如“大抵”的“抵”读“dǐ”, “扺掌而谈”的“扺”则读“zhǐ”。

2.偏旁不同造成的形近字。这类形近字往往读音相同或相近,更是考查的重点。如“峻”与“竣”都读“jùn”,而“慨”和“概”分别读“kǎi”和“ɡài”。

(四)同音字及常见的易读错的字

1.同音字

有些字字形迥异,读音却相同,而有些字字形近似,读音却有别,在同音字中混杂有易误读为同音字的字,让人一时难以分辨。

例如,“翌日”“对弈”“肄业”“造诣”“洋溢”“游弋”“屹立”“压抑”“驿站”“瘟疫”“后裔”“双翼”“懿德”中加点的字均读“yì”,其中受“溢、镒、缢”等字形的影响,“隘、谥”易误读为“yì”。其实,“隘”读“ài”,“谥”读“shì”,若把“隘”或“谥”混放入读“yì”的同音字中,让考生判断,这是一种对识别能力的考查。

2.习惯性误读字

习惯性误读字分两种情况:

(1)xxx:我国疆域辽阔,方言甚多,许多方言与普通话读音有很大的差别。方言误读主要有两类:一是前后鼻音与卷舌不卷舌的错位,如把“结束”的“束”误读为“sù”等;二是声调误读,如“乘(chénɡ)客”在有的地方误读为“乘(chènɡ)客”等。

(2)因“形声字读半边”的观念误导等原因,也会出现一些习惯性误读。如“粳米”的“粳”,习惯读 “ɡēnɡ”,而普通话读“jīnɡ”,“血脂”的“脂”,习惯读 “zhǐ”,而普通话读“zhī”。

二、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语文高考知识点总结 第13篇

高考语文必看知识点

1、文学常识

2、词语读音

修姱、嫉妒、謇、忳郁悒、侘傺

溘死、鸷鸟、xxx、攘诟、谣诼、延伫、芰荷、偭、兰皋、椒丘

岌岌、杂糅、昭质、可惩

xxx南飞

1、文学常识

《xxx南飞》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叙事诗。原名《古诗为xxx妻作》,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它是继《诗经》《楚辞》以后较早的一部古诗总集。后人把《xxx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并且前两者又被称为“乐府双璧”。

乐府诗是一种合乐的古诗,因传自乐府官署而得名,乐府原为汉武帝xxx置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和歌辞,分别用于朝廷典礼和宴会时演唱。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成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高考语文必背语文xxx

小石潭记(xxx)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xxx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xxx,xxx,余弟宗玄。隶而从者,xxx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高考语文阅读做题技巧

通读材料以后,对内容虽有整体感知,但必然留下许多疑点和难点。这时,不要去钻牛角尖,最巧妙的办法,就是浏览考题,从选项中获取信息,解决疑难。

我们知道,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为了体现“简易”二字,降低解题难度,命题者在设置题干时,一般叫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在设置选项时,常常把深难的材料设成正确选项。因此,我们即使把这些选项全返回阅读材料去理解,正确率也在80%以上。据此,我们就可以排除许多难点和疑点。如20xx年高考全国语文卷第11题,就解释了“省”、“审”、“樵”、“信”;12题解释了“故”、“每”、“因”、“及”;13题解释了“大人清白”、“名誉著闻”、“其都督”;14题翻译了“食毕,复随旅进道”,“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这么多信息,且80%以上是正确的,加上前面的整体感知,很多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即使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这样的试题也能给我们以解读的启发。如20xx年高考全国语文卷11题选出对实词“竟死”、“将兵”、“曲折”、“结发”的解释正确的一项。也就是说,这四个实词的解释80%以上是错误的,逼着我们寻找新的信息源。这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尽量列出每个实词的义项,再结合语境体悟语义。如A项,“竟死”的意义除选项中的“竟然因此而死”以外,我们还可以列出“终究死在这上面”、“一直到死”等。再如D项,“结发”的意义除选项中的“刚成年的时候”,还有“结婚”、“扎头发”等。我们有了更多的信息,就有了比较、推断、选择的依据,就能更准确的解答考题。

高考语文学习技巧

一、积少成多聚沙成塔。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在生活中、学习中不断的积累。因此,可以让学生利用生活中零碎的时间去学习,看一点,记一点;积累一些零碎的知识,在不经意中建造自己知识的高塔。xxx先生就善于翻阅各门各类的书,随时随地积累自己有用的知识。“要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微小的量的积累,会带来质的飞跃。

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只有知识的广博积累,才有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只有学富五年,才能才高八斗。

做生活的有心人,做语文学习的有心人,点点滴滴地学习,可以把语文学习变成非常有趣味的事情。当人们很随意地学习东西的时候,依着自己的兴趣学东西的时候,学习就会变成一件乐事。

二、回忆内容促进记忆。

每天晚上睡觉前,把当天学习的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加深记忆,这种方法对学好语文是很有帮助的。在回忆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想不起来的内容,此时要及时翻一下书,然后合上书本再回忆一遍。如果还没睡着可以把当天的学习内容多回忆几次。由于刚上完课,学生对大部分内容还有印象,往往用很短的时间就回忆完了。

如果回到家,书一合,对所讲的内容不理不睬,到期末复习时,对堆积如山的知识点会使学生“望题兴叹”。急来抱佛脚不如睡前多回忆来得好。

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学习语文,是一个阅读、思考、写作相结合的过程,读读、思思、写写多结合才能提高学习效率。阅读的同时要写读书笔记,把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记下来,也要把自己阅读中的新思考、新想法记下来。经常这样做就能提高自己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了。

四、磨刀不误砍柴工。

学生做习题时,不要急于去做,一定要想一想老师讲的例题是什么意思或先看书,把所讲的内容全部弄懂后,再做习题。这样就会感到轻松自如。常言道: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这个道理。做练习是为了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那些图快、图省事欲走捷径的学生,似懂非懂,一味地为做习题而做,常常会到处碰壁,走进死胡同。返回头再看书,事倍功半。

五、遇到问题独立思考。

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要求学生不要急于求教于别人,独立思考是把死知识变为自己的东西的最有效方法。碰上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再去请教老师或同学,一旦弄明白,印象会很深刻。而我们的一些学生,懒于动脑筋,耻于问人,甚至请教别人也只停留在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上,这样是不能掌握所学知识的。

为了使书本知识真正变为自己的知识就必须教会学生遇到问题独立思考。

六、加强背诵。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背诵是记忆力的体操。适当背诵些有价值的材料,犹如常做体操增强体力一样,可增强记忆力。据生理学家研究,重复的刺激可以帮助条件反射的建立和强化。

要求学生把有价值的材料背下来,对增强记忆力,提高学习成绩很有帮助。很多知识只有经过不断的反复的强化记忆,才能在自己大脑里扎根。知识积累的多了,才能从根本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语文高考知识点总结 第14篇

语文易错1 多音字误读

易错分析:正确识记多音字的读音,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词性。如刹,共有ch和shā两个读音,作名词时读ch,作动词时读shā。

二是词义。有些多音字的读音,单从词性上很难判断,可以以义辨音。如纤有xiān和qin两个读音,作形容词表示细小时读xiān ,作名词表示拉船的绳子时读qin。

三是语境。可以把多音字的几个读音尽可能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辨别,这样既能增加趣味性,又能提高记忆效果。如商店打折(zh),顾客抢购。一阵折(zhē)腾,累得住院。不但没赚,反而折(sh)本。

四是语体。书面语读音一般用于双音节词和成语中,口语读音常用于口头交际中,用于单音节词和少数表示日常生活事物的双音节词中。如色,书面语读音为s,口语读音为shǎi。

五是巧记。舍众取寡,以少推多。如埋只在埋怨中读mn,其余都读mi。记住一个埋怨,就记住埋在各种语境中的读音了。

语文易错2 音近字误读

易错分析:汉字中的同音字很多,这些字的声母、韵母和声调都完全一致。但如果其中的或声母,或韵母,或声调有细微的差别,就构成了音近字。命题者往往就在近与同上做文章。如果在平时学习中没能把容易混淆的音近字准确地区别开来,就会给解题增加难度。正确识记这些字的读音,需要日积月累的过程,把某类同音字集中起来记忆,会达到记住一串且印象深刻的效果。

语文易错3 形近字误读

易错分析:辨别形近字,要找出形近字之间的不同之处,从细微处加深印象,加强记忆。有很多可以采用口诀记忆法,如戍、戌、戊、戎可以编为点戍(sh)横戌(xū)戊(w)中空,十戈相合即为戎(rnɡ)。应该说,对这类字音的识记,既要动脑筋求便捷,更要花工夫记忆,关键在于积累。而就具体题目来说,其中一定会有部分字音是我们已经正确掌握的。因此,审清题干,认真分析,结合字义,合理推断,运用比较排除的方法选出正确答案并非难事。

语文易错4 形声字误读

易错分析:形声字的声旁是表声的,但由于古今音的差异,现代汉语形声字中有70%左右已不能按其声旁确定读音了,它们中有的声母发生了变化,有的韵母发生了变化,有的声母和韵母都发生了变化。如果我们不注意这些变化,仍然按照声旁的读音去读,就会发生误读。在解答中无法判断时,一般形声字注音为同声旁读音的正确性小,注音为不同声旁读音的正确性大。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深入研究高考试题,明了形声字读音设误的主要形式,即故意以声旁注音或故意以同一声旁不同形旁的字的常读音注音;另一方面要摒弃汉字读半边,不会错上天的错误想法,养成勤词典的习惯,准确记忆,注重积累。

语文高考知识点总结 第15篇

老子,又称老聃、xxx耳,道家学派创始人,生活于春秋时期。主xxx“无为”,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代表朴素辩证法观点。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代表作《老子》,又名《道德经》。

庄子,名周,战国时xxx(河南)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主xxx“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现存《庄子》一书,33 篇,又名《南华经》。代表作《逍遥游》。

语文高考知识点总结 第16篇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_劝学》)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_劝学》)

3、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xxx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荀子_劝学》)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战国策_邹忌讽齐xxx纳谏》)

5、xxx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xxx,朝廷之臣莫不畏xxx,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xxx。由此观之,xxx蔽甚矣!(《战国策_邹忌讽齐xxx纳谏》)

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战国策_邹忌讽齐xxx纳谏》)

7、xxx疾xxx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xxx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司马迁《史记_xxx传》)

8、xxx正道直行,xxx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xxx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司马迁《史记_xxx传》)

9、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司马迁《史记_xxx传》)

10、其文约,其辞微,其xxx,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xxx,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司马迁《史记_xxx传》)

1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xxx,形影相吊。(xxx密《xxx表》)

12、但以xxx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xxx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xxx。母、xxx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xxx密《xxx表》)

13、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xxx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xxx密《xxx表》)

14、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xxx勃《滕xxx阁序》)

15、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xxx勃《滕xxx阁序》)

16、闾阎扑地,xxx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xxx勃《滕xxx阁序》)

17、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xxx勃《滕xxx阁序》)

18、渔舟唱晚,响穷xxx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xxx勃《滕xxx阁序》)

19、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xxx《师说》)

20、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xxx《师说》)

2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xxx《师说》)

22、xxx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xxx《师说》)

23、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xxx《阿房宫赋》)

24、高低冥迷,不知xxx。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xxx《阿房宫赋》)

25、燕xxx之收藏,韩xxx经营,xxx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xxx《阿房宫赋》)

26、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_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xxx《阿房宫赋》)

27、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xxx《阿房宫赋》)

28、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xxx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xxx《阿房宫赋》)

29、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xxx;后人xxx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xxx《阿房宫赋》)

30、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苏洵《六国论》)

31、古人云:_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_此言得之。(苏洵《六国论》)

32、以赂xxx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xxx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苏洵《六国论》)

33、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

34、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xxx安石《游褒禅山记》)

35、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xxx安石《游褒禅山记》)

36、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xxx安石《游褒禅山记》)

37、余xxx,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xxx安石《游褒禅山记》)

38、清风xxx,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前赤壁赋》)

39、白露xxx,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前赤壁赋》)

40、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xxx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前赤壁赋》)

41、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xxx,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前赤壁赋》)

42、寄蜉蝣于天地,xxx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前赤壁赋》)

4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苏轼《前赤壁赋》)

44、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经_卫风_氓》)

45、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诗经_卫风_氓》)

46、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_卫风_氓》)

47、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

48、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xxx先路。(屈原《离骚》)

49、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

50、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xxx。(曹操《短歌行》)

5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

52、月明星稀,xxx飞,绕树三匝,xxx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xxx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总结

二种常见叙事线索:物线、情线。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三种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物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情节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环境:主要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渲染气氛、衬托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推动情节发展。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故事背景,揭示社会本质,铺垫下文内容。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记叙的三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属于插叙一种)。

推荐:高中语文答题技巧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四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五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引号的五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⑤特殊含义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

六种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

六种逻辑顺序:①总←→分②现象←→本质③原因←→结果④慨括←→具体⑤部分←→整体⑥主要←→次要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六种病句类型:①成分残缺②搭配不当③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④前后矛盾⑤语序不当⑥误用滥用虚词(介词)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②表语言断续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维跳跃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六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

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后补短语、的字短语、介宾短语。

七种复句类型:①并列复句②转折复句③条件复句④递进复句⑤选择复句⑥因果复句⑦假设复句

十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语文高考知识点总结 第17篇

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古文阅读(约25分)

考查内容:实词、虚词、句式、信

息筛选、内容概括、断句、翻译。

5、实词(几种语法现象P)

(1)通假字:蚤-早

(2)古今异义:一切:一个贴切的

(3)词类活用(使动、意动、为动)

(4)一词xxx:爱-怜惜、吝啬、可爱

(5)偏义复词(如:公姥、作息)

(6)兼词(如:诸—之于、焉—于此)

6、虚词(18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记忆:因为所以其则于与之乎者也焉而且乃若何

(1)通过读古文(必修选修课文)培养语感。

(2)把握好每个虚词的例句翻译,利用句意记住用法和意义。

用法:①名词、动、代、兼、副、介、连、助

②其中连词十种用法:并列、承接、递进、因果、假设、转折、选择、目的、让步、修饰、

7、信息筛选

(1)题型:?人物?品行

(2)方法:①先判断人物对象;

②排除被否定的项;

③验证所选项。

8、内容概括

建议:(1)时、地、人物对象、时间先后、部分与全部等方面值得注意;

(2)关注表示判断、观点的词语;

9、断句

建议(1)关注分值,与之匹配。

(断句处数一般是分值2倍或3倍数,偶尔也会是倍数加一)

(2)关注标志性词语(如下几个方面)

①虚词

②实词

③修辞标志:

顶针(顶真)、排比、对偶、反复

④固定句式:(看见前要寻找后)

如…何;得无…乎;何…为

建议:

①高屋建瓴,通读1、2次再判断;

②掌握大意,勿因关注标志而忽视内容。

10、翻译

(原则——字字落实、辅以意译)

建议:

(1)有分值观念,抓住“采分点”。找到特殊语法现象,基本找到“分”。

(2)特殊句式要调回正常语序,省略句务必补出省略成分,特别承前省略主语的情况。(联系前文)—留、删、换、掉、补

(1)几种句式类型

(附各种句式的常见形式)

②省略句

③被动句

④倒装句

(2)现代汉语正常语序: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

〈补语〉+(定语)宾语〈补语〉

附:①判断句:

……者……也/……,……也/……者,……/……者也/为、是、非、未、无、莫、乃、亦、皆/无标志按句意。

②被动句

受、于、受……于/见、见……于/为、为……所/被/无标志看句意。

③省略句

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

④倒装句

一、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谁、孰、何、安、焉、胡、恶等)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不、未、毋、无、莫)

3、“之”“是”作提宾标志。(注意介词)

二、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作状语时要注意:于、以、乎=于等

三、定语后置

1、标志:而、而……者、之、之……者

2、注意形容词和名词同时出现的地方,判断两者是否存在修饰关系,再观察其位置是否倒装。

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古代诗词鉴赏与默写(12-13分)

考查内容:形象、语言、技巧、内容情感

1、形象

答题提示:(省略号内为结合诗词分析)

①通过对……内容的描写,②描绘了一幅……的景象(图景)/营造了……的意境/表现一个……形象。

2、语言

3、表达技巧P

(1)修辞手法(常见9种手法及其效果)P

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夸xxx、

排比、设问、反问、反复

(2)表现手法(相反记忆)

(涵括描写手法)

动静、虚实、远近高低、正侧面、抑扬、

联想想象、工笔白描、对比、衬托(渲染)、

渲染、用典、象征、以小见大

(3)抒情手法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有主观情感字词)

②间接抒情

答题提示:本诗运用了…手法,写出+具体体现的诗句意思+这样写…(效果、情感)

4、内容情感(题材分类)

5、解题建议:(准确答题有“几看”)

(1)题目(大小标题)

语文高考知识点总结 第18篇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席:有席卷天下,xxx内,囊括四海之意(名作状,像席子一样)

2、蒙:惠言语、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承接)

3、因:惠言语、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沿袭)

4、举:有席卷天下,xxx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

5、敲扑: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6、却:却匈奴七百余里(击退)

7、隳:隳名城,xxx(毁坏)

8、蹑足:蹑足于行伍之间(用脚踏地)

9、揭:揭竿为旗(举)

10、抗:非抗于xxx之师也(高,强)

11、度、絜:试使山东之国与陕西省涉度长絜大(用尺量,衡量)

12、爱: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珍惜)

13、殊俗:xxx于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边远地方)

14、谪戍:谪戍之众,非抗于xxx之师也(被征发戍守边疆)

15、xxx:及至始皇,奋六世之xxx(遗留下来的功业)

16、鞭笞: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名作状,用鞭子、竹板打)

17、作难: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起事,起义)

二、通假字

1、合从帝交,相与为一(通纵)

2、赢粮而景从(通影,影子)

3、外连衡而斗诸侯(通横)

三、一词xxx

1、制:

①xxxxxx、xxx、廉颇、xxx奢之伦制其兵(指挥)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

③用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

④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缝制)

2、亡:

①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亡)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丢失)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

④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3、利: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好处)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有利)

③信臣精卒利兵而谁何(锋利)

4、固:

①xxx据崤函之固(险固)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

④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

5、遗:

①秦无亡矢遗镞(丢失)

②夜不闭户,路不拾遗(遗留下来的东西)

③蒙故业,因遗策(遗留下来的)

④是以先帝拔以遗陛下(wi给予)

6、度:

①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制度)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xxx度长絜大(du计算,量)

③万里赴戎机,并山度若飞(越过)

④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du揣度)

四、词类活用

1、固:xxx据崤函之固(形作名,坚固的地方)

2、席、包:有度卷天下,xxx内,囊括四海之意(名作状,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

3、斗:外连衡而斗诸侯(使动,使斗)

4、南、西: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名作状,xxx,向西)

5、约:于是从散约败(动作名,条约)

6、鞭笞: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名作动,用鞭子抽打,用竹板打)

7、却: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动,使退却)

8、弯: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形容词使动,使弯)

9、愚: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形作动,愚弄)

10、弱:以弱天下民(形容词使动,使削弱)

11、固:自以为关中之固(形作名,坚固的地方)

12、瓮、绳:然xxx瓮牖绳xxx子(名作动,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13、贤:非有仲尼墨xxx(形作名,贤能的人)

14、云、景: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名作状,像云一样,像影子一样)

15、序、朝: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名作动,引,招致;朝:名词使动,xxx朝见)

五、难句翻译

1、振长策而御海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译:高举长长的鞭子,用武力来统治各国;吞并东西二周,灭亡各个诸侯。

2、然后践华山为城,因河为池。

译:这样以后,凭着华山当做城,就着黄河当做护城河。

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译:天下的人像云一样聚集响应,(许多人)担着干粮如影随形地跟着(xxx)。

4、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译:不xxx政,攻和守的形势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