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方法 第1篇
主题是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基本观点,是一篇文章所有内容的写作方向。由于它在文章中居于灵魂和统帅的重要地位,所有的材料都由它统领,所以,依据主题表现的需要来选材,就成了一个首先遵循的原则。所谓选材,就是以主题的表现为依据来决定材料的取舍。和主题有关,并能有力地说明、烘托、突出主题的材料,选而留之;和主题无关材料则舍去。教导学生一定要明白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主题是靠材料表现出来的。所以说选材是否得当对表现主题起着决定作用。如一位学生的一篇作文,主题是“我们的班主任xxx如子,为了转变‘我’这位差生,不知到我家家访了多少次,给‘我’补衣服、看病。经过一年多的教育,‘我’终于脱掉了差生的帽子,当上了三好学生。”可他在文章中写道:“老师对爸爸说:‘你这个孩子太不听话了,应该好好打一顿才是。’”显然这一细节描写与文章主题相背道而驰,有损于老师形象的完美。从这篇选材可以得到一个启示:要求学生围绕主题选材,选择典型的、新鲜的生动的材料。对与主题无关的,甚至背道而驰的材料应当无条件舍去。
一篇文章决不可能面面俱到。它只能是通过个别反映一般,通过个性反映共性。这是一切文章表现的共同规律。这样势必有一个对个别和共性的精心挑选问题。材料不够典型,就会影响主题的表现,削弱文章的力量。而典型的事实,由于它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能以一当十,是大量的材料中的精华,所以选择了它,就能很好地突出主题。要选择新颖、生动的材料。只有新颖、生动的材料,才能更好地表现出新颖活泼的内容。时代在前进,生活在发展。教师辅导学生的作文出也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要写出新的生活、新的人物,准确地写出新的事物、新的发现来,那就要勇敢地去捕捉层出不穷的新的素材。如一位学生的作文,通过叙述年逾花甲的爷爷,因饱尝不识字之苦,到后来对知识、对科学种田的追求,表现了改革开放后农村的变化和农民新的精神风貌。
其次,老师应该教会学生运用“移花接木”的方法来写作文。如有一位学生的一篇作文,其内容是写他母亲做结扎手术一事,他母亲因受多子xxx的旧思想的影响,千万百计地逃避计划生育。无论乡上一些干部怎样劝说,他母亲认为不做结扎就是不做结扎,看你乡干部还有什么办法。在这种情况下,乡上书记亲自到他家,向他父母讲清了计划生育的重大意义。终于改变了他父母的错误认识,并主动到卫生院做了结扎手术。此篇文章反映了他父母结扎前后思想上的变化,成功地塑造了一位乡党委书记的形象。可是文章结尾旁生枝节,说他和他父亲到乡上办有关计生手续,一位干部对他们特别冷淡,并和他们发生了争执。这一细节的描写有损于文章的主题思想。我在此篇文章批语中写道:此细节应删去,如不删去,可补写乡书记亲自登门道歉。这就需要你展开合理的想象,虽然没有这件事,可把其它地方的这样的事融在一起来写。因为不这样写,就不能真实反映我们这个时代。在评讲作文时,我又组织全班学生对这篇文章进行了探讨,使学生认识到写好一篇作文,要围绕主题选材,可以把几个地方发生的事统统安排到一个地方来写,把几个人的形象融合在一个人身上来写。只有这样,文章里面的.人和事就会具备了典型意义。
初中作文教学方法 第2篇
作文虽然写好,但写作过程还有一个继续完善的环节,即经过周密的修改,进行文字上面的加工,使之更为完美。所以说在整个作文写作过程中,修改作文是一个相当重要又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们在写作文时,绝大多数却忽视这一环节,从而影响作文质量的提高。针对这一现象,我采取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1、从古往今来的作家认真修改文章的事例入手,向学生讲解修改作文的重要意义。
2、让学生诵读或默读自己写的草稿,一边读、一边思考,遇到气势不接,语意不畅的地方反复揣摩、反复修改。
3、如自己改不了时,不妨求教于家长、老师和同学。把自己写好的作文读给他们听,虚心听他们的意见。然后,再自己修改,扬长去短,把作文修改地更加完善。
4、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开展互批互改活动,使之达到互相交流、互相指正的目的。
初中作文教学方法 第3篇
学生在写作文时往往会出现以下问题,写人记事的文章平铺直叙,恰似一本陈年的流水帐,内容杂乱无章,毫无立意可言。文章中所有的材料就像一盘散沙,其内部毫无凝聚之力。这就需要教师向学生强调文章立意的重要性。所谓的立意就是要揭示文章的主题。所以说在指导学生写作文时,我们一定要重视这一问题。
针对上述情况,我在辅导学生写作文时,采取了如下措施:
1、写人的文章一定要挖掘支配人物xxx行的那种思想和品德。一般来说,写人的文章要着力对人物思想的发展进行描写,要努力寻找出支配人物xxx行举止的那种思想境界的制高点。只有寻找到了这种蕴含在人物性格特征、思想感情中的那种独特的精神美来,它才能照亮人物,才能写活人物。如一位学生在《新娶的嫂嫂》中写道:“我的新嫂嫂不光外表美,而且还有一种内在的心灵美。她的到来,使我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哥哥改掉了赌博的习惯,我的生活也有了着落,体弱多病的母亲逢人就说:‘真是个好媳妇啊!’”这篇文章通过对新嫂嫂在家中几件小事的叙述,挖掘了新嫂嫂思想上的制高点,塑造了一位勤劳、善良、温柔、又通情达理的农村少妇形象。
2、记事的文章,要挖掘事件的意义,寻找出这件事情所具有的思想意义、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让这一独特的意义来贯穿全文。只有让学生掌握这一要点,他们下笔前就有了思想上的准确,选择的事件才会具有典型意义。如一位学生的作文《我家的xxxOK大赛》,其内容是写“我”家的卡啦ok大赛。“爸爸”、“妈妈”演唱了优美动听的流行歌曲,“我”演唱了令人奋进的校园歌曲,年迈的老奶奶也来助兴,跳起了秧歌舞,“姑姑”的一首《常回家看看》把大赛推向了高潮。真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这篇作文选材新颖,充分展现了近年来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新时期农民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总之,要求学生在写作文时一定要避免平铺直叙,要做到错落有致。写人的文章要通过语言、行动的描写来表现出人物的高尚品德和情操。记事的文章要通过对事件的叙述来揭示出这事所具有的时代风貌,要着力对事件的思想意义、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的探求,要在事件所具有的多方面的思想意义中找出你认为最重要、最动人、最独特的闪光点。只有这样,才能揭示事件的哲理美来,才能把事件写得活灵活现来。
初中作文教学方法 第4篇
审清题意是写作的前提。否则就会南辕北辙。尤其是命题作文,学生不愿在审题上下功夫,不去认真思考题意,盲目下笔,导致文章脱离命题作文的写作要求。因此,教师要辅导学生在审题上多下功夫,让他们学会一些审题的方法和技巧。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明白要想审清题意,就要抓住题目上的关键词语。如《发生在我家的一件新鲜事》,就要抓住“我家”、“一件”、“新鲜事”三个必备重要条件,xxx不可。但有少数学生就不注意这三者是命题的关键,虽然写了一件新鲜事,却不是“我”家发生的事,导致这篇文章离题千里。
审清题意后,就要列出一个简明扼要的写作提纲,为行文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也是作文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俗话说的好,磨刀不误砍柴功。教师要求学生必须重视这一环节,切实做好写作前的准备工作,切实做好文章的谋篇布局工作。如开头怎样点题,正文中怎样写人叙事,结尾如何归纳全文,突出主题等等。有了明晰的写作提纲,就可以避免离题现象的再次发生。只有这样,学生就会胸有成竹,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一挥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