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垓下歌》的原文、翻译及赏析(必备3篇)

《垓下歌》的原文、翻译及赏析(必备3篇)

时间:2023-12-30 10:40:37 古诗文

《垓下歌》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篇

野老歌/山农词

唐代:xxx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xxx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老翁家贫住在山中,靠耕种三四亩山田为生,田亩少,赋税多,没有吃的。粮食送进官府的仓库,最后腐烂变质,化为泥土,一年到头,家中只剩下锄头、犁耙靠在空房子里面,只好叫儿子上山去拾橡子充饥。从长*西面来的富商的船中,成百上千的珠宝用斛来计量,就连船上养的*也长年吃肉。

「注释」

①野老歌;一作《山农词》。这首诗写农民在租税剥削下的悲惨生活,并与富商大贾的奢侈生活对比,反映了不合理会现实。

②橡实:橡树的果实,荒年可充饥。

③西*:今*西九*市一带,是商业繁盛的地方。xxx属*南西道,故称西*。

④斛:量器;是容量单位。古代以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为五斗。

⑤官仓:指各地官员税收,此指贪财的官员。

中xxx代,*黑暗,统治阶级剥削残酷,因此抒写农民疾苦的题材也成为新乐府诗人的一个重要的主题。xxx的《野老歌》,就是写一个农家老夫在高额的苛捐杂税的重压之下,最后过着依靠拾橡实填饱肚皮的生活。即使这样,他还不如当时被称为“贱类”富商的一条*。xxx通过这样一个人*对比的悲惨情形,突出表现了农民的痛苦和当时社会的不合理。

开头两句交代人物身份,运用平叙的手法,叙说一位老农,由于家里贫穷,住在山里面,仅仅耕种贫瘠的山田三四亩。这里要问,老农为什么要住在山里面呢?在我们想来,xxx然家贫,他应该到平地乡村或小镇谋生要容易一些,为啥要到难以耕种的山里去呢?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此时社会混乱,统治阶级任意欺压百姓。面对这一切,老农一家逃到深山,这里山高路远,人*稀少,而官府当差的也不便来此。老农希望住在深山能摆脱这一切。

然而“纵使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三四两句说得就是这一情况。老农住在山里面,今年的禾河苗长得稀稀疏疏的的,到头来收成也不好。尽管这样,官家的征税多得要命,那差役隔三差五地跑来征税,最后老农家里连自己吃的口粮全没了。老农很痛心哪,他一年*苦劳作得来的粮食,有的被官家拿去倒入了库仓,甚至有的被白白浪费“化为土”。这在剥削和浪费的行为,和劳动*的*苦贫穷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这两句实际反映了劳动*被剥削的痛苦,也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五六句承上两句,说老农*苦一年到岁末,家里徒穷四壁,没有几样东西,只有老农*勤劳动的工具——锄犁还在伴随着他。一个“空”字,说明老农*苦一年一无所获,另一方面说明剥削阶极把老农剥夺的一无所有。为了种那些粮食,老农早出晚归,*苦劳作一天,到头来自己还没有吃的。无奈之下,老农“呼儿登山收橡实”,呼儿表明老农已年迈,再加上*苦劳作一天,已无力再上山采橡实吃。“橡实”,乃一草木果实,本非普通食品,乃劳动*在饥灾发生时临时充腹之品。老农叫儿子登山收橡实,可谓老农贫饿致极,说明劳动*最后的可怜结局。

《垓下歌》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2篇

燕歌行:乐府旧题。下面给大家整理了燕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燕歌行

唐代:xxx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xxx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

??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xxx凭陵杂风雨。

战士*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那可度,绝域苍茫xxx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xxx而还者;

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

??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xxx凭陵杂风雨。

战士*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那可度,绝域苍茫xxx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

xxx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xxx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唐朝边境举*火狼*东北起尘土,唐朝将*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

战士拼斗*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

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身穿铁*守边远疆场*勤已长久,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

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

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何所有。

杀气春xxx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

互看白刃乱飞舞夹杂鲜血纷飞,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

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

《燕歌行》是xxx的代表作,不仅是xxx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到极大痛苦和牺牲,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庄严与荒淫迥异的现实。诗虽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_,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同时,也写出了为国御敌之*勤。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诗的发端两句便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质,见得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下文。xxx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xxx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xxx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紧接着描写行*:“??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战端一启,“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告了*情危急:“单于猎火照狼山”,犹如“看明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xxx《六州歌头》)不意“残贼”乃有如此威势。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第二段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xxx”迅急剽悍,象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中将*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所以紧接着就写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惨景*,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业已灰飞*灭,他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

第三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那可度?”xxx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xxx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最后四句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xxx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xxx质朴、善良,xxx勇敢,然而又是xxx可悲呵!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最末二句,诗人xxx感慨道:“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xxx,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将*,意义尤为深广。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何计其数,xxx如鸡犬的将帅数不胜数,备历艰苦而埋尸异域的士兵,xxx止千千万万!可是,千百年来只有一个xxx,不能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xxx赞美xxx、岑参的诗:“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高使君xxx史三十韵》)此诗以xxx终篇,意境更为雄浑而深远。

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经过惨淡经营而至于浑化无迹。气氛悲壮淋漓,主意深刻含蓄。“山川萧条极边土,xxx凭陵杂风雨”,“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诗人着意暗示和渲染悲剧的场面,以凄凉的惨状,揭露好大喜功的将*们的罪责。尤可注意的是,诗人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描写了士兵们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凄恻动人,深化了主题。全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士兵*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都是鲜明的对比。而结尾提出xxx,则又是古今对比。全篇“战士*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最为xxx”(《唐宋诗举要》引xxx评语),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燕歌行》是唐人七言歌行中运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全诗用韵依次为入声“职”部、平声“删”部、上声“?”部、平声“微”部、上声“有”部、平声“文”部,恰好是平仄相间,抑扬有节。除结尾两句外,押平韵的句子,对偶句自不待言,非对偶句也符合律句的平仄,如“??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碍石间”;押仄韵的句子,对偶的上下句平仄相对也是很严整的,如“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这样的音调之美,正是“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磐鸣球之节”(《唐风定》卷九邢?p评语)。

《垓下歌》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3篇

xxx:古地名,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二十里。xxx统一中国后,迁天下富豪十二万户于此,大造宫殿,定为都城。公元前206年,诗说明。

②xxx弟:公元前209年,xxx、xxx义后,xxx与其叔项梁杀会稽郡守,集xxx中子弟,得精兵八千,在xxx地举兵响应。次年,即率xxx弟兵渡江西击xxx,所向披靡。后xxx败于垓下,逃至乌江畔,乌江亭长驾舟欲渡xxx。xxx拒绝说:“天之亡我,我xxx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xxx父兄怜而xxx,我何面目见之哉!”鸿沟:古运河名,故道在今河南省中部。汜水之战后,xxx使往说xxx中分天下,双方相约以鸿沟为界,东为楚地,西为汉地。后世以鸿沟比喻难以逾越的`'界限。汉家:指xxx所建立的西汉王朝。

③弓断阵前:弓断意思是不能或不敢再射箭。《史记·xxx本纪》载: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则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蜷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弓断阵前即指此事。弓断亦作弓指,亦通。xxx对峙东西广武城时,相会于两城之间的广武涧畔。xxx历数xxx的罪过。xxx发怒,伏弩射伤xxx胸部。xxx怕动摇军心,不敢让人知道自己身受重伤,却故意摸着脚大叫道“虏中吾指。”弓指即指此事。日月:意为天下。龙蛇:比喻杰出的人物。又解作龙和蛇,指成功者与失败者。拔山:xxx《垓下歌》有“力拔山兮气盖世”之句。

xxx:在今安徽省和县东北。江畔的乌江镇内有唐代所建项王庙,庙后有明代所建xxx衣冠冢。悠悠:遥远,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