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贺新郎》赏析 第1篇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上片起句浩叹,只为老来罢退,万事蹉跎,故交零落,因而有世间尚有何物能令人欣喜之语。词人自认为只有转向青山觅知音,与青山互赏妩媚。下片转向古人求知己。闲饮东窗,赋诗思友,渊明与我情思相通,自是异代知己。而江东名流,醉中求名,岂是吾辈知己。由此发出不恨我不见古人、只恨古人不见我狂的号呼。全词仿陶渊明《停云》“思亲友”之意,抒写了词人落职后的寂寞心情和对时局的深刻怨愤。词中大量化用典故和前人诗句,巧妙而无堆砌之感,生动贴切地传达出词人的复杂感情,时喜时悲,时低时奋,并将多种抒情方式相结合,使词情跌宕生姿。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首为他在瓢泉所造的“停云堂”而题的词,是辛弃疾的得意之作。全词仿效陶渊明《停云》诗的格局,主要写思亲友和饮酒两方面,但又添进山水情趣,借以抒发自己年华空老、壮志未酬和知音难求的孤寂和激愤,以及宁愿放情山水,也不愿追逐世俗名利的节操。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一开篇就引用孔子的典故。如果说孔子慨叹的是其道不行,那么辛弃疾引用它,也就含有慨叹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的意思。辛弃疾写此词时已六十二岁,又谪居多年,故交零落,因此发出这样的慨叹是很自然的。“只今余几”与结句“知我者,二三子”首尾衔接,同用来强调“零落”二字,给人以结构亭匀和浑然一体的感觉。“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又连用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和《晋书·温峤传》记王珣、郄超“能令公喜、能令公怒”等典故,自叙徒伤老大而一事无成,又找不到称心朋友,以渲染词人此时心情的孤单和对世态炎凉的喟叹,为下文移情于物作张本。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两句是全篇警策。词人因无物(实指无人)可喜,只好将深情倾注在自然物之上,不仅觉得青山“妩媚”,而且觉得似乎青山也以词人为“妩媚”了。这种手法,先把审美主体的感情楔入客体,然后借染有主体感情色彩的客体形象来揭示审美主体的内在感情。这样便加强了作品里的主体意识,易于感染读者。“情与貌,略相似。”表明唯有青山,才与自己在不屈的性格和纯洁的面貌上相似,堪称自己的精神知己。词人把青山拟人化,将它写得有情有貌,情趣盎然,使自己能在青山的抚慰中得到精神的宁静,写得婉转可爱。但是,如果与前文联系起来,就会发现在他与青山相慰的情感中,包含着对于知音难觅的更深寂寞。因为青山毕竟是无知觉的客体,而词人却不得不以之为知音,这就更能表明他壮志难酬、知音难觅的无边寂寞太需要打散了。同时,在他宁愿以青山为伴的选择中,也暗示着他始终不改的节操。词人在起处直抒胸臆,在此处曲笔传情,情意顿挫跌宕,笔法富有变化。
上片从“思亲友”起端,主要抒发年老无成、知音难觅的孤寂和苦闷,同时表明寄情于山水的怀抱;下片则以“饮酒”寄意,进一步抒发知音难遇的孤寂,并着重表现不求世俗名利的高尚节操和不合当时的疏狂个性。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陶渊明《停云》中有“良朋悠邈,搔首延伫”和“有酒有酒,闲饮东窗”等诗句,词人把它浓缩在一个句子里,用以想象陶渊明当年诗成时的风味。这表明在陶渊明与辛弃疾二人之间,也有许多相似之处。陶渊明饮酒解闷,是因为良朋不至,词人在停云堂上饮酒,也有此意。不过,他的“良朋”,主要是指政治上的同调者。这里再次暗中呼应开头的“交游零落”,使词作针脚愈密。“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前两句表面似申斥南朝那些“醉中亦求名”的名士派人物,细想方懂得它是有为而发,目的在讽刺南宋已无陶渊明式的饮酒高士,而只有一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写到这里,词人的怨愤已无法遏抑,词句便也随之跌宕起伏了。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两句,遥应上片“我见青山”二句,表现出另一种豪视今古的气魄。“古人”即指像陶渊明一类的人。据岳珂《桯史》卷三记:辛弃疾每逢宴客,“必命侍姬歌其所作。特好歌《贺新郎》一词,自诵其警句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又曰:‘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每至此,辄拊髀自笑,顾问坐客何如”。足见辛弃疾是以此二联自负的。岳珂批评他“警语差相似”,从句式结构看,有一定道理。但仔细加以品味,则两联的意境毕竟不同。上一联是写“物”和“我”的关系,下一联是写“古”和“今”的关系;前者为物我交融,后者为古今一体;前者是横向的空间联系,后者是纵向的时间联系。“知我者,二三子。”这“二三子”为谁虽然已不可确知,但有一点是明晰的,即辛弃疾慨叹当时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多,这跟屈原慨叹“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情有着某种程度的类似,同出于为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忧虑。因此,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谓辛词“郁勃”“情深”,王国维《人间词话》谓辛词“有性情”,都是很有见地的。
全词如同一段抒情交响乐,以知音难觅的主旋律起端,暗中隐伏着壮志难酬的悲情,几经跌宕变化,时喜时悲,时低时奋,而变化有方,进退有序,最终以主旋律结束。在具体的艺术手法上,此词将旁正、正反、直曲抒情相结合,使词情跌宕生姿。通观全词,典故的确用得不少,好在这些典故都用得很活,不使人生堆砌之感。如“甚矣吾衰矣”“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等句,采自古代散文和史传,却不仅使它们妥帖入词,不牾格律,而且浑如己出,浑化无碍,有点铁成金之妙。又如“白发空垂三千丈”一句,在李白诗句上著一“空垂”,感慨更分明,更沉重,更切合全词的情味。再如“一尊搔首东窗里”,浓缩陶渊明诗意,精华具在,有后来居上之妙。
辛弃疾《贺新郎》赏析 第2篇
辛弃疾思念陈亮,曾先写《贺新郎》一首寄给陈亮。陈亮很快就和了一首《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辛弃疾见到陈亮的和词以后,再次回忆他们相会时的情景而写下了这首词。从时间上看,这首词可能作于淳熙十六年(1189)春天。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_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贺新郎赏析辛弃疾本词格高气盛,体悟深刻又用语清疏,满腔郁愤化若无痕,又字字深入人心,读完全词,这种感受殊为强烈。作为一个性情耿介的英雄,辛弃疾写诗也气魄非凡,并且毫不做作。可......
辛弃疾《贺新郎》赏析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亭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甚矣吾衰矣。恨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
贺新郎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
辛弃疾《贺新郎》赏析 第3篇
此词的突出特点在于,把即事叙景与直抒胸臆巧妙结合起来,用凌云健笔抒写慷慨激昂,奔放郁勃的感情,悲壮沉雄发场奋厉的`格调。
周济还指出:“北宋词多就景叙情,……至稼轩、白石一变而为即事叙景”(《介存斋论词杂著》)。与以情为中心的就景叙情不同,即事叙景是以叙事为主干,以抒情为血脉,以写景作为叙事的烘染或铺垫。这首词的上阕,便采用了即事叙景的艺术手法。在追忆“鹅湖之会”高歌豪饮时,以清冷孤寂的自然景物烘染环境氛围,从而深刻地抒发了词人奔放郁怒的感情。
辛弃疾《贺新郎》赏析 第4篇
原文:
近闻北虏衰乱,诸公未有劝上修饬内治以待外攘者。书生感愤不能已,用辛稼轩金缕词韵述怀。此词盖鹭鸶林寄陈同甫者,韵险甚。稼轩自和凡三篇,语意俱到。捧心效颦,辄不自揆,同志毋以其迂而废其言
往事何堪说。念人生、消磨寒暑,漫营裘葛。少日功名频看镜,绿鬓鬅鬙未雪。渐老矣、愁生华发。国耻家仇何年报,痛伤神、遥望关河月。悲愤积,付湘瑟。
人生未可随时别。守忠诚、不替天意,自能符合。误国诸人今何在,回首怨深次骨。叹南北、久成离绝。中夜闻鸡狂起舞,袖青蛇、戛击光磨铁。三太息,眦空裂。
集评
宋《赵必愿:“小稿二集,风起展玩,洞心骇目,左酬右接,竟日不暇卒读。《生荔枝》诗云:‘书生不负医国手,赋成何日奏明光’,和辛稼轩金缕词云:‘国耻家仇何年报’,‘中夜闻鸡狂起舞’,固知居士之立志,即忠显、少傅、忠肃之志。”(《方是闲居士小稿跋》)
赏析
刘学箕的词风应该走的是苏、辛豪放派路线,根据词题,这首词创作的背景正值金人国势衰乱之际,而南宋满朝文武竟没有人劝皇帝抓住机遇,及时收复失地。这令胸怀天下的词人感慨万分,于是依稼轩词韵而创作了这首《贺新郎》,表达报国无门的悲愤和对误国误民的时政的不满。
下片表达了对误国诸人的痛恨之情和奋发图强的志向。先针对朝廷中朝秦暮楚、随风而倒的骑墙派生发感慨。人生应该有一定的原则,不应该随着时事的变化而有所分别。应该坚守忠诚的道义,这样即使不刻意地追求与天道符合,最终也能与天道相契合。而那些耽误国家大事的投降派和弄权者,他们现在又在什么地方呢?如果他们回顾自己的经历,将会发现他们只引起了天怒人怨,而那怨恨是如此之深,以至于深入骨髓,难以剔除。这里不难感到词人的一腔不平之气,积闷于胸,不吐不快。再来看国家形势,不禁哀叹北方与南方已经分别太久了,渴望南北统一的心愿天地可鉴。接着以晋祖逖“闻鸡起舞”的故事来自勉,表达奋发图强、建功立业的决心。“袖青蛇、戛击光磨铁”很具有英雄气概。然而这些想法不过是词人的一厢情愿,在不思进取的统治者眼里,并没有很大的价值。于是只有仰天叹息,感慨时运的不济,空将眼眶睁裂。
这首词将身世之悲与报国热情很好地结合起来,气势雄浑,音韵铿锵。结句“三太息。眦空裂”悲愤之极,振聋发聩,使人读之忍不住拍案叫绝。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上面就是山草香给大家整理的9篇辛弃疾《贺新郎》诗意赏析,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贺新郎的相关认知。
最新范文
辛弃疾《贺新郎》赏析 第5篇
【宋】辛弃疾《贺新郎》
原文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痛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注释
怜:爱。补天裂:借用神话中女娲氏炼石补天的传说来表示祖国的统一事业。中宵舞:用典祖逖的“闻鸡起舞”。
赏析
词句塑造了一位受现实压抑而仍然积极奋发、意志坚强、对自己的力量和爱国理想充满信心的英雄形象。这是对陈亮的赞美,也是词人自己抱负的抒写。词句的意思是,我最爱那些奋发图强的志士,真正的男子汉意志坚定如铁。看一看吧,他们有统一祖国的大志和力量。
辛弃疾和陈亮都是南宋的爱国英雄,有雄才大略,都受黑暗_压抑,抱负不能实现,而把满腔悲愤寄托在歌词之中。
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爱国词人,文学家。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在晚年时写的《清平乐·村居》这首流传千古的词。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
辛弃疾《贺新郎》赏析 第6篇
贺新郎·夏景 苏轼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秋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
【译文】
小燕子飞落在雕梁画栋的华屋,静悄悄四下无人,梧桐阴儿转过了正午。傍晚清凉时美人刚出浴。手拿着丝织的白团扇,团扇与素手似白玉凝酥。渐渐困倦,斜倚枕睡得香熟。此时不知是谁在推响彩绣的门户?空叫人惊醒了瑶台好梦。侧耳听却原来是阵阵风在敲竹。
石榴花半开像红巾叠簇,待桃杏等浮浪花朵落尽,它才会绽开与孤独的美人为伍。细看这一枝浓艳的石榴,花瓣千层恰似美人芳心紧束。又恐怕被那西风吹落只剩叶绿。来日如等到美人来到,在花前饮酒也不忍去碰触。那时节泪珠儿和花瓣,都会一同洒落,声簌簌。
【注释】
⑴贺新郎:词牌名,又名“金缕曲””贺新凉““乳燕飞”“貂裘换酒”。传世作品以《东坡乐府》所收为最早。
⑵乳燕:雏燕儿。飞:宋赵彦卫《云麓漫钞》谓见真迹作“栖”。
⑶桐阴:梧桐树阴。
⑷生绡(xiāo):未漂煮过的生织物,这里指丝绢。团扇:汉班婕妤《团扇诗》:“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后常以喻指佳人薄命失宠。
⑸扇手:白团扇与素手。一时:一并,一起。
⑹清熟:谓睡眠安稳沉酣。
⑺枉:空,白白地。瑶台:玉石砌成的台,神话传说在昆仑山上,此指梦中仙境。曲:形容处所幽深的样子。
⑻风敲竹:唐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⑼红巾蹙(cù):形容石榴花半开时如红巾皱缩。蹙,皱。
⑽浮花浪蕊:指轻浮斗艳而早谢的桃、李、杏花等。唐韩愈《杏花》:“浮花浪蕊镇长有,才开还落瘴雾中。”
⑾幽独:默然独守。
⑿秾(nóng)艳:色彩艳丽。
⒀千重(chóng)似束,形容石榴花瓣重叠,也指佳人心事重重。
⒁秋风惊绿:指秋风乍起使榴花凋谢,只剩绿叶。
⒂两簌(sù)簌:形容花瓣与眼泪同落。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前人异说纷纭。南宋杨湜《古今词话》载:”苏子瞻守钱塘,有官妓秀兰,天性黠慧,善于应对。一日,湖中有宴会,群妓毕集,唯秀兰不至,督之良久方来。问其故,对以沐浴倦睡,忽闻叩门甚急,起而问之,乃乐营将催督也。子瞻已恕之,坐中一倅怒其晚至,诘之不已。时榴花盛开,秀兰折一枝藉手告倅,倅愈怒。子瞻因作《贺新凉》,令歌以送酒,倅怒顿止“(《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引)。胡仔认为此言荒野,堪入笑林。
南宋曾季狸《艇斋诗话》说《贺新郎》是苏轼在杭州万顷寺作,因寺中有榴花树,且是日有歌者昼寝,故有”石榴半吐“”孤眠清熟“之语。
南宋陈鹄《耆旧续闻》录陆辰州语,陆辰州说晁以道在看到东坡真迹后转告他说:苏轼有妾名朝云、榴花。朝云客死岭南,惟榴花独存,故苏词下阕专说榴花,并有”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之语。
【作品赏析】
辛弃疾《贺新郎》赏析 第7篇
《贺新郎》
槐阴转午,
晚凉新浴。
手弄生绡白团扇,
扇手一时似玉。
渐困倚
浪蕊都尽,
伴君幽独。
秾艳一枝细看取,
芳意千重似束。
又恐被西风惊绿,
若待得君来向此,
花前对酒不忍触。
共粉泪
赏析:
贞静,形神俱美。她渐渐困倦斜倚,独自睡得香甜。帘外是谁推响了彩绣的门户,惊散了她瑶台仙梦,原来是夜风敲响了翠竹。下片写浓艳超群,不与浮花浪蕊为伍的榴花。取一枝秾艳榴花细细看,千重花瓣儿正像美人的芳心情深自束。美人与榴花相映生辉,面对西风的萧飒,时光的迟暮,粉泪与花瓣不禁一同簌簌下落。以榴花衬映美人,美人艳如榴花,花着人之愁情,人具花之品格,是花是人,融合为一,共宣迟暮之感,同发身世之喟,寄托遥深,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