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逸仲《南浦·旅怀》阅读及赏析 第1篇
鲁逸仲《南浦·旅怀》阅读及赏析
风悲画角,听单于、三弄落谯门。投宿骎骎征骑,飞雪满孤村。酒市渐闲灯火,正敲窗、乱叶舞纷纷。送数声惊雁,下离烟水,嘹唳度寒云。
好在半胧溪月,到如今、无处不销魂。故国梅花归梦,愁损绿罗裙。为问暗香闲艳,也相思、万点付啼痕。算翠屏应是,两眉馀恨倚黄昏。
骎骎(qīn):马飞跑的样子。
嘹唳(lì):高空鸟鸣声。
故国《梅花》归梦:《梅花》曲引起思归的梦想。
愁损绿罗裙:想起家里的爱人便愁坏了。绿罗裙,指穿绿罗裙的人。
暗香:指梅花。
啼痕:泪痕。
1.词的上片描绘了几幅画面?是从哪些角度写的?请简要分析。(6分)
2.本词题为“旅怀”,黄蓼园说:“细玩词意,似亦经靖康乱后作也。第词旨含蓄,耐人寻味。”请分析下阙是怎样舒发情感的?(5分)
3.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认为“‘为问’二语淋漓痛快,笔仗亦佳,”说说你对“为问暗香闲艳,也相思、万点付啼痕”的理解。
参考答案:
1.四幅画面:“画角谯门”“飞雪孤村”“冷落酒市”和“寒夜惊雁”。(4分)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写的。(2分)
2.下阙运用了直抒胸臆和虚实结合的`手法。(2分)无处不消魂,直接抒写了词人内心的悲苦之情。(1分)实写自身所处环境,虚写梦归故国与家中亲人,虚实结合,把靖康之难后的故土沦陷,思乡思亲之悲抒发得淋漓尽致。(2分)
3.“为问”句,写诗人试问暗香浮动的梅花,是否也有万点相思泪。诗人以拟人写法将人的相思之情赋予梅花,又夸张地写出情泪万点,极言相思之深,情感上淋漓痛快。此外,还运用借代(“暗香”借代梅花)、比喻(泪珠比喻为“啼痕”)等写法,文采斐然,笔法十分精妙。
《南浦·旅怀》是北宋词人鲁逸仲的词作。这首词内容如题,是一首旅途怀思之作。上阕写旅途悲凉的境况;下阕写怀念故乡和亲人。词借游子悲秋、思恋爱人,寄寓亡国之思,词深婉蕴藉,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词写景状物极为细腻、准确,情意婉曲。
这首词写的是在旅途中思乡的感情。这首词写秋夜思乡。上片写景,描绘飘泊异乡的凄凉景况,下片怀望故乡,抒写愁思。
鲁逸仲《南浦·旅怀》阅读及赏析 第2篇
【年代】:宋
【内容】:
风悲画角,听单于、三弄落谯门。
投宿骎骎征骑,飞雪满孤村。
酒市渐阑灯灭,正敲窗、乱叶舞纷纷。
送数声惊雁,乍离烟水,嘹唳度寒云。
好在半胧淡月,到如今、无处不消魂。
故国梅花归梦,愁损绿罗裙。
为问暗闲艳,也相思、万点付啼痕。
算翠屏应是,两眉馀恨倚黄昏。
鲁逸仲《南浦·旅怀》阅读及赏析 第3篇
《南浦》
鲁逸仲
风悲画角,
听《单于》三弄落谯门。
投宿VV征骑,
飞雪满孤村。
酒市渐阑灯火,
正敲窗乱叶舞纷纷。
送数声惊雁,
乍离烟水,
嘹唳度寒云。
好在半胧淡月,
到如今、无处不消魂。
故国梅花归梦,
愁损绿罗裙。
为问暗香闲艳,
也相思、万点付啼痕。
算翠屏应是,
两眉余恨倚黄昏。
赏析:
此词为旅夜怀乡之作。上片写风雪孤村夜宿情景。以投宿孤村为中心意象展现了谯门、酒市与水云组合的郊野驿站的寒夜景象。下片另开境界,由雪夜闻雁转为月夜思乡,委婉地铺写思乡情意。全词写景摹物,虚实相映,情景相生,前之孤村风雪,后之故国梅花,展现现景游子与幻境佳人彼此相思的离愁别恨,冷艳而深婉。
鲁逸仲《南浦·旅怀》阅读及赏析 第4篇
南浦,南浦鲁逸仲,南浦的意思,南浦赏析 -诗词大全
好在半胧淡月,到如今、无处不消魂。故国梅花归梦,愁损绿罗裙。为问暗香闲艳,也相思、万点付啼痕。算翠屏应是,两眉余恨倚黄昏。 【注释】 ①《单于》:唐代乐曲名,又称《小单于》。
②三弄:奏乐三遍。
③好在:依旧。
④故国梅花归梦,愁损绿裙:家中穿绿罗裙之人。【译文】寒风传送画角的悲音,听那《单于》曲反复弹奏了三遍,从城楼的谯门飞落回旋。骑着马儿快奔,投宿驿站,漫天飞雪落孤村。闹市上酒楼灯火渐渐稀疏昏暗,乱纷纷的落叶飞舞飘零,正在敲打着窗棂。目送着几声惊叫的大大有作为,突然离开烟气迷鞯乃面,发出潦亮的尖叫穿越寒冷的云幔。幸好朦胧的半痕淡月依然未到,到如今,没有一处景物不触目伤心。在归乡的梦境见到故园的梅花,穿着绿罗裙的佳人被忧愁伤损。请问时差香浮动的'清梅梅枝,是否也相思情深,绽放出了万点梅花,好似付出了万点啼泣的泪痕。我猜测翟屏佳人也应是,两眉凝聚着无限愁恨,倚着梅花伫望黄昏。【赏析】这首词写旅夜相思。黄蓼园说:“细玩词意,似亦经靖康乱后作也。第词旨含蓄,耐人寻味”(《蓼园词选》)。上片描状旅途苦况极为精彩。通过听觉和视觉构成四幅各具特色的画面,即“画角谯门”、“飞雪孤村”、“冷落酒市”和“寒夜惊雁”,共, 渲染凄凉冷落的气氛。词人从听觉、视觉等多侧面地勾勒出了一幅风雪之夜行旅图。下片由雪夜闻雁转为月夜思乡,款款抒发相思情意,抒写河山之异的凄楚之感,对佳人的深情怀念。好在半胧淡月,到如今、无处不消魂。“好在”是“好么”的问候,转而有“依旧”的意思。这两句庆幸风停雪晴,天气依然是“半胧淡月”,那半痕朦胧的淡月点缀着雪后的夜空,冷艳幽清令词人触目伤情。最后以佳人黄昏倚屏思念盼归作结,是进一层的写法,意味尤深婉凄苦。陈廷焯云:“遣词琢句,工绝警绝”(《白雨斋词话》)。此词写景状物极为细腻、准确,情意婉曲。
鲁逸仲《南浦·旅怀》阅读及赏析 第5篇
南浦·旅怀原文及赏析
风悲画角,听单于、三弄落谯门。投宿骎骎征骑,飞雪满孤村。酒市渐闲灯火,正敲窗、乱叶舞纷纷。送数声惊雁,下离烟水,嘹唳度寒云。
好在半胧溪月,到如今、无处不销魂。故国梅花归梦,愁损绿罗裙。为问暗香闲艳,也相思、万点付啼痕。算翠屏应是,两眉馀恨倚黄昏。
画角在寒风中悲鸣,《单于》曲调一声声落在谯门,我们的马车匆匆赶路投宿,来到这弥漫着飞雪的小孤村。酒市里的灯火渐渐稀少,只有枯叶乱纷纷,敲打着窗门。空中传来惊雁的哀鸣,从那凄戾的叫声中,可以想象它们刚刚离开迷蒙的水面,正在迅疾地穿过寒云。
依旧是半暗半明的淡月,到如今,这一切景物却令我落魄伤魂。梦想着返回故园,那里的梅花该多少艳明。那位穿着绿罗裙的佳人,恐怕早已为我容颜瘦损。试问那一树树暗香疏影,是否也在相思,万点红花是否都变作了泪痕。料想那位美人一定紧锁双眉,满腔幽怨悲恨,独倚画屏苦挨着黄昏。
①风悲画角:寒风中传来号角悲凉的声音。
②《单(chán)于》、三弄落谯门:城楼上反复吹奏着《单于》曲。
②侵侵(qīn):马飞跑的样子。
③嘹唳(lì):高空鸟鸣声。
④故国《梅花》归梦:《梅花》曲引起思归的梦想。
⑤愁损绿罗裙:想起家里的爱人便愁坏了。绿罗裙,指穿绿罗裙的人。
上片通过听觉和视觉构成四幅各具特色的画面,即“画角谯门”、“飞雪孤村”、“冷落酒市”和“寒夜惊雁”。首句“风悲”两字刻画风声。风声带来阵阵角声,那是谯门上有人在吹《小单于》名曲吧。画角是涂有彩绘的军中乐器,其声凄厉,画角飞声,散入风中,又曾触动过无数旅人的愁思,“风悲”两字极为灵动传神。诗有云:“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云外,言其飞得高也。张文潜《楚城晓望》诗也说:“山川摇落霜华重,风日晴和雁字高。”而卢纶《塞下曲》写的就是雁儿夜惊:“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单于战败后想趁黑夜逃遁,途中惊动了雁群,雁儿惊飞云外时的鸣声使追逐者得知单于的去向。本词所写的是南归途中的雁儿,在夜间受惊高飞时的鸣声,叩动旅人的心弦,无限乡思,黯然而生,词意至此由写景转入下片的抒情。
下片另开境界,由雪夜闻雁转为淡月乡愁,委婉地铺写相思情意。“好在”句是说风雪稍止,云雾未散,朦胧中透视半痕淡月。“好在”指月色依旧。
“无处不消魂”,描绘客居夜思,月色依稀当年,望月生情,不禁黯然魂消。“故国”两句,诉说由于故国之梅以及穿着绿罗裙之人,使他眷恋难忘,因此频频入梦。“故国”,即“故园”,周邦彦《兰陵王》中就有“登临望故国”之句。“愁损”两字,怜想梦中伊人亦为相思所若,语意曲折。
“为问”两句上承“故国”句,是以设问将梅拟人化,将枝上蓓蕾比拟为泪珠。试问那暗香浮动的花枝,是否也是为了相思而泪痕点点?末两句又上承“愁损”句,设想对方,由己及人。自己在客中归梦梅花,愁绪满怀,想伊人在故园赏梅忆人,泪滴枝头,正如牛峤《菩萨蛮》中所云:“愁匀红粉泪。眉剪春山翠。何处是辽阳,锦屏春画长。”薄暮时分,她斜倚屏风想起远方旅人,他遥忆故园,应亦是余恨绵绵,难以消除。
鲁逸仲《南浦·旅怀》阅读及赏析 第6篇
月去疏帘才几尺。乌鹊惊飞,一片伤心白。
万里故人关塞隔,南楼谁弄梅花笛?
蟋蟀灯前欺病客。清影裴回①,欲睡何由得?
墙角芭蕉风瑟瑟,生憎②遮掩窗儿黑。
[注]
①裴回:即徘徊。
②生憎:此处作厌恶解。
①蝶恋花: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简文帝 “翻阶蛱蝶恋花情” 句。又名《鹊踏枝》、《凤栖梧》等。重头六十字,仄韵。 ②“乌鹊”句: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诗意。
③伤心白:形容月色惨淡,一种感受语。
④梅花笛:笛曲中梅花引。李白诗:“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落梅花》即《梅花落》,笛曲名。一名《梅花引》。⑤生憎:生,语助辞。憎恨,憎恶,此处可作厌恶解。
1. 品味说出词中“一片伤心白”中“白”的深刻含义和艺术效果。(5分)
鲁逸仲《南浦·旅怀》阅读及赏析 第7篇
杜甫旅夜书怀赏析-旅夜书怀杜甫阅读答案
导读: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是五言律诗当中的顶级佳作。其原文如下:
旅夜书怀
唐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阅读答案:
(1)“天地一沙鸥”中的“一”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天地之大反衬出沙鸥之小,又是孤零零的一只,表达了诗人漂泊孤寂的痛苦之情。
(2)“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两句极为传神,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答: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动静结合,(借景抒情)写出了景色雄浑阔大,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也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靠的凄怆心情。
(3)有人说,颔联“开襟旷远”,写出“喜”的感情。你认为呢?请简要分析。
答:颔联写景明丽,境界雄浑,所以有人认为它“开襟旷远”,写出“喜”的感情。其实不然,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漂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很难令人信服。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漂泊无依的凄怆心情。这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4)简析尾联“沙鸥”这一意象的作用。
答:诗人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诗人以沙鸥自况,乃自伤漂泊之意。
杜甫旅夜书怀翻译:
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独地停泊着。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字词解释:
⑴岸:指江岸边。
⑵危樯(qiáng):高高的船桅杆。
⑶独夜舟:是说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夜泊江边。
⑷星垂平野阔:星空低垂,原野显得格外广阔。
⑸月涌:月亮倒映,随水流涌。大江:指长江。
⑹名岂:这句连下句,是用“反言以见意”的手法写的。杜甫确实是以文章而著名的`,却偏说不是,可见另有抱负,所以这句是自豪语。休官明明是因论事见弃,却说不是,是什么老而且病,所以这句是自解语了。
⑺官应老病休: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被罢退。应:认为是、是。
⑻飘飘:飞翔的样子,这里含有“飘零”、“飘泊”的意思,因为这里是借沙鸥以写人的飘泊。
杜甫旅夜书怀背景: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居成都草堂。(765)四月,严武死去,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携家由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榆州(今重庆市)至忠州(今四川忠县)。此诗约为途中所作。诗人用阔大无垠的夜景衬托深沉滞重的孤独感,使人感受到诗人生命的激情正如他笔下奔涌的江流一样澎湃难平。
杜甫旅夜书怀中心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