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送别翻译及赏析(汇总5篇)

送别翻译及赏析(汇总5篇)

时间:2023-12-13 10:06:54 古诗文

送别翻译及赏析 第1篇

柳树枝叶纷披迎着风婆娑舞动着,它们就那样茂盛的垂着,把御河两岸都遮掩满了。这几天柳枝不断地被送别的人折下来,送给远行的.朋友。唉!这些柳树想必也和人们一样心内不想分别吧!

离别,对于人们来说是种常情。但这种常情却总能勾动我们的心绪。友人远行,依依惜别。送了又送,别了又别。却总也停不下脚步来。

_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_御河两岸迎风婆娑的柳树,还像平时那样茂盛,连我的视线都遮挡住了。风吹来沙沙的细响也像是在挽留我这要远行的人。唉,我终归还是要走的呀!你们这样挽留我,又怎能让我放心的下呢?哥们,不要送了,不要送了,唉!你看,你又拉住我的手,手都被你拉得痛了,再拉还不是一样要分别吗?

_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_怎么?你也像别人一样也折下柳枝送给我?不要了吧!你看这河两岸的柳树枝条都快被像你这样婆婆妈妈的人折光了,它们也是生命,它们也会觉得痛苦的哦。我知道你们折柳送我是希望我能留下来,可是,我的路在前方,我已经选择了走下去,你们就不要再舍不得了。好吧好吧!你又倒满了,我喝,吃罢这杯酒,我们就此分别吧!

诗人将最后一杯酒一饮而尽,扭转身,催马而去。他走的是那样的匆忙。怕是让朋友看到他的泪水早已盈满了眼眶。而诗人的朋友还远远站着,望着诗人远去的方向手臂还不停的挥着挥着~~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中说:王之涣此诗因自己离别而想到人世多别,托笔深情无限。

《唐诗评注读本》中说:“此于李白:“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词相反而意同。

《唐诗解》中说:离别之多,柳尚不胜攀折,岂人情所能堪!

唐诗中折柳送别的诗句俯拾即是,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刘禹锡《别苏州二首》之一:“流水阊门外,秋风吹柳条。从来送客处,今日自魂销。”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以上诸诗皆道离别,其中酸苦,唯解人知也!

历代评价

明《唐诗广选》:蒋仲舒曰:第五句一拨便转,不知言外多少委婉。

明《唐诗归》:慷慨寄托,尽末十字,蕴藉不觉。深味之,知右丞非一意清寂、无心用世之人。

明《唐诗援》:语似平淡,却有无限感慨,藏而不露。

明《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淡然片语,悠悠自远。

清《唐贤三昧集笺注》:此种断以不说尽为妙。结得有多少妙味。

清《唐贤清雅集》:开古短调要浑括有余味,此篇是定式。略作问答,同意隐现,兴味悠然不尽。

清《唐诗合选详解》:王翼云曰:此与太白七绝《山中问答》意调仿佛。

清《唐诗别裁集》:白云无尽,足以自乐。勿言不得意也。

送别翻译及赏析 第2篇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送别翻译及赏析 第3篇

【诗句】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出处】唐·王维《送别》。

【鉴赏】王维送别友人,友人对他说:“世事不顺心,决定回终南山隐居。”南山:是终南山,即秦岭。这两句诗常用来表示一个人在失意时,盼望回归故里或变换环境的悒郁之情。后人在引用“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两句诗时,不必把南山一定解释为终南山,南山所代表的,只是一个象征意义。

【全诗】

《送别》

[唐]·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赏析】

送别翻译及赏析 第4篇

白话翻译:美好的时光,总是容易消逝,留也留不住啊!今日的分离就以一首骊歌在彼此依依不舍中,相互到别。能够欢聚固然是一种乐趣,而别离虽是一种悲伤;但人生在世的林林总总也是值得玩味的。为将来彼此还能欢聚时留下一些期待吧,走吧!走吧!不用再犹豫不决了!

这是李叔同191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任教时所写的歌曲。也是「学堂乐歌」的一个代表作品。所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积极提倡在学校中开设音乐课。同时,一些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学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上新词,编成新的歌曲。此外,「学堂乐歌」还常常采用 中国古典诗词来填写新的歌词。李叔同就是根据当时美国的.奥特威的一首歌曲填词的。 《送别》表面上是在送别朋友,实际上是送别人生,了断尘缘。短短一首《送别》,从长亭、古道、芳草、晚风、拂柳、笛声以及夕阳这些具体的景象来营造了一种浓浓的离别氛围。用「一切景语皆情语」来抒发离愁别绪,而隐藏在字面背后的大师的人生情怀又更让人印象深刻。

送别翻译及赏析 第5篇

【诗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出处】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意思1】野火烧不尽草原上的野草,春风一吹,它又蓬勃地生长起来。以原上草喻别情,将无形的思念变为具体的形象。想象别致,感情强烈。同时还表达了对顽强生命力的赞颂,具有普遍意义。

【意思2】芳:指草,草的美称。晴翠:阳光照耀下的嫩绿*。

此联的意思是:远处的芳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沐浴在阳光下一片青绿,连接着荒野的古城。后用来描绘荒草满古道的景*;也用来表示送别时的依依惜别的深厚友情。

【赏析1】“向远方伸展的野草,长满了古老的道路;在晴朗天气里,一片青翠一直连接到荒凉的城堡。“远芳侵古道”常用来形容古老的道路上长满了野花野草。诗中洋溢着无限野趣,别有一番幽美情韵。

【赏析2】伸向远方的葱郁的芳草,爬到了古老的道路之上;青翠碧绿的野草,连接着遥远的荒芜的城池。“侵”字,写尽古原野草之繁茂,而“接”字,则写出古原的无垠。一片郁郁葱葱、广阔无边的草原景象,便展现在读者面前。“古道”与“荒城”又给诗句增添了古朴的风味。诗句造语精巧别致,意境旷远。

注:芳,芳香,这里指野草。侵,侵入、侵占。晴翠,在晴时阳光照*,野草现出碧绿之*。

【应用】芳草长满了伸展向远方的古老的道路;沐浴着阳光的一片青翠,直连到荒凉的城堡。语出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用以形容花草长满道路的景*。◇“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在阳光下,还是一片鲜明的绿*接连着古城,和山脉、河流一起,构成了西安的自然环境。(周沙尘《原上探宫访陵》)

【全诗】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①离离:野草茂密的样子。②王孙:贵族后代,此指出门远游的人。③萋萋:草茂盛的样子。

【鉴赏导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为下邦(今陕西省渭南市)。他的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相传老妪能解。他一生作诗三千余首,讽喻诗最有名,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是其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