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王湾经典古诗(合集5篇)

王湾经典古诗(合集5篇)

时间:2023-11-21 13:45:57 古诗文

王湾经典古诗 第1篇

王湾《次北固山下》:讲感动人心的故事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唐末诗人郑谷提到,“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王湾不是著名诗人,甚至连他的字都记焉不详,《全唐诗》收王湾的诗10首,我们来对比下,《全唐诗》康熙四十五年编成,“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收录白居易诗2643首,杜甫诗1151首,李白诗897首。甚至有非著名诗人李世民诗88首、李治16首、武则天62首。依数量来说,王湾的文学之路并不成功;但是靠质量而看,王湾的名字也未有多少人知晓,只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语,凭借优美的绯律、开阔的气势,千古流传。

但真正感动人心的,却是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夜色将尽,海上旭日东升;新年未至,江中春意已现。残念与旧日在故乡,大海与春江在现在,一道线牵连在过去未来之间,是归雁的家信,不知道能否到达洛阳。情景交融之际,一个江风孤影屹立在眼前,氤氲酿出了“乡愁”两个字。思乡是唐诗应有之义,或淡薄如“月是故乡明”,或浓稠如“日暮乡关何处是”;但“归雁洛阳边”是不尽的余味。

王湾的诗之所以能传诵百年,应的不免是“感动人心”四个字。那个年代的人们简单,世事无常,几句诗就能令人潸然泪下。若是这个纷纷扰扰的当代,恐怕要用更加饱满浓烈的表达方式,比如电影。

大家都很喜欢诺兰的电影,《记忆碎片》《致命魔术》等等,将电影当作艺术品来对待,叙事解构、重组,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几经翻转,只能说一句“NB”来结束;盖里奇的《两杆大烟枪》等也都是将叙述玩出了花。这些影片都是艺术品,但未必能够感动人心。

我们看到感动人心的电影,是《我不是药神》,是吕受益看到儿子笑容的那一刻“我不想死了”,是我们看到生命在希望与绝望中的挣扎;是《老炮儿》,“自己惹的事儿自己圆,自己圆不了的他爹给他圆”,作为一个父亲的倔强与无奈;是《寻梦环游记》,是猪皮哥在歌声中消散,“The real death is that no one in the world remembers you。”我们在一个时空经历生命的摇曳,就如同我们身边即逝的亲友,任泪光流;我们在一个世界里经历世事的无常,就如同我们犯下错误,看身后永远站着的父母;我们在一个阴阳交隔的人间,每年祭奠留恋那远去的亲人,就好像他们永远在我们身边。

真正感动人心的,只有我们心中自己的故事。

我们要想做出自己风格的电影,不妨在内心底层深处挖掘感动人心的故事,那些执着而浓烈的情感;而不应当执着于眼睛的斑驳缭乱。

****************

王湾经典古诗 第2篇

古代诗人有出游习惯,除仕途有官家指派之外,更多的是为“体验生活”而游历名山大川,走过许多名胜古迹,也有不少地方由于他们的涉足和留下的诗篇而扬名遐迩,因此,他们不仅在名垂文学史册,也为锦绣山河平添风采。

《次北固山》是唐代诗人王湾的名作。王湾是洛阳人,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王湾往来于吴楚间,为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

王湾“词翰早著”,现存诗10首,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解题:“次”,是旅途中停下住宿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是镇江三山名胜之一,远眺北固,横枕大江,石壁嵯峨,山势险固,因此得名北固山,并因三国故事而名扬千古。山上亭台楼阁、山石涧道,无不与三国时期孙刘联姻等历史传说有关,成为历代文人寻访三国遗迹的向往之地,王湾是其中之一。

此诗写诗人在北固山下止宿时,所见景色,青山绿水,波平浪静,天宽地廓,船帆高挂,境界开阔。但是,作为旅游漂泊者,还是有孤寂之情的,但当看到一轮红日冲破将尽的除夕之夜,透出欣然春意,令人愉悦。

全诗写诗人所见和所感,浑然一体,充满诗情画意,故备受世人称誉,尤其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表现出的那种壮阔高朗的景象,对盛唐诗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直到唐末诗人郑谷还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只到今天,仍然被广泛传诵。

****************

王湾经典古诗 第3篇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生活在唐睿宗和玄宗时代。先天进士,先后任荥阳主簿、洛阳尉等职,曾参与群集的校正工作。年轻时就在诗坛享有名声,但诗作流传不多,《全唐诗》仅存录十首,但这首《次北固山下》却十分有名,据说宰相张燕公张说曾手题政事堂,作为文章楷模,可见其影响之大。

在一个送旧迎新的除夕之日,诗人乘船到了镇江,写了这首五言律诗。次,停泊。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其势险固,因以为名。

首两句先写行程。但不是一般的叙事语言,而是一种不能按逻辑推理,不能进行语法分析的“诗家语”。“青山”、“绿水”互文对举,“下”、“前”互文见义,意思是我坐着船在青山绿水间穿行。一个“客”字,就把他的身份表现出来了,为他产生乡思作了铺垫。青山自然是北固山,绿水则是长江,而“行舟”又点明是在长江中赶路,这就把此时所处的环境表现出来了。诗人是北方洛阳人,初到江南,舟行在青山绿水之间,处处着眼生新,自然使人产生一种惬意舒心之感,奇景产生妙语,语虽淡而味却浓。

接着三四句写舟行所见。两句都是因果句,“潮落”则江水平而低,显出两岸很高,故觉两岸宽阔。“风正”则一帆张悬而乘风东下,直抵北固山。江面微风吹拂,白帆高张,给人一种一帆风顺、意气风发的感觉。

五六句写江流奔腾不息,新意无穷。这两句句式倒装,还原则为“残夜生海日,旧年入江春”。但这不合格律,又显得平弱,故倒装以显奇崛,以显骨力。这时诗人已经泊船北固山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拂晓,江上一轮红日从东方江底喷薄而出,诗人猛然觉得春回大地,万象更新,旧年已去,新春佳节又临。海,古时人们把长江下游叫“海”,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海上明月共潮生”中的“海”。

因为在镇江是看不见大海的。诗人用“生”而不用“升”,含有旧躯孕育新生之意。用“入”而不用“除”,表明旧年未完,江春已至,含有除旧布新之意。诗人捕捉江上日出的瞬息变化和江上春回大地的微妙特征,运思巧妙,意蕴兴味无穷。

两句在字句上也十分精到,“生”字“入”字清而化,非浅人所能。又以“残夜”反挑“早”字,以“旧年”反挑“新”字,秀不可言,淡而难求。难怪这两句能够得到号称“燕许大手笔”的燕国公张说的称许。这两句诗气象开阔,意境雄浑,正是盛唐气象即将来临的先兆。

最后,抒发乡思。诗人见江上太阳未明而江南新春已至,这一切都与家乡北方的洛中不同。残年残夜人不归,自然引出思乡。而此时,一行大雁呱呱向北飞去,时至新年,尚未还家团聚,思乡之情,竟不能已。身不得归,人不能回家,那就修一封家书,请大雁给我捎回洛阳吧!雁是候鸟,鸿雁可以传书,每年春天都从南方飞回北方。寄书归雁,但时至佳节,雁安能及时寄到?故曰“何处”,这就转而更加思乡了。

诗人这种对于故园的思念,使心灵得到了慰藉。因为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离开它就会产生孤寂感,就会勾起昔时的回忆,特别是儿时甜美的回忆。因此,这两句使人感到无比亲切。

****************

王湾经典古诗 第4篇

唐诗当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某一个诗人或者某一首古诗原本名气不算很大,但是由于这首诗当中有非常精彩的诗句出现,以至于整首诗和这个诗人都跟着沾了光,千古流传,流芳百世。

其实,当我们细细品读这些精彩的唐诗名句的时候去发现,其中的这一联自然是最精彩的,不过其他的诗句也不差。比如我们今天谈到的这首精彩唐诗。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在今日江苏镇江北,因为这首古诗,北固山在文学史上有较高名气。当时的诗人从洛阳来到镇江,被这里的景色身上迷住了,才写下了这经典的诗句。

这首唐诗我们最熟悉的一联,应该是第三联当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古诗在历史上的名气很大。甚至在当时就很有名气。被当时的宰相张说做成对联,挂在政事堂上。由此可见,这两句古诗在当时受到的赞誉之高。

从这首古诗的思想内容来看,不过就是一首思乡诗而已。在诗歌的开篇“客路青山外”就能够看到这首诗的主旨,在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更进一步确立了思乡诗的主题。诗人王湾是北方人,来到南方就被当地的“青山”“绿水”给吸引住了。

诗人“行舟”在北固山(今天江苏镇江北),看到江水涨满,顿觉“潮平”,更感觉到“两岸阔”;而且此地正是春风拂面,带来“一帆悬”,片言只语就把此地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象表现出来了。

第三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这首古诗最精彩的诗句,只觉得好,但是翻译起来总觉得有点拗口。这两句古诗的意思是,虽然现在是“残夜”,但是已经看到“海日”在天边冉冉升起;虽然现在还是“旧年”,但是“江春”江南的春天已经来临。

最后的两句古诗更进一步深化了这首诗歌的主题。“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是洛阳人,来到江南之地,看到山清水秀,也更加的思念故乡,所以才用这两个故事表达思乡之情。

整体来看,这首古诗的内涵非常的简单,但是其中所描写的意境之美,这才是盛唐诗歌应有的样子。虽然其中只有第三联流芳百世,但是其他的诗句依然精彩。对于这样有经典诗句流芳百世的唐诗名篇,最好的理解就是把这首古诗的全部都背诵过去。

王湾经典古诗 第5篇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一首五言律诗,颈联被明代胡应麟赞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时序匆匆交替,这怎不让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诗中“生”“入”用了拟人手法,却在描写景物中蕴含理趣。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景物呈现“春意”闯入旧年(实际可能还包含“立春”节也在当年岁末即腊月),赶走严冬,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对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佳评甚多,勿庸赘述。

我要说的是令人纠结的所谓违律的“三仄尾”。

“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了。取象宏大。春来雪融,江水漫涨,崖岸宽阔,和风劲吹,船帆鼓起,何其壮也 。

但是,如果按格律死抠,则“潮平两岸阔”这一句的“两”字是仄声,而按格律要求应该是平声。两岸阔是三仄尾,按现代人的观点是犯了律诗大忌。但在唐代,犯此忌的优秀作品是比较多的。对于“三仄尾”是否合律,仍在争论中,目前尚无定论。我们读唐诗,唐人是并不绝对规避“三仄尾”的,即使到清代,虽对律诗格律要求严,但认为“平平仄仄仄”是拗律句,如清代董文涣《声调四谱》中便说:“唯上句三字拗仄为‘平平仄仄仄’句,乃正拗律而非借古句者。首二连平亦无夹平之病。”

下面据唐人五律略述一二。

首先,看看出句平起式(指第二字平)。

1.出句:平平仄仄仄。对句通常是:通仄仄平平。例句:杜甫“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星临万户动,月傍九宵多”;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岑参“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卢伦“殷勤报贾傅,莫共酒杯疏”、“今来部曲尽,白首过萧关”;李颀“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张谓“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崔颢“川从陕路去,河绕华阴流”;孟浩然“崔途迹未朽,千载揖清波”;皮日休“何时石上月,相对论逍遥”;刘禹锡“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赵嘏“星星一镜发,草草百年身”;许浑“僧归下岭见,人语隔溪闻”;韦应物“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等等,不赘列。

2.出句:仄平仄仄仄。对句则有二说。

一是,由于出句是大拗,故以对句尾三字“三平”救。对句便是:通仄平平平。例句:沈佺期“四蹄碧玉片,双眼黄金瞳”;韦应物“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此种句法前人称双拗。如,杜甫“欲陈济世策,已老尚书郎。”方回评:“济世策三字皆仄,尚书郎三字皆平,乃更觉入律。”纪晓岚云:“此亦双拗,乃济、尚二字回换,非三平、三仄之谓。”

二是,清代董文涣《声调四谱》中说:“若再拗首字为‘仄平仄仄仄’句,或又三四拗救为‘仄平仄平仄’句,则拗极矣。而下句则断断用‘平仄仄平平’不可易也。”则对句是:平仄仄平平。例句:祖咏“楚山不可极,归路但萧条”。其次,看出句仄起式(指第二字仄)。三仄尾,则会出现四仄:平仄仄仄仄;五仄:仄仄仄仄仄。对句当以第三字平声救,为:通平平仄平。四仄如:杜甫“幽意忽不惬,归期无奈何”、“南雪不到地,青崖沾未消”、“行色递隐见,人烟时有无”、“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小雨夜复密,回风吹早秋”、“河汉不改色,关山空自寒”,“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春宅弃汝去,秋帆催客归”、“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岑参“终岁不得意,春风今复来”;许棠“闲赏步易远,野吟声自高”;李商隐“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等等。五仄如:杜甫“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悄悄素浐路,迢迢天汉东”、“乱后碧井废,时清瑶殿深”;李白“待月月不出,望江江自流”;王昌龄“响发调尚苦,清商劳一弹”;贾岛“此地际会夕,当时雷雨寒”;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等等。

对于三仄尾,有学者认为:一,初学者不宜先学拗律,故最好是先学律诗正格;二,用三仄尾不为出律,但对句宜严格按要求。三,三仄尾类的拗句最好用于表示拗怒(niù nù)类感情或提起读者注意处。

总而言之,只要意境佳,出句不必纠结是否三仄、四仄、乃至全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