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水调歌头有阅读答案及赏析 第1篇
诗人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传诵甚广。 题解及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相传***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截取大曲《水调》开头的一段,另填新词,因而得名。(参见教材P111注释1) ——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丙辰年(即1076年)中秋,当时41岁的诗人苏轼任密州太守,**上失意,诗人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诗人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六七年没有见面。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二、注释
1、把酒:端起酒杯。
2、宫阙(qùe):宫殿。
3、归去:回到天上。
4、琼楼玉宇:指想象中的宫殿。
5、不胜(shēng):经不住,承担不了。
6、弄清影:指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7、何似:哪像是,怎比得上。
8、不应:不该。
9、何事:为什么。
10、别时圆:在人们分别时圆。
11、此事:指人的“欢”和“合”和月的“晴”和“圆”。
12、千里:相隔千里的人。
13、共婵娟:共同享受美好的月光。
三、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
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四、诗歌赏析
(一)、选择题
1、宋代作家中,在诗词文赋以及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的是____B_____
A、欧阳修 B、诗人苏轼 C、陆游 D、辛弃疾
2.北宋后期豪放派**词人诗人苏轼,号:( A )
A、东坡居士 B、青莲居士C、稼轩居士 D、易安居士
3.下列词人中,属于豪放派词人的有( B )
A、李煜 B、辛弃疾 C、柳永 D、李清照
4.开创豪放派词风的宋代作家是_____C____
A、欧阳修 B、王安石C、诗人苏轼 D、辛弃疾
5.诗人苏轼《水调歌头》小序云:“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首词的主题是:( B )
A、羁旅行愁B、望月怀人C、悲悼故国 D、忧时伤事
苏轼的水调歌头有阅读答案及赏析 第2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反复品读“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几句,对照课文,写出与此相应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还知道哪些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诗句?请写一写,注明诗人与诗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月亮渐渐西沉……这么亮呢?……”
2、如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苏轼的水调歌头有阅读答案及赏析 第3篇
水调歌头苏轼赏析「参考」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诗人既不写明月之美,也不写佳节之欢,突如其来地发出一连串的疑问。这可能是为了挣脱写中秋词的俗套,但更有可能还是长期以来心灵深处一大堆疑问的突然爆发。“明月几时有”,猛一想这是人人皆知的事。细一想这却又是人人都无法知道的事———这是只有深思熟虑才能发现的一连串的疑问。虽是突如其来,但却不是偶然。一连串的疑问,焦点是明月。可诗人想象的翅膀,却驰骋六合:忽而青天,忽而明月;忽而玉宇,忽而人间;忽而神话,忽而现实。但他无论问到什么地方,也没有问出个确切的答案。问得一步比一步难答,疑得一步比一步甚远。在如此深沉的一文中,究竟寄托着什么呢?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里所表达的感情起了剧烈的变化。疑问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迷惑,就是要把难以解释的问题问个水落石出;把犹豫不定的思绪问出个坚定的信念;把茫茫不知所措问出个踏踏实实。假如明月是几时有,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都问不出个究竟来,那么琼楼玉宇的高处到底能胜寒还是不能胜寒,岂不是更加难以肯定,更加茫然莫解了吗?人没有上天的欲望则已,一旦产生了这种欲望,精神就只能沿着“恐”的方向发展,而不能给信心找出丝毫的根据。这几句词形式上是想寻求答案,内容上却是发展了疑问。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诗人的感情又一次起了剧烈的变化。虽然问得如此深沉,如此全面,如此诚恳,到头来还是一场空。虽然由疑而欲,由欲而起舞了,但弄影的人并未上了自己所向往的青天,而是依然在堤上徘徊。问方向,方向不明。问信心,信心不足。问归宿,归宿不清。以茫茫莫解开始,以茫茫莫解告终。以解惑为目的,最后还是一团困惑。
这段写中秋佳节的文章,虽然写了月,写了酒,写了舞,却没有写丝毫的欢乐和半点的信心。实际上是借中秋明月,作了一大段问天的诗。屈原在他的<<天问>>里寄托着自己鲜明的爱憎。东坡在词里所寄托的却是尚未确定的一种矛盾状态———既不敢信心百倍地上,又不肯死心塌地的下;既不能全力以赴地去追求,又不能心甘情愿地舍弃;时而天上,时而人间,一会儿理想,一会儿现实的一种迷离恍惚的特殊精神状态。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矛盾的精神向确切的'感情过渡。这里写的不再是向明月发出一连串的疑问,而是明月紧紧地照着人。它由红楼照到绮户,由绮户照到不寐的人。人为什么不寐呢?不是良宵的欣慰以及佳节的欢乐和兴奋所至,而是伤离怨别,对月怀人的结果。
“不应有恨”,月是无情之物,不应有恨。但是人偏偏要在无情之物中,写出有情之恨来。“何事长向别时圆”,表面是问月,实际是问人。月的圆缺是可以预料的,人的离合确实很难预料的。在这个巧妙的疑问中,暗暗的流露出因意外不幸而沦落异乡,良宵佳节骨肉不得团聚的愤慨。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诗人像怕人识破借问月而泄出的愤慨,刚刚把心灵深处的真实感情略加发泄,便立刻用理智把他辩倒。虽然没有说自己心中的不满是不应该的,但却明明地表示:月的残缺,人的悲离都是不可避免的。既然知道是难全,为什么还发出“何事长向别时圆”的疑问?一个失意的人,孤零零的冷冷清清的在异乡暗度良宵佳节,其寂寞的感情想用理智来克服,总是有些勉强的吧。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既指嫦娥而代月,又暗喻美好之全。感情必须用感情来战胜,把感情付诸理智来判断,不是暂时的自我安慰,就是长远的预后不良。为了不让佳节的离愁来窒息人,诗人于是把揪心的寂寞寄托在愿望上。愿望是美好而热烈的。但人真能长久吗?千里他乡的明月真能光辉灿烂吗?希望这样,但愿如此。而真诚热烈的希望,往往是战胜不行,走向光明的第一个起点。
这段写骨肉离情的文章,体现出全和缺的观念。既没有走向“不完全宁愿无”的绝境,也避开了“抱残守缺”的死胡同。从“转朱阁”到“共婵娟”,由恨不全,而承认难全,由承认难全,而把全寄托在愿望上。诗情螺旋式的发展着—既不一味的怀恨,也不一味的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