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五年级语文古诗(必备4篇)

五年级语文古诗(必备4篇)

时间:2023-11-23 09:14:43 古诗文

五年级语文古诗 第1篇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知识点

苏轼(1037—1101),字子瞻(zhān),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与其父苏洵(xún)、其弟苏辙(zhé)并称为“三苏”。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荆公。抚州临川(今江西)人。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相关背景

《登飞来峰》的创作背景:《登飞来峰》是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yín)县(现浙江宁波)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时写的。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写此诗时,他初涉宦海,年少气盛,抱负不凡,借登飞来峰寄托壮怀。

《题西林壁》的创作背景:《题西林壁》是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时写下的。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苏轼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3中心思想

《登飞来峰》:通过诗人登上高山之塔,表达了诗人向往登上最高层的`壮志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题西林壁》: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游庐山时的感受,表达了一个深刻的哲理: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五年级语文古诗 第2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谐音古诗

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五年级语文古诗 第3篇

一、用“√”画出文中加粗字的正确读音。

1.昼出耘田夜绩麻。(zhòu zòu)

2.彩丝穿取当银钲。(zēng zhēng)

3.草满池塘水满陂。(bēi pō)

二、按要求完成填空。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这句话出自( )代诗人( )所作的一首田园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这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 )、( )、( )、( )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本诗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 )中的一个场景。

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这句话出自( )代诗人( )所作的七言绝句《稚子弄冰》。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 )的场景。

3.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这句话出自( )代诗人( )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村晚》。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 )、似被山含住的红红( )以及放牛回家的( )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 )和( )之情。

三、根据意思写出诗句。

1.儿童不明白怎么耕田织布,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水玉破碎的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请发挥想象,把《四时田园杂兴》改写成一篇短文(自由发挥)

参考答案:

一、1.(zhòu) 2.(zhēng) 3.(bēi)

二、1.这句话出自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园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这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本诗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2.这句话出自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七言绝句《稚子弄冰》。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3.这句话出自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村晚》。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含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2.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3.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四、例文:

改写《四时田园杂兴》

在炎热的夏天,农村到处是一番繁忙的景象。早晨,男人们一大早就起来了,扛着锄头向农田走去。到了农田,男人们弯下腰,低垂着头汗流满面,卖力地干着农活。看着那些绿油油的禾苗,想着到了秋天的时候,这里将会变成一块金灿灿的田地,他们脸上不禁露出了灿烂的微笑,心里也甜滋滋的。

到了夜晚,夜深人静,男人们都呼呼大睡了,可是,女人们可没有闲着,她们把椅子搬到院子里,在忽明忽暗的油灯下,搓着麻线,织着布……有时她们累了,就揉揉惺忪的眼睛,有时她们想睡了,就懒洋洋的伸个懒腰,有时头疼,就按按太阳穴……

小孩子虽然不理解大人们从事的耕田、织布的农活,但是他们看见大人们一天到晚忙碌着,也在村口的桑树树阴下吵着要学种瓜呢!

瞧,一大早,一群小孩带着水桶、肥料、锄头来到桑树底下,他们讨论了一会儿,开始分配工作。紧张的劳动开始了,妞妞松土,东东播种,红红施肥,牛牛洒水,苗苗埋土……一切都在井然有序地进行着,不一会儿功夫就结束了劳动。他们虽然有的一身泥巴,有的一身的汗水,有的头上挂着几片树叶,有的腰间夹着几根树枝,一个个大花脸,一个个狼狈相,但想到到了秋天,一定会收获到劳动的果实,心里乐开了花。

这种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被范成大看见了,于是,他感叹农村繁忙季节的劳动场面,赞叹大人们的勤劳能干和孩子的天真可爱,不禁诗兴大发,提笔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耘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五年级语文古诗 第4篇

五年级语文谐音古诗案例

1.长歌行(节录)汉乐府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赏析]

“长歌”适宜表达深沉的感情,这一首娓娓道来,有描述,有抒情,有叹惋,也有劝勉,使整首诗含蕴细腻,余意无穷。既继承了“歌以咏志”的传统,又极富形式上的美感,便于反复吟诵。

2.七步诗(曹植)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简析]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

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这首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实是一首好诗。

3.敕勒歌(北朝乐府)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简析]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