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孟子离娄原文和翻译(合集22篇)

孟子离娄原文和翻译(合集22篇)

时间:2023-11-23 11:43:00 古诗文

孟子离娄原文和翻译 第1篇

【译文】

公都子说:“匡章,举国上下都认为他不孝顺,先生却和他交往,又因此礼待他,我斗胆询问为什么?”

孟子说:“世俗认为的不孝顺的事有五种:四肢不勤,不管父母的赡养,是一不孝;沉迷下棋,好喝酒,不管父母的赡养,是二不孝;贪钱财、偏爱妻子儿女,不管父母的赡养,是三不孝;放纵耳目的享受,使父母蒙受羞辱,是四不孝;尚武好斗,危及父母,是五不孝。章子有过其中一种行为吗?章子是父子之间因为善互相责备而不亲近了。因为善而互相责备是朋友相处得原则;父子如此是最伤感情的。那章子难道不想夫妻母子团聚吗?因为得罪了父亲,不能够亲近,把妻子赶走了,儿女都疏远了,终身不要他们赡养。他认为如果不这样,那罪孽才大呢,章子就是这样罢了呀。”

孟子离娄原文和翻译 第2篇

【译文】

孟子说:“人不同于禽兽的地方很少,一般的百姓把它丢了,君子保存下来。舜了解万物,懂得做人的道理,遵从仁义行事,而非行仁行义。”

孟子说:“大禹厌恶好酒但喜好至理名言。汤持中正之道,选拔贤者不按陈规。文王对待百姓总像他们受了委屈,秉持正道仍像还没有见到它那样努力。武王不过分亲近近臣,也不怠慢远臣。周公想兼夏、商、周三朝君王之能事,来实施禹、汤、文、武四王的功业,如遇到不能符合的地方,便抬头沉思,通宵达旦直到有幸想通了,就坐等着天明可以实施。”

孟子离娄原文和翻译 第3篇

【译文】

孟子说:“侍奉之事,什么为最大?侍奉父母为最大。操守之事,什么为最大?守住自身为最大。没有丧失操守又能很好地侍奉父母亲的,我听说过。丧失了自身操守又能很好地侍奉父母亲的,我没有听说过。谁不做侍奉人的事呢?侍奉亲人,是侍奉之事的最根本;守住自身,是操守之事的最根本。曾子奉养他的父亲曾皙,每餐必定有酒和肉,饭后把饭菜撤走时,一定请示'把剩下的饭菜送给谁?’如果问'还有没有剩余?’必然回答说'有。’曾皙去世以后,曾元奉养曾子,每餐也必定有酒和肉,但饭后把饭菜撤走时,不请示'把剩下的饭菜送给谁?’如果问'还有没有剩余?’必然回答说'没有了。’其实他是想把剩下的饭菜下次再给曾子吃。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仅仅是供养父母的身体。象曾子那样,才可称为奉养父母的意愿亲情。侍奉双亲象曾子那样的人,才算可以。”

孟子离娄原文和翻译 第4篇

人皆可以为尧舜。

这当然是植根于“性善论”而鼓励人人向善,个个都可以有所作为的命题了。

其关键还是一个“不为”与“不能”的问题。也就是《梁惠 王上》里面所说的“挟泰山以超北海”和“为**折枝”的问题。只不过从与梁惠王讨论的**问题过渡到与一般人讨论个人修养问题罢了。所以,无论是君王从***还是个人立身处世都有一个“不为”与“不能”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认识到这一点后,就可以树立起我们每个人立志向善的信心,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不断完善自己,最终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

说到底,还是反对人自惭形秽,妄自菲薄,要求自尊自贵。

这大概也是“人皆可以为尧舜”的积极意义所在吧。

孟子离娄原文和翻译 第5篇

孟子在这里所讲的道理几乎就是他第一次见梁惠王时所说的那一套的翻版,只不过那时主要是针对从***问题,这一次却是谈的战争与和*的问题了。

在孟子看来,和*当然是很重要的,所以,他也非常**宋牼维护和*的行为。但是,和*的前提是仁义,而不是利害关系。如果用利害关系去换得一时的和*,早晚也会失去和*,不仅失去和*,还会失去国家,失去天下。因为,基于利害关系的和*,实际上隐伏着很多不和*的因素,这就是人与人之间都以利害关系相互对待,一旦利害关系发生冲突,必然导致争斗,失去稳定与和*。相反,如果以仁义为前提赢得和*,则会保持长久的稳定与发展,不仅不会失去和*,而且还会使天下人心归服,安定**。这是因为,基于仁义的和*,使人与人之间都以仁义道德相互对待,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人人忠诚谦让,仁爱正义。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让世界充满爱”,哪里还有什么战争的危机呢?

应该认为,从理论上说,孟子的学说是很有道理的,也是能够自圆其说的。我们今天不是也依然呼唤“让世界充满爱”,呼唤世界的长期稳定与和*吗?但是,从历史和现实的实践来看,无论是战争还是和*,既然有军事行动发生,就不可能没有利害关系在内,也不可能有纯粹为抽象的仁义道德而战的战争和纯粹为抽象的仁义道德而罢兵停战的和*出现,在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尤其没有这种可能。

所以,以仁义为前提的和*,在孟子的时代只能是一种理想。正如以仁义为前提的战争只能是一种理想一样。

孟子离娄原文和翻译 第6篇

【译文】

储子问:“大王派人来探看您,观察是否真的有不同于别人之处。”孟子说:“有什么不同于别人的?尧、舜都和一般人一样啊。”

齐国有户一妻一妾住在一起的人家,丈夫每次出去必定吃饱喝足后才回来。他妻子问和他一块儿吃饭的都是些什么人,他就说都是大富大贵的人。他妻子告诉他的妾说:“丈夫出去就吃饱喝足了再回来,问他和谁一块吃喝,说都是大富大贵的人,但是从来没有显赫的人来,我要窥探他到过些什么地方。”早早起来,她远远地跟着丈夫出去,走完全城没有人站起来和他交谈的。最后到了东城外的墓地,向扫墓的人乞讨些剩余的饭菜,不够再张望四周向其他人乞讨,这就是他吃饱喝足的地方。他妻子回到家,告诉妾说:“丈夫是我们依仗着托付终身的。如今做这样的事!”便和妾一同讥讽丈夫,在厅堂里相对而泣。丈夫并不知道这事,志得意满地从外面回来,向他的妻妾夸耀。在君子看来,人们用来追求富贵荣华的手段,能让他们的妻妾不感到羞耻而相对哭泣的,实在是很少啊!

来自: zhp001007 > 《海平荐文》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孟子》第13章 尽心上(译文)| 儒家思想

《孟子》第13章 尽心上(译文)| 儒家思想《孟子》第13章 尽心上(译文)孟子说:“等待周文王出来才奋发的人,那是一般百姓。至于那些英雄豪杰,即使没有周文王,也能奋发。”孟子说:“君子有三种乐趣,...

《孟子》尽心上

孟子说:_充分运用心灵思考的人,是知道人的本性的人。归结孟子为典 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者。)我们理解孟子的意思,是说天地万物我都 能。孟子说:_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孟子...

《孟子》成语、俗语集释

《孟子》成语、俗语集释同《论语》一样,《孟子》语言的生命力更强,其中大量的语言转化成今天的格言、成语和俗语。释:如今燕国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里的百姓认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

《明心宝鉴》注释(下)——人生之道!

太公曰:_法不加于君子,礼不责于小人。_桓范曰:_轩冕以重君子,缧绁以罚小人。_《易》曰:_礼防君...

孟子名言精选(原文及译文)

1.人皆可以为尧舜关于爱情。译文:人人都可以当尧舜这样的好人。2.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译文: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

《孟子》第171讲【告子章句下】(9)

孟子说:不让君主向道,不让君主有志于使天下归仁,就只是帮他赚钱,就像是在帮夏桀赚钱是一样的,是帮他搜刮财富。孟子曰:“今之事君...

出自《孟子》的78个成语

出自《孟子》的78个成语。(注:范仲淹名句_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_即化于此)这句话表达的是孟子要求为政者要以承担天下苍生的疾苦为己任,关注天下人民百姓。语出《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原文及翻译

孟子原文及翻译。”孟子居住在邹国(的时候),季任正在任国代理国政,送礼物来结交孟子,孟子收了礼物却不回谢。(孟子)居住在平陆(的时候),储子担任齐国的相,送礼物来结交孟子,孟子收了礼也...

《孝经》经典名言名句及译文

原文: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译文:孔...

微信扫码,在手机上查看选中内容

微信扫码,在手机上查看选中内容

孟子离娄原文和翻译 第7篇

【译文】

禹、稷在太平年代,三过家门而不进,孔子以此为贤德。颜子在动乱年代,居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一小篮饭,一瓢水,别人忍受不了这种苦,颜子不改变他以此为乐的生活,孔子以此为贤德。孟子说:“禹、稷、颜回持有的是同一个道理。禹想到天下有人遭了水淹,就好像是自己让他们淹的一样;稷想到天下有饿着的人,就好像是自己让他们挨了饿一样,所以他们那么焦急。禹、稷、颜子如果交换了位置那也一样。现在有住在同一间屋子的人争斗,为了救他们,即使披散头发戴上帽子也不要紧;乡里的邻居有互相争斗的,如果披散着头发就带上帽子去救他们,那就糊涂了,即使关起门都可以。”

孟子离娄原文和翻译 第8篇

所谓“今之事君者”的说法,显然是富国强兵的说法,而孟子所反对的,正是这种不行仁政而穷兵续武的搞法,所以他深恶痛绝地说:“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把那些自夸能富国强兵的人称为“民贼”。

这里实际上就是“富国强兵”与“仁义道德”之间的冲突。

所谓“春秋无义战”,(《孟子·尽心下》)既然如此,战国又有多少“义战”呢?所以,在孟子的时代,战争与仁义道德,至少在孟子的思想上是格格不入的。正因为这样,他才一贯反对靠战争,靠军事力量取胜的“霸道”,而主张靠**,靠仁义道德吸引人,感化人的“王道”。这是仁义道德与“强兵”的冲突。

至于“富国”,讲的是“利”,追求的是“辟土地,充府库”,这与他所说的“以义**,何必言利”正是针锋相对的观点。遭到他的反对更是理所当然的了。

由此可见,孟子之所以深恶痛绝那些自诩能够富国强兵的“今之所谓良臣”,是以“君不乡道,不志于仁”为前提的。换言之,这些人所搞的富国强兵是与孟子心目中的仁义道德相对立的。假如这些国家的君主“乡道而志于仁”,假如这些“今之所谓良臣”既富国强兵又行仁义道德,那孟子又该怎么说呢?

当然,这都是“假如”,正如我们在前面所说,孟子之所以形成他的这种思想,正是因为他所处的现实是“富国强兵”与“仁义道德”相对立的。因此,要抽象出来问这个问题,就只有我们自己来回答了。假如真能够既富国强兵及行仁义道德,二者得兼,又何乐而不为呢?我们今天说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正是这种“二者得兼”的追求吗?

孟子离娄原文和翻译 第9篇

孟子说:“从尧、舜到商汤,有五百多年,像禹和皋陶,是亲眼见到过而知道尧、舜的;至于商汤,则是听了传说才知道的。从商汤到文王,有五百多年,像伊尹和莱朱,是亲眼见过而知道商汤的;至于文王,则是听了传说才知道的。从文王到孔子,又有五百多年,像太公望和散宜生,是亲眼见过而知道文王的;至于孔子,则是听了传说才知道的。从孔子到现在,有一百多年,离圣人的时代是这样的不远,离圣人的家乡是这样的近,这样的条件下还没有继承的人,那也就不会有继承的人了!”

孟子离娄原文和翻译 第10篇

【译文】

孟子说:“凭空说话不好,这个不好的结果,和遮蔽贤德的人一样。”

徐子问:“孔子多次称赞水,说:'水啊,水啊!’孔子称赞水的什么呢?”

孟子说:“有本源的水滚滚向前,不分白天和黑夜,把沟坎填满了就继续前进,奔流到四海。有源头的都如此,孔子看中的就是这一点。如果没有源头,七八月的时候雨水充沛,盈满了沟渠和水道,但干涸的日子也是立等可待的。所以名过其实是君子觉得可耻的。”

孟子离娄原文和翻译 第11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

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离娄原文和翻译 第12篇

①庄暴:人名,即下文提到的的庄子。

②见(xiàn)于王:被齐王召见或朝见齐王。

③乐(yuè):《说文》:“五声八音总名。”《易》曰:“雷出地奋豫,**以作乐崇德。”《礼记·乐记》:“**之

所以饰喜也”“天地之和”“德之华也”。可见,古代的乐是为了身心合德而作。音乐是道德感情的心声,也是回归天地万物

**境界的途径。

④庶几:差不多。朱熹《集注》云:“近辞也,言近于。”,这里指“差不多治理好了,***了”。

孟子离娄原文和翻译 第13篇

【译文】

孟子说:“即使有离娄那样敏锐的视力,有公输班那样精巧的手艺,如果不使用圆规和曲尺,也画不出方形和圆形。即使有师旷那样的听力,如果不根据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尧舜所遵循的道路,如果不施行爱民的政策,也不能把天下治理好。现在有些国君虽有仁爱之心、仁爱之誉,但百姓却未能受到恩惠,未能被后世效法,就是因为不实行先王的道路的缘故。所以说,仅有善心不足以用来治理国政,仅有法度不能使之自行实施。《诗经》上说:'无过失也无遗忘,一切都按旧规章。’遵守先王的法度竟然会犯错误,这是没有的事。圣人既已竭尽了视力,再加以圆规、曲尺、水准、墨线,画方、圆、平、直是用不胜用的;既已竭尽了听力,再加以六律以校正五音,也是用不胜用的;既已竭尽了心思,再加以怜悯百姓的政策,因此就可以使仁爱覆盖天下。

孟子离娄原文和翻译 第14篇

从方法上说,大禹治水顺应水性,重在疏导;白圭治水却高筑堤防,重在堵塞。

从效果上说,大禹最终将水导入四海,而白圭却把水堵塞后流向邻国。导入四海造福人民而于人无害,流向邻国则是损人利己,仁者厌恶的行为。

所以孟子一再说:“你错了。”并不承认白圭治水有什么了不起,更不用说超过大禹了。

从白圭治水“以邻国为壑”联想到我们生活中“以邻为壑”的现象,那可真是比比皆是,举不胜举的了。比如说,一个普遍现象是,自己家里装修得非常豪华舒适,干净得一尘不染,但却把垃圾桶垃圾袋放在与邻居共用的楼道里;自己家里的花岗石地面或木地板或纯羊毛地毯要保持清洁,却把一家人乃至客人的臭鞋子都堆在门外楼道上摆展览,让上上下下的邻居都在鞋阵中捂鼻而行。这只是最为常见最为普遍的生活小事,至于那商家之间的竞争,同事之间的勾心斗角,****中的你死我活,“以邻为壑”的**更是无所不用其极。总而言之就是一种损人利己,嫁祸于人的行为。

当然,你知道“以邻为壑”,人家也同样知道“以邻为壑”,结果是人人都成了“邻”,成了“壑”,到时候,也就没有一处干净,没有一处不受灾害了。由此看来,“以邻为壑”的最终结果是害人害己。所以,还是收起这种“仁人所恶”的“以邻为壑”**,“以邻为友”,大家和睦相处,互相帮助的好。

孟子离娄原文和翻译 第15篇

【译文】

孟子对乐正子说:“你追随王子敖来,只不过为了吃喝而已。我没有想到你学了古人的道理竟然是为了吃吃喝喝。”

孟子说:“不孝的情况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后代的罪过为最大.舜没有禀告父母就娶妻,为的就是怕没有后代。所以,君子认为他虽然没有禀告,但实际上和禀告了一样。”

孟子说:“建立人与人相互亲爱的关系的实质内容,是侍奉亲人。选择最佳行为方式的实质内容,是跟从兄长。用智慧行事的实质内容,是懂得这两点而不违背它。社会行为规范的实质内容,是节制文化中的这两点。快乐的实质内容,是喜欢这两点,快乐就会产生。快乐产生了又怎能停止,不能停止,人就会在不知不觉间高兴得手舞足蹈。”

孟子离娄原文和翻译 第16篇

万章问曰:“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之小子狂简,进取,不忘其初。’(1)孔子在陈,何思鲁之狂士?”

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 狷者有所不为也’。(2)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敢问何如斯可谓狂矣?”

曰:“如琴张(3)、曾皙、牧皮(4)者,孔子之所谓狂矣。”

“何以谓之狂也?”

曰:“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6)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洁之士而与之,是狷也, 是又其次也。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 原(7)乎!乡原,德之贼也(8)。”’

曰:“何如斯可谓之乡原矣?”

曰:“‘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 古之人。行何为踽踽凉凉(9)?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阉 然(10)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

万子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

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人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11),恐其乱 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 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君子反经(12) 而已矣。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

孟子离娄原文和翻译 第17篇

【译文】

孟子说:“天下有了正常的道路,小的规律就服从于大的规律,有小贤的人就服从于大贤的人;天下失去了正常的道路,力量小的就服从于力量大的,势力弱的就服从于势力强的。这两种情况,都是天意。顺从天意的就能生存,违背天意的就要灭亡。齐景公说:'既不能命令别人,又不能接受别人的命令,只能是死路一条。’于是痛哭着把女儿嫁给吴国。

“现今小国效法大国,但却耻于接受大国的指令,这就好比学生耻于听命于老师一样。如果以之为耻,就不如效法周文王。效法周文王,大国五年,小国七年,必定能够掌握天下的治理权。《诗经》上说:'殷商的子孙后裔,成群结队地不安宁。上帝既然已经授意,何不都穿上周朝服?诸侯都穿上周朝服,说明天命会转移。殷朝的读书人浅薄且敏捷,如今也只得洒酒于地助祭于周京。’孔子说:'仁爱不是用数量众多来衡量的,如果国家君主喜好仁爱,那就天下无敌。’如今想要无敌于天下但又不以仁爱为本,就好比是忍受酷热而不用凉水冲洗。《诗经》上说得好:'谁能手执烫东西,却不用凉水冲洗?’”

孟子离娄原文和翻译 第18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志士(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孟子离娄原文和翻译 第19篇

【译文】

孟子说:“圆规和曲尺,是方与圆的准则;圣人的作为,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想要做君主,就要走君主的道路;想要做臣子,就要走臣子的道路。这二者不过是效法尧、舜罢了。不以舜之所以侍奉尧的作为来侍奉君主,就是不敬奉自己的君主;不以尧之所以治理民众的作为来治理民众,就是残害自己的百姓。孔子说:'道路只有两条,爱民与不爱民而已。’残暴虐害老百姓太过分则身被杀国亦亡;不太过分,则自身危险国力削弱,这就称之为'昏暗乱常和暴虐嗜杀’,即使有孝子及孙子,历百世也改变不了。《诗经》上说:'殷商可以借鉴的教训并不遥远,就是在前一代的夏朝。’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孟子离娄原文和翻译 第20篇

庄暴①见孟子,曰:“暴见于王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③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④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14)?”

王变乎色⑤,曰:“寡人非能好**之乐也,直⑥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⑦,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⑧之音,举⑨疾首蹩頞⑩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11)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⑨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12)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13)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孟子离娄原文和翻译 第21篇

那就只能十分抽一,完全合于尧舜之道了。

白圭知道孟子主张薄赋税,所以故意来问他,定税率为二十抽一怎么样。殊不知,孟子从实际情况出发,奉行的是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所以,在这里展开了一次中庸的现实运用。既回答了白圭的问题,又表明了自己无过无不及的主张。

财政税收是维持一个国家运转必不可少的**。可是,财政税收多少合适?这就是一个问题了。如果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太多,太重,老百姓就会受不了,怨声载道;如果偷税漏税太多,税率太低,国家财政紧张,入不敷出,又会影响国家机构的正常运转。孟子是深深知道这一点的,所以,他从实际出发,指出,如果按照白圭所提出的税率,二十抽一,赋税倒是薄了,老百姓的负担倒是减轻了,可国家怎么运转呢?除非像那边远落后的貉国那样,根本就没有国家的机构,没有靠财政负担的单位和国家工作人员。但文明进化的中原国家既然已不可能回到像貉国那样的原始状态,怎能实现像貉国那样的税收**呢?当然,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收得多越好,像暴虐的夏络那样,模征暴敛,把人民逼入水深火热之中。所以,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只有恰到好处,才是儒者的追求。

孟子离娄原文和翻译 第22篇

【译文】

孟子说:“君子之所以与常人不同,是因为他居心不同。君子心里存在着仁爱,存在着礼义。仁者爱护他人,讲礼义的人尊敬他人。爱护他人的人,人们常常爱戴他;尊敬他人的人,人们常常尊敬他。假如有个人,对待我韩恒不讲理,那么君子必定自我反省:我一定有所怠慢,否则这事情怎么会发生到我头上?于是君子自己反省而更加仁了。自己反省而更有礼了,但是蛮横的态度依然,君子必定自我反省,我一定不够忠敬。于是君子反省而更忠敬了,但是蛮横的态度没有改变,君子就会说:'这不过是个狂妄之徒罢了。这样子,那和禽兽有什么不同呢?对于禽兽又有什么可计较的?’所以君子有终身的忧虑,没有一时的担心。这样的忧虑则是有的:舜是人;我也是人。舜被天下的人效法,传及后世,我却免不了只是一个普通人,这才是要忧虑的。担忧这个做什么呢?想象舜那样。至于君子别的担心就没有了。不仁爱的事情不做,不合于礼义的事情不做。即使有一时的祸患,君子也不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