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赏析(合集4篇)

《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赏析(合集4篇)

时间:2023-12-01 12:14:30 古诗文

《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赏析 第1篇

这首散曲有何特点?

“天净沙”是曲牌,规定了作品的格式,“秋思”才是题目,规定作品的内容,曲牌标志着俗乐的血统,题目则透露出文人诗的神韵,我们今天读这首《天净沙》已经脱离了音乐的背景,因此直接感受到的是文字本身的节奏。《天净沙》这个曲牌完全是由六言句和四言句组成的,每句的字数都是偶数。脱离了音乐的《天净沙》看起来几乎就是一首句句押韵的六言绝句,读起来有一种俗的味道,就跟五七言的绝句不一样。

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名词多,动词少。整个一首作品,只有“西下”和“在”可以算是动作,但意思也是很虚的,突出的仍然是夕阳,断肠人和天涯这三个形象。更有甚者,前三句十八个字,连用了九个名词,三个一组排在一起,一个动词都没有。这种只用名词,不用动词的句法叫做“名词句”,是汉语诗歌中一首很有特点的句法。

《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赏析 第2篇

这首曲子的题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秋士易感,是中国文坛古老的传统。自屈原的《离骚》起一直延续到现在。《乐记》中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意思是外物使人内心的情意活动起来。那又是什么东西能让外物动起来呢?《诗品》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在他认为,这种能让物动,从而引起你内心感动的'是‘气’。那气又是什么呢?古人认为,宇宙间有阴阳二气,是它们的运行才产生了天地万物和四时晨昏。譬如:夏天阳气最盛,所以草木茂盛。但盛到极点就开始衰落,阴气渐生,慢慢到了秋天和冬天。而秋冬之际阴气最重,因而草木衰败。阴到极点又转为阳,阳生而万物长,所以春天就会百花齐放。由于四季的冷暖不同,自然景色也不同,人的内心也就随着这些变化而感动。春天草木的萌发让人联想到美好,所以引起喜欢的心理。秋天草木的凋零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衰老与终结。因此会让人感到忧愁和悲伤。《离骚》中屈原叹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宋玉在《九辩》里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陆机《文赋》云:“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但他们的思想感情却是相同的。

再看他的布景:“又是黄昏,一天快要结束。夕阳斜挂在山头欲落还留的样子,依依不舍得完成了一天的使命。让眼前的景色真是满目凄凉,藤是枯萎的藤,已经没有了生命。树是千年老树,飒飒的西风在吹着它走向风烛残年。道是荒凉的古道,马是体弱无力的瘦马。飘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对如此萧瑟的景色怎么能不断肠呢。你看这小桥、流水、人家都是那么安详,那么静謚。又是那么温馨。而我的家乡、亲人却又离我那么远。哦,他们还好吗?天气渐渐变冷,他们加了衣服吗?买了被子吗?这一切的一切是都么让人牵挂。既然那么让人牵肠挂肚,我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为了所谓的前程吗?为了那所谓的功名吗?那功名离我近吗?远吗?京城的路还有多长呢?我又是那么的迷茫。在这样的黄昏中,在这样的古道上。又是这样萧瑟的季节。我是继续去追求功名呢?还是会去服侍那年老的双亲呢?我自己也不能回答自己。只好满怀愁绪的徘徊在漫漫得古道上了……。”如此萧瑟的景色让人满目凄凉,又加上安详,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悲伤更为凄沥。写景之妙尽妙于此也!

再看他用字:“枯,老,昏,古,瘦,下一字便觉愁重十分,成一句已经不能自己。至于成篇可让人泣不成声也。最绝处在马之前下一‘瘦’字,妙在欲写人之瘦而偏不写人,由写马之瘦而衬出其人之瘦,其人之清贫。路途跋涉之艰辛。求功名之困苦。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读此曲而不泪下者不明其意也。

拓展

天净沙秋思原文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天净沙:曲牌名。

⑵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的乌鸦。昏:傍晚。

⑶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⑷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⑸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白话译文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赏析 第3篇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写作背景]

[注解]

天净沙:曲牌名。

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的乌鸦。昏:傍晚。

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译文]

缠绕枯藤的老树上,黄昏时栖息着几只乌鸦,小桥下溪水涓涓,小溪边上有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西风飒飒,游子骑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夕阳已经向西边落下了,游子还飘泊在异乡,不知哪里是他的归宿呀。

译文1:

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 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来,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极远的地方。

译文2: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1、这首**是元散曲中咏景的佳作,被《中原音韵》誉为“ 秋思之祖””,为历代所传诵。**仅 28 字,写了十种景物,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思乡 之情,其中表现主旨的句子是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2、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事物**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赏析 第4篇

一、原文: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二、参考注释:

①天净沙: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曲牌名。

②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元大都(现**人),著名戏曲家。

③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三、赏析: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

诗人把十种*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

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天净沙·秋思 被喻为秋思之祖,用了白描的手法,创造典型的环境,能够烘托出那种思乡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