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望庐山瀑布全诗句 第1篇
这首诗一般认为是公元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
这首诗是七言绝句。此诗中的香炉,即第一首诗开头提到的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
“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第一首诗说,“壮哉造化功!”正是这“造化”才能将这巨物“挂”起来,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
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最后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宋人魏庆之说:“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诗人玉屑》)这个看法在这首诗里似乎特别有说服力。比如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隐隐地把山间的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出来了。“挂”字前面已经提到了,那个“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很难设想换掉这三个字,这首诗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中唐诗人徐凝也写了一首《庐山瀑布》。诗云:“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场景虽也不小,但还是给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瀑布,显得很实,很板,虽是小诗,却颇有点大赋的气味。比起李白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相去实在甚远。苏轼说:“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戏徐凝瀑布诗》)话虽不无过激之处,然其基本倾向还是正确的,表现了苏轼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颇有见地的鉴赏家。
这首七绝因篇幅较小,诗人用夸张的比喻把景物升腾到更高的境界,达到写瀑布的极致,极为夸张,但又清新自然,浅显生动,同时具有动荡开阔的气势,飞动流走的章法,跳跃腾挪,纵横捭阖,亦有歌行的气势和特点。
古诗望庐山瀑布全诗句 第2篇
这是一首描写庐山瀑布壮丽景色的诗。第一句把高耸入云的山峦比作香炉,把袅袅飘升的雾气比作炉中的紫烟,恰当而又新奇。第二句直写所望瀑布的印象。“挂”字用得特别生动,既写出了瀑布垂直而下,又写出了山势陡峭高峻。后两句写陡峭山壁前瀑布跌落的形象,用“三千尺”和“疑是银河落九天”把气势庞大的庐山瀑布生动地刻画出来。“疑是”一词,为全诗蒙上了一种恍恍惚惚、亦真亦幻的艺术色彩。
整首诗大气磅礴,热情讴歌了祖国的壮丽山川,使人清晰地感受到诗人激情的脉搏,产生强烈的共鸣,表现出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昂扬的气概。
古诗望庐山瀑布全诗句 第3篇
此诗创作时间不详。
一种说法是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允725年,李白25岁)前后,诗人李白离开他一直居住的湖北安陆地区,南下游览金陵、扬州等地,途中路过位于江西九江的庐山,因久慕庐山之名,特地登山游览,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望庐山瀑布》,同时还写下了《望庐山五老峰》。
另一种说法是安史之乱爆发之后,五十岁的李白和其妻宗氏一起来庐山隐居时期所作的一首风景诗。
【赏析】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第一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庐山北边山峰的名字,因为烟雾缭绕山顶,而且形状与香炉相似而得名。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太阳照在香炉峰上,生出了紫色烟雾。为何是紫烟,而不是白烟或者黑烟?是因为这座山峰的名字叫做香炉,所以生出紫烟来了吗?当然不是!有这么几种解释:有人认为是太阳光与蓝天、云雾交织在一起,显示出紫色的烟雾;也有人说太阳的光芒照射在瀑布激起的的水雾上,出现了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彩虹,远远望去,就好像紫烟缭绕。这些有道理吗?都有道理。但是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道教的信仰。李白从小在四川长大,四川是古代道教重要发源地之一,李白从小受道教的影响特别深,甚至后来成为“有证”的职业道士,他有诗说“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意思是说从十五岁开始就喜欢_访道,到这会儿就没停过。其实当时不仅李白,整个唐朝都信仰道教,道教是唐代的国教,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对道教笃信无疑,很多人还有道士的身份。道教崇尚紫色,所谓“紫气东来”,说的就是当时老子从东方来到函谷关,有人说远远望去仿佛有紫气从东方而来,说明这个紫色在道教的文化里象征着吉祥、高贵。李白的诗中有很多“紫烟”这样的意向,比如“炉火照天地,红星照紫烟”,“素手掬(jū)青霭,罗衣曳(yè)紫烟”,等等,这些都跟道教的活动有关系,所以李白在这首诗中说“日照香炉生紫烟”,一方面可能真是有紫烟升起,另一方面可能由于道教的信仰。这句诗中这个“生”字用的特别好,晚唐诗人杜牧《山行》说“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也用了这个“生”字,这个“生”在这里有升腾的意思,在香炉峰里冉冉升起紫烟,非常具有动感,而且,冉冉升起的紫烟也营造了一种朦胧、神秘的美感,为后面瀑布的出场做了漂亮的铺垫。
第二句“遥看瀑布挂前川”,瀑布像一条白练悬挂在山前,这是远看瀑布的感觉。相信如果大家看过瀑布的国画的话,一定也会有这种感觉。尽管瀑布是奔腾不息,倾泻而下,但远看就仿佛一条巨大的白布高高的挂在山崖之上。李白用他高超的想象力化动为静,道他人所不能道。一个“挂”字(而不是“悬 ”、“过” “下”、“垂”等 )用的非常妙,境界全出、气势很大、动态很足、视觉冲击力很强,堪称炼字典范。
后面两句的比喻和想象就更夸张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把画面由静止又转向瀑布的动态形象。“飞流”描写出瀑布奔流的速度之快;“直下”描写瀑布奔腾的流向,间接反映出山崖的陡峭;而“三千尺”就是瀑布奔腾的高度和气势了。不过,庐山的瀑布真有三千尺吗?当然没有。庐山的主峰是大汉阳峰(百度百科:大汉阳峰在江西省九江市庐山牯岭街以南,是庐山第一高峰,海拔1474米,虽不及五老峰奇险,但雄伟高大,气概非凡),有1400多米高,庐山上的瀑布有20多处,最著名、最长的瀑布大概就是三叠泉瀑布,落差有150多米,那李白诗中的“三千尺”,换算过来就是1000多米,也就是说庐山的瀑布几乎和庐山的主峰一样长,这是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说,李白真是夸张呢!要知道,李白在动情的时候,是特别喜欢用夸张的数字的!比如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所以这个“三千尺”是李白极力用夸张的手法向人展示瀑布那势不可挡的无穷威力。
那么,李白为什么敢说“三千尺”呢?有学者曾这样解释:因为李白年轻。如果说这首诗是李白刚出蜀时所作的话,那大概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前后,此时李白刚刚25岁左右,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从老家四川出发沿江东下,遍览名山大川,遍访名人雅士,目的是为了见世面、扬名气,为了实现自己“帝王之师”的远大抱负!所以,在年轻的李白眼中,庐山的风光不仅是自然风景,更是李白年轻的风采,所以,这是一首青春的诗篇。青春的诗篇就不可能有一说一,青春的诗篇是豪迈的,夸张的!当然,随意这一解释的合理程度是建立在这篇文章是在李白刚出蜀时作为的前提下的。否则,我们只能解释为,这是“李白的风格”!
而且,他还嫌不够,最后加了一句只有这位“谪仙人”李太白才能有的天才比喻“疑是银河落九天”,自从有了“银河”这个词,有谁能想到用“银河”这个人类赋予繁星的美丽词语再反过来比喻地球上的自然景观呢?这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是多么的飘逸、洒脱、仙气十足,似乎整个庐山也变成了一座仙山,一座空中之山!最后,李白还特别加上了“疑是”一词,为全诗加上了一种恍惚、莫名的神秘色彩,然后,诗仙就把笔放下了,诗也就戛然而止,而留给读者的就是无限的想象空间。
下棋,有一个棋逢对手的说法,面对这鬼斧神工的庐山瀑布,大概也就只有“谪仙人”李白能够与之匹敌吧,它激发出诗仙天才的想象和夸张的比喻,写出了这首字字珠玑、惊心动魄的千古之作,成为史上描写瀑布的最佳之作。之后,中唐诗人徐凝写了一首《庐山瀑布》,他说“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不能说徐凝的这首诗写的差,遗憾的是李白的时写在了前头。同样是天才的苏东坡也非常叹服李白这首诗,曾经专门写诗赞叹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当然,这位李白的“超粉”对于徐凝的《庐山瀑布》的评价略显苛刻,他说“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而苏轼自己也留下了一首著名的庐山诗篇------《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同样是写庐山的诗,李白的诗让人有种“神往之”的感觉,特别想去看看庐山的瀑布;而苏轼的诗让我们开始思考人生。我们说“唐诗重情,宋诗重理”,其实是唐人与宋人性情性格的不同,是唐代和宋代两个王朝气质的不同,而李白和苏轼这两位唐宋最伟大的诗人,正好在庐山这个共同的地方为我们演绎了唐诗宋诗的不同美感,人生性情的不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