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摸鱼儿·雁丘词》元好问词作鉴赏赏析(汇总3篇)

《摸鱼儿·雁丘词》元好问词作鉴赏赏析(汇总3篇)

时间:2023-12-06 10:42:14 古诗文

《摸鱼儿·雁丘词》元好问词作鉴赏赏析 第1篇

这是金朝词人元好问的一首爱情词。

所以这首爱情词,并不是写给自己的,而是写给两只大雁的。世人皆知人有感情,从不曾想大雁也是有感情的。所以,词人第一句就劈天盖地来了一句“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正是这开篇的叩天一问,道尽了人世间多少痴情。从此,大雁也成为爱情忠贞的象征。在古代,男女定亲时,男方都要准备一对大雁作为彩礼,寓意男女二人忠贞不渝的爱情。

大雁为何要殉情而死?因为天南地北,它们曾一起从南飞到北,再从北飞到南,在这漫漫路途上,它们已用老翅共飞了几回寒暑。

其间有多少欢乐趣事,比如一起唠嗑,一起饮水,一起栖息。可如今,只剩下我一个人飞,人生还有什么意义,离别实在太苦了,还不如随它而去。人世间像大雁这样的痴儿女并不在少数。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牛郎织女的生死相许;

“千里送寒衣,哭断长城八百里”,是孟姜女与范喜良的生死相许;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生死相许;

“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生死相许;

这人世间如大雁一样的痴儿女何其多哉!想必殉情的大雁应该会说:看那万里层云,千山与暮雪,我孤单只影,又要向哪里飞去呢?

横汾水畔,当年汉武帝横渡时,箫鼓四起,何等热闹,如今斯人已去,徒留寂寞,只见荒烟依旧,草木丛生,秋风萧瑟。为什么词人于下阕首句要提汉武帝呢?

因为汉武帝贵为大汉天子,立下了不世功勋,但还是会老去,无法抵御时间。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谁能永世不灭呢?当然不能。我们注定都要离开这个世界,我们注定都只是过客,所谓“我与秋风皆过客”,然而,这也不能说我们活着没有意义。我们活着,就是要留下我们的真情,留下我们的真爱,留下如大雁一样流传千古的爱情故事。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这就是汉武帝留给我们的永恒时间话题。引用汉武帝“横汾箫鼓”的典故正是为了引出人的生命有限,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有意义的事情。

我想为两只大雁招魂,又有什么用?雁魂也暗自在风雨中啼哭。这里表现了词人对于大雁遭遇的深切同情。词人不相信,殉情的大雁会与无情的莺燕一样,都变为黄土。词人相信,这两只大雁将声名远播,使天地忌妒。这当然是词人的自我宽慰,寄托了对两只大雁的无比深情。

千秋万古,它们将与世长存。我为它们垒个雁丘,是为了留待骚人墨客,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悼念它们。

大雁用自己的生死相许,让词人明白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真谛。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人世间的真情显得多么可贵。记住这只大雁,珍惜身边的真情,认认真真爱一次,为自己也为那个你深爱着的人。

《摸鱼儿·雁丘词》元好问词作鉴赏赏析 第2篇

元好问(1190-1257)金末元初文学家。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是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文坛盟主,是宋金**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诗作成就最高,“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词集为《遗山乐府》。

《摸鱼儿·雁丘词》元好问词作鉴赏赏析 第3篇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1224 ),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除夜宿石头驿赏析鉴赏(除夕系列诗词赏析)

从今天开始跟大家一起赏析几篇关于除夕(春节)的好诗。

【正文】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诗人晚年任抚州(今属江西)刺史时期,某年除夕夜,这时他正寄寓石头驿(今江西省新建县赣江西岸),应该在取道长江东归故乡金坛(今属江苏常州金坛)的途中。戴叔伦,一生皆为地方官,最高时四品。五十三岁任抚州刺史。祖辈父辈皆为隐士,戴叔伦在官场晚年多有隐退之心。全诗表达的是一种寂寞、忧伤之情。

【诗意读解】

在这寂寞的旅店中会有谁来看望慰候我呢?!除夜寒冷的屋里,只有一盏冷清的孤灯与我相依为伴。

今夜是今年中的最后一个夜晚,我还在万里之外的归乡途中,无法赶回到家中与亲人团聚。

回首前面的岁月里竟然一事无成,令人感到寂寥悲伤;但只能独自一人苦笑,也只有自己一人品味其中的酸辛。

奔波的劳苦与忧愁使我容颜更加衰老,白发已爬上双鬓。尽管如此,明日开始又将迎来一新的春天。

【结构分解】

诗的结构:起承转合。五律,每两句为一联。

首联为起联。描述所在地点:旅馆。

第二联为承联。接着说时间:除夕;人物:归途中的自己。

起承(一二)联写实,描述当前的情景。除夕夜的旅馆里,回家途中的一个孤独的自己,只有孤灯与自己相伴。

第三联为转联,转向思绪的感慨。此情此景,转得自然。人在孤独闲暇时,容易回顾过往,自笑辛酸。

第四联为合联。寂寥的愁绪,残破的身躯体现在满鬓的白发,尽管如此,明日又逢春天。收回来点题,今日除夕夜,明日自是春。一个“又”字,给人感觉对春也没有太多的期望。与全律表达的忧伤情绪紧紧相扣。

【格律分析】

仄仄**仄, **仄仄*

***仄仄, 仄仄仄**

仄仄**仄, **仄仄*

***仄仄, 仄仄仄**

第七句本是“***仄仄”,用作了“**仄*仄”,看似有孤*之嫌疑(如何定义孤*,有甲乙两派,甲派认为非押韵句,无孤*之说。乙派认为,两仄夹一*就是孤*。),但这个句式确实很多诗里出现,包括一些名诗,比如『不见李生久』(杜甫《不见》); 『十室几人在』(杜甫《征夫》);『生当做人杰』(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杰在*水韵中为入声字为仄)等。

“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是很常见的,它和常规的诗句一样常见。”

“这种特定的*仄格式,习惯上常常用在第七句”。(王力《诗词格律》)

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一个“拗救”句。即第三字该用“*”而用了“仄”,于是在第四字位置补回一个*声,叫做“三拗四救”。

也如同王力教授说的常用于第七句(我想他说的是律,如果是绝句的话,那就是第三句。),所以无论是律的第七句还是绝句的第三句,都是非押韵句。这是符合甲派的观点。(其实不押韵的第一句也常出现这个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