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诗经十五国风分布图(实用18篇)

诗经十五国风分布图(实用18篇)

时间:2023-12-10 12:10:48 古诗文

诗经十五国风分布图 第1篇

《国风》的前两篇分别是《周南》和《召南》,两篇风格相似,故常常统称为《二南》。但《二南》并没有对应的诸侯国名,所以到底指的是哪两个地域,从古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汉朝人认为《二南》产生于今陕西岐山一带。后人根据相应诗篇内容,将区域扩展到今河南省西南部和湖北省北部。

清代马瑞辰(1777-1853)《毛诗传笺通释》认为“南”是古国名,在今陕西省。周天子将“南”分封为周公旦和召公奭作采邑,采邑不能称国,所以分别称为“周南”“召南”。

清代方玉润(1811-1883)《诗经原始》认为“周”是地名,在岐山之阳,“召”也是地名,两地以南地区就分别称为“周南”“召南”。

现代有些学者根据甲骨文和相关古代典籍研究,认为“南”的本义是指一种古老的乐器,后来演变为一种地方曲调的专名,古书称作“南音”。“南”这种曲调最初盛行于江汉流域,以后才逐步影响到附近北方的地区。同时“南”又是方位的名称,周人所认为的“南方地区”大致指的也是这一带。所以《二南》中的诗就是用“南音”演唱的歌词,来自今天江汉流域的各诸侯国。

以上说法各有道理,但哪一种才是最合理的,我认为还是要回归《诗经》原文,从原文中去寻找线索。

《周南》包含11首诗,其中:

《关雎》有“在河之洲”,“河”可能指黄河。

《兔罝》中的“兔”通“菟”,指“於菟”,这是古代南方人对老虎的称呼。

《汉广》多次提到“汉”和“江”,即汉江和长江,可以认为该诗产生于汉江与长江的交汇处,即今湖北省武汉市一带。

《汝坟》所说的“汝坟”即汝水的堤岸,古汝水流经今河南省西部和南部、江西省西部注入淮河。

《召南》包含14首诗,其中:

《草虫》有“陟彼南山”,《殷其雷》也多次提到“南山”,“南山”可能指终南山,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

《摽有梅》所提到的梅树是南方植物,今天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周朝时候气候比较温暖,梅树的分布地区应可适当向北扩展。

《江有汜》提到的“江”,可能指长江。

综上所述,《二南》中很多篇目都透露出浓厚的南国味道,可以认为是西周至春秋时期南方各诸侯国的民歌,对应区域大概是今天黄河以南到长江以北的广大区域。

诗经十五国风分布图 第2篇

十五国风,即十五个不同地区的乐歌——目录:

南区--《周南》、《召南》、《陈风》

西区--《秦风》、《豳风》

北区--《魏风》、《唐风》

中区--《郑风》、《卫风》、《邶风》、《鄘风》、《王风》、《桧风》、《曹风》

东区--《齐风》

——火车卧铺座位分布图

火车卧铺座位分布图

火车上的座位通常是固定的,有各自的编号,那么,具体是怎样的呢?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火车卧铺座位分布图,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浏览!

诗经十五国风分布图 第3篇

周人自称夏人的后裔,而夏的活动范围核心大约在晋西南。周人的活动范围在陕西,比夏人偏西一些。周人有可能并不是夏人的嫡系后代,而是当初夏人统治之下的其中一支,不过这只是猜想。

周人先公1:后稷(年代:夏朝之前)

周人自称最早的先祖是“弃”,传说弃是帝喾正妃姜嫄的儿子,姜嫄踩巨人大脚印而生。弃在帝舜时期做“后稷”(后=司=掌管,稷=农作物,后稷合在一起类似后世的大司农,考虑到农业在古代的重要性,可以说这是很大的官),周人也通常用“后稷”这个官职名代指“弃”这个人。

另外,商朝的起源神话是:帝喾侧妃简狄吞下玄鸟蛋,生下商人的祖先。很多学者认为,商朝起源神话在前,而周人的神话在后,是受商朝起源神话影响而编造的。因为从世系代数上来说,商王祖先的世系还算比较可信,但周人从后稷到公刘跨越整个夏朝数百年,居然才三四代,明显太少了。

《诗经·大雅·生民》就是在赞颂后稷的功德。

周人先公2:公刘(年代:夏末商初)

公是尊称,公刘实际上是姬姓、名刘。

公刘的贡献是带领周人迁到豳(bin1)这个地方生活。豳的地理位置在周原,也就是陕西平原,现在西安的西北方向数百公里所在的区域。《诗经·大雅》中有《公刘》一篇赞颂他。

周人先公3、4、5:古公亶父(周太王)、季历、周文王(年代:商末)

古公亶父是周文王的祖父。古是表示年代久,公是尊称,古公亶父实际上是姬姓、名亶或者亶父(父有可能是尊称,也有可能是名的一部分)。

季历是周文王的父亲,又叫公季、王季、周王季,被商王文丁(商纣王的爷爷还是父亲我忘了)杀害。季历是三兄弟中的老三,按照伯仲季称呼为季,历是他的名。

周文王自不必说,姬姓,名昌。

这三人的贡献是什么呢?是将周人族群迁至岐山附近,并打退外敌稳定下来。

《诗经·大雅》中《绵》《皇矣》两篇歌颂了三人的功德,讲述了他们怎么安居乐业,怎么打败敌人。

周人先公6(同时是周人先王1):周武王(年代:商末周初)

周武王姬姓、名发。

和《封神演义》小说不同的是,历史上的“发”在伐纣成功三四年后就去世,传位给周成王。由于成王年幼,早期实际由周武王的四弟“旦”执政,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周公。

(这里啰嗦一句,不称之为姬发,因为先秦并不用“姓+名/字”的称呼方式,最多用“氏+名/字”,但更多情况下单独称呼“名/字”,或者用“尊称+名/字”,或者称呼官职、身份。)

《诗经·大雅·大明》篇赞颂武王伐纣。上述5篇诗构成一组,可以看作周人的开国史诗。

周朝的祖地在陕西:最早是周原上的豳地,后来稍稍南迁至岐山附近,最后又定都丰京、镐京(两者隔水相望,都在西安附近),因此镐京被称作“宗周”,即周的宗庙所在。

而伐商成功后,周武王带领一群大臣来到洛阳和嵩山附近,远望东北的朝歌(实际上好几百公里根本看不到),认为脚下这里是天下的中心(何尊铭文“宅兹中国”的“中国”),所以打算好好建设这里。

后来周公旦真正建设了洛阳城,史称“周公营洛”。洛阳被称作“成周”,也就是周的功业最终在这里建成、成就。

西周名义上的首都是宗周,但实际上的首都是两都制。洛阳甚至更重要,因为:1)这里是大邑商的故地,文化经济都更发达。2)地理上,洛阳才是当时“天下”的中心,统治洛阳,才能辐射到四周,使得周人可以真正统治“天下”。当时的宗周是很偏的,地图上,宗周西边是秦地,但周初并没有分封给秦非子,还没有秦这个国。西周初年,宗周自己就是华夏“边境”。

管辖宗周和成周的,分别是周武王的两个弟弟,召公奭和周公旦,史称“周召分陕”。他们的封国是燕国和鲁国,但自己都没去,而是派了儿子过去,他们的后代分别成为两国国君。鲁国是制定了礼乐制度的周公后代,所以后世鲁国才那么特殊。

周朝初年,商人的旧势力还是很强的。为了防止商人死灰复燃,除了让周公营洛之外,还做了一些其他举措:

(1)把成周东北的大邑商分成三块,朝歌以北为邶国,以南为鄘国,以东为卫国。然后把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分封到邶国,另外两国分封给姬姓。

(2)在成周东边分封一系列嫡系的姬姓诸侯国,监视商人。比如周武王的另外三个弟弟,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合称“三监”(有个别说法认为管+蔡+武庚才是三监,聊备一说),被派来监视武庚。

但万万没想到,三监因为不服周公,裹挟武庚叛乱,史称“三监之乱”或“管蔡之乱”。最终叛乱被周公花了三年平定。此后商人势力彻底翻不起浪花,周公在成周和殷商故地建立起真正的统治。

周公是周朝初年稳定政局的关键人物,并且制订了周礼新秩序,后来功遂身退,还政周成王。(这里的还政很大概率不存在阴谋论,因为周公制定周礼的目的就是制定规则,如果自己带头破坏,后世周礼就推行不起来了。)所以哪怕是商人后裔孔子,都对周公十分推崇,认为周礼功垂后世。

好了,历史科普到此结束,下面正式讲《诗经》十五国风的顺序。了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之后,下面的内容就容易理解了。

诗经十五国风分布图 第4篇

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说:爱情对于男子只是生活中的一段插曲,而对于女人则是生命的全部。确实,一个姑娘生活中最艰巨的任务就是反复证实小伙子的爱情是执着专一,永恒不变的。因而,恋爱中的姑娘永远没有精神的'安宁。对方一个异常的表情,会激起她心中的波澜;对方一个失爱的举动,更会使她痛苦无比,寝食难安。《郑风·狡童》中的这位女子就是如此,或许是一次口角,或许是一个误会,小伙子两个失爱的举动,她竟为之寝食不安,直言痛呼。

首先,诗的两章通过循序渐进的结构方式,有层次地表现了这对恋人之间已经出现的疏离过程。第一章曰:“不与我言”,第二章承之曰:“不与我食”,这不是同时并举,而是逐步发展。所谓“不与我言”,并非道途相遇,掉头不顾,而当理解为共食之时,不瞅不睬;所谓“不与我食”,是指始而为共食之时,不瞅不睬,继而至分而居之,不与共食。爱情的小舟,遇到了急风狂浪,正面临倾覆的危险。与此相应,女子失恋的痛苦也随之步步加深。共食不睬,虽一日三餐不宁而长夜同寝尚安;而分居离食,就食不甘味更寝不安席了。因此这位女子要直言呼告,痛诉怨恨。

其次,诗篇通过直言痛呼的人物语言,刻画了一个初遭失恋而情感缠绵,对恋人仍一往情深的女子形象。《诗经》中刻划了许多遭遇情变的形象,情变程度有别,痛苦感受不同。《郑风·狡童》中的女子面临失恋的情况,听她的呼告,能感觉在怨恨与焦虑中,仍对恋人充满了渴望与深情。“狡童”的“狡”,一说通“佼”,亦即强壮俊美之意;如此理解,“彼狡童兮”,亦即“那个强壮漂亮的小伙子啊”。这就是骂中有爱,恨中带恋了。所谓“若忿,若憾,若谑,若真,情之至也”(陈继揆《读风臆补》)。而两章的后两句“**之故,使我不能餐兮”、“**之故,使我不能息兮”,则由前两句第三人称的“彼”,转变为第二人称的直面式的呼告了,从而把对“狡童”的恋慕期待之情表现得缠绵难割。

古老的《诗经》,传达的是古今相通之情,只因语言简奥,才会艰深难解。《郑风·狡童》则不然,不仅女子的感情哀伤动人,女子的呼告也是明白如话,句句入耳。可是,一首直抒胸臆之诗,千百年来却久遭曲解。“诗必取足于己,空诸依傍而词意相宣,庶几斐然成章;……尽舍诗中所言而别求诗外之物,不屑眉睫之间而上穷碧落、下及黄泉,以冀弋获,此可以考史,可以说教,然而非谈艺之当务也”(《管锥编》第一册)。钱钟书对“《诗》作诗读”之旨作了淋漓透辟的发挥,读《郑风·狡童》然,读一切古诗均然。

《国风·郑风·狡童》创作背景

关于《郑风·狡童》这首诗,汉代经生以之为刺诗。郑昭公忽不能与贤人共图国事,致使祭仲擅权,危害国家,故诗人作此刺之。后人多从其说。而现代学者一般不赞成这种说法,认为这是一首热烈的情歌或女子失恋的诗歌。

诗经十五国风分布图 第5篇

再次搬出这张图:

还记得文章开始说的两个原则吗?——由内向外、先亲后疏。

(1)成周之南:《周南》

成周(河南洛阳)是周朝功业建成的地方,“宅兹中国”的“中国”,是周朝定鼎“天下”的核心。

具体来说,“周南”的“周”,是指周公旦的采邑在这里。

(2)宗周之南:《召南》

宗周(陕西西安)是周朝的祖宗所在、“龙兴之地”,有如满洲对于满清之意义一样,虽然处在靠近边境,但非常重要。

周武王死后,实际治理宗周的是召公奭,因此宗周南方的诗歌叫《召南》。召公奭的实际封地在燕国(其实应该写作郾国,燕国是秦人的写法),但他只派了儿子过去,自己还是留在宗周,以宗周为采邑。(采邑和封邑是两个概念,采邑的意思是这片地方的税收和上贡全归某个人。)

(3、4、5)殷商故地:《邶风》《鄘风》《卫风》

商虽然被周取代,但殷商故地依旧是“天下”的中心,最繁荣的地带。朝歌离成周也不远,就在洛阳东北方向几百公里,现在都在河南境内。

殷商故地被一分为三:邶、鄘、卫。因此有三个国风。三监之乱后,邶国、鄘国灭国,只有卫国独存。

把殷商故地的国风排在仅次于成周、宗周的次序,表明了对前朝的一定尊重,是“二王三恪”制度的具体体现。

(6)王畿地区:《王风》

所谓王畿地区,就是都城之外,周王室实际能管辖的附近区域。地图上,洛阳东边的王畿地区更发达,人口密度更大,毕竟更靠近殷商故地。

(7)近东之地——郑国:《郑风》

郑国就在成周洛阳的东边一点点。郑国的开国封君虽然是仅仅是第五代周王(周厉王)的儿子“友”(郑桓公),不是周初就分封的。但郑国所在地区和王畿非常非常近,郑国是周在东方的重要屏障,因此排名靠前。

郑实际上也是很古老的一个国名。古郑国在陕西,在宗周的东边。而周统治“中国”之后,又在成周的东边建立了“新郑”(现在的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区),并且分封了一个新的郑国。

(8)远东之地——齐国:《齐风》

齐国是周朝统治的最东边,开国封君是姜子牙。

(其实姜子牙这个称呼是不对的,先秦并不用“姓+名/字”称呼男性。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因受到周文王的渴望,因此又被称作太公望。下列这些称呼都是可以的:尚、子牙;吕尚、吕子牙;吕望、吕公望、太公望。)

齐国的分封,表明周朝已经能稳稳掌控中原(成周),并且势力范围沿着黄河一直渗透到海边,中间穿透东夷的族群所在地。这样一个重要的地方,肯定只有和周朝亲近的人才能被分封过去。

(9、10)近西之地——魏晋之地:《魏风》《唐风》

古魏国(并非后来三家分晋的魏国)在商朝时为芮国。芮国之前不可考,但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是传说中的夏朝故地。

唐国则更久远,是传说中的陶唐古国,陶唐氏帝尧的统治区域。后来的晋国所在。

和三监、郑国作为东方屏障类似,魏晋之地是成周王畿的西方屏障。

魏、唐(晋)这两个国家相爱相杀,很有意思:1)周朝初年,分封了古魏国和唐国;2)唐国传到第二代就南迁都到晋水旁,根据以国都为国名的习惯,从此改名晋国;3)晋国灭了古魏国;4)后来根据魏地地名,重新分封了一个周王室的后代成为魏国封君;5)再后来,到了春秋末年,赵魏韩三家分晋。6)东汉末年,西晋又灭了三国魏。

(11)远西之地——秦国:《秦风》

齐国是周的最东方,秦国则是周的最西方。秦国的地理位置,是比宗周还更西边的边陲。

齐国被用来对抗东夷,秦国则被用来对抗西戎(尤其是犬戎),护卫宗周的西屏。

不过秦国的封君就不像齐姜那样有资历了。秦和周的关系,给人的观感是介于亲近和不亲近之间,好似非常重要,但又封得很偏僻。

秦国的首任封君秦非子,是商朝人的后裔,商朝大将飞廉的六世孙,恶来的五世孙。周孝王时期(第八个周王),秦非子因为养马受到周天子青睐,才成为封君。总之,秦非子既不是周王室的子孙,也不是周王室的嫡系(类似最东边的姜齐),分封时间也很晚。

现在的学者甚至没闹明白,秦非子这个人到底是名非(子是爵位),还是名非子?秦非子之后的封君,秦侯和秦太伯,也语焉不详,这到底是两个人还是一个人?也有争议。

(12)陈国:《陈风》

陈国虽然在周武王时代就受到分封,但陈国的公室并非姬姓,因此和周的没有那么亲近。

陈国第一任封君陈胡公,妫姓、陈氏、名满。妫姓是传说中舜的后代。

陈国的地理位置处于黄河文明(仰韶、龙山等)和长江文明(良渚)的交界地带,虽然后世长江文明融入了华夏,但在那个年代,黄河文明才是所谓“华夏正统”,而长江文明中的一部分被污蔑为“东夷”。

陈国虽然后来在春秋时期被灭,但是其公族之一,陈完(后来改称田完,上古陈田同音),逃到了齐国。他的后代一直在齐国做官,最终取代了姜姓公室,变姜齐为田齐,也是非常厉害了。

(13)桧(kuai4)国:《桧风》

桧国又可以写作郐国,右耳刀是“邑”字的隶定,表示疆土、城邦。

从地理位置上看,桧国紧挨着郑国,按理来说也应该是周的近东屏障来着。然而和上面陈国的问题一样,桧国的公室并非姬姓,因此和周并不亲近。甚至由于地理位置太靠近成周,还是周朝的麻烦所在。

桧国的公室在商朝时就统治这里,他们是妘姓。妘姓据说是共工之后,而共工传言是被舜所杀。细究起来,桧国和上面的陈国甚至可以说是世仇,不过年代太久远了。(共工的故事越编越离谱,已经成为神话传说的一部分。)

武王伐纣之后,仍承认桧国公室的封君地位,他们也臣服于周。

东周初年,桧国终于被郑国给灭了,灭桧国的国君就是郑武公(《左传》第一个故事《郑伯克段于鄢》里腹黑郑庄公和公叔段的爸爸)。以前周王室在宗周时还好,离桧国比较远。而现在郑武公护送周平王东迁至成周,自然容不下这里还存在非姬姓的势力。

(14)曹国:《曹风》

和陈国、桧国不同,曹国的首任封君可是周武王的六儿子,曹叔振铎,正儿八经的姬姓公族。位置上,曹国位于齐鲁和宋陈之间(现在的山东西南部),国都定陶就在黄河南岸。曹国曾经也是西周所谓“十二诸侯”之一。

那为什么曹国这么不受待见呢?

主要还是因为曹国又弱、又缺少德行。

曹国也就刚建国时风光过一阵,后来一直没有作为。整个西周,似乎没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值得记载。到了春秋年代,虽然自己是个小国,但还是不顾晋国的影响力,莫名其妙地羞辱了流亡公子重耳(后来的晋文公)。后来的曹国国君也没一个有作为的,反倒也有一些奇葩故事。

总而言之,曹国不受待见,尤其是春秋战国各个大国的待见。诗经的整理者,孔子,是隔壁鲁国人。我猜说不定鲁国和曹国还有一些争端,因此很可能孔子因此对它的印象更不好。

(15)豳:《豳风》

以最辉煌的成周(《周南》)作为十五国风之首,又以最古老的豳(《豳风》)结束十五国风,有终有始。

我觉得这可以体现周人“慎终追远”的思想。商人信巫,好鬼神;而周人更务实,相比鬼神,更信阳祖先宗庙社稷。因此,在罗列了国都、前朝故都、王畿和或近或远的一堆诸侯国国风之后,最终又追溯回周人的老家,周原之上,豳这个地方。

诗经十五国风分布图 第6篇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々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户。町畽鹿场,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仓庚**,熠耀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诗经十五国风分布图 第7篇

写了这么多,最后来个总结。我以为,前十四国风的排序整体规律是:先内后外,先亲后疏。最后再用《豳风》回归初心。再次复制开头所列的十五国风顺序,如下:

周朝内服:

《周/召南》(成周/宗周)||《邶/鄘/卫风》(殷商故地)||《王风》(成周附近王畿)

周朝外服:

《郑风》(近东)||《齐风》(远东)||《魏/唐风》(近西)||《秦风》(远西)

《陈风》(妫姓外姓)||《桧风》(妘姓外姓)||《曹风》(失德姬姓)

周人老家:

《豳风》(成周、宗周、岐山之前,商朝时期的周人老家)

补充,看到其他回答里,有的排列是把《豳风》放到魏、唐(晋)之前,这也无损于我上述的论断。这种情况下,把豳、魏、唐当成同类就好,都是成周的西方屏障。

诗经十五国风分布图 第8篇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购买儿童票的标准是什么?我国采取的是身高标准来判定一个儿童是否可以购买儿童票的,身高不足米的儿童可以跟随同行的成年人免费乘坐火车,但是该名免费乘车的儿童,不能独自享用一个座位或者卧铺,需和同行的成年人共用;当一名成年人携带的身高不足米儿童超过一名时,只有一名儿童可以免费乘车,其他儿童均须购买儿童票;当儿童的身高超过米但又不足米时,儿童须购买儿童票;当儿童的身高超过米且未满16周岁的须够买**全价票。

诗经十五国风分布图 第9篇

①表达人民反抗剥削**的愿望和对劳役、兵役的痛苦与反感。例如《豳风·七月》描述了农奴被剥削、**,终年辛勤劳动和痛苦和生活。《魏风·伐檀》揭示当时社会不合理现象,对不劳而食者提出了质问和*。《魏风·硕鼠》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剥削阶级的反抗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唐风·鸨羽》写出了久困王事,在沉重的徭役**下人民痛苦的呼号。《豳风·东山》描述战后农村的破败景象,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不幸和痛苦,表达了人民对和*与劳动生活的渴望。而《王风·君子于役》则从征夫家属的角度,表示了对兵役、徭役的愤怒与不满。

②对劳动的讴歌。如《周南·芣苢》是妇女们三三两两去采集车前子时边采边唱的歌,表达了妇女劳动时欢快之情。《魏风·十亩之间》唱出了采桑姑娘在劳动中的欢乐和劳动后愉悦的'心情。

③表现爱国**情操和对**阶级丑恶行径的揭露。如《秦风·无衣》反映战士们在**当头为保卫家园,慷慨从军,团结御侮,同仇敌忾的豪情。《载驰》表达了许穆夫人为拯救祖国于危亡之中而奔走的崇高爱国精神。《陈风·株林》还揭露了陈灵公的荒*无耻,《相鼠》则对**者进行了无情的鞭笞。

④表达爱情的恋歌和反映妇女婚姻与命运的诗篇。如《周南·关雎》写了一个青年男子大胆、率真地表露对一位美丽姑娘的相思之情。《召南·摽有梅》写一个女子惟恐青春易逝而急于求偶的热切心情,大胆泼辣,真挚动人。《邶风·静女》写一对青年男女幽会,富于生活情趣。

诗经十五国风分布图 第10篇

(如果真是周公所作,又怎么会在《国风》中而不是《雅》中呢?)

个人观点,在以地域为分类标准的《国风》中,突然加入一个特殊主题的篇章,是不合规矩的。而且《豳风》中的《东山》《破斧》等篇目明显与周公东征相关,而与鲁国无关,因为东征的士兵主要来自西部,东征也未曾到过鲁国。

因此我还是认为这是豳国的民歌,豳国人曾经跟随周公参加东征,打了大胜仗,所以热情地赞美他们的英雄,回忆当年征战时的点点滴滴,这都是合情合理的。

诗经十五国风分布图 第11篇

根据*相关规定,高铁是有儿童票的,但是儿童不能自己独自乘坐列车旅行,需要有成年人的陪伴才能乘车旅行,这是为了广大儿童的人身安全考虑的。

高铁儿童票标准:在车站售票窗口、检票口、出站口及列车端门都设有测量儿童身高的标准线。测量儿童身高时,以儿童实际身高(脱鞋)为准。若儿童身高为~米的,须购买儿童票;超过米的,须购买全价座票。

儿童原则上不能单独乘车。一名成年人旅客可以免费携带一名身高不足米的儿童。如果身高不足米的儿童超过一名时,一名儿童免费,其他儿童须购买儿童票。

儿童票为半价座票、加快票、空调票;座别应与成年人旅客的车票相同,到站不得远于成年人旅客车票的到站。

成年人旅客持卧铺车票时,儿童可以与其共用一个卧铺,并应按上述规定免费或购票。

儿童单独使用一个卧铺时,应另行购买全价卧铺票。

儿童单独使用动车组软卧时,票价=动车组软卧公布票价-动车组壹等座公布票价1/2。

——诗**风之邶风英文诗词

诗**风之邶风英文诗词

诗**风之邶风:第四篇

29. 日月 ri yue

日居月諸、照臨下土。

乃如之人兮、逝不古處。

胡能有定、寧不我顧。

日居月諸、下土是冒。

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

胡能有定、寧不我報。

日居月諸、出自東方。

乃如之人兮、德音無良。

胡能有定、俾也可忘。

日居月諸、東方自出。

父兮母兮、畜我不卒。

胡能有定、報我不述。

o sun ; o moon ,

which enlightens this lower earth !

here is the man ,

who treats me not according to the ancient rule .

how can he get his mind settled ?

would he then not regard me ?

o sun ; o moon ,

which overshadow this lower earth !

here is this man ,

who will not be friendly with me .

how can he get his mind settled ?

would he then not respond to me ?

o sun ; o moon ,

which come forth from the east !

here is the man ,

with virtuous words , but really not good .

how can he get his mind settled ?

would he then allow me to be forgotten ?

o sun ; o moon ,

from the east which come forth !

o father , o mother ,

there is no sequel to your nourishing of me .

how can he get his mind settled ?

would he then respond to me , contrary to all reason ?

——诗**风秦风欣赏诗歌

诗**风秦风欣赏诗歌

○ 车邻

有车邻邻,有马白颠。未见君子,寺人之令。

阪有漆,隰有栗。既见君子,并坐鼓瑟。今者不乐,逝者其耋。

阪有桑,隰有杨。既见君子,并坐鼓簧。今者不乐,逝者其亡。

○ 驷驖

驷驖孔阜,六辔在手。公之媚子,从公于狩。

奉时辰牡,辰牡孔硕。公曰左之,舍拔则获。

游于北园,四马既闲。輶车鸾镳,载猃歇骄。

○ 小戎

小戎俴收,五楘梁辀。游环胁驱,阴靷鋈续。文茵畅毂,驾我骐馵。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乱我心曲。

四牡孔阜,六辔在手。骐骝是中,騧骊是骖。龙盾之合,鋈以觼軜。言念君子,温其在邑。方何为期?胡然我念之!

俴驷孔群,厹矛鋈錞。蒙伐有苑,虎韔镂膺。交韔二弓,竹闭绲縢。言念君子,载寝载兴。厌厌良人,秩秩德音。

○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 终南

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颜如渥丹,其君也哉!

终南何有?有纪有堂。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

○ 黄鸟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针虎。维此针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 晨风

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山有苞栎,隰有六駮。未见君子,忧心靡乐。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山有苞棣,隰有树檖。未见君子,忧心如醉。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 渭阳

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

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

○ 权舆

於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余。于嗟乎,不承权舆!

於我乎,每食四簋,今也每食不饱。于嗟乎,不承权舆!

——诗**风秦风赏析

诗**风秦风赏析

诗经十五国风分布图 第12篇

唐·韩愈

(版本一)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版本二)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本为圣朝除弊政,敢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诗经十五国风分布图 第13篇

周人自称夏人的后裔,而夏的活动范围核心大约在晋西南。周人的活动范围在陕西,比夏人偏西一些。周人有可能并不是夏人的嫡系后代,而是当初夏人统治之下的其中一支,不过这只是猜想。

周人先公1:后稷(年代:夏朝之前)

周人自称最早的先祖是“弃”,弃是帝喾正妃姜嫄的儿子,另外,帝喾侧妃简狄的儿子成为商人的祖先。很多学者认为“弃是帝喾儿子”这件事是假的,是受商人起源神话影响而编造的,因为世系代数相比商王祖先的世系太少了。

弃在帝舜时期做“后稷”(后=司=掌管,稷=农作物,后稷合在一起类似后世的大司农,国家农业部部长,是很大的官),因此也可以用后稷这个官职名代指弃这个人。

《诗经·大雅·生民》就是在赞颂后稷的功德。

周人追认后稷为始祖,体现了对农业的重视。中国人自古以来爱种地的风气就是打这儿来的……

周人先公2:公刘(年代:夏末商初)

公是尊称,公刘实际上是姬姓、名刘。

公刘的贡献是带领周人迁到豳(bin1)这个地方生活。豳的地理位置在周原,也就是陕西平原,现在西安的东北方向数百公里所在的区域。《诗经·大雅》中有《公刘》一篇赞颂他。

周人编造的世系里,公刘是后稷的孙子或者曾孙子(见《史记·周本纪》),明显不可能。很可能公刘的爷爷辈也做过后稷,然后后人把这个后稷和舜时代的后稷搞混了。

周人先公3、4、5:古公亶父(周太王)、季历、周文王(年代:商末)

古公亶父是周文王的祖父。古是表示年代久,公是尊称,古公亶父实际上是姬姓、名亶或者亶父(父有可能是尊称,也有可能是名的一部分)。

季历是周文王的父亲,又叫公季(伐纣之前尊称公)、王季(伐纣之后尊称王)、周王季,被商王文丁杀害。季历是三兄弟中最小的老三,按照伯仲季称呼为季,历是他的名。

周文王自不必说,姬姓,名昌。

这三人的贡献是什么呢?是将周人族群迁至岐山附近,并打退外敌稳定下来。

《诗经·大雅》中《绵》《皇矣》两篇歌颂了三人的功德(注意,不是一篇诗对应一个人)。

周人先公6号,同时是周人先王1号(伐纣之前的叫先公,后来的是先王):周武王(年代:商末周初)

周武王姬姓、名发。

和《封神演义》小说不同的是,历史上的“发”年纪已经不小了,以至于伐纣成功2年后就去世,传位给儿子周成王“诵”。但周成王年龄太小,早期政局实际由周武王的四弟“旦”(传说中的周公)执掌。

(这里啰嗦一句,不称之为姬发,因为先秦并不用“姓+名/字”的称呼方式,最多用“氏+名/字”,但更多情况下单独称呼“名/字”,或者用“尊称+名/字”,或者称呼官职、身份。)

《诗经·大雅·大明》篇赞颂武王伐纣。上述5篇诗构成一组,可以看作周人的开国史诗。

周朝的祖地在陕西:最早是周原上的豳地,后来稍稍南迁至岐山附近,最后又定都丰京、镐京(两者隔水相望,都在西安附近),因此镐京被称作“宗周”,即周的宗庙所在。

而伐商成功后,周武王带领一群大臣来到洛阳和嵩山附近,远望东北的朝歌(实际上好几百公里根本看不到),认为脚下这里是天下的中心(何尊铭文“宅兹中国”的“中国”),所以打算好好建设这里。引申一下,嵩山封禅的传统就是打这儿来的……

后来周公旦真正建设了洛阳城,史称“周公营洛”。洛阳被称作“成周”,也就是周的功业最终在这里建成、成就。

西周名义上的首都是宗周,但实际上的首都是两都制。洛阳甚至更重要,因为这里是大邑商的故地,文化经济都更发达。地理上,洛阳才是当时“天下”的中心,周公在洛阳的统治,使得周人可以真正统治“天下”。当时的宗周是很偏的,地图上,宗周西边是秦地,但周初并没有分封给秦非子,还没有秦这个国。

管辖宗周和成周的,分别是周武王的两个弟弟,召公奭和周公旦,史称“周召分陕”。

周朝初年,商人的旧势力还是很强的。为了防止商人死灰复燃,除了让周公营洛之外,还做了一些其他举措:

(1)把成周东北的大邑商分成三块,朝歌以北为邶国,以南为鄘国,以东为卫国。然后把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分封到邶国。

(2)在成周东边分封一系列嫡系的姬姓诸侯国,监视商人。比如周武王的另外三个弟弟,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合称“三监”,被派来监视武庚。

但万万没想到,三监因为不服周公,裹挟武庚叛乱,史称“三监之乱”或“管蔡之乱”。最终叛乱被周公花了三年平定。此后商人势力彻底翻不起浪花,周公在成周和殷商故地建立起真正的统治。

周公是周朝初年稳定政局的关键人物,并且制订了周礼新秩序,后来功遂身退,还政周成王。(这里的还政很大概率不存在阴谋论,因为周公制定周礼的目的就是制定规则,如果自己带头破坏,后世周礼就推行不起来了。)所以哪怕是商人后裔孔子,都对周公十分推崇,认为周礼功垂后世。

好了,历史科普到此结束,下面正式讲《诗经》十五国风的顺序。了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之后,下面的内容就容易理解了。

诗经十五国风分布图 第14篇

写了这么多,最后来个总结。我以为,前十四国风的排序整体规律是:先内后外,先亲后疏。最后再用《豳风》回归初心。再次复制开头所列的十五国风顺序,如下:

周朝内服:

《周/召南》(成周/宗周)||《邶/鄘/卫风》(殷商故地)||《王风》(成周附近王畿)

周朝外服:

《郑风》(近东)||《齐风》(远东)||《魏/唐风》(近西)||《秦风》(远西)

《陈风》(妫姓)||《桧风》(妘姓)||《曹风》(失德的姬姓)

周人老家:

《豳风》

诗经十五国风分布图 第15篇

十五国风,即十五个不同地区的乐歌——目录:

南区——《周南》、《召南》、《陈风》

西区——《秦风》、《豳风》

北区——《魏风》、《唐风》

中区——《郑风》、《卫风》、《邶风》、《鄘风》、《王风》、《桧风》、《曹风》

东区——《齐风》

——《诗经》诗经--国风召南

《诗经》诗经--国风召南

○ 鹊巢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 采蘩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 草虫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 采蘋

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 甘棠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茏。

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

○ 行露

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

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

○ 羔羊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羔羊之革,素丝五緎。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羔羊之缝,素丝五总。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 殷其靁

殷其靁,在南山之阳。何斯违斯,莫敢或遑?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靁,在南山之侧。何斯违斯,莫敢遑息?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靁,在南山之下。何斯违斯,莫或遑处?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 摽有梅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 小星

嘒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

嘒彼小星,维参与昴。肃肃宵征,抱衾与裯。寔命不犹!

○ 江有汜

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不我与,其后也处。

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

○ 野有死麕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 何彼襛矣

何彼襛矣,唐棣之华?曷不肃雍?王姬之车。

何彼襛矣,华如桃李?*王之孙,齐侯之子。

其钓维何?维丝伊缗。齐侯之子,*王之孙。

○ 驺虞

彼茁者葭,壹发五豝,于嗟乎驺虞!

彼茁者蓬,壹发五豵,于嗟乎驺虞!

——诗经十五国风的作品

诗经十五国风的作品

诗经十五国风分布图 第16篇

被誉为*写实**诗歌的源头的《诗经》,其地位不仅仅在于它的开创性意义,同时也在于它的题材广泛,真切地反映了西周至春秋间的历史、经济、文化、爱情、战争等内容;而且艺术手法高超,写景、叙事、抒情都相当形象细腻,耐人寻味。且赋、比、兴等艺术手法对*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的《豳风》中的.《东山》,就是一篇表现战争题材的,抒情真致细腻的作品。

《东山》以周公东征为历史背景,以一位普通战士的视角,叙述东征后归家前的复杂真致的内心感受,来发出对战争的思考和对人民的同情。

诗的开篇,以开门见山,直赋其事的手法,简明直接地表明故事的背景和缘由。“慆慆不归”,既是对离家久战的直接表述,也是离人思乡的间接流露。“我来自东,零雨其蒙”,在敍事之中,插入景物描写,这是这首诗的一个创举。这种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为后世文人所祖并发扬光大。“零雨其蒙”,既点出了当时的天气,属细节描写。使人更能如临其境,感受故事,又为全诗定下一个凄美感人的基调。更能够表现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接著直抒胸臆“我心西悲”。为什麼思乡的愁絮会在此刻表现得如此强烈呢?因为作为一名拼杀疆场的**,每天是过著“晓战随金鼓,霄眠抱玉鞍”的生活,无时无刻不为性命担忧时,思乡情绪会被时刻绷紧的神经暂时**。但到了战争结束,归家指日可待时,思乡之情就会一涌而起,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制彼衣裳,勿士行枚”,战士能够结束战争生活,都赶紧解开军装,匆匆穿上*时的衣裳。通过这样一个细节描写,战士喜形於色、昐望早日和*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以“行枚”这样典型的行为,代指军旅生活,是用了一种借代的写作手法。《诗经》的艺术手法之成就可见一斑。

下面就是主人公对三年军旅生活的回忆。首先用“比、兴”的手法,“蜎蜎者蠋,烝在桑野”通过桑虫的生活不堪,来比喻军旅生活的艰辛。使人还得还对战士产生同情。“敦彼独宿,亦在车下”就是**风餐露宿,枕戈待旦的生活的真实写照。“独”字又是主人公内心孤独的体现,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天衣无缝。

《东山》的每段回环往复地吟诵,不仅仅是音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情节与情感的推进。

第一节是对过往艰辛危险生活的回忆,第二节就是对家乡的变化与前途的猜测。“果蠃之实……燿燿霄行”,这一小节说到,家破屋残,果虫相生,田园荒芜,鬼火燿燿……这是主人公内心挥之不去的担忧,也是战争破坏生产,使广大人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热的困境的现实的反映与对战争的无情控诉。这种写法,使我们想起秦朝的民歌《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裏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其写作方法可谓如出一辙。可以看出《诗经》对后世的影响。

我们可以注意到,《东山》的控诉战争的视角上,是与后代相同题材的作品有很大不同。其它作品主角通常是*民,受战争之苦面流离失所,例如《石壕吏》《新婚别》;或者是从征兵的角度,控诉**者穷兵黩武,如《木兰诗》《兵车行》。而《东山》的主人公是一位参战的士兵。参加的是被人认为是正义的战争的周公东征,并且以胜利一方的身份凯旋。这裏没有雄赳赳的胜利者的姿态,而是同样以受难者的身份出现。胜利没能使他逃脱战争的厄运,更说明了战争对於双方来说,都是灾难性的。从而给我们一个思考战争的新角度。

第三段是主人公遥想家中的妻子。通过写妻子对丈夫的思念,更加突出了丈夫对妻子的怀念。两者感情交相辉映,从而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弦。这裏的写作手法,在后代诗人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例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愰,双照泪痕干。

“有敦瓜苦,烝在栗薪”女主人公看到当时结婚时的器物,不禁勾起对丈夫的深深的思念。同时也反映出他们是新婚不久就被迫分开的。更加突现诗的悲剧色彩。由此我们不禁想起题材相似的杜甫的《新婚别》。杜甫的现实**风格源自《诗经》不无道理。

第四段是男主人公继续沉湎於对往事的甜蜜回忆当中。想到当年新婚时,那打扮夺目的皇驳马,那派头十足的接亲队伍,那光彩照人的衣饰……一切一切,都是那麼的甜美幸福!主人公又仿佛一下子从美好的回忆掉回现实当中,“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新婚不久便分离,这三年来,家中变成怎样,她这三年的孤独如何难当,他三年的苦水又从何说起……想到见面,只怕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大家可以想象,男主人公当时的心情如何复杂,如何澎湃难*!但诗中没有太多的叙说,只用了“其旧如之何?”留下一个**的问号,留下一个**的悬念,也留下了一片广阔的审美空间,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思……

《诗经》的艺术美也一样,永远品味不尽,探究不完。因此,我们要继承好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诗经》。

——诗经《国风·郑风·狡童》译文鉴赏

诗经《国风·郑风·狡童》译文鉴赏

诗经十五国风分布图 第17篇

再次搬出这张图:

还记得文章开始说的两个原则吗?——由内向外、先亲后疏。

(1、2)成周之南:《周南》||宗周之南:《召南》

成周(河南洛阳)是周朝功业建成的地方,“宅兹中国”的“中国”,是周朝定鼎“天下”的核心。具体来说,“周南”的“周”,是指周公旦的采邑在这里。(采邑和封邑是两个概念,采邑的意思是这片地方的税收和上贡全归某个人,但人不一定要住在采邑。)

宗周(陕西西安)是周朝的祖宗所在、“龙兴之地”,有如满洲对于满清之意义一样,虽然处在靠近边境,但非常重要。周武王死后,实际治理宗周的是召公奭,因此宗周南方的诗歌叫《召南》。召公奭的实际封地在燕国(其实应该写作郾国,燕国是秦人的写法),但他只派了儿子过去,自己还是留在宗周,以宗周之南为采邑。

《周南》《召南》之所以不像其他国风一样称某风,就是因为周和召两地不算他们的封邑,而是采邑。

(3、4、5)殷商故地:《邶风》《鄘风》《卫风》

商虽然被周取代,但殷商故地依旧是“天下”的中心,最繁荣的地带。朝歌离成周也不远,就在洛阳东北方向几百公里,现在都在河南境内。

殷商故地被一分为三:邶、鄘、卫。因此有三个国风。三监之乱后,邶国、鄘国灭国,只有卫国独存。

把殷商故地的国风排在仅次于成周、宗周的次序,表明了对前朝的一定尊重,是“二王三恪”制度的具体体现。

(6)王畿地区:《王风》

所谓王畿地区,就是都城之外,周王室实际能管辖的附近区域。地图上,洛阳东边的王畿地区更发达,人口密度更大,毕竟更靠近殷商故地。

(7)近东屏障——郑国:《郑风》

郑国就在成周洛阳的东边一点点。郑国的开国封君虽然是仅仅是第五代周王(周厉王)的儿子“友”(郑桓公),不是周初就分封的。但郑国所在地区和王畿非常非常近,郑国是周在东方的重要屏障,因此排名靠前。

郑实际上也是很古老的一个国名。古郑国在陕西,在宗周的东边。而周统治“中国”之后,又在成周的东边建立了“新郑”(现在的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区),并且分封了一个新的郑国。

(8)远东触手——齐国:《齐风》

齐国是周朝统治的最东边,开国封君是姜子牙。

(其实姜子牙这个称呼是不对的,先秦并不用“姓+名/字”称呼男性。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因受到周文王的渴望,因此又被称作太公望。下列这些称呼都是可以的:尚、子牙;吕尚、吕子牙;吕望、吕公望、太公望。)

齐国的分封,表明周朝已经能稳稳掌控中原(成周),并且势力范围沿着黄河一直渗透到海边,中间穿透东夷的族群所在地。这样一个重要的地方,肯定只有和周朝亲近的人才能被分封过去。

(9、10)近西屏障——魏晋之地:《魏风》《唐风》

古魏国(并非后来三家分晋的魏国)在商朝时为芮国。芮国之前不可考,但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是传说中的夏朝故地。

唐国则更久远,是传说中的陶唐古国,陶唐氏帝尧的统治区域。后来的晋国所在。

和三监、郑国作为东方屏障类似,魏晋之地是成周王畿的西方屏障。

魏、唐(晋)这两个国家相爱相杀,很有意思:1)周朝初年,分封了古魏国和唐国;2)唐国传到第二代就南迁都到晋水旁,根据以国都为国名的习惯,从此改名晋国;3)晋国灭了古魏国;4)后来根据魏地地名,重新分封了一个周王室的后代成为魏国封君;5)再后来,到了春秋末年,赵魏韩三家分晋。

(11)远西触手——秦国:《秦风》

齐国是周的最东方,秦国则是周的最西方。秦国的地理位置,是比宗周还更西边的边陲。

齐国被用来对抗东夷,秦国则被用来对抗西戎(尤其是犬戎),护卫宗周的西屏。

不过秦国的封君就不像齐姜那样有资历了。秦和周的关系,给人的观感是介于亲近和不亲近之间,好似非常重要,但又封得很偏僻。

秦国的首任封君秦非子,是商朝人的后裔,商朝大将飞廉的六世孙,恶来的五世孙。周孝王时期(第八个周王),秦非子因为养马受到周天子青睐,才成为封君。总之,秦非子既不是周王室的子孙,也不是周王室的嫡系(类似最东边的姜齐),分封时间也很晚。

现在的学者甚至没闹明白,秦非子这个人到底是名非(子是爵位),还是名非子?秦非子之后的封君,秦侯和秦太伯,也语焉不详,一般认为是两个人,但是关系不清楚。也有人认为是同一个人。

(12)舜的后代——陈国:《陈风》

陈国虽然在周武王时代就受到分封,但陈国的公室并非姬姓,因此和周的没有那么亲近。

陈国第一任封君陈胡公,妫姓、陈氏、名满。妫姓是传说中舜的后代。

陈国的地理位置处于黄河文明(仰韶、龙山等)和长江文明(良渚)的交界地带,虽然后世长江文明融入了华夏,但在那个年代,黄河文明才是所谓“华夏正统”,而长江文明中的一部分被污蔑为“东夷”。

陈国虽然后来在春秋时期被灭,但是其公族之一,陈完(后来改称田完,上古陈田同音),逃到了齐国。他的后代一直在齐国做官,最终取代了姜姓公室,变姜齐为田齐,也是非常厉害了。

(13)舜诛杀的共工氏的后代——桧(kuai4)国:《桧风》

桧国又可以写作郐国,右耳刀是“邑”字的隶定,表示疆土、城邦。那时候的很多国名都带这个偏旁。

从地理位置上看,桧国紧挨着郑国,按理来说也应该是周的近东屏障来着。然而和上面陈国的问题一样,桧国的公室并非姬姓,因此和周并不亲近。甚至由于地理位置太靠近成周,还是周朝的麻烦所在。

桧国的公室在商朝时就统治这里,他们是妘姓。妘姓据说是共工之后,而共工传言是被舜所杀。细究起来,桧国和上面的陈国甚至可以说是世仇,不过年代太久远了。(共工的故事越编越离谱,已经成为神话传说的一部分。)

武王伐纣之后,仍承认桧国公室的封君地位,他们也臣服于周。

东周初年,桧国终于被郑国给灭了,灭桧国的国君就是郑武公(《左传》第一个故事《郑伯克段于鄢》里腹黑郑庄公和公叔段的爸爸)。以前周王室在宗周时还好,离桧国比较远。而现在郑武公护送周平王东迁至成周,自然容不下这里还存在非姬姓的势力。

(14)虽为姬姓,备受嫌弃——曹国:《曹风》

和陈国、桧国不同,曹国的首任封君可是周武王的六儿子,曹叔振铎,正儿八经的姬姓公族。位置上,曹国位于齐鲁和宋陈之间(现在的山东西南部),国都定陶就在黄河南岸。曹国曾经也是西周所谓“十二诸侯”之一。

那为什么曹国这么不受待见呢?

主要还是因为曹国又弱、又缺少德行。

曹国也就刚建国时风光过一阵,后来一直没有作为。整个西周,似乎没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值得记载。就这么过了四百年,到了春秋年代,虽然自己是个小国,但还是不顾晋国的影响力,莫名其妙地羞辱了流亡公子重耳(后来的晋文公)。后来的曹国国君也没一个有作为的,反倒也有一些奇葩故事。

总而言之,曹国不受待见,尤其是春秋战国各个大国的待见。诗经的整理者,孔子,是隔壁鲁国人。我猜说不定鲁国和曹国还有一些争端,很可能正因如此,编纂《诗经》的孔子对它印象不好。

(15)豳:《豳风》

以最辉煌的成周(《周南》)作为十五国风之首,又以最古老的豳(《豳风》)结束十五国风,有终有始。

我觉得这可以体现周人“慎终追远”的思想。商人信巫,好鬼神;而周人更务实,相比鬼神,更信仰祖先、宗庙、社稷。因此,在罗列了国都、前朝故都、王畿和或近或远的一堆诸侯国之后,最终又追溯回周人的老家,周原之上,豳这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