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漫兴其五原文及赏析(推荐23篇)

漫兴其五原文及赏析(推荐23篇)

时间:2023-12-23 09:33:12 古诗文

漫兴其五原文及赏析 第1篇

原文:

莲叶初生南浦,*绿杨飞絮。

向晚鲤鱼风,断送彩帆何处?凝伫,凝伫,楼外一江烟雨。

译文:

南浦上莲叶初生,江流*树上柳絮飘散。傍晚时分,你那夹杂着鲤鱼腥味的风,要将彩船送去哪里呀?凝立着,凝立着,只见楼外江面上烟雨纷纷。

赏析:

贺铸本卫州共城(今河南辉县)人,曾在和州(今安徽和县)、泗州(今江苏盱眙)、太*州(今安徽当涂)等处任职。这些地方,均近江临淮,晚年又退居苏州,长居水乡,在他的词集中,便有不少写水乡风光与生活的作品,《忆仙姿》即其中一首。

漫兴其五原文及赏析 第2篇

绝句漫兴九首·其五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xxx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翻译

都说春江xxx妍,而三春欲尽,怎么会不感到伤感呢?拄着拐杖漫步江头,站在芳洲上。

只看见柳絮如颠似狂,肆无忌惮地随风飞舞,轻薄不自重的桃花追逐流水而去。

注释

漫兴:xxx所至,信笔写来。

芳洲:长满花草的水中陆地。

颠狂:本指精神失常,引申为放荡不羁。

赏析

这组绝句写在xxx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即代宗上元二年(761)。题作“漫兴”,有兴之所到随手写出之意。不求写尽,不求写全,也不是同一时成之。从九首诗的内容看,当为由春至夏相率写出,亦有次第可寻。

xxx草堂周围的景色很秀丽,他在那儿的生活也比较安定。然而饱尝乱离之苦的诗人并没有忘记国难未除,故园难归;尽管眼前繁花簇簇,家国的愁思还时时萦绕在心头。其本意是写景抒情,并未有批判女子作风的意思,但因为其中两句所用意象“柳”“桃花”也用来形容女子,所谓残花败柳,面若桃花等。且诗中极尽其轻浮的状态,所以常被后人用来暗指女子作风的轻佻,不羁。

漫兴其五原文及赏析 第3篇

绝句漫兴九首·其五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xxx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翻译

都说春江xxx妍,而三春欲尽,怎么会不感到伤感呢?拄着拐杖漫步江头,站在芳洲上。

只看见柳絮如颠似狂,肆无忌惮地随风飞舞,轻薄不自重的桃花追逐流水而去。

注释

漫兴:xxx所至,信笔写来。

芳洲:长满花草的水中陆地。

颠狂:本指精神失常,引申为放荡不羁。

赏析

这组绝句写在xxx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即代宗上元二年(761)。题作“漫兴”,有兴之所到随手写出之意。不求写尽,不求写全,也不是同一时成之。从九首诗的内容看,当为由春至夏相率写出,亦有次第可寻。

xxx草堂周围的景色很秀丽,他在那儿的生活也比较安定。然而饱尝乱离之苦的诗人并没有忘记**未除,故园难归;尽管眼前繁花簇簇,家国的愁思还时时萦绕在心头。其本意是写景抒情,并未有批判女子作风的意思,但因为其中两句所用意象“柳”“桃花”也用来形容女子,所谓残花败柳,面若桃花等。且诗中极尽其轻浮的状态,所以常被后人用来暗指女子作风的轻佻,不羁。

《绝句漫兴》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扩展2)

——绝句漫兴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精选二篇)

漫兴其五原文及赏析 第4篇

原文:

唐代:xxx

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篷底独斟时。

醉来睡着无人唤,流到前溪也不知。

译文:

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篷底独斟时。

垂钓时突然雨大风急,只能卷起钓丝,走进船舱,拿出盛酒的陶罐,对着风雨自斟自饮。

醉来睡着无人唤,流到前溪也不知。

酒醉睡着后无人唤醒,待到酒醒,才知船儿已经顺着山溪漂流到前溪。

注释:

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ōu)篷底独斟时。

瓦瓯:陶制的小盆。

醉来睡着无人唤,流到前溪也不知。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老年归隐九华山后即兴所作的一首不同于他以往风格的诗篇。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溪流表达了诗人随遇而安,独乐其乐的闲适心情和隐逸之乐。

“山雨溪风卷钓丝”,句中隐含一个因果关系:因为有“山雨溪风”,所以“卷钓丝”了。稍有垂钓常识的人都知道,如果下的是小雨,刮的是柔风,反而更能刺激钓鱼人的兴趣,更容易钓到鱼,给垂钓活动蒙上一层朦胧的诗意,古诗“斜风细雨不须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雨疾风狂才足以让钓者收竿停钓。诗人大概是想放长线,钓大鱼吧,无奈天公不作美,才有“卷钓丝”的无奈。

从诗句上也看不出来,也许是诗人有意忽略季节特点,表明自己一年四季都垂钓溪上,季节并不是他强调的重点。诗人的着眼点在于:用垂钓这一表示隐逸的传统话题昭示自己的生活状态――隐居。诗人晚年奔走无门,不得不回到家乡九华山过清苦的隐居生活。也许生活艰难,垂钓还有维持生计的意思,鱼可作为吃食的一点补充。又因雨大风急,连这点小小的心愿都不能实现,诗人心里该有几分酸楚吧。

“瓦瓯蓬底独酌时”与上句互为因果:“卷钓丝”是“因”,“独酌时”是“果”。按照常理,收竿了,应该划船回家了,但诗人却没有,而是躲进船里,面对风雨迷茫,倒出瓦罐中的酒自斟自饮起来,或许诗人是想等雨稍稍小一点儿再继续垂钓;也可能是因为“山雨溪风”,正好有了过酒瘾的借口,诗人才有机会喝一杯。然而,透过画面的情景和气氛,这种闲适自乐的背后,却似乎隐藏着溪上人内心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醉来睡着无人唤”,让xxx在山溪中任意飘流,看来潇洒旷达,实在也太孤寂,有点看透世情、游戏人生的意味。

“流到前溪也不知”又和“醉来睡着无人唤”构成因果。因为醉了,睡着了,才不知不觉被船儿载到了前溪。此时诗人醒了,还有一点懵懂,仔细一看,才发现自己到前溪了。这里似乎透露出诗人一刹那的欣喜,人隐逸的日子很清苦,难得有欢乐的时候,即便像睡一个好觉这样微不足道的乐趣恐怕都少之又少吧,所以印象深刻,作诗述之。

诗人身处暗世,壮志难酬,他的《自叙》诗写道:“*生肺腑无言处,xxxxxx人”,xxx奔走无门,回到家乡九华山,过着清苦的隐逸生活。《溪兴》中所描写的这个遗身世外的溪上人,当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漫兴九首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

漫兴其五原文及赏析 第5篇

绝句漫兴九首·其五原文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xxx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译文

都说春江xxx妍,而三春欲尽,怎么会不感到伤感呢?拄着拐杖漫步江头,站在芳洲上,只看见柳絮如颠似狂,肆无忌惮地随风飞舞,轻薄不自重的桃花追逐流水而去。

注释

(1)漫兴:xxx所至,信笔写来。(2)芳洲:长满花草的水中陆地。(3)颠狂:本指精神失常,引申为放荡不羁。

绝句漫兴九首·其五赏析

这组绝句写在xxx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即代宗上元二年(761)。题作“漫兴”,有兴之所到随手写出之意。不求写尽,不求写全,也不是同一时成之。从九首诗的内容看,当为由春至夏相率写出,亦有次第可寻。

xxx草堂周围的景色很秀丽,他在那儿的生活也比较安定。然而饱尝乱离之苦的诗人并没有忘记**未除,故园难归;尽管眼前繁花簇簇,家国的愁思还时时萦绕在心头。其本意是写景抒情,并未有批判女子作风的意思,但因为其中两句所用意象“柳”“桃花”也用来形容女子,所谓残花败柳,面若桃花等。且诗中极尽其轻浮的状态,所有常被后人用来暗指女子作风的轻佻,不羁。

漫兴其五原文及赏析 第6篇

原文

绝句漫兴九首其一

隔户xxx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谓谁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

绝句漫兴九首其二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熟知xxx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绝句漫兴九首其四

二月已破三月来,渐老逢春能几回。

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绝句漫兴九首其五

肠断江春欲尽头,杖藜xxx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绝句漫兴九首其六

懒慢无堪不出村,呼儿日在掩柴门。

苍苔浊酒林中静,碧水春风野外昏。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绝句漫兴九首其八

舍西柔桑叶可拈,江畔细麦复纤纤。

人生几何春已夏,不放xxx蜜甜。

绝句漫兴九首其九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xxx。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觉莺语太xxx。

古诗简介

《绝句漫兴九首》是唐代伟大诗人xxx创作的组诗作品。这组绝句写在xxx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题作“漫兴”,有兴之所到随手写出之意。不求写尽,不求写全,也不是同一时成之。从九首诗的内容看,当为由春至夏相率写出,亦有次第可寻。

翻译/译文

绝句漫兴九首其一:

隔着门墙外面的xxx树,那柔弱细长的枝条,就好像那十五岁少女纤柔美好的细腰。古代女子十五岁正当青春,体态最为婀娜多姿,妩媚而动人。是谁说她早晨的时候不称意,不舒展自己的身姿呢?原来是被狂风折断了枝条。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江上的燕子都明白我的茅屋过于低小,因此常常飞到这里筑巢。燕子衔来筑巢的泥弄脏了我的琴和书,它们还不停地追逐飞虫碰着了人。

绝句漫兴九首其四:

二月已经过去三月来到,渐渐老去的人遇到春天还能有几次?不要想身外无数的事情,先饮尽眼前的不多的杯中物。

绝句漫兴九首其五:

都说春江xxx妍,而三春欲尽,怎么会不感到伤感呢?拄着拐杖漫步江头,站在芳洲上,只看见柳絮如颠似狂,肆无忌惮地随风飞舞,轻薄不自重的桃花追逐流水而去。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飘落在小路上的杨花碎片,就像铺开的白毡子,点缀在溪上的嫩荷,像青铜钱似的一个叠着一个。竹林里笋根旁才破土而出的嫩笋,还没有人注重它们,刚刚孵出的小水鸭子,在沙滩上依偎着母鸭甜甜地睡着。

注释

(1)漫兴:xxx所至,信笔写来。

(2)芳洲:长满花草的水中陆地。

(3)颠狂:本指精神失常,引申为放荡不羁。

赏析/鉴赏

绝句漫兴九首其一:

此诗上两句是在写xxx美,下两句是借xxx何不展身姿是因为被狂风折断了枝条来指代诗人自己的不得志。诗人虽不在朝廷,但是时时关心国计民生。自己像那不能舒展身姿的xxx一样,是因为被社会的现实击打得无法去拯救苍生,自己为官不得重用,壮志难酬啊。

绝句漫兴九首其二:

组诗第一首总述客愁恼春,这第二首便承接第一首而来,借埋怨春风欺花来发牢骚。前两句说桃李有主,而且是在自家的花园之中,“非”、“还”二字加强语气,强调感情色彩。后两句说,春色催花,已是“深造次”,而春风竟又来欺凌,一夜之间居然吹折数枝鲜花!“恰似”即“正是”。“得”,是xxx口语,语助词。诗人寓情于景,造成情与景的对立气氛。在诗人眼中,春风折花,便是有意欺主。在诗人笔下,春风与桃李都人格化了。明明是诗人恼春,却写成春风欺人。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这首诗写频频飞入草堂书斋里的燕子扰人的情景。首句说xxx的极度低矮狭窄,“熟知”,乃就燕子言。连江上的_燕子都非常熟悉这xxx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所以第二句接着说“故来频”。燕子频频而来,自然要引起主人的烦恼。三、四两句就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层内的活动:筑巢衔泥点污了琴书不算,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作了细腻生动的刻画,给人以亲切逼真的实感;而且透过实感,使人联想到这低小的xxx,由于xxx的频频进扰,使主人也难以容身了。从而写出了草堂困居,诗人心境诸多烦扰的情态。明代王嗣《杜臆》就此诗云:“远客孤居,一时遭遇,多有不可人意者。”这种不可人意,还是由客愁生发,借燕子引出禽鸟亦若欺人的感慨。

xxx之在《xxx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xxx这首诗也是善于景中含情的一例。全诗俱从xxxxxx着笔,三、四两句更是描写燕子动作的景语,就在这“点污琴书”、“打着人”的精细描写中,包蕴着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扰和心绪不宁的神情,体物缘情,神物妙合。“不可人意”的心情,诗句中虽不著一字,却全都在景物描绘中表现出来了。全诗富有韵味,耐人咀嚼。

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这首诗的主旨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

绝句漫兴九首其五:

这组绝句写在xxx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即代宗上元二年(761)。题作“漫兴”,有兴之所到随手写出之意。不求写尽,不求写全,也不是同一时成之。从九首诗的内容看,当为由春至夏相率写出,亦有次第可寻。

xxx草堂周围的景色很秀丽,他在那儿的生活也比较安定。然而饱尝乱离之苦的诗人并没有忘记国难未除,故园难归;尽管眼前繁花簇簇,家国的愁思还时时萦绕在心头。其本意是写景抒情,并未有批判女子作风的意思,但因为其中两句所用意象“柳”“桃花”也用来形容女子,所谓残花败柳,面若桃花等。且诗中极尽其轻浮的状态,所以常被后人用来暗指女子作风的轻佻,放荡不羁。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这一首《漫兴》是写初夏的景色。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景中状物,而景物相间相融,各得其妙。

诗中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初夏风景图:漫天飞舞的杨花撒落在小径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毡;xxx中片片青绿的荷叶点染其间,又好像层叠在水面上的圆圆青钱。诗人掉转目光,忽然发现:那一只只幼雉隐伏在竹丛笋根旁边,真不易为人所见。那岸边沙滩上,小凫雏们亲昵地偎依在母凫身边安然入睡。首句中的“糁径”,是形容杨花纷散落于路面,词语精炼而富有形象感。第二句中的“点”、“叠”二词,把荷叶在溪水中的状态写得十分生动传神,使全句活了起来。后两句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说它“微寓xxx儿之感”,我们从全诗看,“微寓萧寂”或许有之,“怜儿”之感,则未免过于深求。

漫兴其五原文及赏析 第7篇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 甫

熟知xxx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xxx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试题】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参***】

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言之成理即可)

【200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福建卷)】

【译文】

江上的燕子都明白我的茅屋过于低小,因此常常飞到这里筑巢。燕子衔来筑巢的泥弄脏了我的琴和书,它们还不停地追逐飞虫碰着了人。

【鉴赏】

这首诗写频频飞入草堂书斋里的燕子扰人的情景。首句说xxx的极度低矮狭窄,“熟知”,乃就燕子言。连江上的燕子都非常熟悉这xxx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所以第二句接着说“故来频”。燕子频频而来,自然要引起主人的烦恼。三、四两句就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层内的活动:筑巢衔泥点污了琴书不算,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作了细腻生动的刻画,给人以亲切逼真的实感;而且透过实感,使人联想到这低小的xxx,由于xxx的频频进扰,使主人也难以容身了。从而写出了草堂困居,诗人心境诸多烦扰的情态。明代王嗣奭《杜臆》就此诗云:“远客孤居,一时遭遇,多有不可人意者。”这种不可人意,还是由客愁生发,借燕子引出禽鸟亦若欺人的感慨。

xxx之在《xxx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xxx这首诗也是善于景中含情的一例。全诗俱从xxxxxx着笔,三、四两句更是描写燕子动作的景语,就在这“点污琴书”、“打着人”的精细描写中,包蕴着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扰和心绪不宁的神情,体物缘情,神物妙合。“不可人意”的心情,诗句中虽不著一字,却全都在景物描绘中表现出来了。全诗富有韵味,耐人咀嚼。(xxx)

漫兴其五原文及赏析 第8篇

原文

渔翁夜傍西岩宿,xxx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翻译

渔翁晚上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为柴做饭。

太阳出来云雾散尽不见人影,摇橹的声音从碧绿的山水中传出。

回头望去渔舟已在天边向下漂流,山上的白云正在随意飘浮,相互追逐。

注释

⑵汲(jí):取水。湘:湘江之水。楚:xxx属楚地。

⑶销:消散。亦可作“消”。

⑷欸(ǎi)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xxx湘中棹歌有《欸乃曲》(见诗》云:“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然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xxx《沧浪诗话》从此说,曰:“东坡删去后二句,使子厚复生,亦必心服。”然xxx翁认为:“此诗气泽不类晚唐,下正在后两句。”此后,关于此诗后两句当去当存,一直有两种意见。

赏析

这首小诗情趣盎然,诗人以淡逸清和的笔墨构画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晨景,并从中透露了他深沉热烈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取题渔翁,渔翁是贯串全诗首尾的核心形象。但是,诗人并非孤立地为渔翁画像,作品的意趣也不唯落在渔翁的形象之上。完整地看,构成诗篇全境的,除了辛劳不息的渔翁以外,还有渔翁置身于其中的山水天地,这两者在诗中留下了按各自的规律特点而发展变幻的形迹。但同时,诗人又把两者浑然融化,渔翁和自然景象结成不可分割的一体,共同显示着生活的节奏和内在的机趣。由夜而晨,是人类活动最丰富的时刻,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时刻,本诗即以此为景色发展的线索。因此,渔翁不断变换的举止行动和自然景色的无穷变幻便有了共同的时间依据,取得极为和谐的统一。

全诗共六句,按时间顺序,分三个层次。“渔翁夜傍西岩宿,xxx湘燃楚竹。”这是从夜到拂晓的景象。渔翁是这两句中最引人注目的形象,他夜宿山边,晨起汲水燃竹,以忙碌的身影形象地显示着时间的流转。伴随着渔翁的活动,诗人的笔触又自然而然地延及西岩、清湘、楚竹,西岩即永州西山,xxx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中曾极言探得西山的欢悦,并描述了西山的xxx:居于西山之巅,“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而流经山下的湘水“至清,虽深五六丈,见底”(《湘中记》,见《太*御览》卷六十五)。诗中的“清”字正显示了湘水的这一特点。再加以永州一带(今湖南零陵等地)盛产湘竹,于是,山、水、竹这些仿佛不经意地出现在诗句中的零星物象,却分明在读者脑海中构成了清新而完整的画面:轻纱般的薄雾笼罩着高山、流水、湘竹……司空图在《诗品》中有言:“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出,造化已奇”,正可概括此诗首二句的艺术表现特点。这两句既设制了一个秀丽悦目的空间画面,又以夜幕初启、晨曦微露这样流动的时间感引出了下面对日出的描述,可以说在时空两方面奠定了全诗活跃而又清逸的基调。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这是最见诗人功力的妙句,也是全诗的精华所在,若从内容上给予整理,这两句描写的是以下情景:一方面是自然景色:烟销日出,山水顿绿;一方面是渔翁的行踪:渔船离岸而行,空间传来一声橹响。然而,诗人没有遵循这样的生活逻辑来组织诗句,却从自我感受出发,交错展现两种景象,更清晰地表现了发生于自然界的微妙变异。前一句中“烟销日出”和“不见人”,一是清晨常见之景,一是不知渔船何时悄然离去的突发意识,两者本无必然的联系,但如今同集一句,却唤起了人们的_想象力:仿佛在日出的一刹那,天色暗而忽明,万物从朦胧中忽而显豁,这才使人猛然发觉渔船已无踪影。“不见人”这一骤生的感受成为一个标志,划开了日出前后的界限,真实生活中的日出过程得到艺术的强化,以一种夸张的节奏出现在读者眼前。紧接着的“欸乃一声”和“山水绿”更使耳中所闻之声与目中所见之景发生了奇特的依存关系。清晨,山水随着天色的变化,色彩由xxx,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但在诗中,随着划破静空的一下声响,万象皆绿,这一“绿”字不仅呈现出色彩的功能,而且给人一种动态感。这不禁使人想起王安石的著名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借春风的飘拂赋“绿”字以动态,而xxx则借声响的骤起,不仅赋之以动态,而且赋以顷刻转换的疾速感,生动地显现了日出的景象,令人更觉神奇。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文艺理论家xxx在指出诗与画的区别时曾说:“一切物体不仅在空间中存在,而且也在时间中存在。物体也持续,在它的持续期内的每一顷刻都可以现出不同的样子,并且和其它事物发生不同的关系。……诗在它的持续性的摹仿里,也只能运用物体的某一个属性,而所选择的就应该是,从诗要运用它那个观点去看,能够引起该物体的最生动的感性形象的那个属性。”(《拉奥孔》)xxx没有静止地去表现日出的壮丽辉煌,或去描摹日出后的光明世界,他正是充分发挥语言艺术的特长,抓住最有活力,最富生气的日出瞬间,把生活中常见的自然景象表现得比真实更为美好,给人以强大的感染力。xxx论此诗道:“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冷斋诗话》)这是恰如其分的评语。

漫兴其五原文及赏析 第9篇

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释xxx〔宋代〕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xxx。

译文

把小船停放拴在岸边的古木树荫下;拄着拐杖走过桥的东边恣意观赏这春光。杏花时节的蒙蒙细雨,像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吹拂着脸庞的微风已感觉不到寒意,嫩绿的柳条随风舞动,格外轻飏。

注释

系(xì):联接。短篷:小船。篷,船帆,船的代称。杖藜:“藜杖”的倒文。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节的雨。xxx:古人把应花期而来的风,称为花信风。从小寒到谷雨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总称“二十四花信风”。其中清明节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或称xxx。

赏析

漫兴其五原文及赏析 第10篇

绝句漫兴九首・其二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翻译

亲手种的桃李树不是没主人,村野老人的院墙虽低也像家。

而现在春风竟然也来欺欺凌,晚上的春风吹折几枝桃李花。

注释

恰似:正是。

赏析

组诗第一首总述客愁恼春,这第二首便承接第一首而来,借埋怨春风欺花来发牢骚。前两句说桃李有主,而且是在自家的花园之中,“非”、“还”二字加强语气,强调感**彩。后两句说,春色催花,已是“深造次”,而现在春风竟又来欺凌,一夜之间居然吹折数枝鲜花!“恰似”即“正是”。“得”,是xxx口语,语助词。诗人寓情于景,造成情与景的对立气氛。在诗人眼中,春风折花,便是有意欺主。在诗人笔下,春风与桃李都人格化了。明明是诗人恼春,却写成春风欺人。

漫兴其五原文及赏析 第11篇

原文:

宋代:道潜

高岩有鸟不知名,欵语春风入户庭。

百舌xxx方用事,汝音虽好复谁听?

译文:

高岩有鸟不知名,欵语春风入户庭。

高高的山岩上,有只叫不出名字的鸟儿。当它飞入户庭鸣叫时,仿佛是与春风亲切地欵曲而语。

百舌xxx方用事,汝音虽好复谁听?

户庭里得势的是百舌和xxx,你唱得再好又有谁听?

注释:

高岩有鸟不知名,欵(kuǎn)语春风入户庭。

欸语:鸟叫的声音。

百舌xxx方用事,汝(rǔ)音虽好复谁听?

百舌xxx:百舌鸟和xxx鸟。

赏析:

这首诗的主要用意是讥刺朝廷专权用事的*,直指他们为君侧的佞人。有力地抨击了他们专恣弄权、妒才忌贤的行径,诗中对不知名的鸟儿深表惋惜,也是对那些遭受排挤的高才遗贤寄予同情之心。

漫兴其五原文及赏析 第12篇

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宋代 xxx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xxx。

译文

我在高大的古树阴下拴好了小船;拄着拐杖,走过小桥,恣意欣赏这美丽的春光。

丝丝细雨,淋不湿我的衣衫;它飘洒在艳丽的杏花上,使花儿更加灿烂。阵阵微风,吹着我的脸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动着嫩绿细长的柳条,格外轻飏。

注释

系(xì):联接。短篷:小船。篷,船帆,船的代称。

杖藜:“藜杖”的倒文。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

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节的雨。

xxx:古人把应花期而来的风,称为花信风。从小寒到谷雨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总称“二十四花信风”。其中清明节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或称xxx。

赏析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诗前两句叙事。写年老的诗人,驾着一叶xxx,停泊到古木阴下,他上了岸,拄着拐杖,走过了一座小桥,去欣赏眼前无边的春色。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安全感,使这位老和xxx大涨,xxx通过小桥,一路向东。桥东和桥西,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 “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譬如春神称作东君,东风专指春风。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 都没有这样的诗意。

次两句通过自己的感觉来写景物。眼前是杏花盛开,细雨绵绵,xxx娜,微风拂面。诗人不从正面写花草树木,而是把春雨春风与杏花、xxx合,展示神态,重点放在“欲湿”、“不寒”二词上。“欲湿”,表现了濛濛细雨似有若无的情景,又暗表细雨滋润了云蒸霞蔚般的杏花,花显得xxx妍红晕。“不寒”二字,点出季节,说春风扑面,带有丝丝暖意,连缀下面风吹动细长柳条的.轻盈多姿场面,越发表现出春的宜人。这样表达,使整个画面色彩缤纷,充满着蓬勃生气。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

历来写春的句子,或浑写——“等闲识得东风面,xxx红总是春”(xxx《春日》),或细写——“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湖白鹭飞”(xxx杰《湖上》),xxx这首诗将两者结合起来,既有细微的描写,又有对春天整个的感受,充满喜悦之情。诗写景凝练,意蕴丰富,读来使人如闻似见。尽管在此之前,“杏花雨”、“xxx”这样的诗境已广泛为人们所用,但真正成为熟词,不得不归功于xxx这两句诗。元代虞集脍炙人口的《风入松》的名句“杏花春雨江南”所描绘的意境,除了受陆游诗“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影响外,或许也曾受此启发。

xxx这首诗,语语清淳,从容不迫,在写景时充分注意了春天带给人的勃勃生机,富有情趣,所以为崇尚理趣的xxx所赞赏。

赏析二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绝名诗。诗僧xxx亦因这首描写二月春景的诗而名留千古。

首二句写诗人的行踪,尾二句写诗人眼中的春光。首二句用笔精妙,予人以清凉幽静的美感:斑驳的古木、汩汩的溪水、轻巧的篷船、虬曲的杖藜、古朴的小桥和无事的老僧,构成一幅浑然天成的游春图。一句“杖藜扶我过桥东”,诗意地表现了禅宗所崇尚的物我合一的佳境。尾二句造语疏清,予人以清新悠然的体味:小桥东边,杏花如烟,xxx如线,细雨如酥,和风如丝。那杏花烟雨,欲沾人衣而不湿,何其令人惬意;那xxx和风,吹在脸上凉美而不觉寒冷,它们是何等善解人意。这清凉的春意,不正是春天清凉的禅意的昭示么?这迷人的春景,正是诗人眼中迷人的禅境。

在诗人眼中,禅就在xxx、xxx、篷船上、杖藜头,在小桥东边,在老僧心头,在杏花雨中,在xxx里,在那沾而欲湿的凉意中,在吹面不寒的清柔里,禅就是春天,就是一切的一切,就是绝句,就是诗!

“诗有四种xxx:一曰理xxx,二曰意xxx,三曰想xxx,四曰自然xxx。碍而实通,曰理xxx;出自意外,曰意xxx;写出幽微,如清潭见底,曰想xxx;非奇非怪,剥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xxx。”(xxxxxx《白石道人诗说》)不说理,也不说禅,却极有禅趣,本诗可谓是自然xxx!

——氓原文、翻译及赏析

漫兴其五原文及赏析 第13篇

原文:

绝句漫兴九首·其一

唐代:xxx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xxx。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觉莺语太xxx。

译文: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xxx。

这春色眼见客居他乡的我正愁得无法排解,竟还无赖的蔓延到xxx!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觉莺语太xxx。

你让花儿开放就已经十分鲁莽,还让xxx对我喋喋不休地xxx。

注释: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xxx。

漫兴:xxx所至,信笔写来。眼见:眼见得。愁不醒:客愁无法排遣。无赖:谓春色恼人。江:指浣花溪。

即遣(qiǎn)花开深造次,便觉莺语太xxx。

遣:排遣。深:很,太。造次:匆忙,仓猝。xxx:再三嘱咐。

赏析:

《杜臆》中云:“客愁二字乃九首之纲”,这第一首正是围绕“客愁”来写诗人恼春的心绪。“眼见客愁愁不醒”,概括地说明眼下诗人正沉浸在客居愁思之中而不能自拔。“不醒”二字,刻画出这种沉醉迷惘的心理状态。然而春色却不晓人情,莽莽撞僮地闯进了诗人的眼帘。春光本来是令人惬意的,“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但是在被客愁缠绕的诗人心目中,这突然来到xxx的春色却多么扰人心绪!你看它就在诗人的眼前匆急地催遣花开,又令莺啼频频,似乎故意来作弄家国愁思绵绵中的他乡游子。此时此地,如此的心绪,这般的花开莺啼,xxx的女神真是“深造次”,她的殷勤未免过于轻率了。xxx善于用反衬的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之中,深化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强诗的艺术效果。这首诗里恼xxx的情景,就与《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境相仿佛。只不过一在乱中,愁思激切;一在暂安,客居惆怅。虽然抒发的感情有程度上的不同,但都是用“乐景写哀”(xxx之《xxx诗话》)则哀感倍生的写法。所以诗中望xxx春色则顿觉其无赖,见花开春风则深感其造次,闻莺xxx柳则嫌其过于xxx,这就加倍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很符合生活中的实际。仇兆鳌评此诗说:“人当适意时,春光亦若有情;人当失意时,春色亦成无赖”。(《xxx详注》卷九)正是诗人充分描绘出当时的真情实感,因而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引起共鸣。

漫兴其五原文及赏析 第14篇

原文

隔户xxx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谓谁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熟知xxx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二月已破三月来,渐老逢春能几回。

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肠断江春欲尽头,杖藜xxx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去(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懒慢无堪不出村,呼儿日在掩柴门。

苍苔浊酒林中静,碧水春风野外昏。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舍西柔桑叶可拈,江畔细麦复纤纤。

人生几何春已夏,不放xxx蜜甜。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xxx。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xxx。

翻译

隔着门墙外面的xxx树,那柔弱细长的枝条,就好像那十五岁少女纤柔美好的细腰。古代女子十五岁正当青春,体态最为婀娜多姿,妩媚而动人。

是谁说她早晨的时候不称意,不舒展自己的身姿呢?原来是被狂风折断了枝条。

江上的燕子都明白我的茅屋过于低小,因此常常飞到这里筑巢。

燕子衔来筑巢的泥弄脏了我的琴和书,它们还不停地追逐飞虫碰着了人。

二月已经过去三月来到,渐渐老去的人遇到春天还能有几次?

不要想身外无数的事情,先饮尽眼前的不多的杯中物。

都说春江xxx妍,而三春欲尽,怎么会不感到伤感呢?拄着拐杖漫步江头,站在芳洲上。

只看见柳絮如颠似狂,肆无忌惮地随风飞舞,轻薄不自重的桃花追逐流水而去。

飘落在小路上的杨花碎片,就像铺开的白毡子,点缀在溪上的嫩荷,像青铜钱似的一个叠着一个。

竹林里笋根旁才破土而出的嫩笋,还没有人注重它们,刚刚孵出的小水鸭子,在沙滩上依偎着母鸭甜甜地睡着。

注释

芳洲:长满花草的水中陆地。

颠狂:本指精神失常,引申为放荡不羁。

赏析

其一简析

此诗上两句是在写xxx美,下两句是借xxx何不展身姿是因为被狂风折断了枝条来指代诗人自己的不得志。诗人虽不在朝廷,但是时时关心国计民生。自己像那不能舒展身姿的xxx一样,是因为被社会的现实击打得无法去拯救苍生,自己为官不得重用,壮志难酬啊。

其二简析

组诗第一首总述客愁恼春,这第二首便承接第一首而来,借埋怨春风欺花来发牢骚。前两句说桃李有主,而且是在自家的花园之中,“非”、“还”二字加强语气,强调感**彩。后两句说,春色催花,已是“深造次”,而春风竟又来欺凌,一夜之间居然吹折数枝鲜花!“恰似”即“正是”。“得”,是xxx口语,语助词。诗人寓情于景,造成情与景的对立气氛。在诗人眼中,春风折花,便是有意欺主。在诗人笔下,春风与桃李都人格化了。明明是诗人恼春,却写成春风欺人。

其三赏析

这首诗写频频飞入草堂书斋里的燕子扰人的情景。首句说xxx的极度低矮狭窄,“熟知”,乃就燕子言。连江上的燕子都非常熟悉这xxx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所以第二句接着说“故来频”。燕子频频而来,自然要引起主人的烦恼。三、四两句就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层内的活动:筑巢衔泥点污了琴书不算,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作了细腻生动的刻画,给人以亲切逼真的实感;而且透过实感,使人联想到这低小的xxx,由于xxx的频频进扰,使主人也难以容身了。从而写出了草堂困居,诗人心境诸多烦扰的情态。明代王嗣《杜臆》就此诗云:“远客孤居,一时遭遇,多有不可人意者。”这种不可人意,还是由客愁生发,借燕子引出禽鸟亦若欺人的感慨。

xxx之在《xxx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xxx这首诗也是善于景中含情的一例。全诗俱从xxxxxx着笔,三、四两句更是描写燕子动作的景语,就在这“点污琴书”、“打着人”的精细描写中,包蕴着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扰和心绪不宁的神情,体物缘情,神物妙合。“不可人意”的心情,诗句中虽不著一字,却全都在景物描绘中表现出来了。全诗富有韵味,耐人咀嚼。

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这首诗的主旨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

其五简析

这组绝句写在xxx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即代宗上元二年(761)。题作“漫兴”,有兴之所到随手写出之意。不求写尽,不求写全,也不是同一时成之。从九首诗的内容看,当为由春至夏相率写出,亦有次第可寻。

xxx草堂周围的景色很秀丽,他在那儿的生活也比较安定。然而饱尝乱离之苦的诗人并没有忘记**未除,故园难归;尽管眼前繁花簇簇,家国的愁思还时时萦绕在心头。其本意是写景抒情,并未有批判女子作风的意思,但因为其中两句所用意象“柳”“桃花”也用来形容女子,所谓残花败柳,面若桃花等。且诗中极尽其轻浮的状态,所以常被后人用来暗指女子作风的轻佻,放荡不羁。

其七赏析

这一首《漫兴》是写初夏的景色。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景中状物,而景物相间相融,各得其妙。

诗中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初夏风景图:漫天飞舞的杨花撒落在小径上,好像铺**一层白毡;xxx中片片青绿的荷叶点染其间,又好像层叠在水面上的圆圆青钱。诗人掉转目光,忽然发现:那一只只幼雉隐伏在竹丛笋根旁边,真不易为人所见。那岸边沙滩上,小凫雏们亲昵地偎依在母凫身边安然入睡。首句中的“糁径”,是形容杨花纷散落于路面,词语精炼而富有形象感。第二句中的“点”、“叠”二词,把荷叶在溪水中的.状态写得十分生动传神,使全句活了起来。后两句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说它“微寓xxx儿之感”,我们从全诗看,“微寓萧寂”或许有之,“怜儿”之感,则未免过于深求。

漫兴其五原文及赏析 第15篇

原文:

戏为六绝句·其二

唐代:xxx

xxx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译文:

xxx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xxx骆开创了一代诗词的风格和体裁,浅薄的评论者对此讥笑是无止无休的。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待你辈的一切都化为灰土之后,也丝毫无伤于滔滔江河的万古奔流。

注释:

xxx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shěn)未休。

xxx骆:xxx、xxx、xxx邻、骆宾王。这四人擅长诗文,对初唐的文学革新有过贡献,被称为“初唐四杰”。体:这里指诗文的风格而言。当时体:那个时代的风格体裁。哂:讥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尔xxx彼辈,指那些轻薄之徒。

赏析:

《戏为六绝句》是xxx针对当时文坛上一些人存在贵古贱今、好高骛远的习气而写的。它反映了xxx反对好古非今的文学批评观点。其中的“不薄今人”、“别裁伪体”、学习“风雅”、“转益多师”(兼采众家之长)等见解在今天也还是有借鉴意义的。本诗是《戏为六绝句》中的第二首,诗中既明确地肯定了xxx骆“初唐四杰”的文学贡献和地位,又告诫那些轻薄之徒不要一叶障目而讥笑xxx骆,他们的诗文将传之久远,其历史地位也是不容抹煞的。

——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选2篇)

漫兴其五原文及赏析 第16篇

原文:

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xxx。

译文:

我在高大的古树阴下拴好了小船;拄着拐杖,走过小桥,恣意欣赏这美丽的春光。

丝丝细雨,淋不湿我的衣衫;它飘洒在艳丽的杏花上,使花儿更加灿烂。阵阵微风,吹着我的脸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动着嫩绿细长的柳条,格外轻飏。

注释:

⑴系(xì):联接。短篷:小船。篷,船帆,船的代称。

⑵杖藜:“藜杖”的倒文。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

xxx雨: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节的雨。

⑷xxx:古人把应花期而来的风,称为花信风。从小寒到谷雨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总称“二十四花信风”。其中清明节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或称xxx。

赏析: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绝名诗。诗僧xxx亦因这首描写二月春景的诗而名留千古。

首二句写诗人的行踪,尾二句写诗人眼中的春光。首二句用笔精妙,予人以清凉幽静的美感:斑驳的古木、汩汩的溪水、轻巧的篷船、虬曲的杖藜、古朴的小桥和无事的老僧,构成一幅浑然天成的游春图。一句“杖藜扶我过桥东”,诗意地表现了禅宗所崇尚的物我合一的佳境。尾二句造语疏清,予人以清新悠然的体味:小桥东边,杏花如烟,xxx如线,细雨如酥,和风如丝。那杏花烟雨,欲沾人衣而不湿,何其令人惬意;那xxx和风,吹在脸上凉美而不觉寒冷,它们是何等善解人意。这清凉的春意,不正是春天清凉的.禅意的昭示么?这迷人的春景,正是诗人眼中迷人的禅境。

在诗人眼中,禅就在xxx、xxx、篷船上、杖藜头,在小桥东边,在老僧心头,在杏花雨中,在xxx里,在那沾而欲湿的凉意中,在吹面不寒的清柔里,禅就是春天,就是一切的一切,就是绝句,就是诗!

“诗有四种xxx:一曰理xxx,二曰意xxx,三曰想xxx,四曰自然xxx。碍而实通,曰理xxx;出自意外,曰意xxx;写出幽微,如清潭见底,曰想xxx;非奇非怪,剥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xxx。”(xxxxxx《白石道人诗说》)不说理,也不说禅,却极有禅趣,本诗可谓是自然xxx!

——莲叶原文、翻译及赏析

漫兴其五原文及赏析 第17篇

原文:

梅花绝句二首·其一

宋代: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xxx化身千亿,一树xxx一放翁。(xxx一作:梅花)

译文: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听说山上的梅花已经迎着晨风绽放,远远望去,四周山上的梅花树就像一堆堆白雪一样。

xxx化身千亿,一树xxx一放翁。(xxx一作:梅花)

有什么办法可以把自己变化成数亿身影呢?让每一棵梅花树前都有一个陆游常在。

注释:

闻道梅花坼(chè)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闻道:听说。坼:裂开。这里是绽开的意思。坼晓风:即在晨风中开放。雪堆:指梅花盛开像雪堆似的。

xxx化身千亿,一树xxx一放翁。(xxx一作:梅花)

何方:有什么办法。千亿:指能变成千万个放翁(陆游号放翁,字务观)。xxx:一作“梅花”。

赏析:

这首诗的首句“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写梅花绽放的情景。如第一句中“坼晓风”一词,突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傲然情态;第二句中则把梅花比喻成白雪,既写出了梅花洁白的特点,也表现了梅花漫山遍野的盛况。语言鲜明,景象开阔。而三四两句“xxx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更是出人意表,高迈脱俗,愿化身千亿个陆游,而每个陆游前都有一树梅花,把痴迷的爱梅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紧接的两句,xxx思“xxx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意思是说,用什么办法能变出千万个放翁,使每一株梅花下面都有自己在那里分身欣赏。身化千亿,设想可谓奇妙之至。梅花与诗人面面对应,是xxx?是人耶?一时实难轻分,这又是诗人命笔奇特之处。这两句虽是点化xxx“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尽望乡”的诗意而来,但用在“雪堆遍满四山”的梅花世界中,不唯妥贴自然,而且情景相生极富有意趣。理由至少有三:以诗人78岁的高龄,面对树树姿态有异的xxx海,一时当然不能逐个寻芳,所以化身分之赏之,自属妙想,此其一。又陆游年事虽高,但童心未泯,*时常有“梅花重压帽檐偏,曳杖行歌意欲仙”的“出格”举动惹人注目,此时他xxx思,想学仙人的分身法,亦是童心xxx,很合乎心理,此其二。再者陆游常以梅花自比,且心中常存伯仲之间不分高下的感觉,如今面对千万树盛开的梅花,诗人自负当然不甘心以一身仰视,须化身千亿才能与之匹敌相称,方不辜负诗人对梅花的一番感情。综观这三方面,此句表面上虽有借鉴之处,深入地体会实属情景相生之辞,正如当年xxx化江为诗成梅花绝唱一样,均经过诗人的再创造,融会陶铸古人诗意而自出机杼,且能翻出新意,使诗更富有盎然的诗意和逗人入胜的意境。

前两句的写梅是为后两句写人作陪衬。面对梅花盛开的奇丽景象,诗人xxx想,愿化身千亿个陆游,而每个陆游前都有一树梅花。这种丰富而大胆的想象,把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同时也表现了诗人高雅脱俗的品格。末句之情,试在脑中拟想,能令人发出会心的微笑。

漫兴其五原文及赏析 第18篇

原文

熟知xxx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翻译

江上的燕子都明白我的茅屋过于低小,因此常常飞到这里筑巢。燕子衔来筑巢的泥弄脏了我的琴和书,它们还不停地追逐飞虫碰着了人。

赏析

这首诗写频频飞入草堂书斋里的燕子扰人的情景。首句说xxx的极度低矮狭窄,“熟知”,乃就燕子言。连江上的燕子都非常熟悉这xxx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所以第二句接着说“故来频”。燕子频频而来,自然要引起主人的烦恼。三、四两句就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层内的活动:筑巢衔泥点污了琴书不算,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作了细腻生动的刻画,给人以亲切逼真的实感;而且透过实感,使人联想到这低小的xxx,由于xxx的频频进扰,使主人也难以容身了。从而写出了草堂困居,诗人心境诸多烦扰的情态。明代王嗣《杜臆》就此诗云:“远客孤居,一时遭遇,多有不可人意者。”这种不可人意,还是由客愁生发,借燕子引出禽鸟亦若欺人的感慨。

xxx之在《xxx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xxx这首诗也是善于景中含情的一例。全诗俱从xxxxxx着笔,三、四两句更是描写燕子动作的景语,就在这“点污琴书”、“打着人”的精细描写中,包蕴着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扰和心绪不宁的神情,体物缘情,神物妙合。“不可人意”的心情,诗句中虽不著一字,却全都在景物描绘中表现出来了。全诗富有韵味,耐人咀嚼。

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这首诗的主旨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

《绝句漫兴》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扩展6)

——绝句漫兴九首其一翻译实用1篇

漫兴其五原文及赏析 第19篇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xxx〔唐代〕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赏析

这一首《漫兴》是写初夏的景色。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景中状物,而景物相间相融,各得其妙。

诗中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初夏风景图:漫天飞舞的杨花撒落在小径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毡;xxx中片片青绿的荷叶点染其间,又好像层叠在水面上的圆圆青钱。诗人掉转目光,忽然发现:那一只只幼雉隐伏在竹丛笋根旁边,真不易为人所见。那岸边沙滩上,小凫雏们亲昵地偎依在母凫身边安然入睡。首句中的“糁径”,是形容杨花纷散落于路面,词语精炼而富有形象感。第二句中的“点”、“叠”二词,把荷叶在溪水中的状态写得十分生动传神,使全句活了起来。后两句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说它“微寓xxx儿之感”,我们从全诗看,“微寓萧寂”或许有之,“怜儿”之感,则未免过于深求。

xxx(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xxx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xxx与xxx合称“xxx,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xxx与杜牧即“小xxx区别开来,xxx与xxx又合称“大xxx。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xxx草堂纪念。

——绝句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5篇

漫兴其五原文及赏析 第20篇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

译文

一树梅花长在背阴的山谷,加上枝条伸向北方,阳光终年罕至,所以每年开花总是比较迟。

但你可知道它那高尚的气节、优美的风度?要知道,当它吐苞,正是那冰雪覆盖、最为严酷的寒冬时节啊!

注释

幽谷:深幽的山谷。北枝:北向不朝阳的树枝。

自分(fèn):自己料定。著花:开花。

高标逸韵:高尚的气格,俊逸的风韵。标,标格,风度、气概之意。

赏析

创作背景

这实际是一首标准的况物自比的咏梅诗。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文武双全,年轻时意气风发,曾有一首词自赞:“人误许,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xxx国,是陆游一生中永远的痛,他一怀忠贞,念念不忘北伐,但一直得不到南xxx廷的重用,直至死去,*人都熟悉他“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乃翁”的诗句,这首诗所表达的情绪也是相通的,反应的是在诗人特有的政治处境下,心念复国,若有所待,非常幽微,非常复杂的心理状态。

从诗比较明朗的格调上看,这应是陆游中年时期的作品,当时的政治空气应该是,偏安势力牢牢控制政局,北伐派的处境至为严酷。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说的是诗人自忖处于政治势力的边缘,资历不高,又力主北伐,长时间得不到当权派的重用是自然的事。

但是,他的心中确实仍有期待。年复一年的等待并没让他感觉到绝望,“自分”二字准确地传达出了他的这种心态。

要知道,在当时的氛围中,能保持这样比较舒解,比较积极的心态并不容易!

就像这眼前大雪覆盖,依然含苞待放的梅花一样——你可能理解到,那雪中咏诗之人的高标逸韵?……

浓烈的诗情画意,夹杂着无法言说的身世之感,虚实相照,浑然一体,烘托出一种清逸深幽的特殊美感。这是*古典诗歌的惯有风格,也是我们的祖先奉献给世界文学宝库的一份独到财产。

陆游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xxx逢xxx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xxx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xxx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漫兴其五原文及赏析 第21篇

绝句漫兴九首·其五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xxx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翻译

都说春江xxx妍,而三春欲尽,怎么会不感到伤感呢?拄着拐杖漫步江头,站在芳洲上。

只看见柳絮如颠似狂,肆无忌惮地随风飞舞,轻薄不自重的桃花追逐流水而去。

注释

漫兴:xxx所至,信笔写来。

芳洲:长满花草的水中陆地。

颠狂:本指精神失常,引申为放荡不羁。

赏析

这组绝句写在xxx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即代宗上元二年(761)。题作“漫兴”,有兴之所到随手写出之意。不求写尽,不求写全,也不是同一时成之。从九首诗的内容看,当为由春至夏相率写出,亦有次第可寻。

xxx草堂周围的景色很秀丽,他在那儿的生活也比较安定。然而饱尝乱离之苦的诗人并没有忘记**未除,故园难归;尽管眼前繁花簇簇,家国的愁思还时时萦绕在心头。其本意是写景抒情,并未有批判女子作风的意思,但因为其中两句所用意象“柳”“桃花”也用来形容女子,所谓残花败柳,面若桃花等。且诗中极尽其轻浮的状态,所以常被后人用来暗指女子作风的轻佻,不羁。

《绝句漫兴》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扩展阅读

《绝句漫兴》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扩展1)

——绝句漫兴·其五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二篇

漫兴其五原文及赏析 第22篇

原文:

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xxx。

译文:

我在高大的古树阴下拴好了小船;拄着拐杖,走过小桥,恣意欣赏这美丽的春光。

丝丝细雨,淋不湿我的衣衫;它飘洒在艳丽的杏花上,使花儿更加灿烂。阵阵微风,吹着我的脸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动着嫩绿细长的柳条,格外轻飏。

注释:

⑴系(xì):联接。短篷:小船。篷,船帆,船的代称。

⑵杖藜:“藜杖”的倒文。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杆直立,**了可做拐杖。

xxx雨: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节的雨。

⑷xxx:古人把应花期而来的风,称为花信风。从小寒到谷雨共***候,每候应一种花信,总称“***花信风”。其中清明节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或称xxx。

赏析: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绝名诗。诗僧xxx亦因这首描写二月春景的诗而名留千古。

首二句写诗人的行踪,尾二句写诗人眼中的春光。首二句用笔精妙,予人以清凉幽静的美感:斑驳的古木、汩汩的溪水、轻巧的篷船、虬曲的杖藜、古朴的小桥和无事的老僧,构成一幅浑然天成的游春图。一句“杖藜扶我过桥东”,诗意地表现了禅宗所崇尚的物我合一的佳境。尾二句造语疏清,予人以清新悠然的体味:小桥东边,杏花如烟,xxx如线,细雨如酥,和风如丝。那杏花烟雨,欲沾人衣而不湿,何其令人惬意;那xxx和风,吹在脸上凉美而不觉寒冷,它们是何等善解人意。这清凉的春意,不正是春天清凉的.禅意的昭示么?这迷人的春景,正是诗人眼中迷人的禅境。

在诗人眼中,禅就在xxx、xxx、篷船上、杖藜头,在小桥东边,在老僧心头,在杏花雨中,在xxx里,在那沾而欲湿的凉意中,在吹面不寒的清柔里,禅就是春天,就是一切的一切,就是绝句,就是诗!

“诗有四种xxx:一曰理xxx,二曰意xxx,三曰想xxx,四曰自然xxx。碍而实通,曰理xxx;出自意外,曰意xxx;写出幽微,如清潭见底,曰想xxx;非奇非怪,剥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xxx。”(xxxxxx《白石道人诗说》)不说理,也不说禅,却极有禅趣,本诗可谓是自然xxx!

《绝句漫兴》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扩展5)

——绝句漫兴·其三原文及赏析范本1份

漫兴其五原文及赏析 第23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xxx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xxx,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xxx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翻译

憨厚农家小伙子,怀抱布匹来换丝。其实不是真换丝,找个机会谈婚事。送郎送过淇水西,到了顿丘情依依。不是我愿误佳期,你无媒人失礼仪。望郎休要发脾气,秋天到了来迎娶。

爬上那垛破土墙,遥向复关凝神望。复关远在云雾中,不见情郎泪千行。情郎即从复关来,又说又笑喜洋洋。你去卜卦求神仙,没有凶兆心欢畅。赶着你的车子来,为我搬运好嫁妆。

桑树叶子未落时,缀满枝头绿萋萋。嘘嘘那些斑鸠儿,别把桑葚吃嘴里。哎呀年轻姑娘们,别对男人情依依。男人若是恋上你,要丢便丢太容易。女人若是恋男子,要想解脱难挣离。

桑树叶子落下了,枯黄憔悴任飘摇。自从嫁到你家来,三年穷苦受煎熬。淇水茫茫送我归,水溅车帷湿又潮。我做妻子没差错,是你男人太奸刁。反覆无常没准则,变心缺德耍花招。

婚后三年守妇道,繁重家务不辞劳。起早睡晚不嫌苦,xxx忙外非一朝。谁知家业已成后,渐渐对我施凶暴。兄弟不知我处境,个个见我xxx。静下心来细细想,独自伤*暗抛。

当年发誓偕白头,如今未老心先忧。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有尽头。回想少时多欢乐,谈笑之间露温柔。海誓山盟犹在耳,哪料反目竞成仇。莫再回想背盟事,既已终结便罢休!

注释

氓:《说文》“氓,民也。”本义为外来的百姓,这里指自彼来此之民,男子之代称。

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一说憨厚、老实的样子。

贸:交易。抱布贸丝是以物易物。“匪来”

二句:是说那人并非真来买丝,是找我商量事情来了。所商量的事情就是结婚。

匪:通“非”。

即:走近,靠近。

谋:商量。古音咪(mī)。

顿丘:地名。今河南清丰。

丘:古读如“欺”。

愆:过失,过错,这里指延误。这句是说并非我要拖延约定的婚期而不肯嫁,是因为你没有找好媒人。

将:愿,请。

无:通“毋”,不要。

乘:登上。

垝垣:倒塌的墙壁。垝,倒塌。垣,墙壁。

复关:①复,返。

关:在往来要道所设的关卡。女望男到期来会。他来时一定要经过关门。一说“复”是关名。 ②

复关:卫国地名,指“氓”所居之地。

涕:眼泪;

涟涟:涕泪下流貌。她初时不见xxx回到关门来,以为他负约不来了,因而伤心泪下。

载:动词词头,无义。

尔卜尔筮:烧灼龟甲的裂纹以判吉凶,叫做“卜”。用蓍(shī)草占卦叫做“筮”。

体:指龟兆和卦兆,即卜筮的结果。

咎:不吉利,灾祸。

无咎言:就是无凶卦。

贿:财物,指嫁妆,妆奁(lián)。以上四句是说你从卜筮看一看吉凶吧,只要卜筮的结果好,你就打发车子来迎娶,并将嫁妆搬去。

沃若:犹“沃然”,像水浸润过一样有光泽。以上二句以桑的茂盛时期比自己恋爱满足,生活美好的时期。

于嗟鸠兮:于:通“吁”本义为表示惊怪、不然、感慨等,此处与嗟皆表感慨。

鸠:斑鸠。传说斑鸠吃桑葚过多会醉。

耽:迷恋,沉溺,贪乐太甚。

说:通“脱”,解脱。

陨:坠落,掉下。这里用黄叶落下比喻女子年老色衰。

黄:变黄。

其黄而陨:犹《裳裳者华》篇的“芸其黄矣”,芸也是黄色。

徂:往;

xxx:嫁到你家。

食贫:过贫穷的生活。

汤汤:水势浩大的样子。

渐:浸湿。

帷裳:车旁的布幔。以上两句是说被弃逐后渡淇水而归。

爽:差错。

贰:“貣(tè)”的误字。“貣”就是“忒”,和“爽”同义。这里指爱情不专一。以上两句是说女方没有过失而男方行为不对。

罔:无,没有;

极:标准,准则。

二三其德:在品德上三心二意,言行为前后不一致。

靡室劳矣:言所有的家庭劳作一身担负无余。

室劳:家务劳动。

靡:无。“夙兴”

二句:就是说起早睡迟,朝朝如此,不能计算了。

夙:早。

兴:起来。

言既遂矣:“言”字为语助词,无义。

既遂:就是《谷风》篇“既生既育”的意思,言愿望既然已经实现。

咥:笑的样子。以上两句是说兄弟还不晓得我的遭遇,见面时都讥笑我啊。

静言思之:静下心来好好地想一想,

言:音节助词,无实义。

躬自悼矣:自身独自伤心。躬,自身;悼,伤心。

“及尔”二句:当初曾相约和你一同过到老,偕老之说徒然使我怨恨罢了。

隰:低湿的地方;当作“湿”,水名,就是漯河,黄河的支流,流经卫国境内。

泮:通“畔”水边,边岸。以上二句承上文,以水流必有畔岸,喻凡事都有边际,而自己愁思无尽。言外之意,如果和这样的男人偕老,那就苦海无边了。

总角:古代男女未成年时把头发扎成丫髻,称总角。这里指代少年时代。

宴:快乐。

晏晏:欢乐,和悦的样子。

旦旦:诚恳的样子。

反:即“返”字。

不思其反:不曾想过会违背誓言。

反是不思:违反这些。是,指示代词,指代誓言。是重复上句的意思,变换句法为的是和下句叶韵。

已:了结,终止。焉哉(古读如兹zī):语气词连用,加强语气,表示感叹。末句等于说撇开算了罢!

通假字

蚩蚩(氓之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一说是忠厚的样子

匪(匪来贸丝) 通“非”,不是

于(于嗟鸠兮) 通“吁”,叹词,表感慨

无(将子无怒) 通“毋”,不要

说(xxx说也) 通“脱”,解脱

泮(xxx有泮) 通“畔”,边

古今异义

至于,xxx:到;今义:表示到达某种程度。

耽,xxx:沉溺;今义:耽误。

以为,xxx:把……当作;今义:认为。

泣涕,xxx:眼泪;今义:眼泪和鼻涕。

贿,xxx:财物;今义:用财物贿赂。

宴,xxx:快乐;今义:宴会。

三岁,xxx:多年;今义:指年龄。

词类活用

黄(其黄而陨):变黄(形容词作动词)

二三(二三其德):经常改变(数词作动词)

夙(夙兴夜寐):早起(名词作状语)

夜(夙兴夜寐):晚睡(名词作状语)

贫(三岁食贫):贫困的生活(形容词作名词)

贰(士贰其行):不专一,有二心(数词作动词)

明句式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宾语前置句)

赏析

《卫风·氓》是一首上古民间歌谣,以一个女子之口,率真地述说了其情变经历和深切体验,是一帧情爱画卷的鲜活写照,也为后人留下了当时风俗民情的宝贵资料。

这是一首短短的夹杂抒情的叙事诗,将一个情爱故事表现得真切自然。诗中女子情深意笃,爱得坦荡,爱得热烈。即便婚后之怨,也是用心专深的折射。真真好一个善解人意、xxx慧、果敢率真、通情明义的鲜明形象。在婚前,她怀着对氓炽热的深情,勇敢地冲破了礼法的束缚,毅然和氓同居,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按理说,婚后的生活应该是和睦美好的。但事与愿违,她却被氓当牛马般使用,甚至被打被弃。原因就是当时妇女在社会上和家庭中都没有地位,而只是的丈夫的附庸。这种政治、经济的不*等决定了男女在婚姻关系上的不*等,使氓得以随心所欲地玩弄、虐待妇女而不受制裁,有抛弃妻子解除婚约的权利。“始乱终弃”四字,正可概括氓对女子的罪恶行为。因此她虽曾勇敢地冲破过封建的桎梏,但她的命运,终于同那些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压束下逆来xxx的妇女命运,很不幸地异途同归了。“士之耽兮,xxx说也;女之耽也,不可说也!”诗人满腔愤懑地控诉了这社会的不*,使这诗的思想意义更加深化。诗中女主人公的惨痛经历,可说是阶级社会中千千万万受压迫受损害的妇女命运的缩影,故能博得后世读者的共鸣。

诗中虽以抒情为主,所叙的故事也还不够完整细致,但它已将女主人公的遭遇、命运,比较真实地反映出来,抒情叙事融为一体,时而夹以慨叹式的议论。就这些方面说,这首诗已初步具备*式的叙事诗的某些特征。这些特征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其后二千余年的叙事诗,在《xxx南飞》《长恨歌》,直到近代xxx的《双鸩篇》中似乎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