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优选4篇)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优选4篇)

时间:2023-12-24 11:54:53 古诗文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 第1篇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xxx,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xxx,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xxx后。xxx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 第2篇

xxx(听了)微微一笑。

“xxx,你怎么样?”

xxx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xxx、或者五六xxx(的小国),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他们的礼乐教化,(我)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只好等待修养更高的人来推行了。”

“xxx华,你怎么样?”

xxx华回答说:“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的司仪。”

“xxx,你怎么样?”

(这时xxx)弹琴的声音(逐渐)稀疏了,铿的一声,放下琴起身,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所说的不一样。”

xxx说:“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 第3篇

【本篇引语】

本篇共计28章,内容以谈论仁德为主。在本篇里,xxx和他的弟子们从各个侧面探讨仁德的特征。此外,本篇著名的句子有“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等。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过较大影响。

【原文】

5-1 子谓公冶长①,“可妻也。虽在缧绁②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③妻之。”

【注释】

①公冶长:姓公冶名长,xxx人,xxx的弟子。

②缧绁:音léi xiè,捆绑犯人用的绳索,这里借指牢狱。

③子:古时无论儿、女均称子。

【译文】

xxx评论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被关在牢狱里,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呀。”于是,xxx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评析】

在这一章里,xxx对公冶长作了较高评价,但并未说明究竟公冶长做了哪些突出的事情,不过从本篇所谈的中心内容看,作为公冶长的老师,xxx对他有全面了解。xxx能把女儿嫁给他,那么公冶长至少应具备仁德。这是xxx一再向他的学生提出的要求。

【原文】

5-2 子谓南容①,“邦有道②,不废③;邦无道,免于刑戮④。”以其兄之子妻之。

【注释】

①南容:姓南宫名适(音kuò),字子容。xxx的学生,通称他为南容。

②道:xxx这里所讲的道,是说国家的**符合最高的和最好的原则。

③废:废置,不任用。

④刑戮:刑罚。

【译文】

xxx评论南容说:“国家有道时,他有官做;国家无道时,他也可以免去刑戮。”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评析】

本章里,xxx对南容也作了比较高的评价,同样也没有讲明南容究竟有哪些突出的表现。当然,他能够把自己的侄女嫁给南容,也表明南容有较好的仁德。

【原文】

5-3 子谓子贱①,君子哉若人②,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③。”

【注释】

①子贱:姓宓(音fú)名不齐,字子贱。生于公元前521年,比xxx小49岁。

②若人:这个,此人。

③斯焉取斯xxx,此。第一个“斯”指子贱,第二个“斯”字指子贱的品德。

【译文】

xxx评论子贱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如果xxx没有君子的话,他是从哪里学到这种品德的呢?”

【评析】

xxx在这里称子贱为君子。这是第一个层次,但接下来说,xxx如无君子,子贱也不可能学到君子的品德。言下之意,是说他自己就是君子,而子贱的君子之德是由他一手培养的。

【原文】

5-4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xxx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①也。”

【注释】

①瑚琏: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用的器具。

【译文】

子贡问xxx:“我这个人怎么样?”xxx说:“你呀,好比一个器具。xxx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xxx说:“是瑚琏。”

【评析】

xxx把子贡比作瑚琏,肯定子贡有一定的才能,因为瑚琏是古代祭器中贵重而华美的一种。但如果与上二章联系起来分析,可见xxx看不起子贡,认为他还没有达到“君子之器”那样的程度,仅有某一方面的才干。

【原文】

5-5 或曰:“雍①也仁而不佞②。xxx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③,屡憎于人,不知其仁④。焉用佞?”

【注释】

①雍:姓xxx雍,字仲弓,生于公元前522年,xxx的学生。

②佞:音nìng,能言善辩,有口才。

③口给:言语便捷、嘴快话多。

④不知其仁:指有口才者有仁与否不可知。

【译文】

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不善辩。”xxx说:“何必要能言善辩呢?靠伶牙利齿和人辩论,常常招致别人的讨厌,这样的人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仁,但何必要能言善辩呢?”

【评析】

xxx针对有人对冉雍的评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人只要有仁德就足够了,根本不需要能言善辩,伶牙利齿,这两者在xxx观念中是对立的。善说的人肯定没有仁德,而有仁德者则不必有辩才。要以德服人,不以嘴服人。

【原文】

5-6 子使漆雕开①仕。对曰:“xxx之未能信。xxx说②。

【注释】

①漆雕开:姓漆雕名开,字子开,一说字子若,生于公元前540年,xxx的门徒。

②说:音yuè,同“悦”。

【译文】

xxx让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回答说:“我对做官这件事还没有信心。”xxx听了很高兴。

【评析】

xxx的教育方针是“学而优则仕”,学到知识,就要去做官,他经常向学生灌输读书做官的思想,鼓励和推荐他们去做官。xxx让他的学生漆雕开去做官,但漆雕开感到尚未达到“学而优”的程度,急于做官还没有把握,他想继续学礼,晚点去做官,所以xxx很高兴。

【原文】

5-7 子曰:“道不行,乘桴①浮于海,从②我者,其由与!xxx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xxx我,无所取材。”

【注释】

①桴:音fū,用来过河的木筏子。

②从:跟随、随从。

【译文】

xxx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去。能跟从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xxx路听到这话很高兴。xxx说:“仲由啊,xxx超过了我,其他没有什么可取的才能。”

【评析】

xxx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极力推行他的礼制、德政主张。但他也担心自己的主张行不通,打算适当的时候乘筏到**去。他认为子路有勇,可以跟随他一同前去,但同时又指出子路的不足乃在于仅有勇而已。

【原文】

5-8 xxx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xxx国,可使治其赋①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xxx曰:“求也,千室之邑②,百乘之家③,可使为之宰④也,不知其仁也。”“赤⑤也何如?xxx曰:“赤也,束带立于朝⑥,可使与宾客⑦言也,不知其仁也。”

【注释】

①赋:兵赋,向居民征收的军事费用。

②千室之邑,邑是古代居民的聚居点,大致相当于后来城镇。有一千户人家的大邑。

③百乘之家:指卿大夫的采地,当时大夫有车百乘,是采地中的较大者。

④宰:家臣、总管。

⑤赤:姓xxx名赤,xxx,生于公元前509年,xxx的学生。

⑥束带立于朝:指穿着xxx于朝廷。

⑦宾客:指一般客人和来宾。

【译文】

xxx问xxx:“子路做到了仁吧?”xxx说:“我不知道。”xxx又问。xxx说:“仲由嘛,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管理军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xxx又问:“冉求这个人怎么样?”xxx说:“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在一个有千户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辆兵车的采邑里当总管,但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xxx又问:“xxx赤又怎么样呢?”xxx说:“xxx赤嘛,可以让他穿着礼服,站在朝廷上,接待贵宾,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评析】

在这段文字中,xxx对自己的****进行评价,其评价标准就是“仁”。他说,他们有的可以管理军事,有的可以管理内政,有的可以办理外交。在xxx看来,,他们虽然各有自己的专长,但所有这些专长都必须服务于礼制、德治的**需要,必须以具备仁德情操为前提。实际上,他把“仁”放在更高的地位。

【原文】

5-9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①?”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②,赐也闻一以知二③。xxx曰:“xxx。吾与④女xxx。”

【注释】

①愈:胜过、超过。

②十:指数的全体,旧注云:“一,数之数;十,数之终。”

xxx:旧注云:“二者,一之对也。”

④与:赞同、同意。

【译文】

xxx对子贡说:“你和颜回两个相比,谁更好一些呢?xxx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他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知道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xxx说:“是不如他呀,我同意你说的,是不如他。”

【评析】

颜回是xxx最得意的学生之一。他勤于学习,而且肯**思考,能做到闻一知十,推知全体,融汇贯通。所以,xxx对他大加赞扬。而且,希望他的其他弟子都能像颜回那样,刻苦学习,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在学业上尽可能地事半功倍。

【原文】

5-10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①之墙不可圬②也,于予与何诛③!xxx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④改是。”

【注释】

①粪土:腐土、脏土。

②圬:音wū,抹墙用的抹子。这里指用抹子粉刷墙壁。

③诛:意为责备、批评。

④与:语气词。

【译文】

宰予白天睡觉。xxx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xxx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评析】

xxx的学生宰予白天睡觉,xxx对他大加非难。这件事并不似表面所说的那么简单。结合前后篇章有关内容可以看出,宰予对xxx学说存有异端思想,所以受到xxx斥责。此外,xxx在这里还提出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即听其言而观其行。

【原文】

5-11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①。xxx曰:“枨也欲,xxx?”

【注释】

①申枨:枨,音chéng。姓申名枨,字周,xxx的学生。

【译文】

xxx说:“我没有见过刚强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就是刚强的。”xxx说:“申枨这个人欲望太多,怎么能刚强呢?”

【评析】

xxx向来认为,一个人的欲望多了,他就会违背xxx。从这一章来看,人的欲望过多不仅做不到“义”,甚至也做不到“刚”。xxx不普遍地反对人们的欲望,但如果想成为有崇高理想的君子,那就要舍弃各种欲望,一心向道。

【原文】

5-12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xxx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译文】

子贡说:“我不愿别人强加于我的事,我也不愿强加在别人身上。”xxx说:“赐呀,这就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

【原文】

5-13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②与天道③,不可得而闻也。”

【注释】

①文章:这里指xxx传授的诗书礼乐等。

②性:人性。《阳货篇》第十七中谈到性。

③天道:天命。《论语》书中xxx多处讲到天和命,但不见有xxx关于天道的**。

【译文】

子贡说:“老师讲授的礼、乐、诗、书的知识,依靠耳闻是能够学到的;老师讲授的人性和天道的理论,依靠耳闻是不能够学到的。”

【评析】

在子贡看来,xxx所讲的礼乐诗书等具体知识是有形的,只靠耳闻就可以学到了,但关于人性与天道的理论,深奥神秘,不是通过耳闻就可以学到的,必须从事内心的体验,才有可能把握得住。

【原文】

5-14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译文】

【原文】

5-15 子贡问曰:“孔文子①何以谓之文也?xxx曰:“敏②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注释】

①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音yǔ),“文”是谥号,“子”是尊称。

xxx:敏捷、勤勉。

【译文】

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xxx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评析】

本章里,xxx在回答子贡**时讲到“不耻下问”的问题。这是xxx治学一贯应用的方法。“敏而好学”,就是xxx而兴趣浓厚地发愤学习。“不耻下问”,就是不仅听老师、长辈的教导,向老师、长辈求教,而且还求教于一般看来不如自己知识多的一切人,而不以这样做为可耻。xxx“不耻下问”的表现:一是就近学习自己的学生们,即边教边学,这在《论语》书中有多处记载。二是学于百姓,在他看来,群众中可以学的东西很多,这同样可从《论语》书中找到许多根据。他提倡的“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对后世文人学士产生了深远影响。

【原文】

5-16 子谓子产①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注释】

①子产:姓公孙名侨,字子产,xxx大夫,做过正卿,是xxx的孙子,为春秋时xxx的贤相。

【译文】

xxx评论子产说:他有君子的四种道德:“他自己行为庄重,他事奉君主恭敬,他养护百姓有恩惠,他役使百姓有法度。”

【评析】

本章xxx讲的君子之道,就是为政之道。子产在xxx、xxx公之时**22年。其时,于晋国当悼公、*公、昭公、顷公、定公五世,于楚国当共王、康王、郏敖、灵王、*xxx,正是两国争强、战乱不息的时候。xxx地处要冲,而**于这两大国之间,子产却能不低声下气,也不妄自尊大,使国家得到尊敬和安全,的确是*古代一位杰出的***和外交家。xxx对子产的评价甚高,认为**安邦就应当具有子产的这四种道德。

【原文】

5-17 子曰:“晏*xxx与人交,久而敬之②。”

【注释】

①晏*仲:xxx的贤大夫,名婴。《史记》卷六十二有他的传。“*”是他的谥号。

②久而敬之:“之”在这里指代晏*仲。

【译文】

xxx说:“晏*xxx与人交朋友,相识久了,别人仍然尊敬他。”

【评析】

xxx在这里称赞xxx大夫晏婴,认为他与人为善,能够获得别人对他的尊敬,这是很不容易的。xxx这里一方面是对晏婴的称赞,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他的学生,向晏婴学习,做到“善与人交”,xxx互爱,成为有道德的人。

【原文】

5-18 子曰:“xxx①居xxx,山节藻棁③,何如其知也!”

【注释】

①xxx:姓xxx辰,“文”是他的谥号。因不遵守xxx,被xxx指责为“不仁”、“不智”。

②蔡:国君用以占卜的大龟。xxx地方产龟,所以把大龟叫做蔡。

③山节藻棁:节,柱上的斗拱。棁,音zhuō,房梁上的短柱。把斗拱雕成山形,在棁上绘以水草花纹。这是古时装饰天子宗庙的做法。

【译文】

xxx说:“xxx藏了一只大龟,藏龟的屋子斗拱雕成山的形状,短柱上画以水草花纹,他这个人怎么能算是有智慧呢?”

【评析】

xxx在当时被人们称为“智者”,但他对礼则并不在意。他不顾xxx的规定,竟然修建了藏龟的大屋子,装饰成天子宗庙的式样,这在xxx看来就是“越礼”之举了。所以,xxx指责他“不仁”、“不智”。

【原文】

5-19 子张问曰:“令xxx①三仕为令xxx,无喜色;三已②之,无愠色。旧令xxx之政,必以告新令xxx。何如?xxx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xxx?”“xxx③弑④齐君⑤,xxx⑥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xxx大夫xxx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xxx大夫xxx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xxx?”

【注释】

①令xxx:令xxx,楚国的官名,相当于**。xxx是楚国的著名**。

②三已:三,指多次。已,罢免。

③xxx:xxx大夫xxx(音zhù)曾杀死xxx,在当时引起极大反应。

④弑:地位在下的人杀了地位在上的人。

xxx:即指被xxx所杀的xxx。

⑥xxx:xxx的大夫,名须无。

【译文】

子张问xxx说:“令xxx几次做楚国**,没有显出高兴的样子,几次被免去职务,也没有显出怨恨的样了。(他每一次被免去职务)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事全部告诉给来接任的新**。你看这个人怎么样?”xxx说:“可算得是忠了。xxx张问:“算得上仁了吗?”xxx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子张又问:)“xxx杀了他的君主xxx,xxx家有四十匹马,都舍弃不要了,离开了xxx,到了另一个国家,他说,这里的**者也和我们xxx的大夫xxx差不多,就离开了。到了另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者也和我们的大夫xxx差不多,又离开了。这个人你看怎么样?”xxx说:“可算得上清高了。xxx张说:“可说是仁了吗?”xxx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

【评析】

xxx认为,令xxx和xxx,一个忠于君主,算是尽忠了;一个不与逆臣共事,算是清高了,但他们两人都还算不上仁。因为在xxx看来,“忠”只是仁的一个方面,“清”则是为维护礼而献身的殉道精神。所以,仅有忠和清高还是远远不够的。

【原文】

5-20 季文子①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②可矣。”

【注释】

①季文子:即季孙行父,xxx、鲁襄公时xxx,“文”是他的谥号。

②斯:就。

【译文】

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xxx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

【评析】

凡事三思,一般总是利多弊少,为什么xxx听说以后,并不同意季文子的这种做法呢?有人说:“文子生*盖祸福利害之计太明,故其美恶两不相掩,皆三思之病也。其思之至三者,特以世故太深,过为谨慎;然其流弊将至利害徇一己之私矣。”(官懋庸:《论语稽》)当时季文子做事过于谨慎,顾虑太多,所以就会发生各种弊病。从某个角度看,xxx的话也不无道理。

【原文】

5-21 子曰:“宁xxx①,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②,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注释】

①宁xxx:姓宁名俞,卫国大夫,“武”是他的谥号。

②愚:这里是装傻的意思。

【译文】

xxx说:“宁xxx这个人,当国家有道时,他就显得聪明,当国家无道时,他就装傻。他的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做得到,他的那种装傻别人就做不到了。

【评析】

宁xxx是一个处世为官有方的大夫。当形势好转,对他有利时,他就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为卫国的**竭力尽忠。当形势恶化,对他不利时,他就退居幕后或处处装傻,以便等待时机。xxx对宁xxx的这种做法,基本取赞许的态度。

【原文】

5-22 子在xxx:“归与!归与!吾*之小子②狂简③,斐然④成章,不知所以裁⑤之。”

【注释】

①陈:古国名,大约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一带。

②吾*之小子:古代以500家一为*。吾*意即我的故乡。小子,指xxx在xxx的学生。

③狂简:志向远大但行为粗率简单。

④斐然:斐,音fěi,有文彩的样子。

⑤裁:裁剪,节制。

【译文】

xxx在xxx说:“回去吧!回去吧!家乡的学生有远大志向,但行为粗率简单;有文彩但还不知道怎样来节制自己。”

【评析】

xxx说这段话时,正当xxx季康子**,欲召冉求回去,协助办理政务。所以,xxx说回去吧,去为官从政,实现他们的抱负。但同时又指出他在xxx的学生尚存在的问题:行为粗率简单,还不知道怎样节制自己,这些还有待于他的教养。

【原文】

5-23 子曰:“xxx齐①不念旧恶②,怨是用xxx。”

【注释】

①伯夷、叔齐:xxx末年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后,二人互相让位,都逃到周文王那里。周武王起兵伐纣,他们认为这是以臣xxx,是不忠不孝的行为,曾加以拦阻。周灭商**天下后,他们以吃周朝的粮食为耻,逃进深山中以野草充饥,**在xxx山中。

②不记住或不计较跟别人之间过去的嫌怨。

③希:同稀。

【译文】

xxx说:“伯夷、叔齐两个人不记人家过去的仇恨,(因此,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因此也就少了。”

【评析】

这一章里,xxx主要称赞的是xxx齐的“不念旧恶”。伯夷、叔齐认为周武王伐纣是“以暴易暴”,既反对周武王,又反对殷纣王,但为了维护君臣之礼,他还是阻拦武王伐纣,最后因不食周粟,而**在xxx山上。xxx则从伯夷、叔齐不记别人旧怨的角度,对他们加以称赞,因此别人也就不记他们的旧怨了。xxx用这样一个故事讲述了为人处世应有的态度。

【原文】

5-24 子曰:“孰谓xxx高①直?或乞醯②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注释】

①xxx高:姓xxx名高,xxx人。当时人认为他为直率。

②醯:音xī,即醋。

【译文】

xxx说:“谁说xxx高这个人直率?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直说没有,却暗地)到他邻居家里讨了点给人家。”

【评析】

xxx高从邻居家讨醋给来讨醋的人,并不直说自己没有,对此,xxx认为他并不直率。但在另外的篇章里xxx却提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而且加以提倡,这在他看来,就不是什么“不直”了。对于这种“不直”,xxx只能用父慈子孝来加以解释了。

【原文】

5-25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①,xxx②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xxx耻之,丘亦耻之。”

【注释】

①足恭:一说是两只脚做出恭敬逢迎的姿态来讨好别人;另一说是过分恭敬。这里采用后说。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 第4篇

“述而”语出《论语·述而》,是xxx的自我评价,本章提出了xxx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xxx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xxx的其他思想主张。下面是论语述而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

7·1子曰:“述而不作(1),信而好古,窃(2)比于我老彭(3)。”

【译文】

xxx说:“只阐述而不创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原文】7·2子曰:“默而识(1)之,学而不厌,诲(2)人不倦,何有于我哉(3)?”

【译文】xxx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

【原文】7·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xxx不能徙(1),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xxx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原文】7·4子之燕居(1),申申(2)如也;夭夭(3)如也。

【译文】xxx闲居在家里的时候,衣冠楚楚,仪态温和舒畅,悠闲自在。

【原文】7·,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1)。”

【译文】xxx说:“我衰老得很厉害了,我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原文】7·6子曰:“志于道,据xxx(1),xxx,游于艺(2)。”

【译文】xxx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

【原文】7·7子曰:“自行束修(1)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译文】xxx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原文】7·8子曰:“不愤(1)不启,不悱(2)不发。举一隅(3)不以三隅反,则不复(4)也。”

【译文】xxx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原文】7·9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译文】xxx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

【原文】7·10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译文】xxx在这一天为吊丧而哭泣,就不再唱歌。

【原文】7·11子谓xxx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1),惟我xxx有是夫(2)!xxx路曰:“子行三*(3),则谁与(4)?xxx曰:“暴虎(5)xxx(6),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7)。好谋而成者也。”

【译文】xxx对xxx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xxx路问xxx说:“老师您如果统帅三*,那么您和谁在一起共事呢?”xxx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

【评析】xxx在本章提出不与“暴虎xxx,死而无悔”的人在一起去统帅*队。因为在他看来,这种人虽然视死如归,但有勇无谋,是不能成就大事的。“勇”是xxx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但勇不是蛮干,而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这种人智勇兼有,符合“勇”的规定。

【原文】7·12子曰:“富(1)而可求(2)也;虽执鞭之士(3),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译文】xxx说:“合乎于道的富贵,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评析】xxx在这里又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可以看到,xxx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题,xxx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xxx华。

【原文】7·13子之所慎:齐(1)、战、疾。

【译文】xxx所谨慎小心对待的是斋戒、战争和疾病这三件事。

【原文】7·14子在xxx《韶》(1),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xxx也。”

【译文】xxx在xxx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

【评析】《韶》乐是当时流行于贵族当中的古乐。xxx对音乐很有研究,音乐鉴赏能力也很强,他听了《韶》乐以后,在很长时间内品尝不出肉的滋味,这当然是一种形容的说法,但他欣赏古乐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也说明了他在音乐方面的高深造诣。

【原文】7·15xxx曰:“夫子为(1)xxx(2)乎?xxx贡曰:“诺(3),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xxx人也。”曰:“怨乎?”曰:“xxx而得仁,又xxx。”出,曰:“夫子不为也。”

【译文】xxx(问子贡)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xxx贡说:“嗯,我去问他。”于是就进去问xxx:“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xxx)说:“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xxx)说:“他们xxx而得到了仁,为什么又怨恨呢?”(子贡)出来(对xxx)说:“老师不会帮助xxx。”

【评析】卫国国君辄即位后,其父与其争夺王位,这件事恰好与伯夷、叔齐两兄弟互相让位形成鲜明对照。这里,xxx赞扬伯夷、叔齐,而对卫出公父子违反等级名分极为不满。xxx对这两件事给予评价的标准就是符不符合礼。

【原文】7·16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xxx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xxx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评析】xxx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xxx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原文】7·17子曰:“加(1)我数年,五十以学易(2),可以无大过矣。”

【译文】xxx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评析】xxx自己说,“五十而知天命”,可见他把学《易》和“知天命”联系在一起。他主张认真研究《易》,是为了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天命”。《史记·xxx世家》中说,xxx“读《易》,xxx绝”。他非常喜欢读《周易》,曾把穿竹简的皮条翻断了很多次。这表明xxx活到老、学到老的刻苦钻研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原文】7·18子所雅言(1),《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译文】xxx有时讲雅言,读《诗》、念《书》、赞礼时,用的都是雅言。

【原文】7·19叶公(1)问xxx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xxx(2)。”

【译文】叶公向子路问xxx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xxx(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评析】这一章里xxx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xxx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原文】7·2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xxx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评析】在xxx的观念当中,“上智”就是“生而知之者”,但他却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之所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在于他爱好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献图书,而且勤奋刻苦,思维敏捷。这是他总结自己学习与修养的主要特点。他这么说,是为了鼓励他的学生发愤努力,成为各方面的有用人才。

【原文】7·21子不语怪、力、乱、神。

【译文】xxx不谈论怪异、*、变乱、鬼神。

【评析】xxx大力提倡“仁德”、“礼治”等道德观念,从《论语》书中,很少见到xxx谈论怪异、*、变乱、鬼神,如他“敬鬼神xxx之”等。但也不是绝对的。他偶尔谈及这些问题时,都是有条件的,有特定环境的。

【原文】7·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xxx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评析】xxx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原文】7·23子曰:“天生德于予,桓?(1)其如予何?”

【译文】xxx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能把我怎么样?”

【评析】公元前492年,xxx从卫国去xxx时经过xxx。桓?听说以后,带兵要去害xxx。当时xxx正与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xxx的仪式,桓?砍倒大树,而且要杀xxx,xxx连忙在学生保护下,离开了xxx,在逃跑途中,他说了这句话。他认为,自己是有仁德的人,而且是上天把仁德赋予了他,所以桓?对他是无可奈何的。

【原文】7·24子曰:“二三子(1)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译文】xxx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原文】7·25子以四教:文(1)、行(2)、忠(3)、信(4)。

【注释】(1)文:文献、古籍等。(2)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3)忠: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4)信:以实之谓信。诚实的意思。

【译文】xxx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

【原文】7·26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1)可矣。xxx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2)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3)而为泰(4),难乎有恒矣。”

【译文】xxx说:“圣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这就可以了。”xxx又说:“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见到始终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这也就可以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是难于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

【评析】对于春秋末期社会“礼崩乐坏”的状况,xxx似乎感到一种绝望,因为他认为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难以找到他观念中的“圣人”、“善人”,而那些“虚而为盈,约而为泰”的人却比比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能看到“君子”、“有恒者”,也就心满意足了。

【原文】7·27子钓而不纲(1),弋(2)不*宿(3)。

【译文】xxx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而不用(有许多鱼钩的)大绳钓鱼。只*飞鸟,不*巢中歇宿的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