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全诗及鉴赏 第1篇
石壕吏 唐朝 xxx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xxx怒!妇啼xxx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xxx。
有xxx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xxx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
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xxx子。
因为有xxx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立刻就去投向xxx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石壕吏》注释
暮:在傍晚。
投:投宿。
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逾(yú):越过;翻过。
走:跑,这里指逃跑。
呼:诉说,叫喊。
xxx:何其、多么。
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啼:哭啼。
苦:凄苦。
前:上前,向前。
致:对……说。
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
新:最近,刚刚。
存:活着,生存着。
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
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室中:家中。
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
惟:只,仅。
乳下xxx:正在吃奶的xxx子。
未:还没有。
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完裙:完整的衣服。
老妪(yù):老妇人。
衰:弱。
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应:响应。
xxx:今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原河南省xxx),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急应xxx役:赶快到xxx去服役。
犹得:还能够。得:能够。
备:准备。
晨炊:早饭。
夜久:夜深了。
绝:断绝;停止。
如:好像,仿佛。
闻:听。
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明:天亮之后。
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xxx:踏上。前途:前行的路。
独:唯独、只有。
石壕:今河南三门峡市东南。
《石壕吏》赏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它以“耳闻”为线索,按时间的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从差吏夜间捉人,到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潜归;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xxx告别,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紧张。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用对话,活动着的人物有五六个之多,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诗人的叙述、老妇的说白,处处呼应,环环紧扣,层次十分清楚。
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诗人写老妇的哭诉,语言朴实无华,一个典故也不用,很切合老妇的口吻,且随着内容的多次转韵,形成忧愤深广、xxx成,一唱三叹,高低抑扬的韵致,使沉郁顿挫达到极致。
全诗述情陈事,除“吏呼xxx怒”二句微微透露了他的爱憎之外,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在这里,诗人通过新颖而巧妙的艺术构思,将丰富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情融化在具体的形象里,浇注于客观的叙述中,让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读者,让故事本身去显露诗人的爱憎。这种以实写虚,以虚补实,虚实相映的艺术手法,使全诗显得简洁洗练,而又蕴涵丰富。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xxx,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xxx、鸡犬xxx、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xxx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_。
从“吏呼xxx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xxx怒!妇啼xxx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xxx”,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xxx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xxx苦”,是“吏呼xxx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读这十三句诗的时候,千万别以为这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则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xxx怒!妇啼xxx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也许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xxx。”这两句,也许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xxx子,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xxx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xxx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xxx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xxx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石壕吏》全诗及鉴赏 第2篇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xxx)史(xxx)之乱,xxx、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xxx的儿子)所占的邺郡(现在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xxx派来援军,加上xxx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xxx全线崩溃。xxx等退守xxx(现在河南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xxx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石壕,也叫石壕镇,现在河南三门峡东南。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759年(xxx宗乾元二年)春,已经四十八岁的xxx,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xxx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当时唐xxx中xxx、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步骑二十万,号称六十万,将安庆绪围在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xxx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xxx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石壕吏》全诗及鉴赏 第3篇
1,诗中集中而又形象地反映“吏”与“妇”的尖锐矛盾的诗句是?
答:吏呼xxx怒!妇啼xxx苦!
2,“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答:不好,原诗“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改后的诗句表现不出这种意思和情感。
xxx石壕吏翻译: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xxx子。因为有小xxx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xxx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xxx石壕吏字词解释:
(1)暮:傍晚。投:投宿。石壕村:现名干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七十里。
(2)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逾(yú):越过;翻过。走:跑,这里指逃跑。
(4)呼:诉说,叫喊。xxx:何其、多么。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5)啼:哭啼。苦:凄苦。
(6)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前,上前,向前。致,对……说。
(7)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8)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
(9)新:刚刚。
(10)存:活着,生存着。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
(11)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12)室中:家中。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
(13)惟:只,仅。乳下xxx:正在吃奶的xxx子。
(14)未:还没有。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15)完裙:完整的衣服。“有xxx”两句一作“xxx未便出,见吏无完裙”。
(16)老妪(yù):老妇人。衰:弱。
(17)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18)急应xxx役:赶快到xxx去服役。应,响应。xxx,今河南孟州,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19)犹得:还能够。得,能够。备:准备。晨炊:早饭。
(20)夜久:夜深了。绝:断绝;停止。
(21)如:好像,仿佛。闻:听。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22)明:天亮之后xxx前途:踏上前行的路xxx,踏上。前途,前行的道路。
(23)独:唯独、只有。
xxx石壕吏背景: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xxx)史(xxx)之乱,xxx、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xxx的儿子)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xxx派来援军,加上xxx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xxx全线崩溃。xxx等退守xxx(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公元759年(乾元二年)春,xxx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xxx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他在由新安县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石壕吏》全诗及鉴赏 第4篇
【诗句】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出处】唐·xxx《石壕吏》。
【意思】我隔墙而听暴吏叱呼要人,老妇啼哭哀求。老妇说道:“有三个儿子已去邺城抗敌,一个儿子捎了信来,说他的两个兄弟已经战死。
【全诗】
《石壕吏》
.[唐].xxx.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xxx怒,妇啼xxx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xxx。有xxx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xxx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鉴赏1】
前四句为本诗第一层次,点明官吏趁夜捉人之事。“暮投”有未晚先投宿之意,暗示出社会的不安定。“夜捉”点明频繁的抓丁充役已使*变得厌烦,有所防备。“老翁逾墙走”一句更写出xxx被抓去充*,已然扩展到老翁。以老翁的*觉写出了官府捉人的频繁。从“吏呼xxx怒”至“犹得备晨炊”是这首诗的第二层次,是老妇人的自述,她先述三男赴战,二男已死,一男偷生,再述家中更无丁壮,儿媳因哺乳也难从征,再叙自己虽然力衰,却愿从征。从老妇人的层层叙述中,可以看出县吏的一次次逼问,更可以看出老妇人曲意保全家人的苦心。最后四句是这首诗的第三层次,点明老妇被捉,儿媳悲凄,老翁孤单的离别情景,与诗句开头照应。
《石壕吏》全诗及鉴赏 第5篇
xxx《石壕吏》原文及鉴赏
【诗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xxx役,犹得备晨炊。
【出处】唐·xxx《石壕吏》。
【意思】我老妇虽年迈力衰,让我今夜跟你们走吧。去应xxx的急差,还有点做早饭的能力。
【全诗】
《石壕吏》
.[唐].xxx.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xxx怒,妇啼xxx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xxx。有xxx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xxx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鉴赏导示】
759年春,xxx等九节度使率六十万大军,因指挥不统一,被xxx击溃。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xxx正由洛阳回华州住所,闻此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就是“三吏”中的一篇。
【鉴赏】
这是一首叙事诗,以老妪被迫服役的典型事件,深刻地反映了战乱时期人民的深重苦难,表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
首四句是事件发生的序幕。“暮投石壕村”一句交待诗人自己的行止和事件发生的地点。接着写官吏黑夜捉人和人们仓皇应变的惊骇场面,笔墨十分精练。
从“吏呼xxx怒”到“犹得备晨炊”,是诗的主要部分,它以老妇的对话为中心,反映了差吏抓人的全过程。老妇人的话可分为三层: 首先陈述了战争夺去了儿子的沉重悲哀。“存者”二句流露了老人无限的酸辛与哀伤;继而老妇人申明家中已无应征之人。“出入无完裙”一句表现了这一家人生活的困苦;最后老人主动请求应役。在这里差吏的话全被略去,但通过老妇的对话,也就从侧面表现了差吏的凶狠残暴。但是,差吏并不听老妇人的申诉和哀求,还是要征走老妇人的媳妇。为了保全儿媳、xxx子,xxx被迫应役的。末尾四句,是诗的尾声,写老妇被提走后的凄凉情景,流露了诗人的深切同情。
在写法上,有如下鲜明的特点: (一)寓主观于客观描写。整篇诗都是客观的描写,诗人鲜明的爱憎感情,是通过所描写的情节和场面表现出来的。如“吏呼xxx怒、妇啼xxx苦”把“吏呼”、“妇啼”相对照,勾画了差吏的残暴和老妇的哀求,把诗人憎恶差吏、同情老妇的态度鲜明地体现了出来;(二)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以实(老妇的`答话)托虚(差吏的横暴),既使得这一家的不幸得到集中强烈地表达,增强了感染力,又把差吏的态度作了丰富的暗示,使其狰狞的面目尽显,诗歌也显得含蓄凝练。(三)细节描写的运用,如“老翁逾墙走”就表现了由于战乱和官府经常抓人而造成了人民夜不安寝的情形;“出入无完裙”,则表现了人民生活的极端贫困,都很真实生动。
【鉴赏要点】
[1]名句: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2]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3]细节描写真实生动。
《石壕吏》全诗及鉴赏 第6篇
xxx(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xxx曾祖父(杜审言父亲)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xxx与xxx合称“xxx,为了与另两位诗人xxx与杜牧即“小xxx区别,xxx与xxx又合称“大xxx。
xxx的诗被称为“诗史”,是因为在xxx所作的诗多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xxx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xxx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xxx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xxx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xxx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xxx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xxx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xxx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著作有《xxx收河南河北》、《春望》、《绝句》、《望岳》等等。
《石壕吏》全诗及鉴赏 第7篇
教学内容:《石壕吏》 xxx生平
教学目标:(情节如何生动)
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语言的内涵。
4、根据情节提示能复述故事甚至进行背诵。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回顾所学: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xxx的两首诗,初步了解了xxx这位诗人。他早期的作品风格热情奔放,战乱流离时期的作品深沉含蓄,抑扬顿挫。这节课我们将会学习的'这首诗,与《春望》是同一个时期的,都是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写的,不同的是《春望》是借景抒情诗,而《石壕吏》是叙事诗。那么诗人又想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抒发他怎样的感情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内容。(出示教学目标)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写作背景。
2、出示写作背景:xxx宗乾元元年(758)冬末,xxx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xxx在邺城大败,xxx退守xxx,xxx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都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二、解决生字词和重要注释
壕 逾 邺 戍 惟 妪 衰 应 泣 咽
【逾】 越过【xxx】 多么【戍】 防守【附书至 】 捎信回来【新 】 最近
【偷生】 苟且活着【已 】 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乳下xxx 】 还在吃奶的xxx子
【老妪】老妇【犹得】 还能够【泣幽咽 】(有人)低声地哭 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三、复述故事:根据同学们所理解的字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将这首诗的大意以讲故事的形式复述出来。要求:以第一人称“我”,也就是xxx的口吻,讲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四、精析课文;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2)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读诗,尝试背诵。
(一)、第一段: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问:由第一句话可以得出哪出信息?“夜捉人”说明什么?
明确:时间、地点、事件。惶恐不安,紧张恐怖的气氛。
2、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走,xxx义,古指跑。为什么老翁逃走,而让老妇出门和差役_?
明确:抓丁只抓男的,妇女可以免除徭役。
(二)、第二段 吏呼xxx怒!妇啼xxx苦!为什么“怒”?为什么“苦”?在这里吏和妇出场的态度和反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吏的呼喊和愤怒下,老妇只有哭啼和诉苦。这里用了两个xxx,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多么,起强调作用还有就是对比。)而且还连用了两个感叹号,你们说可以用句号代替吗?(不能,加强语气,强调吏的愤怒凶狠和妇的无比痛苦)
(三)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xxx。有xxx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xxx役,犹得备晨炊。
1、这段致词是此诗的主题部分,它有三层意思,可以分成三层。每一层都写了什么?你们试分一下。
(明确)三男从军,两儿战死。 家无壮男,十分贫困。 为保家庭,自请服役。
2、问:“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如何理解?
明确:希望得到差役的同情。
2、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xxx。有xxx未去,出入无完裙。
更,再。惟,只。裙,xxx义,古专指下衣,这里泛指衣服。
3、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xxx役,犹得备晨炊。
老妪为什么请从吏夜归?
(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人)
前面讲了征兵只征男,为什么老妇也被征走了?(反映战争的无情)
4、问:老妇是没人问她,而自诉出来的话吗?
(明确:不是,是在差役的步步紧逼下说出来的。)
为什么诗中不写差役的话?
(明确:这是一种“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写作手法,问可以推测出来)
(四)、第四段: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绝,停止。如,仿佛,依稀。前途,xxx义。古指前方的路途,xxx来的处境或特指好的未来。
1、问:谁在哭?(儿媳)
《石壕吏》全诗及鉴赏 第8篇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妪、逾、咽等文言实词的含义。
2、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
3、体会诗人xxx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而感到的深深同情。
二、教学重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xxx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而感到的深深同情。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了解诗歌背景
1、介绍xxx的生平和他的“三吏”、“三别”。
2、简要诗歌的创作背景——安史之乱,说明在这之后唐王朝由此由盛转衰。
(二)初读诗歌
1、学生xxx一遍诗歌。提问从形式上可以看出叙事诗有哪些特点?(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2、提问:从标题“石壕吏”中,我们可以推测出什么?(预设:故事发生在石壕村,主角可能是官吏。)
3、提问:诗歌第一句中那个“投宿”的人是谁呢?(预设:诗人)
4、诗人遇到了什么事?(预设:有吏夜捉人)捉的对象是谁?那个人被捉到了吗?(预设:老翁;没有被捉到,他翻墙逃走了)
5、用尽可能精炼的语言概括老妇的致词。(预设:家中男丁去向、家中现状、自清应役xxx)从他的致词里可以看出她怎样的品质?
6、“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这句可以删去吗?(预设:不能,侧面描写突出了老妇一家的凄苦)你能猜测一下两人可能说些什么吗?(预设:我一去可能不能回来了,你要照顾好家里人……)
(三)探究主旨
1、文中对官吏的直接描写是哪一句?(吏呼xxx怒,妇啼xxx苦)有何作用?(对比鲜明)。除了这处的直接描写,你还能找到哪些内容体现了官吏的残暴吗?(有吏夜捉人)
2、讨论:你觉得老妇的致词是一气呵成的吗?(预设:老妇是在官吏的一步步逼问之下回答这些的。)
《石壕吏》全诗及鉴赏 第9篇
公元七五八年秋,xxx因营救房琯获罪,谪迁华州。冬末,他回到洛阳。此时,xxx已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安庆绪由洛阳败走,退守邺城(今河南安阳县),正被唐大将xxx等九节度使率领的六十万大军包围。但昏庸的'肃宗害怕节度使权力过大而不置元帅,只派了个不懂军事的宦官鱼朝恩做临军,使六十万大军陷入 “进退无所禀”的涣散状态。使xxx有自魏州(今河北大名县东)来救邺城的机会,公元七五九年三月,两军大战于安阳一带,xxx大败。为补充兵力,唐统治者强征百姓充军,造成百姓的困苦不安。xxx在这时xxx阳,返回华州任所,将途中的所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诗中通过“捉人”揭露了官吏横暴拉兵的不合理制度,反映了人民所承受的深重灾难,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忧国爱民的思想感情。
《石壕吏》全诗及鉴赏 第10篇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xxx怒! 妇啼xxx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xxx。
有xxx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xxx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xxx宗乾元二年(759)春,xxx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xxx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xxx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不宜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xxx,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可以设想,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或者……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xxx、鸡犬xxx、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xxx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读杜心解》),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 “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 “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_。
从 “吏呼xxx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史呼xxx怒!妇啼xxx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 “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xxx”,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xxx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xxx苦”,是“吏呼xxx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 “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读这十三句诗的时候,千万别以为这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则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xxx怒!妇啼xxx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 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也许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xxx。”这两句,也许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xxx儿,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xxx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xxx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有xxx未去,出入无完裙”两句,有的本子作“xxx未便出,见吏无完裙”,可见县吏是要她出来的。)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xxx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xxx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石壕吏》全诗及鉴赏 第11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xxx怒,妇啼xxx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xxx。有xxx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xxx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
石壕村:今河南陕县石壕村。
xxx:今河南xxx。
赏析:
《石壕吏》全诗及鉴赏 第12篇
【原文】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xxx怒!妇啼xxx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xxx。有xxx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xxx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
(1)暮:傍晚。投:投宿。石壕村:现名干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七十里。
(2)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逾(yú):越过;翻过。走:跑,这里指逃跑。
(4)呼:诉说,叫喊。xxx:何其、多么。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5)啼:哭啼。苦:凄苦。
(6)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前,上前,向前。致,对……说。
(7)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8)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
(9)新:刚刚。
(10)存:活着,生存着。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
(11)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12)室中:家中。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
(13)惟:只,仅。乳下xxx:正在吃奶的xxx子。
(14)未:还没有。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15)完裙:完整的衣服。“有xxx”两句一作“xxx未便出,见吏无完裙”。
(16)老妪(yù):老妇人。衰:弱。
(17)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18)急应xxx役:赶快到xxx去服役。应,响应。xxx,今河南孟州,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19)犹得:还能够。得,能够。备:准备。晨炊:早饭。
(20)夜久:夜深了。绝:断绝;停止。
(21)如:好像,仿佛。闻:听。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22)明:天亮之后xxx前途:踏上前行的路xxx,踏上。前途,前行的道路。
(23)独:唯独、只有。
【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xxx子。因为有小xxx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xxx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石壕吏》全诗及鉴赏 第13篇
石壕吏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xxx怒!妇啼xxx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xxx。xxx有母未去,出入无完裙。[1]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xxx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诗词赏析: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xxx)史(xxx)之乱,xxx、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xxx的儿子)所占的邺郡(现在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xxx派来援军,加上xxx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xxx全线崩溃。xxx等退守xxx(现在河南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xxx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石壕,也叫石壕镇,现在河南三门峡东南。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759年(xxx宗乾元二年)春,已经四十八岁的xxx,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xxx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当时唐xxx中xxx、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步骑二十万,号称六十万,将安庆绪围在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xxx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xxx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石壕吏》全诗及鉴赏 第14篇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xxx怒!
妇啼xxx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xxx,
有xxx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xxx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xxx诗鉴赏:
公元七五八年秋,xxx因营救房琯获罪,谪迁华州。冬末,他回到洛阳。此时,xxx已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安庆绪由洛阳败走,退守邺城(今河南安阳县),正被唐大将xxx等九节度使率领的六十万大军包围。但昏庸的肃宗害怕节度使权力过大而不置元帅,只派了个不懂军事的宦官鱼朝恩做临军,使六十万大军陷入“进退无所禀”的涣散状态。使xxx有自魏州(今河北大名县东)来救邺城的机会,公元七五九年三月,两军大战于安阳一带,xxx大败。为补充兵力,唐统治者强征百姓充军,造成百姓的困苦不安。xxx在这时xxx阳,返回华州任所,将途中的所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诗中通过“捉人”揭露了官吏横暴拉兵的不合理制度,反映了人民所承受的深重灾难,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忧国爱民的思想感情。
全诗可分为三大段。
第一段自首句至“老妇出门看”,交待了事情发生的环境,是“捉人”的序幕。
诗一开头,就用“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两句点出了环境与事件。“暮投”反映出乱世动荡,人心不安,天刚一落黑就不敢继续赶路,赶快找地方投宿。“村”字透露出兵慌xxx的年月,行人不敢走大道,只有寻小路,歇荒村。然而就连这样的荒村僻壤,官府xxx都没有放过。“夜”字揭露出官府差吏抓人的凶狠和狡猾,知道白天捉不到人,只有在夜里强捕。
而饱经战乱的老百姓在这**不安的社会里也早有了经验,知道半夜三更来打门,定是又要抓人,所以“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第二段从“吏呼xxx怒”至“犹得备晨炊”,写捉人的经过。开头两句用“吏呼”“妇啼”两相对照,极其形象地概括出了差吏的残暴和老妇的悲痛,连用两个“xxx”更加重了感情色彩,体现了投宿人对差吏的憎恶和对老妇的同情。
“听妇前致词”一句承上启下,一直贯到“如闻泣幽咽”, 是投宿者在房间内听到老妇啼哭着回答差吏怒呼的内容。这十二句并非老妇一口气说下来的,而是“吏呼”逼问的一次次回答。先说三男从军、二男战死的遭遇及老妇的沉痛之情。两个儿子都为国牺牲了,剩下的一个只能托人捎回家信。这样的家庭,三个儿子都献了出来,仍不放过,还一个劲地怒逼,足见其凶狠可恶了。“生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两句无限酸辛,无可奈何、活一天算一天的失望含悲之情表现得淋流尽致。
第二层从“室中更无人”至“出入无完裙”,写家中仅存孤儿寡母的贫穷生活。人民为战争,已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难道仅剩下的一个可以依靠的'老伴还不应该幸免吗?何况家中的孤儿寡母都过着衣不蔽体的生活,人民对这一苦难的现实不正应该愤怒和反抗吗?
第三层从“老妪力虽衰”至“犹得备晨炊”,写老妇为挽救家庭,舍身应役的决心。老妇见多般的诉苦不行,差役还是逼她非交出人来不可。叫儿媳去吧,小xxx子得饿死,把老伴儿交出来吧,家中不能没有个男人,于是老妇决定自己舍身从军。对统治阶级来说,无疑是一桩辛辣的讽刺、愤怒的控诉,就连这样一个“力衰”的“老妪”也没放过。
第三段自“夜久语声绝”至“独与老翁别”,交待出事情的结果,是尾声。
“语声绝”,说明老妇已被差吏带走了,“泣幽咽”是儿媳的哭声,“出入无完裙”的儿媳,死了丈夫,孩子又小,公公不在家,婆婆又被拉走,家破人亡。“如闻”二字用得形象,使我们看到投宿者对主人一家命运的关切,可推知他是悲愤激动得一夜不曾合眼的。最后一句“独与老翁别”含意丰富,它和诗开头第一句“暮投石壕村”遥相呼应。昨天投宿的时候,还有老翁老妇双双出迎,如今老妇被抓走,儿媳又无完裙,不便出入,只有刚刚溜回家的老翁一人出来送行,诗人的心情可想而知了。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它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是寓褒贬于叙事之中,这首诗一百二十个字,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也无议论的话,但却通过叙事xxx情,表达了心中义愤。
其次,诗写得很精炼概括,前后照应,意见言表。
诗的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都写得很简练,重点放在中间部分,其中心是老妇的申诉,写得具体详细。如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
写投宿,只说“暮投石壕村”,没有写当时的情景,而后随着情节的发展,很自然地知道是宿在老妇老翁家。又如只写“老翁逾墙走”没写他何时归来;只写“ 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但读到那句照应开头,结束全篇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就完全领悟到:当“夜久语声绝”之后,老妇就被带走了,老翁也恐怕就在差吏走了之后才回到家的。
诗中老妇人的形象,主要是通过她的诉苦来完成的,刻划得栩栩如生。其他人如投宿者、差吏、老翁、儿媳等人物形象,虽着墨不多,但都很鲜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石壕吏》全诗及鉴赏 第15篇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诗人仅用120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精炼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归功于诗人构思的巧妙。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一出场只用“吏呼—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对老妇则用明写,把她所说的那些话写成了一篇“抒情独白”。其实呢,用心品味一番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原来的情形很可能是这样:差吏一进门就问“汝家有男丁否”,老妇答以“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又答以“室中更无人……”;最后是差吏仍逼着要人不已,老妇只好“请从吏夜归”。总之,差吏的“怒”“呼”贯穿在老妇xxx的全过程中,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
《石壕吏》全诗及鉴赏 第16篇
一、介绍背景
xxx宗乾元元年(758)冬末,xxx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xxx在邺城大败,退守xxx,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这番痛苦的经历凝集成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这是一首古体叙事诗,用了白描手法,诗人对故事作了客观描述,看似没有主观感情参与,但在事件的发生过程中,读者会感到处处有诗人在,叙事带有明显的抒情色彩。两个“xxx”是诗人感受到的差役的凶暴、老妪的悲苦;“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是诗人听说了一家人已为国家作出了多大的牺牲,“出入无完裙”食不裹腹、衣不蔽体是战争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如闻泣幽咽”“独与老翁别”诗人亲身感受到这一家的悲惨遭遇。
二、xxx课文
1、正音:逾墙走( ) 邺城戍( ) 老妪( ) 泣幽咽( )
2、学生读课文。
三、参看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重点诗语的解释
四、按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给课文分段
五、分析
1、这首诗中刻画了哪两个主要人物?
2、叙事的线索是什么?
3、说说本文的写作方法。
⑴ 围绕主题组织材料。全诗紧扣吏促人、妇诉苦,与这两者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事情一概不写。
⑵ 明写和暗写相结合。
⑶ 条理清楚,结构完整。
六、作业
改写成记叙文。
改写要求:
1、人称:第一、第三都可。
2、变换表达方式:将直接叙述改为人物对话。
3、人物不变。
4、顺序不变。
5、主题不变。
6、联系背景,构建生活场景。
《石壕吏》全诗及鉴赏 第17篇
石壕吏
——xxx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xxx怒!妇啼xxx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xxx。
有xxx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xxx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
(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抓壮丁。
老人越墙逃走,老妇走出来查看情况。
差役吼得多么凶*啊!老妇人啼哭得多么可怜啊!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湘州服役。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最近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xxx子。
因为有xxx子在,他母亲还没有改嫁,(他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xxx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
(诗人)天亮xxx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老妇已经被抓去服役了)。
注:在古代,妇女和xxx不算人。假如有人问:“有人吗?”只有妇女或小孩的话会回答:“没有人。”
《石壕吏》全诗及鉴赏 第18篇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艺术上,精炼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善于裁剪,中心突出。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xxx,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xxx、鸡犬xxx、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xxx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读杜心解》),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_。从“吏呼xxx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xxx怒!妇啼xxx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xxx”,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xxx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xxx苦”,是“吏呼xxx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这十三句诗,不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也决不是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xxx怒,妇啼xxx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读者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
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里说:“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xxx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xxx、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危哉!”就是说,“民为邦本”,把人民整成这个样子,统治者的宝座也就岌岌可危了。诗人xxx面对这一切,没有美化现实,却如实地揭露了政治黑暗,发出了“有吏夜捉人”的呼喊,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最新范文
《石壕吏》全诗及鉴赏 第19篇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它以耳闻为线索,按的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从差吏夜间捉人,到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潜归;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xxx告别,整个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用对话,活动着的有五六个之多,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诗人的叙述、老妇的说白,处处呼应,环环紧扣,层次十分清楚。
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诗人写老妇的哭诉,语言朴实无华,一个典故也不用,很切合老妇的口吻,且随着内容的多次转韵,形成忧愤深广、xxx成,一唱三叹,高低抑扬的韵致,使沉郁顿挫达到极致。
全诗述情陈事,除吏呼xxx怒二句微微透露了他的爱憎之外,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在这里,诗人通过新颖而巧妙的艺术构思,将丰富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情融化在具体的形象里,浇注于客观的叙述中,让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读者,让故事本身去显露诗人的爱憎。这种以实写虚,以虚补实,虚实相映的艺术手法,使全诗显得简洁洗练,而又蕴涵丰富。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xxx,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xxx、鸡犬xxx、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xxx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_。
从吏呼xxx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xxx怒!妇啼xxx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xxx,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xxx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xxx苦,是吏呼xxx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读这十三句诗的时候,千万别以为这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则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xxx怒!妇啼xxx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也许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xxx。这两句,也许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xxx子,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xxx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xxx儿是有个母亲,她的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xxx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xxx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