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秋思》赏析 第1篇
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xxx》、《游仙关》。
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衡阳雁去:传说秋天xxx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xxx的声音。
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xxx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xxx:xxx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xxx山,刻石勒功而还。
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渔家傲·秋思》赏析 第2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xxx,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喝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xxx之外的家乡,未能像xxx样战胜敌人,刻石xxx,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评价
xxx的《渔家傲》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以说是大手笔。
下片的第一句“浊酒一杯家xxx”,是xxx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xxx”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xxx未勒归无计”而产生。xxx,山名,即杭爱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汉和帝永元元年(89),xxx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还”(《后汉书。和帝纪》)。词意是说,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是无从谈起的,然而要取得胜利,更为不易。“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发的是凄切之声,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耳闻目睹尽皆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下句:“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xxx。“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整一首词。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一种情绪主要是通过整一首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情调苍凉而悲壮。
《渔家傲·秋思》赏析 第3篇
一零三八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xxx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一零四零年,xxx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延州当西夏出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xxx皆无壁垒,散处城中。此词可能即作于知延州时。原有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xxx尝称为“穷塞外之词”(xxx《东轩笔录》卷十一)。但流传至今的却只有此词。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而景中有情;下片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这恰与《苏幕遮》仿佛。但它的题材与风格却是有别于《苏幕遮》的。
接着,“四面边声”三句,用写实的笔法具体展示出塞外风光,而着重渲染战时的肃杀气象。“长烟落日”,画面固不失雄阔,但续以“孤城闭”三字气象顿然一变,而暗示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过片后“浊酒一杯”二句,写戍边将士借酒浇愁,但一杯浊酒怎能抵御乡关xxx之思?久困孤城,他们早已归心似箭,然而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还乡之计又何从谈起?“羌管悠悠”句刻划入夜景色,而融入其中的乡恋益见浓重。“人不寐”二句,直道将军战士之感伤,并点出他们彻夜无眠、鬓发染霜、泪下如霰的正是这种感伤之情。
不言而喻,此词表现边地的荒寒和将士的劳苦,流露出师老无功、乡关xxx的怅恨心声,其情调与唐人建功异域、追奔逐北的边塞诗迥不相同。但xxx到延州后,选将练卒,招抚流亡,增设城堡,联络诸羌,深为西夏畏惮,称“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此词慷慨悲凉,同样表现了他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而更值得重视的则是,xxx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一扫花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为苏辛豪放词导夫先路。
《渔家傲·秋思》赏析 第4篇
xxx(公元989年—1052年),字xxx,祖籍郑州(今陕西彬县),移居xxx(今江苏苏州)。少时贫而好学,真宗大中样xxx年(公元1015年)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xxx曾积极推行“庆历新政”,为人廉洁公正,奉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做人准则。词作仅存五首,描写边塞秋思,xxx怀,突破了宋初词专写儿女柔情的界限,风格明健豪放。有《xxx正公集》。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xxx先祖是xxx相范xxx,世居邠州。xxxxxx隋,xxxxxx江南下,任丽水县丞,时逢xxx乱,遂定居xxx(今苏州市)。
五代时,xxx和祖父均仕xxx,父亲xxx早年亦在xxx为官。宋朝建国后,xxx追随xxxxxx钱俶归降大宋,任xxx节度掌书记。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xxx(10月1日),xxx生于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
淳化元年(990年),xxx因病卒于xxx,xxx夫人贫困无依,只得抱着两岁的xxx,改嫁淄州长山人xxx,xxx也改从其姓,取名xxx(yuè)。
苦读及第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xxx得知家世,伤感不已,毅然辞别母亲,前往南都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学,投师戚同文门下。数年寒窗生涯后,xxx已博通儒家经典的要义,有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
大中祥xxx年(1015年),xxx以“xxx”之名,登xxx,中乙科第九十七名,由“寒儒”成为进士,被任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案件事宜,官居九品。鉴于已有朝廷俸禄,xxx便把母亲接来奉养。天禧元年(1017年),xxx以治狱xxx、刚正不阿,升为文林郎、任集庆军节度推官,便归宗复姓,恢复xxx之名(一说,天圣六年—1028年,xxx服母丧后方更名)。
泰州治堰
天禧五年(1021年),xxx调任泰州西溪盐仓监,负责监督淮盐贮运及转销。西溪濒临黄海之滨,xxxxxx筑的旧海堤因年久失修,多处溃决,海潮倒灌、卤水充斥,淹没良田、毁坏盐灶,人民苦难深重。于是xxx上书江淮漕运xxx,痛陈海堤利害,建议沿海筑堤,重修捍海堰。
天圣三年(1025年),xxx明朝廷,xxx调xxx为兴化县令,全面负责修堰工程。天圣四年(1026)八月,xxx氏病逝,xxx辞官守丧,工程由xxx主持完成。
执教兴学
天圣五年(1027年),xxx为母守丧,居南京应天府(今商丘)宁陵县。时晏殊为南京留守、知应天府,闻xxx有才名,就邀请他到府学任职,执掌应天书院教席。xxx主持教务期间,勤勉督学、以身示教、创导时事政论,每当谈论天下大事,辄奋不顾身、慷慨陈词,当时士大夫矫正世风、严以律己、崇尚品德的节操,即由xxx倡导开始,书院学风亦为xxx一新,xxx声誉日隆。
天圣六年(1028年),xxx向朝廷上疏万言的《上执政书》,奏请改革吏治,裁汰冗员,安抚将帅。宰相xxx曾对万言书极为赞赏,时晏殊在枢府,xxx曾便极力推举xxx,晏殊遂面圣陈述xxx既往政绩。十二月,xxx征召xxx入京,任为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
秉公直言
天圣七年(1029年),xxx十九岁,xxx太后(xxxxxx皇后)依然主持朝政。冬至,xxx准备率领百官在会xxx太后祝寿。xxx认为这一做法混淆了家礼与国礼,就上疏xxx说:“皇帝有事奉亲长之道,但没有为臣之礼;如果要尽孝心,于内宫行家人礼仪即可,若与百官朝拜太后,有损皇上威严”,谏言xxx放弃朝拜事宜。上疏奏报内廷,没有获得答复。xxx又上书太后,请求还政xxx。奏书入宫,再次石沉大海。
晏殊得知xxx上疏,大惊失色,批评他过于轻率,不仅有碍自己的仕途,还会连累举荐之人。xxx据理力争,并回写一封长信(《上资政晏侍郎书》),详述自己做法的缘由,申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侍奉皇上当危言危行,绝不逊言逊行、阿谀奉承,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
天圣八年(1030年),xxx请求离京为官,被任为河中府通判;次年,调任陈州通判。xxx虽“处江湖之远”,不改忧国忧民本色,在此期间,他也多次上疏议政。朝廷欲兴建太一宫和xxx,xxx认为“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建议停工;在吏治方面,xxx针对主张削减郡县,精简官吏,并多次上书陈述中央直接降敕授官的危害,认为“不是太平治世的政策”;又建议朝廷不可罢免职田,认为“官吏衣食不足,廉者复浊,何以致化”。xxx的这些上疏虽未被朝廷采纳,但其一片忠心打动了xxx。
明道二年(1033年),太后驾崩,xxx亲政,召xxx入京,拜为右司谏。时群臣多议太后垂帘时为政之失,xxx却认为太后虽秉政多年,但亦有养护xxx之功,建议朝廷掩饰太后过失,成全其美德。xxx采纳,诏令朝廷内外不得擅自议论太后之事。xxx因xxx太后新亡,欲立xxx(xxx章惠皇后)为皇太后,参与军国大事。xxx认为频立太后,有皇帝不能亲政之嫌。xxx采纳,罢黜太后册名,但称谓不改。
七月,天下大旱,蝗灾蔓延,江淮和京东一带灾情尤其严重。为了安定民心,xxx奏请朝廷派人视察灾情,xxx不予理会。xxx便质问xxx:“如果宫中停食半日,陛下该当如何?”xxx幡然醒悟,派xxx安抚灾民。xxx应诏赈灾,开仓济民,并将灾民充饥的野草带回朝廷,以警示六宫贵戚戒除骄奢之风。
伏阁请对
明道二年(1033年)冬,xxx误伤xxx,宰相xxx简因与皇后有隙,遂协同内侍xxx、xxx等人,力主废后。消息传出,群臣议论纷纷,都认为废后不合适,xxx也向皇帝进言。因xxx简事先令有司不得接受台谏章疏,疏入内廷,不得奏。xxx遂率中丞孔道辅、侍御史xxx、xxx连等十余人跪伏垂拱殿外,请求召见,xxx不见,派xxx简出来解释。xxx等与之当庭辩论,xxxxxx屈词穷,无以为对。
第二天,xxx与众人商议,打算早朝之后,将百官留下,再次与宰相谏争。一行人刚走到待漏院,朝廷诏书下达,外放xxx知睦州,孔道辅等人也或贬或罚,无一幸免。河阳签判富弼上书xxx,建议诏还xxx入京,以开言路,未得批复。
景祐党争
景祐元年(1034年),xxx调任苏州知州,辟所居南园之地,兴建郡学。时苏州发生水灾,xxx命令民众疏通五条河渠,兴修水利,导引太湖水流入大海。次年,因治水有功,xxx被调回京师,判国子监,很快又转升为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xxx在京城大力整顿官僚机构,剔除弊政,开封府“肃然称治”,时称“朝廷无忧有xxx,京师无事有xxx”。
景祐三年(1036年),xxx因不满宰相xxx简把持朝政,培植党羽,任用亲信,向xxx皇帝进献《百官图》,对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锐批评,劝说皇帝制定制度、亲自掌握官吏升迁之事。xxxxxx甘示弱,反讥xxx迂腐,诬蔑xxx“越职言事、勾结朋党、离间君臣”。xxx便连上四章 ,论斥xxx简狡诈,因言辞激烈,遂被罢黜,改知饶州。侍御史xxx意迎合,列写xxx同党的姓名,奏请xxx在朝廷张榜公示。
范xxx,牵连甚广。秘书丞余靖上书请求修改诏命;太子中允xxx上疏自讼和xxx是师友关系,愿一起降官贬黜;馆阁校勘xxx责备高若讷身为谏官,对xxx被贬之事一言不发,xxx作《四贤一不肖》诗,攻击高若讷,皆牵连遭贬。朝臣畏惧宰相势力,莫敢置言。xxx被贬出京,竟无人敢送别,只有龙图阁直学士李紘、集贤校理xxx质出郊饯行。
景祐四年(1037年),xxx简被免除宰相之职,士大夫们接连不断地替xxx辩白,双方互相辩驳,朋党争论四起。xxx诏宰相张士逊问计,下诏禁止互结朋党。
因xxx多次因谏被贬谪,xxx作文《灵乌赋》力劝xxx少说话、少管闲事、自己逍遥就行。xxx回作《灵乌赋》,强调自己“xxx而死,xxx而生”,尽显为民请命的凛然大节。
戍边西北
宝元元年(1038年),原称臣于宋的西北党项首领xxx称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与宋朝的外交关系正式破裂。次年(1039年),为逼迫宋朝承认西夏的地位,xxx率兵进犯宋境,于三川口大败xxx(三川口之战),集兵于延州城下,准备攻城。消息传至京师,朝野震惊。
康定元年(1040年)三月,因边事吃紧,宋xxx以xxx众望所归,召回京师,担任天章阁待制、出知永兴军。 七月,升为龙图阁直学士,与xxx并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担任安抚使夏竦的副手。八月,xxx兼知延州。
xxx到任后,更改军队旧制,分部训练,轮流御敌。先前,边路分马步军部署统兵万余人,兵马钤辖领兵五千,兵马都监带兵三千,御敌时官卑者先出战。xxx在检阅州兵马后得一万八千人,分为六部,每部置一将,加强训练,根据“敌之寡众”分别出战。此后,他派兵相继夺回塞门诸寨,修复已破荡的金明寨、万安城等。九月,xxx遣将军xxx破白豹城(xxx华池东北约25公里处),迫使入侵保安军(治今xxx丹)、镇xxx(治今宁夏固原)的xxx撤兵。又派xxx等攻取西界xxx,种世衡兴筑青涧城(在延州北约200华里处),营田实边。十月,遣xxx等袭破西夏洪州界xxx等十余寨。同时修筑青涧城和鄜城,作为军事基地,节省边费。xxx为这支军队赐名康定军。十二月,朝廷采纳xxx、xxx之策,下诏在次年(1041年)正月上旬,xxx、鄜延两路同时出兵,大举伐夏,但xxx与在xxx的xxx、xxx等皆以为条件不成熟,主张积极防御,寻觅战机,小规模出击。xxx在戍边西北期间,逐渐培养出xxx、种世衡、xxx等有才干的将领,其他如xxx、xxx信、范恪、xxx等,也是xxx所拔擢的。
康定二年(1041年)正月,xxx诏命陕西各路讨伐西夏,xxx上疏,建议加强边防守备,xxx西夏,xxx采纳。xxx又奏请修筑xxx、xxx等要塞,把十二座旧要塞改建为城,以使流亡百姓和羌族回归。
二月,xxx进兵渭州(xxx平凉),xxx批准夏竦反攻计划,xxx命xxx谒见xxx,联络同时发兵。xxx认为反攻时机尚未成熟,坚持不从。xxx派环庆路副都部署xxx率兵出击,xxx受挫撤退,xxx下令急追,追至西夏境六盘山麓,于好水川遇伏被围,xxx等十六名将领阵亡,折兵万余(好水川之战)。四月,xxx降夏竦为豪州通判,xxx为户部员外郎、知耀州,职责不变。
五月,xxx改知庆州,兼环庆路都部署司事。xxx起兵时,曾联络羌族,约定环庆路酋长六百余人为其向导。xxx到任后,即以朝廷名义犒赏羌族各部,与之签订条约,严明赏罚,羌族遂脱离西夏,为xxx。为进一步稳固边防,xxx又修筑大顺城,遏止白豹城、金汤城一带的xxx进犯;同时,修葺细腰、xxx军塞,切断敌军通路,使明珠、灭臧两部族安心归附宋朝。
庆历二年(1042年)闰九月,xxx分兵两路,再次大举攻宋。泾原路经略安抚招讨使xxx沿获知xxx来攻,命副使xxx率军阻击,进抵定川寨,xxx战,xxx大败,xxx与部将等16人战死,丧师9400余人(定川寨之战)。 xxx获胜后,挥师南下,进逼xxx,关中震动。十月,xxx亲率六千军队,从邠州、泾州出发来进行援救,xxx队撤出边塞。开始,定川战败的消息传到朝廷,xxx手按地图对左右侍臣说:“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xxx的援兵的奏报一到,xxx大喜道:“吾固知仲淹可用也。”xxx非常欣赏xxx的军事才能,加封为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任鄜延路都部署、经略安抚招讨使。
十一月,xxx采纳xxx建议,恢复设置陕西路安抚、经略、招讨使,让xxx、xxx、xxx分领职事。xxx与xxx在泾州设置官第,将文彦博调到秦州做统帅,滕宗谅调到庆州做统帅,xxx担任渭州的统帅。xxx为将帅,号令清楚,爱护士兵,对于前来归附的各部羌人,诚恳接纳,信任不疑,因而,至xxx向北宋称臣(庆历和议),xxx队不敢轻易侵犯他所统辖的地区。
庆历新政
主词条:庆历新政、《答手诏条陈十事》
庆历三年(1043年),xxx请求议和,西方边事稍宁,xxx召xxx回京,授枢密副使 ,又擢拔xxx、余靖、xxx素和xxx谏官(俗称“四谏”),锐意进取。六月,谏官上言xxx有宰相xxx,xxx欲拜为参知政事,xxx推辞不就;八月,xxx罢免副相xxx举正,再拜xxx为参知政事。
xxx调整辅臣结构后,xxx、富弼、xxx同时执政,xxx、xxx、xxx素、余靖同为谏官。xxx多次召见xxx、富弼等人,征询天下大事。xxx认为事有先后,朝廷xxx积久,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xxx再次赐给他亲笔写的诏书,又为这件事打开天章阁,召集二府的大臣按条奏对,xxx惶恐不安,退朝后作《答手诏条陈十事》,上疏xxx“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十件事。xxx采纳,诏书统一颁布,以示天下,只有府兵法,因辅臣反对而作罢。
庆历四年(1044年),xxx又上疏xxx四策:“一曰和,二曰守,三曰战,四曰备。”请朝廷力行七事:“一,密为经略;二,再议兵屯;三,专于遣将;四,急于教战;五,训练义勇;六,修京师外城;七,密定讨伐之谋。“,并奏请扩大相权,由辅臣兼管军事、官吏升迁等事宜,改革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增加。新政实施后,恩荫减少、磨勘严密,希图侥幸的人深感不便,于是毁谤新政的言论逐渐增多,指责xxx等是“朋党”的议论再度兴起。六月,边事再起,xxx请求外出巡守,xxx任命为陕西、河东宣抚使。
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反对声愈加激烈,xxx请求出知邠州,xxx准奏,遂罢免其参知政事之职,改为资政殿学士、知邠州,兼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冬十一月,xxx因病上表请求解除四路帅任、出任xxx,以避边塞严寒,xxx升为给事中、知xxx。随着xxx、富弼等大臣的离京,历时仅一年有余的新政也逐渐被废止,改革以失败告终。
高风亮节
庆历六年(1046年),xxx抵达xxxxxx,重修览秀亭、构筑春风阁、营造百花洲,并设立花洲书院,闲暇之余到书院讲学,xxx文运大振。时xxx被贬筠州,疾病缠身,xxx便把xxx接到xxx养病。
庆历八年(1048年),有诏调xxx知荆南府,xxx人民殷切挽留,xxx也喜欢xxx,就奏请朝廷,得以留任。 xxx在xxx共计三年,百姓安居乐业,其传世名篇《岳阳楼记》及许多诗文均写于xxx。
皇祐元年(1049年),xxx调任知杭州。子弟以xxx有隐退之意,商议购置田产以供其安享晚年,xxx严词拒绝。十月,xxx出资购买良田千亩,让其弟找贤人经营,收入分文不取,成立xxx义庄,对xxx远祖的后代子孙义赠口粮,并资助婚丧嫁娶等用度。
皇祐三年(1051年),xxx升为户部侍郎,调往知青州。后因冬寒病重,求至颍州。
与世长辞
皇祐四年(1052年)正月,调知颍州。xxx扶疾上任,于五月二十日(6月19日)在徐州病逝,享年六十四岁。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县xxx万安山下。
早在xxx患病时,xxx便经常派人送药慰问。到xxx病逝后,xxx嗟叹哀悼许久,又遣使慰问其家人。下葬之后,xxx亲自题写xxx墓的碑额为“xxx之碑”,加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正”。后经屡次加赠为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追封楚国公。
靖康元年(1126年)二月,xxx“褒赠近世名臣”,特赠xxx为xxx。
清xxx五十四年(1715),xxx帝颁诏“以xxxxxx从祀孔庙”,称“先儒范子”。xxx六十一年(1722年),又允许其从祀于历代帝xxx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