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陶渊明《挽歌》古诗赏析(精选3篇)

陶渊明《挽歌》古诗赏析(精选3篇)

时间:2024-01-09 12:52:55 古诗文

xxx《挽歌》古诗赏析 第1篇

挽歌,是“丧家之乐”。古人的丧仪是很隆重的。汉魏时期,送殡时由执绋者(牵持棺材的人)相和而唱的丧歌称作“挽歌”。最早的挽歌有《薤露》《蒿里》二章。“薤露”的意思是,人的生命就像薤菜上的露水般容易消逝;“蒿里”得名的由来则是古人认为人死后精魂归于蒿里。挽歌是分等级的,据说《薤露》用来给xxx公贵人送葬,而《蒿里》用来给士大夫庶人送葬。

如前所说,挽歌是送葬的人所唱、用来寄托对死者的'哀思的,但xxx偏在生前就为自己写了一组《挽歌》。

要读懂这组诗,需要探究一下魏晋人的生死观。魏晋是一个极动荡的时代,又是思想和文化史上的黄金时期。儒、道还有后起的佛教,交织影响着魏晋人的思想,并形成了所谓的“玄学”。魏晋是追求个性自由的时代,而魏晋玄学的主旨,是强调人性的“自然”。对死亡的观念,也是如此。

“死生亦大矣”,死亡,是哲学与文学永远无法回避的话题。儒家更多的关注现世,xxx曾说:未知生,焉知死?强调通过现世的努力来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死后的不朽,“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xxx的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对最正统的儒家生死观很好的诠释。佛家的轮回说,把死亡看作下一次生命的中转站。道家则把死亡看作复归于本源,要“等生死,齐万物”。说到底,都是用种种理念,来安抚死亡带来的虚无与痛苦。

xxx敢于为自己做挽歌,是他拷问死亡的一次严肃的尝试。

这一组诗,秉承xxx一贯的风格,朴质而深沉,“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开篇即用以一种平淡而压抑的语调,写死亡的到来。万物有生必有死,乃是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就如xxx羲之在《兰亭序》所说的:“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生与死似乎分隔于世界的两极,但由生入死却不过短短一瞬,生与死的界限究竟是什么?死亡的到来既无法逃避,又往往是无法预见的,死后的情形更不能为生者所知。这对有智慧有灵性的人类是极大的痛苦。xxx直面生死大悲:“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随着死亡的到来,一切都成虚话。“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这四句诗,已然完全否定了“立德、立言、立功”的价值。

妙的是结尾两句忽然一转“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极沉痛的死生大事,以极轻灵的饮酒小事来归结,登时消解了前面累积起来的过度压抑气氛。尖锐而又旷达,严肃而又放诞,正是魏晋本色。xxx在《哭宣城善酿纪叟》“夜台无xxx,沽酒与何人”学的正是这样手法。

重“酒”轻“名”是魏晋人引以为傲的姿态,我们可以从《世说新语》中找到很多例证。xxx(xxx)放纵不拘,有人责问他:“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他说:“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xxx说:“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这种离经叛道的姿态能在魏晋大行其道,是当时动荡的环境激发出来的。

第二首诗,写初死时的“感受”,或者说,是xxx“另一个世界”的预告。首句承上一首“饮酒”而来,“昔在无酒饮,今但湛空觞。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傍。”生前饮酒不欢,如今美酒佳肴在侧,却无力品尝。他悄悄把儒家极看重的祭祀之礼也否定掉了,无论生者如何悲恸哀哭,都与死者毫不相干。“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两句格外的矛盾,死后灵性尚存,才会“欲语”“欲视”;死后灵性不存,才会“口无音”“眼无光”,正是这矛盾产生的效果尤使人毛骨悚然。死亡像什么呢?“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死亡就像独自远行,去迎接永远不会结束的漫漫长夜。

xxx构筑的死亡世界,可以说是非儒非道非释,而是一个诗人的天才猜想。因为剥离了天堂地狱鬼神之类附属物,显得格外的荒凉。诗人的笔调依然平静,如同沉默的思考。

第三首是整组诗的高潮和结束,写的是送葬的情形,情感的迭宕超过前两首。“荒草何茫茫,xxxxxx。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马为xxx,风为自萧条。”描写坟场的光景,近乎凄厉。诗人也随之发出了凄厉的叹息:“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就在读者如听琴曲攀升至“变徵”之音、担忧琴弦崩断时,曲调忽然又归于平和。“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从生者的角度,来写死亡亦是寻常事,死者逝矣,生者的生活仍然在继续,悲恸也终将成为过去,直到迎接他们自己的死亡。人人如此,代代如此。于是归结到全诗的精华,也是最后的感悟与解脱:“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来于自然,归于自然,本是一个必然的结局——即使死亡仍然是如此悲伤。

魏晋人推崇老庄,往往要摆摆“吾安能弃南面xxx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的看淡生死的姿态,比如xxx“死即埋我”。但是他们对生命的短促、死亡的痛苦的感受又xxx锐,老庄哲学并不能完全安慰他们。xxx羲之《兰亭序》就说:“故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觞为妄作”。《世说新语》记载:“太元末,长星(就是彗星,古人视为不祥之兆)见,xxx(晋xxx帝)心甚恶之。夜,华林园中饮酒,举杯属星云:‘长星,xxx一杯酒,自古何时有万岁天子?’”这种“心甚恶之”却又故作洒脱的言行,正是他们的标记。xxx的《挽歌》抖落了姿态,从这组诗里,我们可以读取他直面痛苦、寻求解脱并获得真正宁静的过程。

xxx《挽歌》古诗赏析 第2篇

荒草何茫茫,xxxxxx①。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焦蛲②。

马为xxx,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③,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④,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xxx。

【注解】

①“荒草”二句:这是秋天郊野墓地空旷萧条的景象,只有茫茫荒草和xxx杨。《古诗》:“四xxx茫,东风摇百草”,“白杨何xxx,松柏夹广路。”

②焦蛲(jiāoyáo):突兀高起的样子。

③幽室:冥室,墓穴。

④向:当初。

⑤体:遗体。山阿:山陵。

【点评】

xxx《挽歌》古诗赏析 第3篇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①。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②。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③。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注解】

①早终:早死。命促:短命。

②今旦:今朝。鬼录:死亡簿。

③“魂气”二句:大意是,不知魂气流散到阿方,只有枯槁形体寄于棺木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