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相见欢》原文及翻译(精选6篇)

《相见欢》原文及翻译(精选6篇)

时间:2024-01-11 11:00:15 古诗文

《相见欢》原文及翻译 第1篇

——相见欢原文翻译赏析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朝代:五代

原文: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译文及注释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之苦。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①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清秋,一作深秋。

②剪,一作翦。

③离愁:指xxx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意味。别是,一作别有。

创作背景

975年(开宝八年),宋朝灭南唐,xxx家败国,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于汴京。xxxxxx因xxx曾守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xxx在忍屈负辱地过了三年的囚徒生活后,被xxxxxx赐酒毒死。xxx不是一个好**,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和词人。xxx的词以被俘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作多描写宫廷生活与男欢女爱,香艳精致,才情蕴藉;后期词作多倾泻xxx之痛和xxx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相见欢》便是后期词作中很有**性的一篇。

《相见欢》原文及翻译 第2篇

这首七律《蜀相》,抒发了诗人对xxx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融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xxx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音韵浏亮,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自然界的春天来了,祖国中兴的希望却非常渺茫。想到这里,诗人不免又产生了一种哀愁惆怅的感觉,因此说是“自春色”、“空好音”。“自”和“空”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透过这种爱国思想的折射,诗人眼中的xxx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第三联浓墨重彩,高度概括了xxx的一生。上句写出山之前,xxx三顾茅庐,xxx隆中对策,指出xxx在当时就能预见xxx吴鼎足三分的**形势,并为xxx制定了一整套**国家之策,足见其济世雄才。下句写出山之后,xxx辅助xxxxxx汉、匡扶xxx,xxx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两句十四个字,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画出一位xxx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怀古为了伤今。此时,安史之乱尚未*定,国家分崩离析,人民流离失所,使诗人忧心如焚。他渴望能有忠臣贤相匡扶社稷,整顿乾坤,恢复国家的和***。正是这种忧国思想凝聚成诗人对xxx的'敬慕之情;在这一历史人物身上,诗人寄托自己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憧憬。

诗的最后一联“出师xxx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咏叹了xxx病死军**业xxx的历史不幸。xxx赍志以殁的悲剧性结局无疑又是一曲生命的赞歌,他以行动实践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使这位古代杰出***的精神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产生使人奋发兴起的力量。

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概言之,这首xxx语奇简,但容量颇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诉尽xxx生*,将名垂千古的xxx展现在读者面前。后代的爱国志士及普通读者一吟诵这首诗时,对xxx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一读到“出师xxx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二句时,不禁黯然泪下。

在艺术表现上,设问自答,以实写虚,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结构起承转合、层次波澜,又有炼字琢句、音调**的语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叹,余味不绝。人称xxx“沉郁顿挫”,《蜀相》就是典型**。

《相见欢》原文及翻译 第3篇

《蜀相》是唐代诗人xxx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xxx相xxx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xxx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诗中既有尊蜀**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xxx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转,自然紧凑。前两联记行写景,洒洒脱脱;后两联议事论人,忽变沉郁。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顿挫豪迈,几度层折。全诗所怀者大,所感者深,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相见欢》原文及翻译 第4篇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仰视天空,缺月如钩。“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而“锁”住的也不只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用一个愁字是说不完的。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种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同时也为下片的抒情做好铺垫。作为一个**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他在下片中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末句“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了xxx对愁的体验与感受。以滋味喻愁,而味在酸甜之外,它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是一种独特而真切的感受。“别是”二字极佳,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常人更是体会不到。若是常人,倒可以嚎啕倾诉,而xxx不能。他是**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无言独上西楼”,眼望残月如钩、梧桐清秋,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

《相见欢》原文及翻译 第5篇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仰视天空,缺月如钩。“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而“锁”住的也不只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用一个愁字是说不完的。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种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同时也为下片的`抒情做好铺垫。作为一个**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他在下片中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末句“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了xxx对愁的体验与感受。以滋味喻愁,而味在酸甜之外,它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是一种独特而真切的感受。“别是”二字极佳,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常人更是体会不到。若是常人,倒可以嚎啕倾诉,而xxx不能。他是**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无言独上西楼”,眼望残月如钩、梧桐清秋,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

xxx在《草堂诗余续集》中评价说:“七情所至,浅尝者说破,深尝者说不破。破之浅,不破之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句妙。”xxx在《唐宋词简释》中说:“此词写别愁,凄惋已极。‘无言独上西楼’一句,叙事直起,画出后主愁容。其下两句,画出后主所处之愁境。举头见新月如钩,低头见桐阴深锁俯仰之间,万感萦怀矣。此片写景亦妙,惟其桐阴深黑,新月乃愈显明媚也。下片,因景抒情。换头三句,深刻无匹,使有千丝万缕之离愁,亦未必不可剪,不可理,此言‘剪不断,理还乱’,则离愁之纷繁可知。所谓‘别是一般滋味’,是无人尝过之滋味,唯有自家领略也。后主以南朝天子,而为北地幽囚;其所受之痛苦,所尝之滋味,自与常人不同,心头所交集者,不知是悔是恨,欲说则无从说起,且亦无人可说,故但云‘别是一般滋味’。”

xxx的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发真挚的感情。此外,运用声韵变化,做到声情合一。下片押两个仄声韵(“断”、“乱”),插在*韵中间,加强了顿挫的语气,似断似续;同时在三个短句之后接以九言长句,铿锵有力,富有韵律美,也恰当地表现了词人悲痛沉郁的感情。

《相见欢》原文及翻译 第6篇

1、结构起承转合、层次波澜

2、写景、抒情、叙事、议论相结合

这是一首感情极为浓烈的**抒情诗,诗歌中悼惜英雄、感伤时事的悲痛情绪渗透在每一句每一字之间。前半部分描写景物,写祠堂之景,在描写中隐然流露出同样是xxx*的xxx对于xxx的迫切仰慕之情。景中含

情;后半部分纯乎叙事与议论的办法,发表对于凭吊对象的精当评论,从中也自然透发出诗人满腔的激情。首联二句。自为问答。记祠堂之所在,但目的不是为了交代地理位置,而是为了寄寓感情。故用“何处寻”以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领联二句。写祠庙荒凉之景。“自春色”“空好音”的叹

息,流露出对xxx的深沉悲痛,以此景中含情的描写,过渡到后半部分作

者自己站出来对xxx进行评论与哀悼。后四句叙事议论结合,高度概括诸

3、怀古伤今,以古自况,意境深邃

在文学作品中,怀古往往是为了伤今。xxx一生不得志。他慨叹自己未能像xxx那样得遇明主,不能像xxx那样去建功立业,吊古抒情,怀古寄志,通过对xxx的赞扬和惋惜,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盼望为国立功的心情。xxx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尚未*定,国家分崩离析,人民流离失所,使诗人忧心如焚。他渴望能有xxx这样的忠臣贤相匡扶社稷,扭转乾坤,重振国威,恢复国家的和***。正是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凝聚成诗人对xxx的敬慕之情。不难看出,在“蜀相”xxx的身上,诗人寄托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憧憬。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是对诸葛武侯的评价。上句看起来是说xxx三顾茅庐,实则从侧面烘托xxx的才智和抱负。这两句暗含的意思是:必先有君王的“三顾频烦”,后才能有老臣的“两朝开济”。xxx这种观点的背后,流露出一丝委屈和对肃宗的失望。想当初,xxx舍身弃家,追随肃宗,可谓忠矣。xxx至凤翔后,于至德二载(757)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拜为左拾遗。对肃宗感激涕零,立志要庶竭驽钝,尽忠报国。但不久就因为上疏救房琯,深深地惹恼了肃宗。当年闰八月初一日,xxx便被放还廊州省家。此后便被肃宗逐渐冷淡,可谓报国无门矣。而当时的一些贤才,又有多少机会?所以xxx来到*,一则以哭,一则以告。诸葛大名垂宇宙,固然与才高智广有很大关系,但与其他人相比,得遇**,士能为知己者死,又何其幸也!这首诗借凭吊武侯而抒发渴望重用济世之才的思想感情。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xxx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全诗怀古伤今,意境深邃。

鉴赏: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凭吊古迹、xxxxxx的咏史诗,而且是一首富有教育意义、感人至深的抒情诗。千百年来,有不少xxxxxx的诗篇,但最脍炙人口、激动人心的要算这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