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出师表古诗(优选12篇)

出师表古诗(优选12篇)

时间:2023-08-28 09:24:29 古诗文

出师表古诗篇1

【甲】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选自《隆中对》)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选自《出师表》)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

(1)挟天子而令诸侯 挟:

(2)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夙夜:

11.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用法不同的两项是(2分)………………………( )

A.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B. 北定中原 北通巫峡

C. 还于旧都 曹操比于袁绍

D. 则名微而众寡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译文: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译文:

1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段中 “天下计”的内容?【乙】段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老臣心”?(3分)

答:

14.有人认为后主刘禅愚钝无能,先帝刘备驾崩后执掌蜀汉军政大权的诸葛亮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应该取而代之。读完【甲】【乙】两文后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

参考答案:

10.(2分,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可)

(1)挟持,控制

(2)早晚

11.(2分) C D

12.(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1)这大概是上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

(2)所以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13.(3分)

(1)“天下计”是指“三分天下”,具体指对曹操“不可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刘备先取荆、益二州,等待机会。(或“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2分)

(2)最能体现“老臣心”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1分)

14.(3分)开放性题,结合选文分析诸葛亮性格,得出结论,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示例:不同意这种观点(1分)。从选文看诸葛亮受刘氏父子礼遇,先为先主制定三分天下的大计,后受先主托孤重任,他为蜀汉南征北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忠臣良将他绝不会夺权谋逆(2分,意思对即可)

出师表古诗篇2

[甲]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①,约②官职,从权制③,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④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⑤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⑥矣。[注释]①仪轨:礼仪制度。②约:省减,简约。③权制:合乎适宜的制度。④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⑤物:指人,百姓。⑥亚匹:同一流人物。亚:同类。25.下面选项中加粗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先帝称之曰能诸葛亮之为相国

B.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终于邦域之内

C.悉以咨之 徒以有先生也

D.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

26.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⑴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

⑵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⑶抚百姓 ( )

⑷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

27.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28.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⑵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29. [乙]文中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请结合[甲]文加以说明。

答案

25. D

26. ⑴彰显(显示)⑵痛心遗憾⑶安抚,抚慰⑷亲人(亲近的人)

27.咸畏而爱之 ∕刑政虽峻而无怨者∕ 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28.

⑴全部来询问他们,就一定能使军队上下团结、和睦,才能高和才能差一点的人都能得到妥善的安排。

⑵善的(好的)没有(因为)微小而不奖赏;恶的(坏的)没有(因为)轻微而不惩罚。

29.示例甲文中诸葛亮要求后主做到了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并举荐一批忠臣良将,这充分展示了诸葛亮治国的雄才大略。

出师表古诗篇3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袆、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袆、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躬耕于南阳 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尔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入不毛 不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彰其咎 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读文段后回答: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亲自 从那时以来 不长草木 显示

2.希望陛下把讨伐逆贼和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

3.(1)积极献言,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

(2)平定南方,使后方稳定,得以出师北伐。

(3)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准备。

出师表古诗篇4

阅读《出师表》,完成第12—14题。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④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⑤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2分)

(1)以光先帝遗德光:

(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拔: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⑴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翻译:

⑵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翻译:

【小题3】.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用一个成语概括诸葛亮选拔人才的标准。(2分)

答:

答案

【小题1】(1)发扬光大

(2)选拔

(共2分。共2道小题,每小题1分)

【小题2】(1)奖惩功过,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

(2)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为桓、灵二帝的做法叹息、痛心遗憾。

(共4分。共2道小题,每小题2分)

【小题3】答案要点:德才兼备

(共2分)

出师表古诗篇5

(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迭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些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二)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选自《后出师表》)

阅读题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着重号的词。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________________

②而议者谓为非计 谓: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加着重号的虚词在现代汉语中对应的词语。

①躬耕于南阳 于:_______________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以:_____________

③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然:___________

3、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选文(一)来看,作者为什么要效忠刘氏王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一)和(二)都表达了作者一个怎样的志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出身低微。②说,认为。

2、①在。②因为。③可是。

3、①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而忠于陛下的职责。

②与其坐以待毙,哪如讨伐他们呢?

4、感激先帝的知遇之恩。

5、出师北伐,复兴汉室。

(意思对即可)

出师表古诗篇6

阅读《出师表》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解释下面划线的字。

(1)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___

(2)庶竭驽钝,攘除奸凶:____________

(3)臣不胜受恩感激:____________

(4)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划线的词语的含义或者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咨臣以当世之事 为坛而谋,祭以尉首

B. 苟全性命于乱世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

C. 不求闻达于诸侯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D. 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葛亮日夜操劳,南征孟获后又北伐操魏,为的是完成刘备“兴复汉室”的遗愿。

B.力荐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诸葛亮意在提醒后主刘禅“亲贤臣,远小人”。

C.诸葛亮认为,如果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没有劝慰后主宣扬圣德的忠言,那么就是由于他们办事拖沓,不能雷厉风行造成的。

D.“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一句,表达了诸葛亮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强烈愿望和坚定的决心。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第一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参考答案:

1.(1)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2)比喻平庸的才能;

(3)感动振奋;

(4)询问。

2.A

3.“略”

4.C

5.追叙先帝知遇之恩和自己以身许过的经过(诸葛亮自陈心曲)

出师表古诗篇7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言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古诗篇8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先帝不以臣卑鄙 ( ) (2)遂许先帝以驱驰( )

(3)夙夜忧叹( ) (4)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 )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2分)

【小题3】诸葛亮始终以“报先帝,忠陛下”为职分,在心理上体现为: ;在行动上的体现为: ;在打算上认为北伐时机成熟的是: 。(摘录原文词、句回答)(3分)

【小题4】《出师表》表达了诸葛亮“ ”“ ”的思想感情。文中,他提出了三条建议,期中最重要的是

答案

【小题1】身份低微,出身低下;奔走效劳;早;那时以来。

【小题1】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地,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意思对即可)

【小题1】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南方已定,兵甲已足(3分,1处1分)

【小题1】报先帝 忠陛下(两句共1分)亲贤远佞(1分)

解析【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义,平时应多积累、牢记,那么回答此题就很容易。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解释时结合所在句子进行。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省略的成分应补充上。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筛选信息的能力,先读懂选段内容,再从选段中找出与要求相对应的词句即可。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应结合《出师表》全文内容来概括。

出师表古诗篇9

【甲】臣本布衣,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

【乙】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①币,以招贤者,故往见郭隗先生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②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涓人曰:‘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③今王诚欲致④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⑤,况贤于隗者乎?”于是昭王为隗筑官而师之士争凑⑥燕。

【注】①厚:丰厚,用做动词②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人员,多指宦官③三:指很多,虚数④致:招来⑤见事:被任用⑥凑:聚集,奔赴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由是感激() (2)先帝不以臣卑鄙()

(3)遂许先帝以驱驰() (4)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A.苟全性命于乱世 / 况贤于隗者乎

B.受任于败军之际 / 臣闻古之君人

C.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遂许先帝以驱驰 /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11.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2分)

士争凑燕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语句(4分)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译文:

(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译文:

答案:

13.结合两篇选文,概括刘备和燕昭王对待人才的共同之处(3分)

9.(1)此(或“这”,或“这件事”)(2)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3)答应

(4)买。评分:共2分,每空分。

10.B评分:共1分。

11.士/争凑燕。评分:共1分。

12.(1)三次到我住的草庐拜访我,向我询问当时的天下大事 (2)于是不到一年,有很多匹日行千里的马送到燕国。评分:共4分,每题2分。

13.思贤若渴,尊重人才,虚心求教。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出师表古诗篇10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811题。 (共10分)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节选自《新序》)

8、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 ) (2分)

A。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B。 有所广益

孙叔敖举于海 曾益其所不能

C。 然后施行 D。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吴广以为然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9、下面哪句话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句式、语气相同? ( )(2分)

A。谨食之,时而献焉 B。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C。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D。其真不知马也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① 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② 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11、从甲乙两段中分析刘后主和宋昭公两人的异同之处。(2分)

参考答案:

8。D

9。C

10。 ①朝廷内外都听不到说我的过错,因此到了这个地步

②做君王的离开国家失掉社稷的原因,是因为阿谀奉承的人太多。

11.相同点:都是亲小人远贤臣之人;

不同点:宋昭公是个能反省自己、知错能改的人。

出师表古诗篇11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讳、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日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与臣论此事 B.亲贤臣,远小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C.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D.不宜偏私/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小题3】.从选文中看出诸葛亮对后主有两方面的担忧:一是刑赏偏私,使“口口口口”;二是 “口口口,口口口”。(用原文词句回答)(3分)

【小题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在执法方面,诸葛亮主张惩罚“作奸犯科者”,奖赏“为忠善者”。B.作者列举宫中府中的事例,突出郭攸之等人的忠诚,希望后主广开言路。 C.选文提及先帝“痛恨于桓、灵”,意在劝勉后主亲贤远佞,使汉室兴隆。D.作者在文末叙写个人经历,是为了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表明自己的忠心。

答案

【小题1】D

【小题1】因为这件事,(我)非常感激,于是答应先帝(为他)奔走效劳(“由是”1分;“驱驰”1分;语意连贯1分)

【小题1】内外异法(1分) 亲小人,远贤臣(2分)

【小题1】B

出师表古诗篇12

【甲】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选自《出师表》)

【乙】

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汉、魏以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①废廖立、李严②於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③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④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⑤等岂可不企慕及之?

【注释】①表:指上表建议。②廖立、李严:蜀汉之臣。③左衽:古代少数民族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而亡国。④陈寿:西晋人,著有《三国志》。⑤卿:古代君对臣的称谓。

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志虑忠纯:____ (2)悉以咨之:______

(3)严闻亮卒:______

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太宗谓房玄龄等曰 太守谓谁(《醉翁亭记》)

B.尝表废廖立、李严于南中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C.立闻亮卒 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D.发病而死 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诸葛亮为丞相,甚平直。

1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亮 之 为 政 开 诚 心 布 公 道

13.【乙】文中哪句话最能诠释诸葛亮提出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主张?(请和原文回答)(3分)

参考答案:

9(1)忠诚 (2)商议,询问 (3)听到,听说 11(1)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给陛下(使用)。 (2)诸葛亮做丞相,非常公平正直。 12.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 13.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