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总结 第1篇
1. 牛顿第二定律: F合= ma
注意: (1)同一性: 公式中的三个量必须是同一个物体的.
(2)同时性: F合与a必须是同一时刻的.
(3)瞬时性: 上一公式反映的是F合与a的瞬时关系.
(4)局限性: 只成立于惯性系中, 受制于宏观低速.
2. 整体法与隔离法:
整体法不须考虑整体(系统)内的内力作用, 用此法解题较为简单, 用于加速度和外力的计算. 隔离法要考虑内力作用, 一般比较繁琐, 但在求内力时必须用此法, 在选哪一个物体进行隔离时有讲究, 应选取受力较少的进行隔离研究.
3. 超重与失重:
当物体在竖直方向存在加速度时, 便会产生超重与失重现象. 超重与失重的本质是重力的实际大小与表现出的大小不相符所致, 并不是实际重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只是表现出的重力发生了变化.
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总结 第2篇
密度ρ(kg/m3)ρ=m/Vm:质量;V:体积
合力F合(N)方向相同:F合=F1+F2[6]
方向相反:F合=F1-F2方向相反时,F1>F2
浮力F浮(N)F浮=G物-G视;G视:物体在液体的视重(测量值)
浮力F浮(N)F浮=G物;此公式只适用物体漂浮或悬浮
浮力F浮(N)F浮=G排=m排g=ρ液gV排;G排:排开液体的重力,m排:排开液体的质量,ρ液:液体的密度,V排:排开液体的体积(即浸入液体中的体积)
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F1:动力,L1:动力臂,F2:阻力,L2:阻力臂
定滑轮F=G物,S=h,F:绳子自由端受到的拉力,G物:物体的重力,S: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h:物体升高的距离
动滑轮F=(G物+G轮)/2,S=2h,G物:物体的重力,G轮:动滑轮的重力
滑轮组F=(G物+G轮)/n,S=nh,n:承担物重的段数
机械功W(J)W=FsF:力S: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有用功:W有,总功:xxx,W有=G物h,xxx=Fs,适用滑轮组竖直放置时机械效率η=W有/xxx×100%
功W=Fs=Pt;1J=1N·m=1W·s
功率P=W/t=Fv(匀速直线)1kW=103W,1MW=103kW
有用功W有用=Gh=xxx–W额=ηxxx
额外功W额=xxx–W有=G动h(忽略轮轴间摩擦)=fL(斜面)
总功xxx=W有用+W额=Fs=W有用/η
机械效率η=G/(nF)=G物/(G物+G动)定义式适用于动滑轮、滑轮组
功率P(w)P=W/t;W:功;t:时间
压强p(Pa)P=F/SF:压力/S:受力面积
液体压强p(Pa)P=ρghP:液体的密度h:深度(从液面到所求点的竖直距离)
热量Q(J)Q=cm△tc:物质的比热容m:质量,△t:温度的变化值
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Q(J)Q=mq;m:质量,q:热值
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总结 第3篇
1. 重力:G = mg
2. 摩擦力:
(1) 滑动摩擦力:f = μFN 即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
(2) 静摩擦力:①对一般静摩擦力的计算应该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切记不要乱用
f =μFN;②对较xxx摩擦力的计算有公式:f = μFN (注意:这里的μ与滑动摩擦定律中的μ的区别,但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是一样的)
3. 力的合成与分解:
(1) 力的合成与分解都应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 具体计算就是解三角形,并以直角三角形为主。
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总结 第4篇
(1)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总称
总机械能:E=Ek+Ep是标量也具有相对性
机械能的变化,等于非重力做功(比如阻力做的功)
ΔE=W非重
机械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2)机械能守恒定律: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
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保持不变
表达式:Ek1+Ep1=Ek2+Ep2
成立条件:只有重力做功
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总结 第5篇
1. 功: (1) W = Fs cos (只能用于恒力, 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情况下)
(2) W = pt (此处的“p”必须是平均功率)
(3) xxx = △Ek (动能定律)
2. 功率: (1) p = W/t (只能用来算平均功率)
(2) p = Fv (既可算平均功率,也可算瞬时功率)
3. 动能: Ek = mv2 动能为标量.
4. 重力势能: Ep = mgh 重力势能也为标量, 式中的“h”指的是物体重心到参考平面的竖直距离.
5. 动能定理: F合s = mv - mv
6. 机械能守恒定律: mv + mgh1 = mv + mgh2
很多同学认为物理很难,因为物理所涉及要记忆的公式很多。要想提高物理的学习效率,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上课认真听课,做好相关笔记,课后总结很重要,平时要多做练习,丰富自己的做题经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成绩。
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总结 第6篇
(1)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用Ep表示。表达式Ep=mgh是标量单位:焦耳(J)
(2)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关系,W重=-ΔEp,重力势能的变化由重力做功来量度
(3)重力做功的特点:只和初末位置有关,跟物体运动路径无关,重力势能是相对性的,和参考平面有关,一般以地面为参考平面
重力势能的变化是绝对的,和参考平面无关
(4)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弹性势能存在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中,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弹性势能的变化由弹力做功来量度
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总结 第7篇
1.万有引力存在于万物之间,大至宇宙中的星体,xxx微观的分子、原子等。但一般物体间的万有引力非常之小,xxx我们无法察觉到它的存在。因此,我们只需要考虑物体与星体或星体与星体之间的万有引力。
2.万有引力定律:F = (即两质点间的万有引力大小跟这两个质点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说明:① 该定律只适用于质点或均匀球体;② G称为万有引力恒量,G = ×10-11N·m2/kg2.
3. 重力、xxx力与万有引力的关系:
(1). 地球表面上的物体: 重力和xxx力是万有引力的两个分力(如图所示, 图中F示万有引力, xxx重力, F向示xxx力), 这里的xxx力源于地球的自转. 但由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很小, 致使xxx力相比万有引力很小, 因此有下列关系成立:
F≈G>>F向
因此, 重力加速度与xxx加速度便是加速度的两个分量, 同样有:
a≈g>>a向
切记: 地球表面上的物体所受万有引力与重力并不是一回事.
(2). 脱离地球表面而成了卫星的物体: 重力、xxx力和万有引力是一回事, 只是不同的说法而已.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说到卫星就会马上写出下列方程的原因:
= m = m
4. 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xxx加速度和半径之间的关系:
(1). v= 即: 半径越大, 速度越小.
(2). = 即: 半径越大, 角速度越小.
(3). T =2 即: 半径越大, 周期越大.
(4). a= 即: 半径越大, xxx加速度越小.
说明: 对于v、 、T、a和r 这五个量, 只要其中任意一个被确定, 其它四个量就被地确定下来. 以上定量结论不要求记忆, 但必须记住定性结论.
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总结 第8篇
1. 物体平衡条件: F合 = 0
2. 处理物体平衡问题常用方法有:
(1). 在物体只受三个力时, 用合成及分解的方法是比较好的. 合成的方法就是将物体所受三个力通过合成转化成两个平衡力来处理; 分解的方法就是将物体所受三个力通过分解转化成两对平衡力来处理.
(2). 在物体受四个力(含四个力)以上时, 就应该用正交分解的方法了. 正交分解的方法就是先分解而后再合成以转化成两对平衡力来处理的思想.
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总结 第9篇
xxx克定律F=kX方向沿恢复形变方向k:劲度系数(N/m)X:形变量(m)
3.滑动摩擦力f=μN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μ:摩擦因数N:正压力(N)
4.静摩擦力0≤f静≤fm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fm为静摩擦力
5.万有引力F=Gm_1m_2/r2G=×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6.静电力F=KQ_1Q_2/r2K=×109N·m2/C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7.电场力F=EqE:场强N/Cq:电量C正电荷受的电场力与场强方向相同
8.安培力F=BILsinθθ为B与L的夹角当L⊥B时:F=BIL,B//L时:F=0
9.洛仑兹力f=qVBsinθθ为B与V的夹角当V⊥B时:f=qVB,V//B时:f=0
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总结 第10篇
1. 速度公式: vt = v0 + at ①
2. 位移公式: s = v0t + at2 ②
3. 速度位移关系式: - = 2as ③
4. 平均速度公式: = ④
= (v0 + vt) ⑤
= ⑥
5. 位移差公式 : △s = aT2 ⑦
公式说明:(1) 以上公式除④式之外,其它公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2)公式⑥指的是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之值恰好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速度,这样就在平均速度与速度之间建立了一个联系。
6. 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有下列规律成立:
(1). 1T秒末、2T秒末、3T秒末…nT秒末的速度之比为: 1 : 2 : 3 : … : n.
(2). 1T秒内、2T秒内、3T秒内…nT秒内的位移之比为: 12 : 22 : 32 : … : n2.
(3). 第1T秒内、第2T秒内、第3T秒内…第nT秒内的位移之比为: 1 : 3 : 5 : … : (2 n-1).
(4). 第1T秒内、第2T秒内、第3T秒内…第nT秒内的平均速度之比为: 1 : 3 : 5 : … : (2 n-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