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总结报告>高中物理史实总结(热门7篇)

高中物理史实总结(热门7篇)

时间:2024-02-05 12:49:06 总结报告

高中物理史实总结 第1篇

第1章力

一、力: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力的国际单位是xxx,用N表示;

2、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的示意图: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向;

4、力按照性质可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场力、磁场力、核力等等;

(1)重力: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A)重力不是万有引力而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B)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垂直于水平面向下)

(C)测量重力的仪器是弹簧秤;

(D)重心是物体各部分受到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只有具有规则几何外形、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其重心才是其几何中心;

(2)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为了恢复形变而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作用力;

(A)产生弹力的条件:二物体接触、且有形变;xxx物体发生形变产生弹力;

(B)弹力包括:支持力、压力、推力、拉力等等;

(C)支持力(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并指向被支持或被压的物体;拉力的方向总是沿着绳子的收缩方向;

(D)在弹性限度内弹力跟形变量成正比;F=Kx

(3)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受到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A)产生磨擦力的条件:物体接触、表面粗糙、有挤压、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但有摩擦力二物间就一定有弹力;

(B)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C)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滑=μFN压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D)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使物体发生相对运动趋势的外力;

(4)合力、分力: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效果和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则这个力叫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叫这个力的分力;

(A)合力与分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B)合力与分力之间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用两条表示力的线段为临边作平行四边形,则这两边所夹的对角线就表示二力的合力;

(C)合力大于或等于二分力之差,小于或等于二分力之和;

(D)分解力时,通常把力按其作用效果进行分解;或把力沿物体运动(或运动趋势)方向、及其垂直方向进行分解;(力的正交分解法);

二、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

如:力、位移、速度、加速度、动量、冲量

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力量如:时间、速率、功、功率、路程、电流、磁通量、能量

三、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条件:物体所受合外力等于零;

1、在三个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者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等大反向;

2、在N个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则任意第N个力与(N-1)个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3、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在任意两个相互垂直方向的合力为零;

第2章直线运动

一、机械运动:一物体相对其它物体的位置变化,叫机械运动;

1、参考系:为研究物体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又名参照物(参照物不一定静止);

2、质点:只考虑物体的质量、不考虑其大小、形状的物体;

(1)质点是一理想化模型;

(2)把物体视为质点的条件:物体的形状、大小相对所研究对象小的可忽略不计时;

如:研究地球绕太阳运动,火车从北京到上海;

3、时刻、时间间隔: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时刻是一点、时间间隔是一线段;

如:5点正、9点、7点30是时刻,45分钟、3小时是时间间隔;

4、位移:从起点到终点的有相线段,位移是矢量,用有相线段表示;路程:描述质点运动轨迹的曲线;

(1)位移为零、路程不一定为零;路程为零,位移一定为零;

(2)只有当质点作单向直线运动时,质点的位移才等于路程;

(3)位移的国际单位是米,用m表示

5、位移时间图象:建立一直角坐标系,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位移;

(1)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像是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像是一条倾斜直线;

(3)位移图像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表示速度;夹角越大,速度越大;

6、速度是表示质点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较瞬时速度;物体在某一段时间的速度叫平均速度;

(2)速率只表示速度的大小,是标量;

7、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1)加速度的定义式:a=vt-v0/t

(2)加速度的大小与物体速度大小无关;

(3)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一定为零;加速度为零速度不一定为零;

(4)速度改变等于末速减初速。加速度等于速度改变与所用时间的比值(速度的变化率)加速度大小与速度改变量的大小无关;

(5)加速度是矢量,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变化方向相同;

(6)加速度的国际单位是m/s2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和时间的关系:vt=v0+at

注:一般我们以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则物体作加速运动时,a取正值,物体作减速运动时,a取负值;

(1)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初速度和末速度的平均;

(2)作匀变速运动的物体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平均速度,等于初速度和末速度的平均;

2、位移: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和时间的关系:s=v0t+1/2at

注意:当物体作加速运动时a取正值,当物体作减速运动时a取负值;

3、推论:2as=vt2-v02

4、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两个连续相等时间间隔内位移之差等于定植;s2-s1=aT2

5、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前1秒,前2秒,„„位移和时间的关系是:位移之比等于时间的平方比;第1秒、第2秒„„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是:位移之比等于奇数比。

三、自由落体运动: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高处静止下落的物体所作的运动;

1、位移公式:h=1/2gt2

2、速度公式:vt=gt

3、推论:2gh=vt2

第3章xxx定律

一、xxx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做状态为止。

1、只有当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时,物体才能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力是该变物体速度的原因;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速度不变,其运动状态就不变)

4、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二、惯性: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1、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惯性的大小由物体的质量唯一决定;

3、惯性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改变难易的物理量;

三、xxx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1、数学表达式:a=F合/m;

2、加速度随力的产生而产生、变化而变化、消失而消失;

3、当物体所受力的方向和运动方向一致时,物体加速;当物体所受力的方向和运动方向相反时,物体减速。

4、力的单位xxx的定义:使质量为1kg的物体产生1m/s2加速度的力,叫1N;

四、xxx第三定律: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总是等大、反向、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的;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根本区别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平衡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第4章曲线运动 、万有引力定律

一、曲线运动:质点的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

1、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在时刻改变,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是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2、、质点作曲线运动的条件:质点所受合外力的方向与其运动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且轨迹向其受力方向偏折。

3、曲线运动的特点:

4、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5、曲线运动的加速度(合外力)与其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6、力的作用:

(1)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一致时,力改变速度的大小;

(2)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垂直时,力改变速度的方向;

(3)力的方向与速度方向既不垂直,又不平行时,力既搞变速度的大小又改变速度的方向;

二、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1、判断和运动的方法:物体实际所作的运动是合运动

2、合运动与分运动的等时性:合运动与各分运动所用时间始终相等;

3、合位移和分位移,合速度和分速度,和加速度与分加速度均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三、平抛运动:被水平抛出的物体在在重力作用下所作的运动叫平抛运动;

1、平抛运动的实质:物体在水平方向上作匀速直线运动,在竖直方向上作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

2、水平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运动具有等时性;

3、求解方法:分别研究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的二分运动,在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和运动;

四、匀速圆周运动:质点沿圆周运动,如果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圆弧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速圆周运动;

1、线速度的大小等于弧长除以时间:v=s/t,线速度方向就是该点的切线方向;

2、角速度的大小等于质点转过的角度除以所用时间:ω=Φ/t

3、角速度、线速度、周期、频率间的关系:

(1)v=2πr/T; (2) ω=2π/T; (3)V=ωr; (4)、f=1/T;

4、向心力:

(1)定义: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沿半径指向圆心的力,这个力叫向心力。

(2)方向:总是指向圆心,与速度方向垂直。

(3)特点:①只改变速度方向,不改变速度大小②是根据作用效果命名的。

(4)计算公式:F向=mv2/r=mω2r

5、向心加速度:a向= v/r=ωr

五、xxx的三大定律:

1、xxx第一定律:所有的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所有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说明:在中学间段,若无特殊说明,一般都把行星的运动轨迹认为是圆;

2、xxx第三定律:所有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同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3、xxx第三定律: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公式:R3/T2=K;

说明:(1)R表示轨道的半长轴,T表示公转周期,K是常数,其大小之与太阳有关;

(2)当把行星的轨迹视为圆时,R表示愿的半径;

(3)该公式亦适用与其它天体,如绕地球运动的卫星;

六、万有引力定律: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互相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1、计算公式:F=GMm/r2

2、解决天体运动问题的思路:

(1)应用万有引力等于向心力;应用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周期公式;

(2)应用在地球表面的物体万有引力等于重力;

(3)如果要求密度,则用m=ρV,V=4πR3/3

第5章机械能

一、功: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的位移的乘积;

1、计算公式:w=Fs;

2、推论:w=Fscosθ, θ为力和位移间的夹角;

3、功是标量,但有正、负之分,力和位移间的夹角为锐角时,力作正功,力与位移间的夹角是钝角时,力作负功;

二、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1、求平均功率:P=W/t;

2、求瞬时功率:p=Fv,当v是平均速度时,可求平均功率;

3、功、功率是标量;

三、功和能间的关系:功是能的转换量度;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换的过程,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发生了转化;

四、动能定理:合外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1、数学表达式:w合=mvt2/2-mv02/2

2、适用范围:既可求恒力的功亦可求变力的功;

3、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点:只考虑物体的初、末态,不管其中间的运动过程;

4、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

(1)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求出合外力及其做的功;

(2)确定物体的初态和末态,表示出初、末态的动能;

(3)应用动能定理建立方程、求解

五、重力势能: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物体的重量和它的速度的乘积。

1、重力势能用EP来表示;

2、重力势能的数学表达式: EP=mgh;

3、重力势能是标量,其国际单位是焦耳;

4、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其大小和所选参考系有关;

5、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间的关系

(1)物体被举高,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

(2)物体下落,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小;

(3)重力做的功只与物体初、末为置的高度有关,与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

六、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只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的情形下,物体的动能和势能(重力势能、弹簧的弹性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只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

2、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3、在只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时,物体的机械能处处相等;

4、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解题思路

(1)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

(2)分析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的受力,判断是否遵受机械能守恒定律;

(3)恰当选择参考平面,表示出初、末状态的机械能;

(4)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立方程、求解;

第六章机械振动和机械波

一、机械振动:物体在平衡位置附近所做的往复运动,叫机械振动。

1、平衡位置:机械振动的中心位置;

2、机械振动的位移:以平衡位置为起点振动物体所在位置为终点的有向线段;

3、回复力:使振动物体回到平衡位置的力;

(1)回复力的方向始终指向平衡位置;

(2)回复力不是一重特殊性质的力,而是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

4、机械振动的特点:

(1)往复性; (2)周期性;

二、简谐运动:物体所受回复力的大小与位移成正比,且方向始终指向平衡位置的运动;

(1)回复力的大小与位移成正比;

(2)回复力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反;

(3)计算公式:F=-Kx;

如:音叉、摆钟、单摆、弹簧振子;

三、全振动:振动物体如:从0出发,经A,再到O,再到A/,最后又回到0的周期性的过程叫全振动。

例1:从A至o,从xxxA/,是一次全振动吗?

例2:振动物体从A/,出发,试说出它的一次全振动过程;

四、振幅: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

1、振幅用A表示;

2、最大回复力F大=KA;

3、物体完成一次全振动的路程为4A;

4、振幅是表示物体振动强弱的物理量;振幅越大,振动越强,能量越大;

五、周期:振动物体完成一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

1、T=t/n (t表示所用的总时间,n表示完成全振动的次数)

2、振动物体从平衡位置到最远点,从最远点到平衡为置所用的时间相等,等于T/4;

六、频率:振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完成全振动的次数;

1、f=n/t;

2、f=1/T;

3、固有频率:由物体自身性质决定的频率;

七、简谐运动的图像:表示作简谐运动的物体位移和时间关系的图像。

1、若从平衡位置开始计时,其图像为正弦曲线;

2、若从最远点开始计时,其图像为余弦曲线;

3、简谐运动图像的作用:

(1)确定简谐运动的周期、频率、振幅;

(2)确定任一时刻振动物体的位移;

(3)比较不同时刻振动物体的速度、动能、势能的大小:离平衡位置跃进动能越大、速度越大,势能越小;

(4)判断某一时刻振动物体的运动方向:质点必然向相邻的后一时刻所在位置运动

4、作受迫振动的物体的振动频率等于驱动力的频率与其固有频率无关;物体发生共振的条件:物体的固有频率等于驱动力的频率;

八、单摆:用一轻质细绳一端固定一小球,另一端固定在悬点的装置。

1、当单摆的摆角很小(小于5度)时,所作的运动是简谐运动;

2、单摆的周期公式:T=2π(l/g)1/2

3、单摆在摆动过程中的能量关系:在平衡位置动能最大、重力势能最小;在最远点动能为零,重力势能最大;

九、机械波: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就形成了机械波。

1、产生机械波的条件:

(1)有波源; (2)有介质;

2、机械波的实质:机械波只是机械振动这种运动形式的传播,介质本身不会沿播的传播方向移动;

3、波在传播时,各质点所作的运动形式:xxx的传播过程中,各质点只在平衡位置两侧作往复运动,并不随波的前进而前移。

4、波的作用:

(1)传播能量; (2)传播信息;

5、机械波的种类:

(1)xxx: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播的传播方向垂直,这样的波叫xxx。

如:水波、xxx、人浪等等;

(A)波峰:凸起的最高点叫波峰;

(B)波谷:凹下的最低点叫波谷;

(2)xxx: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平行的波叫xxx;

(A)疏部:质点分布最稀疏的部分叫疏部;

(B)密部:质点分布最密集的部分叫密部;

(C)声波是xxx;

6、机械波的图像:建立一直角坐标系,横轴表示各质点的位置,纵轴表示各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联接各点(x,y)所成的曲线就是机械波的图像; 机械波的图像是正弦曲线;

7、波长:两个相邻的,在振动过程中对平衡位置位移总是相等的质点间的距离叫波长;

(1)波长用 λ 表示;

(2)两个相邻的波峰或波谷间的距离等于波长;

8、介质中各质点的振动频率(周期)等于波源的振动频率(周期),这个频率就叫波动频率(周期);在一个周期内各质点传播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

9、波速、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叫波速;

(1)波速等于单位时间内波峰或波谷(密部或疏部)向前移动的距离;

(2)波在介质中是匀速传波的(波速恒定不变);

10、波长、波速、频率间的关系;V=λf

11、机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只与介质有关;

12、xxx形图中质点向相邻的前一质点所在位置运动;

第7章分子动理论 能量守恒 气体

一、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1、在物理上我们把所有够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统称分子;

2、测量分子大小的方法:单分子油膜法:取一滴油滴,让其在水面上尽可能的散开,形成一层单分子油膜,则油滴的体积除以油膜的面积就是油分子的直径。d=vo/s

3、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二、阿伏加德罗常数:1mol物质所含的分子数叫阿伏加德罗常数。

1、阿伏加德罗常数用NA来表示: NA=×1023;

2、阿伏加德罗常数是联系宏观物质(摩尔体积、摩尔质量)和微观物质(分子质量、分子体积)的桥梁;

(1)v0=vm/ NA

(2)m0=M/ NA;

(3)n=N× NA

3、分子质量的数量级:10kg;

三、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的作无规则运动;

四、证明分子在不停的作无规则运动的实验:

1、扩散现象:两个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1)其实质:是分子的运动;

(2)温度越高扩散越快;二物质密度(浓度)相差越大,扩散越快;

2、xxx运动: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细小微粒所作的无规则运动;

(1)xxx运动的实质:xxx运动并不是分子的运动,而是分子作无规则运动的反应;

(2)xxx运动的特点:微粒越小,温度越高,xxx运动越剧烈;

(3)xxx运动是无规则的运动;

(4)xxx运动发生的原因:微粒各方向所受分子的碰撞不均,使微粒各方向受力不等,从而使微粒无规则的运动;

五、温度的微观物理意义: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六、热运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热运动。

七、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有间隙。

八、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1、平衡位置:当分子间的引力等于斥力时,分子所处的位置;此时分子间的距离为r0;

2、当分子间的距离r=r0 时,引力等于斥力,分子力为零;

3、当r?r0时, 引力小于斥力,分子力表现为斥力;

4、当r?r0分子间的距离时,引力大于斥力,分子力表现为引力;

5、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始终同是存在;

6、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加而减小,但引力减小的快;随距离的减小而增大,斥力增大得快;

九、内能:物体中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合叫内能;

1、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2、物体的内能与温度(分子动能)体积(分子势能)物质的量有关;

3、理想状态下的气体的内能与其体积无关(分子势能始终未零)

十、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1、做功;

2、热传递;

(1)传导; (2)对流;(3)辐射;

十一、热力学第一定律:物体内能的变化量等于外界对物体做的功和物体从外界吸收的热量之和;

数学表达式:△U=Q+W;

1、吸热,Q为正;放热Q为负;

2、外界对物体做正功W为正,外界对物体做负功(物体对外界做正功)W为负; 十二、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亦不会凭空消失,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别的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在转化和转移中,其总量不变;

十三、热力学第二定律:

1、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它变化;

2、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它变化;

3、本质:热理学第二定律揭示了有大量分子参与的宏观过程都有方向性;

十四、热力学温度:以℃这个下限为起点的温度。

1、xxx温度与热力学温度间的关系:T=t+

2、温度的国际单位是开尔文K;

3、热力学第三定律:热力学零度不可达到;

十五、分子动能:分子由于作物规则运动而具有的能。

1、分子的平均动能:物体所有分子的动能的平均值。

2、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3、分子动能由温度、物质的量共同决定

十六、分子势能:分子间由于有相互作用力而具有的能。

1、当r?r0时,r变大,斥力作正功,分子势能减小;

2、当r?r0时,变大,引力作负功,分子势能增大;

3、当距离r=r0 时,分子势能最小;

4、物体的分子势能与物体的体积,物质的量有关;

十七、能量的转换和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亦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其总量不变;

十八、气体压强的特点:

1、气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如:我们气球时候各个方向所受压力相等;

2、产生气体压强的原因是气体分子的碰撞而产生的;

十九、xxx龙方程:PV=nRT

1、在温度一定是,体积小强于大

2、在压强一定时,温度高,体积大;

3、在体积一定时,温度高,压强大;

第8章电场

一、三种产生电荷的方式:

1、摩擦起电:

(1)正点荷: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

(2)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

(3)实质:电子从一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

2、接触起电:

(1)实质:电荷从一物体移到另一物体;

(2)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电荷平分;

(3)电荷的中和:等量的异种电荷相互接触,电荷相合抵消而对外不显电性,这种现象叫电荷的中和;

3、感应起电:把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导体,可以使导体带电;

(1)电荷的基本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实质:使导体的电荷从一部分移到另一部分;

(3)感应起电时,导体离电荷近的一端带异种电荷,远端带同种电荷;

4、电荷的基本性质:能吸引轻小物体;

二、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创生,亦不能被消失,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不变。

三、元电荷:一个电子所带的电荷叫元电荷,用e表示。

1、e=×10-19c;

2、一个质子所带电荷亦等于元电荷;

3、任何带电物体所带电荷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四、库仑定律: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跟它们所带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之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电荷间的这种力叫库仑力,

1、计算公式:F=kQ1Q2/r2 (k=×)

2、库仑定律只适用于点电荷(电荷的体积可以忽略不计)

3、库仑力不是万有引力;

高中物理史实总结 第2篇

一、力学:

1.1638年,意大利xxx家xxx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xxx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3.1687年,英国科学家xxx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xxx三大运动定律)。

4.17世纪,xxx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xxx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同时代的法国xxx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5.英国xxx家xxx对xxx的贡献:xxx定律。经典题目:xxx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对)

6.1638年,xxx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xxx提出xxx三大定律。

9.xxx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英国xxx家xxx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10.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xxx)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11.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但现代火箭结构复杂,其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主要取决于喷气速度和质量比(火箭开始飞行的质量与燃料燃尽时的质量比)。俄国科学家xxx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多级火箭一般都是三级火箭,我国已成为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第三个国家。

12.1957年10月,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4月,世界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1号”带着xxx加加林第一次踏入太空。

二、电磁学:

13.1785年法国xxx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k的值。

14.1752年,_在费城通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放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

15.1837年,英国xxx家法拉第最早引入了电场概念,并提出用电场线表示电场。

16.19,美国xxx家xxx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获得xxx奖。

17.1826年德国xxx家xxx(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xxx定律。

18.19,荷兰科学家昂尼斯(或昂纳斯)发现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超导现象。

19.19世纪,焦耳和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即焦耳--楞次定律。

20.1820年,丹麦xxx家xxx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称为电流磁效应。

21.法国xxx家安培发现两根通有同向电流的平行导线相吸,反向电流的平行导线则相斥,同时提出了安培分子电流假说。并总结出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判断电流与磁场的相互关系和左手定则判断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磁场力的方向。

22.荷兰xxx家xxx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伦兹力)的观点。

23.英国xxx家汤姆xxx电子,并指出:阴极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24.汤姆孙的学生xxx设计的质谱仪可用来测量带电粒子的质量和分析同位素。

25.1932年,美国xxx家xxx发明了回旋加速器能在实验室中产生大量的高能粒子。最大动能仅取决于磁场和D形盒直径。带电粒子圆周运动周期与高频电源的周期相同。但当粒子动能很大,速率接近光速时,根据狭义相对论,粒子质量随速率显著增大,粒子在磁场中的回旋周期发生变化,进一步提高粒子的速率很困难。

26.1831年,英国xxx家法拉第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定律。

27.1834年,俄国xxx家楞次发表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楞次定律。

28.1835年,美国科学家亨利发现自感现象(因电流变化而在电路本身引起感应电动势的现象),日光灯的工作原理即为其应用之一,双绕线法制精密电阻为消除其影响应用之一。Ⅱ.选考部分:(选修3-3、3-4、3-5)

三、热学(3-3选考):

29.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xxx发现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xxx运动。

30.19世纪中叶,由德国医生迈尔。英国xxx家xxx。德国学者亥姆霍兹最后确定能量守恒定律。

31.1850年,xxx斯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定性表述: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xxx斯表述。次年开尔文提出另一种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开尔文表述。32.1848年,开尔文提出热力学温标,指出绝对零度(℃)是温度的下限。热力学温标与xxx温度转换关系为T=t+。热力学第三定律:热力学零度不可达到。

四、波动学、光学、相对论(3-4选考):

33.17世纪,荷兰xxx家惠更斯确定了单摆周期公式。周期是2s的单摆叫秒摆。

34.1690年,荷兰xxx家惠更斯提出了机械波的波动现象规律--惠更斯原理。

35.奥地利xxx家多普勒(1803~1853)首先发现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多普勒效应(相互接近,f增大。相互远离,f减少)。

36.1864年,英国xxx家xxx韦发表《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的论文,提出了电磁场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电磁波是一种xxx。

37.1887年,德国xxx家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38.1894年,意大利xxx和俄国xxx分别发明了无线电报,揭开无线电通信的新篇章。

39.18,英国xxx家赫歇耳发现红外线。18,德国xxx家里特发现紫外线。

1895年,德国xxx家伦琴发现x射线(伦琴射线),并为他夫人的手拍下世界上第一张x射线的人体照片。

40.16,荷兰数学家斯涅耳找到了入射角与折射角之间的规律--折射定律。

41.1801年,英国xxx家xxxxxx成功地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

42.18,法国科学家xxx和泊松计算并实验观察到光的圆板衍射--泊松亮斑。

43.1864年,英国xxx家xxx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

1887年,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光是一种电磁波。

44.19,xxx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有两条基本原理:①相对性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相同的。

②光速不变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c不变。

45.xxx坦还提出了相对论中的一个重要结论质能方程式E=mc2。

46.公元前468~前376,我国的墨xxx其弟子在《墨经》中记载了光的直线传播。影的形成。光的反射。平面镜和球面镜成像等现象,为世界上最早的光学著作。

47.1849年法国xxx家xxx首先在地面上测出了光速,以后又有许多科学家采用了更精密的方法测定光速,如美国xxx家xxx逊的旋转棱镜法。(注意其测量方法)

48.xxx的本质:17世纪明确地形成了两种学说:一种是xxx主张的微粒说,认为光是光源发出的一种物质微粒。另一种是荷兰xxx家惠更斯提出的波动说,认为光是在空间传播的某种波。这两种学说都不能解释当时观察到的全部光现象。

49.xxx晴朗天空上的两朵乌云:xxx逊-莫雷实验一相对论(高速运动世界);②热辐射实验一一量子论(微观世界)。

50.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xxx的三大发现:x射线的发现,电子的发现,放射性同位素的发现。

51.1905年,xxx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有两条基本原理:①相对性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相同的。②光速不变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c不变。

52.1900年,德国xxx家xxx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能量子假说:物质发射或吸收能量时,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就是一个最小的能量单位,即能量子。

53.激光--被誉为20世纪的“世纪之光”。

五、动量、波粒二象性、原子物理(3-5选考):

54.1900年,德国xxx家xxx为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把xxx带进了量子世界。受其启发1905年xxx坦提出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因此获得xxx物理奖。

55.1922年,美国xxx家xxx在研究石墨中的电子对x射线的散射时--xxx效应,证实了光的粒子性(说明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同时适用于微观粒子)。

56.1913年,丹麦xxx家xxx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结构假说,成功地解释和预言了氢原子的辐射电磁波谱,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7.1924年,法国xxx家德布罗意大胆预言了实物粒子在一定条件下会表现出波动性。

58.1927年美。英两国xxx家得到了电子束在金属晶体上的衍射图案。电子显微镜与光学显微镜相比,衍射现象影响小很多,大大地提高了分辨能力,质子显微镜的分辨本能更高。

59.1858年,德国科学家xxx发现了一种奇妙的射线--阴极射线(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60.19,英国xxx家xxx发现电子,获得xxxxxx奖。

61.1913年,美国xxx家xxx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获得xxx奖。

62.18,xxx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可分,有复杂内部结构,并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

63.1909~1911年,英国xxx家xxx和助手们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由实验结果估计原子核直径数量级为10m~15m。19,xxx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发现了质子。预言原子核内还有另一种粒子,被其学生查德威克于1932年在α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由此人们认识到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64.1885年,瑞士的中学数学教师巴耳末总结了氢原子光谱的波长规律巴耳末系。

65.1913年,丹麦xxx家波尔最先得出氢原子能级表达式。

66.18,法国xxx家xxx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有复杂的内部结构。天然放射现象:有两种衰变(α、β),三种射线(α、β、γ),其中γ射线是衰变后新核处于激发态,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出的。衰变快慢与原子所处的物理和化学状态无关。

67.1896年,在xxx尔的建议下,玛丽-xxx夫妇发现了两种放射性更强的新元素--钋(Po)镭(Ra)。

68.1919年,xxx用α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发现了质子,并预言原子核内还有另一种粒子中子。

69.1932年,xxx学生查德威克于在α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中子,获得xxx物理奖。

70.1934年,xxx-xxx夫妇用α粒子轰击铝箔时,发现了正电子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71.1939年12月,德国xxx家xxx和助手斯特拉斯曼用中子轰击铀核时,铀核发生裂变。

72.1942年,在费米。西拉德等人领导下,美国建成第一个裂变反应堆(由浓缩铀棒、控制棒、中子减速剂、水泥防护层、热交换器等组成)。

73.1952年,美国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颗氢弹(聚变反应、热核反应)。人工控制核聚变的一个可能途径是:利用强激光产生的高压照射小颗粒核燃料。

高中物理史实总结 第3篇

必修1:

1、古希腊哲学家xxx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它的重量(重力)决定的。

2、xxx对xxx多德的观点表示了怀疑,并通过推理,使xxx多德的理论陷入了困境,并提出,重物与轻物应该下落得同样快。他建立了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以及加速度等概念,他通过理想斜面实验加上合理的外推得出了正确的结论。(阅读必修146页全文)

3、自然界中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万有引力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阅读必修1,52页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4、xxx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xxx否定了他的观点,他认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xxx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总结了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必修2:

1、德国天文学家xxx研究了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观测记录,发现了并普勒行星运动三大定律。

2、xxx总结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3、100多年后,英国xxx家xxx许在实验室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G的数值。

4、xxx许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G的数值后,就可以算出地球的质量,他把自己的实验说成是“称量地球的质量”,是第一个能“称量”地球质量的人。

5、第七颗行星-----天王星的发现是由英国剑桥大学的学生亚当其和法国年轻的天文学家xxx分别计算出的,后来被德国的xxx在xxx预言的位置发现了它,因此,人们称天王星为“笔尖下发现的行星”。

6、经典力学的基础是xxx运动定律,经典力学具有局限性,只适用于低速、宏观物体,不适用高速、微观粒子。(阅读必修2,48页至51页内容)

7、阅读课必修2,81页到82页,知道能量耗散的含义。

3-1部分

1、美国科学家_把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命名为正电荷和负电荷。

2、美国xxx家xxx根通过油滴实验最早测定了元电荷e的数值

3、法国xxx家库仑总结出了库仑定律。

4、法拉第第一次提出了场和电场线(磁感线)的观点。

5、焦耳定律最初是由焦耳用实验直接得到的。

6、安培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用以解释电流的磁场和磁铁的磁场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7、美国xxx家xxx首先观察到“xxx效应”。

3-2部分

1、18,丹麦xxx家xxx发现了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即:电流的磁效应------电生磁。

2、1831年,英国xxx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即:磁生电。

3、1834年,xxx家楞次总结出了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楞次定律。

4、纽曼和xxx后总结出了判断感应电动势大小的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不是法拉第)

5、英国xxx家xxx韦认为:“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

巩固练习:

1、以下说法符合物理史实的是

A.xxx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B.xxx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用扭秤装置测出了引力常量

C.xxx关于行星运动的描述为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奠定了基础

D.库仑认为在电荷的周围存在着由它产生的电场,并提出用电场线简洁地描述电场

高中物理史实总结 第4篇

1、通过学习xxx史,学习物理大师的科学方法和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

xxx研究中建立了许多理想模型,理想过程、理想实验、运用了观察和实验,类比和联想,猜测和试探分析和综合,佯谬和反证方法,科学假设方法等等,xxx史中有大量的生动事例说明科学大师们熟练而巧妙地运用这些方法取得重要成果的过程。利用这些事例,可以对学生进行具体的科学方法的教育。比如讲“自由落体运动”时,介绍xxx用归谬法驳斥xxx多德“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落得快”。xxx指出:“如果从塔上落下来两个同体积的球,其中之一不另一个重一倍,按xxx多德的理论重的不轻的快一倍。如果将两球绑在一起,重量之和大于重球,下落速度应该比重球快。但如果两球是独立的,他们应该比轻球快,比重球慢。一件事情却出现两种结果,证明理论有误。”xxx坦在创立相对论过程中,设法用真实实验来说明,设想了大量的理想实验,理想模型,成为xxx史中的一朵奇葩。

2、通过xxx史的学习,服务于物理知识的掌握。

任何理论的建立都不是某个人突发奇想而出现的。都有其发生、发展、成熟的过程。有的需要一个人一生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善一套理论。1687年,xxx发表了《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这部巨著总结了力学的研究成果,标志了经典力学体系初步建立。

这是xxx史上第一次大综合,是天文学、数学和力学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xxx创造性研究的结晶。但是这些成就并不能只归功于xxx一人,因为在xxx之前就有很多科学家在这方面做过大量有成就的研究,并取得大量成果,这位xxx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资料方面的基础。xxx在一封给xxx的信中写道“如果我看得更远,那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人们通常认为他指出的巨人是xxx和xxx。其实他完成的综合工作是基于从中世纪以来世世代代从事科学研究的前人的累累成果。

3、通过xxx史的学习,培养科学精神。

所有的科学家,都不能脱离他所在社会,他首先是一个社会人,然后他才是一个科学家。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遥想两千三百多年前,xxx多德提出xxx的概念以来,xxx真是历尽荣辱兴衰,但最终冲破了神学的桎梏。在科学的海边探望的孩子xxx,奠定了xxx的基础,三百多年来,xxx已发展成为一门以人类进步、社会发展休戚相关的学科。xxx作为一门最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发展动力是深深地植根于人类对真理的非功利追求上,正是这种非功利的追求给人类带来最大的收益。它的发展从来就对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发生巨大影响。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主要动力便是科学精神,现代科学精神的典范和集中的反映就是现代xxx。以现代xxx为代表的科学精神,是人类进步的一面旗帜,它将高高飘扬在未来的岁月中。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习科学家的优良品质,刻苦学习,向科学的高峰勇敢地攀登。

高中物理史实总结 第5篇

光的反射和折射

1.反射定律α=i {α;反射角,i:入射角}

2.折射率(光从真空中到介质)n=c/v=sin /sin {光的色散,可见光中红光折射率小,n:折射率,c:真空中的光速,v:介质中的光速, :入射角, :折射角}

3.全反射:1)光从介质中进入真空或空气中时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C:sinC=1/n

2)全反射的条件: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入射角等于或大于临界角

(1)平面镜反射成像规律xxx等大正立的虚像,像与物沿平面镜对称;

(2)三棱镜折射成像规律xxx虚像,出射光线向底边偏折,像的位置向顶角偏移;

(3)光导纤维是光的全反射的实际应用〔见第三册P12〕,放大镜是凸透镜,近视眼镜是凹透镜;

(4)熟记各种光学仪器的成像规律,利用反射(折射)规律、光路的可逆等作出光路图是解题关键;

(5)白光通过三棱镜发色散规律:紫光靠近底边出射见〔第三册P16〕

曲线运动

1.运动轨迹为曲线,向心力存在是条件,曲线运动速度变,方向就是该点切线。

2.圆周运动向心力,供需关系在心里,径向合力提供足,需mu平方比R,mrw平方也需,供求平衡不心离。

3.万有引力因质量生,存在于*万物中,皆因天体质量大,万有引力显神通。卫星绕着天体行,快慢运动的卫星,均由距离来决定,距离越近它越快,距离越远越慢行,同步卫星速度定,定点赤道上空行。

机械能与能量1.确定状态找动能,*析过程找力功,正功负功加一起,动能增量与它同。

2.明确两态机械能,再看过程力做功,“重力”之外功为零,初态末态能量同。

3.确定状态找量能,再看过程力做功。有功就有能转变,初态末态能量同。

原子和原子核公式

1.α粒子散射试验结果a)大多数的α粒子不发生偏转;(b)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c)较少数α粒子出现大角度的`偏转(甚至反弹回来)

2.原子核的大小:10-15~10-14m,原子的半径约10-10m(原子的核式结构)

3.光子的发射与吸收:原子发生定态跃迁时,要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hν=E初-E末{能级跃迁}

4.原子核的组成: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A=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Z=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见第三册P63〕}

5.天然放射现象:α射线(α粒子是氦原子核)、β射线(高速运动的电子流)、γ射线(波长较短的电磁波)、α衰变与β衰变、半衰期(有半数以上的原子核发生了衰变所用的时间)。γ射线是伴随α射线和β射线产生的〔见第三册P64〕

6.xxx坦的质能方程:E=mc2{E:能量(J),m:质量(Kg),cxxx在真空中的速度}

7.核能的计算ΔE=Δmc2{当Δm的单位用kg时,ΔE的单位为J;当Δm用原子质量单位u时,算出的ΔE单位为uc2;1uc2=}〔见第三册P72〕。

(1)常见的核反应方程(重核裂变、轻核聚变等核反应方程)要求掌握;

(2)熟记常见粒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

(3)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依据实验事实,是正确书写核反应方程的关键;

(4)其它相关内容:氢原子的能级结构〔见第三册P49〕/氢原子的电子云〔见第三册P53〕/放射性同位数及其应用、放射性污染和防护〔见第三册P69〕/重核裂变、链式反应、链式反应的条件、核反应堆〔见第三册P73〕/轻核聚变、可控热核反应〔见第三册P77〕/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

高中物理史实总结 第6篇

必修1:

1、古希腊哲学家xxx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它的重量(重力)决定的。

2、xxx对xxx多德的观点表示了怀疑,并通过推理,使xxx多德的理论陷入了困境,并提出,重物与轻物应该下落得同样快。他建立了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以及加速度等概念,他通过理想斜面实验加上合理的外推得出了正确的结论。(阅读必修146页全文)

3、自然界中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万有引力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阅读必修1,52页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4、xxx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xxx否定了他的观点,他认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xxx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总结了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必修2:

1、德国天文学家xxx研究了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观测记录,发现了并普勒行星运动三大定律。

2、xxx总结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3、100多年后,英国xxx家xxx许在实验室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G的数值。

4、xxx许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G的数值后,就可以算出地球的质量,他把自己的实验说成是“称量地球的质量”,是第一个能“称量”地球质量的人。

5、第七颗行星-----天王星的发现是由英国剑桥大学的学生亚当其和法国年轻的天文学家xxx分别计算出的,后来被德国的xxx在xxx预言的位置发现了它,因此,人们称天王星为“笔尖下发现的行星”。

6、经典力学的基础是xxx运动定律,经典力学具有局限性,只适用于低速、宏观物体,不适用高速、微观粒子。(阅读必修2,48页至51页内容)

7、阅读课必修2,81页到82页,知道能量耗散的含义。

3-1部分

1、美国科学家_把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命名为正电荷和负电荷。

2、美国xxx家xxx根通过油滴实验最早测定了元电荷e的数值

3、法国xxx家库仑总结出了库仑定律。

4、法拉第第一次提出了场和电场线(磁感线)的观点。

5、焦耳定律最初是由焦耳用实验直接得到的。

6、安培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用以解释电流的磁场和磁铁的磁场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7、美国xxx家xxx首先观察到“xxx效应”。

3-2部分

1、1820年,丹麦xxx家xxx发现了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即:电流的磁效应------电生磁。

2、1831年,英国xxx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即:磁生电。

3、1834年,xxx家楞次总结出了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楞次定律。

4、纽曼和xxx后总结出了判断感应电动势大小的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不是法拉第)

5、英国xxx家xxx韦认为:“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

巩固练习:

1、以下说法符合物理史实的是

A.xxx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B.xxx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用扭秤装置测出了引力常量

C.xxx关于行星运动的描述为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奠定了基础

D.库仑认为在电荷的周围存在着由它产生的电场,并提出用电场线简洁地描述电场

高中物理史实总结 第7篇

最近,我随意翻了翻哥哥送我的一本《xxx史》,因为其内容的高深,我也没能从中学到多少知识技能,但对于古今世人对待科学的态度,却有所感慨。

科学的起点是宗教。很长一段时间,宗教都是权威的象征。不过在文艺复兴时期,有了一些人敢于质疑权威,xxx白尼、xxx。但当时的宗教科学的风气是不容忍被质疑的――就拿xxx来说,“他因勇敢地宣讲哥白尼学说而被传唤到罗马的宗教裁判所。地动说受到宗教裁判所的谴责,xxx首领要保持沉默。”但后来,他了一本支持哥白尼学说的《对话》,导致“这位70虽的老人遭受了侮辱、监禁和威胁。他被迫当众跪着表示‘公开放弃、诅咒和痛恨地动说的错误和异端’。起先他一直和他的亲人以及朋友相隔离,但在他变瞎并病得十分瘦弱以后,他才被准许有稍多一点的自由。”

而现在的科学风气的主旋律,是积极与自由。这是人类思想的进步,也正是这种思想的进步,促使了人类科学的进步。

人类历史的长河总体上是在不断进步着的,因此,身为当代“人类”,我们也不能停下,我们也必须进步,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跟得上节奏,追求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