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总结报告>八年级下册历史总结(实用10篇)

八年级下册历史总结(实用10篇)

时间:2024-01-25 10:34:03 总结报告

八年级下册历史总结 第1篇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大表大会制度的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1.原因: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门类不全

2.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3.基本任务:

(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2)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3)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4.特点: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5.重要成就:

①鞍山钢铁公司无缝纲管厂等三大工程

②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③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2)交通运输建设也取得很大成就:宝成铁路、鹰厦铁路、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武汉长江大桥

6.结果: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

7.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二.1954年第一届全国_

1.时间:1954年9月

2.地点:北京

3.内容:

①大会制定了《_宪法》。

A.宪法规定,_全国_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B.性质地位: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C.意义:这就是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_制度。

4.意义:第一届全国_的召开,形成了_制度。_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八年级下册历史总结 第2篇

“_”科学构想

1._

(1)改革开放以后,提出“_”,最早是_问题提出的,适用的范围是台湾、香港、澳门地区;

(2)含义:就是在_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原因:“_”正是从历史和现实考虑,一要实现香港、澳门、台湾的主权回归,二要维持香港,澳门,台湾经济的繁荣。

(4)我们对台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_。

2.港澳回归

(1)前提条件:提出“_”的伟大构想,为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做出巨大的贡献。中国国力日益强大,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

(2)香港回归:7月1日回归。

英国政府同意把香港主权交还给中国说明了:指出香港的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197月1日香港的回归,说明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3)澳门的回归:12月20日回归。

(4)意义:香港、澳门回归是“_”方针的成功实践,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提供了范例。中国人民洗刷了百年国耻,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促进改革开放,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5)香港、澳门回归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有在坚持中国_领导的前提下,中国人民才可能真正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中国才可能真正地实现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最终实现台湾的回归。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民族区域自治:

⑴背景: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并逐渐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⑵提出:在筹建新中国时提出的。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国内少数民族实行一律平等政策,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⑶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

⑷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祖国统—

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⑴古代史:

①三国时,东吴孙权派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

②元朝时,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③1662年,xxx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④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⑵近代史: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日本签署投降书,10月25日在日本手中半个世纪的台湾也回到祖国怀抱。

2.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7世纪前期,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xxx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8世纪中期,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汉藏“和同为一家”;

(2)元朝设宣政院管理西藏,西藏正式成为我国的行政区域。

(3)清朝顺治帝正式赐予西藏佛教首领_五世“_喇嘛”的封号;xxx赐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领“**_”的封号。此后,历世_和**,都须经过_的册封。

(4)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与_、**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5)1951年底,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实现了除台湾、香港及澳门以外的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大团结、大统一。

3.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西汉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展了丝绸之路;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_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清朝乾隆帝时平定大小和卓叛乱;1773年设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大大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3)清政府在19世纪70年代中期,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设立新疆行省,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

(4)1955年设立新疆自治区。

4.谈谈对祖国统一大业的认识

实现祖国的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八年级下册历史总结 第3篇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民族区域自治

⑴背景: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并逐渐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⑵提出:在筹建新中国时提出的。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国内少数民族实行一律平等政策,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⑶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

⑷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_”科学构想

1._

(1)改革开放以后,_提出“_”,最早是_问题提出的,适用的范围是台湾、香港、澳门地区;

(2)含义:就是在_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原因:“_”正是从历史和现实考虑,一要实现香港、澳门、台湾的主权回归,二要维持香港,澳门,台湾经济的繁荣。

(4)我们对台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_。

2.港澳回归

(1)前提条件:_创造性地提出“_”的伟大构想,为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做出巨大的贡献。中国国力日益强大,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

(2)香港回归:7月1日回归。

※英国政府同意把香港主权交还给中国说明了:_同志曾指出香港的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197月1日香港的回归,说明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3)澳门的回归:12月20日回归。

◎《七子之歌•澳门》:“你可知‘(妈港)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闻一多

(4)意义:香港、澳门回归是“_”方针的成功实践,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提供了范例。中国人民洗刷了百年国耻,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促进改革开放,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5)香港、澳门回归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有在坚持中国_领导的前提下,中国人民才可能真正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中国才可能真正地实现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最终实现台湾的回归。

祖国统—(台湾、西藏、新疆)

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⑴古代史:

①三国时,东吴孙权派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

②元朝时,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③1662年,xxx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④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⑵近代史: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日本签署投降书,10月25日在日本手中半个世纪的台湾也回到祖国怀抱。

2.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7世纪前期,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xxx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8世纪中期,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汉藏“和同为一家”;

(2)元朝设宣政院管理西藏,西藏正式成为我国的行政区域。

(3)清朝顺治帝正式赐予西藏佛教首领_五世“_喇嘛”的封号;xxx赐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领“**_”的封号。此后,历世_和**,都须经过_的册封。

(4)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与_、**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5)1951年底,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实现了除台湾、香港及澳门以外的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大团结、大统一。

3.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西汉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展了丝绸之路;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_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清朝乾隆帝时平定大小和卓叛乱;1773年设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大大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3)清政府在19世纪70年代中期,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设立新疆行省,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

(4)1955年设立新疆自治区。

4.谈谈对祖国统一大业的认识

实现祖国的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八年级历史的学习方法

识图、释图的方法。

识图:一是注意看图的标题,理解图意;二是要看图例,了解该图的说明符号;三是要注意历史沿革和古今地名变化等;四是要识别不同历史地图的学习要求。如“唐代主要交通路线图”主要要求指出水、陆交通要道、涉及的主要城市和国家等。利用地图对知识进行归纳、分析、综合,如把历代疆域图按时间顺序加以贯穿,就能勾勒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

释图:教材上的插图、彩图,在老师的指导下,讲清它的背景,反映的内容和问题,努力使自己通过观察、分析、从而形成正确释图的能力。

八年级历史的学习技巧

连接和发展思想

历史是一连串事件的基础,因此拥有正确的顺序是成功的关键。这似乎很简单,甚至无关紧要,但仍然很重要。因此,必须确保你的笔记遵循时间顺序。你应该按主题划分学习笔记,然后按年,数十年和几个世纪划分。

书籍和笔记通常会详细涵盖事件。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必记住有关某个主题的大量注释。相反,最好在事实之间建立联系。这些事件应遵循逻辑顺序以帮助你理解和记住它们,因此,一目了然地可视化所有这些信息以及每当你准备重新考试时,思维导图的使用都会非常有帮助。然后,你可以根据需要在“注释”中添加其他信息。一种可能被证明非常有益的技术是将你正在研究的每个事件划分为“原因”,“事件”和“结果”。

八年级下册历史总结 第4篇

1、▲什么是三大改造?实质是什么?怎样完成的?有什么意义?

⑴三大改造是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⑵完成:农业: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手工业合作化:195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⑶三大改造的意义: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八年级下册历史总结 第5篇

初二历史知识点总结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_的成立

1、五四运动

⑴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⑵经过:①爆发:195月4日,在北京爆发,主力是北京大学生。②高潮:上海等地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来支援北京学生的斗争。工人阶段参加斗争起了巨大作用。

⑶口号:“外争_,内除_”等。

⑷结果:取得三大初步胜利a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的学生b罢免xxx等_贼的职务c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⑸五四爱国运动意义: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⑹“五四”精神内容: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的精神。

⑺五四运动与_成立的关系:①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_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②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_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③五四运动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_,_)起了重要作用,不久_早期组织成立,为_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2、中国_的成立:

⑴中国_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①时间:197月。

②地点:上海(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

③代表:共产国际代表。

④内容:A、通过第一个党纲,确定党的奋斗目标的实现共产主义。

B、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C、选举_为中央局书记。

⑤_一大召开的历史意义:标志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_的诞生。

⑵中国_诞生的意义:

①中国_不仅代表工人阶段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②是中国历开天辟地的大事。

③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在一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略的命运?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北洋政府仍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帝国主义在中国仍然享有许多特权。中国仍没有摆脱贫穷和落后,中国的综合国力仍然很弱。所以,即便是战胜国,中国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略的命运。

3、1922年_二大,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八年级上历史知识点归纳

第一课:第一次_战争

1、第一次_战争的根本原因: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2、第一次_战争的直接原因:虎门销烟(;道光帝、xxx徐—义律;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3、向中国_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牟取暴利。

4、_的危害:①大量白银流入英国,加剧了中国的贫弱;②严重摧损了吸食者的体质,使之家破人亡。

5、第一次_战争的过程:①1840年6月爆发;②1841年初占领香港岛;③1842年,中英议和,签订《南京条约》(性质:中国历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内容:①赔款2100万元;②割香港岛给英国;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商品所缴纳的税款,需从英国商定)。

6、第一次_战争的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7、太平天国起义:

原因:第一次_战争加重农民负担,人民奋起反抗。过程:

①1851年,xxx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②1853年,占领南京,改天京,建都,后开始北伐、西征;

③1860年,逼近上海,列强组建洋枪队,美国人xxx统领;

④1862年9月,在清溪击毙xxx。

第二课:第二次_战争

1、第二次_战争的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第二次_战争的直接原因:修约失败。

3、第二次_战争的过程:,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1860年,先后占领天津、北京,咸丰帝逃到承德,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初二历史简单却也需要学习方法

一、要学会使用好课本

初中的历史比较简单,但要想学好却也不容易。目前使用的历史新教材,课本知识容量不大。首先要了解课本的基本结构。一般说历史课本的每一课通常分为几部分内容,大字部分是该课的主要内容,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点都在这一部分,因此同学们应该对该部分进行精读,着重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要学会分析这一部分哪些是重点,那些不是重点,哪些内容是要求一定要记住的,哪些内容属于了解就行的,只有把握了重点,才能在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对知识的掌握才能更加牢固。此外,课本有些内容是用小字印刷的,这部分内容不是课本的主要内容,编排的目的是为了增大同学们的知识面,不一定要记的,但是同学们可以阅读,结合课本的大字不分来看。

二、要学会“阅读”

要学好历史,就要学会快速阅读教材,才能取得课堂的主动权。做到这一点,同学们就能学得轻松自如,并逐渐掌握阅读技巧。上课时,老师带领大家读书学习,通常老师已经有层次性、针对性地设计了问题来启发我们大家什么内容须详读精思,什么内容要略看了解,什么问题要边读边想,什么问题要读后再想。因此同学们要跟着老师给你启示,寻找知识的纵横联系、前因后果等,同时大家也要养成圈点批注,做简要读书笔记等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课文中绝大部分针对历史名词、概念、人物等所作的小字或资料补充,部分不带星号的引言或插图等,只要快速扫描略看即可,而诸如历史事件的起因、进程、影响,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人物,重要的历史资料、历史插图等重难点知识,就要求大家详细阅读、认真思考。

三、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做到“善思”和“乐思”

《论语》里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要我们在学习中做到学思结合。爱思考、会思考是获取知识的源泉,同学们要在课堂上利用老师给的思考的机会,培养多种思维能力。

层次一。要会在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逐层深入,学会顺着历史线索寻找事情的前因后果,以此训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在学“美国的冷战决策”时,可以将其设计成如下几个问题:什么是美国的“冷战”政策?(2)美国为什么要(1)实行“冷战”政策?为什么能够实行“冷战”政策?(3)“冷战”政策的实质是什么?对世界格局产生了哪些影响?通过环环相扣的设问,层层深入的剖析,从中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彻悟,更是思维的启迪。长期如此的训练,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层次二。要鼓励自己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以此训练我们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灵魂,外国的教育家曾提出:“只要学生能提问题,就有利于形成学生对学习的内部诱因。”因为发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体现。老师在教学中会鼓励大家质疑,要求大家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评价、定位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学生从中可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比如在讨论美国南北战争时有同学就提出“如果当时有其他的办法能缓解当时美国的状况,林肯会怎么做?那么美国的今天又会是什么样子?”

八年级下册历史总结 第6篇

洋务运动

一、洋务运动的兴起

1、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xxx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2、代表人物:中央→奕?;地方→xxx、xxx、左宗棠、xxx。

3、起止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

二、洋务运动的内容

(一)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

1、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先后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2、为了洋务的需要,洋务派还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

3、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提出“求富”的主张,开办一些近代民用企业,比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二)建立新式海陆军

1、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组建新式洋枪队,淘汰传统兵器,采用西式兵操练兵,使清朝军队的武器和战术逐渐发生变化。

2、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大规模进行近代海防建设,筹建新式海军。到80年代,初步建成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其中,北洋舰队规模。

3、洋务运动的评价:

(1)洋务运动是中国历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2)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企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xxx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 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古代埃及

1、“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古代埃及位于非洲北部的尼罗河流域。

(1)尼罗河定期泛滥,促进灌溉农业的发展。

(2)按照尼罗河水的涨落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埃及人发明了人类历第一部太阳历。

(3)尼罗河水流平缓,是一xxx而又可靠的交通运输线,促进了尼罗河流域的统一。

2、发展历史:

(1)公元前35前后,尼罗河沿岸出现几十个小国,标志着尼罗河流域进入了文明时代。

(2)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初步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

(3)公元前15世纪,埃及国力强盛,对外扩张,开疆拓土,成为地xxx、非两洲的帝国。

(4)公元前6世纪,古代埃及被波斯所灭。

(5)7世纪,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古代埃及人与阿拉伯人逐渐融合。

3、政治制度:君主专 制制度。

(1)古代埃及国王称为“法老”,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独揽国家行政大权,主宰国家经济,控制国家军队和司法。

(2)为了使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神圣化,法老自诩为“太阳神之子”。还动用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为自己修建了宏大的陵墓——金字塔。

4、文化成就:

(1)建筑: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

①金字塔的精密程度体现了古代埃及高超的科技水平。

②金字塔的高峻威严体现了古代埃及王权的神圣权威。

③金字塔作为法老的陵墓反映了古代埃及的宗教信仰,即“灵魂不死”。

④成功组织修建金字塔反映了古代埃及强大的动员能力和先进的组织水平。

(2)文字:古代埃及人最早使用的文字叫“象形文字”。它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前后,是一种与事物形状相似的文字,并有一定的读音。

(3)天文历法:创造了人类历第一部太阳历。把一年划分为“泛滥季”、“播种季”、“收获季”3个季节,每季4个月,每月30天,岁末加上5天宗教节日,一年365天,与回归年的天数仅有1/4天误差。后来的罗马历法和我们今天通用的公历,都源于此。

(4)医学:在制作“木乃伊”的过程中,初步知道了“解剖学”的知识,懂得了“血液循环与心脏跳动的关系”,掌握了高超的“防腐技术”。并开始“分科治病”。

三大改造

1.对农业的改造

(1)时间:1953年—1956年

(2)改造方式: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1)时间:1954年—1956年

(2)方式:先是公私合营,后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

3.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

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三大改造的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5.三大改造的缺点: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

八年级下册历史总结 第7篇

抗美援朝

一.抗美援朝

1.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

2.原因:美国侵略活动给中国东北边境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3.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4.概况:1950年10月,以_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_开赴朝鲜前线

5.主要战役:上甘岭战役

6.英雄功臣(“最可爱的人”)

(1)xxx:上甘岭战役用胸膛堵住敌人机枪射口的战斗英雄。

(2)xxx: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

8.结果: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军队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对手,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9.影响

(1)抵御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

(2)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3)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二.抗美援朝精神

_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及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八年级下册历史总结 第8篇

1、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的背景:⑴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也超过历史最高水平⑵但是,我国工业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不如印度。

2、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时间:1953年---1957年

3、▲第一个五年 计划的成就:

㈠ 工业方面: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单打工程建成投产。到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㈡交通方面: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㈢工业基地方面:东北工业基地形成;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发展;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第一部《_宪法》的颁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_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家大事。大会制定了《_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时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八年级下册历史总结 第9篇

阅读法: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正确运用阅读法是学好历史的关键。运用阅读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注意课与课之间的连贯性,这是因为课与课之间有的存在着因果关系。如中国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时期,这几课依次体现了我国奴隶社会由开端到发展再到鼎盛直到衰落瓦解的过程。又如,一些鼎盛的封建王朝,课文往往分中央集权政治、经济的发展、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文化等几课内容,只有注意到课与课之间的关系,融会贯通,才能对每课的内容更好地理解和把握。

2、要注意阅读目录、引言和标题。目录是全册教科书的纲,阅读目录有利于掌握全册教科书内容的系统性和各课间的联系。课文题目亦是如此,课文的题目是本课的中心,小标题则是课文的骨架,阅读时要把这些标题整体读。这些标题有的是体现一种历史的并列的“横向”关系。有的小标题却是“纵向”地体现一种历史递进和先后顺序的关系,如“1789年一1814年的法国”二课,列出“革命前夕的法国”、“攻占巴士底狱一法国革命爆发’、“推翻国王统治一革命进人高潮”、“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雅各宾派专政”、“雾月_”、“法兰西第一帝国”几个小标题。这几个小标题之间就明显地是通过历史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和它们的内在因果关系来表现这两课中心主题的(法国大革命和xxx对外战争)。先把课的大题目及其内部几个小标题之间的这种关系弄清楚了,再阅读全课内容就不会感觉到杂乱无章,而会从内部的有机逻辑上,提纲挈领地把握住这一课的中心及其全部内容了。

八年级下册历史总结 第10篇

_成立

一.中国人民_

1.时间:1949年9月。

2.地点:北平。

3.目的: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4.内容

(1)会议决定成立_,通过了《中国人民_共同纲领》。

A.共同纲领的地位: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B.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

①_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②国家_属于人民,各级_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C.中国人民_的职能: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_的职权。

(2)会议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3)会议决定xxx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

(4)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五星红旗为国旗。

(5)采用公元纪年。

(6)会议还决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_。目的:表示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缅怀。

5.意义:

①初步建立了中国_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重要的准备。

二.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2.标志:_成立。

4.意义

(1)国内:

①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②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③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2)国际:新中国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三.西藏和平解放

1.经过:

(1)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_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

(2)双方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

2.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