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总结报告>古文的总结(优选8篇)

古文的总结(优选8篇)

时间:2024-02-02 09:49:22 总结报告

古文的总结 第1篇

论语十二章

xxx及其弟子〔先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xxx,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xxx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xxx,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xxx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古文的总结 第2篇

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固一世之雄也/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用“非”表否定判断)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非”表否定判断)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

游于赤壁之下/渔樵于江渚之上/寄蜉蝣于天地/托遗响于悲风/月出于东山之上

2、宾语前置句

何为xxx也?/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

3、定语后置句

凌万顷之茫然/客有吹洞箫者

(三)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于”表被动)

(四)疑问句

(1)何为xxx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

(2)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

(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

(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乎”表反问语气)

古文的总结 第3篇

《苏武传》

1.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⑤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⑥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⑧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⑨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⑾蹈其背以出血蹈:通“掏”,叩,轻轻敲打

2.古今异义

1.汉亦留之以相当。相当:xxx:抵押。xxx:正在(某时某地)。

2.皆为陛下所成就。成就:xxx:提拔。xxx:业绩。

3.我丈人行也。丈人:xxx:老人,长辈。xxx:岳父。

4.欲因此时降武。因此:xxx:趁这时。xxx:相当于所以。

5.独有女弟二人。女弟:xxx:妹妹。xxx:姐姐(妹妹)和弟弟。

6.且陛下春秋高。春秋:xxx:年纪。xxx: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xxx等实在。实在:xxx:确实存在。xxx:诚实、老实。

8.稍迁至栘中厩监。稍:xxx:渐渐。xxx:稍微。

9.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遗:xxx:送给。xxx:丢失、落下。

10.会缑王与长水xxx等谋反匈奴中。会:xxx:正当、适逢。xxx:聚会、集合。

11.此必及我。及:xxx:牵连xxx:常作连词“和”用

12.会论xxx。论:xxx:判罪xxx:常作议论

13.以货物与常。货物:xxx:财物xxx:指供出售的物品

14.卧起操持xxx: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的意思xxx:料理,办理/筹划

3.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xxx自苦如此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7)尽归汉使路xxx等归:使……归

(8)屈节辱命屈:使……屈身辱:使……受辱

③名词活用

(1)天雨xxx: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古文的总结 第4篇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使动用法表述的意思是:主语使宾语发出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或出现谓语动词表示的变化。

如:“焉用亡xxx陪邻?”(《烛之武退师》)

其中的“亡”是主语使宾语出现的状态,意思是“使xxx灭亡”。这句中的“亡”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但因后边跟了“xxx这个名词,成为使动用法。这些谓语动词只有用使动用法来理解,才符合原文的意思。

再看以下各例: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师》)(阙:使……减少)

使使以闻大王(《荆轲刺秦王》)(闻:使动,使……闻,禀告)

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活:使……活)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活用为使动动词。

如“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中的“寒”,本是形容词“寒冷”,因其后带宾语“骨”,意为“使骨寒”,成为使动。

再看以下各例: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苦:使……受苦;劳:使……劳苦、疲劳;饿:使……饥饿;空乏:形使……资财缺乏。)

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破:使……破,撞破)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磨厉之于义。(《勾践灭吴》)(洁:使……洁净;美:使……美丽;饱:使……饱。)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如“先破秦入咸阳者xxx”(《鸿门宴》)其中加点的“王”本来是名词,它后边又带一个代词“之”作宾语,要按照一般的用法来解释和翻译就会出错,就有可能翻译成“先攻破xxx咸阳的就xxx”。这样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使宾语怎样”,即使动用法才能符合全句的意思。xxx,就是“使他为王”的意思。

再看以下各例:

既东封郑(《烛之武退师》)(封:使……成为边邑)

阙秦以利晋(《烛之武退师》)(利:使……受益)

古文的总结 第5篇

一、通假字

1.xxx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诚振怖大xxx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xxx将军以穷困来归丹xxx:走投无路,陷于困境。xxx: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xxx:眼泪。xxx: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xxx:品德高尚之人,此指xxx。xxx: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xxx:可以用它来……。xxx: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xxx:礼物xxx: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xxx:跑xxx:步行。

7.诸郎中执兵xxx:宫廷侍卫xxx: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xxx:周围侍从。xxx: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高一语文常用知识点

名词作动词

xxx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xxxxxx,前为xxx曰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xxx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

2.欲与(之)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

2、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

4、使xxx前(介宾短语后置)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语文学习五种方法

1.大量阅读

博览群书是培养孩子语文素养基本功之一,甚至可以说,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

大量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孩子语文水平不可替代的手段。

美国心理学家xxx的心理实验研究表明,学生充满兴趣的课外阅读对提高他们写作能力的作用,远远大于机械的写作训练。

语文成绩好的孩子几乎都特别读喜欢课外书。

这些孩子往往有很多的积累:语词的积累、素材的积累、情感的积累等。

这样的孩子在写作上往往有突出的构思、神奇的用词,在阅读理解方面有杰出的见地,在说话方面有超出他人的见识等。

总之,他们由于见多识广而语文根底厚实。

坚持阅读是培养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

特别是多读一些文辞优美、气魄宏大的散文,对提高理解能力很有帮助,比如《xxx文集》,《读者》杂志对培养这些能力和素养都很有帮助。

博览群书不但是孩子语文素养的基本功之一,而且是孩子成材的一个重要条件。

因为丰富的知识是创造力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也是见识增长,智慧来源的途径之一。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不能远离名著,培养孩子阅读经典名著要从小引导,循序渐进。

同时要注意不但要阅读,而且要写读书笔记或者书评。

2.背诵经典

背诵经典文章、名言佳句也是培养孩子语言素养基本功之一。

初中毕业生,如果能背诵150首古今诗词,25首白话诗歌,40篇精美的文言散文(每篇三五百字),10篇精美的现代白话文(每篇800到1000多字),200多条古今中外格言警句。那么,他的语文功底应该是不错的。

如果在孩子记忆的黄金时间——16岁之前,让孩子记诵大量的语言精华,那么,这个孩子从小就奠定了坚实的语文根底。

如果不能在孩子们阅读背诵的“童子功”季节引导他们走向阅读的海阔天空,让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

从而打下沉实、厚重的文学素养、人文素养的基础,将来孩子就很难成为高尚的、文明的,具有创造性的现代人。

3.勤写日记

日记能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辨别能力,增强孩子的自我约束力,提高孩子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更重要的,是能磨练孩子的意志力和xxx文素材。

写日记的好处大大超过了教育者的想象。

培养孩子写日记的习惯要循序渐进,开始可以写短些,每天一、两句,到每天三、五行,慢慢提高增长。

内容也不拘格,什么都可以写,想象的,现实的,国内的,国外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国家大事,xxx鸡毛蒜皮等等,要做到有闻必记,有为必记,有见必记,有感必记。

古文的总结 第6篇

(1)名词用作动词

晋军函陵(驻军)

赵xxx子孙侯者(封侯)

质于齐(做人质)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

树之以桑(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

然而不王者(称王)

填然鼓之(击鼓,敲起鼓)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东面而视(面对)

履而制六合(登上)

子xxx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

然陈涉瓮牖绳xxx子(以瓮作;以绳系)

序八州而朝同列(安排次序)

籍吏民(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以目示意)

道芷阳间行(取道)

刑人如恐不胜(处罚)

(2)名词用作状语

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在晚上)

必庙礼之(在庙堂上)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

日食饮得无衰乎(每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秋水时至(按季节,随着时令)

顺流而东行(向东)

席卷天下,xxx内,囊括四海(像席子一样;像包裹

一样;像口袋一样)

内立法度(对内)

天下云集响应(像浮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

吾得兄事之(用对待兄长的礼节)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儿xxx膀一样)

头发上指(向上).

道芷阳间行。(从小路)

时矫首而遐观(时时,时常)

古文的总结 第7篇

1、古今词义不同

语言中的词汇是社会现象最直接的反应,因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它的意义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例如“闻”古代解释:用耳朵听,现代解释:用鼻子嗅。“无赖”古代解释:无所事事,现代解释:流氓,放刁等流氓手段。

2、一词多义

由xxx直接或间接引申出来的叫做引申义。例如,“亡”由“逃跑不见”引申出“物质丢失和人的死亡”再引申出“国家的灭亡”。

3、语法地位的不同

“之”一般情况下,作助词解释“的”,但也可以作动词用,解释“往”,“到”例如“吾欲之南海”,“吾”是主语,“南海”是名词,断定“之”是动词。

经过整理再结合*时的练习,同学们脑子从模糊变为清晰,学习起来也得心应手,并且还学会从课内迁移到课外,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同,大大提高了学习古文的效率,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不断的进行反思,力求更好的提高同学们语文水*,进一步培养同学们对祖国语言博大精深的热爱。

文言作品中有许多诗文堪称精品,它们大多布局严谨,行文简洁,气韵生动,xxx然。多读这样的作品,会使人受益匪浅,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十分有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学鉴赏方面,学习文言文还有助于培养*人特有的审美情趣。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文化心态、审美趣味。这是人们内心深处xxx敏感的一根弦,拨动它就能很自然地激起人们对民族、对故土的依恋。

有人说,掌握了祖国的语言就好比得到了一把打开本国文化的钥匙。在中学教学文言文,就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收,与历史上的大师们直接对话,让他们深刻认识祖先,了解历史,从而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学习文言文的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古文的总结 第8篇

《狼》知识要点归纳

一、文学常识:

体裁:是短篇小说,选自清代小说家xxx,《xxx志异》xxx、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xxx居士,世称“xxx先生”。 “xxx”是他的`书房的名字,“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xxx盛赞xxx的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二、特殊字词

1.通假字

止有剩骨 “止”通“只”

2、古今异义:

①股:xxx为大腿,身已半入,只露尻尾;今为屁股。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几何:xxx:多少,这里是能有几何的意思。 xxx:数学中的一个分支。

③耳:古文言文中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_罢了_,只增笑耳。今为耳朵。3、词语活用:

①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③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_打洞_的意思。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④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做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

⑤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作动词:从柴草堆中打洞。)

4、特殊句式

投以骨 :应为“以骨投之”,意思是“把骨头扔给狼”。

5、虚词:

①之:(1)助词,无实在意义,用在表示时间的词后面,起凑足音节。久之。 (2)代词,它。例:又数刀毙之(代狼)(3)助词,的。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4)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其:(1)恐前后受其敌:代狼 (2)场主积薪其中:代指麦场 (3)屠乃奔倚其下 :代指积薪(4)一狼洞其中:代指积薪 (5)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代指屠夫。(6)屠自后断其股:代狼

③以:(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2)以刀劈狼首:介词,表示工具,用。

④于:介词,在。例:其一犬坐于前。

⑤而:连词,表转折,但,可是。 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6、一词多义:

(1)意: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企图。意暇甚:神情。

(2)敌:恐前后受其敌 : 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 盖以诱敌: 敌方 。

(3)前:狼不敢前:向前 前后受其敌:前面

三、全文翻译

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四、用原文回答。

1、表现屠夫害怕,对狼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的词语是:屠惧,投以骨;复投之。

2、恰当表现狼贪得无厌(贪婪凶恶)的语句是:

(1)缀行甚远。⑵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3)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4)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恰当表现狼狡诈阴险:(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⑵目似瞑,意暇甚。(3)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3、狼 “眈眈相向”不敢前的原因的句子是: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4、表明屠户不失时机奋起反击的词语是:“暴起”“劈”“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