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总结报告>费曼生平总结(共3篇)

费曼生平总结(共3篇)

时间:2024-03-28 09:18:37 总结报告

xxx平总结 第1篇

xxx物理奖获得者xxx自述

父亲总是把所教的概念变成可触可摸有实际意义的东西

在我出生前,我父亲对母亲说:“要是个男孩,那他就要成为科学家。”当我还坐在婴儿椅上的时候,父亲有一天带回家一堆小瓷片,就是那种装修浴室用的各种颜色的玩艺儿。我父亲把它们叠垒起来,弄成像多米诺骨牌似的,然后我推动一边,它们就全倒了。

过了一会儿,我又帮着把小瓷片重新堆起来。这次父亲让我变出些复杂点儿的花样:两白一蓝,两白一蓝……我母亲忍不住说:“唉,你让小家伙随便玩不就是了?他爱在哪儿加个蓝,就让他加好了。”

可我父亲回答道:“这不行。我正教他什么是序列,并告诉他这是多么有趣呢!这是数学的第一步。”我父亲就是这样,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教我认识世界和它的奇妙。

我家有一套《大英百科全书》,父亲常让我坐在他的膝上,给我读里边的章节。有一次读到恐龙,书里说,“恐龙的身高有25英尺,头有6英尺宽。”随后父亲对我说:“呀,让我们想一下这是什么意思。  也就是说,要是恐龙站在门前的院子里,那么它的身高足以使它的脑袋够着咱们这两层楼的窗户,可它的脑袋却伸不进窗户,因为它比窗户还宽呢!”就是这样,他总是把所教的概念变成可触可摸有实际意义的东西。

我想象居然有这么这么大的动物,而且居然由于无人知晓的原因而灭绝了,觉得兴奋极了,新奇极了,一点也不害怕会有恐龙从窗外扎进头来。我从父亲那儿学会了“翻译”――学到的任何东西,我都要琢磨出它们究竟在讲什么,实际意义是什么。

父亲使我很早就懂得“知道一个东西的名字”和“真正懂得一个东西”的区别

那时我父亲常在周末带我去卡次基山,那是纽约市的人们xxx避暑消夏的去处,在漫步丛林的时候他给我讲好多关于树林里动植物的新鲜事儿。其他孩子的父亲也纷纷学着做,带着他们的小孩去山里玩了。

周末过去了,父亲们都回城里去做事。孩子们又聚在一起时,一个小朋友问我:“你瞧见那只鸟儿了吗?你知道它是什么鸟吗?”

我说:“我不知道它叫什么。”

他说:“那是只黑颈鸫呀!你爸爸怎么什么都没教你呢?”

其实,情况正相反。我爸是这样教我的――“看见那鸟儿了么?”他说,“那是只斯氏鸣禽。”(我那时就猜想其实他并不知道这鸟的学名。)他接着说:“在意大利,人们把它叫做‘查图拉波替达’,葡萄牙人叫它‘xxx皮达’,中国人叫它‘春兰鹈’,日本人叫它‘卡塔诺・特克达’。现在你仅仅是知道了世界不同地区的人怎么称呼这只鸟,可是终了还是一点也不懂得它。我们还是来仔细瞧瞧它在做什么吧――那才是真正重要的。”(我于是很早就学会了“知道一个东西的名字”和“真正懂得一个东西”的区别。)

他又接着说:“瞧,那鸟儿是在啄它的羽毛,看见了吗?它一边走一边在啄自己的羽毛。”

“是的。”我说。

他问:“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我说:“大概是它飞翔的时候弄乱了羽毛,所以要啄着把羽毛再梳理整齐吧。”

“呀,”他说,“如果是那样,那么在刚飞完时,它们应该很勤快地啄,而过了一会儿后,应该缓下来了――你明白我的意思吗?”“明白。”

他说:“那让我们来观察一下,它们是不是在刚飞完时啄的次数多得多。”

不难发现,鸟儿们在刚飞完和过了一会儿之后啄的次数差不多。我说:“得啦,我想不出来,你说道理在哪儿?”

“因为有虱子在作怪。”他说,“虱子在吃羽毛上的蛋白质。虱子的腿上分泌蜡,蜡又有螨来吃,螨吃了不消化,就拉出来粘粘的像糖一样的东西,细菌于是又在这上头生长。”

最后他说:“你看,只要哪儿有食物,哪儿就会有某种生物以之为生。”现在,我知道鸟腿上未必有虱子,虱子腿上也未必有螨。他的故事在细节上未必对,但是在原则上是正确的。

又有一次,我长大了一点,他摘了一片树叶。我们注意到树叶上有一个C形的坏死的地方,从中线开始,向边缘蔓延。“瞧这枯黄的C形,”他说,“在中线开始比较细,在边缘时比较粗。这是一只蝇,一只xxx、绿翅膀的蝇在这儿下了卵,卵变成了像毛毛虫似的蛆,蛆以吃树叶为生。于是,它每吃一点就在后边留下了坏死的组织。它边吃边长大,吃的也就越多,这条坏死的`线也就越宽。直到蛆变成了蛹,又变成了xxx、绿翅膀的蝇,从树叶上飞走了,它又会到另一片树叶上去产卵。”

同上一例一样,我现在知道他说的细节未必对――没准儿那不是蝇而是甲壳虫,但是他指出的那个概念却是生命现象中极有趣的一面。生殖繁衍是最终的目的。不管过程多么复杂,主题却是重复一遍又一遍。

我没有接触过其他人的父亲,所以在当时我并不知道我父亲有多么了不起。他究竟是怎么学会了科学最根本的法则:对科学的热爱,科学深层的意义,以及为什么值得去探究。我从未问过他,因为我当时以为所有的父亲都理所应当地知道这些。

父亲培养了我留意观察的习惯

我父亲培养了我留意观察的习惯。一天,我在玩马车玩具。在马车的车斗里有一个小球。当我拉动马车的时候,我注意到了小球的运动方式。我找到父亲,说:“嘿,爸,我观察到了一个现象。当我拉动马车的时候,小球往后走;当马车在走,而我把它停住的时候,小球往前滚。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运动的物质总是趋于保持运动,静止的东西总是趋于保持静止,除非你去推它。这种趋势就是惯性。但是,还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是这样。”你瞧,这是很深入的理解,他并不只是给我一个名词。

他接着说:“如果从边上看,小车的后板擦着小球,摩擦开始的时候,小球相对于地面来说其实还是往前挪了一点,而不是向后走。”

我跑回去把球又放在车上,从边上观察。果然,父亲没错――车往前拉的时候,球相对于地面确实是向前挪了一点。

我父亲就是这样教育我的。他用许多这样的实例来进行兴趣盎然的讨论,没有任何压力。他在一生中一直激励我,使我对所有的科学领域着迷,我只是碰巧在物理学中建树多一些罢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是上瘾了――就像一个人在孩童时尝到什么甜头,就一直念念不忘。我就像孩子,一直在找前面讲的那种奇妙的感受。尽管不是每次都能找到,却也时不时地能做到。

后来我开始学微积分。对我来说,它似乎很简单明了。我父亲也开始学它,却学得糊里糊涂。于是我开始向他解释。我从来没想到他的智力也是很有限的,所以有点失望。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在某些方面,我已经超过他了。

xxx平总结 第2篇

注1: 实际上是1956年4月3-7日召开的关于高能粒子物理的第六次xxx特会议,会议记录上提到xxx代表布洛克提出的问题。会议的完整记录见High Energy Nuclear Physics:Proceedings of Sixth Annual Rochester Conference, New York, April 3-7, 1956.

注2: 事实上,那是会议的最后一天,xxx先做了一个导引性的报告,提到对“θ-τ之谜”目前最好是保持一种开放的想法。xxx的报告中译文见xxx编《xxx文集》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39-52。另一本xxx传记对与会者有关这一问题的兴趣和各种不同意见作了简要叙述,参阅xxx著《xxx传》增订版(三联书店,2012),190。xxx报告之后,又有多人发言,特别是xxx也作了一个长篇报告,介绍自己关于宇称双重态的新想法。根据xxx天池,xxx的理论“引起一系列批评。于是xxx在这里评论道:’我们对τ、θ的双重态现象了解太少,应该容忍新想法。’xxx的这句话给了xxx提问的机会。”参阅xxx天池著《天语物道:xxx评传》(中国计划出版社,2017),277。对此过程xxx书中完全没有提,却给人一种当时已有先见之明而奥本海默非常看重他的印象。

注3: 从前后文来看,这里指的应该是1957年4月15-19日举行的第七届xxx特会议。会议的第七专题“弱相互作用”由xxx主持,xxx做了题为“弱相互作用”的主题综述报告。参见[3]xxx天池,2017,342。

注4:这里没有提是哪篇论文,按后文推测就是直接导致李、xxx1957年xxx物理学奖的Question of parity conservation, The Physical Review, , 1956.

注5:xxx(Murray Gell-Mann, 1929-2019),1969年xxx物理学奖获得者,粒子物理奇异数守恒定律和强作用SU(3)理论的提出者,“夸克”(quark)一词也是他首先引用的。

注6: 这里指的是由xxx和xxx、xxx(Robert Marshak,1916-1992)和xxx(George Sudarshan,1931-2018),以及日裔美国人樱井纯(Jun Sakurai,1933-1982)于1958年同时提出的弱相互作用的费米普适形式V-A理论,其中V代表矢量流,A代表轴矢量流(S指标量,T指xxx),V与A在空间反射变换下符号变化刚好相反,这一理论的提出为弱电统一理论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注7: 写到这里xxx用括号加了一个注,说“当然那不全对,可是后来才发现xxx、xxx以及xxx(沙)克等人也推演出同样的理论,并没有破坏我的乐趣。”

注8:1956年xxx与第二任妻子离婚,1960年第三次婚姻,此时是单身。

注9:数年后,华裔物理学家xxx(1912-1997)及其两位学生完成的实验完美地证实了xxx与xxx提出的矢量流守恒假设与“弱磁”的存在。

注10: 致谢词的原文是:The authors have profited by conversations with F. Boehm, A. H. Wapstra, and B. Stech. One of us [.] would like to thank R. E. Marshak and E. C. G. Sudarshan for valuable discussions.

注11:施温格(Julian Schwinger,1918-1994),因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杰出贡献,1965年与xxx、朝永振一郎[1906-1979]共获xxx物理学奖。

注12:xxx肖(Sheldon Glashow,1932-),1979年xxx物理学奖获得者,“粒子物理标准模型” 奠基人之一,当时是施温格在哈佛的博士生。

注13: xxx(Nicola Cabibbo,1935-2010),意大利理论物理学家,曾任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院院长和教宗科学院院长,完善了弱作用普适假说,提出有关下夸克与奇异夸克之间xxx角的概念。

注14: 原文是:I wish I had not caused you and Sudarshan such discomfort. At any opportunity I shall try to set the record straight—but nobody believes me when I am serious. See [9]Mehra,1994,477-478.

参考文献:(上下滑动可浏览)

xxx平总结 第3篇

爱因斯坦获得xxx物理奖时的励志演讲稿

我们这些总有一死的,人的命运是多么奇特呀!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只作一个短暂的逗留;目的何在,却无所知,尽管有时自以为对此若有所感。但是,不必深思,只要从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人,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自己的全部幸福;然后是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

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包括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着简朴的生活,我认为阶级的区分是不合理的,它最后所凭借的是以暴力为根据。我也相信,xxx朴的生活,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精神上,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

我完全不相信人类会有那种在哲学意义上的自由。每一个人的行为,不仅受着外界的强迫,而且还要适应内心的必然。叔本华(Schopenhauer)说,“人能够做他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这句话从我青年时代起,就对我是一个非常真实的启示;在自己和别人生活面临困难的时候,它总是使我得到安慰,并且永远是宽容的源泉。这种体会可以宽大为怀地减轻那种容易使人气馁的责任感,也可以防止我们过于严肃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它还导致一种特别给幽默以应有地位的人生观。

要追究一个人自己或一切生物生存的意义或目的,从客观的观点看来,我总觉得是愚蠢可笑的。可是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他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xxx、美和真。要是没有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亲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那个在科学与艺术工作领域永远达不到的对象,那么在我看来,生活就会是空虚的。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总觉得都是可鄙的。

我对社会正义和社会责任的强烈感觉,同我显然的对别人和社会直接接触的冷漠,两者总是形成古怪的`对照。我实在是一个“孤独的旅客”,我未曾全心全意地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接近的亲人;在所有这些关系面前,我总是感觉到有一定距离并且需要保持孤独——而这种感受正与年俱增。人们会清楚地发觉,同别人的相互了解和协调一致是有限度的,但这不足惋惜。这样的人无疑有点失去他的天真无邪和无忧无虑的心境;但另一方面,他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不为别人的意见、习惯和判断所左右,并且能够不受诱惑要去把他的内心平衡建立在这样一些不可靠的基础之上,

我的政治理想是民主主义。让每一个人都作为个人而受到尊重,而不让任何人成为崇拜的偶像。我自己受到了人们过分的赞扬和尊敬,这不是由于我自己的过错,也不是由于我自己的功劳,而实在是一种命运的嘲弄。其原因大概在于人们有一种愿望,想理解我以自己的微薄绵力通过不断的斗争所获得的少数几个观念,而这种愿望有很多人却未能实现。我完全明白,一个组织要实现它的目的,就必须有一个人去思考,去指挥,并且全面担负起责任来。但是被领导的人不应该受到强迫,他们必须有可能来选择自己的领袖。在我看来,强迫的专制制度很快就会腐化堕落。因为暴力所招引来的总是一些品德低劣的人,而且我相信,天才的暴君总是由无赖来继承,这是一条千古不易的规律。就是这个缘故,我总是强烈地反对今天我们在意大利和俄国所见到的那种制度。象欧洲今天所存在的情况,使得民主形式受到了怀疑,这不能归咎于民主原则本身,而是由于政府的不稳定和选举中与个人无关的特征。我相信美国在这方面已经找到了正确的道路。他们选出一个任期足够长的总统,他有充分的权力来真正履行他的职责。另一方面在德国的政治制度中,我所重视的是,它为救济患病或贫困的人作出了比较广泛的规定。在人类生活的壮丽行列中,我觉得真正可贵的,不是政治上的国家,而是有创造性的、有感情的个人,是人格;只有个人才能创造出高尚的和卓越的东西,而群众本身在思想上总是迟钝的,在感觉上也是迟钝的。

讲到这里,我想起了群众生活中最坏的一种表现,那就是使我所厌恶的军事制度。一个人能够洋洋得意地随着军乐队在四列纵队里行进,单凭这一点就足以使我对他轻视。他所以长了一个大脑,只是出于误会;单单一根脊髓就可以满足他的全部需要了。文明国家的这种罪恶渊薮应当尽快加以消灭。由命令而产生的勇敢行为,毫无意义的暴行,以及在爱国主义名义下一切可恶的胡闹,所有这些都使我深恶痛绝!在我看来,战争是多么卑鄙、下流!我宁愿被千刀万刮,也不愿参与这种可憎的勾当。尽管如此,我对人类的评价还是十分高的,我相信,要是人民的健康感情没有被那些通过学校和报纸而起作用的商业利益和政治利益加以有计划的破坏,那么战争这个妖魔早就该绝迹了。

我们所能有的最美好的经验是神秘的经验。它是坚守在真正艺术和真正科学发源地上的基本感情。谁要是体验不到它,谁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惊讶的感觉,他就无异于行尸走肉,他的眼睛是迷糊不清的。就是这种神秘的经验——虽然掺杂着恐怖——产生了宗教。 我们认识到某种为我们所不能洞察的东西存在,感觉到那种只能以其最原始的形式为我们所感受到的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正是这种认识和这种情感构成了真正的宗教感情;在这个意义上,而且也只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才是一个具有深挚宗教感情的人。

我无法想象一个会对自己的创造物加以赏罚的上帝,也无法想象它会有象在我们自己身上所体验到的那样一种意志。我不能也不愿去想象一个人在肉体死亡以后还会继续活着;让那些脆弱的灵魂,由于恐惧或者由于可笑的唯我论,去拿这种思想当宝贝吧!我自己只求满足于生命永恒的奥秘,满足于觉察现存世界的神奇结构,窥见它的一鳞半爪,并且以诚挚的努力去领悟在自然界中显示出来的那个理性的一部分,即使只是其极小的一部分,我也就心满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