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宋人掘井文言文翻译(精选9篇)

宋人掘井文言文翻译(精选9篇)

时间:2023-11-17 11:36:04 古诗文

宋人掘井文言文翻译 第1篇

宋人掘井文言文翻译

宋人掘井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宋人掘井文言文翻译 第2篇

《吕氏春秋》中的这一段文字,主要强调的是君主用民要有威严,但也不能滥施淫威,要恰到好处,掌握好分寸。宋人赶路,马不前行,宋人便大发淫威,大开杀戒,其结果还是事与愿违。君主用威就像烹饪时用盐调味一样,适度适量即可。这一寓言故事启发我们:驭马要讲究方法,执政更要讲究艺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就必须提高科学执政水平,要以德治国,首先要依法治国。只有为民执政,以民为本,造福于民,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落到实处,才能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才能建设和谐社会,国家也才会长治久安。

宋人掘井文言文翻译 第3篇

《郑人买履》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作品简介《郑人买履》,是先秦时代一则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它既是一个成语,也是一个典故,但它更是一则寓言,主要说的是郑国的人因过于相信“尺度”,造成买不到鞋子的故事。揭示了郑人拘泥于教条心理,依赖数据的习惯。常比喻做事死板,不会变通的人。它告诉人们,遇事要实事求是,要会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墨守成规。

作品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一些书上写“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作品注释

郑:郑国

且:将要,

欲:将要,想要。

者:定语后置,(怎么样)的人。

先:首先,事先。

度(duó):衡量。动词,用尺子度量的意思。

而:顺承连词,意为然后。

置:动词,放,搁在。

之:代词,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其:代词,他的,指郑人的。

坐:同“座”,座位。

至:等到。

之:动词,到……去,前往。

操:动词,拿、携带。

已:时间副词,已经。

得:得到;拿到。

履:名词,鞋子,革履。

乃:于是(就)。

持:动词,拿,在本文中同“操”。

度(dù):名词,量好的尺码。

之:代词,代量好的尺码。

操:携带。

及:等到。

反:通“返”,返回。

罢:结束。

遂:于是。

宁(nìng):副词,宁可,宁愿。

自信:相信自己。

以:用。

市罢:集市结束。

至之市:等到前往集市。

何不试之以足:之,代词,代指他想买的那个鞋子,是特殊句式中的倒装句,正常语序应该是“何不以足试之?” 意思是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鞋子呢?

作品译文

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鞋子,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却忘了带上尺码。已经拿到了鞋子,才说:“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中拿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

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作品释义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郑人有欲买履者或“有欲买履之郑人”

何不试之以足(状语后置句):以现代句式为“何不以足试之”。以:何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

而置之其坐(省略句):而置之(于)其坐

近义词

生搬硬套,死板教条,刻舟求剑,墨守成规,冥顽不灵,胶柱鼓瑟,因循守旧。

反义词

达权通变,灵机应变,随机应变。

作品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对待事物要会灵活变通、随机应变,不能墨守成规,死守教条。

作品启示

这个郑国人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只懂死守教条而不懂变通,没有头脑的人可能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的`确是有的,而且并不少。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容易碰壁。

宋人掘井文言文翻译 第4篇

宋人掘井文言文翻译

宋人掘井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闻之于宋君 于:到

令人问之于丁氏 于:向

宋:春秋时宋国

溉汲:打水浇地

常一人居外:常使一人居外专管打水

穿井:掘井

宋人掘井文言文翻译 第5篇

晏子仆御文言文翻译

【原文】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者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洋洋,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以是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释】

为:担任。

仆御:驾驶车马的人。

御:车夫。

为:替。

相:辅佐国君主持国家大事的最高官吏。后来称作相国,宰相。这里是动词,做相国。

门间:门缝。间,缝隙。

拥大盖:(头顶上)撑着大的车篷。拥,戴,撑。盖,古代车上遮蔽阳

宋人掘井文言文翻译 第6篇

《一叶障目》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楚人贫居(2),读《淮南子》(3),得“螳螂伺(4)蝉自障叶(5)可以(6)隐形”,遂⑦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8)。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9),问其妻曰:“汝见我不(10)?”妻始时恒(11)答言“见”,经日(12),乃厌倦不堪(13),绐(14)云“不见”。嘿(15)然(16)大喜,赍(17)叶入市,对面取人物(18)。吏(19)遂(20)缚诣(21)县。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作品注释

(1)选自《笑林》。邯郸淳,姓邯郸,名淳,三国时人。

(2)【贫居】:生活贫困。居:处于。

(3)【《淮南子》】:一种讲医学的书

(4)【伺】:等待,侦候。

(5)【自鄣叶】:遮蔽自己的树叶。鄣,同“障”,遮蔽。

(6)【可以】:可以用来。

(7)【遂】:于是,就。

(8)【分别】:分辨。

(9)【障】:遮蔽。

(10)【不】:同“否”。

(11)【恒】:经常,常常。

(12)【经日】:经过一整天(表示时间很长)。

(13)【不堪】:不能忍受。

(14)【绐(dài)】:哄骗。

(15)【嘿】:(同“默”字)

(16)【然】:……的样子。

(17)【赍(jī)】:携带。

(18)【对面取人物】:当面拿人家的东西。

(19)【吏】:指县里的公差。

(20)【遂】:立刻。

(21)【诣(yì)】:到……去。

多音/通假字注:

①不:同“否”。

②绐:读dài,哄骗。

③嘿:同“默”。

④鄣:同“障”。

作品译文

楚国有个过着贫穷生活的人,读《淮南子》,看到书中写有“ 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挡掩护,可以隐蔽自己。”于是,他便站在树下仰面摘取树叶。当他看见螳螂攀着树叶侦候知了的时候,他便把这片树叶摘了下来。这枚树叶落到树底下,树下原先已经有许多落叶,不能再分辨哪片是螳螂隐身的那枚树叶。楚人便扫集收取树下的好几筐树叶拿回家中,一片一片地用树叶遮蔽自己,问自己的妻子说:“你看不看得见我?”妻子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经过一整天,(妻子)于是就厌烦疲倦得无法忍受,只得哄骗他说:“看不见。”楚人暗自高兴,(他)携带着树叶进入集市,当着别人的`面拿取人家的物品。于是差役把他捆绑起来送进了县衙门。县官知道后,楚人把事情的原委说给县官听,县官大笑,放他走了。

作品启示

不要自欺欺人,不要企图不劳而获;任何理论都不能盲目追崇,要看清事物本质。

作品意义

批评了那些死读书,完全相信书本而自己却不动脑、没有主见的人。

成语:楚人隐形中楚人是十分愚蠢的人,用成语概括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作品简评

宋人掘井文言文翻译 第7篇

宋人疑盗文言文翻译

宋人疑盗文言文

原文:

宋有富人,天雨坏墙。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 宋:宋国。

2.雨:下雨(名词作动词)。

3.盗:小偷。

4.亦:也

5.云:说

6.亡:失去,丢失。

7.而:却。

8.父:老头儿。

9.云:说。

10.智:认为...聪明。

译文

宋国有个富人,天上下大雨淋坏了墙。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可富人不听他们的话)。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是隔壁那个老人偷盗的。

宋人学盗文言文

原文

齐之国氏大富,宋之向氏大贫,自宋之齐请其术,国氏告之曰:“吾善为

宋人掘井文言文翻译 第8篇

《宋人及楚人平》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宋人及楚人平

外平不书,此何以书?大其平乎己也。何大其平乎己?庄王围宋,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而窥宋城。宋华元亦乘堙而出见之。司马子反曰:“子之国何如?”华元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华元曰:“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司马子反曰:“诺,勉之矣!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揖而去之。

反于庄王。庄王曰:“何如?”司马子反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庄王曰:“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司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军有七日之粮尔。”庄王怒曰:“吾使子往视之,子曷为告之?”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庄王曰:“诺,舍而止。虽然,吾犹取此,然后归尔。”司马子反曰:“然则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引师而去之。故君子大其平乎己也。此皆大夫也。其称“人”何?贬。曷为贬?平者在下也。

词句注释

①外平不书:指鲁宣公十二年,楚庄王攻破郑国,郑伯求降,庄王与他讲和的事。《春秋》中没有记载。外,鲁国之外的国家。平,讲和。书,记载。

②大:赞扬。平乎己:主动讲和。

③庄王:即楚庄王。

④司马子反:楚国大夫,掌管军政。乘:登。堙:小土山。华元:宋国大夫。

⑤易子:交换儿子。析骸:劈开尸骨。

⑥柑马:给马嘴衔木棍。秣:喂。

⑦情:说真话。

⑧厄:困难。矜:怜悯。

①反:同“返”,返回。

②曷:为什么。③区区:很小。

④舍而止:旧注说是筑舍安营驻扎”,与当时情况不合。

⑤平者在下:讲和的人处在下位。

白话译文

鲁国以外的诸侯之间讲和,《春秋》都不记载;这次楚宋两国讲和,为什么破例记载呢?这是因为赞扬这次讲和,出于两国大夫的主动。为什么要赞扬两国大夫的主动?楚庄王围攻宋国,军队只剩下七天的口粮。吃完军粮还不能取胜,就只好回去了。于是派司马子反登上土堙,窥探宋国都城的情况。宋国的华元也登上土堙,出来会见子反。子反说:“你们的情况如何?”华元说:“疲惫不堪啊!”子反说:“疲惫到什么程度?”华元说:“交换孩子杀了吃,拆下尸骨烧火做饭。”子反说:“呀,很厉害啦,疲惫!我听说,被围困的军队,总是让马儿衔着木棍,不让马儿吃饱,只牵出肥马给客人看,你怎么这样对我吐露真情?”华元说:“我听说:君子看见别人困难就怜悯他们,小人看见别人危难就幸灾乐祸。我看你是位君子,所以据实相告。”司马子反说:“嗯,努力防守吧!我们也只有七天的军粮,吃完军粮还不能取胜,就会撤军了。”说罢,向华元拱手告别。

司马子反回去见楚庄王。庄王说:“敌情如何?”司马子反说:“疲惫不堪啊!交换孩子杀了吃,拆下尸骨烧火做饭。”庄王说:“呀,很厉害啦,疲惫!那么,我就攻下宋城再回去。”司马子反说:“不行,我已告诉对方,我军也只有七天的口粮了。”庄王大怒:“我叫你去侦察敌情,你怎么倒向对方泄露军机?”司马子反说:“小小一个宋国,尚且有不肯骗人的`大臣,难道楚国就没有吗?因此我向对方说了实话。”庄王说:“嗯,那就算了吧!虽然军粮不足,我还是要攻下宋城再回去。”司马子反说:“既然如此,就请君王住下好啦,我可要请求回去。”庄王说:“你丢下我回去,我和谁住在这儿呢?我也回去算了。”于是带领全军退出宋国。因此君子就赞扬两大夫主动讲和。他们都是大夫,怎么《春秋》又只称之为“人”呢?这是含有贬低他们的意味。为什么要贬低他们?因为他们私下讲和,超越了自身的权限。

作品名句

“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

君子见别人有难就同情,小人见别人有难就幸灾乐祸。

作品解读

本篇解释《春秋》“宋人及楚人平”一句。这六字,有褒有贬。褒扬华元和子反两位大夫以诚相待主动讲和,减轻了宋楚两国的战祸。贬的是两人超越君权自作主张,背着国君讲和。此例一开,君权就危险了。文章反映了古代战争的残酷,通篇全用对话口气,重复之中又有变化,颇为传神。文章在于揭示所谓“春秋笔法”。

宋人掘井文言文翻译 第9篇

《司马光》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作品原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此句被选为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司马光》。)

作品注释

1、生:长,长到。

2、凛然:稳重的样子。

3、如:像。

4、成人:古代成年指弱冠,并非如今的18岁。

5、闻:听。

6、《左氏春秋》:是左丘明给《春秋》作注的.一部史书。

7、之:它,文中指《左氏春秋》。

8、退:回去。

9、了:清楚。

10、指:通假字,通“旨”,主要意思。

11、自是:从此。

12、释:放下。

13、至:甚至。

14、戏:玩耍。

15、瓮wèng:一种口小腹大的盛器,大缸。登瓮:站在大缸上。

16、足跌:失足。

17、没:沉没。

18、皆:全,都。

19、去:离开。

20、迸:水涌出。

作品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年一样(古代成年指弱冠,16岁,并非如今的18岁)特别喜欢听人讲《左氏春秋》,了解其大意后回来讲给家人听。从此对《左氏春秋》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冷热。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故事介绍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稳重的就像一个大人,听到老师讲解《左氏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他立即也明白了《左氏春秋》的内涵,从此手里放不下书本,甚至到了忘记了饥渴,冷热的程度。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有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放弃他都跑了,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击去。水涌出来,小孩也得救了。

作品背景

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1月17日),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 “光”。司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马池后来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

司马光字君实,陕川夏县人。父亲名字叫司马池,任天章阁待制(宋代官名)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据史书记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此外,还有一件事使小司马光闻名满九州,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汴京、洛阳的人将这件事用图画记载下来,广为流传。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人物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二年进士,官至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主持编撰了大型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等。其词仅存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