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行成善断文言文翻译 第1篇
董行成善断文言文翻译
【原文】
怀州河内县董行,善察盗。有人从河阳长店盗一驴并囊袋,天欲晓,至怀州。行成市中见之,叱曰:“彼盗住!”盗下驴即承伏。少顷,驴主寻踪至。或问何以知之。曰:“此驴行急而汗,非长行人也。见人即引驴远过,怯也。以此只之。”捉送县有顷驴主寻踪至皆如其言。
【注释】
1.怀州:今河南沁阳一带地方。
2.河阳:今河南孟县。
3.市中:集市上。
4.叱:大声斥责。
5.承伏:承认服罪。
6.长行人:经常出门的人。
7.怯:心虚胆怯。
【翻译】
怀州河内县的董行成能测出谁是小偷。有一个人从河阳长店偷了行人的一头带皮袋的驴。天刚刚亮,到了怀州。董行成到了街上,看见了,喝斥道:“站住小偷!马上从驴上下来!”于是抓住了小偷。人们问他是怎么知道的,董行成说:“这头驴走的很急,人也大汗淋漓,不是走远路的。看见人就牵住缰绳绕过,是害怕的表现,由此便可知道。”于是捉着小偷送到县衙,过了一会儿,丢失驴的主人到了,果然如他所言。董行成因为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善于捉拿作奸犯科之人,被人称之为“神探”。
基本介绍
《太平广记》是古代汉族文言小说的第一部总集。宋代人编的一部大书。全书500卷,目录10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传说及道经﹑释藏等为主的杂著,属于类书。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徐铉、赵邻几、_贞、宋白、吕文仲等12人奉宋太宗之命编纂。开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次年(978年)完成。因成书于宋太平兴国年间,和《太平御览》同时编纂,所以叫做《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引书大约四百多种,一般在每篇之末都注明了来源,但偶尔有些错误,造成同书异名或异书同名,因而不能根据它作出精确的统计了。现在书前有一个引用书目,共三百四十三种,可是与书中实际引出数目并不符合,大概是宋代之后的人补加的。《太平广记》是分类编的.,按主题分九十二大类,下面又分一百五十多小类,例如畜兽部下又分牛、马、骆驼、驴、犬、羊、豕等细目,查起来比较方便。从内容上看,收得最多的是小说,实际上可以说是一部宋代之前的小说的总集。其中有不少书现在已经失传了,只能在本书里看到它的遗文。许多唐代和唐代以前的小说,就靠《太平广记》而保存了下来。
全书按题材分为92类﹐又分150余细目。神怪故事所占比重最大,如神仙55卷,女仙15卷,报应33卷,神25卷,鬼40卷,可见其取材重点所在。此书基本上是一部按类编纂的古代小说总集。许多已失传的书,仅在本书内存有佚文,有些六朝志怪、唐代传奇作品,全赖此书而得以流传。书中最值得重视的是杂传记 9卷,《李娃传》、《柳氏传》、《无双传》、《霍小玉传》、《莺莺传》等传奇名篇,多数仅见于本书。还有收入器玩类的《古镜记》,收入鬼类的《李章武传》、收入神魂类的《离魂记》,收入龙类的《柳毅传》,收入狐类的《任氏传》,收入昆虫类的《南柯太守传》等,也都是现存最早的本子。
《太平广记》的分类,的确便于检查,也很有研究的价值。书中神怪故事占的比重最大,如神仙五十五卷,女仙十五卷,神二十五卷,鬼四十卷,再加上道术、方士、异人、异僧、释证和草木鸟兽的精怪等等,基本上都属于志怪性质的故事,代表了中国文言小说的主流。直到清代《聊斋志异》系列的拟古派小说,都跳不出这个范围。书中神仙加上女仙的故事,共计七十卷,又排在全书的开头,可以看出唐五代小说题材的重点所在,也可以看出宋初文化学术的一种倾向。唐代道教和佛教竞争很激烈,道教虽然不占上风,然而由道士和信奉道教的文人编造出来的神仙故事却影响很大,产生了不少优美动人的小说。例如写方士上天入地寻找杨贵妃的《长恨歌传》就是一篇代表作。唐代小说中的名篇如《柳毅传》、《无双传》、《虬髯客传》以及《杜子春》、《张老》、《裴航》等,也都和道教有关。晚唐五代神仙家的思想更是弥漫一时,杜光庭就是一个神仙传记的大作家,《太平广记》里收了不少他的著作。宋初的小说还保留着这种风气。但是《太平广记》的分类标准并不统一,如讲精怪的《东阳夜怪录》、讲龙女的《灵应传》,都收在杂传记类,按类别就一时不容易找到。从这里可以了解到宋初人把一部分唐代传奇称作”杂传记“,还没有用”传奇“这一名称。
董行成善断文言文翻译 第2篇
断机教子文言文翻译
孟母断织教子讲述了一件孟母教子的故事,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则文言文的翻译吧!
孟母断织教子文言文翻译
【原文】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注释】
⑴既:已经。
⑵绩:把麻纤维披开再接续起来搓成线。这里指织布。
⑶以刀:用刀。
⑷故:原因。
⑸子:古代指你。
⑹斯:这。
⑺立:树立。
⑻是以:因此。
⑼则:就。
⑽惧:恐惧,惧怕。
⑾旦:早晨。
⑿夕:泛指晚上(夜晚)。
⒀事:侍奉。
⒁子思:人名,指孔子嫡孙孔伋,字子思。
⒂道:法则、方法。
【翻译】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剪断布。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做人法则。
董行成善断文言文翻译 第3篇
先是,寿春县人苟泰有子三岁,遇贼亡失,数年不知所在。后见在同县人赵奉伯家,泰以状告。各言己子,并有邻证。郡县不能断。崇①曰:“此易知耳。”令二父与儿各在别处,禁经数旬,然后遣人告知之曰:“君儿遇患,向已暴死,有教解禁,可出奔哀也。”苟泰闻既号啕,悲不自胜;奉伯咨嗟而已,殊无痛意。崇察知之,乃以儿还泰,诘奉伯诈状。奉伯乃款引云:“先亡一子,故妄认之。”
又定州流人解庆宾兄弟坐事俱徙扬州。弟思安背役亡归,庆宾惧后役追责,规绝名贯,乃认城外死尸,诈称其弟为人所杀,迎归殡葬。颇类思安,见者莫辨。又有女巫阳氏自云见鬼,说思安被害之苦,饥渴之意。庆宾又诬疑同军兵苏显甫、李盖所杀,经州讼之,二人不胜楚毒,各自款引。
狱将决竟,崇疑而停之。密遣二人非州内所识者,为从外来,诣庆宾告曰:“仆住此州,去此三百,比有一人见过寄宿,夜_语,疑其有异,即便诘问迹其由绪。乃云是流兵背役逃走,姓解字思安。时欲送官,若见求及,称‘有兄庆宾,今住扬州相国城内,嫂姓徐;君脱矜愍②,为往报告见申委曲;家兄闻此必重相报,所有资财当不爱惜。今但见质,若往不获,送官何晚?’是故相造指申此意。君欲见雇几何当放贤弟。若其不信,可见随看之。”庆宾怅然失色,求其少停,当备财物。此人具以报,崇摄庆宾问曰:“尔弟逃亡,何故妄认它尸?”庆宾伏引。更问盖等,乃云自诬。数日之间,思安亦为人缚送。崇召女巫视之,鞭笞一百。
董行成善断文言文翻译 第4篇
莽汉断棘文言文翻译
版本(1)
终南之上有棘满径,枝柔而刺密,触之者恒胶结不可解,不受伤不已。人畏其刺,咸迂其途避之。一壮汉义形于色,曰:“汝辈怯,是有何惧!”,遂持刀而入,欲节节而断之。孰知左断于手,而右曳于其臂,下钩其裾,而上牵其袖,未至片刻已惫甚。众晒之曰:“莽汉,莽汉,断棘好汉,棘未斩断,人已不堪。”
版本(2)
终南之山有棘满径,骨柔而刺密。触之者恒胶结不可解,不受伤不已。人畏其刺,咸迂其途避之。一人义形于色,蹇(qiān)裳而入,欲节节而断之。孰知左断于指,而右曳于臂,下钩其裙,上牵其袖,惫已甚。君子曰:“斯人之疾恶是矣,疾之而不以其道,苟持斧,求其本而艾之,何棘不去?”
翻译1
终南山上有一条布满荆棘的小路,(它的)主干柔软但是刺很密,碰上它的.人总是被粘住无法解脱,不受伤就不停止。人们害怕它的刺,都绕开那路躲避它。一个壮汉露出义愤的样子,说:“你们真胆小,这个有什么好害怕的?”于是拿着刀进去,想一节节地折断它们。哪知左边手指掐断了它,右边的手臂被拉住了,下边衣裳被钩住了,上面的袖子也被钩住,没到片刻时间就已经疲惫不堪。许多人嘲笑他说:“莽汉,莽汉,砍断荆棘的好汉,荆棘还没有砍断,人已经不能忍受了。”
翻译2
终南山有一条小路布满荆棘,它的主干柔软但是刺很密集,碰到它的人总是被粘住无法解脱,不受伤就不会停止。人们害怕它的刺,都绕开那条路躲避它。一个人露出义愤的神色,撩起袖子,撩起衣摆,想一段路一段路地砍断它们。谁知道左边用手掐断了它,右边的手臂就被钩住了,下边的衣裳被钩住了,上面的袖子也被钩住了,已经十分疲惫了。君子说:“这个人痛恨荆棘是对的,痛恨荆棘不用正确的方法。如果拿一把斧子找到它的根割断它,什么荆棘不能去除?”
董行成善断文言文翻译 第5篇
寿春县人苟泰有个三岁的儿子,遇到贼丢失了,几年都不知他在哪里。后来在同县的赵奉伯家里出现,苟泰递诉状告到官府。他们两个人都说那个孩子是自己的儿子,而且都有邻居作证。郡县的官员不等判夺这件案子。李崇说:“这个很容易就知道真相了。”将两个父亲和儿子分别安置,让他们独处几十天,然后让人告诉那两个父亲说:“您的儿子生病,已经突然死了。现在您的行动禁制解除了,回去准备丧事吧。”苟泰听到后嚎啕大哭,悲伤的不能自已。奉伯只是嗟叹就完了,并没有特别哀伤的样子。李崇知道了,就把儿子还给苟泰,指责奉伯欺诈。奉伯辞罪说:“以前我死了一个儿子,因此以假乱真认了他。”
又有定州充军的解庆宾兄弟俩因为犯罪都要押到扬州。弟弟思安背着衙役悄悄跑了,庆宾事后怕衙役追究怪罪,谋划良久,于是认领了城外一具死尸,假装是自己的弟弟被人杀害,将这具尸体运回出殡安葬。尸体和思安很象,见到的人没有能分辨(不是思安)的。而且有个巫女阳氏自称见到鬼,说思安被害的痛苦和渴望报仇。庆宾又诬篾怀疑思安是同军的兵士苏显甫,李盖所杀。经过州官审问,二人不能忍受酷刑,都认罪了。案件就要结案了,李崇对案件有所怀疑而压下了。悄悄的派遣两个在州内无人认识的人,装作从外面来得。见到庆宾说:“我住的州离这里有三百里,有一个人路过寄宿(我家),晚上聊天,觉得那个人异样,于是便责问他的行踪。那个人说是充军背着衙役逃跑,姓解字思安。
当时我就要送那人去官府,他请求我说‘我有个哥哥叫庆宾,现在住在扬州相国城内,嫂子姓徐,如果您放过我,因为这件事的'缘故,我哥哥听到了一定会重重谢你,就算耗尽所有的家产也在所不惜。现在我留在这里做人质,你要是去了没有收获,再将我送官也不晚啊。’因此来拜访您说明来意。如果您给点钱就放了您弟弟。如果不相信,就去牢里看他吧。”庆宾忧愁的变了脸色,请来人在州内稍待,马上就准备送他的财物。这个人详细的情形上报,李崇将庆宾抓住审问说:“你弟弟逃跑,为什么乱人他人的尸体?”庆宾俯首认罪。再来询问李盖两人,他们说自己是被冤枉的。过了几日,思安也被人抓住。李崇朝那个巫女阳氏来看,鞭打了她一百下。
董行成善断文言文翻译 第6篇
作品原文
唐怀州河内县董行成能策贼。有一人从河阳长店,盗行人驴一头并皮袋。天欲晓,至怀州。行成至街中,见之,叱曰:“个贼住!即下驴来!”遂承伏。人问何以知之。行成曰:“此驴行急而汗非长行也人则引缰远过怯也。以此知之。”捉送县。有顷,驴主寻踪至,皆如其言。 【选自《太平广记》】
作品注释
1.策:辨认
2.至:到
3.遂:于是
4.承伏:承认服罪
5.人问何“以”知之:凭借
6.以此知“之”:代词,代指这个小偷
7.是故:所以
8.善:擅于
9.汗:流汗
10.长行:走很长的`路
11.有倾:不久;不一会儿
作品译文
唐朝怀州河内县,有个叫董行成的人,能一眼就分辨出对方是否贼匪。有一名贼人在河阳长店偷得路人一头驴和皮袋,在天快破晓时赶到怀州境内,正巧碰到董行成迎面而来。董行成一见他就大声喝道:“你这贼子给我站住!立即从驴上下来!”那人一听立即下驴认罪。事后有人问董行成如何看出那人是贼,董行成说:“这头驴因急行而流汗,不是走了很长的路;而是这人见了路人也会引驴绕路,这一定是因他心虚;所以我判定他一定是贼。”董行成将盗贼送到县衙,不一会儿,驴的主人寻着踪迹找来了,实际情况和董行成说的一模一样。
董行成介绍
董行成是唐朝年间的怀州人氏。他非官非吏,却将维护地方治安,破案捉贼视为己任。他是一位正直的人。所以获得了百姓的信任,大家送了他一个雅号叫“捉贼神”。
董行成善断文言文翻译 第7篇
董行成
宋代佚名
唐怀州河内县董行成能策贼。有一人从河阳长店,盗行人驴一头并皮袋。天欲晓,至怀州。行成至街中,见之,叱曰:“个贼住!即下驴来!”遂承伏。人问何以知之。行成曰:“此驴行急而汗,非长行也;见人则引缰远过,怯也;以此知之。”捉送县,有顷,驴主寻踪至,皆如其言。
译文
唐朝怀州河内县,有个叫董行成的人,能一眼就分辨出对方是否贼匪。有一名贼人在河阳长店偷得路人一头驴和皮袋,在天快破晓时赶到怀州境内,正巧碰到董行成迎面而来。董行成一见他就大声喝道:“你这贼子给我站住!立即从驴上下来!”那人一听立即下驴认罪。事后有人问董行成如何看出那人是贼,董行成说:“这头驴因长途急行而流汗,不是走了很长的路;而是这人见了路人也会引驴绕路,这一定是因他心虚;所以我判定他一定是贼。”董行成将盗贼送到县衙,不一会儿,驴的主人寻着踪迹找来了,实际情况和董行成说的一模一样。
注释
策:辨认
至:到
遂:于是
人问何“以”知之:凭借
以此知“之”:代词,代这个小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