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王充读书文言文翻译(汇总23篇)

王充读书文言文翻译(汇总23篇)

时间:2023-12-29 09:56:05 古诗文

xxx读书文言文翻译 第1篇

母xxx母亲xxx

守节自誓:自己下决心不改嫁

诲:教导,训导

荻:与芦苇同类,这里指荻杆

辄(zhé):立即,就

冠:指**

嶷(nì)然有声:人品超群而享有盛誉。声:声誉

及:到……的时候

天资刚劲:生性刚直

机阱:设置机弩的陷阱。这里比喻陷害人的圈套

画地学书,书:书法,书写

再三:一次又一次;多次;反复多次

xxx读书文言文翻译 第2篇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徙焉(搬迁到这里) 师事(以老师的礼节侍奉) 辄(就) 遂(于是)

2、翻译文中“好博览而不守章句”(要求补出省略成分)。(xxx)喜好读书且不被书中的句子所束缚。

3、xxx的“好博览而不守章句”是指xxx的(D)

A、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B、学习内容、学习方法

C、学习内容、学习态度 D、学习方法、学习范围

分析:本文叙述了xxx求学的故事,其中的“好博览而不守章句”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

xxx字仲任,是会稽上虞人,他的祖先从xxx城郡迁徙而来。xxx小时候是孤儿,在乡里以孝顺被称赞。后来到京师,在太学求学,跟一个叫班彪的扶风师学习。xxx喜欢读书,而且无书不读,没有特别的限制。由于家里穷,没有书可读,他常在洛阳的市集上游走,看人家卖的书,看过一次后就能背诵,因此,对各家各派的学说都很熟悉。

xxx读书文言文翻译 第3篇

欧阳修(1007~1072年),北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字永叔,号醉翁,晚又号六一居士,谥号xxx,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自称庐陵人。

1030年(天圣八年)。xxx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少师致仕。其于**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者,也是北宋诗文XX运动的**者。又喜奖掖后进,xxx父子及曾巩、xxx安石皆出其门下。

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xxx大家”之一;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xxx余风。曾与xxx修《新xxx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有《欧阳xxx公文集》《踏莎行》。

xxx读书文言文翻译 第4篇

xxx(27—约97),东汉唯物**哲学家,无神论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今属浙江。xxx年少时就成了孤儿,乡里人都称赞他孝顺。后来到京城,到太学(**最高学府)里学习,拜扶风(地名)人班彪为师。《论衡》是xxx的**作品,也是*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

他小时候不但聪明而且用功。6岁开始识字读书,8岁被送入本乡书塾。20岁时,xxx到洛阳的太学里去求学,他还感到不满足,就用课余时间读各种书。日子久了,他把太学里收藏的书几乎都读遍了,又去街市的店铺里找书来读。xxx读书十分认真,记忆力又强,一部新书,读过一遍就能把主要内容记下来。就这样,他的知识越来越多。

因为xxx对朝廷的**看不惯,所以不做官,一生大都在家里写书。《论衡》就是他的有名的著作。

为了写《论衡》,他搜集的资料装满了几间屋子,房间的窗台上、书架上都放着写作的工具。他闭门谢客,拒绝应酬,用了几年的`功夫才写成。这部著作的主要内容是宣传科学和无神论,对迷信进行了批驳。比如:当时有些人讲这么个故事,春秋时期有个xxxxxx,有一天,他吃酸菜,发现酸菜里有一只水蛭。如果他挑出来这条水蛭,厨师就会因此被处死。他怜悯厨师,就不声不响连水蛭一起吞下去了。到了晚上,xxxxxx大便时,不但把水蛭排泄了出来,而且原来肚子疼的病也痊愈了。xxx会这样呢?他们说这是“善有善报”的证明。

而xxx批驳了这种说法,他的解释是:因为人肚内的温度高,水蛭经受不住,热死了,所以被排泄出来。又因为xxxxxx肚内有淤血,水蛭恰好吸血,在水蛭还没热死的时候,把他肚内的血都吸走了,所以xxxxxx的病自然会好了。这是巧合,而不是“善有善报”。

还有一次,雷电击死了一个人。有些宣传迷信的人又说:这是他做了亏心事,天上的xxx把他打死了,这就是“恶有恶报”。xxx在现场观察到死人的头发被烧焦了,身上也有被烧焦的臭味。他的解释是:打雷时有闪电,闪电是火,因此雷实际上是天火,被xxx打死的人是被天火烧死的。天上并没有xxx,也不是“恶有恶报”。

xxx的解释虽然不完全符合今天的科学道理,可是在当时却是很了不起的。

在《论衡》中像这样破除迷信,宣传科学思想的内容是很多的。这部书可以说是公元一世纪时候的一盏闪烁着智慧之光的明灯,xxx可以说是一位真正出色的思想家。

——xxx求学文言文翻译

xxx求学文言文翻译

xxx读书文言文翻译 第5篇

何充文言文翻译

何充文言文翻译

原文:

xxx含作庐江郡,贪浊狼藉。xxx敦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是。”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充晏然神意自若。

注释:

1、xxx含:字处弘。东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xxx敦的'哥哥。xxx敦起兵谋反,但他也叛变相助。

2、作庐江郡:担任庐江郡的行政长官。庐江,郡名,现在安徽省境内。

3、贪浊狼藉:贪浊,,。声名狼藉,杂乱,一塌糊涂。籍,通“藉”。

4、xxx敦:xxx含之弟,东晋时任大将军之职,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5、护:袒护。

7、故:故意,特意,特地。

8、咸:都,全,皆。

9、主薄:官名,参与机要,总领府事。

10、反侧:不安,担心。

11、正色:脸色严肃。

12、异于此:不同于这种说法。此,代词,指xxx敦护其兄的话。

13、晏然:坦然,态度安闲平和的样子。

14、神意自若:神色态度非常自如,和平常一样。

15、xxx含作庐江郡:作,担任

16、所闻异于是:异,不同

翻译:

xxx含担任庐江郡郡守的时候,名声极差。xxx敦袒护他的哥哥,故意在与很多人坐在一起谈话时称赞他的哥哥:“我的哥哥在庐江郡一定做得十分好,庐江郡的人都称赞他。”当时何充担任xxx敦属下掌管文书的官吏,坐在座位脸色严肃地说:“我何充就是庐江郡的人,我所听到的跟你所说的不一样。”xxx敦没话可说。在座的其他人都为何充感到担心。而何充显得态度平和,神色自如,和平常一样。

xxx读书文言文翻译 第6篇

xxx求学原文及其翻译

xxx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选自范晔《后汉书·xxx传》)

阅读训练及答案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徙焉(搬迁到这里) 师事(以老师的礼节侍奉) 辄(就) 遂(于是)

2、翻译文中“好博览而不守章句”(要求补出省略成分)。(xxx)喜好读书且不被书中的句子所束缚。

3、xxx的“好博览而不守章句”是指xxx的`(D)

A、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B、学习内容、学习方法

C、学习内容、学习态度 D、学习方法、学习范围

分析:本文叙述了xxx求学的故事,其中的“好博览而不守章句”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

xxx字仲任,是会稽上虞人,他的祖先从xxx城郡迁徙而来。xxx小时候是孤儿,在乡里以孝顺被称赞。后来到京师,在太学求学,跟一个叫班彪的扶风师学习。xxx喜欢读书,而且无书不读,没有特别的限制。由于家里穷,没有书可读,他常在洛阳的市集上游走,看人家卖的书,看过一次后就能背诵,因此,对各家各派的学说都很熟悉。

xxx读书文言文翻译 第7篇

xxx市肆博览文言文翻译

xxx市肆博览文言文翻译

【原文】

xxx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日久,逐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

【注释】

1xxx,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东汉著名唯物主义学者。

2京师:京城。

3班彪:汉代著名学者,史学家,班固的父亲。《汉书》是他早创的。

4章句:逐章逐句的疏通理解。

5市;集市。肆;店铺。

6称:称赞、赞扬

7师:拜······为师

8辄:就

9遂:就

10太学:中国古代专攻经书的`大学。

11好:喜爱

12少孤:少年死了父亲

13之:代词,···的

14守;守候。

15章句;章节句子。

16肆:书铺

17太学:东汉时最高学府

18不守章句:不死扣子句

【翻译】

xxx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因在乡里以孝顺母亲被称赞。后来到京城,在高级学府里学习,拜扶风人班彪做了他的老师。(xxx)喜欢广泛地阅读(书籍)却不死板地拘泥于文章的章句。(由于)家里穷,没有书(可读),他经常去逛洛阳街上的书铺,看人家卖的书,看过一次后就能记住并背诵。时间久了,他就广泛地通晓了诸子百家的著作。后来回到乡里,隐居从事教学。

xxx读书文言文翻译 第8篇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徙焉(搬迁到这里)师事(以老师的礼节侍奉)辄(就)遂(于是)

2、翻译文中“好博览而不守章句”(要求补出省略成分)。(xxx)喜好读书且不被书中的句子所束缚。

3、xxx的“好博览而不守章句”是指xxx的(D)

A、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B、学习内容、学习方法

C、学习内容、学习态度

D、学习方法、学习范围

分析:本文叙述了xxx求学的故事,其中的“好博览而不守章句”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

xxx读书文言文翻译 第9篇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①,则亦虚心静虑,勿遽②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③,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④而无以立矣。大率⑤徐行却立⑥,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⑦;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xxx。

(选自xxx《童蒙须知》)

[注释]①纷错:纷繁错杂。②遽:仓促。③之所之:到所要去的地方,即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④夺于公论:被公认的见解所更改。⑤大率:大多。⑥却立:后退站立,形容小心谨慎。⑦节目:木头节子,即关键之处。

xxx读书文言文翻译 第10篇

浑瑊(jiān)(736年—800年1月1日 ),本名日进,铁勒族浑部皋兰州(今宁夏青铜峡南) 人。xxx朝名将,朔方节度留后浑释之之子。

浑瑊早年随父于xxx征战。安史之乱爆发后,先后为xxx、xxx、xxx恩的部将,大小数十战,军功最盛。xxx恩**时,xxx十万入侵,浑瑊率二百骑兵冲阵,大破吐蕃。泾原**时,浑瑊于奉天力战,大破数万叛军。并率军收复咸阳,出任奉天行营兵马副元帅,封咸宁郡xxx。会同马燧率军讨*李怀光**,再升为检校司空,出镇河中。贞元三年(787年),浑瑊奉命主持xxx蕃*凉会盟,但疏于防备,遭吐蕃伏击,浑瑊夺马逃归。此后仍镇河中。次年,加邠、宁、庆副元帅。贞元十二年(796年),升任检校司徒兼中书令。贞元十五年十二月(800年1月),浑瑊去世。获赠太师,谥号“忠武”。

浑瑊精通骑射、武功过人,时人常将其与金日磾相提并论。他生性谦虚谨慎,虽位至将相,但从未有自矜之色,深受xxx德宗信任,得以保持功名终生。

xxx读书文言文翻译 第11篇

治期篇·xxx原文及翻译参考

xxx在本篇阐述了“治有期,乱有时”(《须颂篇》)的问题,比较集中地代表了他的自然主义历史观。

他认为国家的治乱,世事的变迁是由自然条件决定的,自然条件的变化有一定的周期,所以国家的治乱就有一定的期数,与统治者的德行才能无关。

xxx指出:“世之治乱,在时不在政;国之安危,在数不在教。贤xxx之君,明不明之政,无能损益。”他认为,天时好,“谷足食多”,天下就太平;反之,“xxx绝,不能忍xxx”,就会“盗贼从多,兵革并起”。所以他认为社会的治乱是由于“命期自然”,是由一种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决定的,与统治的好坏没有关系。

俗儒认为君xxx奉行天意,就会“功成治安”,“风调雨顺”;反之,天降灾祸,使国家衰败。xxx则认为,这种把治乱同“xxx”或“无道之君”联系起来的观点,是只“明于善恶之外形,不见祸福之内实。”

但是,xxx完全否定了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最终他又难以自拔。

【原文】

53·1世谓古人君贤则道德施行,施行则功成治安(1);人君不肖则道德顿废(2),顿废则功败治乱。古今论者,莫谓不然。何则?xxx、舜贤圣致太平,桀、纣无道致乱得诛。如实论之,命期自然(3),非德化也。

【注释】

(1)功:通“工”。事。功成:政事办理得好。治安:社会安定,井然有序。(2)不肖(xiào笑):xxx。不成材。顿:舍弃。废:损伤,败坏。

(3)命:这里指的是一种决定人的富贵贫贱的神秘力量,也叫“禄命”,是人胚胎于母体时由于承受了不同的气而形成的。参见本书《命禄篇》。期:时期,期数。xxx认为国家的治乱兴衰是由自然条件决定的,自然条件的变化有一定的周期,所以国家的治或乱就有一定的期数,与统治者的德行才能无关。自然:自然而然,本来如此。

【译文】

世俗的人认为古代君xxxxxx所以道德教化得以施行,施行道德教化就政事成功社会稳定;君xxxxxx明道德教化被舍弃而衰败,道德教化衰败就政事失败社会**。从古至今论述此事的人,没有认为不是这样的。xxx呢?这表现在xxx、舜圣贤招致天下太平,桀、纣政治昏庸招致社会**而被杀。按照实际情况来评论,命运的期数本来如此,并不是君xxx的道德教化在起作用。

【原文】

53·2吏百石以上,若升食以下(1),居位治民,为政布教,教行与止,民治与乱,皆有命焉。或才高行洁,居位职废;或智浅操洿(2),治民而立。上古之黜陟幽明(3),考功(4),据有功而加赏,案无功而施罚(5)。是考命而长禄(6),非实才而厚能也(7)。

【注释】

(1)这两句当作“吏百石以下,斗食以上。”今本上下互易,又讹“斗”为“升”,遂不可通。《汉书·百官公卿表》云:“县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为少吏。”颜注引《汉官名秩薄》云:“斗食,月俸十一斛。”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百石:指月俸十六斛(石)的官吏。百石以下:泛指百官。若:和,与。斗食:指月俸十一斛的官吏。斗食以上:泛指小吏。

(2)洿:同“污”。操洿:品行不好。

(3)黜(chù触):指降职或罢免。陟(hì志):指升迁或任用。幽:昏庸。明:xxx。

(4)考功:考察官吏的政绩。《尚书大传》:“三岁而小考者,正职而行事也;九岁而大考者,黜无职而赏有功也。”以上两句参见《尚书·xxx典》。

(5)案:依据。

(6)长(hǎng掌):崇,尚。禄:即“禄命”。

(7)实:核实。厚:重视。

【译文】

凡“百石”以下和“斗食”以上的各级官吏,处在一定的官位治理老百姓,办理政事施行教化,教化行得通行不通,老百姓安定与**,都是由“命”决定的。有的人才智高超行为廉洁,当官却没有取得成效;有的人才智浅薄品行不正,却治民有方而取得成功。远古时代罢免昏庸的官吏,提拔xxx的官吏,要考核官吏的政绩,根据政绩而加以奖赏,也根据没有政绩而加以惩罚。其实这是在考察他们的“命”而推崇他们的“禄”,并不是核实他们的才干,重视他们的能力。

【原文】

53·3论者因考功之法,据效而定贤,则谓民治国安者,xxx之所致;民乱国危者,无道之所为也。故危乱之变至,论者以责人君,归罪于为政不得其道。人君受以自责,愁神苦思,撼动形体(1),而危乱之变终不减除。空愤人君之心,使明知之主虚受之责(2),世论传称,使之然也。

【注释】

(1)撼动:摇动,操劳。

(2)知(hì智):通“智”。

【译文】

那些论事者由于考察官吏政绩的方法,是根据功效来评定官吏贤与xxx,就说百姓安定国家太平,是xxx的政治带来的;百姓**国家危险,是君xxx无道造成的。所以预兆国家危乱的灾变出现时,论事者就据此责备君xxx,把罪过归结到君xxx施政不符合天道上来。君xxx接受了责备并自我进行追究,精神思想愁苦不已,身心操劳,而预兆国家危乱的灾变最终也没有减少消除。白白地使君xxx的心情沉痛烦闷,让明智的君xxx平白无故地受到那种责备,这是社会舆论和xxx成的结果。

【原文】

53·4夫xxx能治当安xxx(1),不能化当乱之世(2)。良医能行其针药,使方术验者(3),遇未死之人,得未死之病也。如命穷病困(4),则虽扁鹊末如之何(5)。夫命穷病困之不可治,xxx乱民之不可安也。药气之愈病(6),犹教导之安民也。皆有命时(7),不可令勉力也。公伯寮诉子路于季孙(8),子服景伯以告xxx(9),xxx曰:“道之将行也与(10),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11)!”由此言之,教之行废,国之安危,皆在命时,非人力也。

【注释】

(1)当安xxx:“命期”注定该当安定的老百姓。

(2)化:改变。

(3)方:处方,药方。术:医术。验:产生疗效。

(4)命:这里指寿命。xxx认为它是一种主宰人的生命长短的'“命”。参见本书《气寿篇》。穷:尽,终结。

(5)扁鹊:参见3·4注(13)。末如之何:无可奈何,没有办法。

(6)药气:药力。

(7)命:这里指“禄命”和“寿命”。时:时势,时运。xxx认为,一个人的遭遇是由“命”决定的,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偶然表现出来的。参见本书《偶会篇》。

(8)公伯寮:参见2·5注(6)。诉:议论,。子路:参见8·3注(15)。他曾作季xxx的家臣。季孙:指季xxx。参28·7注(7)。这里指季桓子。参见28·58注(2)。(9)子服景伯:姓子服,名何,xxx大夫。

(10)与:同“欤”。语气词。

(11)引文参见《论语·宪问》。

【译文】

xxx能够治理命当安定的百姓,而不能够改变命当危乱的世道。良医能够施行他的针药,使药方医术产生疗效,是因为他遇到了暂时还不会死的人,得的是不危及生命的病。如果寿命到了尽头,病已无法医治,那么即使是扁鹊也毫无办法。寿命到了尽头病已无法医治,如同**的百姓不能安定一样。药力能治好病,如同教化疏导能安定老百姓一样。这都有它的命数和时运,不能全靠人力去改变。公伯寮在季xxx说子路的坏话,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诉了xxx,xxx说:“我的政治主张能够实行,这是天命决定的!我的政治主张没法实行,这也是天命决定的啊!”据此说来,教化行不行得通,国家的安定危乱,都是由命数时运决定的,并不决定于人的力量。

【原文】

53·5夫世乱民逆(1),国之危殆灾害(2),系于上天(3),xxx之德不能消却(4)。《诗》道周宣xxx遭大旱矣(5)。《诗》曰:“xxxxxx(6),靡有孑遗(7)。”言无有可遗一人不被害者(8)。宣xxx贤者,嫌于德微,仁惠盛者,xxx、汤。xxx遭洪水,汤遭大旱。水旱,灾害之甚者也,而二圣逢之(9)。岂二圣政之所致哉?天地历数当然也(10)。以xxx、xxx水旱,准百xxx之灾害,非德所致。非德所致,则其福祐非德所为也(11)。

【注释】

(1)逆:抵触,背叛,叛乱。

(2)殆:危。

(3)系于:决定于。上天:即天。xxx认为它是一种物质实体。

(4)却:退。

(5)周宣xxx:参见16·14(1)。

(6)xxx:众民,百姓。靡(mǐ米):无。

(7)孑(jié节):单独,单个。引文参见《诗经·大雅·云汉》。

(8)可:据上句“靡有孑遗”,疑当作“孑”。

(9)二圣:指xxxxxx和成汤。

(10)历数:即“期数”。

(11)福祐:这里指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

【译文】

世道混乱百姓叛逆,国家的危险灾害,决定于上天,xxx的德行不能使它们消退。《诗经》上说周宣xxx时遭受大旱灾。《诗经》上说:“xxx下的众民,没有一人不受罪。”讲的是没有一个人可能遗漏而不受灾害。如果周宣xxx只是个xxx,在道德上还嫌不足的话,那么仁慈完美的君xxx,谁也超不过xxx和汤,然而xxx却遭受洪水之灾,汤却遭受大旱之灾。洪水干旱是灾害中最厉害的了,然而两位圣xxx却遇上了。难道是由于两位圣xxx的政治所造成的吗?是天地间的期数决定了出现这样的灾害。用xxx和汤遭受的水旱灾害,权衡历代帝xxx所遭受的自然灾害,说明这不是由于君xxx的道德好坏所造成的。不由君xxx的道德造成灾害,那么国家承受上天的福祐也并不是君xxx的品德所带来的。

【原文】

53·6xxx之治国也,犹慈父之治家。慈父耐平教明令(1),耐使子孙皆为孝善(2)。子xxx,是家兴也;百姓平安,是国昌也。昌必有衰,兴必有废。兴昌非德所能成,然则衰废非德所能败也。昌衰兴废,皆天时也。此善恶之实(3),未言苦乐之效也。家安人乐,富饶财用足也(4)。

【注释】

(1)耐(néng能):通“能”。

(2)据《意林》卷三引《论衡》文,“耐”字上脱一“不”字,应补。

(3)实:事实,实际情况。

(4)财用:财物费用。

【译文】

xxx治理国家,好比慈父管理家庭。慈父能进行正确的教育和明白的告诫,也不能使子孙都成为孝善的人。子孙是孝善的人,是家庭兴旺的表现;百姓平安,是xxx盛的表现。昌盛到一定的时候就必定会衰微,兴旺到一定的时候必定会废败。兴旺昌盛不是君xxx的道德所能造成的,同样衰微废败也不是君xxx的道德所能引起的。昌衰兴废,都是由天时决定的。以上说的只是关于善恶方面的实际情况,还没有谈到痛苦和欢乐方面的效验。家庭平安老少欢乐,是因为家庭富饶财物费用丰足的缘故。

【原文】

53·7案富饶者,命厚所致(1),非贤惠所获也。人皆知富饶居安乐者命禄厚(2),而不知国安治化行者历数吉也。故世治非贤圣之功,衰乱非无道之致。国当衰乱,贤圣不能盛;时当治,恶人不能乱。世之治乱,在时不在政;国之安危,在数不在教(3)。贤xxx之君,明不明之政,无能损益。

【注释】

(1)命厚:指命运好,福份大。

(2)命禄:这里指“寿命”和“禄命”。

(3)数:指“期数”。

【译文】

考察富饶的人,是因为他的“命厚”而带来的,并不是因为他贤惠而获得的。人们都知道家境富饶处在安乐之中的人是因为他“命禄”厚重,却不知道国家安定,教化施行,是由于“历数”吉利所决定的。所以天下太平不是贤圣的功劳,天下衰微**也不是君xxx无道造成的。国家该当衰乱,即使是贤圣也不能使它昌盛;时势该当太平,即使是恶人也不能使它**。天下的太平与**,决定于时运而不决定于政治;国家的安危,决定于气数而不决定于教化。君xxx贤与xxx,政治清不清明,对此都不能加以改变。

【原文】

53·8世称xxx之时(1),天下太平,家有十年之蓄,人有君子之行。或时不然,世增其美;亦或时政致(2)。何以审之?夫世之所以为乱者,不以贼盗众多,兵革并起(3),民弃礼义,负畔其上乎(4)?若此者,由xxx绝,不能忍xxx。夫xxx并至而能无为非者寡,然则温饱并至而能不为善者希(5)。

【注释】

(1)xxx:参见注(12)。

(2)此句文义与上下不连贯,疑有脱误。“亦”字下原本校语作“一有然字”。据文意应移补在“时”字后。据递修本“致”字上有“所”字。据文意,“政”字前应补非字。则文句为“亦或时然,非政所致。”

(3)兵:兵器。革:铠甲。兵革:指战争。

(4)畔:通“叛”。负畔:背叛。上:指君xxx。

(5)能不:据文义当作“不能”,文误倒。

【译文】

世人称颂xxx的时候,天下太平,每户人家都有十年的积蓄,人人都具有君子的品行。也许事实不是这样,而是人们夸大了那时的美好情况;也或许是这样,但都不是由于政治造成的。用什么来说明这一点呢?社会之所以造成混乱的原因,不是由于盗贼众多,到处发生战争,老百姓抛弃了礼义,背叛了他们的君xxx而造成的吗?像这类事情,是由于粮食缺乏,人们不能忍受饥饿寒冷所造成的。在xxx交迫的情况下而能不做坏事的人是很少的,那么在衣食充足的情况下不能做好事的人也是很少的。

【原文】

53·9传曰:“仓廪实(1),民知礼节;衣食足,民知荣辱(2)。”让生于有余(3),争起于不足。谷足食多,礼义之心生;礼丰义重(4),平安之基立矣。故饥岁xxx,不食亲戚(5);穰岁之秋(6),召及四邻(7)。不食亲戚,恶行也;召及四邻,xxx也。为善恶之行,不在人质性,在于岁之饥穰。由此言之,礼义之行,在谷足也。

【注释】

(1)仓:谷仓。廪(lǐn凛):粮仓,米库。

(2)引文参见《管子·牧民》。

(3)让:谦让,辞让。

(4)礼丰义重:礼仪盛多,大家都讲究礼义。

(5)食(sì饲):通“饲”。给人吃。

(6)穰(ráng瓤):庄稼丰熟。穰岁:丰年。

(7)召:招请。以上四句参见《韩非子·五蠹》。

【译文】

传上说:“谷仓米库充足,老百姓就会知道礼节;衣服食物富足,老百姓就会知道荣辱。”谦让产生于富余,争斗起因于不足。谷物充足食物丰富,礼义之心就会产生;礼仪盛多讲究礼义,国家安定的基础就奠定了。因此,荒年的春天,不拿东西给亲戚吃;丰年的秋天,邀请四邻共同享受。不拿东西给亲戚吃,是恶劣的行为;邀请四邻共同享受,是善良的义举。产生善恶行为的原因,不在于人的本质特性,而在于年岁的丰歉。因此说来,礼义的推行,在于谷物的充足。

【原文】

53·10案谷成败,自有年岁,年岁水旱,五谷不成,非政所致,时数然也(1)。必谓水旱政治所致,不能为政者莫过桀、纣,桀、纣之时,宜常水旱。案桀、纣之时,无饥耗之灾(2)。灾至自有数,或时返在圣君之世(3)。实事者说xxx之洪水、xxx大旱(4),皆有遭遇,非政恶之所致。说百xxx之害(5),独谓为恶之应,此xxx、xxx优,百xxx劣也。审一足以见百,明恶足以照善。xxx、汤证百xxx,至百xxx遭变,非政所致。以变见而明祸福,xxx致太平,非德所就,明矣。

【注释】

(1)时数:《盐铁论·水旱篇》:“太岁之数,在阳为旱,在阴为水,六岁一饥,十二岁一荒,天道固然,殆非独有司之罪也。”此即xxx所说的时数。

(2)饥耗:饥荒。

(3)返:同“反”。反而。

(4)实事者:据实论事的人。

(5)害:指自然灾害。

【译文】

考察谷物收成的好坏,本来是由年岁决定的。发生水灾或旱灾的年头,庄稼没有收成,这并不是由于政治所造成的,而是“时数”本该如此。如果一定认为水旱灾害是因为政治所造成的,不善于治理国家的人莫过于桀和xxx,那么桀、纣当政之时,应该经常发生水灾和旱灾。考察桀、纣当政之时,却没有发生饥荒灾害。灾害出现自有一定的“时数”,也许反而在圣君当政之世出现。据实论事的人解释xxx时的洪水、汤时的大旱,都认为碰巧遇到这样的“时数”,并不是因为政治不好而造成的。解释历代帝xxx遇到的灾害,却偏偏说是政治不好的征兆,这种解释只是为了表明xxx、xxx高尚,历代帝xxx都不好而已。知道了一件事就足以了解一百件,明白了什么叫恶就足以比照什么是善。根据xxx、汤的情况来论证历代帝xxx,历代帝xxx遇到的灾害,都不是由于政治所造成的。根据灾变的出现而xxx是祸还是福,xxx时代出现的太平社会,不是由于道德所造成的,就很清楚了。

【原文】

53·11人之温病而死也(1),先有凶色见于面部(2)。其病,遇邪气也(3)。其病不愈,至于身死,命寿讫也(4)。国之乱亡,与此同验(5)。有变见于天地,犹人温病而死,色见于面部也。有水旱之灾,犹人遇气而病也(6)。灾祸不除,至于国亡,犹病不愈,至于身死也。

【注释】

(1)温:中医热病称“温”。温病:即热病。为感受温热之邪所引起的急性热病的总称。

(2)色:气色。凶色:带有病态的气色。见(xiàn现):同“现”。出现。

(3)邪气:中医学上指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以及疫疠之气等外邪。

(4)讫(qì气):完结,终结。

(5)验:征兆。

(6)气:指“邪气”。

【译文】

人患了温病将要死的时候,事先会有带病态的气色在面部出现。生这种病,是遇到邪气了。这种病治不好,会引起死亡,寿命就会终结。国家的混乱危亡,与人生病是同样的征兆。天地间有灾变出现,如同人患温病将死的时候,病态气色出现在面部一样。出现水旱灾害,如同人遇到邪气而生病一样。灾祸不消除,就会引起国家灭亡;如同病治不好,会引起人死亡一样。

【原文】

53·12论者谓变征政治(1),贤人温病色凶,可谓操行所生乎?谓水旱者无道所致,贤者遭病,可谓无状所得乎(2)?谓亡者为恶极,贤者身死,可谓罪重乎?xxx人有被病而早死(3),恶人有xxx而老寿(4)。人之病死,不在操行为恶也。然则国之乱亡,不在政之是非。恶人xxx而老寿,非政平安而常存。由此言之,祸变不足以明恶,福瑞不足以表善,明矣。

【注释】

(1)论者:对事发表议论的人xxx:象征。

(2)无状:行为恶劣。

(3)被病:得病,患病。

(4)xxx:指身体完好,体格强健。

【译文】

论者认为灾变是政治好坏的征兆,贤人患了温病气色呈现病态,可以认为是由于他的操行所产生出来的吗?认为水旱灾害是由于君xxx无道所造成的,贤人生了病,可以认为是他的行为恶劣而得的病吗?认为国家灭亡是政治坏到了极点,贤人死了,可以认为是他的罪行深重吗?贤人有得病而早死的,恶人有身强力壮而长寿的。病死的人,不在于他的品行恶劣。那么国家的**危亡,也不在于政治的正确与错误。恶人身强力壮而长寿,政治不好国家也能平安而长期地存在下去。由此说来,祸变产生不足以说明政治不好,福瑞出现也不足以说明政治好,就很清楚了。

【原文】

53·13在天之变,日月薄蚀(1),四十二月日一食(2),五十六月月亦一食(3)。食有常数,不在政治。百变千灾,皆同一状,xxx君政教所致。岁害鸟帑(4),周、楚有祸(5);。。然之气见(6),宋、卫、陈、xxx灾(7)。当此之时,六国政教(8),未必失误也。xxx之都(9),一夕沈而为湖(10),当时xxx长吏(11),未必诳妄也(12)。

【注释】

(1)薄:遮掩。日月薄蚀:指日食和月食。xxx认为,日食和月食是由于日月自身的光消减而出现的天象。参见本书《说日篇》。

(2)《说日篇》中亦说:“大率四十一二月,日一食。”

(3)五十六月:据《说日篇》:“百八十日月一蚀”和递修本应作“五六月”。“十”字衍。

(4)岁:岁星。参见43·11注(11)。害:侵犯。古人把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认为岁星每年运行一个等分。由于计算误差,到一定时间,岁星并不在应该到达的等分中,而是在另外一个等分中。迷信说法,认为这是一种不祥的征兆,说止对岁星的等分中的星宿受到了“冲犯”。鸟:指南方的一组星宿“xxx”。参见14·5注(11)。帑(mú奴):通“孥”。鸟尾。鸟帑:指xxx这一组星宿的尾部。

(5)xxx有祸:参见43·11注(12)。

(6)。。然之气:参见43·11注(13)。见(xiàn现):同“现”。出现。

(7)宋、卫、陈、xxx灾:参见6·1注(15)。

(8)六国:指周、楚、宋、卫、陈、xxx个国家。

(9)xxx:古县名,xxx,在今安徽和县。

(10)xxx同“沉”。沉没。

(11)长吏:指地方长官。

(12)诳(kuáng狂):欺诈。妄:胡作非为。

【译文】

在天上出现的变化,是日月遮光而发生日食、月食现象,四十二个月发生一次日食,每五六个月发生一次月食。日食、月食的发生,有一个固定的期数,不在于政治的好坏。千百次灾变,都是同一种情况,不一定是由于君xxx施政设教不当所造成的。岁星冲犯xxx的尾部,周、楚两国将有灾祸;慧星出现,宋、卫、陈、xxx国都遭受了灾害。正当这个时候,这六个国家的施政设教,不一定有什么失误。xxx县城,在一个晚上就沉陷下去成为湖泊,当时的xxx地方官吏,不一定有欺诈妄为的过失。

【原文】

53·14成败系于天,吉凶制于时(1)。人事未为,天气已见(2),非时而何?五谷生地,一丰一耗(3);谷粜在市(4),一贵一贱。丰者未必贱,耗者xxx。丰耗有岁,贵贱有时。时当贵,丰谷价增;时当贱,耗谷直减(5)。xxx之贵贱不在丰耗。犹国之治乱不在善恶。

【注释】

(1)制:规定,控制。时:指时数。

(2)天气:指天上的征兆。

(3)一:或,有时。耗:指歉收。

(4)粜(tiào跳):卖粮。

(5)直:通“值”。价值。

【译文】

成败决定于上天,xxx定于时数。人还没有具体行动,天上的征兆已经出现,不是时数又是什么呢?五谷生长在田地里,有时丰收有时歉收;在市场上出售的谷物,价格有时高有时低。丰收年景谷物不一定便宜,歉收年头谷物不一定价钱高。丰收歉收有一定的年头,价高价低有一定的时数。时数注定谷价应当高,丰收的谷物价值大增;时数注定谷价应当低,歉收的谷物价值大减。谷物的价格高低,不在于丰收歉收,如同国家的治乱不在于政治的好坏一样。

【原文】

53·15xxx之立,偶在当治之世,德自明于上,民自善于下,世平民安,瑞祐并至,世则谓之xxx所致。无道之君,偶生于当乱之时,世扰俗乱,灾害不绝,遂以破国亡身灭嗣(1),世皆谓之为恶所致。若此,明于善恶之外形,不见祸福之内实也。祸福不在善恶,善恶之证不在祸福。长吏到官,未有所行,政教因前(2),无所改更,然而盗贼或多或寡,灾害或无或有,夫何故哉?长吏秩贵(3),当阶平安以升迁(4),或命贱不任,当由危乱以贬诎也(5)。以今之长吏,况古之国君(6),安危存亡,可得论也。

【注释】

(1)嗣:子孙,后代。

(2)因:因袭,遵循。前:指前任官吏。

(3)秩:官吏的俸禄。这里指禄命。

(4)阶:凭借,借助。

(5)贬:降职。诎(chù触):同“黜”。罢免。

(6)况:推论,比拟。

【译文】

xxx登位,刚巧遇到社会注定该当安定的时代,在上的君xxx的道德自然很好,在下的老百姓自然良善,天下太平百姓安乐,祥瑞福祐,xxx来,世人就认为这是xxx所带来的。无道的君xxx,刚巧生逢社会注定该当变乱的时代,世道混乱社会不安定,灾害接连不断,竟至于国破身亡子孙后代断绝,世人都认为这是政治不良所造成的。诸如此类的说法,只看到善恶的表面现象,没有看到祸福的内在实情。遭祸受福不在于为善或为恶,善恶的验证也不在于遭祸还是受福。地方官上任,没有什么作为,施政教化完全因袭前任的做法,没有什么更改变动,然而盗贼或许多或xxx,灾害有时有有时无,这是什么缘故呢?如果地方官命中注定要做大官,就该当借助安定局面而得到升迁提拔,或者他的命贱享受不了当官的福份,就该当因为社会危乱而受到降职罢免。用现在的地方官的情况,去比照古代的国君,国家的安危存亡,产生的原因,就可以得出结论了。

xxx读书文言文翻译 第12篇

一、创作背景

《童蒙须知》分衣服冠履、言语不趋、洒扫涓洁、读书楔子、杂细事宜等目。对儿童生活起居、学习、道德行为礼节等均作详细规定。

如“凡为人子弟,当洒扫居处之地,拂拭几案,当令洁净”;“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仅仅诵读,决不能记”;“凡为人子弟,须是低声下气,语言详缓,不可高声喧哄,浮言戏笑”。

二、作品赏析

我国古代哲学家、***xxx早在800多年前就指出:“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

现代***xxx知则明确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的去开发文化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xxx(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xxx。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闽学派的**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xxx。

xxx是唯一非xxx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xxx是“二程”(xxx、程颐)的三传弟子xxx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xxx学派”。xxx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哲学,是*教育史上继xxx后的又一人。

——xxx“三余”读书文言文及翻译

xxx“三余”读书文言文及翻译

xxx读书文言文翻译 第13篇

xxx(约公元前360—前280年),齐国人。战国时代著名的哲学家。与宋钘齐名,属稷下道家学派。他们的思想具有调和色彩,对后期儒家思想有深刻影响。xxx于齐宣xxx时居住在稷下,为稷下学派的**人物。他与宋钘、xxx、田骈同时,都是当时有名的学者,并且同学于xxx。xxx是当时有名的`名家,能言善辩,“白马非马”为**性的论点,以诡辩著称。xxx的学说,当时很受xxx的称赞。

拓展阅读:好谀**的寓言故事

xxx的国君*日里只爱听好话,听不得反面的意见,在他的身边围满了只会阿谀奉承而不会**的小人,直至有一天xxx终于**。那一群误国之臣也一个个作鸟兽散,没有一个人愿意顾及国君的,xxx的国君总算侥幸地跟着一个xxx逃了出来。

xxx驾着马车,载着xxx国君逃到荒郊野外,国君又渴又饿,xxx赶紧取过车上的食品袋,送上清酒、肉脯和干粮,让国君吃喝。国君感到奇怪,xxx哪来的这些食物呢?于是他在吃饱喝足后,便擦擦嘴问xxx:

“你从哪里弄来这些东西呢?”

xxx回答说:“我事先准备好的。”

国君又问:“你xxx会事先做好这些准备呢?”

xxx回答说:“我是专替大xxx您做的准备,以便在逃亡的路上好充饥、解渴呀。”

国君不高兴地又问:“你知道我会有逃亡的这一天吗?”

xxx回答说:“是的,我估计迟早会有这一天。”

国君生气了,不满地说:“既然这样,xxx过去不早点告诉我?”

xxx说:“您只喜欢听奉承的话。如果是提意见的话,哪怕再有道理您也不爱听。我要给您提意见,您一定听不进去,说不定还会把我处死。要是那样,您今天便会连一个跟随的人也没有,更不用说谁来给您吃的喝的了。”

国君听到这里,气愤至极,紫涨着脸指着xxx大声吼叫。

xxx见状,知道这个*真是无可救药,死到临头还不知悔改。于是连忙谢罪说:“大xxx息怒,是我说错了。”

两人都不说话,马车走了一程,国君又开口问道:“你说,我到底xxx会**而逃呢?”

xxx这次只好改口说:“是因为大xxx您太仁慈xxx了。”

国君很感兴趣地接着问:“xxx仁慈xxx的国君不能在家享受快乐,过安定的日子,却要逃亡在外呢?”

xxx说:“除了大xxx您是个xxx的人外,其他所有的国君都不是好人,他们嫉妒您,才造成您逃亡在外的。”

国君听了,心里舒服极了,一边坐靠在车前的横木上,一边美滋滋地自言自语说:“唉,难道xxx的君主就该如此受苦吗?”他头脑里一片昏昏沉沉,十分困乏地枕着xxx的腿睡着了。

这时,xxx总算是彻底看清了这个昏庸**的xxx的国君,他觉得跟随这个人太不值得。于是xxx慢慢从国君头下抽出自己的腿,换一个石头给他枕上,然后离开国君,头也不回地走了。

最后,这位**之君死在了荒郊野外,被野兽吃掉了。

如果一个人只爱听奉承话,听不进批评意见,又一味执迷不悟,一意孤行,那后果将是十分可悲的。

xxx读书文言文翻译 第14篇

xxx擅长辩论,开始的话好像很诡异,最后却又实在的结论。他认为庸俗的读书人做学问,大多都失去儒家了本质,于是闭门思考,谢绝一切庆贺、吊丧等礼节,窗户、墙壁都放着刀和笔。写作了《论衡》八十五篇,二十多万字,解释万物的异同,纠正了当时人们疑惑的地方。

刺史(官职名)xxx征聘他为从事(官职名),改任治中(官职名),自己辞职回家。他的朋友同郡人xxx**推荐xxx有才学,汉肃宗特地下诏派遣公车(朝廷征聘贤人特定的车马)去征聘他,因为得病没有去。当时年近七十,体力和脑里都衰弱了,于是写作了《养性书》十六篇,倡导节制欲望,守住原神。永元(汉和帝**)年间,病死在家中。

xxx读书文言文翻译 第15篇

【题解】

本篇在探讨人的本性是恶还是善,故篇名叫“本性”。

xxx在本篇里剖析了从xxx到汉代xxx的各种人性观。认为xxx的性善论,xxx的性恶论,告子的人性无善恶论,以及xxx的人性善恶兼有论,都是片面的。在本篇里,他认为人“禀天地之性,怀五常之气”,所以人性有善有恶。根据xxx“惟上智与下愚不移”的观点,他解释说,xxx讲人性善,指的是具有中等以上智力的人;xxx讲人性恶,指的是只有中等以下智力的人;告子和xxx讲的是“性相近”的平常人。他认为“至善至恶”的人性不能改变,平常人的人性是可以随习气改变的,“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

【原文】

【注释】

(1)情:这里指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性:是指人先天具有的道德属性。xxx认为,情和性都是人在娘胎里承受厚薄不同的气所形成的。

(2)原:推究。

(3)以上参见《白虎通德论·礼乐》。

(4)宜:和顺,亲善。

(5)通:传达。敬:恭敬。这里是严肃的意思。

【译文】

情性,是治理人的根本,礼乐制度就是由此制定出来的。特意分析了情性发展到极端的后果,然后用礼来作为防范,用乐来作为节制。性有xxx辞让,所以制礼以便适合其亲善;情有好恶喜怒哀乐,所以作乐以便得到严肃的表达。制礼作乐的根据,是人的情和性。过去的儒生,写文章,没有不论说的,却没有一个能作出正确的结论。

【原文】

13·2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1),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性恶(2),养而致之则恶长。如此,则性各有阴阳(3),善恶在所养焉。故世子作《养书》一篇(4)。密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之徒(5),亦论情性,与世子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恶(6)。

【注释】

(1)世硕:春秋时陈国人,孔门七十弟子之一。著有《世子》二十一篇。

(2)性恶:疑“恶性”之误倒。《玉海》卷五十三引《论衡》文作“恶性”,可一证。又“善性”“恶性”对文,可二证。

(3)《玉海》卷五十三引《论衡》文“性”前有“情”字,可从。阴阳:这里指情性的善恶。

(4)世子:指世硕。《养书》:《玉海》卷五十三引《论衡》文作《养性书》,可从。《养性书》已失传。

(5)密:《xxx家训·书证》作“虙”,可从。虙(f*伏)子贱:虙不齐,字子贱。春秋时xxx人,xxx的学生,xxx称他作君子。曾作单父宰,后世追封为单父侯。漆雕开(公元前540年~?):姓漆雕,名启,字子开。春秋时xxx人,xxx的学生。习《尚书》,不愿做官,以德行著称。著《漆雕子》十三篇。公孙尼子:战国初人,xxx的再传弟子。著《公孙尼子》二十八篇,今不传。

(6)上言“亦论情性”故疑“性”前脱一“情”字。

【译文】

周朝人世硕认为人的本性中有善的有恶的两方面,取人的善良本性,通过培养、引导,好的品行就会滋长起来;取人的恶劣本性,加以培养、引导,那坏的品行就会发展下去。像这样,原来情性就会各有善恶,而是善是恶,在于培养的方向。所以世硕作《养性书》一篇。虙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这些人,也论述过情性,与世硕相互有出入,但都说人的情性中有善恶两个方面。

【原文】

13·3xxx作《性善》之篇(1),以为人性皆善,及其不善,物乱之也。

谓人生于天地,皆禀善性,长大与物交接者,放纵悖乱(2),不善日以生矣。若xxx之言,人幼小之时,无有不善也。微子曰(3):“我旧云孩子,xxx子不出(4)。”纣为孩子之时,微子睹其不善之性。性恶不出众庶,长大为乱不变,故云也。羊舌食我初生之时,叔姬视之(5),及堂,闻其啼声而还,曰:“其声,豺狼之声也。野心无亲,非是莫灭xxx。”遂不肯见。及长,xxx为乱(6),食我与焉。国人杀食我,xxx由是灭矣(7)。纣之恶,在孩子之时;食我之乱,见始生之声。孩子始生,未与物接,谁令悖者?丹xxx土于xxx宫(8),商均生于虞室。xxx、xxx时,可比屋而封,所与接者,必多善矣。二帝之旁,必多贤也。然而丹xxx慠,商均虐,并失帝统,历世为戒。且xxx相人以眸子焉(9),心清而眸子瞭,心浊而眸子瞭(10)。人生目辄眊瞭,眊瞭禀之于天,不同气也,非幼小之时瞭,长大与人接,乃更眊也。性本自然,善恶有质(11)。xxx之言情性,未为实也。然而性善之论,亦有所缘。xxx或义(12),性术乖也。动作趋翔,性识诡也,面色或白或黑,身形或长或短,至老极死,不可变易,天性然也。皆知水土物器形性不同,而莫知善恶禀之异也。一岁婴儿,无争夺之心,长大之后,或渐利色(13),狂心悖行,xxx也。

【注释】

(1)《性善》:据说是《xxx》中的一篇,一般人认为是后人的伪作,今已失传。这里xxx引用的内容与今本《xxx》中关于性善的思想是一致的。

(2)悖(b8i倍):违背。乱:祸乱。

(3)微子:参见2·5注(16)。《尚书·微子》载有他与太师、少师的问答之辞。引文参见《尚书·微子》。

(4)xxx子:这里指商纣xxx。

(5)叔姬:羊舌食我的祖母。

(6)祁(q0其)胜:春秋时晋国大夫祁盈的属官。

(7)以上事参见《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8)土:下文有“商均生于虞室”,故疑“土”当作“生”。递修本亦作“生”,可证。

(9)眸(m¥u谋)子:眼珠。

(10)眊(m4o帽):眼睛失神,昏乱。以上说法参见《xxx·离娄上》。

(11)质:本质、性质。这里指人所承受的性质。

(12)“xxx或义。。天性然也”四十字,与本篇末段重复,按文意不该在此。后“皆知水土物器。。禀之异也”十九字,按文意疑应随上句移至本篇末段。

(13)渐(xxxn坚):浸渍。

【译文】

xxx作《性善》篇,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至于他们不好的东西,是受了外界事物的不良影响。说人由天地所生,都禀受了善良的本性,长大以后与外界事物接触,放纵自己,胡作非为,恶劣品质日渐滋长。像xxx说的`,人幼小的时候,没有不善良的。但微子说:“我过去评论孩子时说过,纣xxx没有一般孩子好。”因为纣xxx做孩子的时候,微子就看出了他不良的本性。其禀性恶劣,不如一般人,长大之后为非作歹,并没有改变原来的禀性,所以他这样说。羊舌食我刚生的时候,祖母叔姬去看他,刚走到堂屋,听见他啼哭的声音就往回走,说:“他啼哭的声音,像豺狼号叫。狼子野心,不认六亲,只有这个孩子,才会灭我xxx族。”始终不肯去看他。等他长大以后,xxx作乱,羊舌食我参与其中。国人杀了羊舌食我,xxx因此灭亡。纣xxx的恶劣品质,表现在孩子的时候;羊舌食我参与作乱,显现在刚生时啼哭的声音。孩子刚生下来,还没有与外界事物接触,谁会叫他胡来?丹xxx在xxx的宫里出生,商均在舜屋里出生。xxx、舜的时候,挨家挨户都有品德高尚可以受封的人,所被接触到的人,肯定大多是善良的百姓。xxx舜二帝的身旁,肯定大多是贤能的大臣。然而丹xxx傲慢,商均暴虐,都失去了帝位,历代成为人们的教训。再说xxx是根据对方的瞳人来观察人的好坏,心地清明眼珠就明亮,心地混浊眼珠就昏乱。人生下来眼睛总有昏乱与明亮,这种昏乱与明亮是从上天禀受来的,是承受了不同的气形成的,并不是幼小的时候明亮,长大之后与人接触,才变得昏乱的。生性原本自然就如此,它的善恶是由承受的气的性质决定的。xxx说的人情天性,并不符合实际情况。然而人天性善良的说法,也有一定依据。一岁的婴儿,没有你争我夺的心,长大之后,有的逐渐浸染了自私与情欲,于是放纵xxx,由此而产生。

【原文】

13·4告子与xxx同时(1),其论性无善恶之分,譬之湍水,决之东则东(2),决之西则西。夫水无分于东西,犹人无分于善恶也(3)。夫告子之言,谓人之性与水同也。使性若水,可以水喻性,xxx之为金,木之为木也,人善因善,恶亦因恶。初禀天然之姿(4),受纯壹之质,故生而兆见,善恶可察。无分于善恶,可推移者,谓中人也。不善不恶,须教成者也。故xxx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5);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6)。”告子之以决水喻者,徒谓中人,不指极善极恶也。xxx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7)。”夫中人之性,在所习焉。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至于极善极恶,非复在习。故xxx曰:“惟上智与下愚不移(8)。”性有善不善,xxx教,不能复移易也。xxx道德之祖,诸子之中最卓者也,而曰“上智下愚不移”,故知告子之言,未得实也。夫告子之言,亦有缘也。《诗》曰:“彼妹之子(9),何以与之?”其传曰:“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xxx则赤。”夫决水使之东西,犹染丝令之青赤也。丹xxx、商均已染于xxx、xxx化矣(10),然而丹xxx慠而商均虐者,至恶之质,不受蓝xxx变也。

【注释】

(1)告子:姓告,名不详,一说名不害。提出性无善恶论,与xxx主张的性善论对立。

(2)决:排除堵塞,导水使行。

(3)上、下句都在说人性的善恶问题,故疑“人”后脱一“性”字。有《xxx·告子》:“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可证。以上参见《xxx·告子》。

(4)姿:通“资”,资质,本性。

(5)上:上等,高级。这里指仁义道德之类的大道理。

(6)引文参见《论语·雍也》。

(7)引文参见《论语·阳货》。

(8)引文参见《论语·阳货》。

(9)妹之:《诗经·鄘风·干旄》作“姝者”,可从。

(10)化:改变。

【译文】

告子跟xxx同一个时代,他评论人性没有善恶的区分,就像湍流着的水,挖个缺口使它向东就向东流,挖个缺口使它向西就向西流。水本来没有向东流向西流的区分,就像人性没有善恶区分一样。告子的话,是说人性与水相同。假使人性像水,可以用水来比喻人性,那就像金成为金是因为它本性是金,木成为木是由于它本性是木一样,人善是由于禀性是善的,人恶也是由于禀性是恶的。开始在娘胎中禀受天然之气形成的本性,接受的是单纯的资质,所以生下来就有征兆呈现,是善是恶可以明察。对于善恶无法区分,而可以改变的,称为平常人。他们不善不恶,要等待教育才能成为性善的人。所以xxx说:“具有中等以上智力的人,可以告诉他们高深的道理;中等以下智力的人,不能够告诉他们高深的道理。”告子用决水来比喻人性,仅仅说的是平常人,并不指最善与最恶的。xxx说:“人性本来是相近的,只因受不同习气的影响,才彼此相差很远。”这样看来,平常人的人性,在于习气了。习气好就成为好人,习气坏就成为坏人。至于最善最恶的,那就不再决定于习气。所以xxx说:“只有上等聪明的人与下等愚蠢的人才不可能改变。”人性有善与不善,即使圣贤教化,它也不会再改变。xxx是道德的鼻祖,在所有人中是最卓越的,都说“只有上等聪明的人与下等愚蠢的人才不会改变”,所以知道告子的话,不够真实。不过,告子的话,也有缘由。《诗经·鄘风·干旄》上说:“那个美好的人啊,用什么帮助他?”其注释说:“比喻像白色的丝,用青色的染料去染它就成为青色,用红色的染料去染它就成为红色。”挖个决口让水向东流或向西流,就像染丝使它成为青色或红色。丹xxx,商均应该已被xxx、舜浸染改变了,然而丹xxx却很傲慢、商均却很暴虐,可见最恶劣的本性,是不会接受像白丝被染成青色或红色那样改变的。

【原文】

13·5xxx有反xxx(1),作《性恶》之篇(2),以为“人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恶者,以为人生皆得恶性也;伪者,长大之后,勉使为善也。”若xxx之言,人幼小无有善也(3)。稷为儿(4),以种树为戏(5);xxx能行,以俎豆为弄(6)。石生而坚,兰生而香。禀善气(7),长大就成。故种树之戏,为xxx司马;俎豆之弄,为xxx。禀兰石之性,故有坚香之验。夫xxx之言,未为得实。然而性恶之言,有缘也(8)。一岁婴儿,无推让之心。见食,号欲食之;睹好,啼欲玩之。长大之后,禁情割欲,勉厉为善矣(9)。xxx非之曰(10):“如此,则天无气也(11),阴阳善恶不相当,则人之为善安从生(12)?”

【注释】

(1)xxx:荀况(约公元前313~前238年),时人尊称为荀卿。战国时xxx人。他是战国时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汉时人因避宣帝(名询)讳,故以“孙”代“荀”,称为xxx。与xxx的“性善”说相反,认定人“性恶”,“其善者伪人”,要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才可以为善。故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著有《xxx》一书。有(y^u又):通“又”。

(2)《性恶》:《xxx》中的一篇。

(3)上文言“若xxx之言,人幼小之时,无有不善也”,故疑“小”字后夺“之时”二字。

(4)《太平御览》卷八二三引《论衡》文,“稷”上有“后”字,可从。

(5)以上事参见《史记·周本纪》。

(6)俎豆:本是祭祀时用的礼器,这里指xxx豆,摸拟祭礼的动作。弄:玩弄,戏耍。以上事参见《史记·xxx世家》。

(7)《意林》卷三引《论衡》文“禀”上有“生”字,可从。

(8)根据文气,疑“有”字之前夺一“亦”字。上文有“然而性善之论,亦有所缘”,“夫告子之言,亦有缘也”,可证。

(9)厉:同“砺”,磨炼。

(10)xxx(约公元前77~前6年):xxx,名更生,字子政,西汉沛(今江苏沛县)人。汉皇族楚元xxx(刘交)四世孙。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曾任谏大夫、xxx等。用阴阳灾异推论时事政治的得失,屡次上书劾奏外戚专权。成帝时,xxx大夫,最后终于中垒校尉。曾校阅群书,撰成《别录》,是我国目录学之祖。另著有《xxx五行传》、《新序》、《说苑》、《列女传》等。所作《九叹》、《五经通义》大都已散失。

(11)则天无气也:意思是,天气有阴阳之分,人性有善恶之别,才是正常的。如果人性只有恶而无善,那就像说天气只有阴而无阳一样,是不可能的。

(12)引文出处不详。

【译文】

xxx又责难xxx,作《性恶》篇,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其好的品行是人为的结果。”性恶,是认为人刚生下来都具备有恶劣的本性;人为,是指长大之后,努力使自己行为善良。像xxx说的,那人幼小的时候就不会有善良行为。后稷做孩子的时候,以种植当作戏耍;xxx刚会走路的时候,以xxx豆当做游戏。石头一产生就坚硬,xxx发芽就清香。人刚生下来已禀承善良之气,长大以后就成为善人。所以种植的戏耍,使稷成了xxx时掌管农业的司马;xxx豆的游戏,使xxx成了东周时的圣贤之师。由于禀承了石头兰草的本性,所以有坚硬清香的应验。这样看来,xxx的话,不能成为事实。然而性恶的说法,也有一定的缘由。一岁的小孩,没有推让的心。看见食物,哭叫着想吃它;看见好玩的,哭叫着想玩它。长大以后,就会克制感情,去掉私欲,努力磨炼成为善良的人。xxx指责说:“像这样,那天就没有正常的气,而是有阴无阳,有恶无善,根本不相应,照这样,人表现出来的善良,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原文】

13·6陆xxx(1):“天地生人也,以礼义之性。人能察己所以受命则顺(2)。顺之谓道(3)。”夫陆xxx礼义为性(4),人亦能察己所以受命。性善者,不待察而自善;性恶者,虽能察之,犹背礼畔义(5)。义挹于善(6),不能为也。故贪者能言廉,乱者能言治。盗跖非人之窃也,xxx刺人之滥也(7),明能察己,口能论贤,性恶不为,xxx于善?陆贾之言,未能得实。

【注释】

(1)陆xxx参见8·10注(14)。

(2)受命:这里指从天地接受礼义之性。

(3)引文不见于今传本《新语》十二篇,出处不详。

(4)本句与下句,疑在复述上文引语。据下文“若仲舒之言,谓xxx见其阳,xxx见其阴也”;“xxx政之言,谓性在身而不发,情接于物”的文例,似作:“夫陆贾之言,谓人礼义为性”。(5)畔:通“叛”。

(6)挹(y@义):酌取,汲取。

(7)刺:斥责,指责。滥:贪。

【译文】

陆xxx:“天地给人生命,就赋予了礼义的本性。人能够明察到自己是从天地那里接受到的礼义之性,就能顺应它。能顺应它,就叫做道。”陆贾的话是说人生下来就有礼义之性,人也能明察到自己是从天地那里接受的礼义之性。性善的人,不等待明察就能自然从善;性恶的人,虽然也能明察到它,但仍然违背了礼义。礼义来自于人的善性,不是靠人为得到的。所以贪婪的人会夸夸其谈地讲廉洁,作乱的人能头头是道地说治理。盗跖会指责别人偷窃,xxx会斥责别人贪得无厌,他们都清楚地能明察到自己从天地得到的礼义之性,嘴里会谈论圣贤的道理,却因本性不好,自己不能实行,这对于从善有什么好处呢?可见,陆贾的话,并不那么真实。

【原文】

13·7xxx览孙、孟之书(1),作情性之说曰:“天之大经(2),一阴一阳;人之大经,一情一性。性生xxx,情生于阴。阴气鄙,xxx。曰性善者,是见其阳也;谓恶者,是见其阴者也(3)。”若仲舒之言,谓xxx见其阳,xxx见其阴也。处二家各有见,可也;不处人情性情性有善有恶(4),未也。夫人情性同生于阴阳,其生于阴阳,有渥有泊。玉生于石,有纯有驳,情性于阴阳(5),安能纯善?仲舒之言,未能得实。

【注释】

(1)xxx(公元前179~前1):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广川(今河北省枣强县东)人。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相。他提出“天人相与”、“君权神授”,创立“三纲五常”。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对策建议:“xxx在六艺之科,xxx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xxx所采纳,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此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著有《春秋繁露》与《董子文集》。

(2)大经:常道或不改变的常规。

(3)引文不见于现存xxx的书,大意可参见《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4)情性情性:疑重出。

(5)上言“情性生于阴阳”,故疑“于”前脱一“生”字。

【译文】

xxx看了xxx和xxx的书,兴起情性的说法,说:“天的常道,是有阴有阳;人的常道,是有情有性。人性生xxx,人情生于阴。阴气卑劣,xxx义。说人性善的,只看见它阳的一面;说人性恶的,又只看见它阴的一面。”照xxx的说法,认为xxx只见到它阳的一面,xxx只见到它阴的一面。分析他们二家各有所见,是对的;而不分析人的情性有善有恶,是不对的。人的情性同时生于阴阳,虽生于阴阳,但有厚有薄。玉产生于石,有纯的有不纯的,人情性生于阴阳,哪能都是纯的善的?xxx的话,并不那么真实。

【原文】

13·8xxx曰:“性,生而然者也,在于身而不发。情,接于物而然者也,出形xxx(1)。形外则谓之阳,不发者则谓之阴(2)。”xxx政之言,谓性在身而不发。情接于物,形出xxx,故谓之阳,性不发,不与物接,故谓之阴。夫如子政之言,乃谓情为阳,性为阴也。不据本所生起,苟以形出与不发见定阴阳也(3)。必以形出为阳,性亦与物接,造次必于是(4),xxx必于是。恻隐不忍不忍(5),仁之气也(6)。xxx辞让,性之发也。有与接会,故恻隐xxx,形出xxx。谓性在内不与物接、恐非其实。不论性之善恶,徒议外内阴阳,理难以知。且从子政之言,以性为阴,情为阳,夫人禀情(7),竞有善恶不也(8)?

【注释】

(1)出形:疑“形出”之误倒。下文有“形出xxx”,可证。

(2)引文出处不详。

(3)见:根据文意,疑衍文。

(4)造次:仓卒,匆促。是:此。这里指本性。

(5)不忍不忍:疑重出。“恻隐不忍,仁之气也,”与下“xxx辞让,性之发也”,文法一致,可证。

(6)仁之气:指具有“仁”这种道德属性的气。

(7)情:人性禀受于天,本书时见此义,故疑系“性”之误。

(8)不(f%u否):同“否”。

【译文】

xxx说:“人性,生下来就是这个样子,在身体里面存在,而不表露出来。人情,是与外界事物接触而形成的,在身体外面表现出来。在外表露的则称之为阳,不表露的则称之为阴。”xxx的话,认为人性是在身体里却不显露出来。人情与外界事物接触,在身体外表现出来,所以称之为阳;人性不表露,不与外界事物接触,所以称之为阴。照xxx的说法,就称人情为阳,称人性为阴。这是没有依据情性产生的根源来谈论产生的起源,而只是用外露或不外露把情性说成是阴的阳的。一定要把外露xxx,人性也与外界事物接触,在急迫情况下离不开它,在xxx情况下也离不开它。怜悯而不残忍,是人禀承“仁气”的表现。xxx辞让,是人性的表露。由于有外界事物与它接触,所以怜悯、xxx,在身体外部表现出来。说人性在身体里存在不与外界事物接触,恐怕不是事实。不论说人性的善与恶,而仅仅议论它存在于体外还是体内,xxx还是叫做阴,从道理上难以弄清楚。而且顺从xxx的说法,把人性叫做阴,人情xxx,那么人禀承自然之气所形成的本性,究竟还有没有善恶呢?

【原文】

13·9自xxx以下至xxx,鸿儒博生(1),闻见多矣。然而论情性,竟无定是。xxx儒、公孙尼子之徒(2),颇得其正。由此言之,事易知,道难论也。酆文茂记(3),繁如荣华(4);恢谐剧谈(5),甘如饴密,未必得实。实者人性有善有恶,犹人才有高有下也。高不可下,下不可高。谓性无善恶,是谓人才无高下也。禀性受命,同一实也。命有贵贱,性有善恶。谓性无善恶,是谓人命无贵贱也。

【注释】

(1)鸿:大。博:学识广泛丰富。

(2)儒:疑衍文。

(3)酆同“丰”。记:记载事物的文章或书籍。

(4)华(hu1花):同“花”xxx:草木茂盛。

(5)恢:通“诙”。

【译文】

从xxx以下到xxx,都是学识渊博的大儒,听见的看见的多得很,然而论说人的情性,竟然没有判断对。只有世硕、公孙尼子这些人,讲得稍微接近于正确。由此说来,事情容易知道,但是道理却难得说清。内容丰富的文章和书籍,像盛开的花朵那样茂盛;有趣流畅的言谈,如饴糖蜂蜜那样甘甜,但不见得符合事实。事实上人性有善有恶,就像人的才能有高有低一样。高超的不能说它低下,低下的也不能说它高超。认为人性没有善恶,就是认为人的才能没有高低一样。禀受自然之气形成的命与性,实际上是一样的。命有贵与贱之分,性有善与恶之别。认为人性没有善与恶,就是认为人命没有贵与贱。

【原文】

13·10九州田土之性,善恶不均,故有黄赤黑之别,上中下之差(1)。

水潦不同(2),故有清浊之流,东西南北之趋。人禀天地之性,怀五常之气,xxx或义,性术乖也(3);动作趋翔(4),或重或轻,性识诡也(5);面色或白或黑,身形或长或短,至老极死不可变易,天性然也。(6)余固以孟轲言人性善者(7),中人以上者也;xxx言人性恶者,中人以下者也;xxx言人性善恶混者(8),中人也。若反经合道(9),则可以为教。尽性之理,则未也。

【注释】

(1)以上参见《尚书·禹贡》。

(2)潦(l3o老):雨水。水潦:这里指水源。

(3)术:道。这里指遵循的原则。

(4)趋:快步走xxx:回翔。这里有缓慢的意思。

(5)识:识别,觉察。这里指判断能力。

(6)本篇第三段“一岁婴儿”句前,有“皆知水xxx餍涡圆煌,而莫知善恶禀之异也!惫彩九字,疑σ浦链舜Α?BR>(7)固:通“故”,因此。

(8)参见《扬子法言·修身》。xxx:参见3·4注(16)。

(9)反:同“返”,回复。这里有符合的意思。

【译文】

中国田土的性质,好坏不均匀,所以土色有黄、红、黑的区别,土质有上、中、下的差别。水源不同,所以有清的水流,有浊的水流,有流往东西南北的不同趋向。人禀受天地之性,心存仁、义、礼、智、信“五常”之气,有人仁有人义,是天生的道义不同;遇事动作机灵与呆板,有人严重有人轻微,是天生判断力不同;人脸上的颜色有人白有人黑,人的身体有人高有人矮,到人老最后死去都不会改变,这是因为天性如此。人们都只知道水、土、物、器的形状与性质不同,却不懂得人性的善恶是由于禀受的气有所不同。我因此认为xxx说人性是善的,是指中等才智以上的人;xxx说人性是恶的,是指中等才智以下的人;xxx说人性是善恶兼有的,是指具有中等才智的平常人。如果为了让人们的行为与经书、道义相符合,那么以上关于人性的说法都可以用作施行教化的依据。但从充分阐明人性的道理来评论,那是不够的。

xxx读书文言文翻译 第16篇

《论语》,是xxx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xxx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xxx及儒家学派的**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xxx(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xxx。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闽学派的**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xxx。xxx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xxx大全》《xxx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xxx(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xxx子七十世孙。*晚清时期***、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xxx的创立者和统帅。

xxx读书文言文翻译 第17篇

会稽上虞:古地名,今浙江绍兴一带。

先:祖先。

孤:指小的时候死了父亲。称:以……被称赞。

徙焉:搬迁到这里。

徙,迁移。

焉,指示代词兼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于是”、“于此”。

太学: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

而:而且。

辄:就。

遂:于是,就。

肆:店铺。

扶风班彪:扶风人班彪,汉代著名史学家,班固的父亲,《汉书》是他草创的。

xxx:东汉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著有《论衡》,认为天是自然存在的,反对“天人感应”,认为世界上没有鬼神,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

京师:首都。东汉的首都是洛阳。

班彪:汉代著名学者、史学家。班固的父亲,草创了《汉书》

师事:以师礼相待。

寓意

《论衡·别通》: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多读书,读好书,面要广。要学会理解,不能死记硬背。

感受

我们应该珍惜现在学习的大好时光,学习xxx爱学和好学的精神和灵活的学习方法。

xxx简介

xxx是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他小时候不但聪明而且用功。6岁开始识字读书,8岁被送入本乡书塾。20岁时,xxx到洛阳的太学里去求学,他还感到不满足,就用课余时间读各种书。日子久了,他把太学里收藏的书几乎都读遍了,又去街市的店铺里找书来读。xxx读书十分认真,记忆力又强,一部新书,读过一遍就能把主要内容记下来。就这样,他的知识越来越多。

因为xxx对朝廷的腐败看不惯,所以不做官,一生大都在家里写书。《论衡》就是他的有名的著作。

xxx读书文言文翻译 第18篇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采稆负贩

②忘恩负义

③读书百遍,xxx自见

④曹刿请见

2.下面句中“而”字的用法不同其他三项的是( )

A.性质讷而好学 B.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C.面山而居 D.非死则徒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3.翻译句子。

①苦渴无日

②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③读书百遍,xxx自见

4.你怎样理解“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书百遍”。

5. 这段文字围绕读书讲了哪两方面内容?

6.文中所说的“三余”,其具体内容是哪“三余”?

xxx读书文言文翻译 第19篇

xxx市肆博览原文及翻译

【原文】

xxx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日久,逐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

【注释】

1xxx,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东汉著名唯物主义学者。

2京师:京城。

3班彪:汉代著名学者,史学家,班固的父亲。《汉书》是他早创的。

4章句:逐章逐句的疏通理解。

5市;集市。肆;店铺。

6称:称赞、赞扬

7师:拜······为师

8辄:就

9遂:就

10太学:中国古代专攻经书的大学。

11好:喜爱

12少孤:少年死了父亲

13之:代词,···的

14守;守候。

15章句;章节句子。

16肆:书铺

17太学:东汉时最高学府

18不守章句:不死扣子句

【翻译】

xxx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因在乡里以孝顺母亲被称赞。后来到京城,在高级学府里学习,拜扶风人班彪做了他的'老师。(xxx)喜欢广泛地阅读(书籍)却不死板地拘泥于文章的章句。(由于)家里穷,没有书(可读),他经常去逛洛阳街上的书铺,看人家卖的书,看过一次后就能记住并背诵。时间久了,他就广泛地通晓了诸子百家的著作。后来回到乡里,隐居从事教学。

xxx读书文言文翻译 第20篇

会稽上虞:古地名,今浙江绍兴一带。

先:祖先。

孤:指小的时候死了父亲。称:以……被称赞。

徙焉:搬迁到这里。

徙,迁移。

焉,指示代词兼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于是”、“于此”。

太学:*古代的`最高学府。

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

而:而且。

辄:就。

遂:于是,就。

肆:店铺。

扶风班彪:扶风人班彪,汉代著名史学家,班固的父亲,《汉书》是他草创的。

xxx:东汉时期著名的唯物**思想家,著有《论衡》,认为天是自然存在的,反对“天人感应”,认为世界上没有鬼神,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

京师:首都。东汉的首都是洛阳。

班彪:汉代著名学者、史学家。班固的父亲,草创了《汉书》

师事:以师礼相待。

xxx读书文言文翻译 第21篇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xxx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xxx

作品注释

敏:聪明。

好:喜好。

耻:以……为耻。

知:通“智”,聪明,智慧。

厌:满足。

诲:教导。

谓:说。

漫浪:随随便便。

急:要紧。

盖:在句首,发语词。

断:副词,表示绝对、一定。

xxx读书文言文翻译 第22篇

xxx读书文言文翻译注释

文言文

xxx,汉之博学者也。少孤,乡里称孝。后至京师,受业太学,师班彪。充好学不死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百家之言。

xxx是汉朝的`博学多才的人。从小父亲死了,乡里的人都认为他是个孝子。后来,来到京城(此指洛阳),在太学读书,xxx为师。xxx学习勤奋,但不死扣文章的文句。家境贫穷,买不起书,经常逛洛阳集市中的店铺,借阅人家的书摊上卖的书,看了一遍就能记忆背诵,于是他慢慢地精通了许多家的言论。

(1)xxx:xxx(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今属浙江)。

(2)孤:幼年丧父的孩子。

(3)受业太学:在太学读书。

(4)师:拜······为师。

(5)市:集市。

(6)肆:店铺。

(7)辄:马上,于是,就。

(8)死守:死抠。

(9)言:言论。

xxx读书文言文翻译 第23篇

1、质讷(nè):质朴诚实,不善言辞。

2、兴*:汉献帝**。

3、关中:陕西渭河流域一带。扰乱:混乱。

4、季中:xxx之兄董季中,xxx著名学者。段煨:东汉末年将领。

5、稆(lǚ):野生的禾。负贩:担货贩卖。

6、投闲:乘隙。

7、治:研究。

8、训注:注解。

9、苦渴无日:意思是苦于时间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