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文天祥作品赏析(推荐11篇)

文天祥作品赏析(推荐11篇)

时间:2023-12-29 10:21:12 古诗文

xxx作品赏析 第1篇

xxx正气歌赏析注释

xxx正气歌赏析注释

《正气歌》是南宋诗人xxx在狱中写的一首五言古诗。诗的开头即点出浩然正气存乎天地之间,至时穷之际,必然会显示出来。随后连用十二个典故,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他的们的所作所为凛然显示出浩然正气的力量。

接下来八句说明浩然正气贯日月,立天地,为三纲之命,道义之根。最后联系到自己的命运,自己虽然兵败被俘,处在极其恶劣的牢狱之中,但是由于自己一身正气,各种邪气和疾病都不能侵犯自己,因此自己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命运。

正气歌原文

正气歌并序

予囚北庭

1,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

2。单扉低小

3,白间短窄

4,污下而幽暗

5。当此夏日,xxx然

6:雨潦四集

7,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xxx朝

8,蒸沤历澜

9,时则为土气;乍晴暴热

10,风道四塞

11,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

12,助长炎虐

13,时则为火气;仓腐寄顿

14,xxx人

15,时则为米气;骈肩杂遝

16,腥臊汗垢

17,时则为人气;或圊溷

18、或毁尸

19、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

20。叠是数气

21,当侵沴

22,鲜不为厉

23。而予以孱弱

24,俯仰其间

25,xxx二年矣

26,幸而无恙

27,是殆有养致然尔

28。然亦安知所xxx哉

29?xxx曰

30:”吾善xxx然之气

31。“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

32!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33。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34。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35。皇路当清夷

36,含和吐明庭

37。时穷节乃见

38,一一xxx

39。在齐太史简

40,在晋xxx笔

41。在秦xxx良椎

42,在汉苏武节

43。为严将军头

44,为嵇侍中血

45。为xxx睢阳齿

46,为颜常山舌

47。或为辽东帽

48,清操厉冰雪

49。或为出师表

50,鬼_壮烈

51。或为渡江楫

52,慷慨吞xxx

53。或为击贼笏

54,逆竖头破裂

55。是气所磅礴

56,凛烈万古存

57。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58。地维xxx,天柱赖以尊

59。三纲实系命

60,道义为之根

61。xxx遘阳九

62,隶也实不力

63。楚囚缨其冠

64,传车送穷北

65。鼎镬甘如饴

66,求之不可得。阴房阗鬼火

67,春院閟天黑

68。xxx同一皂,鸡栖凤凰食

69。 一朝蒙雾露

70,分作沟中瘠

71。如此再寒暑

72,百沴自辟易

73。嗟哉沮洳场

74,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的xxx,阴阳不能贼

75。xxxxxx

76,仰视浮云白

77。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

78。哲人日已远

79,典刑在夙昔

80。风檐展书读

81,古道照颜色

82。注释译文

诗词注释

1、予:我,一作余。北庭:指元朝首都大都(今北京)。

2、寻:古时八尺为一寻。

3、单扉:单扇门。

4、白间:窗户。

5、污下:低下。

6、萃然:聚集的样子。

7、雨潦:下雨形成的地上积水。

8、xxx朝:“朝”当作“潮”,意思是狱房墙上涂的泥有一半是潮湿的。

9、蒸沤历澜:热气蒸,积水沤,到处都杂乱不堪。澜:澜漫,杂乱。

10、乍晴:刚晴,初晴。

11、风道四塞:四面的风道都堵塞了。

12、薪爨(cuàn):烧柴做饭。

13、炎虐:炎热的暴虐。

14、仓腐寄顿:仓库里储存的米谷腐烂了。

15、xxx人:xxx旧的粮食年年相加,霉烂的气味使人难以忍受。xxxxxx:xxxxxx相因,《史记·平准书》:“太仓之粟,xxxxxx相因。”

16、骈肩杂遝(tà):肩挨肩,拥挤杂乱的样子。

17、腥臊:鱼肉发臭的气味,此指囚徒身上发出的酸臭气味。

18、圊溷(qīng hún):厕所。

19、毁尸:毁坏的尸体。

20、秽:肮脏。

21、叠是数气:这些气加在一起。

22、侵沴(lì):恶气侵人。沴:恶气。

23、鲜不为厉:很少有不生病的。厉:病。

24、孱弱:虚弱。

25、俯仰其间:生活在那里。

26、xxx:至今。

27、无恙:没有生病。

28、是殆有养致然:这大概是因为会保养正气才达到这样的吧。殆:大概。有养:保有正气。语本《xxx·公孙丑》:“我善xxx然之气。”致然:xxx,造成这样子。

29、然尔亦安知所xxx哉:然而又怎么知道所保养的内容是什么呢?

30、xxx:名轲,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其弟子将xxx言行变成《xxx》一书,为儒家经典。

31、浩然之气:纯正博大而又刚强之气。见《xxx·公孙丑》。

32、吾何患焉:我还怕什么呢。中国古代的许多思想家都认为浩然正气对于人身有无所不能的巨大力量。

xxx作品赏析 第2篇

《正气歌》是南宋xxx的代表诗作之一。公元1279年,xxx被元兵俘虏,见劝降不成,元朝统治者便将其收押于牢狱之中,以挫其锐气。

xxx入狱前后,前南宋状元的留梦炎、元朝宰相阿合马,以及在北京当”国公爷“的xxx先后多次劝xxx投降元朝,皆被凛然拒绝。身在狱中的xxx,并未意志消沉,而是立志写出勉励世人的正气之诗。1281年夏,在环境恶劣的监牢里,一代英杰xxx流传千古的正气之诗《正气歌》。xxx正气歌为五言诗,全诗共六十句,句句珠玑,读来朗朗上口。

正气歌的开头交代了写作背景,写道:“xxx曰:「吾善xxx然之气。」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接下来是《正气歌》的诗文,“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xxx。”诗的开头即点出“天地有正气”,至“时穷节乃见”;随后,连用十二个典故,列举出历史上有名“正气”人物,以他们的精神为例,表明正气的力量之大以及自己将效法先人的心志。接下来,全诗用八句道出浩然正气的重要性,指出正气存乎天地,贯穿日月,为三纲所在以及道义的根本。

在《正气歌》的最后,xxx由古人的遭遇联系到自己的命运,表明自己虽身处牢狱,处于肮脏晦气的环境当中,但自己被一身正气包围,无论何种邪气都不能入侵,因此能做到坦然面对命运。《正气歌》通篇文辞隽永、激昂慷慨,充分体现了xxx才学及其不朽的爱国情怀。

xxx作品赏析 第3篇

《正气歌》为南宋名臣、民族英雄xxx所作。宋末帝xxx兴元年(1278年),xxx在广东海丰兵败被俘。次年被押解至元大都(今北京)。xxx在狱中三年,受尽各种威逼利诱,但始终坚贞不屈。1281年夏,在湿热、腐臭的牢房中,xxx写下了与《过xxx》一样名垂千古的《正气歌》。他在自序中说道:

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当此夏日,xxx然: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xxx朝,蒸沤历澜,时 则为土气;乍晴暴热,风道四塞,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助长炎虐,时则为火气;仓腐寄顿,xxx人,时则为米气;骈肩杂沓,腥臊汗垢,时则为人气;或圊溷、或毁尸、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叠是数气,当之者鲜不为厉。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间,xxx二年矣,幸而无恙,是殆有养致然尔。然亦安知所xxx哉?xxx曰:「我善xxx然之气。」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该诗慷慨激昂,充分表现了xxx的坚贞不屈的爱国情操。1283年1月9日,在拒绝了元世祖最后一次利诱之后,xxx在刑场xxx拜祭,从容就义。其绝命辞写道:“孔曰成仁,xxx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抗元英雄xxx的《正气歌》系写作于北京(元大都),鲜为人知的xxx祠在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是抗元英雄xxx曾被元朝关押三年的地方。xxx祠现有前后两进院落,前院东墙上嵌有诗碑,镌刻着xxx当年在这里写作的著名诗篇《正气歌》;后殿庭中,有一株xxx方倾斜近45度角的古老枣树,就是相传代表xxx“不指南方不肯休”不屈精神的“指南树”。

xxx,南宋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人,1236年生于诗书之家,1256年21岁时赴南xxx都临安府(今浙江省杭州市)应试,得中状元。1259年,xxx为父守孝三年期满,正式步入仕途时,南xxx面临蒙古大军南下入侵的危急局面。忧心如焚的xxx上书朝廷,揭露奸臣误国劣迹,并提议“建立方镇、各守一方”,即军事防御按地段承包责任制,但是“书奏、不报”,不被理睬。xxx国的xxx宦海沉浮,始终遭压制、排斥。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1271年,忽必烈建立大元帝国。1274年,忽必烈派丞相伯颜率军20万再次侵宋。xxx然有兵70xxx,但主幼臣奸,一触即溃。xxx捐出家产,筹饷募集民兵5万进京勤xxx,反被奸臣阻挠,解除兵权。

1276年阴历正月十八日,xxx军进抵距临安只有30里的皋亭山,右丞相xxx宜中畏敌逃遁。正月十九日,时任临安知府的xxx临危受命,被朝廷授为右丞相,前往皋亭山议降。掌权的太皇太后xxx授意如能谈成,可以让小皇帝向忽必烈称侄子,实在不行,称孙子也答应。正月二十日,xxx面见伯颜,说自己只议和,不议降,并要求xxx先撤兵,后谈判。伯颜大怒,扣押了xxx。正月二十一日,xxx率南宋君臣举国投降。

1276年阴历二月初九日,誓死不降的xxx被xxx押解出发前往大都(今北京)。中途在镇江停留时,xxx与同伴共12人于二月二十九日夜设计逃脱,历尽艰险经仪征、扬州、通州(今南通)乘船回归南宋故土。在长江口绕道先北后南迂回航行时,xxx在船上写下了赤诚感人的诗篇《扬子江》:“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经过两个多月的奔波,xxx终于回到浙江温州。此后,不肯降元的官员们xxx已经降元的南xxx的幼弟为帝,建立了苟延残喘的小朝廷。南宋故土一度只靠xxx率军独撑残局,终于寡不敌众,于1279年阴历十二月二十日在广东海丰的五坡岭兵败,再次被俘。

xxx押着xxx,走海路经珠江口外的xxx,去进攻南xxx廷最后的基地崖山(今广东省新会县海域)。xxx在敌船中写下了《过xxx》,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即出自此诗。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1279年阴历十月初一日,xxx被押送抵达大都,安置在馆驿。元世祖忽必烈很赞赏xxx的才干,他派已降的南xxx及多批降臣前来劝诱,xxx不为所动,严词拒绝,后于十月初五日被关进兵马司牢房(在今府学胡同)。

xxx在关押三年期间,书写了几百篇诗词文章,以抒发爱国之情。1281年夏季,在暑气、腐气、秽气等七气的熏蒸中,xxx慷慨挥毫,在牢中写就了千古流传、掷地有声的铿锵之作《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唯有一腔忠烈气,碧空常共暮云愁。1283年初,元朝侦知有人联络数千人,要起兵反元,营救xxx。1月8日,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提审,作最后的劝降,并许诺授予丞相官职。xxx告诉忽必烈:“一死之外,无可为者。”

1283年1月9日,xxx在大都柴市(今北京交道口南大街)慷慨就义,终年48岁。xxx在刑场写下了绝笔诗:

昔年单舸走维扬,万死逃生辅宋皇。

天地不容兴社稷,邦家无主失忠良。

神归嵩岳风雷变,气哇烟云草树荒。

南望九原何处是,尘沙黯澹路茫茫。

衣冠七载混毡裘,憔悴形容似楚囚。

龙驭两宫崖岭月,貔貅万灶海门秋。

天荒地老英雄丧,国破家亡事业休。

惟有一腔忠烈气,碧空常共暮云愁。

xxx作品赏析 第4篇

《xxx 夜坐》阅读答案

夜 坐①

xxx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

宿雁半江画,寒蛩②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

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①此诗写于起兵勤xxx之前。xxx即位后,国家艰危,各地将官大都观望,只有xxx和xxx世杰两人,召集兵马,起兵勤xxx。②蛩,蟋蟀。

1.诗人夜坐,见到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xxx作品赏析 第5篇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大概是我国爱国主义诗歌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两句了;以状元身份而成为烈士,xxx也用自己的生命和爱书写了我国历史上一个不朽的传奇。1278年年底,xxx兵败被俘,自杀未果。次年正月,xxx被押解北上,船过xxx(今广东中山南珠江口附近),xxx首领逼迫xxx招降尚在厓山率军坚持抵抗的xxx元帅xxx世杰,xxx写下此诗答之,以明志节。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xxx。”首联从回顾自己的一生开始落笔。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年)xxx以进士第一名(就是状元)及第,后被起用,开始了救亡图存的艰辛历程,“辛苦”二字,表明了读书、为官生涯中的.种种的曲折、坎坷;接下来对句则写自己面临的残酷现实:虽经全力勤xxx,可如今抗元的力量还是越来越弱,已是“干戈寥落”。xxx为报朝廷知遇之恩,毁家纾难,辛苦辗转,浴血奋战,可最终还是无力回天。回想至此,诗人不由得感慨万端,下笔自然也就沉痛无比。

颔联还是分两个方面来写。出句写大xxx是“山河破碎”,正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恢复河山的希望已经越来越渺茫;对句则感慨自己的身世,恰如水上的浮萍,是浮是沉,全凭风雨作主。个人家国系于一身,诗人以暗喻的手法,生动再现了自己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的紧密关系,运笔形象传神,感情浓烈深沉。此诗完成后大约二十天,xxx就背着小皇帝跳海殉国;xxx被俘四年,一直坚拒投降,最终也英勇就义,xxx家兴亡就是个人xxx沉这一命题作了一个生动而悲壮的注脚。

颈联运用了诗歌不多见的名词自然成对的形式,象xxx用得这么自然、贴切、隽永的更是少之又少。据考证,惶恐滩,原名黄公滩,因水急滩险,也被人们讹传为“惶恐滩”。诗人有曾在这里转战、撤退的经历,在这里曾经xxx家命运“惶恐”过;如今诗人被俘路过xxx,大宋的命运较之以前更是不堪,“零丁”既是个人处境的真实感受,更是诗人为致力于恢复河山同志日渐减少而无力回天的浩叹。“惶恐滩”、“xxx”两个感情色彩如此浓烈的词语在诗人这里用得真是毫不费力,浑然天成,谓之“妙手偶得”也毫不为过。

前三联诗人追思往昔,感慨今日,既抒个人身世之悲,更发家国沦丧之痛。感激、艰辛、遗憾、痛心、伤感、愤怒……种种感情交织在一起。也就在这将个人与家国的悲情渲染到极致的时候,诗人突然笔锋一转,由低回转向激越,有悲凉转向慷慨,喊出了大义凛然的堂堂正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诗贵婉曲。一般情况下,诗人们总是想方设法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藏得深一些、再深一些。可为什么xxx在这里直抒胸臆仍然感人至深,甚至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呢?这固然是由于前三联铺垫得好,到此已是水到渠成、不得不发;笔者以为,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xxx自己的“浩然之气”,也就是xxx自己所说的“正气”xxx。“时穷节乃见,一一xxx”,当正气至大至刚之时,还何须什么“婉曲”之类!“在齐太史简,在晋xxx笔”,在xxx,这《过xxx》就是一曲大声大声镗鞳的正气之歌!原来,艺术的规律总是辩证的,教条主义在艺术的领域里没有市场。

xxx作品赏析 第6篇

xxx:过xxx

【原文】:

辛苦遭逢起一经,下戈寥落四xxx。

山河破碎风飘絮,xxx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xxx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此诗为xxx的代表作之一。宋祥兴元年(1278)冬,xxx在广东海丰兵败被俘,当时xxx元帅、_xxx弘范带兵追击在崖山的南宋皇帝xxx,强迫xxx随船前往。次年正月间,xxx弘范又逼xxx写信招降在崖山坚持_的南宋将领xxx世杰。xxx就在过xxx时写下这首诗给xxx弘范。

颔联承上而来,依旧从国家与个人两方面入手来抒发感慨:“山河破碎风飘絮,xxx沉雨打萍。”“山河破碎”是指当时的国家败亡的情形。此时宋xxx朝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了,xxxxxx,xxx,xxx世杰等人xxx的端宗赵昰于逃难中惊悸而死,xxxxxx的八岁的卫xxxxxx建行宫于崖山,各处流亡,居无定所,此处用山河破碎来形容这种局势,是再确切不过了。此时的xxx,壮志难酬,身陷敌手,如无根之萍,任凭xxx雨的吹打,更加上家破人亡,老母被俘,妻妾被囚,大儿丧亡,因此,以“身世沉浮”来概述自己一生的经历和此时的情景,也是极为确切的。而“风飘絮”和“雨打萍”,更形象贴切描绘了国家行将败亡时的情景以及对自己一生经历遭遇的形象饱含情感的概括。

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xxx里叹零丁”,这两句承接前意,继续概述自己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前句为追忆,后句描述眼前之情景。惶恐滩,原名叫黄公滩,在今江西万安县境内赣江中,惶恐滩是赣江十八滩之一,水流湍急,令人惊恐,也叫惶恐滩。xxx当年起兵时曾路过这里,后被元兵打败,撤到福建。无法挽大厦于将倾,这是一个仁人志士的最大的“惶恐”了。xxx,在今广东省珠江口外的崖山外面,现名伶丁洋,xxx兵败被俘,押送过此,这一句是写实。这两句今昔对比,跨越时空,高度概括,既叙事,又抒情,对仗极其工整,出语十分自然,且形象生动。若没有亲身经历、深沉的情感积淀,以及高超的艺术才华,是写不出如此精绝的对句来的。这一联是在前联概述的基础上,选择一生中感受最深的、最有典型意义的两件事来表现他的战斗经历和忠愤之心。从写作角度上来说,把地名和心理感受,把纪实与抒写特有的心情结合在一起,巧妙地运用语义双关,既表明地理形势的'险恶,又说明处境之孤危,是天造地设的巧对。

诗的前六句写国家和个人遭遇之悲惨,末联一笔宕开,思绪回到眼前,直抒胸臆,表白自己以何种的人生态度来面对如此的艰难因厄,进一步表露自己的爱国忠心和崇高气节。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明了xxx的爱国忠心和xxx义的崇高气节,出语斩截有力,xxx激烈,英气干云,精诚格物。至今读来,仍为之感奋不已,它鼓舞过无数仁人志士为正义、为理想、为事业而英勇献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遂成千古传诵不绝的名句。全诗的格调也由沉郁忧愁转为洒脱、豪放,显得豪情激荡,气贯长虹,风格刚烈。

在这首诗中,诗人把个人的遭遇和宋xxx朝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写自己的情怀、失败的境遇和南宋xxx朝无可挽回地趋于覆灭,写来不能不是悲凉、沉痛的;而报国忠心至死不渝的情怀又是慷慨壮烈的,二者的有机统一就构成了全诗抒情言志的沉郁悲壮风格。

xxx作品赏析 第7篇

即事:就眼前之事歌咏。

故人:古人,死者。

新知:新结交的知己。

丹心:指赤红炽热的心,一般以“碧血丹心”来形容xxx尽忠的人。

夙昔:指昔时,往日。

灵均:形容土地美好而平坦,含有“屈”字的意思。在这里指屈原。

三湘:指沅湘、潇湘、资湘(或蒸湘),合称“三湘”。也可以指湖南一带。

隔:间隔,距离。

辽海:泛指辽河流域以东至海地区。

xxx作品赏析 第8篇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说的真好!它出自于南宋著名的政治,文学家xxx之手。读来慷慨激昂,气势磅礴,但感情却悲痛壮丽,处境艰难孤苦。

寒窗苦读十四年,熟读经书,赴京赶考,通过了科举考试进入仕途。这是苦难遭遇的开始。在频繁的抗元斗争中,兵武器严重不足奋力_四年未停。国难当头,他奋不顾身,孤军奋战。

大xxx势危亡如风中柳絮,已经被战争变得支离破碎,自身的安危同样不定,像被暴雨击打的浮萍漂泊无垠,时起时沉。德佑元年xxx于江西起兵勤xxx,转战东南,抗击xxx,祥兴元年十月兵败被俘。

当年撤离时,惶恐滩头说惶恐,如今被俘,xxx里叹零丁。后来xxxxxx弘范一再强迫xxx招降海上坚持抵抗南宋的xxx世杰,xxx便将此诗出示给xxx弘范看,xxx自知无望,作罢。后xxx被押解大都,于元世十九年英勇就义。

古往今来,人生在世谁能躲过一死?xxx捐躯,留下赤诚忠心,永垂史册。

古往今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至今读来,依然那么的震撼我心。这首诗把全篇诗的爱国主义思想旗帜高高扬起,使全诗从悲痛的气氛中显示出鼓舞人心的力量。它所透射出的清明性,忠贞热情,照亮了历史前进的道路,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坚诚地,无私无憾的去身就千古。

人总是难免一死,为xxx国而死,xxx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这已成为中华诗史上千古不朽的名句。它一直在感召着古代的仁人志士为祖国为民族为正义事业而奋斗献身。

xxx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有的人死了,他的死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的确,一个人活着不应该无意义,在人生中必定要有辉煌,有精彩;若平平淡淡过一生,倒不如一死,像xxx一样xxx义,精忠报国,这是重于泰山的死。

xxx作品赏析 第9篇

夜坐xxx原文及简析

xxx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

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

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①夜坐 ,此诗写于起兵勤xxx之前。②蛩,蟋蟀。③逶迤,本是形容道路、山川、河流弯弯曲曲,连绵不绝,这里是遥遥无期的意思。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力挽狂澜,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全诗沉郁顿挫,颇有xxx风味。

前两联即景抒情,诗人描绘出一幅肃杀凄凉,而又有声有色的迷蒙秋雨图。淡烟笼罩着枫叶,细雨飘打着蓼花,成群的大雁寄宿于江边,凄切的蝉鸣回响在四壁,真是可画可诗。被迫罢官,退居文山的`诗人不禁慷慨悲歌,以抒发心中的郁闷和不平。

后半转入抒情,先化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以抒发遭打击的怨恨,再诉说壮志难酬的痛苦。尾联陡起,一扫沉郁悲凉,转为仰天浩歌,率直地发出“丈夫壮气须冲斗”式的呐喊。

逶迤:对蹉跎日月的无限感慨。

尾联:运用祖逖闻鸡起舞这一常典,很好地表达了立志报国,壮心不已的真实情感。

xxx作品赏析 第10篇

xxx《正气歌》赏析

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当此夏日,xxx然: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xxx朝,蒸沤历澜,时则为土气;乍晴暴热,风道四塞,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助长炎虐,时则为火气;仓腐寄顿,xxx人,时则为米气;骈肩杂遝,腥臊汗垢,时则为人气;或圊溷、或毁尸、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叠是数气,当之者鲜不为厉。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间,xxx二年矣,幸而无恙,是殆有养致然尔。然亦安知所xxx哉?xxx曰:「吾善xxx然之气。」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xxx。在齐太史简,在晋xxx笔。

在秦xxx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xxx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_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xxx。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xxx,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xxx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阴房阗鬼火,春院闭天黑。

xxx同一皂,鸡栖凤凰食。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疠自辟易。

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xxx,阴阳不能贼。xxxxxx,仰视浮云白。

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详解】

天地有正气。

诠曰:天地,谓宇宙间也。

正之为字,从一从止,止于一者,唯一xxx也。由唯一xxx,衍为:首长、主体、中心、本位、方整、原有、真实、确定、经常、永久、有法度、光明伟大诸义。

对于正而言者:

曰亚、曰次、曰少,则对首长xxx言之也。

曰副、曰从、曰左、曰襄,则对主体xxx言之也。

曰旁、曰偏、曰斜、曰侧,则对中心xxx言之也。

曰负、曰乏、曰反,则对本位主义言之也。

曰畸、曰零,则对方整xxx言之也。

曰伪、曰假,则对真实xxx言之也。

曰变、曰异,则对确定xxx言之也。

曰奇、曰间,则对经常xxx言之也。

曰续、曰余、曰别、曰附,则对原有xxx言之也。

曰特、曰殊,则对有法度xxx言之也。

曰邪、曰僻,则对光明伟大之言之也。

观正之一名,对之者有多方面,则其为唯一及引申诸义,可以见矣。

正气为唯一正大光明之气,辟易群邪者也,宇宙若无此气,则阴霾而不生,人间若无此气,则邪枉横行,鬼蜮xxx,乾坤或几乎息矣。故首著此句,为全歌之主旨。

杂然赋流形。

诠曰:杂然者,品物布列繁多之状,言正气在宇宙间峙立广大也,赋者,有所秉受而生之谓。流者,品类xxx,派系xxx,延衍xxx。故学谓之流,言其为有系统之传布也,历年谓之流年,言种岁时之迈进也。流形谓种种物则,各成系列。杂然赋流形者,谓种种物则,生于宇宙间,为广大之散布。以上两句为第一段,乃全歌之总冒。

下则为河岳。

诠曰:河岳者,总言山川也。山川经纬大地,对长天高穹言,故曰下也。山川之系列至多,地上之正气杂然赋流形者也。至若断港绝潢沙漠于淤之所,则非地上正气之流也。

上则为日星。

诠曰:日星者,总言天体诸曜也,对大地山川言之,故曰上也。天体诸曜之系列至多,大宇之正气杂然赋流形也。至若彗孛奔星之属,则非大宇正气之流也。

以上两句为第二段,言自然界之正气。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诠曰:此言人间之正气也,xxx曰:“我善xxx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xxx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也,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此论形容正气最为明确且最为详尽,xxx正气之歌,即根于此而作也。故于人间正气一段,首著xxx“浩然”之目,盖人之理性,所以异于其他生物者,惟在认定是非,xxx直枉,不以利害动,不以xxx改,义之所在,恒必由之,人类由此,则治安而能久;舍此不由,则危乱蜂起。不可终朝,如此善恶而途,朗列于吾人之前。贤圣有作,教人明于此理,择其善者而固执之;所谓道也,吾人愈明此理,则愈知固执于善,知此善之不可须臾离也。故造次之间,xxx之际,念念所系,跬步之行,无往而不守此,不以外物而套,不以生死利害而有所变,则道与义两者咸得,是乃一事,非有二也。人能长系此念,则义理积于胸臆,与道为徒,xxx大之气,仰则不愧于天,俯则不怍于人,所谓:“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如此者,其志,其气,直将充塞天地;语其光明正xxx之象,故曰“浩然”也。养此诰然之气之要领,即在“行慊于心”,慊者,无愧怍,充实安适之谓,凡人行事,问心而慊,则正气自生,毫不馁怯矣。如是积累,自有浩然气象,若行有不慊于心,则无由xxx与道;义之不集,其何以直养无害哉?是故必须明于义理,遵道而行,事事皆慊于心,集之以发为正气,非义袭而取之也。沛乎塞苍冥,即塞乎天地间xxx,文山学养,全由xxx得来,此歌之作谓为阐xxx之论可也。此两句示人类正气之纲领;为此后大段之总旨。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廷。

诠曰:皇字有初始高尚,大,美,君主诸义,xxx皇祖,乃始祖xxx;言皇天,乃高上xxx;言思皇多士,乃美xxx;不独谓帝者为皇也。皇路,犹言大路,谓世道之美木,君主之世,人臣颂君主之治,固亦言皇路耳。夷者,平也,清夷,犹言清平也,皇路当清夷,谓世道清明平治之盛兴时期也,当清明平治之世,贤者在位,正气得神,xxx于朝廷,xxx和洽于草莽,故曰:含和吐明廷。言祥和之气,吐自光明之朝廷,以洽于万方也。此两句,言正气在盛世,开物成务,化及群伦,以成治平。

时穷节乃见,——xxx。

诠曰:时穷,谓衰乱之世,大而邦家危急,小而寇贼内讧,正气不能发抒,则贤者孤守其道,蹈其患难,忘其身家,惟知义之所在,不夺其志焉,则节之谓矣。士生盛世,处于顺境,则节无由见;穷时,则生死利害当前,去取立判,故忠臣义士,必出于衰乱之时;其能回天拨乱者,固以勋业垂于宇宙;即不幸而功不能成,永为生民所效法,而一一载在史编,传之不朽。丹青者,文字图史之谓,布之方策,贻万世观者也。此两句,言正气在衰乱之世发为孤忠节义,永作世法也,以下举十二事为例:

在齐太史简。

诠曰:此节第一例也。xxx襄公之二十五年,即公元前548年,齐xxx弑君光,太史书曰:“xxx弑其君”,xxx杀之;其弟又书,xxx又杀之;其次弟又书,xxx又杀之;太史兄弟以书xxx弑而死者三人矣,其次弟仍书,xxx知正义之终不可磨灭,乃止不杀。齐国xxx有别居于南境曰南xxx者,闻太史迭为xxx所杀,xxx不伸,乃执简(古代史编之单页,削竹为之,大者曰策,小者曰简,亦或浑言之)入齐都,欲继言之,至都,则xxx已止不杀,其弑君之罪,已得书矣,乃还南境。太史兄弟,以生死争正义,固万世史官之模范,而南xxx特犯危难,欲与同殉,亦开野史稗官之典型矣。

在晋xxx笔。

诠曰:此第二例也。xxx宣公之二年,即公元前6,晋灵公欲杀xxx,盾奔齐,其从子赵穿乃攻灵公于桃园弑之,xxx犹未出境,闻之而返,亦不讨赵穿弑君之罪,太史xxx曰:“xxx弑其君”以示于朝,xxx曰“非我也,穿也”xxx曰:“子为正卿,亡不出境,反不讨贼,非子弑君而何?”xxx曰:“xxx,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xxx之直言,敢犯危难与齐太史无异;惟xxx能xxx,不似xxx之怙恶残贼正义耳。

在秦xxx良椎。

诠曰:此第三例也。xxx之十七年灭韩,后九年,六国皆灭,遂兼天下。又三年,而有xxxxxx良与壮士以铁椎行刺始皇于博浪沙中事,误中副车,良与壮士皆遁,始皇大怒,大索十日不得。又八年,而始皇死,又一年,xxx并起,xxx六国,又三年,而项羽灭秦,杀韩xxx成。良乃佐汉高以灭项羽,为汉开国勋臣,封留侯,盖再为韩复仇矣。其以一弱书生,行刺威加一世之xxx,事为xxx称,xxx报国仇之佳话,故特著之。

在汉苏武节。

诠曰:此第四例也。汉武帝时,遣xxx匈奴,匈奴欲武降,辱之,苦之,终不可得,xxx羊北海——今贝加尔湖——上。武持汉使者之节,凡十九年,节毛尽脱,至昭帝时始归。初,卫律、xxx皆以臣降匈奴,匈奴使劝武降,武不为动,陵乃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矣。”此事为使臣守节不谕之典型,故著之。

为严将军头。

诠曰:此第五例也。汉献帝建安十九年,xxx入蜀,欲取xxx而代之,璋将严颜曰:“蜀中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也。”然颜卒为降将;其行与言,实不相应,惟此言可采。

为嵇侍中血。

诠曰:此节六例也。晋惠帝时,八xxx称兵争攻,成都xxx颖之兵犯惠帝乘舆,杀侍中xxx于帝前,血溅帝衣,侍臣请涤之,帝曰:“此嵇侍中血,勿浣也。”此为护主之危,以身殉之之例,故著之。

为xxx睢阳齿。

诠曰:此第七例也。xxx天宝年,xxx、史思明,相继反于河北,僭称xxx,陷两京,唐室不绝如缕。其时,集平贼收京之勋者,有郭子仪、李光弼将帅,功未能成,以身殉国者,则以xxx巡、xxx为最显。此例举xxx巡,下例举xxx,皆安史之乱中之讨逆死节者也。

xxx巡与许远共守睢阳,捍蔽东南,使贼不得扰江淮,安史乱中,淮南竟无羔,巡等之功也。其事详载两《唐书》及《资治通鉴》,又庙祀所在多有,忠烈见于吟咏。千年以来,几于妇孺皆知矣,

为颜常山舌。

诠曰:此第八例也。xxx反于燕蓟,河北诸城望风而靡,常山太守xxx与平原太守真卿起兵讨贼,杲卿初为禄山所荐,至是伸大义讨之,兵败被执,不屈,贼割其舌,犹骂而死,此为忠于国家,不顾个人之例,故著之。真卿后亦为僭号楚帝之xxx所杀,年八十矣。兄弟忠烈,kūn@①耀史编。

或为辽东帽,清操励冰雪。

诠曰:此第九例也。东汉末年,海内大乱,xxx避地辽东,以清操自励,人皆化之,其衣冠为世则效,赤犹郭泰巾,见重于时也。宁少与华歆为友,后察歆急于xxx,遂割席分座,至是华歆果事曹操,助xxx篡汉而宁始终高节,千古称为完人,xxx不染污世之例,国家元气所寄也,故特著之。xxx事详《三国志·魏书》卷 11。

割席分座事见xxx《世说新语·德行第一》。郭泰事见《后汉书》卷98。

或为出师表,鬼_壮烈。

诠曰:此第十例也。汉室失驭,xxx中原,挟xxx,其子丕遂篡汉而号魏,孙策据江东,弟权继之,遂建吴国。惟xxx以汉宗室保有蜀益,乃汉室之绪余也。xxx生当是时,知xxx氏皆不利于汉,故高蹈不仕,其兄瑾事权,而亮未尝通名焉。及xxxxxx贤,三顾而后出,知备为汉胄,事之无害于道义也。故xxx出处之正,千古称之。xxx篡汉,备乃即帝位,以续汉统,是为昭烈皇帝。昭烈将崩,xxx禅于亮,亮尽心辅弼,先平_,使蜀无内忧;又东结好于吴,使xxxxxx;然后大举伐魏,申“讨贼”xxx,其出师之《表》,十二段,忠谠之忱,洋溢楮墨,使千载下读者,想见其为人,真谋国进谏之典型文字也。

又后出师表,文字激昂,不似前表之雍容恬密,论者或疑为后世依托非亮所作。然此文起句:“先主虑汉贼不两立,xxx业不偏安,故派臣以讨贼也”结句:“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逆睹也。”简单明了,说出义不与寇贼俱存,光复旧物,不可苛安,成败利钝,在所不顾,惟竭力致身以赴而已。数语昭垂天壤,大节炳然,最为万世之模范,千载下读之,志气振作,永以为保民兴国之矜式可也。故文山以“鬼_壮烈”赞之,谓其忠义之气,感格人神也。此为处颠危,谋匡复,振士气,正人心之明表,故特著之。

或为渡江楫,慷慨吞xxx。

诠曰:此十一例也。晋有贾后八xxx之乱,淮汉以北,沦为匈奴、羯、鲜卑、氐、羌割据角逐之场,史家称为“五胡之乱”。晋元帝偏安江左,竟不能恢复中原,而当时志士仁人,苦心戮力者:此则有xxx岖并阳之间,终以身殉;南则有祖逖进规河洛,亦xxx以没,xxx,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事虽不成,而激昂慷慨之气,流芳万世,足以长华夏之声威,殄寇贼之凶焰,此亦为振士气,正人心之显例,故著之。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诠曰:此第十二例也。xxx安史之乱后,降将悉为藩镇,甚窃帝号者,xxx与xxx@②也。xxx@②将称帝,招段秀实计议其事,秀实方罢黜家居,cǐ@② 意其必有憾于朝廷,从其僭乱也。而秀实忠贞无二,取笏击cǐ@②,cǐ@②头破血出,遂害秀实。此为惟正义是知,xxx自爱,不以显晦异志之例,故著之。如此,忠贞高亮之风,奋乎在世,则从乱_者之丑迹,可以扫尽矣。

以上十六句,xxx正十二事,以告天下后世。此十二事:在春秋时者二,在xxx西汉者各一,在东汉之季者二,在三国者一,在西晋东晋者各一,在唐时者三。成仁者五,xxx以没者二,xxx其志者三,以壮语清操传者各一,上下数千年,卓立特行奇节正气之概,略尽于此矣。文山低徊先正,时时以孔孟“成仁”“取义”为心,读其歌,不独见文山肝胆芬芳之美,亦犹列古来贤圣忠烈于一堂而瞻对之,此正气之歌,所以为中国大义代表作也。

是气所旁薄,凛冽万古存。

诠曰:旁薄者,广大、充塞、动荡xxx。庄子曰:“之人也,xxx也,将旁薄万物以为一”。言至人德洽两间,弥纶万物也。此词与昆仑并用。扬子《太玄》曰: “昆仑旁薄”西词皆双声叠韵之形容词也,惟昆仑为元气浑成之形容,旁薄则有动荡xxx,其为弥纶广大一也。旁薄或作旁魄,或作磅礴,犹昆仑之演为混沦、昆仑也。凛冽亦双声词,谓严肃威厉也。“是气所旁薄,凛冽万古存”者,言此正气塞乎天地之间,其所鼓荡,直与日月xxx,天地比寿,其严正之概,万世长新。xxx皆其明表,其人虽逝,其范照垂,永示吾人光明正大之度,自古及今,乃至后世,长存而未尝死也。

当其贯日月,死生安足论。

诠曰:此由上句演来,正气之旁薄,弥纶乎宇宙,故能贯日月。贯者,彻而@③之之谓,正气上冲斗牛,故有彻过日月之势也。吾人秉此正气,与大宇长宙为徒。老子曰:“死而不亡者寿”死也者,有生之常;虽寿至千百年,其终于死,一也。以视宇宙之无穷,则咄嗟瞬息犹xxx其微,直无物而已矣,惟死而不亡者,乃为寿耳。先正卓立特行,昭垂天壤,旁薄万古,与日月争光,则区区之生死,岂足计哉。即以文山而论,年未五十,即成仁士取义以去,就身命之生死言之,诚有夭凶之叹。然而浩然之气万古如新,则死而不亡,寿过彭祖万万矣。向使当时不能取义,不有成仁,亦不过苟活数十年,与草木同腐而已。岂xxx一往,与宇宙无穷哉。明xxx先生之遇害于清也,其从者随之号哭,先生曰:“忍一刻,即千古矣,何以哭为。”此与文山及xxx异代同符,皆知择死而不亡之寿,不以区区身命之生死为意者也。

此两句,言正气上贯日月,长存不亡,区区生死,曾不足计。xxx先生事详“明史”卷255《黄道周》传及《明儒学案》。

地维xxx。

诠曰:大地之方位,谓之维。地维谓蒸民万方之所居也。古言:“地有四维”,谓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象限,以艮、乾、巽、坤四卦当之,象限中分,则为矩交于中央之两斜轴,与矩交于中央经纬正轴,区方位为八。即斜轴两端之四隅与正轴两端之四正,为八方也。万方有道,蒸民X安,由地维奠定,无有祸乱。至若戎狄内侵,邦家危急,则生灵有涂炭之恸,虽有方位,xxx安居,虽有道路,xxx利行,地维虽具,与漫无经纬同矣。以志士仁人,当国家颠连之际,必抒其忠诚,以遏寇虐,正气所播,必能拨乱世,反xxx,然后万方蒸民,复得安堵,则地维复长,故曰xxx也。

天柱赖以尊。

诠曰:长天高迥,先民观思无报,以天柱拟之。近世经纬宇宙之科,六合、重玄,皆归度量,则天柱之言,已科学化矣。xxx、群生,蠢然罔觉,惟人类首出庶物,格于无穷;故为万物灵长,能发天地之奥,阐宇宙之玄者也。先民谓人为天地之心,诚以人类之生宇宙间始有灵觉也,故人类一失其道,由茫茫宇宙将沦为禽兽之天。人间正气不xxx,则圆颅方踵之群,虽复视息苟话,亦与禽兽草木同为榛榛pī@④pī@④之生而已。是故格宇宙,撑天壤之胜境,必待正气而始重,故曰: “天柱赖以尊”也。

此两句言:正气不伸,则天壤紊乱,必赖正气,然后地维有以立,天柱赖以尊。

三纲实系命,

诠曰:先民区人伦为五,而综之以三纲,谓君臣、父子、夫妇之际也。君臣者,治教之谓,其道通于上下,主从,统属,人群立事之必要秩序也;父子者,生生之绪,群生振古之天则,蒸民万世不易之天亲也;夫妇者,所以生生之道,xxx而世世进于善者也。是以我国古代圣贤以此三者为人伦之纲,以垂训于万世,邦家颠覆,则三者皆倾,生民之命危矣。故必伸正气,以守三纲,然后蒸民生命,始能奠系以衍于无穷,“三纲实系命”,言生民之命,系在三纲,而三纲之立,又非正气不能守,故正气为生民立命之要也。

此句承上两句面来,上言正气之关系天壤。此则切近言之,指出人群之伦纪纲领,非正气不能维系,非正气不能为生民立命也。xxx子有言:“为天地立心”上两句xxx也。“为生民立命”此句xxx也。

道义为之根。

诠曰:道义之说,发自xxx,已诠于“于人曰浩然”句下。正气所由养成,端在道义之守,正气之抒发,无非出于道义,故曰:“道义为之根”也。

此一句指出正气之本,出于道义,示天下后世必明于道义,而诚以行之,然后正气始能抒发,xxx群,率土、普天,咸归于善也。

自“是气所旁薄”至此,凡八句,为一段,极言正气之大经大本大用。

【鉴赏】

《正气歌》为南宋名臣xxx所作。宋末帝xxx兴元年(1278年),xxx在广东海丰兵败被俘。次年被押解至元大都(今北京)。xxx在狱中三年,受尽各种威逼利诱,但始终坚贞不屈。1281年夏,在湿热、腐臭的牢房中,xxx写下了与《过xxx》一样名垂千古的《正气歌》。他在自序中说道:

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当此夏日,xxx然: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xxx朝,蒸沤历澜,时则为土气;乍晴暴热,风道四塞,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助长炎虐,时则为火气;仓腐寄顿,xxx人,时则为米气;骈肩杂沓,腥臊汗垢,时则为人气;或圊溷、或毁尸、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叠是数气,当之者鲜不为厉。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间,xxx二年矣,幸而无恙,是殆有养致然尔。然亦安知所xxx哉?xxx曰:「吾善xxx然之气。」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该诗慷慨激昂,充分表现了xxx的坚贞不屈的爱国情操。1283年1月9日,在拒绝了元世祖最后一次利诱之后,xxx在刑场xxx拜祭,从容就义。其绝命辞写道:“孔曰成仁,xxx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在今日的xxx祠(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xxx原关押之地)前院东墙上,嵌有诗碑,就镌刻着xxx当年在这里写作的《正气歌》。后殿庭中,有一株xxx方倾斜近45度角的.古老枣树,就是相传代表xxx“不指南方不肯休”不屈精神的“指南树”。

抗元英雄xxx的《正气歌》系写作于北京(元大都),鲜为人知的xxx祠在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是抗元英雄xxx曾被元朝关押三年的地方。xxx祠现有前后两进院落,前院东墙上嵌有诗碑,镌刻着xxx当年在这里写作的著名诗篇《正气歌》;后殿庭中,有一株xxx方倾斜近45度角的古老枣树,就是相传代表xxx“不指南方不肯休”不屈精神的“指南树”。

21岁考中状元,主战拒降,屡遭排斥xxx,南宋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人,1236年生于诗书之家,1256年21岁时赴南xxx都临安府(今浙江省杭州市)应试,得中状元。1259年,xxx为父守孝三年期满,正式步入仕途时,南xxx面临蒙古大军南下入侵的危急局面。忧心如焚的xxx上书朝廷,揭露奸臣误国劣迹,并提议“建立方镇、各守一方”,即军事防御按地段承包责任制,但是“书奏、不报”,不被理睬。xxx国的xxx宦海沉浮20年,始终遭压制、排斥。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1271年,忽必烈建立大元帝国。1274年,忽必烈派丞相伯颜率军20万再次侵宋。xxx然有兵70xxx,但主幼臣奸,一触即溃。xxx捐出家产,筹饷募集民兵5万进京勤xxx,反被奸臣阻挠,解除兵权。

1276年阴历正月十八日,xxx军进抵距临安只有30里的皋亭山,右丞相xxx宜中畏敌逃遁。正月十九日,朝廷临危授命临安知府xxx为右丞相,前往皋亭山议降。掌权的太皇太后xxx授意如能谈成,可以让小皇帝向忽必烈称侄子,实在不行,称孙子也答应。正月二十日,xxx面见伯颜,说自己只议和,不议降,并要求xxx先撤兵,后谈判。伯颜大怒,扣押了xxx。正月二十一日,xxx率南宋君臣举国投降。

1276年阴历二月初九日,誓死不降的xxx被xxx押解出发前往大都(今北京)。中途在镇江停留时,xxx与同伴共12人于二月二十九日夜设计逃脱,历尽艰险经仪征、扬州、通州(今南通)乘船回归南宋故土。在长江口绕道先北后南迂回航行时,xxx在船上写下了赤诚感人的诗篇《扬子江》:“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经过两个多月的奔波,xxx终于回到浙江温州。此后,不肯降元的官员们xxx已经降元的南xxx的幼弟为帝,建立了苟延残喘的小朝廷。南宋故土一度只靠xxx率军独撑残局,终于寡不敌众,于1279年阴历十二月二十日在广东海丰的五坡岭兵败,再次被俘。

xxx押着xxx,走海路经珠江口外的xxx,去进攻南xxx廷最后的基地崖山(今广东省新会县海域)。xxx在敌船中写下了《过xxx》,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即出自此诗。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1279年阴历十月初一日,xxx被押送抵达大都,安置在馆驿。元世祖忽必烈很赞赏xxx的才干,他派已降的南xxx及多批降臣前来劝诱,xxx不为所动,严词拒绝,后于十月初五日被关进兵马司牢房(在今府学胡同)。

xxx在关押三年期间,书写了几百篇诗词文章,以抒发爱国之情。1281年夏季,在暑气、腐气、秽气等七气的熏蒸中,xxx慷慨挥毫,在牢中写就了千古流传、掷地有声的铿锵之作《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唯有一腔忠烈气,碧空常共暮云愁1283年初,元朝侦知有人联络数千人,要起兵反元,营救xxx。1月8日,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提审,作最后的劝降,并许诺授予丞相官职。xxx告诉忽必烈:“一死之外,无可为者。”

1283年1月9日,xxx在大都柴市(今北京交道口南大街)被杀害,终年48岁。xxx在刑场写下了绝笔诗,其最后四句是,“天荒地老英雄丧,国破家亡事业休。唯有一腔忠烈气,碧空常共暮云愁。”

xxx作品赏析 第11篇

“养气”之说原于xxx。他所说的“气”,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性的正气。“气”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范畴。在宋代理学中,更是一个基本的概念。xxx载便以“气”作为宇宙的本体,主xxx“气一元论”。xxx以“理”为世界本原,但又强调“气”化育万物的作用,在他看来,气是理与万物的媒介。xxx在这首五言古诗中关于正气的.铺写,与上述思想有一定关系。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从“天地有正气”到“一一xxx”为第一部分。这部分是对浩然之气的热情礼赞。“正气”与天地并生,与宇宙同在,诗人首先写出“正气”的这种伟大性质,使“正气”的描写,有了一种充塞乎天地之间的崇高美。天地万物,均受“正气”之禀赋。下至大地山河,上至日月星辰,都是气的化育生成。下面诗人将笔一转,便将“正气”转到人的身上,人的浩然正气,充塞于苍冥,可见正气的力量。“皇路”二句,写清平之时,禀受正气之人雍容和雅,为朝廷的清明政治尽力。这两句不是重心所在,而是下面的陪衬。下面,诗人笔锋又转,写在危难之际,禀受正气之人便表现出了凛凛气节,他们为了正义而不避祸难,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业绩彪炳于青史。“一一xxx”,又是第一部分到第二部分之间的过渡之笔,显的十分自然。

从“在齐太史简”到“道义为之根”为第二部分。在这部分里,诗人历数了史册上十二位忠臣义士的壮烈之举,来写浩然正气的体现。诗人连用四个“在”字,形成了一连串的排比句式,显得气势极为充沛。正因为“正气”的赋予,才有了这些志士的壮举。诗人为避免单调,将“为严将军头”等四句换成了“为”字的排比句。之后,诗人稍作舒缓,以“或为”为排比句,每两句写一人。诗人通过以上三组排比句,歌颂了中华历史上十二位忠臣义士的壮烈之举。这其中,有的是不畏权奸、秉笔直书的史官;有的是誓在驱敌的将相;有的是面对强敌,宁死不屈的义士,他们有共同之处就是忠烈。辨证来看,“忠”是要作具体分析的,但这些人物的“烈”却是极为感人的。“是气所磅礴”到“道义为之根”,由上述人物的忠勇壮烈,概括“正气”。“正气”所钟,可以不论生死。“地维”、“天柱”,实际是说封建xxx朝的社稷得以保持的精神支柱。“三纲”句,有封建伦理道德的内容,“道义”也是如此。就是说,“正气“是以封建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作为基础的。“正气“作为激励爱国志士的精神力量,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业绩,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它的封建伦理性质也应该指出。

从“嗟余遘阳九”到“古道照颜色”为第三部分。前面是说正义赋予历史上那些忠义之士以忠烈之绩,从“嗟余”开始则转向诗人自己。“遘阳九”是说自己遭逢恶运,“隶也”句是说自己对国家危亡也无力回天。“楚囚”两句,一方面写自己被押到北方囚禁,另一方面,借楚囚南冠的典故,表达自己忠于宋室、矢志xxx的心情。用xxx恰当贴切,在叙述中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怀。“鼎镬”两句,抒写诗人视死如归的壮烈之志。“阴房”六句,写环境的幽暗恶浊。“如此”两句,则是写自己正气在胸,百沴辟易的情形。“哀哉”六句,说自己耿耿丹心、浩浩正气是抵御“百沴”的法宝,任何邪恶之气,都不能使自己受到戕害。“哲人”四句,是全诗的结语,揭示出作歌的主旨。先哲已逝,但正气赋予他们的壮烈事迹,在史册上永远是炳炳烺烺,千古不灭。诗人从这些忠烈之士身上,得到正气的沾濡。古来忠臣义士的烈举,是诗人乐于学习的典范。“风檐”两句,显得十分从容不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