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游子吟》原文赏析(推荐4篇)

《游子吟》原文赏析(推荐4篇)

时间:2023-11-27 11:06:34 古诗文

《游子吟》原文赏析 第1篇

【年代】:

孟郊——《游子吟》

【内容】: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人。进士出身,曾任溧阳尉、协律郎等职。他一生困顿,诗多不*之鸣,用字追求“瘦”、“硬”。有《孟东野集》。

【注释】:

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赏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游子吟》原文赏析 第2篇

【诗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出处】唐·孟郊《游子吟》。

【意思】(儿子)临走时(母亲)还一针紧挨一针地 缝着棉衣,心里总担心儿子迟迟不能回家。后用来表达母亲对儿女 的深爱和盼望儿女早日**归来的心情。

【赏析】慈祥的母亲 不顾年老眼花,仍然手拿针线,为儿缝衣。密密地缝呀缝,生怕儿子迟 迟不回,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结结实实。反复缝衣这一日常生活的细 节,把母亲对子女的抚爱之情,感人至深地抒写出来。语言朴实、自然, 亲切感人。慈母的一片笃厚深情催人泪下。

【全诗】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全诗鉴赏】

孟郊诗多抒写穷愁,用字造句力避*庸浅率,而就生新瘦硬,故苏轼谓之“郊寒岛瘦”。所谓寒、瘦,在内容上指言贫叫苦,在艺术上则指苦吟和一种清峭的意境美。方牧素描孟郊:“冷露滴破残梦,峭风梳篦寒骨;暮年登第,一生才说几句痛快话”,可谓得之。

《游子吟》是孟郊享誉千古之作。在**的民意测验中,此诗高居最知名十佳唐诗的榜首。关键在于诗人抓住了母爱与孝道,在**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的题材,而表现得深入浅出。诗作于贞元十六年(800)溧水县尉任上,自注云:“迎母溧上作”。

前四句摄取生活中一个常见的情景,慈母为游子准备行装,在临行前夕、在灯下缝缝补补。这幅图画表现的是贫寒之家,儿子出门不能盛其服玩车马之饰,然而母爱是“论心不论迹”的。从“临行密密缝”这个场面所流露的质朴无华的人性美,足以使任何“金缕衣”失去光辉。

在母亲眼中,孩子永远是孩子,因此对他的出门远游,不免有一千个不放心,因此是希望他能够早些回来的,这是“意恐迟迟归”的一层含义;而另一方面,母亲又本能地深知,孩子大了,必须经风雨、见世界,所以决不会把他拴牢在自己身边,所以这才缝下密密的针脚,怕不经穿的,这是“意恐迟迟归”的又一层含义(即“密密缝”的理由)。

最后两句是针对迎母溧上这件事而言的,谋到一官半职,就象李逵那样忘不了老母,这片孝心当然感人。而诗人进一步认识到,孝心与母爱还是有区别的,它是出于一种自觉的报恩意识,而母爱却是自发的无条件的,与春风和阳光一样不求回报的。尽管《小草》歌词说“春风呀春风把我吹绿,阳光呀阳光把我照耀”,古人仍有“草不谢荣于春风”(李白)之说。所以诗经《小雅·蓼莪》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此诗结尾也是一样的意思,但安排在一个形象感人的典型场面之后,又出以比兴,当然也就更易引起共鸣。

《游子吟》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扩展9)

——《游子吟》原文注解及赏析汇总1篇

《游子吟》原文赏析 第3篇

游子吟里的慈母,把自己的爱心与期盼,完全溶入一针一线 裏,让人读了好似一股暖流通过心底.我们只要体会出这番 意境,把感恩的心付诸行动,就不枉费诗人的一番苦心了。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赏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 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 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 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 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 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孟郊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游子吟》原文赏析 第4篇

原文: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译文

七弦琴弹奏的声音清冽,曲调悠扬起伏,琴声凄清好似风入松林。

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

注释

泠(líng)泠:形容清凉、清淡,也形容声音清越。丝:一作“弦”。

松风: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凄凉。琴曲中有《风入松》的调名。

古调:古时的曲调。

赏析:

从弹古调而引起对时俗的感慨。既叹知音稀少,又感*生失意是因为不合时宜,和前面秦韬玉的“谁爱风流离格调”有相似感。

诗题一作“弹琴”,《刘随州集》为“听弹琴”。从诗中“静听”二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琴是我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由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幽清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