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季札挂剑原文翻译(推荐17篇)

季札挂剑原文翻译(推荐17篇)

时间:2023-11-18 08:02:04 古诗文

季札挂剑原文翻译 第1篇

《季札挂剑》原文: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带宝剑以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之。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使于晋,顾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之;吾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虽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遂脱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季札挂剑》翻译:

延陵季子要到西边去访问晋国,佩带宝剑拜访了徐国国君。徐国国君观赏季子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脸色透露出想要宝剑的意思。延陵季子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国国君,但是他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季子出使在晋国,总想念着回来,可是徐君却已经死在楚国。于是,季子解下宝剑送给继位的徐国国君。随从人员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宝物,不是用来作赠礼的。”延陵季子说:“我不是赠给他的。前些日子我经过这里,徐国国君观赏我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是他的脸色透露出想要这把宝剑的表情;我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献给他。虽是这样,在我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如今他死了,就不再把宝剑进献给他,这是欺骗我自己的良心。因为爱惜宝剑而违背自己的良心,正直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于是解下宝剑送给了继位的徐国国君。继位的徐国国君说:“先君没有留下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于是,季子把宝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上就走了。徐国人赞美延陵季子,歌唱他说:“延陵季子啊!他不忘老朋友。解下千金剑啊!挂在了国君之墓。”

季礼人生经历:

季札是周朝吴国人,因受封于延陵一代,又称「延陵季子」。他的祖先是周朝的泰伯,曾经被孔子赞美为「至德」之人。泰伯本是周朝王位继承人,但父亲太王,有意传位给幼子季历以及孙子昌。于是泰伯就主动把王位让了出来,自己则以采药为名,逃到荒芜的荆蛮之地,建立了吴国。

数代后,寿梦继承了吴国王位。他的四个儿子当中,以四子季札最有德行,所以寿梦一直有意要传位给他。季札的兄长也都特别疼爱他,认为季札的德行才干,最足以继承王位,所以都争相拥戴他即位。但是季札不肯受位,坚持把王位让给哥哥。

哥哥诸樊觉得自己的德能,远在季札之下,一心想把持国的重任托付给他,但被季札婉言谢绝了。他说:曹国之人想拥立贤能的子臧为国君,来取代无德的曹王,但被子臧所拒绝。为了坚守臣民应有的忠义,并打消国人拥立的念头,子臧离开曹国,奔走到了宋,使曹国的君主,仍然得以在位**。子臧谦恭无争的美德,被人们赞美为能守节的盛德之人。前贤的殷鉴历历在心,国君的尊位,哪里是我季札所希求的呢?虽然我无德,但祈求追比贤圣,则是念念在心啊。

季札的厚德感动了吴国之人,他们如同众星拱月般,一心想要拥戴季札为王。不得已之下,季札退隐于山水之间,成日躬耕劳作,以表明他坚定的志节,才彻底打消了吴人的这个念头。

有一次,吴国派遣季札出使鲁国。到了鲁国,季札听到了蔚为大观的周乐。季札以深密的感受力和卓绝的见识,透析了礼乐之教的深远蕴涵,以及周朝的盛衰之势,语惊四座,使众人为之侧目。听到《唐》,他听出了思接千载的陶唐氏遗风,听到《大雅》,他在乐曲深广的气魄里,听到了文王之德。当《魏》歌四起,那「大而宽,俭而易」的盟主之志,辉映着以德辅行的文德之教。一直到《招箾》舞起的时候,季札惊叹道:这是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至德乐章,就如同苍天无不覆盖,大地无不承载。就算是盛德之至,也是无以复加了。

季札出使郑国之时,见到了子产。他们一见如故,就好像是多年的知心之交。季札对时局有着异常明晰的`洞察力,临别前,他****地对子产说:郑国的国君无德,在位不会很久,将来国主的王位,一定会传到你的手中。你统理郑国的时候,务必要谨慎,务必以礼来持国。否则郑国很难避免败亡的命运。言之谆谆。当子产目送季札远去时,仍然觉得音犹在耳,心里不禁万分怅惘。

吴王诸樊一直到过世之前,都还念念不忘弟弟季札。他留下遗训,让后人将王位依次传给几位弟弟,这样最终就能传到幼弟季札的手里,以满**寿梦生前的遗愿。继位的吴王夷昧临终前,要把王位传给季札,但被季札再一次拒绝了。为了表明自己坚定的决心,他再度归隐而去。

季札挂剑原文翻译 第2篇

1 季札挂剑的故事

春秋后期,吴国的四公子季札为人十分重义气,对功名财富看得很淡,因此在吴国很有贤名。吴王寿梦曾经想立他为**,但季札怎么也不肯接受,并且尽心尽力地辅助兄长樊诸治理国家,受到了大臣们和百姓们的爱戴。

公元前544年,季札奉命出使鲁、齐、卫、晋等国。途中经过徐国,徐国君主十分好客,他久仰季札的大名,就挽留他住了几天,天天设宴款待,并且让**和大臣们出席作陪。

季札文武双全,剑术精湛。席上,徐君乘兴请他一显身手。季札推辞不过,走下殿来。只见他的剑刚出鞘,满殿银光四射。徐君看得眼睛也直了,连连称赞:“好剑!好剑!”

舞罢剑后,季札回到座上。徐国的大臣们纷纷交口称赞,上前敬酒。这时,徐君已经深深地喜欢**这把好剑,眼光不住地瞟向它,但想到自己和季札不过是初次见面,不好意思开口。

季札早已看出了徐君的心思,只是由于自己出使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因此不能把这把标志着使者身份的宝剑送人。他决定等自己的使命完成后,回来经过徐国时,再将这件吴国的国宝送给徐君。

离开徐国后,季札风尘仆仆地访问了各国。当他重新回到徐国时,突然传来了一个噩耗:徐君在不久前出访楚国时,在路上不幸暴病而亡。

季札听后非常震惊,他深深地自责,当初为什么没有立即把宝剑赠给徐君,以致留下了无法弥补的缺憾。经过慎重的考虑,季札马上命令驾车前往王宫,准备把宝剑送给徐国的新君。

随从的**劝季札说:“季子,这是吴国的国宝,送人恐有不便吧?”

季札说:“当时,徐君想要这把剑的时候,我在心里已经答应他了,只是因为使命没有完成,不便将宝剑送给他。现在徐君去世,我就心生反悔,这不是一个正直的人所应该做的!”

季札见到徐国的新君,对新君说明了来意后。准备呈上宝剑。新君连忙辞谢说:

“先君并未留下遗命,寡人不敢接受这样贵重的礼物。”

季札没有办法,只好来到徐君的墓地,把宝剑挂在墓旁的树上。徐国的百姓知道季札的.这一举动后,对他恪守信用的美德都赞不绝口。

后来,“季札挂剑”这一典故,用来表示对亡友的吊唁、追怀;或用来形容恪守信义。

2 季札挂剑的故事点评

故事里的季札守信用,答应别人的事情就一定会做到,即便徐君已经死了,他仍然遵守承诺,把自己的剑送给他。季札挂剑的故事,也许最能表达**古人对于友情及诚信的理解。如今在徐州云龙山西坡杏花村内,徐君墓、挂剑台、石坊矗立,横额上镌刻着“季子挂剑台”五个大字。拾级而上,登临高台,在徐君墓冢旁筑有碑亭,铭刻着挂剑故事的原委。景墙两侧镶嵌着题刻:“挂剑酬心,践信泉台。”挂剑台作为诚信的象征,是一座友情与仁义的丰碑,表明了古人对情、对意、对诚实、对诚信的一种珍视。

季札挂剑原文翻译 第3篇

吴子使札来聘

先秦:公羊高

吴无君,无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贤季子也。何贤乎季子?让国也。其让国奈何?谒也,馀祭也,夷昧也,与季子同母者四。季子弱而才,兄弟皆爱之,同欲立之以为君。谒曰:“今若是迮而与季子国,季子犹不受也。请无与子而与弟,弟兄迭为君,而致国乎季子。”皆曰诺。故诸为君者皆轻死为勇,饮食必祝,曰:“天苟有吴国,尚速有悔于予身。”故谒也死,馀祭也立。馀祭也死,夷昧也立。夷昧也死,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季子使而亡焉。僚者长庶也,即之。季之使而反,至而君之尔。阖庐曰:“先君之所以不与子国,而与弟者,凡为季子故也。将从先君之命与,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如不从先君之命与子,我宜当立者也。僚恶得为君?”于是使专诸刺僚,而致国乎季子。季子不受,曰:“尔杀吾君,吾受尔国,是吾与尔为篡也。尔杀吾兄,吾又杀尔,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已也。”去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国。故君子以其不受为义,以其不杀为仁,贤季子。则吴何以有君,有大夫?以季子为臣,则宜有君者也。札者何?吴季子之名也。春秋贤者不名,此何以名?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季子者,所贤也,曷为不足乎季子?许人臣者必使臣,许人子者必使子也。

译文

“吴子派札来(鲁国)访问。”

吴国本无所谓国君,无所谓大夫,这则记载为什么承认它有国君,有大夫呢?为了表明季子的贤啊。季子贤在哪里呢?辞让国君的位置啊。他辞让君位是怎么一回事呢?谒、馀祭、夷昧跟季子是一母所生的四兄弟,季子年幼而有才干,兄长们都爱他,一起想立他做国君。谒说:“现在如果就这样仓促地把君位给他,季子还是不接受的。我愿不传位给儿子而传位给弟弟,由弟弟依次接替哥哥做国君,最后把君位传给季子。”馀祭、夷昧都说行。所以几个哥哥在位时都勇敢不怕死,每次就餐必定祈祷,说:“上天如果让吴国存在下去,就保祐我们早点遭难吧。”所以谒死了,馀祭做国君。馀祭死了,夷昧做国君。夷昧死了,国君的位置应当属于季子了。季子出使在外,僚是寿梦的庶长子,就即位了。季子出访回国,一到就把僚当作国君。阖闾说:“先君所以不传位给儿子,而传位给弟弟,都是为了季子的缘故。要是遵照先君的遗嘱呢,那么国君应该季子来做;要是不照先君的遗嘱呢,那么我该是国君。僚怎么能做国君呢?”于是派专诸刺杀僚,而把国家交给季子。季子不接受,说:“你杀了我的国君,我受了你给予的君位,这样我变成跟你一起篡位了。你杀了我哥哥,我又杀你,这样父子兄弟相残杀,一辈子没完没了了。”就离开国都到了延陵,终身不入吴国宫廷。所以君子以他的不受君位为义,以他的反对互相残杀为仁,称许季子的贤德。

那么吴国为什么有国君,有大夫呢?既承认季子是臣,就应该有君啊。札是什么呢?吴季子的名啊。《春秋》对贤者不直称其名,这则记载为什么称名呢?认可夷狄,不能只凭一事一物就认为够条件了。季子是被认为贤的,为什么季子还不够条件呢?认可做人臣子的,一定要使他像个臣子;认可做人儿子的,一定要使他像个儿子。(言外之意是:季子是夷狄之邦的臣子,是夷狄之王的儿子,就要在用语遣词上显示出这一点来。这就是所谓“《春秋》笔法”。)

注释

(1)“吴子使札来聘”:这句话是该文引用的《春秋》里的`句子。

聘:古代诸侯国之间派使者相问的一种礼节。使者**国君,他的身分应是卿;“小聘”则派大夫。

(2)贤:用作以动词。

季子:公子札是吴王寿梦的小儿子,古以伯、仲、叔、季排行,因此以“季子”为字。《史记》称他“季札”。

(3)让国:辞让国君之位。据《史记·吴世家》记载,寿梦生前就想立季札,季札力辞,才立长子诸樊(即谒)。寿梦死后,诸樊又让位季札,季札弃其室而耕,乃止。

(4)谒:寿梦长子,一作“遏”,号诸樊。《春秋》经写作“吴子遏”,《左传》、《史记》称“诸樊”。

(5)馀祭:寿梦次子,《左传》记其名一作“戴吴”,马王堆三号墓出土帛书《春秋事语》作“余蔡”。

(6)夷昧:寿梦三子。《左传》作“夷末”,《史记》作“馀昧”。

(7)迮(zé,又读zuò):仓促。

(8)尚:佑助。

悔:咎,灾祸,这里指亡故。

(9)谒也死:谒在位十三年,前548年(鲁襄公****)在伐楚战争中,中冷箭死于巢(今安徽巢县)。

(10)馀祭也死:馀祭在位四年(《史记》误作十七年),前544年(鲁襄公二十九年)在视察战船时被看守战船的越国俘虏行刺身亡。

(11)夷昧也死:夷昧在位十七年(《史记》误作四年),前527年(鲁昭公十五年)卒。

(12)使而亡:出使在外。《史记·吴世家》所记与此不同:“王馀眛卒,季札让,逃去。”认为季札是为让位而逃走的。

(13)僚:《公羊传》这里说他是“长庶”,即吴王寿梦妾所生的长子,季札的异母兄。《史记·吴世家》则说他是“王馀眛之子”。以《公羊传》为是。

(14)阖庐(lǘ):公子光即吴王位后的号,《史记》说他是诸樊之子,《世本》说他是夷昧之子。

(15)专诸:伍子胥为公子光找到的勇士,前515年(吴王僚十三年)四月,公子光请王僚喝酒,使专诸藏匕首于炙鱼之中,进食时取出匕首刺王僚胸而杀之。

(16)致国乎季子:把王位给季札。《史记·吴世家》谓阖庐刺杀王僚后即承吴王位,无让国于季札之意。

(17)延陵:春秋吴邑,今江苏常州。季札食邑于此,所以又号“延陵季子”。

(18)不名:不直称名。古人生三月取名,年二十行冠礼,另取字。对人表示尊敬,就称其字而不称名。

(19)不一而足:不因为一事一物就认为够条件了。与今义不同。

赏析

前544年(鲁襄公二十九年),吴国派公子札访问鲁国,《左传》对经过情形有详细记载。当时的吴王馀祭是公子札的二哥。吴国在公子札的父亲寿梦就位时(前585年)就已称王。但中原诸国还是视吴国为蛮夷之邦,《春秋》记事称之为“吴子”,“子”的爵位在公、侯、伯之下,所以实际上是贬称。而《公羊传》出于“诸夏”的民族偏见和地域偏见,甚至否认吴国“有君、有大夫”,对《春秋》记事用语理解为抬高了吴国的地位。

这篇文章是《春秋公羊传》解释《春秋》为什么用“吴子”肯定吴国“有君”,用“聘”肯定吴国“有大夫”的。全文层层设问,步步深入,以事实说明公子札的贤、仁、深明大义,正是他使吴国在诸夏心目中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吴季子挂剑墓树的阅读答案实用1篇

季札挂剑原文翻译 第4篇

【原文】

吴季子挂剑墓树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①,带宝剑以过徐君②。徐君观剑,不言而心欲之。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反,则徐君死,于是脱剑致之嗣君③,不受。【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④

【注】①延陵:今江苏常州市。季子:春秋吴国的公子季里礼。西聘晋:出使**晋国。②过徐君:拜访徐国的君主。③嗣君:徐君的儿子,继位为徐国国君。嗣,继承。④带:佩挂。

【问题】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徐君【观】剑( )

(2)然其心【许】之矣( )

13.对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季子拿剑挂在徐君墓那棵树上就离开了。

B、季子拿剑献在徐君墓前的树上就离开了。

C、季子就把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离开了。

D、季子就把剑带到徐君墓前的树上离开了。

14.徐君见到宝剑很想要,季子暂不给他是因为【 】。(用原文句子回答)(2分)

15.这个故事说明了季子是一个【 】的人,具体表现在【 】。(用自己的话概括)(4分)

【参***】

12.(4分)(1)观赏(看)

(2分)(2)答应(应允,许诺)(2分)

13.(2分)C

14.(2分)季子为有上国之使

15.(4分)讲诚信(讲信用,诚信)

心里答应过给徐君宝剑,出使归来后兑现了承诺

——季扎挂剑成语典故优选【一】份

季札挂剑原文翻译 第5篇

《乞出师札子》原文

臣伏自国家变故以来,起于白屋,实怀捐躯报国、雪复雠耻之心,幸凭社稷威灵,前后粗立薄效。而陛下录臣微劳,擢自布衣,曾未十年,官至太尉,品秩比三公,恩数视二府,又增重使名,宣抚诸路。臣一介贱微,宠荣超躐,有逾涯分;今者又蒙益臣军马,使济恢图。臣实何人,误辱神圣之知如此,敢不昼度夜思,以图报称。

臣揣敌情,所以立刘豫于河南,而付之齐、秦之地,盖欲荼毒中原生灵,以**而攻**。粘罕因得休兵养马,观衅乘隙,包藏不浅。臣不及此时禀陛下睿算妙略,以伐其谋,使刘豫父子隔绝,五路叛将还归,两河故地渐复,则金贼诡计日生,它时浸益难图。

然臣愚欲望陛下假臣日月,勿复拘臣淹速,使敌莫测臣举措。万一得便可入,则提兵直趋京、洛,据河阳、陕府、潼关,以号召五路叛将,则刘豫必舍汴都,而走河北,京畿、陕右可以尽复。至于京东诸郡,陛下付之韩世忠、张俊,亦可便下。臣然后分兵濬、滑,经略两河,刘豫父子断可成擒。如此则大辽有可立之形,金贼有破灭之理,四夷可以平定,为陛下社稷长久无穷之计,实在此举。

假令汝、颍、陈、蔡坚壁清野,商於、虢略分屯要害,进或无粮可因,攻或难于馈运,臣须敛兵,还保上流。贼定追袭而南,臣俟其来,当率诸将或锉其锐,或待其疲。贼利速战,不得所欲,势必复还。臣当设伏,邀其归路,小入必小胜,大入则大胜,然后徐谋再举。设若贼见上流进兵,并力来侵淮上,或分兵攻犯四川,臣即长驱,捣其巢穴。贼困于奔命,势穷力殚,纵今年未尽平殄,来岁必得所欲。亦不过三二年间,可以尽复故地。陛下还归旧京,或进都襄阳、关中,唯陛下所择也。

臣闻兴师十万,日费千金,邦内骚动七十万家,此岂细事。然古者命将出师,民不再役,粮不再籍,盖虑周而用足也。今臣部曲远在上流,去朝廷数千里,平时每有粮食不足之忧。是以去秋臣兵深入陕、洛,而在寨卒伍有饥饿闪走,故臣急还,不遂前功。致使贼地陷伪忠义之人旋被**,皆臣之罪。今日唯赖陛下戒敕有司,广为储备,俾臣得一意静虑,不为兵食乱其方寸,则谋定计审,仰遵陛下成算,必能济此大事也。

异时迎还****、宁德皇后梓宫,奉邀天眷归国,使宗庙再安,万姓同欢,陛下高枕无北顾忧,臣之志愿毕矣。然后乞身还田里,此臣夙昔所自许者。伏惟陛下恕臣狂易,臣无任战汗。取进止。

三月十一日,起复太尉、武胜定**节度使、湖**西路宣抚使、兼营田大使臣岳飞札子。

《乞出师札子》翻译/译文

下臣自从靖康年间宋室巨变后,本出身于平民,追随陛下您的**,真心怀有为国家舍弃生命、洗雪国仇与耻辱的壮心。有幸依靠宋室神灵的庇佑,先后为国家做了一些微薄的效劳。然而陛下记下了臣的微薄功劳,从布衣百姓提拔任用臣,居然在不到十年时间内,将臣的官职升到太尉,官阶并列三公高位,对臣的封赐等级视同于中书省和枢密院的待遇,又加赠臣宣抚使的名位,出任湖北、京西两路宣抚使。臣原本只是一个地位低微的人,蒙受**的恩宠越次擢升,超出了应有的限度,现在又承蒙陛下增加**,以助收复中原的宏图。臣算什么人呢,承蒙陛下神圣的知遇之恩到这种地步,岂敢不日思夜想,去报答陛下的恩宠呢。

臣揣测敌方军情,他们之所以在河南扶持刘豫,使他统领黄河以北的山东、陕西等地域,是打算残害中原百姓,用中原地区来攻击宋室。粘罕因此得到休兵养马的喘息机会,伺隙窥探可乘之机,包藏着不小的祸心。臣不在这个时候禀告陛下让您圣明决策、高妙谋划,去破坏敌方的阴谋诡计,使得刘豫父子分离,促使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五路叛变将领回归宋朝,使得河北、河东的失地能逐渐收复,那么金人就会不断使出诡计,到了那时也逐渐很难有所图谋了。

臣希望陛下您能给臣一些时间,不要给臣限定时间,使得敌军难以猜测到臣的作战计划。倘若万一得手便可以长驱直入,率领**直逼开封、洛阳,占据河阳、陕州、潼关一带地方,并以此召唤五路叛将反戈,那么刘豫必定会舍弃汴都开封,而向河北逃亡,这样开封周围、陕西失地便可以收复了。至于京东两路所辖诸郡,陛下您可以交付韩世忠、张俊两位将军,也可以率军攻下。臣然后分派**占领濬、滑,进军图谋河北、河东两路,刘豫父子肯定可以擒获。这样的话,西辽可以兴国,金人能够破灭,四方异族也可以平定。陛下江山社稷长远无穷的`大计,确实就在于这一军事举动。

假如伪齐联合金国在汝州、颍州、陈州、蔡州等地坚壁清野,在商於、虢州、洛阳等地屯兵驻守要塞,我宋军进击就没有粮草可供给养,攻伐又难以运输军粮。那么臣就需收兵,确保长江上游湖北等地的安全。金兵势必追逐**而向南进军,臣等待金兵到来,必当率领各位将领或者挫败敌军的锐气,或者等待敌军疲乏。金兵谋利速战速决,却无法实现,必然会卷土重来。臣必定设下伏军,拦截敌军的归路,敌军小入埋伏圈我们就获得小胜,大入就能获得大胜,此后再妥善谋划,进行下一步行动。假设敌军看到我们进兵长江上游,合并军力来侵犯淮河,或者分兵进攻四川路;臣便率军长途挺进,直捣金兵的老巢。敌军受困忙于应付,势衰力尽,即使今年不能彻底消灭,明年也必定能实现我们的军事计划。不超过两三年的时间,就可以全部收复国土了。陛下您回归开封故都,或者进一步迁都襄阳、关中,唯听从陛下的选择定夺。

臣听说:兴兵十万,每天耗费千金,**要动用七十万人家的赋役,这难道是小事吗。然而古代命令将领率兵征讨,老百姓不用第二次服役,也不用第二次征收粮食,这是因为谋虑周详而物资充足。如今臣的**,远在长江上游,距离朝廷几千里路,平时常有粮食匮乏的忧虑。因此,去年秋季我的**深入陕、洛地区,而在军营中的士兵有因挨饿而逃跑,所以我率军赶紧撤回,未能完成前面的功业。导致***内效忠国家的人随即被敌军**,这都是我的罪过。如今只能依靠陛下您告诫****,广泛储备粮草补给,使我能够专心思考军事计划,不再因忧心军粮而扰乱心思,那么谋划确凿计策周密,必定能有助于完成收复国土的大事。

将来迎回***、宁德皇后的灵柩,奉请皇室亲眷回国,使得祖庙再得安宁,万民一起欢庆,陛下高枕安睡,再无金兵威胁的忧虑,这样臣的志向愿望就完全实现了。然后,臣乞求解甲退职,返回故里,这是臣往日所自夸的宏愿。敬请陛下宽恕我的轻狂,臣不胜惶恐。臣的意见是否妥当,请陛下裁决。

绍兴七年三月十一日,起复太尉、武胜定**节度使、湖**西路宣抚使、兼营田大使臣岳飞札子。

——《季梁谏追楚师》文言文及翻译实用一篇

季札挂剑原文翻译 第6篇

《请令州县特举士札子》是北宋文学家曾巩的一篇文章。下面我们为你带来《请令州县特举士札子》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请令州县特举士札子

臣闻三代之道,乡里有学。士之秀者,自乡升诸司徒,自司徒升诸学。大乐正论其秀者,升诸司马。司马论其贤者,以告于王。论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论定然后官之者,郑康成云:谓使试守。任官然后爵之者,盖试守而能任其官,然后命之以位也。其取士之详如此。

今陛下隆至德,昭大道,参天地,本人伦,兴学崇化,以风天下,唐虞用心,何以加此?然患今之学校,非**教养之法,今之科举,非**选士之制。圣意卓然,自三代以后,当途之君,未有能及此者也。臣以谓三代学校劝教之具,汉氏郡国太常察举之目,揆今之宜,理可参用。今州郡京师有学,同于三代,而教养选举非**之法者,岂不以其遗素励之实行,课无用之空文,非陛下隆世教育人材之本意欤!诚令州县有好文学、厉名节、孝悌谨顺、出入无悖者所闻,令佐升诸州学,州谨察其可者上太学。以州大小为岁及人数之差,太学一岁,谨察其可者上礼部,礼部谨察其可者籍奏。自州学至礼部,皆取课试,通一艺以上,御试与否,取自圣裁。今既正三省诸寺之任,其都事主事掌故之属,旧品不卑,宜清其选,更用士人,以应古义。遂取礼部所选之士,中第或高第者,以次使试守,满再岁或三岁,选择以为州属及县令丞。即有秀才异等,皆以名闻,不拘此制。如此者谓之特举。其课试不用糊名誊录之法,使之通一艺以上者,非独采用汉制而已。

如臣之议为可取者,其教养选用之意,愿降明诏以谕之。得人失士之效,当信赏罚以厉之。以陛下之所向,孰敢不虔于奉承?以陛下之至明,孰敢不公于考择?行之以渐,循之以久,如是而俗化不美,人材不盛,官守不修,政事不举者,未之闻也。

《请令州县特举士札子》参考译文

我听说上古三代的**策略,乡、里都有学校。读书人中最优秀的人就由乡、里推荐给**的**司徒,再由司徒推荐各类学校。大乐正考核他们的名次,优秀的再推荐给司马。司马评定他们的优劣,把最优秀的的再禀报国君。国君评定之后再授予官职,任命官职之后就授予爵位,授予爵位之后再给予俸禄。对于国君评定之后并授予官职,郑康成解释说:让他先试着做一下。任命官职之后就授予爵位,意思是试着任用以后,发现他能胜任这个职务,然后就授予他合适的爵位。上古选拔人才就是这样的周详完备。

如今陛下您兴盛至美的道德,昭示大道,参化天地,探究人伦的本原,兴办教育鼓励教化,以此来感化天下,就是当年唐尧、虞舜的用心也不过如此吧?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如今的学校,没有了**教养的办法,如今的科举考试,并不是**选拔人才的**。而**您圣明的旨意非常高远,自三代以来,**天下的君王,没有一个能比得上您的。我认为三代以来学校劝学兴教的方法,汉朝郡国太常通过察举选拔人才的策略,将这些方法加以适当的斟酌,从道理上讲是可以参考利用的。如今州郡京城都有学校,与三代时期是相同的,可是教育选拔人才的方法却不是**之法,这难道不是舍弃长久以来得到检验的有效方法,反而去学无用的空文,这应该不是处在您这样的盛世之下教育人才的本意吧!您如果能下令给州 县**让您知道那些爱好学习、砥砺名节,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且言行谨慎、言行一致,出入无悖谬之行的人民,让他们保举这些学子进入地方州县学习。州里再严格地考察,品行学识合格的再送入朝廷的太学学习,按照州的大小确定年数、人数的差异。在太学里学习一年,经过严格考察合格的上报礼部,礼部再严格考察并登记他们的姓名后再上报朝廷。从州郡的学校一直到礼部,都要经过严格的考试,精通一种经书以上的,陛下是否要亲自测试他们,可以由陛下您自己决定。如今既然已经弄清楚了三省以及各部门的职责,那些都事、主事、掌故等官职,官职品位从来不低下,应该慎重地选择人员,更换选用一些读书人担任,以此来顺应古代的**。于是选拔礼部推举的`读书人,合格的或者成绩优异的,按照等第依次试用,任满两三年,经过考核选拔让他们担任州的属官以及县的县丞等职务。若有才华卓越的学子,都要上报朝廷,不必拘泥于现在的规章**。像这样选拔人才的方式称之为特举。他们的考试模式,不需要按照常规考试中密封考生姓名,并让他人抄写的方式,这样就可以使精通一种经书以上的才子,不是仅仅采用现有的**选择了。

如果我的建议有可取之处,以上所说的教育选拔人才的建议,希望陛下您能够下诏晓谕天下。发现或失去人才的情况,应当明确赏罚来加以督促。凭着这是陛下您想做的事情,天下哪一个人敢不全力去办?凭着陛下您的特别贤明,天下哪一个人敢不公正地去考核选拔人才?凭着逐步的实施,随着时间的推移,像这样却不能让风俗变美好,不能让人才变多,不能让**修养官品,不能让政事得到治理的情况,我还没有听说过。

附:

《请令州县特举士札子》阅读题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臣闻三代之道 道:**策略 B.揆今之宜,理可参用 揆:度量、观察

C.课无用之空文 课:学习 D.即有秀才异等 即:就是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学”,古代的大学。汉武帝始置太学,立五经博士。

B.“秀才”,汉代以来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文中是对儒生的称呼。

C.“艺”有技能,才能之意,也有典籍之意。文中“一艺”指的是一种经书。

D.“掌故”文中是官职的名称,掌礼乐**。

6.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议论的重点是人才选拔**,即察举制与科举制的优劣,文章首段引经据典,指出察举制的优越性,观点鲜明。

季札挂剑原文翻译 第7篇

季扎挂剑成语典故

【出处】《史记·吴太伯世家》。

【释义】季扎: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封地延陵而得名延陵季子。季扎把自己的佩剑挂在徐国国君的墓前。比喻人一定要坚守诚信。

【成语典故】

季扎是春秋时吴王寿梦四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他很有才华,寿梦在世时就想把王位传给他,但季扎避让不答应,寿梦只好让长子诸樊继位。

后来,季扎受吴王的委托出使北方,拜访了徐国国君。徐国国君在接待季扎时,看到了他佩带的宝剑。吴国铸剑在春秋闻名,季扎作为使节所佩带的宝剑自然不凡。徐君对季扎的宝剑赞不绝口,流露出喜爱之情。季扎也看出徐国国君的心意,就打算把这宝剑送给徐国国君作为纪念。但是这把剑是父王赐给他的,是他作为吴国使节的一个信物,他到各诸侯国去必须带着它,现在自己的任务还没完成,怎么能把它送给别人呢?季扎暗下决心,返回时一定把此剑献上。

后来,他离开徐国,先后到鲁国、齐国、郑国、卫国、晋国等地,返回时途经徐国,当他想去拜访徐国国君以实现自己赠剑的愿望时,却得知徐国国君已死。

万分悲痛的季扎来到徐国国君墓前祭奠,祭奠完毕,他解下身上的佩剑,挂在坟旁的树木之上。随从人员说:“徐国国君已死,还留下宝剑干什么呀?”季扎说:“当时我内心已答应了他,我不能因为他已死,就违背自己的'心愿啊!”

【成长心语】

人无诚信,不能生存于世上。季扎虽然没有当面许诺要赠给徐君宝剑,只是在心中有一个赠剑的愿望,而当他想要实现这个愿望时,徐国国君却已经死了。但季扎并没有因为徐国国君的死而不履行“承诺”。一个已经亡故的赠剑对象,一把价值连城的宝剑,诠释了“诚”的真实含义。相比那些对别人作出了正式承诺而找各种理由不履行诺言的人来讲,季扎无疑给他们作出了一个良好的表率。

——季札赠剑的文言文翻译合集一篇

季札挂剑原文翻译 第8篇

虽是这样,在我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如今他死了,就不再把宝创进献给他,这是欺骗我自己的良心。因为爱惜宝剑而违背自己的良心,正直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_于是解下宝剑送给了继位的徐国国君。继位的徐国国君说∶_先君没有留下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_于是,季子把宝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上就走了。徐国人赞美延陵季子,歌唱他说∶_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创剑兮带丘墓。

人物简史:

季札是周朝吴国人,因受封于延陵一代,又称「延陵季子」。他的祖先是周朝的泰伯,曾经被孔子赞美为「至德」之人。泰伯本是周朝王位继承人,但父亲太王,有意传位给幼子季历以及孙子昌。于是泰伯就主动把王位让了出来,自己则以采药为名,逃到荒芜的荆蛮之地,建立了吴国。

全文翻译:

延陵季子到西边去访问晋国,佩带宝剑拜访了徐国国君。徐国国君观赏季子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脸色透露出想要宝剑的意思。

——《乞出师札子》文言文翻译通用一篇

季札挂剑原文翻译 第9篇

原文1

①延陵季子②将西聘③晋,带宝剑以过[11]徐君④。徐君观剑,不言而欲色之。延陵季子为有上国⑤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使于晋,顾反⑥,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⑦。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欲色之;吾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虽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⑧心,廉者不为也。”遂脱⑨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⑩,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注释

原文2

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1)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2)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3)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译文2

季札第一次出使,路过北方的徐国。徐君十分喜欢季札(身上所佩)的剑,但是却没有说出来。季札心里却知道(徐君喜欢自己的剑),但是他还要出使到别的国,所以没有送给他。(后来他出使完后)再回到徐国,徐君已经死了,于是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他的随从说:“徐君已经死了,这是要送给谁呢?”季札说:“不是这样的,我当初心里已经决定要把这剑送给他了,怎么能因为他死了而违背自己的诺言呢!”

字词解释

聘:访问,指古代诸侯之间或诸侯与天子之间派使节问候徐君:徐国国君。徐国在今安徽泗县北及江苏淮徐一带。

上国:指春秋时中原诸侯国。

顾反:总想着回来。

嗣(sì)君:此指徐国即位的君主。

伪:欺骗。

脱:解下。

兮:语气词。

故:故旧。

过:拜访

去:离开

致:献给

原文2

予:赠予

系:挂,用绳子挂

倍:同“背”,背叛,违背

使:出使

过:拜访

冢:坟墓

弗敢:不敢

——季札挂剑文言文翻译及赏析范本2份

季札挂剑原文翻译 第10篇

原文1

①延陵季子②将西聘③晋,带宝剑以过[11]徐君④。徐君观剑,不言而欲色之。延陵季子为有上国⑤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使于晋,顾反⑥,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⑦。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欲色之;吾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虽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⑧心,廉者不为也。”遂脱⑨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⑩,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注释

原文2

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1)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2)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3)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译文2

季札第一次出使,路过北方的徐国。徐君十分喜欢季札(身上所佩)的剑,但是却没有说出来。季札心里却知道(徐君喜欢自己的剑),但是他还要出使到别的国,所以没有送给他。(后来他出使完后)再回到徐国,徐君已经死了,于是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他的随从说:“徐君已经死了,这是要送给谁呢?”季札说:“不是这样的,我当初心里已经决定要把这剑送给他了,怎么能因为他死了而违背自己的诺言呢!”

字词解释

聘:访问,指古代诸侯之间或诸侯与天子之间派使节问候徐君:徐国国君。徐国在今安徽泗县北及江苏淮徐一带。

上国:指春秋时中原诸侯国。

顾反:总想着回来。

嗣(sì)君:此指徐国即位的君主。

伪:欺骗。

脱:解下。

兮:语气词。

故:故旧。

过:拜访

去:离开

致:献给

原文2

予:赠予

系:挂,用绳子挂

倍:同“背”,背叛,违背

使:出使

过:拜访

冢:坟墓

弗敢:不敢

季札挂剑文言文翻译及赏析(扩展4)

——戴渊弃剑文言文翻译

戴渊弃剑文言文翻译

季札挂剑原文翻译 第11篇

原文1

①延陵季子②将西聘③晋,带宝剑以过[11]徐君④。徐君观剑,不言而欲色之。延陵季子为有上国⑤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使于晋,顾反⑥,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⑦。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欲色之;吾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虽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⑧心,廉者不为也。”遂脱⑨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⑩,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注释

原文2

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1)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2)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3)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译文2

季札第一次出使,路过北方的徐国。徐君十分喜欢季札(身上所佩)的剑,但是却没有说出来。季札心里却知道(徐君喜欢自己的剑),但是他还要出使到别的国,所以没有送给他。(后来他出使完后)再回到徐国,徐君已经死了,于是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他的随从说:“徐君已经死了,这是要送给谁呢?”季札说:“不是这样的,我当初心里已经决定要把这剑送给他了,怎么能因为他死了而违背自己的诺言呢!”

字词解释

聘:访问,指古代诸侯之间或诸侯与天子之间派使节问候徐君:徐国国君。徐国在今安徽泗县北及江苏淮徐一带。

上国:指春秋时中原诸侯国。

顾反:总想着回来。

嗣(sì)君:此指徐国即位的君主。

伪:欺骗。

脱:解下。

兮:语气词。

故:故旧。

过:拜访

去:离开

致:献给

原文2

予:赠予

系:挂,用绳子挂

倍:同“背”,背叛,违背

使:出使

过:拜访

冢:坟墓

弗敢:不敢

——季札挂剑文言文翻译及赏析

季札挂剑文言文翻译及赏析

季札挂剑原文翻译 第12篇

【原文】

《季梁谏追楚师》

楚武王侵随,使薳章求成焉①,军于瑕以待之②。随人使少师董成③。

斗伯比言于楚子曰④:“吾不得志于汉东也,我则使然。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间也。汉东之国随为大,随张必弃小国⑤,小国离,楚之利也。少师侈,请羸师以张之。”

熊率且比曰⑥:“季梁在⑦,何益?”

斗伯比曰:“以为后图,少师得其君。”

王毁军而纳少师。少师归,请追楚师,随侯将许之。

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蠃,其诱我也,君何急焉!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⑧,信也。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

公曰:“吾牲牷肥腯⑨,粢盛丰备⑩,何则不信?”

对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腯。’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瘯蠡也⑾,谓其备腯咸有也。奉盛以告曰:‘絜粢丰盛⑿。’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奉酒醴以告曰⒀:‘嘉栗旨酒。’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所谓‘馨香’,无谗慝也⒁。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禋祀⒂。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

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

【注释】

①薳章:薳,读音wěi,人名。

②瑕:随国的地名。

③少师:官名。董:督察。

④斗伯比:人名,楚国大夫。

⑤张:读音zhàng,自大。

⑥熊率且比:人名,楚国大夫。

⑦季梁:人名,随国贤能之臣。

⑧祝史:官名,掌管祭祀。

⑨牲牷:牷,读音quán二,毛色纯而体完具的牲畜。腯:读音tú,肥壮。

⑩粢盛:读音zī、chéng,盛食的祭器。

⑾瘯蠡:读音cù、luǒ,六畜之病。

⑿絜:洁。

⒀醴:读音lǐ,甜。

⒁慝:读音tè,**。

⒂禋祀:禋,读音yīn,对天神之祭。

【白话翻译】

楚武王侵犯随国,派大夫薳章求和,驻军在瑕地等候消息。随国人派一位少师主持和议。

斗伯比对楚王说:“我国在汉水以东不能得志,这种局面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我们扩充**,装备武器,用武力**小国,小国则由于害怕而联合起来图谋我们,所以难以离间他们。汉水以东的国家,随国最大,随国一骄傲,必定轻视周围的小国。小国脱离随国,符合楚国的利益。随国的少师很自大,请摆出老弱士卒给他看,以助长他的骄傲。”熊率且比说:“随国有季梁在,这个办法有什么用?”斗伯比说:“这是为以后着想,少师是会得到他们国君的宠信的。”楚王就撤去精锐**和装备,而以老弱士卒接待少师。

少师回去,请求追击楚军。随侯准备答应他。季梁拦阻随侯,说:“上天正授予天命给楚国,楚军做出的软弱姿态,大概是要引诱我们。君王急什么呢?下臣听说过小国能抵抗大国,是由于小国有道而大国**。所谓道,就是对百姓忠心,对神灵诚信。在上面的人想到有利于百姓,这就是忠心;祝史用真实的言辞祝祷神灵,这就是诚信。现在百姓挨饿而君王满足私欲,祝史假报功德以祭告神灵,下臣不知道这样的小国怎能抵抗大国。”随侯说:“我祭祀用的牲畜都很肥壮,祭祀的.谷物也都丰盛齐备,怎么不诚信?”季梁回答说:“百姓,是神的主人,因此圣明的君王先教养好百姓,然后尽力奉神。所以祭祀时奉献牲畜祝告说:‘又高大又肥壮’,是说百姓的财力普遍富有,饲养的牲畜高大肥壮,繁殖很快,不生疥癣之类的疾病,各类良种应有尽有。奉献谷物祝告说:‘谷物又洁净又丰富’,是说春、夏、秋三季都没有妨碍农事,百姓和睦,年成富饶。奉献甜酒祝告说:‘米又好,酒又香’,是说上上下下都有美好的品德,而无违背德行的念头。所谓芳香远闻,不单指祭品而言,也是指没有**之心。所以要提倡致力三时,推行五教,亲近九族,以此来虔诚地祭祀宗庙鬼神。这样一来,百姓和睦,神灵也降福给他们,因此事情一做就能获得成功。现在百姓各存一心,鬼神也缺乏主人,君王虽然自己祭祀丰盛,又能有什么福分呢?君王姑且治理好政事,同时亲近同姓的兄弟国家,也许可以免于患难。”

随侯害怕,就着手治理政事,楚国遂不敢进攻。

——《请令州县特举士札子》翻译优选【一】份

季札挂剑原文翻译 第13篇

吴王寿梦共有四个儿子:诸樊、余祭、余昧、季札。由于季札最为贤明,寿梦一直有意要传位给他。季札的兄长也争相拥戴他即位。但是季札不肯接受,坚持把王位让给大哥诸樊。这是季札第一次辞让王位。

大哥诸樊等到父王丧期过后,又准备将国君之位让给季札,但是季札还是坚持不肯接受,这是季札第二次辞让王位。

大哥诸樊继承了王位,但是他仍然想着季札。他在临死前将王位传给了二弟余祭,希望沿用这种兄传弟的方式,最终让季札担任吴王。就这样余祭、余昧先后继承了王位。

后来余昧身患重病,临终之前,他说什么也要季札接替王位。季札被逼得没有办法,结果直接逃走了,跑到山水之间隐居了起来。这是季札第三次辞让王位。

由于国不可一日无君,最终余昧的儿子僚继承了王位。

这就是季札让国的典故。

西汉·司马迁《史记·吴太伯世家》

季札的允诺只是生发于内心之中,旁人根本无从知晓,但他并不因为徐君的过世,而违背自己的承诺。在季札看来,千金难买的宝剑与信义相较起来,简直微不足道。这种“信”到极致的行为,令后人无比地崇敬与感动。

反观当下,别说承诺,连白纸黑字都想抵赖的人,大有人在。古人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是为人之本,信乃立身之道,诚信是一切道德赖以维系的前提。做人诚信与否,是一个人品德和人格的体现,更是能否赢得别人尊重的前提条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