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雨霖铃柳永原文赏析(实用4篇)

雨霖铃柳永原文赏析(实用4篇)

时间:2023-11-20 10:34:49 古诗文

雨霖铃柳永原文赏析 第1篇

雨霖铃翻译: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夫已催促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鉴赏:

《雨霖铃》这首词以冷落秋景为衬托,淋漓渲染了惜别的场景,进而推测别后的铭心刻骨的思念。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委婉多致。全词情调缠绵,低沉伤感,令人叹惜。

词以伤离别为主线。开首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揭开了离别的序曲:

清秋节令的寒蝉,衬托着凄切悲凉秋景。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恋人惜别,令人叹惋。

都门三句,写离别时的心情。设宴帐中,本欲多留恋片刻,怎奈兰舟催发,这样的饯别酒,饮起来怎能不无绪?欲留不得,欲饮无绪,矛盾之极。执手两句,将惜别推向高潮。手拉着手面对依依惜别的恋人,泪眼对着泪眼,纵有千言万语,因悲痛气塞而一句也说不出来。这是分别时的情景。对照苏东坡的悼亡妻的《*城子》中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我们能更好地理解。

念去去两句,则承上启下,笔随意转,有如浩瀚长*,一泻千里。千里*波,楚天空阔,设想到别后的道路遥远而漫长。就此一别,人各东西,对情人的思念有如楚地的沉沉*波,忧郁迷茫。

下片以多情自古伤离别承接上文。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更那堪在冷落清秋节之时。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入愁肠愁更愁,闷酒易醉。设想一下,当词人酒后初醒,伊人不在,唯见栽满杨柳的河岸,残月西沉,晓风渐起,此情此景,如何不令人肝肠寸断。杨柳是古代最能代表惜别之物,故汴水两岸广栽杨柳。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代表了柳词通俗,以白描见长的风格。宋代俞文豹《吹剑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岁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指苏东坡的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东去。这段话说明柳词婉约缠绵,苏词豪放旷达两种词风。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是想象别后相思的苦况,此番别后,纵然身处良辰好景,有谁可以共赏,心中千般情意,又有谁可以诉说?

雨霖铃柳永原文赏析 第2篇

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代: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文

秋蝉的叫声凄凉而急促,傍晚时分,面对着长亭,骤雨刚停。在京都郊外设帐饯行,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对方的手含着泪对视,哽咽的说不出话来。想到这一去路途遥远,千里烟波渺茫,傍晚的云雾笼罩着南天,深厚广阔,不知尽头 。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总是为离别而伤感,更何况是在这冷清、凄凉的秋天!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赏析

《雨霖铃》是柳永著名的**作。这首词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写的,是表现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性的一篇。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全词分上下两阕。

雨霖铃柳永原文赏析 第3篇

【关键词】经典诗词;有效教学;流行曲鉴赏

一、教学过程

(一)导:播放周传雄演唱的《寂寞沙洲冷》

“你们喜欢唱这首歌吗?觉得它好在哪里?”“旋律好听!“歌词有意思,容易打动人!”“感情忧伤,让人产生共鸣!”大家纷纷说出自己的见解,我提出了既然是语文课,便要针对“歌词”进行分析到底好在哪里。科代表徐颖加胸有成竹地站了起来:“歌词中没有直接地表达出自己伤痛之情,而是通过借助‘油桐、落花、孤燕’等意象描写了很多写景的句子,那句‘无端拨弄离人的眼泪’直接点题了。”课室里顿时雷鸣般的掌声比我高度的评价远远有力多了。

(二)思议:整体感知

1、请找出表达本诗词感情主旨的中心句子。

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雨霖铃》中有“景语”“情语”之分,请分析词中“景语”(景物描写)和“情语”(情态、情事),提示从内容、特点两方面考虑。

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画面给人什么感觉呢?全词从此句开始想象到离别后情景。离别后会怎么样?

(三)展评:引导提升

1、科代表徐颖加回答“‘多情自古伤离别’是表达诗词感情主旨的中心句子,‘无端拨弄离人的眼泪’是《寂寞沙洲冷》的点题的句子,从某种意义上,《寂寞沙洲冷》就是现代版的《雨霖铃》”。我及时表扬她分析得很准确,只是词人柳永把《雨霖铃》的感情描写得更加的含蓄、细腻和真挚。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技巧,正是我今天我们学习的《雨霖铃》主要运用艺术手法,而情人别离的痛苦也是这首词抒发的情感。下面让我们一起鉴赏《雨霖铃》是怎么唱的,体会其中的音韵美和情感美。”

接着播放童丽演唱的《雨霖铃》。“自古以来,我们很多文人雅士早已写下了千古传颂的送别诗词,《雨霖铃》就是柳永离开京城,告别恋人时所写。在倾吐深深的离愁时,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

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雨霖铃》中有“景语”“情语”之分,我请学生分小组从词中找出“景语”(景物描写)和“情语”(情态、情事),提示从内容、特点两方面去考虑,并请小组代表在黑板上完成。

(1)刘炼小组展示景语 (景物描写)

内容: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暮霭、杨柳、晓风、残月 特点:凄美

(2)赖伟健小组总结情语(情态、情事)

内容:帐饮无绪、留恋、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 特点:缠绵

(3)朱恩妮小组归纳情感

内容:多情自古伤离别 特点:凄凉

(四)课堂小结

柳永是婉约流派的代表,词风婉约细腻别具一格,为人行事流风倜傥。“凡有进水处,皆有柳永词”。我想,这也是柳永把词通俗化,口语化带来的影响,正是《雨霖铃》的独特魅力,以至于童丽和柳永穿越时空合作了这首歌曲。课堂上我们解读了文本,触摸了柳永的情感脉搏。在课堂结束之前,我们跟随着童丽的歌声,反复地深情背诵柳永的《雨霖铃》。

二、教学反思

《雨霖铃》的教学是利用媒体资源,借助流行歌曲来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感受作品的魅力。让学生通过“听”的形式,在悠扬旋律的伴奏下,诱导学生不再拒绝古典诗词,沉浸于诗词,抓住了学生感兴趣的心。无独有偶,在教其他课文如粤教版必修一《上邪》、必修二《再别康桥》、必修三《虞美人》等,我都借用了经典诗歌改编流行曲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激发课堂的活跃性,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学生喜欢学习,容易背诵,准确默写,实在让我收获了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本文是增城区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城乡结合部利用大众传媒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编号:zc201515)的研究成果。

雨霖铃柳永原文赏析 第4篇

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接受月亮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具有双重属性(自然属性与文化属性),同时了解月亮从客观物象发展到诗歌意象的过程,笔者撷取苏教版职高语文教材中较有代表性的几首古典诗词为例,通过具体分析“明月”意象在不同诗人笔下呈现出来的不同审美意蕴,帮助学生深入而具体地感受明月意象“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

第一,从作品体裁来说,这四篇作品既有近体诗中的五律《山居秋暝》,也有古体诗中的乐府诗《春江花月夜》和歌行体《琵琶行》,同时还有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之作《雨霖铃》。这些作品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形成不同时代、不同形式、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可以拥有相同的创作对象这一认识,从时间角度理解明月意象的永恒性。

第二,虽然这四篇作品都有明月的意象,但明月在每首诗歌中的作用不尽相同,因此带给读者的审美效果也完全不一样。在这一点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明显有别于其他三首作品。在这首被后人誉为“孤篇横绝”的经典名篇中,明月的意象自始至终都是整首诗歌的主角,所有美轮美奂的波光滟影、曲折有致的宛转江流以及姿态万千的江畔花林都只为衬托天上那轮明月而存在,毫无疑问,这首名作中如果没有明月的意象,那么所有的灿烂繁华将归于沉寂黯淡,了无生趣。而在王维的山水代表作《山居秋暝》和白居易的千古名作《琵琶行》中,明月的形象经历了从最初的客观物象(某种自然景物),因携带诗人特定的主观情感而演变为意蕴丰富的诗歌意象的创作过程。然而,即便都属于景物背景存在,这两首诗中,明月营造的诗歌氛围也完全不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何等宁谧惬意的空山晚景;而“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又该是多么令人黯然神伤的别离画面。最有特点的应属柳永的婉约名作《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杨柳岸”“晓风”和“残月”三个意象的叠加既营造了惝忽迷离的爱情氛围,也传达了诗人心随爱人千里之外的痴念与怅惘。更为特殊的是,这里明月的意象并非现实的景物,而是诗人想象中的画面,也许诗人在创作之初的时候并不曾想到,他这一虚拟的神来之笔,反而无比真实地折射出人们送别时的心境,符合别离的审美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