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兰亭序》王羲之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共5篇)

《兰亭序》王羲之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共5篇)

时间:2023-11-27 08:42:10 古诗文

《兰亭序》王羲之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第1篇

1、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356年共12年。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2、暮春:阴历三月。暮,晚。

3、会:集会。

4、会稽(kuài jī):郡名,今浙江绍兴。

5、山阴:今绍兴越城区。

6、修禊(xì)事也:(为了做)禊礼这件事。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7、群贤:诸多贤士能人。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

8、毕至:全到。毕,全、都。

9、少长: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等是长。

10、咸:都。

11、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12、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高高的样子。

13、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14、映带左右:辉映点缀在亭子的周围。映带,映衬、围绕。

15、流觞(shāng)曲(qū)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曲水,引水环曲为渠,以流酒杯。

16、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

17、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

18、一觞一咏:喝着酒作着诗。

19、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20、是日也:这一天。

21、惠风:和风。

22、和畅,缓和。

23、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24、所以:用来。

25、骋:使······奔驰。

26、极:穷尽。

27、信:实在。

28、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夫,句首发语词,不译。相与,相处、相交往。俯仰,表示时间的短暂。

29、取诸:取之于,从······中取得。

30、悟言:面对面的交谈。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

31、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身体、形体。

32、趣(qū)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趣舍,即取舍,爱好。趣,通“取”。万殊,千差万别。

33、静躁:安静与躁动。

34、暂:短暂,一时。

35、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然,······的样子。

36、不知老之将至:(竟)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一本有“曾”在句前。

37、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之,往、到达。

38、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迁,变化。

39、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系,附着。

40、向:过去、以前。

41、陈迹:旧迹。

42、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以,因。之,指“向之所欣……以为陈迹”。兴,发生、引起。

43、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化,自然。

44、期:至,及。

45、死生亦大矣:死生是一件大事啊。语出《庄子·德充符》。

46、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

47、临文嗟(jiē)悼: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临,面对。

48、喻:明白。

49、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固,本来、当然。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动词。虚诞,虚妄荒诞的话。殇,未成年死去的人。妄作,妄造、胡说。一生死,齐彭殇,都是庄子的看法。出自《齐物论》。

50、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

51、录其所述:录下他们作的诗。

52、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53、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

54、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

《兰亭序》王羲之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第2篇

关键词: 目的论文化因素旅游翻译翻译方法

旅游业已经成为当今迅猛发展的世界中最重要、发展最快、最具有活力的产业。旅游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大发展,而且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理解,有利于文化的传播。旅游宣传资料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实现着提供旅游信息、吸引潜在游客、传播中国文化的功能。为了推动中国旅游走向国际,旅游资料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旅游资料中富含的文化因素是旅游翻译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将从目的论的角度来探讨旅游资料中文化因素的翻译方法。

1.目的论

目的论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它的主要创立人是汉斯・威米尔(Hans Vermeer),与建构在语言学上的翻译理论不同,目的论摆脱了对等论的束缚,把翻译目的作为翻译活动的首要考虑因素,为翻译研究开辟了一条崭新的视角。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了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目的决定方法。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从译语读者的角度出发,根据译文预期功能来决定翻译策略和方法。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并不一定要忠实重现原文信息,只要能实现译文预期目的,直译、意译或者改译都是可以接受的。

除了目的法则外,目的论还有两个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连贯法则主要是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即译文必须能让译文读者接受理解,并且在目的语文化背景下实现交际意图;忠实法则主要是指原文和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即译文忠实于原文,而忠实程度和形式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来决定。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从属于目的法则。由此可见,翻译目的论的核心是翻译的目的即译文的预期功能决定翻译过程中对策略和方法的选择。

根据翻译目的论的指导,我们来分析一下旅游资料的翻译目的。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目的是向外国游客介绍景点信息,激发他们的旅游兴趣,同时对外传播中国文化。译文读者是有兴趣来中国旅游或者在中国旅游并懂英语或者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外游客。他们与原文读者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在审美取向、价值观念、心理联想等方面有着很多的差异。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缺乏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有鉴于此,译者在翻译时必须认识到:旅游资料的翻译要让外国游客读懂、看懂、听懂,同时要尽量保留中国文化信息,尽量多地宣传中国文化,翻译时可采用灵活的翻译策略,通过增补、改译、解释、删减、调整等方式使译文更具有可接受性和可读性。

2.旅游宣传资料中的文化因素及翻译障碍

旅游宣传资料有很多种类,本文涉及的主要是指旅游景点介绍。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旅游宣传资料,它们都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对一个景点的自然环境到人文历史、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故事传说、美食服饰、建筑风格等的介绍无一不体现着当地独特的文化背景。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旅游是异地文化体验的过程。也正是由于异地文化的新颖和独特才使得旅游者乐此不疲,获得全身心放松,在旅游的同时感受异域历史文化,并增长知识和开阔眼界。当然也正由于文化的独特性给旅游资料的翻译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中西方文化隶属于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由于各自的生存环境、社会结构不同而产生了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审美取向、生活方式及心理联想。

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的翻译障碍

中国人崇尚悟性,推崇整体,因此在思维过程中,中国人的思维是不重视逻辑的,他们更喜欢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处到细节,采用螺旋式的方法来阐述一个主题。而西方人忠实逻辑推理,多采用演绎推理。在具体的阐述中,英语文段总是先总结,先给出主题句,再对详细情况进行补充说明。因此在翻译时,为了使译文更符合译文读者的期待,译者需要对原文的结构加以适当调整。

不同的审美取向导致的翻译障碍

受到各自不同的哲学思想的影响,中西的审美取向也有很大的不同。在中国,孔子的儒家思想、道子的道家思想及佛教思想相互交融,是汉民族思想的根源。他们认为人是整个自然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类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而形成了天人合一、和谐、同一的审美取向。在表达上,强调客观融入主观、托物寄情、情景交融等。在具体的语言形式上,多采用四字成语、对偶等手段,讲究声律对仗、词藻华美。而受希腊古典哲学思想的影响,西方人认为世界是两分的,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都是对立的。他们崇尚个人对自然的控制和驾驭,强调对客观世界真实的认识和分析。因此在具体的语言表达上,西方人强调客观描述事物,注重写实,强调逻辑理性、用词简洁等。所以,汉语中对景点的诗化描述在翻译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删减,尤其是那些华丽的并没有实际的信息传达功能的词藻应该予以删减,以保持译文简洁流畅的行文风格。

不同的生活方式导致的翻译障碍

特定的文化总是产生于特定的区域。华夏民族的发源地是黄河流域。在这种自然环境下,华夏民族形成了农耕社会及农耕生活方式。整个社会结构就像是一个大的家庭,在整个家庭里,君主是家长,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所有的土地和所有的臣民都属于他所有,由此而衍生了很多的伦理思想,所谓父为子纲、夫为妇纲等。农耕生活方式也使得华夏民族对很多农作物的认识不断深化,在生活中就有不少与此有关的短语,以及为了摸清植物生长规律,华夏民族把对气候认识总结出一年二十四节气等。而这些对于西方游客来说都是陌生的甚至是空白的,这些表述在翻译的过程中也要进行适当的解释,才能让外国游客对其内在涵义真正地理解。

不同的心理联想导致的翻译障碍

由于各自不同的历史条件、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等,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文化的独特性使得同一词汇让中西游客产生不同的心理联想意义。最为常见的例子是龙,在中国,龙是传说中一种吉祥的动物,在古代,龙是最高权力的象征,中国历朝历代的君主穿的是龙袍,坐的是龙椅。直到现在,一说到龙,中国人的骄傲感便油然而生,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然而在西方人眼里,龙是一中很残忍的怪兽,它代表着凶残、邪恶等。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考虑到译文读者的心理期待,对原文作一些必要的处理。

3.翻译策略

旅游翻译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国外游客,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同时对外传播中国文化。译文读者主要是讲英语的西方游客,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对译文的期待及交际需要,这些要点必须时刻出现在译者的脑海里。考虑到以上因素,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灵活处理,对原文作适当的增删,以使译文更具有可接受性和可读性。

《兰亭序》王羲之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第3篇

写作背景

东晋永和九年(353)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集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在水边游赏嬉戏。他们一起流觞饮酒,感兴赋诗,畅叙幽情。事后,将全部诗歌结集成册,由王羲之写成此序。

诗词典故

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它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7代孙智永。

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死前他将 《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对书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 《兰亭集序》的价值,将它视为珍宝,藏在他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

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尤爱王羲之的字。他听说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他派监察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模样,去与辨才接近,寻机取得 《兰亭集序》。

萧翼对书法也很有研究,和辨才和尚谈得很投机。待两人关系密切之后,萧翼故意拿出几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给辨才和尚欣赏。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倒不差。”萧翼追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神秘地告诉他是 《兰亭集序》真迹。

萧翼故作不信,说此帖已失踪。辨才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萧翼观看,萧翼一看,果真是 《兰亭集序》真迹,随即将其纳入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关 “诏书”。辨才此时方知上当。辨才失去真迹,非常难过,再加上惊吓过度,不久便积郁成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后世影响

《兰亭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是魏晋风度的审美典范,而魏晋风度的审美风尚对后世书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故而《兰亭序》对后世书风的影响是任何一件作品都难以比拟的。

《兰亭序》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书法艺术。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 ,既有精心安排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

其中,凡是相同的字, 写法各不相同,如“之”、“以”、“为”等字,各有变化,特别是“之”字,达到了 艺术上多样与统一的效果。

《兰亭序》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因而他享有“书圣”美誉。

《兰亭序》王羲之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第4篇

【关键词】兰亭集序;翻译;英汉对比

一、《兰亭集序》中的传统文化与翻译

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永和”为年号,“癸丑”为中国传统的天干地支纪年法,“修禊事也”涉及到传统的中国习俗,在进行英译时需要考虑中国传统文化的传递以及英语读者的理解需要。

“永和”翻译为“the Yonghe period of the Emperor Mu of Jin”,让英语读者能够理解“永和”是晋穆帝统治年间;“癸丑”解释起来较为复杂,仅仅音译又会使英语读者不知所云,采取音译并加注的方式,在文中“癸丑”直接音译为“Guichou”,以便保证行文流畅,注释中又对“Guichou”加以解释:“Guichou, a way of counting the years, which was invented in ancient China, and is still in use now; Guichou refers to the year 353 . here.”调整之后,英语读者理解起来较为容易。

原文: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觞”是指一种中国古代酒器,直译在英语中找不到相对应词语,只能选取较为合适的“wine-cup”来进行翻译,以求做到相对忠实,但造成了部分内涵意义的流失。而对于“丝竹管弦”,“丝”指弦乐器,“管”指管乐器,这也都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特有意象,若是都明确的进行翻译和解释,译文会显累赘,所以在处理的时候采用了“丝竹管弦”的指代意义“音乐”来进行翻译:“Although no wonderful music was played,…”,这种处理方式只能做到消除部分歧义,做到相对忠实。

二、《兰亭集序》翻译中的句式处理

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英语句子主谓结构严谨,且句式一般多层递进,通过调整句序,增加主语,变换句型结构,将原句中的单句转换成复杂句:

译文:In the early spring of the ninth year during the Yonghe period of the Emperor Mu of Jin, the year of Guichou1, talented and virtuous people, old or young, gathered at the Orchid Pavilion in the Shanyin County of Kuaiji Prefecture to have festivities at the waterside to dispel ill omen.

汉语中主语灵活多变,而英语语法则是要求一个句子有一个主语。《兰亭集序》多处缺乏主语,在翻译时多用“we”、“people”等补全主语,描写客观环境的句子多用“there be”或“it”等句型,例如: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一句,是没有主语的,经过调整,笔者将主语定为“talented and virtuous people, old or young”;“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翻译为“There stood high and majestic hills as well as lush forests and tall bamboos”;“列坐其次”也是没有主语的,但是在翻译的时候处理为“We sat along the creek in order”;“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类说明天气的句子翻译为“It was a clear and bright day with soft breeze”。

三、《兰亭集序》翻译中的形合与意合

《兰亭集序》的翻译过程中还考虑了英汉形合与意合的特点。

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这句表述时介词连接词较少,却有隐含的内部逻辑关系。翻译成英语则必须要添加相应的介词和连接词才能将意思明确的表述出来。笔者这一句处理为:In the early spring of the ninth year during the Yonghe period of the Emperor Mu of Jin, the year of Guichou, talented and virtuous people, old or young, gathered at the Orchid Pavilion in the Shanyin County of Kuaiji Prefecture to have festivities at the waterside to dispel ill omen. 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均是由小到大,用“of”相连接,“修禊事也”的翻译采用了“to do”的形式,表示目的性。

《兰亭集序》一文中还有大量的排比、对仗、对偶结构,词句整齐,互文见义,不用连接词。翻译时需要进行调整。比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分别翻译为“talented and virtuous people, old or young”、“high and majestic hills as well as lush forests and tall bamboos”、“a clear and bright day with soft breeze”,在表达原文含义的基础上添加了适当的连接词,使行文更为流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以及“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一类对仗结构,以忠实为基础,在形式上也予以呼应,翻译为“Watching the vast universe above and flourishing species below…”和“It is undoubtedly ridiculous to equal death with life and false to equal a long life with a short life.”。

结 语

通过《兰亭集序》的翻译可以看出,在进行英汉互译的时候,不仅要抓住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特征,还要对各种文化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才会使翻译不仅没有脱离原文而且还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从而进行较为成功的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 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2]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兰亭序》王羲之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第5篇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临沂),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因王羲之曾任右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书《兰亭集序》等。是东晋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与儿子王献之合称“二王”。

兰亭序集王羲之翻译兰亭集序 / 兰亭序魏晋·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

王羲之兰亭序书法,是一门艺术,是我国四大国粹之一,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的作品兰亭序家喻户晓。《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是王羲之的代表作,用笔方圆结合,刚柔兼济,既严谨又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