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东坡食汤饼》阅读答案及原文注释翻译赏析(通用6篇)

《东坡食汤饼》阅读答案及原文注释翻译赏析(通用6篇)

时间:2023-12-01 11:18:13 古诗文

《东坡食汤饼》阅读答案及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第1篇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韪目。(共27分)

苏东坡:用文字谱曲

在**文学史上,苏东坡是位***。要编写**音乐大百科全书,也不能不为他列一个词条,因为他“酷好音乐,善鉴赏,****,又能弹琴,终生与之为友,会作曲……”(见蔡仲穗《**音乐美学史》446页)

可惜的是,历来谈论东坡的多是从文学的角度,即便对他所作诗词,也很少触及真正的音乐问题。其实像他那些妙绝千古的长短句如《念奴娇》《水调歌头》《洞仙歌》等,假如人们能带着一副听音乐的耳朵去读的话,就会得到更加丰富微妙的享受。有这种“音乐”可赏,原有的那支《念奴娇》曲牌亡佚与否就变得无所谓了。

数一下那篇《赤壁怀古》所用的字,一百个还不到。可是诵读(无论朗读还是默诵)起来,我们就像是听了一部“标题音乐”。好乐者想必有这样的体验:倾听一首言之有物而又声情并茂的交响音乐,会叫人忘了自己所处的时空。不知不觉便神游于乐中,听到曲终,恍然如历沧桑。东坡这首词同样有此效应。它以如此经济的笔墨在接受者的思维中展演出了一代兴亡的黄粱大梦,胜过一**篇大论的交响诗。有谁曾谱写过这种高密度的交响音乐呢!

真不可思议,它是以汉字为“音符”,仅仅调动了九十九个“音符”,便将你带进了“故国”,去“神游”了一趟。汉语那神奇的“音乐语感功能”值得语言学家和音乐家深入研究。我辈凡人,汉语的使用者,能体验和享受,虽然不知其所以然,也是三生有幸了。

自惭对词学无知。这里不过乱谈一些直感,只想求证:坡翁知乐,他会作曲。有人嫌他“不受词律束缚”,不合规范。我们倒宁愿他自铸伟辞,自度新曲。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大江东去》有了新声。那是**的浪漫乐人黎青主借东坡的词谱写的一首艺术歌曲。他用的是对于当时的'**耳朵来说全新的音乐语言,还加了伴奏,用洋琴伴奏一千年前的宋词。想当年,在守旧的词人、乐人听起来,其逆耳的程度,也许要比“学术派”眼中的白话新诗还要难以容忍吧?

萧友梅盛赞青主此作大有李斯特的气派。钢琴大王也写过不少艺术歌曲。海涅有一首诗,题为《卿似一枝花》,一时有好几位作曲家为之谱曲,李斯特的一篇最受人们称赏。联想起来,假如黄自、赵元任、刘雪庵等作曲家也以不同的风格为《大江东去》各谱一曲,岂不美哉!

只用艺术歌曲来阐释,似乎还是辜负了这首“史诗”。但是即便有了以它为“标题”的宏大的交响诗,也不能取代这首用“文字音符”谱制的“乐曲”。

说坡翁“会作曲”,还有《秋江夜泊》为证。这是一首七弦琴曲。听这首小品,凡是往昔在水乡乘过小船的,会引发亲切的回忆。曲中有水声、船语,小船与风波的对话。夜半潮生,小舟随波俯仰,都凭舟中那个不眠之客的感觉来传递。不难联想坡翁的宦途浮沉,“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无奈中的自在。

对于所爱之乐,苏东坡并非只是闲情偶寄,自娱而已,他有自己的美学思维。蔡仲德对他的音乐美学观有评价:“与白居易相近,有儒、道、释杂糅的色彩,又有保守而陈腐的倾向。”

(选自《文汇报》

15,第一自然段“当时的**耳朵”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请简要分析之。

(7分)

16,第二自然段“带着一副听音乐的耳朵去读”有何含义?“更加丰富微妙的享受”具体指什么?

(7分)

17,为什么说“坡翁知乐,他会作曲”?

(6分)

18,阅读第五自然段,你认为“浪淘尽”与“浪声沉”哪一个更好?请阐述你的理解。

(7分)

参***

《东坡食汤饼》阅读答案及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第2篇

譬如有人,因其饥故,食七枚煎饼。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其人嗔恙①,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饱足,由此半饼。然前六饼,唐②自捐弃。设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

(选自《百喻经》)

【注释】①嗔恙:责怪自己有病。②唐:空,徒然。

【译文】

比如有个人因为肚子饿的原因,要吃七个煎饼。他吃了六个半时就停下了,觉得很饱了。这时,他就责怪自己有病,用手打着自己,说了这样的话:“我现在吃饱了,是因为吃了这半个饼,前面的六个饼都白白地浪费了。假如知道这半个饼就能吃饱,我就应该先吃这半个饼。”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因其饥故 (2)食六枚半已 (3)设知半饼能充足者

2.翻译

我今饱足,由此半饼。然前六饼,唐自捐弃

3.这个故事讽刺了怎样的人?

【参***】

1.(1)原因、缘故 (2)停止 (3)假如 2.略

3.讽刺了那种不究因果而钻牛角尖、徒生苦恼的糊涂虫(愚蠢的人)。

——东坡画扇阅读训练与答案(一)份

《东坡食汤饼》阅读答案及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第3篇

东坡食汤饼①

吕周辅言: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②南迁③相遇于梧、藤间④。道旁有鬻⑤汤饼者,共买食之。恶⑥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⑦,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⑧而已。”

【注】①汤饼:面条。②黄门公:即苏轼弟苏辙。③南迁:贬谪到南方。④相遇于梧、藤间:绍圣四年苏轼贬海南,苏辙贬雷州,南行途中两人相遇于梧州、藤州之间。⑤鬻:卖。⑥恶(cū):通“粗”。⑦九三郎:苏轼对弟弟的称呼。⑧饮酒但饮湿: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恶不可食()(2)徐谓黄门曰()

(3)尔尚欲咀嚼耶()(4)秦少游闻之()

19.找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秦少游闻之

A.无丝竹之乱耳

B.水陆草木之花

C.环而攻之而不胜

D.辍耕之垄上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21.从苏东坡的言行中.你可以看出他是个_______________的人。

18、(1)吃(2)告诉、对……说(3)还(4)听说、

19、C解析:题干中的“之”为代词。四个选项中只有C中的“之”与其同义。A中的该字是主谓之间,不译。B中该字是助词,“的”。D中该字是动词,“到”。

20、黄门公(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而(这时)苏东坡已经吃完了(面条)。

21、豁达(乐观、洒脱)

【翻译】

吕周辅说:苏轼与弟弟苏辙被贬谪到南方时曾经在梧州、藤州之间相遇,路边有卖面条的人,(兄弟二人)一起买了面条吃,(面条)粗得难以吃下去。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而这时苏轼已经吃完面条了。他慢悠悠地对苏辙说:“九三郎,你还想细细咀嚼品尝么?”说完大笑着站起来。秦少游听说这件事后,说:“这是东坡先生‘只管饮酒,不管它的味道’的道理。”

东坡食汤饼阅读及答案参考东坡食汤饼①(9分)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②南迁③相遇于梧、藤间④。道旁有鬻⑤汤饼者,共买食之。恶⑥不可食。黄门置箸⑦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

《东坡食汤饼》阅读答案及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第4篇

东坡食汤饼①

吕周辅言: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②南迁③相遇于梧、藤间④。道旁有鬻⑤汤饼者,共买食之。恶⑥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⑦,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⑧而已。”

【注】①汤饼:面条。②黄门公:即苏轼弟苏辙。③南迁:贬谪到南方。④相遇于梧、藤间:绍圣四年苏轼贬海南,苏辙贬雷州,南行途中两人相遇于梧州、藤州之间。⑤鬻:卖。⑥恶(cū):通“粗”。⑦九三郎:苏轼对弟弟的称呼。⑧饮酒但饮湿: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恶不可食( )

(2)徐谓黄门曰( )

(3)尔尚欲咀嚼耶 ( )

(4)秦少游闻之( )

15.找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秦少游闻之

A.无丝竹之乱耳

B.水陆草木之花

C.环而攻之而不胜

D.辍耕之垄上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17.从苏东坡的言行中.你可以看出他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答案】14.(1)吃 (2)告诉、对……说 (3)还 (4)听说、听见15.C

16.黄门公(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而(这时)苏东坡已经吃完了(面条)。17.豁达(乐观、洒脱)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食”是文言文中的多音多义字,在此应解释为动词用法,即“吃”。其余三个都很典型,容易解答。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做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题,一定要牢记课外考查看课内的原则。用心想一想,都能在课内找到这此词的影子,这样词语就不难解释了。但是*时要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的常规用法是必须知道的。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中的“之”为代词。四个选项中只有C中的.“之”与其同义。A中的该字是主谓之间,不译。B中该字是助词,“的”。D中该字是动词,“到”。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掌握和辨析能力。

点评:*时学习中,对于文言虚词要多加比较,知道它有几个意思,并分别举出例句,积累下来。遇到多义的文言虚词后一定要加以联想,想一想在其它句子中该词是什么意思,这样熟能生巧。考试时再遇到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区别开了。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尽”,应该解释为动词即“吃完”,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南迁”一词点明了苏轼当时的处境,“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大笑而起”等体现了他的乐观、豁达。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点评: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人物的言行举止、侧面描写、别人的评价及议论抒情的语句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突出重点、用词准确。

《东坡食汤饼》阅读答案及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第5篇

东坡食汤饼

吕周辅言: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②南迁③相遇于梧、藤间④。道旁有鬻⑤汤饼者,共买食之。恶⑥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⑦,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⑧而已。”

【注释】①汤饼:面条。②黄门公:即苏轼弟苏辙。③南迁:贬谪到南方。④相遇于梧、藤间:绍圣四年苏轼贬海南,苏辙贬雷州,南行途中两人相遇于梧州、藤州之间。⑤鬻(yù):卖。⑥恶(cū):通“粗”。⑦九三郎:苏轼对弟弟的称呼。⑧饮酒但饮湿: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恶不可食

(2)徐谓黄门曰

(3)秦少游闻之

2.找出与例句中划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 ]

例句: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

A.君将哀而生之乎

B.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吾欲之南海,何如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4.从苏东坡的言行中,你可以看出他是个 的人。

参***:

1.(1)吃 (2)告诉、对……说 (3)听说、听见

2.A

3.黄门公(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而(这时)苏东坡已经吃完了(面条)。

4. 豁达(乐观、洒脱)

——《东坡食汤饼 陆游》阅读答案(精选1篇)

《东坡食汤饼》阅读答案及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第6篇

课外阅读

欲食半饼喻

譬如有人,因其饥故,食七枚煎饼。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其人恚悔。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饱足,由此半饼。然前六饼,唐自捐弃.设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 (选自《百喻经》)

1.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唐白捐弃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知半饼能充足者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1)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手白打,而作是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则寓言,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

1.(1)浪费

(2)假设

2.(1)吃完六个半时,就已经饱了。

(2)用手打自己,并且说这样的话。(意对即可)

3.①任何一个事物都有一个积累和发展的过程。

②不能以偏概全。 (意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