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送东阳马生序翻译(通用31篇)

送东阳马生序翻译(通用31篇)

时间:2023-12-07 08:02:58 古诗文

送东阳马生序翻译 第1篇

送东阳马生序的原文以及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的原文以及翻译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销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译文:

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书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天很冷时,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到了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拿着书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高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人斥责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不敢回答;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所以我虽很笨,终于获得多教益。

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籍,拖着鞋子,在深山大谷中奔走,深冬刮着凛冽的寒风,大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不知道。等走到旅舍,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拿被子(给我)盖上,过很久才暖和过来。在旅馆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美的食物可以享受,一起住在旅馆的同学们,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佩带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闪光耀眼好像仙人。而我却穿着破棉祆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心思。因为我心中有自己的`乐趣,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了。我求学时的勤恳艰辛情况大体如此。

现在这些学生在大学里学习,政府天天供给膳食,父母年年送来冬服夏装,(这就)没有挨冻挨饿的忧虑啦;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屋之下读着《诗》《书》,这就)没有东奔西走的劳累啦;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问而不告诉,求知而得不到的啦;一切应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这就)不必象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然后才能看到啦。(要是)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想不象我那样专注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失吗?

马生君在大学学习已经两年了,同辈的人称赞他贤能。去官之后进京朝见皇帝,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篇长信做见面礼,言辞很流畅通达。同论的文相比,语言委婉、神色和悦。自称小时候学习用功、刻苦。是可以称得上爱好学习的人。他将要回家乡探视他的双亲,我特意告诉了他求学的艰难。

本段可分五层。

第1层叙幼时求学的情形(开头至“余因得遍观群书”)。文章起笔就点出“嗜学”,为全文定下基调。“嗜学”与“家贫”是相矛盾的,由此引出求学的勤苦。勤苦在这一层中的表现是借书抄录:手自笔录,虽苦不怠,走送不逾期。其结果是“遍观群书”。

送东阳马生序翻译 第2篇

1.字音、字形

嗜(shì) 弗之怠 逾(yú)约 叱(chì)咄(duō) 俟(sì) 负箧(qiè)曳(yè)屣(xǐ) 皲(jūn)裂 僵劲(jìng) 媵(yìng)人 持汤沃(wò)灌 衾(qīn) 朱缨(yīng) 容臭(xiù) 缊(yùn) 敝(bì) 慕艳 廪(lǐn)稍 冻馁(něi) 大厦(shà) 谒(yè) 贽(zhì) 撰(zhuàn) 冠 劲(jìng) 被(pī) 遗(wèi)

2.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日:每日,名词作状语。

3.古今异义

词语古义今义词语古义今义

余我剩下汤热水指食物煮熟后留下的汁水

走跑行走穷深贫穷,穷尽

趋小步快走趋势再两次又

假借与真相对卒最后小兵

臭香气臭气,气味难闻

4.一词多义

以计日以还;俯身倾耳以请(来) 以书假余;撰长书以为贽(把) 以衾拥覆(用) 以中有足乐者(因为)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的) 走送之(代词) 当余之从师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无鲜肥滋味之享(无实义)

臭香气 臭气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忧,忧虑,动词) 无冻馁之患矣(忧患,名词)

故故余虽愚(所以,连词)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特意,副词)道益慕圣贤之道(学说,名词)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说,动词)

至色愈恭,礼愈至(周到,形容词)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到,动词)质援疑质理(询问,动词) 非天质之卑(本质,资质,名词)

色未尝稍降辞色(脸色)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表情)而足肤皲裂而不知(却,但是) 久而乃和(才,就)

5.通假字

① 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②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着。

③ 与之论辨。辨:通“辩”,辩论。

6.文言句式

① 倒装句弗之怠:弗怠之,宾语前置。(注:古汉语中否定句须宾语前置)

② 固定句式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干……的。

送东阳马生序翻译 第3篇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安排一课时完成复习任务。

复习过程:

一、提纲挈领提问题

1、文章分别讲了自己从师求学之难:幼时求书之难、成年后从师求教之难、具体写从师求教的道路之苦。那么他到底都遇到过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从文章里找到这样的句子来说明。

2、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二、分段复习:

1、幼时求书之难,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

2、成年后从师求教之难,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

3、从师求教的道路之苦: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侧重于讲解对比论证的写法。

如:分别展示文章里的句子,让学生翻译。

三、归类复习:

(一)通假字:

(二)一词多义

(三)词类活用:

(四)古今异义

四、反馈练习:

板书:

幼时求书之难

成年后从师求教之难 勤奋刻苦

从师求学的生活之苦

送东阳马生序翻译 第4篇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后人有诗赞曰:“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1.司马懿退兵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这句话表现了司马昭的什么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葛亮使用空城计为什么会获得成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想象一下司马懿知道实情后的内心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东阳马生序翻译 第5篇

课文较为适合学生学习,特别是补充部分较为适合学生目前的状况,结合农村国家补贴,以及各种资助,现在的中学生读书的困难基本上已经解决,为什么还不能专心读书,甚至拿着各种补贴、吃着资助在学校中混日子呢?结合学生中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对于学生理解课文,有较大的帮助。特别是结合学生中的厌学情绪以及各种状况,教育学生既有针对性、又较为灵活,学生容易接受教育。但因学生平时就不爱动脑筋,讨论问题不够积极,只有少数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因而未达到完全促动学生的效果。但相对来说,上这一课的效果还是较好。

送东阳马生序翻译 第6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譔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送东阳马生序翻译 第7篇

东阳:今浙江东阳市,当时与潜溪同属金华府。马生:姓马的太学生,即文中的马君则。序:文体名,有书序、赠序二种,本篇为赠序。

余:我。嗜(shì)学:爱好读书。

致:得到。

假借:借。

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弗,不。之,指代抄书。

走:跑,这里意为“赶快”。

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既:已经,到了。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成年。

圣贤之道:指孔孟儒家的道统。宋濂是一个主张仁义道德的理学家,所以十分推崇它。

硕(shuò)师:学问渊博的老师。游:交游。

尝:曾。

趋:快步走。

乡之先达:当地在道德学问上有名望的前辈。这里指浦江的柳贯、义乌的黄溍等古文家。执经叩问:携带经书去请教。

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辞色,言辞和脸色。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叱(chì)(咄duō):训斥,呵责。

俟(sì):等待。欣(xīn):同“忻”。

卒:终于。

箧(qiè):箱子。曳屣(yèxǐ):拖着鞋子。

穷冬:隆冬。

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僵劲:僵硬。

媵人:陪嫁的女子。这里指女仆。持汤沃灌:指拿热水喝或拿热水浸洗。汤:热水。沃灌:浇水洗。

衾(qīn):被子。

逆旅:旅店。

日再食:每日两餐。

被(pī)绮绣:穿着华丽的绸缎衣服。被,同“披”。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朱缨宝饰:红穗子上穿有珠子等装饰品。

腰白玉之环:腰间悬着白玉圈。

容臭:香袋子。臭(xiù):气味,这里指香气。

烨(yè页)然:光采照人的样子。

缊(yùn)袍:粗麻絮制作的袍子。敝衣:破衣。

耄(mào)老:年老。九十岁的人称耄。宋濂此时已六十九岁。

幸预:有幸参与。君子指有道德学问的读书人,另译指有官位的人。

缀:这里意为“跟随”。

送东阳马生序翻译 第8篇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送东阳马生序》是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课,本单元入选的古诗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优秀篇章。无论是写景、寓理,还是抒情无一不表现出古代贤人的意趣和志向。

(二)复习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古文言文基础知识,以及我们的教学理念,确定如下复习目标。

1、识记文学常识。

2、识记重点实词、虚词。

3、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4、准确把握课文内容和写法。

重点难点:实词和虚词的准确翻译及用法,对马生学习态度理解。

送东阳马生序翻译 第9篇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nìng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qí。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jì,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乃以吴叔为假王,监诸将以西击荥阳。令陈人武臣、张耳、陈馀徇赵地,令汝阴人邓宗徇九江郡。当此时,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

葛婴至东城,立襄强为楚王。婴后闻陈王已立,因杀襄强,还报。至陈,陈王诛杀葛婴。陈王令魏人周市北徇魏地。吴广围荥阳。李由为三川守,守荥阳,吴叔弗能下。陈王征国之豪杰与计,以上蔡人房君蔡赐为上柱国。

周文,陈之贤人也,尝为项燕军视日,事春申君,自言习兵,陈王与之将军印,西击秦。行收兵至关,车千乘,卒数十万,至戏,军焉。秦令少府章邯免郦山徒﹑人奴产子生,悉发以击楚大军,尽败之。周文败,走出关,止次曹阳二三月。章邯追败之,复走次渑池十余日。章邯击,大破之。周文自刭,军遂不战。

武臣到邯郸,自立为赵王,陈馀为大将军,张耳、召骚为左右丞相。陈王怒,捕系武臣等家室,欲诛之。柱国曰:“秦未亡而诛赵王将相家属,此生一秦也。不如因而立之。”陈王乃遣使者贺赵,而徙系武臣等家属宫中,而封耳子张敖为成都君,趣赵兵,亟入关。赵王将相相与谋曰:“王王赵,非楚意也。楚已诛秦,必加兵於赵。计莫如毋西兵,使使北徇燕地以自广也。_据大河,北有燕、代,楚虽胜秦,不敢制赵。若楚不胜秦,必重赵。赵乘秦之弊,可以得志于天下。”赵王以为然,因不西兵,而遣故上谷卒史韩广将兵北徇燕地。

燕故贵人豪杰谓韩广曰:“楚已立王,赵又已立王。燕虽小,亦万乘之国也,原将军立为燕王。”韩广曰:“广母在赵,不可。”燕人曰:“赵方西忧秦,南忧楚,其力不能禁我。且以楚之彊,不敢害赵王将相之家,赵独安敢害将军之家!”韩广以为然,乃自立为燕王。居数月,赵奉燕王母及家属归之燕。

当此之时,诸将之徇地者,不可胜数。周市北徇地至狄,狄人田儋杀狄令,自立为齐王,以齐反击周市。市军散,还至魏地,欲立魏后故宁陵君咎为魏王。时咎在陈王所,不得之魏。魏地已定,欲相与立周市为魏王,周市不肯。使者五反,陈王乃立宁陵君咎为魏王,遣之国。周市卒为相。

将军田臧等相与谋曰:“周章军已破矣,秦兵旦暮至,我围荥阳城弗能下,秦军至,必大败。不如少遗兵,足以守荥阳,悉精兵迎秦军。今假王骄,不知兵权,不可与计,非诛之,事恐败。”因相与矫王令以诛吴叔,献其首于陈王。陈王使使赐田臧楚令尹印,使为上将。田臧乃使诸将李归等守荥阳城,自以精兵西迎秦军于敖仓。与战,田臧死,军破。章邯进兵击李归等荥阳下,破之,李归等死。

阳城人邓说将兵居郯,章邯别将击破之,邓说军散走陈。铚人伍徐将兵居许,章邯击破之,伍徐军皆散走陈。陈王诛邓说。

陈王初立时,陵人秦嘉﹑铚人董譄﹑符离人朱鸡石﹑取虑人郑布﹑徐人丁疾等皆特起,将兵围东海守庆于郯。陈王闻,乃使武平君畔为将军,监郯下军。秦嘉不受命,嘉自立为大司马,恶属武平君。告军吏曰:“武平君年少,不知兵事,勿听!”因矫以王命杀武平君畔。

章邯已破伍徐,击陈,柱国房君死。章邯又进兵击陈西张贺军。陈王出监战,军破,张贺死。

腊月,陈王之汝阴,还至下城父,其御庄贾杀以降秦。陈胜葬砀,谥曰隐王。

陈王故涓人将军吕臣为仓头军,起新阳,攻陈下之,杀庄贾,复以陈为楚。

初,陈王至陈,令铚人宋留将兵定南阳,入武关。留已徇南阳,闻陈王死,南阳复为秦。宋留不能入武关,乃东至新蔡,遇秦军,宋留以军降秦。秦传留至咸阳,车裂留以徇。

秦嘉等闻陈王军破出走,乃立景驹为楚王,引兵之方与,欲击秦军定陶下。使公孙庆使齐王,欲与并力俱进。齐王曰:“闻陈王战败,不知其死生,楚安得不请而立王!”公孙庆曰:“齐不请楚而立王,楚何故请齐而立王!且楚首事,当令于天下。”田儋诛杀公孙庆。

秦左右校复攻陈,下之。吕将军走,收兵复聚。鄱盗当阳君黥布之兵相收,复击秦左右校,破之青波,复以陈为楚。会项梁立怀王孙心为楚王。

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夥颐!涉之为王沉沉者!”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夥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陈王以朱房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主司群臣。诸将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系而罪之,以苛察为忠。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辄自治之。陈王信用之。诸将以其故不亲附,此其所以败也。

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高祖时为陈涉置守頉三十家砀,至今血食。

褚先生曰:地形险阻,所以为固也;兵革刑法,所以为治也。犹未足恃也。夫先王以仁义为本,而以固塞文法为枝叶,岂不然哉!吾闻贾生之称曰:

“秦孝公据肴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横,兼韩、魏、燕、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而延敌,九国之师逡巡遁逃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解,争割地以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飘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施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朴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鍉,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材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倔起阡陌之中,率罢散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不铦于钩戟长铩也;适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肴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送东阳马生序翻译 第10篇

伶(líng)官:宫廷中的乐官和授有官职的演戏艺人。

原:推究,考查。庄宗:即后唐庄宗李存勖,李克用长子,继父为晋王,又于后梁龙德三年(923)**,国号唐。同年灭后梁。同光四年(926),在**中被杀,在位仅三年。

晋王:西域突厥族沙陀部酋长李克用。因受唐**之召**黄巢**有功,后封晋王。

矢:箭。梁:后梁太祖朱温,原是黄巢部将,叛变归唐,后封为梁王。

燕王:指卢龙节度使刘仁恭。其子刘守光,后被朱温封为燕王。此处称刘仁恭为燕王,是笼统说法

契丹:宋时北方的一个部族。

与:赐给。其:语气副词,表示命令或祈求。乃:你的。

庙:指宗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先之所。此处专指李克用的祠,同下文的“太庙”。

从事:原指州郡长官的僚属,这里泛指一般幕僚随从。少牢:用一猪一羊祭祀。

纳之:把箭放好。

系:捆绑。组:绳索。

函:木匣。此处用作动词,盛以木匣。

**:指晋王李克用。

仇雠(chóu):仇敌。

一夫:指唐庄宗同光四年(926)发动贝州**的军士皇甫晖。

誓天断发:截发置地,向天发誓。

岂:难道。欤(yú):表疑问的语气助词。

抑:表转折的连词,相当于“或者”、“还是”。本:考究。迹:事迹,道理。

《书》:《尚书》。

逸(yì)豫:安逸舒适。

举:全、所有。

忽微:形容细小之事。忽是寸的十万分之一,微是寸的百万分之一。

溺:溺爱,对人或事物爱好过分。

也哉:语气词连用,表示反诘语气。

送东阳马生序翻译 第11篇

看来,古人这种谦虚好学的精神,我们的确还须努力学习才是。我们实在是太幸运了。有学校可进,有老师可请教,只要你虚心学习,老师定会倾囊相援,且无后顾之忧,即不必像古人之“手录”,又不用“负箧曳屣”,因此,“其业又不精、德有不成者”,责任在于自己。

宋濂不愧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在封建社会,能像宋濂这样德隆望尊的官员写如此毫无教训人味道的序给同乡晚辈,恐怕也不多见。虽爱才之心,人皆有之,但如果宋濂少时没有经历过求学的种。种艰辛,怕也不会有这么多的感慨和叮嘱。

我欣赏宋濂那句“其业又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的名言。

愿我们努力从古人那里汲取知识和力量,勤奋学习,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送东阳马生序翻译 第12篇

2.写出从师求教道路之辛苦的句子: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3.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5.写出太学生教学条件之优越的句子:未有问而不告。

(与“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对比)

6.写出太学生读书条件之优越的句子: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7.本文揭示了怎样的道理: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9.表明第2段观点的句子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送东阳马生序翻译 第13篇

余幼时即嗜学(1-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4-12)。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13-18)。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19-21)。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22-25)。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26-34)。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35-39)。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40-53)。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54-56)。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57-64)。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65-73)。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74-79)。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80-94)。盖余之勤且艰若此(95-96)。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97-110)。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111-116)?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117-119)。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120-122)。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123-125)。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126-128)。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129)。是可谓善学者矣(130-131)。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132-134)。

送东阳马生序翻译 第14篇

送东阳马生序课文原文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课文原文翻译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

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书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天很冷时,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到了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拿着书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高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人斥责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不敢回答;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所以我虽很笨,终于获得多教益。

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籍,拖着鞋子,在深山大谷中奔走,深冬刮着凛冽的寒风,大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不知道。等走到旅舍,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拿被子(给我)盖上,过很久才暖和过来。在旅馆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美的食物可以享受,一起住在旅馆的同学们,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佩带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闪光耀眼好像仙人。而我却穿着破棉祆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心思。因为我心中有自己的乐趣,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了。我求学时的勤恳艰辛情况大体如此。

现在这些学生在大学里学习,政府天天供给膳食,父母年年送来冬服夏装,(这就)没有挨冻挨饿的忧虑啦;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屋之下读着《诗》《书》,这就)没有东奔西走的劳累啦;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问而不告诉,求知而得不到的啦;一切应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这就)不必象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然后才能看到啦。(要是)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想不象我那样专注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失吗?

马生君在大学学习已经两年了,同辈的人称赞他贤能。去官之后进京朝见皇帝,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篇长信做见面礼,言辞很流畅通达。同论的文相比,语言委婉、神色和悦。自称小时候学习用功、刻苦。是可以称得上爱好学习的人。他将要回家乡探视他的双亲,我特意告诉了他求学的艰难。

送东阳马生序翻译 第15篇

(诸葛亮北伐中原,由于错用了“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马谡,致使街亭这一战略要地失守。为避免更大损失,诸葛亮忙安排人马,布置撤退。此时,诸葛亮的中军营在西城县内,西城是个弹丸小城,易攻难守。)

这一天,诸葛亮正和部下商量怎样抵抗魏兵的事,忽然探子飞马来报:“司马懿带领15万人马朝西城杀来。”这时候诸葛亮身边并没有大将,只有一些文官,他所带的5000士兵一半是运粮草的.兵,不能打仗。他们得知司马懿的大军打来的消息后都吓得心惊胆战,不知怎么办才好。诸葛亮到城头一看,果然尘土飞扬,魏兵分两路向西城杀来。在这千钧一发之时,诸葛亮却表现得比往常更加镇定。他对惊慌失措、面如土色的守城将士们说:“你们不要害怕,我早已料到司马懿会孤军深入的,我不是已经派魏延率兵东下了吗?为的是堵住司马懿的后路,好狠狠地打他。我是故意留下这座空城来引诱司马懿进兵的。”蜀国的将士们听诸葛亮这么一说,心里有了底,不再惊慌失措了。其实,这是诸葛亮用自己的镇静来安定军心的一计。

军心安定了。诸葛亮便下令把所有的旗子都藏起来,不许城里的人随便出入,也不许大声说话;把四面城门全都打开,每个城门口用20个士兵扮成老百姓的模样,拿着扫帚打扫街道;如果魏兵到了也不许乱动。诸葛亮吩咐完了,自己把鹤毛大衣一披,戴上丝织的头巾,领着两个小童儿**城楼,坐在城楼上喝酒弹琴。

不多久,魏军来到了城下,一看这种情况,都不敢前进了,连忙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在马上远远望过去,果然看见诸葛亮坐在城楼上,满脸笑容,喝酒弹琴,轻松自如,没事人一般。司马懿看了,心里非常疑惑,连忙下令叫**向后撤退。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问:“为什么要撤退?是不是诸葛亮没有兵故意做出样子来迷惑我们?”司马懿说:“你小小年纪懂得什么,诸葛亮一向小心谨慎,从来不做冒险的事儿。他在城楼上一坐,四门大开,里面一定有埋伏。我们如果进去,就中了他的计,快快后退四十里!”司马懿的兵后退了。

诸葛亮见司马懿的兵马撤退了,心中好像掉下千斤石块,不禁拍手大笑起来。左右的**都很惊奇,就问诸葛亮:“司马懿是魏国的名将,如今带了15万大军攻打过来,见了丞相为什么退得这样快?”

诸葛亮说:“司马懿知道我一向很小心谨慎,决不会冒险。今天我把城门大开,他就会怀疑我有埋伏,所以很快就撤退了。其实我倒不是要冒险,实在是不得已,才用这个办法的。”部下听了都很敬佩他,说他无论什么时候都能想出办法来。

送东阳马生序翻译 第16篇

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译文:

我小时候就爱好读书。(因为)家里贫穷,(所以)没有办法得到书来看,就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亲手自己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期按期归还。天非常寒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汁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敢放松抄书。抄写完毕,跑着赶快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学问渊博的老师可以相互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向他请教的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着陪伴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还是能够获得知识。

当我跟老师学习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节,刮着凛冽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却不知道。到了学舍,四肢冻僵得不能动弹,服侍的人用热水浇洗(我的手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里,主人每天(只给我)两顿饭吃,没有新鲜肥美味道好的食物可以享受。同屋住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珠宝装饰的帽子,腰上挂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人好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也没有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其他的人了。我求学时的勤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现在我虽年纪老,而且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现在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送东阳马生序翻译 第17篇

1.概括各段段意:

② 叙说当今太学生学习条件之优越。

③ 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3.宋濂成功的原因:刻苦好学、博览群书、虚心求教、不怕艰苦。

4.将第一段分层,并概括每层的内容:

① 余幼时即嗜学……余因得遍观群书:幼时求学情形。

② 既加冠……卒获有所闻:成年后求师情形。

③ 当余之从师也……久而乃和:从师求教的道路异常艰苦。

④ 寓逆旅主人……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求学时衣食粗劣不堪,生活俭朴。

送东阳马生序翻译 第18篇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序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高大的屋子里面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的年轻人马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送东阳马生序翻译 第19篇

气候变动着景物,景物感动着人心,所以使人的性情摇荡,并表现于舞蹈歌唱上。它照耀着天、地、人,使万物显现着光辉美丽,上天之神依待它接受祭祀,幽冥之灵依待它昭明祷告。(能够)感动天地鬼神的,没有什么是比诗歌更接近了。从前《南风歌》的歌词,《卿云歌》的颂词,它们的意义是深远的。夏代的《五子之歌》说“忧郁啊我的心”,楚国的歌谣《离骚》说“给我取名叫正则”,虽然诗的体制还不全备,然而是五言诗的起头啊。到了汉朝的李陵,开始创作五言诗的(这种)体式了。古诗的时代渺茫遥远,诗人和时代的难以详考,推究它的文体,本是西汉时的制作,不是周代衰弱时的首创啊。自王褒、扬雄、枚乘、司马相如一班人,(都只以)辞赋竞相取胜,而诗歌之作还没有听说过。从李陵到班婕妤,约百年之间,只有一位女作家(班婕妤),也只有(李陵)一位诗人罢了。诗人(创作诗歌)的风气,顿时缺少丧失了。东汉二百年中,只有班固《咏史》诗,(但)质朴而无文采。

四言诗字数少而意思多,效法《国风》、《离骚》,就可以摹仿其大概,(但诗人们)往往苦于文字(用得)多而意思(表达)少,所以世人很少学习它。五言诗在诗体中居重要地位,是众多诗歌中最有滋味的,所以说合于世俗之人的口味。(这)难道不是因为(它)指陈事理,塑造形象,尽情抒情,描写事物,最是详尽切当的吗?所以诗有三种表现方法:一叫“兴”,二叫“比”,三叫“赋”。文辞已经完了意思还有余,是“兴”;借物来比喻情志,是“比”;直接描写事实,写物而寓意于言,是赋。扩大这三种表现手法,斟酌地采用它们,用风骨来强化它,用文采来润饰它,使得体会它的人余味无穷,听到它的人动心不已,这是诗中的最高的境界啊。如果专用比兴手法,弊病在用意太深,用意太深,文辞就滞涩。如果专用赋法,弊病在用意浮浅,用意浮浅,文辞就松散,(甚至于)嬉戏而造成(文意)流移不定,文辞就没有归宿,有芜乱散漫的拖累了。

从前曹植、刘桢当是文章中的圣人,陆机、谢灵运体会效法前二人的才华,研究考虑得精细深远,在千百年中,却没有听说(诗歌)声调的分辨,四声的议论。有的说前人(只是)偶然没有看见,难道是这样的吗?(我们)试着讲讲它:古时说的诗或颂,都配上音乐,所以不调节宫、商、角、徵、吕的五音就无从谐合。像“置酒高堂上”,“明月照高楼”,是最好的韵律。所以“三祖”(指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睿)的歌词,文辞有的还不工致,但韵律可以歌唱,这是注重音韵的意思,与世人讲的声调不同。现在的诗既不配合音乐,又何必采用声调呢?齐代有王融,曾经对我说:“声调跟天地一起产生,从古以来的诗人不懂得它,只有颜延之才说到韵律声调的谐和,而他的说法实际上是大错;只见范晔、谢庄很懂得它罢了。曾经要作《知音论》,没有写完。”王融最先开创,谢脁、沈约推波助澜,三位是贵族的子孙,年轻时就有作文辩论的才能。因此文士们仰慕(他们),务求(作诗运用韵律)精细严密,繁冗细微,专心一意,竞相超越,所以使得文辞多所拘谨忌讳,伤害了它的真实和美丽。我说诗歌体制,本来应该吟诵,不可滞涩,只要音调清浊相间,贯通流畅,念起来谐调流利,这就够了。至于分*上去入,那我苦于不会;(至于)蜂腰鹤膝的毛病,里巷(歌谣)就已经能够避免了。

陈思王曹植有赠弟的《赠白马王彪诗》,王粲有《七哀诗》,刘桢有“思友”的《赠徐干诗》,阮籍有《咏怀诗》,苏武有“双凫俱北飞”句的《别李陵诗》,嵇康有“双鸾匿景曜”句的《赠秀才入军诗》,张华有咏“寒夕”的《杂诗》,何晏有咏“衣单”的诗,潘岳在咏“倦暑”的诗,张协有咏“苦雨”的《杂诗》,谢灵运有《拟魏**邺中集诗》,陆机有《拟古诗》,刘琨有“感乱”的《扶风歌》,郭璞有“咏仙”的《游仙诗》,王微有咏“风月”的诗,谢灵运有咏“山泉”的诗,谢混有咏“离宴”的诗,鲍照有咏“戍边”的诗,左思有《咏史诗》,颜延之有《北使洛诗》,陶渊明有《咏贫士诗》,谢惠连有《捣衣诗》,这都是五言诗中的精警的。所以说是诗歌中的“珠泽”,文采中的“邓林”啊。

送东阳马生序翻译 第20篇

话说三国时魏国的名将司马懿占领街亭后,亲自带领十五万大军向西城这个地方来了。

这一天,诸葛亮正和部下商量怎么抵抗魏兵的事,忽然探子飞马来报:“司马懿带领十五万人马朝西城打来。”这时候,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五千兵卒,有一半还是运粮草的兵,不能打仗。这些兵卒听说司马懿的大军来了,都吓得心惊胆战,不知怎么办才好。诸葛亮到城头一看,果然尘土飞扬,魏兵分两路向西城杀来。诸葛亮传下命令,叫把所有的旗子都藏起来,城里的人不许随便出入,也不许大声说话,把四面城门全都打开,每个城门口用二十个兵卒扮成老百姓的模样,拿着扫帚打扫街道,即使魏兵到了,也不许慌乱。诸葛亮吩咐完了,自己把鹤毛大衣一披,戴上丝织的头巾,领着两个小童儿**城头,坐在城楼上喝酒弹琴。

工夫不大,司马懿的魏军到了城下,一看这种情况,连忙报告司马懿。司马懿远远望去,果然看见诸葛亮坐在城楼上,喝酒强琴,轻松自得,没事人一般。司马懿看了,心里非常疑惑,连忙下令叫**向后撤退。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问:“为什么要撤退?只怕是诸葛亮没有兵,故意做出样子来迷惑我们。”司马懿说:“你小小年纪懂得什么,快快后退四十里!”司马懿的兵马后退了。

诸葛亮见司马懿的兵马撤退了,才觉得冷汗湿透了衣背。左右的**都很惊奇,就问诸葛亮:“司马懿是魏国的名将,如今带了十五万大军攻打过来,见了丞相为什么退得这样快?”

诸葛亮说:“司马懿知道我一向很小心的,决不敢冒险。今天城门大开,他就会怀疑我有埋伏,所以很快地撤退了。其实我倒不想冒险,实在是不得已,我才用这个办法的。”部下听了都很敬佩他。

送东阳马生序翻译 第21篇

(1) 余:我。(2) 即:就。(3) 嗜学:爱好学习。

(4) 无从:没有办法。(5) 致:取得,这里指买到。(6) 每:常常。

(7) 假:借。(8) 假借:借。(9) 于:向。

(10) 之:的(11) 笔录:抄写。(12) 以:来。

(13) 屈:弯曲。(14) 伸:伸直。(15) 弗之怠:不懈怠,不放松。

(16) 走:跑。(17) 稍:稍微。(18) 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逾:超过。(19) 以是:因此。(20) 以:把。

(21) 因:因此。(22) 既:已经。(23) 益:更加。

(24) 慕:仰慕。(25) 道:学说。(26) 患:苦于,担心。

(27) 硕师:大师。指学问渊博的人。(28) 与:和。(29) 游:交往,外出求学。

(30) 尝:曾经。(31) 趋:小步快走。(32) 先达:有德行学问的前辈。

(33) 执:拿。(34) 叩问:请教。(35) 德:道德。

(36) 德隆望尊:道德高尚,名望很大。(37) 填:塞满,充满。(38) 降:减,减退。

(39) 辞色:言辞和神色。这里指温和的言语、态度。(40) 立:站。

(41) 侍:陪侍。(42) 援:引述。(43) 质:询问。

(44)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45) 请:询问,请教。(46) 叱咄:大声斥责。

(47) 色:态度。(48) 愈:更加。(49) 至:周到。

(50) 复:回答。(51) 俟:等待。(52) 欣悦:高兴。

(53) 则:就。(54) 故:所以。(55) 虽:虽然。

(56) 卒:最后,终于。(57) 负:背着。(58) 箧:小箱子。

(59) 屣:鞋。(60) 巨:大。(61) 穷冬:隆冬,深冬。

(62) 烈风:大风。(63) 数:几。(64) 而:却。

(65) 舍:居室。(66) 支:通“肢”,肢体。(67) 僵劲:僵直。

(68) 媵人:女婢,侍女。(69) 持:拿。(70) 汤:热水。

(71) 沃灌:洗濯。(72) 以:用。(73) 拥、覆:盖。

(74) 寓:寄居。(75) 逆旅:旅馆。(76) 再:两次。

(77) 鲜:鱼。(78) 肥:猪肉。(79) 享:享用,享受。

(80) 同舍生:同住的同学。(81) 被:通“披”,穿。(82) 缨:系在脖子上的帽带。

(83) 腰:这里是“腰上系着”的意思。(84) 容臭:香囊。臭:本义是气味,这里指香料。

(85) 烨然:光彩鲜明的样子。(86) 缊:乱麻。(87) 缊袍:以乱麻为絮的袍子。

(88) 敝衣:破衣服。(89) 处其间:生活在他们中间。(90) 略无:一点没有。

(91) 慕艳:艳羡,十分羡慕。(92) 以:因为。(93) 奉:供养。

(94) 不若:不如,比不上。(95) 若:像。(96) 此:这样。

(97) 今:现在。(98) 学:学习。(99) 于:在。

(100) 县官:朝廷,官府。(101) 日:每天。(102) 廪稍:公家按时供给的粮食。

(103) 裘葛:泛指四时衣服。裘:冬衣。葛:夏衣。(104) 遗:给。

(105) 冻:挨冻。(106) 馁:挨饿。(107) 奔走:奔跑。

(108) 劳:劳累。(109) 为:作为。(110) 之:他们。

(111) 天质:天然资质。(112) 卑:低下。(113) 则:那是。

(114) 心:用心。(115) 岂:哪里。(116) 之:的。

(117) 流辈:同辈。(118) 称:称赞。(119) 贤:贤能。

(120) 京师:泛称国都,这里指朝廷。(121) 乡人:同乡的人。(122) 谒:拜见。

(123) 撰:撰写。(124) 书:信。(125) 辞:言辞。

(126) 论:议论。(127) 色:脸色。(128) 夷:平和。

(129) 劳:劳苦。(130) 是:这。(131) 谓:说。

(132) 亲:父母。(133) 故:特意。(134) 道:讲,说。

送东阳马生序翻译 第22篇

话说三国时魏国的名将司马懿占领了街亭以后,亲自带领十五万大军向西城这个地方来了。

这一天,诸葛亮正和部下商量怎么抵抗的事,忽然探子飞马来报:“司马懿带领十五万人马朝西城打来。”这时候,诸葛亮身边并没有大将,只有一些文官,他所带的五千兵有一半是运送粮草的,不能打仗,听说司马懿的兵来了,都吓得心惊胆战,不知怎么办才好。诸葛亮到城头一看,果然尘土飞扬,魏兵分两路向西城杀来。诸葛亮传下命令,叫把所有的旗子都藏起来,城里的人不许随便出入,也不许大声说话,把四面城门全都打开,每个城门口二十个老兵扮成老百姓的模样,拿着扫帚打扫街道,如果魏兵到了,不要惊慌失措。诸葛亮吩咐完了,自己把讲究的鹤毛大衣一披,戴上丝织的头巾,领头两个小童登**城楼,坐在城楼上喝酒弹琴。

工夫不大,司马懿的大军来到了城下,一看这种情况,都不敢前进了,连忙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在马上远远望过去,果然看见诸葛亮坐在城楼上,满脸笑容,喝酒强琴,轻松自得,没事人一般。司马懿看了,心里非常疑惑,连忙下令叫**向后撤退。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问:“为什么要撤退?是不是诸葛亮没有兵故意做出样子来迷惑我们?”司马懿说:“你小小年纪懂得什么,诸葛亮一向小心,从来不做冒险的事儿。他在城楼上一坐,四门大开,里面一定有埋伏。我们如果进去,就中了他的计。快快后退四十里!”司马懿的兵后退了。

诸葛亮见司马懿的兵马撤退了,拍手大笑起来。左右的**都很惊奇,就问诸葛亮:“司马懿是魏国的名将,如今带了十五万大军攻打过来,见了丞相,为什么退得这样快?”

诸葛亮说:“司马懿知道我一向很小心的,决不敢冒险。今天我把城门打开,他就会怀疑我有埋伏,所以很快地撤退了。其实我倒不想冒险,实在是不得已,我才用这个办法的。”部下听了都很敬佩他,说他无论什么时候都能想出办法来。

送东阳马生序翻译 第23篇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送东阳马生序翻译

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读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学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送东阳马生序翻译 第24篇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原文翻译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译文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因为)家里贫穷,(所以)没有办法买书来阅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亲自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像冰一样坚硬,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敢懈怠。抄完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到了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人同我来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和声望高,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不曾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着侍候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学识。

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都冻裂却不知道。回到旅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仆人拿着热水(为我)浇洗,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我寄住在旅舍,旅店老板每天提供两顿伙食,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来享用。与我同住别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系着白玉制成的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鲜亮丽好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啊!

注释[1]选自《宋学士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义乌西北),明初文学家。

东阳,地名,在今浙江东阳。

生,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序:文体名,这是一篇赠序

[2]余:我。

[3]嗜:喜欢、特别爱好。

[4]无从:没有办法。

[5]致书:得到书。致:得到。

[6]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每:常常。

假借:同义复合词。 借。

假,借。

于:介词,从。

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手:名词活用为动词,动手。

[7]弗之怠(dài):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

弗:不。之:指代抄书。

[8]走:跑。

[9]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10]以是:因此。以:以为;是:这样。

[11]加冠(guān):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人。

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

[12]患:担心。.

[13]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

硕,大。

[14]游:交往。

[15]尝:曾经。

[16]趋:赶到。

[17]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先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叩,请教。

执:拿着

[18]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

望,声望,名望。

隆:高。

[19]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

门人、弟子,学生。

填,充。这里是拥挤的意思。

[20]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辞色,言语和脸色。色:脸色。

[21]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援,提出。

质,询问。

[22]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表现尊敬而专心)。

以:连词,而,来。

[23]或:有时。

[24]叱(chì)咄(duō):训斥,呵责。

[25]色愈恭:表情更加恭顺。色:表情。 恭:恭敬

[25]至:周到。

[26]复:这里指辩解,反驳。

[27]俟(sì):等待。

卒:最终。

[28]负箧(qiè)曳屣(yè 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曳:拖。

箧:书箱。

屣:鞋。

[29]穷冬:隆冬。

[30]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31]舍:指学舍,书馆。

[32]支:通“肢”,肢体。

[33]媵(yìng)人:这里指服侍的人。

[34]汤:热水。

[35]沃灌:洗浴。沃,浇水洗(四肢)。灌通“盥”。

[36]衾(qīn):被子。

[37]拥:盖着。

[38]而:表承接。

[39]乃:才。

日再食(SI):每天供应两顿饭。再:两次。

[40]寓逆旅:寄居在旅店里。

寓,寄居。

逆,迎。

逆旅,旅店。

[41]被(pī)绮(qǐ)绣:穿着漂亮的.丝绸衣服。

被,通“披”,穿着。

[42]朱缨:红色的帽带。

缨:帽带。

[43]腰:腰佩。

腰,名词作动词。

[44]容臭(xiù):香袋。

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45]烨(y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46]缊(yùn)袍敝(bì)衣:破旧的衣服。

缊,旧絮。敝,破旧。

[47]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的意思。

略无:毫无。

慕艳,羡慕。

[48]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中:内心。

口体之奉:指吃的穿的。

[49]盖:发语词,用来引领一句话,常是感慨或议论之类的,属语气助词;翻译为“大概”。

送东阳马生序翻译 第25篇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古今中外,家境贫寒,但是勤奋好学,终成大器的人屡见不鲜,同学们能举出相关的例子吗?今天我们也来结识这样一个人,看看他是怎样克服艰难困苦、自强不息,成为明代大学士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学生自己介绍,教师补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内容多为勉励、称许、推重之辞,如韩愈的《送孟东野序》。

三、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小组合作,尝试性美读

2.教师随意抽一名学生朗读,师生合作评议。

3.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摹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好节奏、揣摩语气及情感。

四、学习课文

1.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文句。

2.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或短语。

(1)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2)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3)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

(4)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晋。

(5)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

(6)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

(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3.思考探究。

让我们跨越700年的时光,回到明代把自己想像成宋濂,“用第一人称复述求学的经历。”那么自己求学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呢?

送东阳马生序翻译 第26篇

孔明将人马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备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声言语者,立斩!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尘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军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众皆惊服曰:“丞相玄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后人有诗赞曰:

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

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七单元

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行侠仗义的鲁智深,临危不惧的哈尔威,让我们明白:智慧和勇气,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精神。

学习本单元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迪。

送东阳马生序翻译 第27篇

1、玄宗回马:指两京收复后,玄宗自蜀返长安。此句意谓玄宗重返长安时,杨贵妃已经死去很久了。

2、云雨:据宋玉《高唐赋序》: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其上有朝云,王问何为朝云,玉曰昔日怀王游高唐,倦而昼寝,梦妇人入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妇人别时云:“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后因以云雨喻男**合。日月新:指肃宗即位,收复长安,玄宗自蜀返回,有中兴之象,故云“日月新”。

3、景阳宫井:南朝陈景阳殿之井,又名胭脂井。祯明三年(589),隋兵渡江南下,攻占台城,陈后主与宠妃张丽华避于井中。至夜,为隋兵抓获,后人称此井为辱井。二句谓玄宗终究是个圣明君主,能当机立断,处死杨贵妃以保社稷,而不致落到陈后主自投井中的屈辱地步。

送东阳马生序翻译 第28篇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初步感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

2.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序”“致”“质”等的意义。

3.掌握常见文言虚词“以”“诸”等的用法。

1.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朝初期著名文学家,生平著作甚丰,曾主修《元史》与刘基、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

2. 解题

本文写于洪武十一年(1378)。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生。东阳,在今浙江省,当时与浦江、义乌等县同属金华府。赠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四】自主导学

1、检查预习

嗜shì 砚yàn 逾 yú 硕shu 加冠guān

俟sì 衾qīn 烨yè 缊yùn袍敝衣 叱咄chì duō

皲jūn裂 媵yìng 同舍shè生 被pī

绮qǐ绣 容臭xiù 负箧qiè 曳yè 屣xǐ

2、质疑问题、整体感知

【朗读指导】

(1)抽生依次朗读三个自然段,师生共同点评朗读情况,指出不当之处。 第1—3组齐读。

(2)听教师朗读,注意准确读音,抽生写拼音。 齐读小黑板上的词语。

【自由朗读】

结合注释,自由朗读课文,找出理解困难的地方,并要求举手指出理解困难的地方。

师生共同解决所提出理解困难的问题。

【女生读第一段,男生读第二段,第三段全班齐读】

【解释】

无从:没有办法

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以是:因此

患:担心,担忧。

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叱咄:训斥,呵责

穷冬:冬末。

沃灌:浇洗

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

缊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旧。

【一词多义】

和:缓解、暖和 ——久而乃和

再:第二次——再而衰

谦和——言和而色夷 两次——日再食

冠:超出——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患:担忧——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帽子——既加冠 忧患——无冻馁之患

送东阳马生序翻译 第29篇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以及翻译

第一段:

余幼时即嗜学。

我小时候就爱好学习。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家里贫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读,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借来就亲自用笔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

天大寒,砚冰坚,

天很冷时,砚池里的墨汁结成坚硬的冰,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敢因此放松。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抄写完了,跑着把书送回去,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余因得遍观群书。

我也因此能够读到各种各样的`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二十岁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当地有学问有道德的前辈拿着经书请教。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

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

未尝稍降辞色。

他从未稍微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我站在他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

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所以我虽很愚笨,最终也有所收获。

第二段: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

当我外出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

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

行走在深山大谷中,深冬时节刮着凛冽的寒风,

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我踏着几尺深的大雪,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也不知道。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到了书馆,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

媵人持汤沃灌,

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浇洗,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拿被子给我盖上,过很久才暖和过来。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在旅馆里,店主人每天提供两顿饭,

无鲜肥滋味之享。

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可以享用,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

和我住在一起的同学们,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和用宝石装饰的帽子,

腰白玉之环,左佩刀,

腰上佩带白玉环,左边佩着刀,

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好像仙人。

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

而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

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

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快乐的事,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了。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象是这样吧。

送东阳马生序翻译 第30篇

明代: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送东阳马生序翻译 第31篇

[1]选自《宋学士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义乌西北),明初文学家。

东阳,地名,在今浙江东阳。

生,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序:文体名,这是一篇赠序

[2]余:我。

[3]嗜:喜欢、特别爱好。

[4]无从:没有办法。

[5]致书:得到书。致:得到。

[6]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每:常常。

假借:同义复合词。借。

假,借。

于:介词,从。

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手:名词活用为动词,动手。

[7]弗之怠(dài):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

弗:不。之:指代抄书。

[8]走:跑。

[9]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10]以是:因此。以:以为;是:这样。

[11]加冠(guān):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表示已经**。

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

[12]患:担心。.

[13]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

硕,大。

[14]游:交往。

[15]尝:曾经。

[16]趋:赶到。

[17]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先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叩,请教。

执:拿着

[18]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

望,声望,名望。

隆:高。

[19]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

门人、弟子,学生。

填,充。这里是拥挤的意思。

[20]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辞色,言语和脸色。色:脸色。

[21]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援,提出。

质,询问。

[22]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表现尊敬而专心)。

以:连词,而,来。

[23]或:有时。

[24]叱(chì)咄(duō):训斥,呵责。

[25]色愈恭:表情更加恭顺。色:表情。恭:恭敬

[25]至:周到。

[26]复:这里指辩解,反驳。

[27]俟(sì):等待。

卒:最终。

[28]负箧(qiè)曳屣(yè 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曳:拖。

箧:书箱。

屣:鞋。

[29]穷冬:隆冬。

[30]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31]舍:指学舍,书馆。

[32]支:通“肢”,肢体。

[33]媵(yìng)人:这里指服侍的人。

[34]汤:热水。

[35]沃灌:洗浴。沃,浇水洗(四肢)。灌通“盥”。

[36]衾(qīn):被子。

[37]拥:盖着。

[38]而:表承接。

[39]乃:才。

日再食(SI):每天供应两顿饭。再:两次。

[40]寓逆旅:寄居在旅店里。

寓,寄居。

逆,迎。

逆旅,旅店。

[41]被(pī)绮(qǐ)绣:穿着漂亮的丝绸衣服。

被,通“披”,穿着。

[42]朱缨:***帽带。

缨:帽带。

[43]腰:腰佩。

腰,名词作动词。

[44]容臭(xiù):香袋。

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45]烨(y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46]缊(yùn)袍敝(bì)衣:破旧的衣服。

缊,旧絮。敝,破旧。

[47]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的意思。

略无:毫无。

慕艳,羡慕。

[48]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中:内心。

口体之奉:指吃的穿的。

[49]盖:句首发音词。